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家都想做菜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108043269
作者:庄祖宜
页数:24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之后我下定决心投身厨艺,有很大的原因是受到了朱莉亚的精神感召。同年九月,我刚进入剑桥厨艺学校,朱莉•鲍威尔( JuliePowell)改编自她同名博客的新书《朱莉与朱莉亚》(Julie&Julia)平装版发行(美国的新书通常以精装版高价出售,一年后改为平装版再做一批宣传),内容谈的是她一年365天内,炮制朱莉亚整本书524则食谱的血汗经历。身为朱莉亚的粉丝与博客新手,我当然马上买来拜读,完全能够体会朱莉•鲍威尔在灰心丧志时,通过前辈朱莉亚窥见一丝光明的心境。 与电影里艾米•亚当思( Amy Adams)嘟着嘴的可爱形象比起来,书里的朱莉•鲍威尔比较泼辣,满口三字经,充满了大都会里不得志女青年的叛逆与火爆。感觉上她其实并不特别喜欢做菜,选择花一年的时间做完朱莉亚整本食谱,纯粹是为自己乏味的人生找点刺激与挑战。整项计划的预设立场是:这很疯狂,很荒谬,没有哪个脑筋正常的现代人会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做那些高脂肪、高热量的传统法国菜。她每日在博客上传达的讯息是:“烦死了、烦死了,怎么会有这么复杂难搞的菜啊!”但无论历经多少滑稽的挫折与失败,她还是坚持下去,过关斩将,别有一股励志效果,让读者看好戏爆笑之余,也忍不住为她加油打气。 说来朱莉与朱莉亚都是狂热偏执的性情中人,但两人反映了两种不同世代的情操。在朱莉亚的黄金年代,大部分的成年女性多少会做一点菜(好不好吃另当别论),外食也没有那么普遍,所以她的终极使命不在于劝导大家进厨房,而是鼓励口味保守的美国人去尝试丰富多元的法式平民美食。为了减轻一般人对“法国菜”的恐惧,同时抗衡那种“只有法国人才懂法国菜”的文化民粹主义,她费尽心思解释食谱的每一个步骤,所有的材料分量都经过百般测试与多方考证,让即使不熟悉这些料理的读者也能按部就班地做出道地口味。比较于坊间许多强调速简的食谱,朱莉亚的著作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完整详尽、实用可行,字里行间又散发着诙谐的个人风格与欧陆情调,因此蔚为风潮。

前言

好味梦幻体    ◎蔡珠儿    冬风呼呼,寒雨簌簌,晚上收到电子档书稿,本想随意翻翻,先看个目录梗概,可是那字好像有黏性,一页又一页,沾着食指怎也放不下,就这么一篇篇看下去,愈读愈high。终于忍不住,愤然拍案而起,推开电脑跑到厨房——肚子饿,手更痒,非得去做个菜疗饥止痒。冰箱正好有一袋小薯仔,于是切葱热锅,做起书里的“宁波式葱烧洋芋”。    小薯煮软了,压扁煎黄,仅以油盐葱花调味,简单到晕,却又酥香甜糯,暖胃贴心,好吃到不行。寒夜深深,这玲珑粉润的小东西,让我振奋抖擞,元气淋漓,十艮不得再去煮蛋、烤鸡、蒸刈包、打美乃滋,一道道操作演练,琢磨个中的小贴士窍门。好书就有这魔力,能挑动神经,激发热情,有如火花引燃油田,奔放流窜不可收拾。    三年前,庄祖宜出了第一本书《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写自己变节叛逃,投笔从刀,放弃博士改做厨师的经历。初试啼声,就一鸣惊人,轰动武林,风靡饮食界和文化圈,网民书迷脸友粉丝,纷纷闻香而来,拜倒在她的锅旁砧边(我也是一个哩)。大家都拭目翘首,不知道接下来,这个身手不凡的新人,会使出什么拳脚功夫?也有人等着看好戏:半自传的可口故事讲完了,还有啥花招?    三年后,终于盼到她的第二本书,果然没白等,这书饱满有料,功力火候更上层楼,让我读得津津有味,欣羡不已,口水差点淹了电脑。