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书评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15
ISBN:9787301231791
作者:约翰·F.肯尼迪
页数:279页

美国人民的幸运!伟人创造了这一伟大的国家,创造了伟大的世界,创造了历史!

美国人民的幸运!这个国家成长的历程见证了是伟人创造了这一伟大的国家,创造了伟大的世界,创造了历史!罗伯特.A.塔夫脱如是说:自由主义尤其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不受正统教条控制的自由,允许别人与自己的思想不一致的自由。它意味着一颗自由的心,向新观念敞开,时时刻刻愿意给予别人关注......我所谓的自由,指的是个人自己思考的自由,以及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思考与生活的自由。

星条旗永不落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一下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1961年,时任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的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这样说道。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诵读这脍炙人口的语句时仍能感到满满的正能量。这句话在给肯尼迪的三年总统任期奠定了基调的同时,也给《信仰在风中飘扬》做了最好的注脚。由肯尼迪就职回溯将近百年至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发表了闻名的演说。“民有”、“民治”、“民享”是由此出,寥寥数字概述了美国为之奋斗的精髓。约翰•昆西•亚当斯、丹尼尔·韦伯斯特、托马斯·哈特·本顿、山姆·休斯敦、埃德蒙德·鲁斯、卢修斯·拉马尔就是属于这样一个国度的普通议员。之所以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也不是完人,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亨利·克莱“是那样腐败堕落,就像一条在月光下腐烂的鲭鱼,闪着寒光,臭味熏鼻”。 托马斯·哈特·本顿“专横傲慢、粗暴而不讲情面”,“报复心重”。但是,如果这八位议员就这样普通,普通的泯然于众的话,作者必然不会大费周章的浪费笔墨。作为一本充满着正能量的书,肯尼迪用充满了激情的语句,以雄辩的姿态旌表了他们的勇气,旌表了他们为合众国做出的奉献。作为议员,有着许多不可忽略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他的选民、他的政党、他的同袍、他的家庭、他的荣誉以及继续当选的可能性。那么当议员们冲破这些压力,将“对国家的忠诚置于所有个人考量和政治的考量之上”这无疑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愿景;但对这几位议员来说,身前的“名”是没有的,身后的“名”还很难说。丹尼尔·韦伯斯特在政治的十字架上被污名了半个多世纪。南北战争的时候,南方的有一首歌叫做The Bonnie Blue Flag。歌中有这样的词句,“fighting for our liberty with treasure, blood, and toil”。虽然这是一首南方歌曲,但是用在北方,或者说用着整个合众国上都不为过。这首歌源自德州。肯尼迪笔下的山姆·休斯顿也是来自德州。这位孤星共和国的首位总统(居然没有称王)率领着德州加入联邦,赢得无数赞誉。而在其后投入到反对分离的活动中去,维护联邦的统一;与赞誉相较,毁谤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是为了捍卫祖国的自由与宪法而承受苦难,或失败,那么那些痛苦我永不嫌多,那些失败我永不嫌早。”正是这种对自由的渴望,驱动着议员们去彰显自己维护联邦统一的勇气与决心。就像每一本讲述正能量的书一样,这书也会拥有不少拥趸。书中的不少维护国家统一的词句也将会在不同场合被提及。但是应当谨记的是,“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肯尼迪的这番激情横溢立足的是美国国情。

