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1
ISBN:9787538251913
作者:葛兆光
页数:238页

内容概要

葛兆光:原籍福建,一九五零年生于上海,初中毕业后,曾在贵州苗族山区插队,一九七七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一九八四年研究生毕业,曾经任教于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一九九二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古代诗文要籍详解》、《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唐诗选注》、《中国经典十种》、《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九世纪》、《葛兆光自选集》、《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等。另有随笔集《门外谈禅》、《考�在涧》、《佛影道踪》、《作壁上观――葛兆光书话》和《并不遥远的历史》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反省
一、“背景分析”:真是一把万能钥匙吗?
二、背景批评的难题与困境
三、批评的传统:以历史的背景曲解诗歌的意义
四、诗歌:是自给自足的文学文本,还是依赖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

第二章  语言与印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批评中的一个难题
一、难题:语言与印象的纠缠
二、实例分析:从语义到语音
三、还是难题:诗歌语言批评怎么办

第三章 意脉与语序――中国古典诗歌中思维与语言的分合
一、诗的语序:老话题的新诠释
二、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
三、埋没意绪:意脉与语序分离的意义

第四章 论格律――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结构的分析
一、语音序列:从永明体到律绝体
二、意义结构:对偶的空间效应
三、句型规范:诗歌整体结构的选择
四、小结:人心与天道的同律搏动

第五章 论典故――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一
一、密码破译:作者与读者的文化对应关系
二、典故与诗的视境:中断与连续
三、用典方式:表达意义与传递感受
四、典故注释:对“动机史”的阐释

第六章 论虚字――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二
一、“自”字的分析:“转从虚字出力”
二、虚字的意味:传递感受与曲折意思
三、“意思中再加意思”
四、唐宋诗之间:虚字与以又为诗的风气

第七章 论诗眼――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二
一、从无眼到有眼:“诗眼”的形成过程
二、诗眼的意义:给物理运动情状以情感色彩
三、诗眼消解与篇法、句法与字法

第八章 从宋诗到白话诗――诗歌语言的再度演变
一、以文为诗:从唐诗到宋诗
二、以白话为诗:本世纪初的诗体革命
三、宋诗与白话诗:一种共同的诗歌观念导致的语言革命
四、巧思与机智:走向精致化的白话诗

原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古典文学研究界最早采用语言的眼光看待古典诗歌的著作之一。作者深刻地指出,古典诗歌具有独立的语言系统,采用的是独特的言语。这样,作者不是对一篇一首的诗词进行微观的分析,而是从宏观的语言体系的角度对于古典诗歌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整体风貌和动态发展做出把握。


 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1旧的诗歌批评或描画背景、或臧否人格、或梦呓般自陈印象,却无视诗歌语言本身的特质。葛兆光想克服旧批评的种种弊端,构建起一套从诗歌语言入手的批评原理。但他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所谓“诗歌语言”是否具有语言学上的意义,需要一套专门的方法来进行批评。对这个问题,他只是含混地搪塞,在文中,“诗歌语言”所相对的,有时是散文语言,有时是哲学语言,有时是日常语言。这样界义不明,所谓“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的提法只能是空中楼台了。2比较可读的是二、三章,其余的几章分析都比较牵强,且前人、前文无意义的复述太多。第二章所提的问题很好,诗歌语言批评具体怎样操作?第三章可以说就已经是具体方法的示范了,之后四章,分别把这方法应用于对格律、用典、虚字、诗眼等问题的讨论。葛兆光的方法究竟是什么呢?我以为,基本上就是把他所谓古人“太玄乎太微妙”的说法翻译成一套西方翻译体风格的现代汉语。譬如,古人评价某诗闲字少,可能会说“紧”,或者“密”,葛兆光觉得过于玄妙,于是总结发明为“由于省略简化和错综颠倒所造成的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引起了诗歌意象的密集化”(P71,原文确实没有标点符号)。显然葛兆光意在克服旧批评不问原理、只重印象的缺点,所以他并不满足于点出“密集”这样的印象,还要继续分析原因,而这个原因就是“由于省略简化和错综颠倒所造成的意脉与语序的分离”。这个原因完全是句废话,不仅因为原本“紧”、“密”这样针对语言的印象描述可能已经包含或者暗示了对错综颠倒的结构的体认,更重要的是,理解类似这些所谓的原因并不能让我们觉得某一首诗更美,对于文学批评和欣赏几乎无效。而这后一点,正是他否定背景批评和印象批评的重要理由。古代诗文评点家常常被批评以“言不尽意”这话来逃避把问题说清楚的责任,尤其是当装备了西方文学批评的各色术语后,今天的批评家更有底气站在那些语焉不详的诗话、词话前滔滔不绝了。3从“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这样的名目,以及全书分列论格律、论用典、论虚字、论诗眼这几章的写作结构看,葛兆光原本大概是想写出一套体系化的理论,而且重在就诗歌语言几种特色进行横向分析。但事实上这一体系并未搭建起来,而本书的亮点则恰恰是几段纵向的历史分析,很有声色地交待了从宋、齐到唐代,近体诗体裁形成的背后一种新的美学要求。譬如,葛兆光指出对仗技术的逐渐成熟表现为,“对于对仗的要求形式上的‘合辙’与制作上的‘标准’逐渐转向了精神上的自然与气脉上的流畅”(P110);再如,他认为诗眼的形成在于宋、齐,当这时候“先秦汉魏古诗中那种意义节奏于音乐节奏不相吻合的现象”在逐渐定型的“二一二”或者“二二一”的五言句式中消失了,诗眼,也就是“一”,才在这两种语式中得以凸显(180),等等。但也许是作者对理论体系完整性的恋物癖般的追求,他一定要将其对意脉与语序等问题的解释扩大至整个中国诗歌史,在最后一章竟然讨论起宋诗与现代白话诗的关系。而原本细致的历史主义分析到这里不得不被简化为重形式-重意义-再重形式-再重意义的理论模型,使宋诗和现代白话诗由于同属于重意义阶段而得以并置讨论。这个简陋的模型且不去管它,只因为胡适说“要须作诗如作文”,而严羽评价宋诗“以文为诗”,就认为二者同样具有反形式的历史任务,这想法是不是太过天真?要知道胡适所谓的文指的是口语,严羽所谓的文指的则是散文,两人所强调的就并非一回事。即便说二者确实具有相同的历史任务,那么从严羽到胡适,这一进程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展开的呢?二者又分别位于整个进程的的哪两个位置呢?葛兆光一字不置。
  •     葛兆光先生用西方语言学解构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构造,读起来让人推翻很多的诗歌赏析的惯性思维,给出最原始的语言学的分析!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有点失望,花不低的价格淘到此书,读罢感觉并没有什么太有价值的见解
  •     前几章解开了不少一直以来的疑惑
  •     葛老这是多喜欢李商隐的《无题》还有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
  •     個人感覺,葛兆光想學朱光潛寫《詩論》
  •     貴在「最早」。框架設得好,但看下來並沒有很語言學,遠不及《唐詩的魅力》深入細緻。較適合作古典詩歌普及讀物。
  •     词类活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