对呀对呀,就是这样,这就是我理想中的饮食文字,有料,有趣,有味,有人,而且有观点,这正是“食物书写”(food writing)的梦幻文体啊。    怎样单面煎鱼?四季豆如何青脆?五分钟可以做面包?洗碗机能煮出溏心蛋?盐渍瘦肉就不干涩?烤鸡用大火还是中火?甩锅子是耍噱头吗?“梅纳反应”为何美味?此书清晰晓畅,深入浅出,一招招娓娓道来,拆解演绎基本功,带出“技术上很关键,但一般食谱顶多随笔带过的小细节”,并且画龙点睛,阐释原理细说因由,让人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以后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大家都相信,厨师一定有秘诀,什么独门配方、神奇酱汁,或者阿嬷姨婆传下来的食谱,实则说穿了,绝活秘方不过是基本功,日夜操练熟能生巧,自能抓到关键找出窍门,进而衍生新创。鬼佬不也说,“魔鬼就在细节里”(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然而,一般食谱不知因为懒惰、无知还是藏私,只是浮泛掠过,极少提点关键技法,遑论阐释原理,此书拳拳到肉,切中要害重点,令人获益良多,我这老厨娘就学到不少哩。    除了扎实有料的食谱,这本书也是好看的报道、深刻的观察和评论。湾仔街市风情,纽约刈包风云,俄勒IX3的路边摊,东港的黑鲔鱼,上海的生煎馒头,饮食如棱镜,折射映照文化与价值观。现在流行家常菜?厨房闹起科学革命?分子料理在搞什么鬼?台菜有什么竞争力?香菜的气味,饮料的价值,原来都有深重的文化差异?M形和n形社会,哪个才是美食天堂?祖宜懂行,餐饮界的现象与潮流,轶闻或争论,经她一说,就眉清目楚,引人入胜。    而最精彩的,当然是高手过招,看她跟名厨切磋论剑。台中的“盐之华”,香港的“桃花源”,用功的女厨师Dana,“分子厨艺”的理论大师埃尔韦·蒂斯(Herve This),还有——哎呀,我又要流口水了——西班牙厨神阿德利亚(Ferran Adrila)。祖宜的第一手报道,非但难得,而且大叩大鸣,火花四溅,生动又有深度,内行人看出门道,外行人看着也鲜辣热闹。祖宜叛逃学院,投奔厨界,在新田野安身立命,岂只“土著化”,简直“阿凡达”了。但她其实不是变节,而是跨界,成为永远的“无间道”,刀笔并用,两手开弓,既是热切主观的土著报道人,也是冷眼客观的人类学家,她出入不同体系,穿梭多重的文化系统,采撷来精彩好料,以学院的思路和眼光,把专业的现象和潜规则,转译为常民语言。    她客气,说自己只是“专业厨界和社会大众的中介桥梁”,但这中介转译,可不只是掮客经纪,很考见识功力,我以为书中有不少篇章,近乎人类学大师格尔茨(Ctfford Geertz)提出的“深度描述”(thick description),细密厚实,有深入独到的观点。    而这观点,与文化脉络密不可分,再套用格尔茨的话,就是要具备“当地知识”(local knowledge)。祖宜出身常春藤,又学西厨,旅居海外,却不轻华重洋,绝非“丈八灯台,照远不照近”,反而返思观照,经常从近取譬,在自身文化汲取灵感,交涉对话,融会贯通。你看,她比较纽约的“pork-belly bun”和台式刈包,又和Dana研究,如何把蚵仔面线做成西式前菜,创意妙想无穷。    当地知识,更是在地的食风食材,祖宜善于采集和尝试,广征博引,取精用宏,总能找到好东西,是个身体力行的“土食爱好者”(Iocavore),于我心有戚戚焉。她在香港学煲汤,去了上海做菜饭,田野采集广泛不拘,那道宁波锅烧洋芋,就是她跟家里“阿姨”学来的。    祖宜此书,除了写得有味有料,“该脆的脆,该浓的浓,该烫口的热乎乎”,丰富了食物书写的范式,宏观来看,也很有社会意义。    这些年来,食物书写大行其道,几近泛滥成灾,书市固然汗牛充栋,短信微博脸书,更满布粥点面饭,弹牙之声不绝于耳。吃喝嘛,谁不会?阿猫阿狗都能说上一嘴,众声喧哗,零敲散打,饮馔之道遂琐碎割裂,断简残篇,只见粗识皮毛的达人(例如我啦),难有博雅多学,广深俱备,像祖宜这样的通才。    