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佛教導論》章节试读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出版日期:2010/07/06
ISBN:9789866409219
作者:呂真觀
页数:560頁页

《實證佛教導論》的笔记-第130页

读到《实证佛教导论》(讲义本)的130页倒数第二段,给自己上面的问题(眼识不是直接辨别电信号,而是第八识的摸拟?)很大启发。书中提到,光子撞到物体停下来,光子转化便不存在了。按照眼识(其它四识也然)产生的顺序,色尘光子撞到眼睛,之后就转化不存在了,眼睛的结构机制将由光子导致的刺激信号(二级电信号)传导到大脑意识,才产生眼识,这时眼识已没有光子可辨,如果没有第八识的摸拟,眼识无色尘可辨。所以眼识不是直接辨别光信号,而是第八识的摸拟很有道理。
http://www.douban.com/note/98819522/#c-22238774

《實證佛教導論》的笔记-第238页 - 声闻法中的常住法

佛教的核心义理是可以验证的世界观,它是由一组命题构成的;每一个命题都必须有人曾经验证过,才可以说是正教量。由佛经重视实证的语句可知,佛陀是亲自检验这些命题,抉择其真伪,所以与其说佛教沿袭了其它教派的教义,还不如说佛陀验证了这些教义。
有关怎样验证义理,以及声闻法中常住法的证明,我认为本章写得很详细和充分,但是不太适合摘录,阅读原书才会比较有收获。

《實證佛教導論》的笔记-第471页 - 结论——佛学研究回归科学与理性

言说亦是作相,况学术乎?
学术方法也是善巧方便之一,是法,不是非法。因此,不要厌恶学术方法,以为学术必然和实修无关。欧式佛学出现弊病,是因为它在方法上有不符合事实的预设,以致成为假名学术。实际上,世间智者也反对这种假名学术。只要除去不符合事实的预设,回归到学术崇尚理性、科学的基本面,学术方法的优点还是很突出的。前面说过,所谓的毗钵舍那,即是客观事实和规律的发现。只要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必然也符合毗钵舍那的要求。发现客观事实和规律之后,再把这些事实和规律有系统地组织起来,详细地交待经教依据和论证的过程,就是名副其实的学术著作。从某个角度来看,无国界的佛教学术圈,相当于一个全球的无遮大会*;能够实证佛教义理的传统佛教徒,特别是菩萨道的修行者,没有道理舍弃这个论义的所在。----------------
* 无遮大会是不限制参加资格的法义辩论比赛。戒日王曾在中印度曲女城举办无遮大会,由玄奘担任大会的论主,立《唯识比量》,一连十八天,没有人能够提出合法的问难,最后宣布玄奘获胜。

《實證佛教導論》的笔记-第368页 - 胜义谛与世俗谛

胜义谛的“作用”?
胜义谛除了让大乘见道的修行人作为修习真如三昧的所缘(制心一处的所在)之外,没有其他的用处。因为只要涉及言说,有能取、所取,就已经不是胜义谛了,当然更不可以用来批评别人,或者作为自己无礼或无知的借口,要求别人必须无条件地容忍。

《實證佛教導論》的笔记-第468页 - 结论——佛学研究回归科学与理性

止与观:实修的入手方便?
实修有两种入手方便,一为奢摩他(止),二为毗钵舍那(观)。打坐修定、妄念不生,即是奢摩他的修习:修习奢摩他,必须严持戒律、守护根门,才能成就,但也只是制心一处而仍然无法生起智慧。修习毗钵舍那,必须先听闻正确的法义和方法,才能成就。因为奢摩他难修易退,所以若已经具备修习毗钵舍那的条件,应该优先从毗钵舍那(观行)入手;修观成就智慧以后,安止于所证的智慧中,一样可以成就奢摩他。观行包括两个部分,一者是对于事实的观察,二者是以事实为前提,透过演绎法和归纳法,得到肯定的结论。修习观行的人,必须确定经论所述的核心法义(声闻乘为六见处、缘觉乘为缘起法、菩萨乘则是阿赖耶识的具体功能)符合事实和逻辑,这样才能够完成见道位的实证。
三乘见道的具体内容,作者在书中有详尽的描述和经论引用,可自行辨别。出于著作权的考虑,本人不能摘录更多。