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美国的民主从何而来

曾经读过一些关于美国政治的书,比如《常识》等;也读过一些关于民主的书,比如刘瑜的《民主的细节》等。但是在我试读这本《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时,之前的一些思绪被再次唤醒。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我们看美国的民主,也是如此。总在影射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生活。但每当我们向往这种民主的自由时,萦绕在脑海中的问题总会浮现出来——究竟是什么缔造了美国式的民主?是托马斯·潘恩振臂高呼,确立的是一种不自由毋宁死的基础,为世人传颂的《常识》镌刻下的是难以抹去的记忆吗?不,但单纯的“常识”远远不足以营造自由民主的空气。建章立制,只是一个开端。美国民主的主要特点是参政,即在作出政治决定时应该有公民参加。按照杰佛逊的说法,参政既是一个过程,即选举和影响政府官员的一种政治活动,又是一个结果,即反映民意的政府的政策。可见,美国的民主不是直接民主,而是选出政府官员来代表民众。他们在一定期限内任职,在制定和执行一些具体政策方面权力很大。政党组织影响的减弱更加大了他们的权力。非选举产生的政府官员的人数和权力也有了很大增长。因此而前仆后继的政客们,才更是保障民主传承的捍卫者。肯尼迪在这本书里主要写了这些坚持良知的人们身上发生的故事,读后,更加理解了为什么书的标题要叫“信仰在风中飘扬”。肯尼迪说“人民要相信自己选出来的的那些才干之士不只是所谓民意的传声筒,而是有自己的判断力,并且根据自己良知行事的大勇之人。代表们也应相信‘人民不会谴责那些因为遵从道义而走上无人应和道路的人们,而是会奖励勇气,尊敬荣誉,并最终自能明辨那些正确之事。’”不过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有千难万险的。横在路上的荆棘不仅仅是当时的流言蜚语,不理解与不支持,还有会丢掉的仕途未来。尽管很多事情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甚至是有历史性意义的,但别忘了“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下半句是“可怜白发生”。理想照进现实,面临的是残酷。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本书着力刻画的部分:“政治勇气从何而来?”肯尼迪说是“自爱,也即本着对自己的爱惜,将公义以个人荣誉感的方式体现出来。”“他们并不是因为‘爱人民胜于爱己’。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爱惜自己;因为保持对自己的尊敬远比受到他人拥戴重要;因为他赢得或保持政治与勇气名声的愿望远远强烈于维持官位的愿望;因为他的良心,他的个人道德标准,他的正义感——无论你称呼它什么都好——远比公众反对的压力强烈;因为他有一个信念:他所选择的道路是最好的,这一信念最终战胜了对遭公众唾弃的恐惧”。这段话我异常的喜欢,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勇气,重压之下的从容。做到这一点是要有多么大的胸怀和魄力,多么宽广的思想。而但凡要做到民主,需要的一定是这样的勇气。

夜未央

读完《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就接着看到了这本书。两本书结合在一起读,一种健康的的政治传承、生态和精神开始立体显现。比照这个范例,“江山是打下来的,政府是谈出来的”应成为具有普世意义的政治理念。边看此书,边问自己,我们中国人近现代在面对这些大开大合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如何处理的。很遗憾,结果不言自明。清末变法,出现谘议局,有坐下来谈的好苗头。未及深入,被朝廷发现有分权的危险,迅速通过成立皇族内阁、铁路收归国有等手段收权,由此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索,江山再入连绵征战。又如抗战之后的国共“和谈”。其实双方谁都没有“和谈”的真心,不过为了给各自的后台老板和国际舆论一个转圜和托辞,暗地里磨刀霍霍,遑论坐下来“谈上”127天。任公有云,“凡是经过重重内乱的国家是不可能产生纯洁国民性的,内乱会在老百姓心中培育起六种倾向:侥幸、残忍、彼此倾轧、虚伪狡诈、冷漠凉薄、苟且。” (何尝不是?!简单举例, 凡有海外旅游经验的应都有同感,但凡在所谓的文明古国旅游,鲜有不被骗被坑的经历 。埃及、印度不要讲,在欧洲的希腊和意大利这两个老牌文明古国被黑的几率都远高于其它国家。)新大陆政治的起源来自宗教,有信仰和追求;它还来自荒原,年轻而朴素;它更来自西欧,有洛克们的传统和对封建的反动。它没有包袱,他经历过的最大的内乱只有南北战争。各方在付出一次血腥的代价后迅速向前看,让妥协和尊重成为共识,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 韦伯斯特、鲁斯、休斯顿这些政治家以理性为根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宗旨,抛弃了党派之利,在有无数有利于自身、有利于本党利益的选项下,毅然做出了最不利于自己、最困难但最理性的选择,承担不该有的骂名。这是美国的根基和代代相传的政治基因,也是美国政治具备“超强纠错”功能、屡仆屡起的原因。行文到如此,内心颇沉重。周作人说过,从历史看中国的未来,仍是黑暗未了。 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大叔,我真心希望中国不要再走“老路”和“邪路”。时间真的要开始了。------------------------PS: 此书内容与体例大赞。只是书名翻译得有些流俗。刚被推荐此书时,看到书名,以为是汪峰胆大到通过肯尼迪来抢头条了。