另方面,厨艺渐成表演和奇观(spectacle),有如新型的马戏团,耍宝炫技,言不及义,常人不是轻忽,就是望而生畏,难以领会认同。烹饪被琐碎化和娱乐化,和一般人的距离愈来愈远。    这本书以清浅之笔,写深度之艺,让人读了心动手痒,跃跃欲试,想必能激起很多人下厨,动口说菜,不如动手做菜。在这总是不景气,食物又老出问题的年代,自己做菜,不但雅洁爽口,更加卫生健康,经济合宜,而且是种自救行动,从食物学习生活技能,了解人类和风土的深密关系。    我有幸为此书作序,自觉揩油沾光,更有幸的是,我几次吃过祖宜烧的菜,亲炙她的灶下风采。在香港,她烤了“嘉美鸡”、自己去骨的小羊腿;在上海,她做了南瓜小面团(gnocchi)、云南牛肝菌鸡卷,配上浦东来的有机菜。她穿花拂柳,有西厨的细密严谨,又有中厨的挥洒随心,最重要的是,她的菜就像她的文章,底蕴是浓郁的热情。吃人的嘴软,何况美味难忘,这是我偏心,却也是亲身见证。

名人推荐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饮食文字,有料、有趣、有味、有人,而且有观点。正是食物书写的梦幻文体! ——名作家兼资深厨娘 蔡珠儿 特别爱读祖宜有关做菜的书写,原因除了如她自己在序言里所说,出乎她结合专业厨师与写作者于一体的独特身份;最是动人关键,还更多了主妇与妈妈的角色。不仅为了自己的工作与口腹以及那份单纯对美食的热情而做,而写,还有着满满的对生活对家庭对亲人的爱与付出,以及踏实的、家常的、日日不缀的实践;遂而字里行间,咀嚼尽是芳醇的滋味与和暖的温度,回甘无限。 ——饮食旅游作家 叶怡兰 庄祖宜是非常迷人的“厨娘”,她的食谱有专业的烹饪思索,也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读来兴味盎然。 ——饮食文化专家 焦桐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饮食文字,有料、有趣、有味、有人,而且有观点。正是食物书写的梦幻文体!    ——名作家兼资深厨娘蔡珠儿    特别爱读祖宜有关做菜的书写,原因除了如她自己在序言里所说,出乎她结合专业厨师与写作者于一体的独特身份;最是动人关键,还更多了主妇与妈妈的角色。不仅为了自己的工作与口腹以及那份单纯对美食的热情而做,而写,还有着满满的对生活对家庭对亲人的爱与付出,以及踏实的、家常的、日日不缀的实践;遂而字里行间,咀嚼尽是芳醇的滋味与和暖的温度,回甘无限。    ——饮食旅游作家叶怡兰    庄祖宜是非常迷人的“厨娘”,她的食谱有专业的烹饪思索,也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读来兴味盎然。    ——饮食文化专家焦桐

内容概要

庄祖宜:师大英语系毕业,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候选人。钻研人类学多年,自觉难以突破,又发现菜倒是愈做愈好,于是在2006年放下博士论文,申请进入美国麻省剑桥厨艺学校,学习专业烹饪课程。2007年随夫履新香港,应征进入大饭店从厨房学徒做起,并开始经营博客“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分享烹饪心得与专业厨房内的所见所闻。2010年再随夫寓居上海,育有两子述海、述亚。崭新的生命历程激发出更多丰美的饮食文学篇章。

书籍目录