《實證佛教導論》的笔记-第211页 - 第七章 大乘法的实证

定义大乘见道的意义
一.缘起
  读罢《实证佛教导论》,很为著者的见地和能力感慨。通过此书,末学以前的一些错误理解和知见得到了澄清,对佛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信心。由于佛法正知见的建立,真正地成就着三归依。个人认为《实证佛教导论》实为一本学习正法佛教的好教材。通过此书第七章 [ 大乘法的实证 ] 的学习,发现《实证佛教导论》对大乘见道所作的定义和阐释很有道理,鲜为人知,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索性写了这篇心得,使自己纷繁的思绪得以整理。在此说明,此读书心得,纯属凡夫思维,对佛法和原书本意的理解都可能会有錯誤,請大家依三量(现量,比量,正教量)自行判断。
  
  二.佛法开示的心识结构及义理
  本书的的风格是讲求实证,本章是关于大乘法的实证。怎样才算大乘见道,佛教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故而古今未悟言悟的“大师”不少。大乘佛法开示的道是三界万法的本质,真相,佛典说了,是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实证佛教导论》对佛法开示的心识结构和名相作了系统介绍,为定义大乘见道作了铺垫。为了自己的思维整理,末学将书中心识结构及义理归纳如下。此书对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功能特性,依据经论和祖师开示,作了祥尽的阐述和论证,非常有趣,此处从略。
  
  1.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本源识,三界万法的总源头,又称第八识。《成唯识论》解释,阿赖耶识具体有三义,即能藏,所藏,执藏。
  
  2.能藏:
  能持种的心体,不生不灭,无为法,常住法,又称真心,如来藏。从凡夫乃至佛陀,皆以此为本。
  
  3.所藏:
  所藏的全体种子,能生万法,有为法,生灭法。念念变迁,称妄心。所藏又包括:
  1).本有种子
  蕴处界功能的种子,如七转识了別境界的功能種子。 也是凡圣皆具。
  2).始有种子
  经由善,恶,无记的身口意行熏习而成的种子,是导致生死轮回的染污种子。这部分所藏种子称为执藏,染心。 修行能够成功,是因为这些种子可以逐步汰换为清净无漏的种子,乃至究竟成佛。
  
  4.真妄和合:
  心体与种子体性不同,故非一,然而和合运转,无法分开,故说非异。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的整体,因而理解和现观阿赖耶识很困难!
  
  5.阿赖耶识的体性:
  1).能含摄一切法:
  指三界万法,包括世间法乃至出世间法,皆可视为阿赖耶识的一部分。所以一切法也就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一真法界”,远离能取,所取,这个境界就是后面要提的胜义谛。
  2).能出生一切法:
  此识能够出生三界万法,指世间法。有能生,所生,此为第八识的圆成实性。第八识也能“显示”出世间法,但不说第八识出生出世间法,因为无为法不生不灭,沒有办法被出生。
  真妄和合,含摄与出生就好象一个铜币(阿赖耶识)的二面。
  
  6.第八识:
  阿赖耶识之别称。
  
  7.七转识:
  包括五根对应的五识,及意识和末那识,为凡夫所执的世间我的重要方面。
  
  8.世俗谛:
  一切言说所宣,一切名,相,分别所摄。第八识如何圆成一切法的过程,可以被七转识观察到,而且可以用语言文字去说明它。依这个部分的世俗谛,可得第一义,其余的世俗谛是无法证得第一义的。
  
  9.胜义谛:
  也称第一义谛,有二个概念如下:
  1).圆成实性:
  指第八识能直接或间接出生三界万法的功能特性,这是胜义谛的基础。这里需稍加注意,若重点放在“实性”,圆成实性是胜义谛,若放在“圆成”上,则是世俗谛。
  2).胜义谛:
  指三界万法的非相境界,也即圆成实。一切法平等真如,没有能认识世间的世间我(七转识),也没有被认识的六尘万法(世间我所)。既然没有世间我,世间我所,则不取相,没有一切烦恼,称之为真如,这样的非相境界,即是圆成实,即是胜义谛,经教称之为“不二法门”,“一真法界”。 “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
  演说第一义谛之语言文字,实际上是世俗谛。因为第一义谛实不可说,只要落入语言文字的分别相,就不是胜义谛。胜义谛是所演说的第一义谛的实际境界(实相),即外延,换句话说是契入(证得体悟)的那个实际境界。
  