信仰在风中飘扬

早就听说过肯尼迪写的这本书,试问自己怎么没想起找来读读呢?(*^__^*) 上论文写作课时候学写人物传记,我写的就是肯尼迪。年轻英俊的美国前总统,文思还是不错的!美国政体被视为是民主体制的典范,书本上老生常谈地介绍着美国政治运作的各种机构,告诉人们这设计多么多么值得称道。其实什么人、什么物事都差不多:那就是实际情况总没有文字描述的那么单纯,那么无懈可击。几年前读过一本叫《硬球》的书,讲的就是美国政治怎么玩。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是个纵横捭阖、费尽心机、耍尽手腕的地方。无论谁想要在这屹立不倒,除了有过人的能力,综合灵活运用各种政治技巧是必须的。嫌麻烦,觉得应付不来就不要玩政治。上纲上线到政治勇气层面还真没想过。其实不难理解。民主政体要求议员代表选区人民的意愿,为人民说话、办事,但是同时人民完全做主的话,又有沦为民主暴政的危险。所以怎样做到既代表民意,又做出真正有益的选择是非常困难的。人们常常唾弃政客。虽然不排除品行低劣的政治家存在,但是涉足政治的人不得不面对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不得不堵上自己的政治生命去做选择的现实也足以令人同情。谁能顶住压力、甘冒风险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既是政治勇气,也是伦理道德。不管怎么说,不停息的现实组成了飞逝而去的历史。在这现实里,政治家们纠结过的抉择也许只成为历史书上的一句话。所以,试着走近他们,理解他们吧。前一阵子看过一部名曰《约翰·亚当斯》的电视剧。借着亚当斯的人生刻画,展现了美国独立与建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个人感觉对亚当斯的塑造还蛮符合历史书里的人物形象的。电视剧里小亚当斯也出现了。十几岁的孩子就跟着父亲去法国作翻译,真让人敬佩啊!希望能在肯尼迪这部书里更好的理解小亚当斯和其他政治家。不仅是理解作为人的他们,也想理解作为政治家的他们,进而理解那些个时代。感谢译者。

勇敢是压力下的从容

对美国的历史,对美国总统的历史,我都知之不多,但一直保有好奇——是什么样的人可以让美国这一套独有的政治机制得以保存、完善与发扬呢?如果仅仅说是制度约束了人的权力,我总是觉得有些隔靴搔痒,只要有一套缜密的、相互掣肘制衡的体制就可以包治百病吗?这是可疑的。如果真有这样的一套包治百病的体制,美国贩卖到全世界各地的民主大礼包早就开花结果了,当然,事实不然。 再缜密的机制之下,还要看人。美国的总统走马灯似的来来往往,但是总有一些位是在人类历史上足以生辉的,这些人是在如何的情境下诞生的,激励他们前行的到底是什么呢? 试读了《信仰在风中飘扬》的前几章,对小亚当斯的介绍让我很感兴趣。肯尼迪对小亚当斯的分析很立体,没有一边倒的叫好或叫骂,反而写出了小亚当斯的徘徊与矛盾。十岁的小亚当斯与年轻时年老时对自己如出一辙的过低评奖,对父母(尤其是父亲)的信任与依赖,让人看到了在历史上出了名的铁嘴钢牙倔老头的另一个形象。 肯尼迪说小亚当斯不是个政治家,他是少有的未获连任的总统之一,他没有拉一面党派的虎皮做大旗,他站在“事实正确”的那一边,而不在乎由此获益的党派关系。正如肯尼迪所引用的:“我看到党同伐异,但我仍要按照良心的方向而行。” 起初,我在好莱坞主旋律大片里总是踹度,美国人的那种独立意志和对独立意志的无上崇拜是从哪里来的?无论谁谁都一脸吊地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把老板啊权威啊巴拉巴拉啊甩到一边去的那种张狂,那种你说什么都可能是个屁,老子认可了你才有价值的自信心是从哪里来的。在读完小亚当斯的这一章时,我突然有点理解了。 其实那不是自信,或者不完全是自信,那是一种勇气——在所有人在群体面前都选择去个性化的时候,还是有那么一群被外星附体的人敢于在压力下从容(或者曾经是假装从容)地说,I don't think so.我坚持我认为正确的,即使全世界都认为我错了。这是多么多么地像堂吉诃德。 与堂吉诃德最大的不同是,这是一个happy end——那位对自我独立意志保持孤勇的人用毕生的勇气和时间一起,证明了他的成功,从无党派总统到众议员。仍然是主旋律,坚持就会成功的美国梦。