推荐序/好味梦幻体 自序/其实,大家都想做菜 第1章烹调小技 甩锅子 大火小火 单面煎鱼法 调味 盐渍法:烹调瘦肉的秘方 青与脆 埃尔韦•蒂斯的完美鸡蛋 第2章厨闻轶事 Julie and Julia:电影、书、人 人人都是美食评论家 刈包风云 厨师典范 精致与家常 小吃的变奏 厨师的土著化 厨房里的科学革命 从鼻子到尾巴 菜的著作权 梦想的念力 第3章吃喝人间 饮料的价值 十秒钟的境界 桃花源里论厨艺 湾仔买菜 理想的汉堡 脆皮鸡 上海外食——第一印象 少奶奶的生活 有钱没钱,买菜好过年 第4章饮食观点 从香菜谈挑食 我的厨具恋物癖 不景气的滋味 Л形社会 吃在当地,一样有创意 台湾菜的竞争力 不要再吃黑鲔鱼了! 选择海鲜,岂仅考量辐射而已 第5章孕育美味 大肚食记 孕期节食记事 小小美食家 身体的领悟 我愿意喂你 吃香喝辣的宝宝 第6章家常小菜 五分钟欧式面包 五分钟软式面包 吃不完的面包 超简易水果奶酥 冬日里的番茄惊喜 土豆丝 芥蓝的意式滋味 柑橘渍海鲜 美乃滋的堕落与荣耀 平民版美味肝酱 上海菜饭 锅烧小洋芋 致谢

编辑推荐

《其实,大家都想做菜》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炉灶间调和东西食艺,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为你呈现别具一格的饮馔观点与巧手菜色!
出于一股“有如火花引燃油田,奔放流窜不可收拾”的澎湃热情,庄祖宜从学术殿堂奔向厨房,投笔从刀,放弃博士改当厨师,摇身变为“厨房里的人类学家”,风靡了饮食界和文化圈。做菜的最大乐趣在于“分享”,此书即是作者厨艺心得与饮馔乐趣集大成的极致分享:既有扎实有料的食谱,也有孕育美味、生儿育女的身体领悟;既有餐饮界趣闻轶事,也有潮流趋势的前沿报导,更不乏深刻的饮食文化观察与思索。


 其实,大家都想做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在这样一个人人忙碌奔波,餐饮行业发达的时代,谁还会想静下心来去花好几个小时,去做一顿饭?不知道是从第几页读到的那一段,作者是因为做菜能够立即获得成果所以才喜欢做菜的。对,当今社会,有好多事情就算付出了辛勤劳动,也没有什么收获。哪像那个,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的社会?在微博上看到大鱼海棠,说这个社会缺乏信仰,其实,真的是,还缺乏正能量。于是,大部分的人就把心灵寄托在吃上面了。不过,你吃的,真的是好吃的?或者,你只是单单地为了吃而吃?吃货这个词,就是因为这种潮流而出现的。庄祖宜从一个女孩变成人母,让我想起自己十七岁时的那个暑假,为了在异国炮制出家乡的味道然后进入了厨房。然后,就是,一入厨门深似海。从刚开始做出了好吃的东西的那种欣喜,到现在看到别人品尝自己的作品的那种感动(真的是感动),我发现,我从一个吃货,变成了一个想让别人吃我的作品的厨艺爱好者。刚刚开始做菜的时候,对调味品的量总是把握不好,所以每次做饭都要尝好几次,后来听到一个大厨说,一个好的厨师做饭的时候是不用尝味道的,然后我也就慢慢地随着味道去了。书中说到盐的使用,还有醋的使用。让我不禁想起在哪里看到一个在岩浆蛋糕上放鳞片盐的画面,还有火腿与香瓜,migas和葡萄这些搭配,甜与咸,但是又不觉得不对。。其实烹饪,就应该是表达出对食物最高敬意的过程,让食物散发出应有的香味和味道,不是件很赞的事情吗?中餐里,总是有太多酱料,所以有时候往往会覆盖住食物本身的优点,比如糖醋,糖醋肉丸是糖醋,糖醋排骨也是糖醋,到最后吃来吃去还不是糖醋?那你告诉我,这个有什么区别?我有很多年不吃味精了,回国下馆子也好,去吃家常便饭也好,总是吃的自己一口干燥,一股味精味,很难让我想明白,我吃的是饭菜味儿还是味精味?一盘菜,还是一碗饭,如果不好吃只能说是没有处理好,没有什么食材是不好吃的,重点是看食客和厨师。我每到一个地方,除了博物馆,我总会想去菜市场逛逛,就是那种都是摊位的菜市场,可以和小贩交流的那种,而不是超市,用机器称重的。菜市场应该算是市井?认识一个地方,除了作者说的,用食物去了解之外,我觉得还应该去逛逛菜市场。虽然,你可能总会看到几个大妈在那里杀价八卦,不过,你总能看出那个地方的人平时吃什么,气候物价怎么样嘛。这样子的话,就算回家了也能卖弄下(有人问起的话)。关于菜谱的抄袭,我只能一笑而过。你不信的话,可以打开下厨房,随便找个糕点的食谱,比如,就蛋挞吧,打开好几个菜谱,蛋挞液的配方如出一辙,甚至几g几勺都一样。