  10.关于佛法的心识法义,进一步可作如下思维整理:
  1).只有第八识的种子能生出万法,而不是心体。整个第八识是本源识,并不只是心体。第八识心体是出世间法。
  2).众生的第八识出生三界万法,山河大地,可以说三界万法全都是第八识。比方说,水与水之波浪,又比方,水与水气,冰。故第八识即一切,无所不在。
  3).虽然说第八识即一切,一切都是第八识。但不可反过来说,三界万法出生第八识,因为只有第八识才是本源识,才是三界万法的总源头,也就是说第八识和三界万法有从属关系。
  4).第八识众生各具,各自独立,自负因果。众生的第八识同一性質,如同相同体性的波浪,雨滴,故觉者现观的境界为一真法界。
  5).没有胜义谛,就没有世俗谛,因为胜义谛本来就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世俗谛,也就没有胜义谛,因为胜义谛即是依世俗谛圆成实性的观察而悟入的。
  6).胜义谛除了让大乘见道的修行人作为修习真如三昧的所缘(制心一处的所在)之外,没有其他的用处,修行见道还需从世俗谛下手。
  
  三.《实证佛教导论》所阐释的大乘见道定义
  
  1.大乘见道的内涵:
  简单地说,即是证解阿赖耶识,也即是发现阿赖耶识是一种客观事实,必须对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具足了知,才可以称之为大乘见道。这也是禅宗的所谓开悟。
  进一步讲,可分为二种情形。悟佛知见(简称为悟),发现第八识的圆成实性作用,进而证实第八识的存在。入佛知见(简称为入),以圆成实性为前提,透过严密的逻辑推论,确证有不生不灭,无了别能力的第八识心体的存在。此时才能转依于第八识心体所显示的清净性,才有能力修持真如三昧,确定不会退转,这才是大乘见道。也就是,大乘见道必须发现第八识的圆成实性和心体的真如性(清净性)。
  
  “证解阿赖耶识”一词出自《成唯识论》,真观老师根据经典和现量观察,精辟地发现这恰是大乘见道的内涵,从而提出了这个前所未有的大乘见道主张。 著者在《实证佛教导论》,《禅宗的开悟与传承》和博士论文《明末清初临济宗圆悟、法藏纷争始末考论》等研究报告中,有大量的经典和禅门史传两方面的举证,令人折服。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定义是个内涵规范,它的具体操作却是大乘密意不可泄漏的,必须自己参破。可贵的是,一旦有了这个定义,就可帮助修道者自我堪验是否已经见道,是否已经明心开悟。
  
  2.大乘见道的意义:
  1).真正大乘见道就不会退转,三乘见道都不会退转。只有证解第八识圆成实性的人,才能如实证得一切法平等真如。但必须到究竟成佛才能圆满证得圆成实性,在此之前所证的都不圆满。
  2).能知修道的方法,三乘修道各有不同,菩萨(大乘)道,指成佛的方法,即修习真如三昧,这是成佛的唯一法门。由于真见道的缘故,乃能缘于胜义谛的理念,将七转识安住于不起妄想的境界,此即是真如三昧的修习。禅定即是制心一处,不一定是真如三昧。真如三昧是修习禅定的一种方法,但它是定慧等持、止观双运。
  三乘见道都不会退转,但声闻、缘觉见道者不知成佛的方法。
  
  四.正确定义大乘见道的意义
  我们可以读到形形色色的佛学概论书籍,也可读到各样描述开悟的文章,但是对大乘见道进行明确定义,末学是第一次读到。而且将见道的标准具体到对阿赖耶识三义的证解,包括对心体的认识这样的高度,其严密论证令人折服。而更关键的还在于,这个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常必要。
  