草创基业,筚路蓝缕,方有动魄故事

美国政治逐渐走上平庸,没有当初先贤筚路蓝缕草创基业时惊心动魄的一幕幕。于平常人而言,这是好事。但要是这书读书,却太乏味。美国政治概况,有很多书已经介绍过了,就像《宪政历程》《民主的细节》,还有琳达的一系列。不过单就某一段任期写一本,还真是第一次看。大概就像看完《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再看《万历十五年》的感觉,别有风味。

政治勇气需要学习那些议员们

  报纸中报道说:与30年前相比,当前改革面临的矛盾、挑战、阻力有明显变化。未来改革,能否从变化了的形势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案、切实可行的实施路线,更加考验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如果说,改革之初的主要掣肘是思想解放程度问题,需“摸着石头过河”来突破;那现在改革面临的主要掣肘是利益调整问题,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协同推进改革。  实际上,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不仅在于有顶层的政治智慧,而且也有基层的广泛参与。“参与式改革”加“顶层设计”,形成了“改革试错—改革总结——改革推广”这一整套相对来说低成本、低震动的改革路径。  未来的改革,仍要进一步强调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协同推进各种改革措施;同时,也要强调参与式的改革,强调让经济社会生活的广大主体,包括各级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改革方案的制定、讨论、实施、反馈等全过程,真正形成正确的改革方法论。  未来的改革,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革”政府自己的“命”,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减少经济事务,转为服务型政府。应该看到,当前改革最大的利益掣肘,是政府自身利益化倾向越来越普遍,需要拿出“政治勇气”进行重点突破。这样的改革需要:政治勇气!《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给了我们所有公务员良好的示范,建议所有的公务员阅读本书。

