朱子《尚书》学研究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010112831
作者:陈良中
页数:28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朱子详细论述了今、古文《尚书》篇目的差别以及《小序》不先《经》的问题。朱子分出今、古文,表明他已明确认识到二者的差异。 其次,朱子提出了《尚书》有训、诰、誓、命的文体差别,认识到《尚书》文字有难易之别。他说:“大抵《书》之训诰多奇涩,而誓命多平易。盖训诰皆是记录当时号令于众之本语,故其问多有方言及古语,在当时则人所共晓,而于今世反为难知。誓命则是当时史官所撰,隐括润色,粗有体制,故在今日亦不难晓耳。”朱子认为这种难易之别主要来自“方言古语”与“史官隐括润色”的差异,也就是实录与创制之间的不同。就《尚书》经文来看,《盘》、《诰》的诘曲聱牙与《誓》、《命》多平易是有所不同。朱子这里所论《书》体之间的差异是着眼于文体风格的不同,与今、古文的差异是两回事,不当混为一谈。但朱子云: 孔壁所出《尚书》,如《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泰誓》、《武成》、《同命》、《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君牙》等篇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至于易底全记不得,此不可晓。如当时诰命出于史官,属辞须说得平易,若《盘庚》之类再三告戒者,或是方言,或是当时曲折说话,所以难晓。 朱子又以方言与史官润色说解释今、古文难易不同的现象,但提出了“伏生偏记得难底,至于易底全记不得”的质疑,对史官润色之说又有犹疑。朱子答吴伯丰问对今、古文难易问题论述最详,伯丰问日:“《尚书》古文、今文有优劣否?”朱子答云:“孔壁之《传》,汉时却不传,只是司马迁曾师授。如伏生《尚书》,汉世却多传者。晁错以伏生不曾出,其女口授,有齐音不可晓者,以意属成,此载于史者。”朱子首先论述了今、古文的承传。接着说“及观经传,《孟子》引‘享多仪’,出自《洛诰》,却无差。只疑伏生偏记得难底,却不记得易底。”《今文》见载于先秦典籍,与传本无差,朱子因而对伏生女口授晁错之说表述了自己的怀疑。由此而提出了自己对今、古文难易不同的解释,日:“然有一说可论难易。古人文字,有一般如今人书简说话,杂以方言,一时记录者;有一般是做出告戒之命者。疑《盘》、《诰》之类,是一时告语百姓,盘庚劝谕百姓迁都之类,是出于记录。至于《蔡仲之命》、《微子之命》、《同命》之属,或出当时做成底诏告文字,如后世朝廷词臣所为者”,朱子之意是说《尚书》文本有难易来自记录实语杂有方言与朝廷词臣制作之别。朱子对今、古文难易不同的现象做出了尽可能合理的解读,由此打开了对《古文尚书》怀疑的缺口,引领了《尚书》研究方向。朱子临漳所刻《尚书》不存,是否标明各篇今、古文分属,今不得而知。朱子庆元年间亲稿《尚书》数篇,明标各篇今、古文分属情况,其思想当源于此。这一点多数学者都注意到了。

内容概要

陈良中,四川邻水人,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安徽大学文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扬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流动站博士后,“国际《尚书》学会”秘书长,重庆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专研《尚书》学与学术史。主持国家基金项目《宋代学研究》,注重《尚书》学资料辑录整理。辑录、辑佚宋代《尚书》学资料三十余万字。发表《尚书》研究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宋代学风与宋代《尚书》学 第一节两宋疑古思潮与朱子治经 第二节宋代《尚书》学概述 第三节经学与政治的互动 第四节理学视野下的《尚书》诠释 第二章朱子论《书》考辨 第一节朱子与学侣弟子论《书》考 第二节朱子考辨历代《书》解 第三节朱子论宋四家《书》学 第三章朱子之《书》学成就 第一节朱子论《书》引书考 第二节朱子《书》学辨伪成就 第三节朱子解《书》原则及定《书集传》体例 第四节朱子《书》学训诂与义理成就 第四章朱子解经方法及价值取向 第一节命题内涵的改造及价值取向 第二节回归汉学及对宋学流弊批评的学史价值 第三节训诂义理的辩证统一与解经的历史性 第五章朱子与蔡沈《书集传》 第一节朱子与蔡氏家族 第二节蔡沈《洪范皇极内篇》思想研究 第三节朱子与蔡沈《书》学异同 第六章朱子《书》学影响 第一节《尚书》研究新路径的开启 第二节求“二帝三王之心”为后世治《书》立法 第三节历代对朱子与蔡沈《书》学论争之考辨 余论朱子未竞《书经集传》考论 第一节朱子学术价值取向考论 第二节朱子晚年学术环境考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朱子学研究》拟以朱子《书》学为研究重心,剖析朱子《尚书》学的学术渊源及学术背景,理清朱子《书》学与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朱子《书》学为核心,探讨朱子解经的方法及价值取向,揭示经典现代化可资借鉴的路径,进而阐明朱子《书》学在《尚书》学史及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