  1.对于未悟言悟的澄清
  我们大概都曾见到或听到诸多开悟的修道高人,有的人有神通,有的没有(实际上普通人也难以了知)。但就他们对三界万法的见地看,即他们的现观报告看,相差很多,内容各异,层次各别,其中就包括后叙所涉及的常见,断灭见等种种谬见。这就说明这中间有的人并未真悟,没有达到大乘见道的境界或证量。言悟的人的见地即现观报告很重要,不仅是判定修行人是否证悟的重要内容,更关系到他们对其他修行人的导向。那么未悟言悟或未真悟又是怎么回事?个人认为,或许他们对于宇宙生命真相有所触及,他们有某种切身的现观和体悟,所以他们说悟了。因为他们毕竟观察到了普通人不能现观的境界。问题在于,未真悟的人所观察到的境界,与终极真相不符,与佛法正见不符。但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现观说成是世界万有的绝对真理,因为世界上就没有或不知道见道的定义标准。比如连万法的本源阿赖耶识都未证到,就把三界万法当真如,真妄不分,这就不能算真见道,不能算开悟明心。这不仅对他们自己的修行不利,更严重的是把这种与真相不符的现观报告,作为真理流传。再比如,有的与修行无关的人,把自己的某种感应也说成是宇宙的真相,问他是什么?答曰:不可说。这样的人常常觉得可以为人师了。由上述可见,如果有正确的见道定义作判断,就可以将未悟言悟与真悟分清,既可判定自己是否真开悟,也可用来检视他人是否具足大乘见道的智慧和功德受用。
  
  2.对于维系佛法正法的传承
  佛教是佛祖及真得道的圣弟子的现观报告。而似悟非悟的报告自然与真相出入甚至相违,真相应该只有一个,真理应该只有一个。似悟非悟的报告必然导致各种错误见地横生,宗派林立。误己事小,断人慧命事大。正确的见道定义就可帮助判断什么是正见,什么是谬误,这样也就维护了佛法正法的传承。
  
  3.对一神教的否定
  胜义谛的一真法界,虽然也类似一神教的“一体性”(oneness),但佛教的现观更深入到阿赖耶识的能藏,所藏,执藏分别的功能特性。以道教为例,从道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看,道教就没有证到阿赖耶识分别的功能特性,只是把三界万法当真如,真妄不分。换句话说,一神教的一体性只是悟到了三界万法的一个轮廓,初浅的外观,没有证到更深细的境界,按照正确的见道标准,就不能算见道。由此可见,证不到第八识的三义,是很容易发生的事,那实在需要很高的证量!
  
  4.对第八识众生共有的否定
  因果报应是不可违抗的规律。要完成因果自负,众生的所藏和执藏就必然各不相同,众生命运事实上的各不相同就说明有不同的因及其现行。若主张阿赖耶识众生共有,这不过是类似一神教的见地,还没有现观到各别的种子识所藏。真正的大乘见道现观到各别的种子识所藏,就会使阿赖耶识众生共有不能成立,从而证明第八识众生共有是一种错误的报告。
  
  5.对断灭见的否定
  从佛家经论和《实证佛教导论》的大乘见道定义可见,第八识能持种的心体能藏,不生不灭,是无为法,常住法,从凡夫乃至佛陀,皆以此为本。所藏的种子,能生万法,是有为法,生灭法,可被心体携载轮回。如果证量不够,只观察到蕴处界诸法或所藏的缘生性,没有观到心体这一境界及其功能特性,很自然会得出断灭见的错误报告。由此可见,定义见道是何等的重要!判别是否真见道是何等的重要!
  
  6.对常見的否定
  这也是由于现观不到位所至,可以说这离大乘见道相差更远,与开悟都不相干,因为这实为一般凡夫的我见,就是执五阴为常。
  
  7.对成佛修证方法的确定
  菩萨(大乘)道,指成佛的方法,即修习真如三昧,这是成佛的唯一法门。只有大乘见道的修行人,由于真见道的缘故,乃能缘于胜义谛的理念,将七转识安住于不起妄想的境界,此即是真如三昧的修习。如果错误地认为自己已见道,我慢增长,势必障碍进一步的修证,和佛道的圆成。
  
  8.对禅门修行的意义
  时不时会听到禅修的人谈开悟,很多时候都会听到活在当下。引一段真观博士的话好了:
  “活在当下,其实只是禅定的功夫,没有智慧的现观。禅是般若智慧,一方面能够现观第八识如何生起世间万法,因此能够真正地理解大乘经典和禅宗公案;一方面能够修持真如三昧,灭掉一切法的差别对待相。这不是只有活在当下功夫的人所能够有的功德受用。而且,禅定的层次有很多种,活在当下的功夫,是有觉有观的禅定,最多是初禅的定力。一般人因为没有断掉男女爱,所以功夫只到欲界定或未到地定。将活在当下当成「禅」,是以定为禅的典型,这是很普遍的误会”。
  