说是说,有时候是参照的,但是换到自己名下,总不能说是张三的吧。如果照搬的话,就没意思了吧,这样子的话,厨艺怎么进步呢。作者就是这么说餐饮界的,应该多交流,才会有进步。不得不说,这个是对的。交流的话,可以是试吃,比如Ferran Adria,他接受el bulli的时候走遍了西班牙和法国的大部分著名餐厅,还有市井小巷,最后才创造出了地中海饮食,要知道,在他创造出那些菜式之前,海鲜菜蔬是根本上不了大雅之堂的。我也不得不说,有些菜,我不看食谱还真的做不出来呢。有时候环境能改变一个人,和他的饮食习惯。离开大陆之后,我发现我的口味就变淡了,然后因为吃不到家乡菜,所以才自己开始做的。刚开始是想食掉乡愁,后来是想把自己的乡愁给别人品尝。到最后我是用菜说话的人,其实,我并不是吃货。
  •     庄祖宜从学术殿堂,放弃攻读博士,奔向厨房,在锅碗交响曲中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幸福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实践梦想的勇气。在前进的路上,有太多的顾虑,也有太多的犹豫。但庄祖宜没有,在认定了自己的目标后,果决地放弃,也勇敢地拿起。这本书有专业的烹饪思索,也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是一本让人看完想直奔厨房的书,同时也可以让人看到梦想的念力所迸发的精彩人生。
  •     两天时间看完《其实,大家都想做菜》和《茱莉和茱莉娅》,才赫然发现世界上有很多主妇都想成为Julia Child. 《其实,大家都想做菜》的作者庄祖宜跟Julia Child一样是外交官的太太,Julia Child的先生曾先后在中国、法国、德国做过外交使节,庄祖宜的先生也先后在美国驻香港、上海的领馆工作;庄祖宜和Julia Child一样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庄祖宜是哥伦比亚大学硕士,Julia毕业于史密斯学院。身为全职主妇爱做菜的庄祖宜难免不是受了Julia的影响,也跑去厨艺学校学厨,跟《茱莉和茱莉娅》里的茱莉一样,写起了博客。庄祖宜和Julie都因为博客人气高,进而出书。美国、台湾之外,又让我想起一个身在日本的台籍主妇——酪梨寿司。纽约大学MBA毕业的她在日本当全职主妇,也是因为博客人气高已经出了几本书,其中不少关于她给老公做便当的文章。这些主妇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没有自己事业(出书前),没有把自己的才华充分发挥出来,难免有些不甘心,每天做三顿饭,把它记录下来,聚集人气后出书拿稿费,也不失为一种事业。我在敲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不满一岁的女儿围在我身边不停地捣乱.好不容易等到她睡去的时候才有空继续写下去.我也很想像庄祖宜她们一样,写写自己的做菜心得,然而我现在连做菜都没办法,曾经一度经常饿肚子,后来妈妈来帮我才能每天按时吃上饭。看完《其实,大家都想做菜》,看到那些自己曾经也去过的地方——美国、香港,心生下一次重游的计划。1. 下次去香港,要尝试一些东南亚、日韩的餐馆,还要尝试一些fine-dining的餐馆。另外要逛逛当地的菜市场,买一些煲汤的药材。2. 明年去美国短暂生活时可以报名当地的厨艺学校,学西餐的同时又可以和当地人交流,一举两得;另外,也要多吃一吃当地的餐馆。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已看过庄祖宜的另一本书,这本看了仍然很轻松,同时又恍然大悟的感觉,因为能感受到她是真的在用心做菜用心写书,所以很感动。
  •     部分菜谱不错
  •     生活随笔,有趣,自在。
  •     她做菜好吃 爱她的原因之一
  •     祖宜,好爱你!