伟大的信仰能强化理性

信仰对一个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至关重要都不能确准的表达信仰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要知道人的内核是精神、是思想、是理念、是价值,这些其实都在信仰中得到体现。在我看来人本身归根到底就是意识和思想的集中,倘若没有了这些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信仰在风中飘扬》是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担任参议员时撰写的著作,而这部著作也使他声名大作,在我看来就是肯尼迪真正找到了美国人的信仰和真正的核心价值。对于美国这样一个没有很长历史并且由世界各国、各种族、各民族移民组成的国家而言 ,必须有一种东西来凝聚他们否则结果必然是分裂,实际上美国早期就是一种分裂状态,在这种现状下美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们没有听之任之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扭转局面,也就是在寻找一种统一的价值作为自己的信仰。在尼采看来信仰本身不是什么现实的东西,而是一种超越的表现,也就是说信仰总是不会饱和和达到信仰目标的,但同时信仰者本身还是对实现目标充满希望而不断的追求着。肯尼迪总统在《信仰在风中飘扬》中提及到了几位有代表性的美国国会议员,这些议员之所以有代表性,就是因为这些人都是有着坚定信仰的人。他们不论在南北战争中、政治斗争中以及制度危机中都表现的异常勇敢,有时甚至是执着的。对于人来讲,尼斯坎南早就以公共选择理论进行过论述,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都会用各种方法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然而,坚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那些为着某些东西而做出非理性行为的国会议员,但事实上这些人都活生生的存在,并且影响到今日的人们。一些国会议员为了维护总统的权威实际上也是维护着美国三权分立中行政权的权威,而成为了众矢之的直至在各种骂声中离开人世,即使这样这些人依旧不会后悔,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做的事情将会影响到这个国家以及维护好他们最初追求的东西。信仰在我看来从来就不是单一的类型,宗教信仰、政治意识形态信仰是目前主要的信仰类型。宗教信仰的时代久远,最早反映为图腾崇拜和占卜问卦,随着宗教本身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宗教信仰也就真实的成熟了。不论是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还是中国的道教,都有自己的经典教义,也都逐渐蕴生出了伟大的哲学理念和思想,这些思想已经不仅仅在教徒中伸展,实际上也已经影响到了世俗社会。作为宗教信徒,他们更多的是相信自己的宗教能够引领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最终得到永久的幸福。当然,对于无神论者来讲宗教只是一种云山雾绕的飘渺传说,但是这就是信仰的伟大力量了。政治意识形态的信仰最初只存在于政治家的身上,但是随着政治活动的不断深化,民众也会受到极大的感染变成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信徒。政治意识形态在西方一些政治学家来看是夸张的政治计划,也就是说政治意识形态本身也不可能彻底的、完全的实施下来,因为它总是有脱离现实的部分存在。相比于宗教信仰,政治意识形态更多的被人们所信奉,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天主教教徒集中的国家也是如此,当然有时这两种信仰类型也会重合在一起。美国经历了独立战争、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南北战争等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已经使它成为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典型国家,制度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备。那么美国的价值和信仰在我看来就是民主与自由,这一点实际上也是肯尼迪总统指出的,在《信仰在风中飘扬》中的那些议员在肯尼迪来看都是有巨大勇气的勇士,而他们的勇气则来自于崇高的信仰也就是民主与自由的政治意识形态。可以想见美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过极端的政权,原因就在于美国人都相信只有民主与自由才能带给他们幸福,因此当有任何的威胁因素出现后就会被湮灭。信仰虽然难得,但是信仰之间也有不同甚至也有优劣,虽然有人认为凡是不好的信仰或者由于某种信仰导致恶的出现,就说明那种“信”并非信仰而是迷信,但在我看来这种划分完全没有必要,不论导致结果是好还是坏它都具有信仰的特征,那么它就是信仰。不过信仰是有崇高、正确和低俗、错误的,崇高的、正确的信仰会让人的理性进一步的强化,《信仰在风中飘扬》用国会议员的例子告诉我们人可以以信仰舍弃自己的个人利益,进而决定维护制度的宏观稳定,而不是仅仅在自己的眼前利益中沉溺。

肯尼迪参议员的夫子自道

十一国庆期间,当国人开始迎来长假时,美国政府也与时俱进地开始了休息,等到国人们带着疲惫的旅行皮囊回到工作岗位时,美国政府还在休息。于是连国人也愤怒了,你丫的闹内讧,搞得我们连林肯雕像都看不成,能不能不要闹?!但问题是,民主党和共和党自顾自地玩起了政治游戏。那么,我们能不能指责人家为了“党争”荒废了国家?——党争,这两个词中国人太熟悉了,无论是东汉的党锢之争,还是明朝的阉党与东林党,一会儿贬官、一会儿廷杖,闹得满城风云。但在美国人看来,不,这不是党争,这是我应尽的义务。说这话的,是肯尼迪参议员。《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是约翰·肯尼迪在担任参议员时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也是唯一的获得普利策图书奖的美国总统作品——当然,当时肯尼迪还没有当上总统。本书的原书名为profiles in courage,或许可以翻译成“勇敢的心”,好吧,我是开玩笑的。里面讲述了自开国以来、内战之前后、直至20世纪的参议院中所涌现出来的具有勇敢的政治品格的参议员。其中包括了两派都不讨好的小亚当斯,妥协派韦伯斯特等等。不过,其实如果你读肯尼迪所写的第一章“勇气与政治”,其实你已经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事。我们刚才说了,党争是党员的义务,为什么呢?肯尼迪参议员就认为,参议员面临着诸多压力,比如他必须讨好自己人,要知道,参议员代表的是你所在的州,你必须“结伴而行”,是的,党内团结很重要,虽然“太多罪恶借党内团结之名而行”,而参议员也希望连任,当然,连任的前提是刚才我们提到的讨好自己人和党内人。在书中的故事中,你可以看到不少由于没有讨好自己人而被所在州的人们唾弃的现象。当然,参议员还面临了更多的问题,他不知道他所代表的人民到底要什么,尽管每天能受到不少的来信,和代表团的拜访,但参议员很少接触现实,而另一方面,肯尼迪作为精英阶层,他也在思考,难道一定要听命于人民的需求吗,他怎么知道人民现在呼唤的就是对的呢?从本书中,其实我们一直可以看到肯尼迪在思考着以上的问题,并复述那些参议员前辈的英勇事迹,最后只剩下一句参议员难为啊。难怪肯尼迪最后去竞选总统了,因为在他看来,当总统比当参议员强多了,因为不管他执行什么政策,总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好吧,这又是一个笑话。