  末了,虽然有大乘见道的经教和定义,作为凡夫,还是不能清楚的判断真悟者。《宗镜录》有十条勘验标准,恐怕那都是已经悟道的人才能运用的。所以定义或标准,都是对有相当修证的行人所设。 最后以真观老师这二句很有见地的话作为这部分的结尾: “虽然许多人所弘扬的佛法不一定正确,但是就长远的角度来看,他们在佛法当中所种的善根,都会渐次成熟,最后一定都能究竟成佛”。 “正觉之道,疏途而同归”。
  
  五.《实证佛教导论》著者在本章的主要参考文献
  从本章的内容和定义,读者可看到充分的经教举证和严格的罗辑推理,实际上本书至始至终都是这种严谨的风格。这些经教文献对本书内容极其重要,是著者佛法正知见的来源之一,即正教量。此书著者不仅是佛教学术的研究者,也是佛法的大修行人和见证人。也就是说,《实证佛教导论》的知识来源于三量,并不是只靠经教文献推测的臆想。由于这里只是末学浅陋的读书心得,不便在此赘述那诸多的经教举证和推理细节,有心的读者可自行从原书了解,现仅将著者在本章的主要参考文献罗列于此。
  1.《阿含經》
  2.《楞伽經》
  3.《瑜伽師地論》
  4.《成唯識論》
  5.《大乘起信論》

《實證佛教導論》的笔记-第129页 - 以实证的方法研究佛教

佛法随便修修就可以吗?
佛法的观察与实验,大部分都是在自己的身心上面进行,必须全面改变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才能把自己的身心朝特定的方向转变。由于所付出的心力非常地惊人,如果不是已经信心十足,没有人愿意这么做。

《實證佛教導論》的笔记-第469页 - 结论——佛学研究回归科学与理性

随信行与随法行
修习观行的人,必须把正确的实证后的现量观察,作为最高的依据:发现某一种说法(无论是谁所说的)不符合事实时,必须以事实为准,这是依智不依识的原则。
依智不依识这个原则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但大部分的人却做不到。思辨能力不足的人,经常犯一些逻辑上的错误,所以他对自己很没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逻辑推理;这样的人应该先学习逻辑学,等到思辨能力提高了,才有能力做到依智不依识。有些知识分子思辨能力非常好,可是却只用在专业领域,当他处理自己的人生问题时,还是宁可诉诸信仰;这是偷懒的心态造成的,因为处处都要诉诸现量,其实是很累的,因此一离开专业领域,很多人就不愿意再坚持下去。所以,依智不依识并没有那么容易做到。虽然如此,还是应该勇于突破,不然永远都是信行人,无法成为法行人。信行人如果运气好,得到见道位以上的老师亲自教导,虽然还是可能见道,智慧却无法迅速增长;因为他必须依赖老师,而没有办法像法行人那样,可以自行抉择法与非法。信行人要是运气不好,碰到未证言证的老师,便注定要在盲修瞎练当中虚掷一生了。

《實證佛教導論》的笔记-第12页 - 自序

佛法很简单吗?
简单的佛法,其实是资粮位的佛法,例如吃素、念佛、放生、拜佛、忏悔、布施、持戒等等,还有那些会让初学者起欢喜心的佛学著作。资粮位主要是修集福德和信心,因此不要求实证,法义有些错误也不必太计较;当他们资粮满足时,自然会顺入加行位。加行位是最重要的关卡——如果能够得到详细而正确的知见和方法,很快就能进入见道位;否则就会一直停留在加行位,或者退回资粮位。资粮位的满足,需要时间;资粮不具足的人,看到见道位的佛法会生起烦恼,就好像没学过代数和解析几何的人看到微积分一样;必须资粮位满足的人,才有办法修习加行位而进入见道位。所以,资粮位的佛法,对于接引初学的人而言,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如果把资粮位的佛法,当成是见道、修道、究竟位的佛法,那就是在误导大众了。更要不得的,是以资粮位的佛法,批评见道、修道、究竟位的佛法,说见道、修道、究竟位的佛法,不是真佛法。