  •     极爱庄祖宜,一个热爱生活全情投入的人。她的文字,也许不那么有文采,但极鲜活生动。
  •     庄祖宜隐藏的深厚修养与广阔造识,从浅浅的文字中渗透出来,滋滋作响,回味激荡,这种感觉真好。
  •     下厨房心态指导
  •     哇没想到一年前想读呢,终于读完了,很开心,祖宜人美心美手巧,很羡慕他家老公和宝宝啊。祝福一切顺利,多多写出好看的作品,我会继续支持~
  •     有梦想并愿意坚持的人总是少数。
  •     “作者来自中产阶级”,读这本书的时候这个想法一直在脑海里转,因为这本书的读者定位着实太过明显。但尽管如此,庄祖宜对于台湾、香港、上海大众饮食的见解着实令人眼前一亮。文字则让人相信台湾女性都特别会写。通过这本书又很想看蔡珠儿的书,那篇序真是写得活色生香。本来做菜就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情,庄祖宜又在书中加入了自己的经历,包括从香港迁居上海、孕育幼子等等,但始终都没有脱离开“吃”这件事。有时看她写作中提及人类学的东西,会想起张定浩闲聊式的谈诗。
  •     并不是普通的菜谱,感觉更像一本跟美食相关的散文集。但是网络上免费的菜谱不计其数,真正有心情下厨做菜的人又有多少呢?看了这本书也许学不到太多的做饭技巧(当然也能学到一些,对我来说已经有很大收获了),但是它可能会让一些人动了亲自下厨做一道好菜的心,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     最喜欢的美食作家之一!从人类学博士到法国米其林后厨的帮工,文字清淡却看的人兴致盎然。
  •     看过她的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这本里的食谱也不错
  •     读得挺开心的!并且有所得!是本不错的书!
  •     刚收到就很兴奋打开来看,却翻到里面有几页是黑白印刷的,跟其他页面很不搭(P47——P77),怎么回事???能不能给个解释我?
  •     看完人类学女厨子的书 手指蠢蠢欲动 还有提到孩子饮食那个部分 感觉挺好但是国情缺乏实验环境
  •     看的我又想下厨了
  •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人类学博士爱上做菜,放弃博士开始烹饪,这样的女生太可爱。生活真的有无限可能,只要你喜欢。读读《其实,大家都想做菜》
  •     后半本比较有意思
  •     充斥着生活的味道
  •     从《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开始,就很喜欢庄祖宜,写的东西有深度、有内容,也很精彩。
  •     对“吃的”了解上升了一个高度!
  •     幽默又有料!最喜欢这样有点学究似的探讨事物背后的原因,比上一本更成熟!期待新作。
  •     很好看!有很贴心的tips有自己的做菜心得有下馆子的品鉴文末还有菜谱附送,拍的食物图也都很秀色可餐,很喜欢庄祖宜~
  •     看到餐厅点饮料”第一杯算合理,第二杯有点奢侈,第三杯简直就是...不道德了!还讨论美国亲戚是不是喝太多饮料了,觉得好笑,直拍大腿的那种好笑。她总是给人很亲切的感觉,没有学术气,从第一本书追到第二本。
  •     有思想,有具体实践,一步一步操作下去,发现许多简单的美味。百看不厌
  •     「人类学家」对厨房、美食、生活的观察总结。有科学性的食材处理方法,有小窍门的快速之法,有对香港上海的不同感触,有与志同道合朋友的交谈~是本轻松阅读又能长点知识的好读的书。
  •     又有教做菜,又有对美食的见解。
  •     人类学博士读不下去转去学厨艺也是奇葩,毕竟吃过纽约,香港,吃的眼界开阔,所以值得一看.