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一日,一个小伙伴在QQ上问我:“学姐不知道你读到过辛普森的世纪大案” 。我重温了案情,回复她:“任何体制规则都有漏洞。没有绝对的公平,尤其对于利益相冲突的主题。从更长的时间范畴或者更大的范围看,尽量保证总体效果是好的。妥协是不可避免的。某行为在某时间段内是最佳选择,选择通常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当日恰读此书,后两句都来源于此书中的观点。不知为什么读此书的人物时,我脑中总冒出“清流”二字,或者更狭义一点儿,以海瑞为例的“言官”。读《万历十五年》时,颇不理解这个群体,有时觉得他们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标新立异,为了名垂青史,不顾惜其他,即使是自己与家人的生命。有时甚至觉得他们的存在与执着,造成了争辩,减损了实践的力量和效率。毫无疑问,一团和气,工作效率会很高。因为人都是社会的动物,喜欢被赞扬受欢迎,不愿被诋毁被冷落。但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宁愿成为讨人嫌弃的异见者,发出刺耳的声音。邹韬奋说,”由大智中产生大勇,是最坚毅的大勇“,我慢慢的开始理解这些孤寂的灵魂。如作者肯尼迪,如书中的约翰·昆西·亚当斯等人,他们定然早已明白捍卫原则的后果,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乘着一叶小舟独自离岸“。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存在,让我们更深入了对问题的认知。任何一个命题对面都存在另外一个命题,如果没有对可能的严肃的驳论作讨论,观点无以立足。政治上尤其如此,我们需要这些拥有勇气和智慧的政治家。我们需要他们所拥有的勇往直前的气魄和敢想敢干的气概。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勇气也是如同空气一样的存在。阻挡我们前进的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很少有人后悔做过什么,只会为没做什么而后悔,所以正如伯里克利所言,”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信仰诠释美国精神