作者简介

《朱子 学研究》对朱子《尚书》学研究作了系统梳理,对朱子尚书学研究的学术背景及学术流变作了详实而有说服力的研究总结,为朱子在此一领域中的研究成就及其学术定位提供了刻字评价与深入探讨的平台。对朱子尚书学研究的特点、成就、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掘,并对朱子未能完成《尚书集注》的原因作了重点剖析,其结论具有独到见解。研究了朱子与蔡沈《书集传》的关系,条分缕析,演绎归纳,阐明了蔡沈与朱子学术渊源,揭示了朱子以蔡氏为《尚书》学传人的可能原因。


 朱子《尚书》学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朱子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对12到19世纪的中国影响至巨。而朱子思想得以产生的根源就是儒家的“五经”或“六经”。朱子的这句话为人们所习知:“《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撇开术的层面不谈,仅仅从学的层面而言,朱子治学,是以《易》、《书》、《诗》、《礼》、《春秋》五经为最终依归的。朱子与吕祖谦编《近思录》,朱子推重《四书》,其目的都是为了可以更好地去理解五经。朱子于治《五经》,撰成专书的有《周易本义》和《诗集传》;《仪礼经传通解》不是完书,而《尚书》和《春秋》则留下了空白。虽然朱子的文集、语录中存有他关于《尚书》的诸多零散言论体现了他的《尚书》学思想,蔡沈《书集传》与朱子本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朱子《尚书》学的研究一直乏人问津,朱子在《尚书》学史上的学术地位也就无法准确地认定。陈良中先生的大著《朱子〈尚书〉学研究》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研究朱子《尚书》学的专著,其中真知灼见甚多。著名《尚书》学专家钱宗武先生在本书序言中称本书“在《尚书》学史和和学术史研究领域有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启山林之功”,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并无溢美。朱子并未留下《尚书》学专著,但是在其文集、语录中,有大量谈论《尚书》相关问题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尚书》文本的研究,二是《尚书》学史的研究。陈良中先生从朱子的相关著述中,勾稽爬梳出其论及《尚书》的所有资料,细致分析,谨严立论,从而出色地完成了相关研究,也正式构建了“朱子《尚书》学”这样一个学术命题。朱子对于《尚书》文本的研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训诂,也就是对《尚书》中字词章句的训解和义理的推阐;一是辨伪,即对《尚书》文本真伪的考辨。这两方面是保证《尚书》解释的有效性、可靠性和权威性的必要条件;而保证经典解释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又是朱子力辟佛老而重建儒学的前提条件。如此来看,对于《尚书》文本的研究,其实也是朱子最终形成一个集大成的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础。陈良中先生的大著中,专辟一节,考察朱子论《书》引书情况,并作了细致统计:其中,引《尚书》古注共36次,引宋代诸家《书》说近百次,引其他文献约50次。涉及48种文献,其中《尚书》学文献31部,宋人著作35部。这就充分体现出,朱子遍采群言以融进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的学术特征。今古文问题是经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历来争议不断。汉代学者一般各持立场,而在朱子之前的宋儒,大多亦怀偏见。朱子对于今古文《尚书》的辨伪,则能坚持从文献学角度出发,超越了门派纷争。《书》经秦火后,汉人的传本已然不是“曾经圣贤手”而体现孔子本人思想的传本;而宋人所见的《尚书》刻本,中间经过辗转传抄,又不能与汉儒的《尚书》传本同。朱子以其扎实的文献基础和超强的思辨能力,对层累地积压在《尚书》上的问题作出了深邃而严谨的考辨,正如朱师杰人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尤其在辨伪的问题上,他(朱子)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时代意义。”