  •     之前看过坐着的人类学家,这本书呢,不如那本有趣。但是很生活化。里面的菜单一般般。
  •     好久没有以一气呵成的心情读完一本书,本来就很喜欢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这次读这本,更有一种老友相逢的感觉,加上她流畅的文字,一边看一边馋一边想学烤面包。也有过做着菜一晃过去几小时的经历,觉得专心沉浸、过程治愈,看料理经过化学变化成美味的心情
  •     为了见偶像大厨,冲动狂热的开始学西班牙语。多迷人
  •     不错
  •     喜欢做菜的人能学到东西,比绝大多数此类的书要好
  •     主要还是做菜心得比较多,不是传统类型的菜谱。但是还是很喜欢她!
  •     有意思的一本书,很羡慕作者的那种心境。
  •     饮食即生活~
  •     有几篇妙趣横生
  •     基本都是西餐,远离日常做菜。
  •     有趣的个人随笔。让人喜欢的生活和态度还有好吃的
  •     不怎么实用 都是西餐 用处不大
  •     读这本书就像读一个博客那样,读完有种被序文骗了的感觉,实在没有那么好看。文中有多处,想搞笑却不好笑,想感人却不动人,只能说本书作者厨艺不错,文笔欠佳。唯一优点是推介了些饮食作者和菜谱,以及饮食知识,可以作为一个增广见闻的读本。
  •     比《厨房里的人类学家》更好看了。
  •     清新朴实真实自然,特别喜欢作者的文风和性格
  •     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作者是受过正规训练的厨师,偏西餐风格,但对各种饮食风格也很包容。作者读书至博士,所以描写也偏学院风,引经据典。书中有一章描写她怀孕期间的饮食,和如何指导儿子饮食,让人感觉身为母亲,会做饭的母亲特别的美好。总之,要好好做饭,热爱生活!2017.3.26
  •     推荐的人很多,我是买了送人的,据说不错
  •     大家都说第一本更好,但这本也不错啊,庄文字功底太好了,四两拨千斤。
  •     2017.3.8 欸 博客集的感觉
  •     作者原本也是社科phd所以对做菜这件事也研究透彻 整本书读起来充满温暖与人情 特别可以理解作者那种“仰望大牛,自己小心翼翼在陌生领域前行”的感受呢
  •     做菜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
  •     没有《厨房……学家》那么系统的故事,本书是一个一个小短篇,内容嘛感觉跟美食随笔差不多。闲暇读读挺不错的。
  •     书写的很好,有阅读的美感。看过他的第一本书《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这一本文笔依然,读起来就是像和一个爱生活的小女生聊天.作者的心态很年轻,虽然当了妈妈,但是还是一个小女生.
  •     都是作者在做菜方面的亲身经历,很有趣,也增长知识。
  •     与其说是食谱,这本书更像是一座连接美食与生活的桥梁,无孔不入,让生活也变得美味起来。
  •     不及祖宜第一本书那么惊艳,内容还是很喜欢的。扣掉一颗星是因为:书中有些图片是黑白的,不如不用;字有点小、密,在被窝里看太伤神。
  •     读来会心一笑的文字,尤其是上海那几篇,通过一个外乡人来看上海人惯常的吃法,也便多了几分趣味~还去翻了julie&julia出来看,也是比上次看更心潮澎湃。会吃会做会生活。
  •     除了一些做菜的窍门,这本书让我打破了我思维的一小段疆界,让心量又拓宽了一些。比如说,餐饮,要有餐也有饮,比如说如何对待菜谱,照本宣科之后要勇于尝试。
  •     不是食谱,只是随笔。
  •     读过《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之后,庄女士的书是一定不愿错过的了。这本菜谱多些,家常多些,主妇与为人母的幸福感多些,当然乐趣轶事也比前书少了一点儿
  •     准4。相比欧阳应霁的港式碎片风格,更喜欢此书
  •     很佩服庄祖宜的勇气。大大咧咧的的个性,也很有意思。
  •     书还没看呢!不过书的质感不错!庄祖宜的视频我爱看!
  •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     华而不实,没有阅读的快乐。
  •     色香味,有自己的心得
  •     一头一尾的基本理论与菜谱很实用,美食无他,喜爱+勤练习都能成为能干的厨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