作为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至今仍保持着几项“纪录”:1917年5月29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布鲁克莱恩的他在1946年—1960年期间曾先后任众议员和参议员,并于19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当选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首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和唯一获得普利策奖的总统。当然,肯尼迪最被人们熟悉的,还是他的离世。1963 年11月22日,他携同夫人杰奎琳刚刚参加完一次竞选活动来到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当肯尼迪的车队徐徐拐入榆树街时,突然听到“砰!砰!”两声枪响,随后又是数声,与前两声夹杂在一起,随着枪声先后响起,只见肯尼迪的身体随之猛地向后倒去,倒在了杰奎琳的膝上,从此告别了人世。尽管和每次“殉道总统”事件类似,肯尼迪之死同样疑点重重,但是肯尼迪却受到了空前的尊敬。在肯尼迪遇刺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地方其中包括约翰•F•肯尼迪国际机场,大多数人都习惯把那里简称为“JFK”、约翰•F•肯尼迪大学、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全美各地的各种委员会都一致通过改变地名的方法来表示对肯尼迪总统的敬意,致使有不计其数的“肯尼迪公路”、“肯尼迪机场”、“肯尼迪中学”、“肯尼迪大街”等地名出现。肯尼迪会受到如此“礼遇”其实并不意外。或许他是将“美国精神”诠释得最为出色的政治家。立国200余年便可以称霸世界,“美国精神”在美国的崛起之路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美国精神体现在多方面,在美国的文化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它的精神所在。我们会在艺术作品中看到无私的牺牲,看到爱让人勇敢,慈悲让人高贵。虽然也有黑暗,他们毫不避讳自己身上的另一面,揭示得坦荡,宣扬的是真实,与如何得到光明。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如此重要,只要可以让他活下去,就要不惜一切的去就。这是一种近似于偏执的博爱,但仍能让人感动。美国的法制。民主的缺点马上可以察觉,而其优点只有经过长期观察才能发现,美国的民主也许不够成熟,但法制的总趋势是向善的。在美国民主制度下,公务人员没有与大多数人不同的长远利益,在美国,公务人员没有使自己居于优势的阶级利益,即使统治者是一些无能之辈,有时甚至是一些可鄙之徒,但政府的日常工作仍然是有利于人民的。它具有一种相当的公正,正如美国所崇尚的人人平等,没有人有过多的权力来压迫别人,亦不能独断,个人的利益与所有人的利益同样重要。他们始终将坦诚、博爱、自由、争斗、平等等关键词作为信仰去追逐。而肯尼迪时代,信仰无疑在他的奋斗下,正在美利坚合众国的湛蓝天空下,迎风飘扬。

阅读参考:美国的政党演变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事关美国历史,行文中处处提到联邦党、辉格党、民主党、共和党等。下面的小文帮助读者了解这些党派的由来和立场。美国政党的产生是18世纪末的事情。乔治·华盛顿曾有过一个天真的想法,他认为这个新兴的国家没有政党一样也能存在,他曾说,“如果党派存在,我们得使它们合而为一。”但建国后,围绕着是否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统治精英间出现了分歧。以当时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为代表的一批人,赞成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成立联邦党, 联邦党深受商人和新英格兰地区的市民支持。华盛顿作为无党派人士当了8年总统,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是个联邦党人。在这12年中,政府中真正掌权的是联邦党首汉密尔顿(因出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没有资格出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在华盛顿手下当了4年国务卿,于1793年辞职,建立了更强调各州的权力并且重视自耕农的权益的“民主共和党”。民主共和党在美国南部和西部拥有最多支持,但在东北部六州势力不大,联邦党则相反。按照美国当时的选举制度规定,在选举团内得票最多的当选为总统,得票次多的当选为副总统。1796年约翰·亚当斯成为美国第二任总统时,托马斯·杰弗逊成为了副总统。在这4年里,是联邦党逐步走向衰落,最后消亡的开始;也是杰弗逊领导的民主共和党逐步壮大,最后取得政权的开始——杰斐逊连任两届总统。从1816年到1824年,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和谐时期”。由于联邦党的消亡,民主共和党在此时一党独大。但在党内已经出现了两个派别:一派是代表北部和中部工商业者;另一派代表南部种植园主。1828年,代表南方新兴种植园主利益的安德鲁·杰克逊将军获得了总统竞选的胜利,并从那时起,拥护杰克逊的这一派,正式组成了民主党。民主党强烈反对“贵族的”精英统治和银行,并且将他们的民意基础诉诸于“人民”。而代表北部精英工商业者,以及和他们有联系的南部种植园主,则从民主共和党中分裂出来,成立了国家共和派,1834年改称辉格党。辉格党党名取自反对君权而支持英国国会掌政的英国辉格党,矢言维护国会至上之地位,以反对‘安德鲁大帝’(“King Andrew”)之施政。自1828年民主党建立和1834年辉格党建立以后,美国的两党制度就成为相对稳定的政党统治形式。但辉格党从一开始就是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奴隶主种植园主暂时结为联盟的政党。当资产阶级和奴隶主的利益在一个政党中不可能和平共处的时候,从1852年开始,辉格党逐渐衰败。1854年,在关于新建立的堪萨斯州是否为蓄奴州的问题上,爆发了堪萨斯内战以及美国各个政党的分裂和重新改组。这时,大多数原辉格党人、部分民主党人和部分反奴隶制的自由土地党人联合在一起组织了主张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共和党”这一名称,反映1776年美国立国的共和主义价值,强调公民良心和反抗贵族政治及腐败。可以说,共和党这个新政党的创立动机便是为了对抗当时的奴隶主势力,即当时那些试图控制联邦政府并扩张奴隶制度的南方富有阶级。6年之后,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亚伯拉罕·林肯当选总统,在防止联邦分裂和解放黑奴上居功甚伟。