《實證佛教導論》的笔记-第88页 - 信仰、哲学和实证

“中国化”的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吗?
《楞伽经》说:“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这个典故经常为禅师所引用,因为它和禅门的宗旨“直指人心”,关系太密切了!譬如有一个印度人到中国来,一个中国人问他:“月亮在哪里?”印度人便指了天上的月亮,这个中国人看了之后,便懂得真正的月亮了(明白“月亮”的外向意义)。后来,中国人继承了印度人的志业,到处告诉人家月亮的所在。但是,他很随兴地指月,有时候就拿着竹筷子当做指示的工具。看不懂的人就批评他:“印度根本没有筷子,所以你的指示是中国化的,不是印度正宗的指月法门。”有时候,他也用语言文字说明:“月亮看起来像是袁大头。”人家又批评他:“袁大头是中国特有的银币,这种描述不可能得自印度人,所以你这个不是印度正宗的指月法门。”其实,指示的语言文字、肢体动作中籍用的事物等等,并不等于所要指示的东西,所以只要能够正确地指示,用什么来指示并不是问题。
准此道理,日本“批判佛教”学者,认为中国佛教从头到尾都是格义佛教(伊藤隆寿说:“中国佛教,从最初传来至禅宗确立时止,均属格义佛教。”袴谷宪昭认为,中国的佛教是“受到道家思想渗透的佛教”。),并没有搔到痒处。这个问题真正的重点是——中国佛教的祖师到底有没有实证佛法,而这个问题是各别化的,必须一一检视各别的祖师。如果某一祖师实证了佛法,他所宣说的必定是正确的佛教,即使他借用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事物来描述佛法,以致成为所谓的“格义佛教”,亦不影响其真佛教的本质。
因此,作者建议佛教方法论应有两个取向:
一、事实的验证重于宗教的记载。
二、可以允许以不同的语言文字讲述佛法。

《實證佛教導論》的笔记-第1页

真观谈常住法
偶然又翻看到真观老师的日记“四大極微是否為常住法?”及其跟贴,感觉老师的见解太正确,太英明,对先前可能有点疑惑的问题都更明晰了。
比如“推论对意根的转变微乎其微”,当时平净可能多少也有点这样的怀疑。现在觉得,老师说的非常好:
[四大極微的現前觀察極為困難,對大部分的修行人來說,都是做不到的,只能依靠正教量和比量。但就解脫的目的而言,只要能證明自己原來的人生觀(五陰是我)是錯謬的,便可以成辦,不一定要現前觀察四大極微為無常法。
  意識的推理,若是嚴密有效的邏輯推理(包括演繹法與歸納法),仍然屬於現量,可以改變您的心態和行為,也可以漸次對治意根和意識的俱生我見。與此相對的,為不十分肯定的推測,這是比量。拿正教量和比量來對治俱生我見,效果確實都很差。]
自己的一个重要体会就是对常住法的确定,这是凡夫不能现观的,但平净却很信,重要依据之一就是由世间智慧的推理:物质不灭,能量不灭,即物质能量互换。所以有效的推理完全能改变人生。(正教量也是依据了)。

还有这段,“同樣的道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本心阿賴耶識所變現,因為本心阿賴耶識常住不滅,故所變現出來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亦常住不滅。所以《心經》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因為蘊處界諸法,即是空(第八識)所顯示出來的法相。不過,這是站在勝義諦的立場而說的,若是站在世俗諦的立場而說,蘊、處、界皆是無常,四大極微亦是無常。因為無常,才能被第八識所變生,如果它們都是不生不滅,就沒有被變生的可能”。 觉得这个解释很圆满。

《實證佛教導論》的笔记-第158页 - 正教量与现量的差别

什么是禅?
语言文字的佛法(内涵),称之为教。找到语言文字的外延(语言文字所指涉的事物),验证其体性,称之为禅。禅宗所谓的“教外别传”,意思是说,在语言文字(有关“真心”的体性的描述)的教法之外,直接指向“心”的外延,所以说是“直指人心”。找到心的外延,称之为明心或开悟,这是大乘法中转凡成圣的起点。


 實證佛教導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