陈良中先生在这部大著中,对朱子的辨伪作出了细致而深刻的分析,揭示出了朱子在《尚书》辨伪学上的相关观点和取得的成就,从而也就揭示出了朱子在《尚书》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关于朱子在《尚书》学史方面的研究,则体现在朱子对历代《尚书》学著作(包括尚书古注与宋儒新注)和《尚书》学者得失的评价上。前儒得失,是朱子选择是否采择其说的关键因素,也可以为后世撰写《尚书》学史提供重要参考。但是,朱子对自己的一些言论并未加以论证,也就容易被学界忽视。陈良中先生在大著中,对这一问题有着细致的考察和认真的分析。特别是对于朱子所谓的“苏氏伤于简,林氏伤于繁,王氏伤于凿,吕氏伤于巧”,陈良中先生站在朱子立场,代朱子论证,揭示了朱子发此论的原因所在和精妙之处,颇能会朱子之意。除此之外,蔡沈采师说而著成《书集传》,这个称名,很明显就是借鉴朱子《诗集传》而来的,其解经也必然有许多采用师说之处。如此而言,朱子与蔡沈师弟之间的传承也是考察朱子《尚书》学的题中应有之义。陈良中先生在大著中,专门设一章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从家族渊源到学理渊源,再论及师弟之间说法的异同之处。尤其是蔡沈与朱子说不同之处,陈良中先生作了深刻细致的揭示。该书第一章,首先分析宋代学风与宋代《尚书》学。微观研究必须要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在宏观的视野下探讨微观,才能更好、更准确地把握微观。宋代《尚书》学要在宋代学风这个宏观背景下来把握,而朱子《尚书》学则要在宋代《尚书》学,甚至整个宋代学风的宏观背景下来把握。我们知道,朱子治经,是训诂与义理并重的。朱子之重义理,批评汉学,是沿袭宋人一贯的学风;而他之重训诂,则是对宋代一些儒生经师过分追求义理,忽视训诂,以致游谈无根的学风的纠正。陈良中先生明确指出:“对古义的注重无疑是对当时学者空谈性理的警醒与反动。”这句话一语中的,将朱子的《尚书》学与其他重视义理而忽视训诂的儒生的《尚书》学区分开来。蔡方鹿先生认为朱子属于训诂与义理兼重的宋学家,而笔者在博士学位论文《朱子诗经学考论》中,则认为宋学当由朱子开创,此前的宋儒只能属于宋学形成的积淀阶段,并不能算作宋学。该书第二、三、五、六章以及余论,是从不同角度对朱子《尚书》学展开的专题研究。第二章考察的是朱子与学侣、弟子们讨论《尚书》及历代《尚书》学著作,既涉及《尚书》文本,又涉及《尚书》学史。第三章对朱子治《书》的相关成果作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其成就。第五章考察的是朱子与蔡沈《书集传》的关系。余论则对朱子何以未竟《书经集传》的原因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推测。这些专题研究,都是置于宋代《尚书》学史,甚至是宋代学术史角度下的考察。而第六章,则更将视野拓宽到宋以后的《尚书》学上,探讨了朱子《尚书》学对后世《尚书》学产生的重要影响。该书第四章,探讨的则是朱子的解经方法和价值取向,这是由《尚书》学这个“点”延伸到五经这个“面”上的研究。笔者以为,治朱子学之难,首先就在于应该将朱子所撰著的书与朱子所读过的书通读一遍。而这也正是研究朱子学的基本前提。陈良中先生数年来,一直致力于《尚书》学研究,在历代《尚书》学著作要籍的整理和研读上下了很大功夫,同时又认真阅读过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朱子全书》,而且,还对整个宋代学术风貌的演进情况有着深入的研究。这就充分保证了“朱子《尚书》学研究”这个课题所需要的知识面。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大著较作者七年前的同名博士学位论文改动处颇多,这是陈良中先生识见益深、学问益精的见证。当然,本书也略有些微疵,如吴棫所著之《书稗传》,书中稗字误植作裨、禆等。朱子采择诸家训释,是否每一条都无可商之处,这也值得考虑。朱子所自立的新训,可纠旧注之偏颇,这亦是朱子《尚书》学成就之一,也宜适当检出,作出说明。不过,这些都是细事,无伤大雅,并不至于影响本书的学术价值。原文鏈接: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3-12/11/nw.D110000zhdsb_20131211_3-10.htm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自己老师的书,赞之!观其内容,序言,后记,方知老师治学之严谨,学生终身受用不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