理性是信仰的唯一内核

相对于自由、民主、博爱这些知识分子们所熟知的东西,理性是美国历代政治思想家一再重申并加以践行的信条。因为,政治信仰中如果没有理性,则一切都将沦为空谈的辞令或虚伪的概念。《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一书中所提及的人物与事件,无疑都是理性主义的注脚。《信仰在风中飘扬》一书中提及约翰·昆西·亚当斯、亨利·克莱、丹尼尔·韦伯斯特、托马斯·哈特·本顿、山姆·休斯顿、卢修斯·拉马尔等人,他们都是美国政治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然而个人的生活却远不像历史上留下的记录那样浓墨重彩,他们之中有为了信念而丧失政治前途的,有坚持信条而晚景凄凉的,有为了和解而被视为叛徒的,有在活着的时候始终不被谅解的,甚至有被历史淹没的。他们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对风口浪尖上的抉择也不同,然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理性主义的践行者。他们富于激情,有超越常人的思辨能力,但在他们的政治天才发挥之前,他们要像神话中的勇士一样挑战独眼巨人(体制或者其他某种阻碍),做一个反对者。可以这样说,优秀的男人被肮脏的政治所毁灭,但是正因为他们不计个人毁誉,勇于站出来去挑战,才有了政治进化的完备。优秀的男人,并非指那些拥有勇力的人,也不是那些善于辞令地人,前者或许可以通过力量来捍卫正义,但也能够破坏正义;同样,后者也许可以宣传道义,但也可能扭曲道义。只有理性,也唯有理性的男人,是政治动物中最优秀的种子,他们既不会被过度的激情所左右而导致不可控局面的出现,也不会僵化停滞不前。在这里,必须对理性加以说明,理性是指拥有前瞻性的目光,不会被暂时的、短期性的利益所吸引,做出轻率地判断。他们懂得克制、忍让、妥协(这一点非常重要,民主首先要懂得妥协)、和解、节制的意义。他们从不渴望压倒性的优势,也不提倡这种优势,而是平衡。他们懂得微弱胜率在民主中的作用,它不但能够限制权力,而且有助于对狂热的遏制。任何一方的压倒性优势,都是对民主的破坏。政治的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混合着阴谋,民众很可能抛弃他们最优秀的儿子,并踩上一脚使其万劫不复。然而,充满理性色彩的知识分子们绝无怨言,他们明白:理性是对狂热、极端、过激、仇恨、危险举动的唯一制衡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个理性主义者远比一个理想主义者来得重要。在理性主义者的眼里,恪守最基本的信条、有秩序,在法律框架下解决问题是通往信仰的唯一道路。   这本书以美国历史上八位参议员的“事功”与“命运”向我们讲述了美国历史上一些政治传统的树立。比如美国建国初期的参议员约翰·昆西·亚当斯,他被两边的党派(联邦党、共和党)所孤立,成了彻底的反对派,也就是说,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都遭到他的反对,反之也是一样,他被贴上政治异端的标签。这位早期的美国老绅士,在当上美国总统时也没有在卸任后再度当选国会众议员来的高兴,因为他又获得了批评的权力。丹尼尔·韦伯斯特则远无小亚当斯这么幸运,他为了免于美国的分裂,提出了1850年的妥协法案,结果他因为这个法案变得声名狼藉,长期遭到人们的唾弃。然而,人们最终意识到他的价值,正是因为韦伯斯特,使得南北战争的爆发晚了十年,这使得战争所造成的鸿沟大为减小。因为这十年的发展使北方在经济、政治、民众素质等领域都超过了南方,从而以北方的胜利而结束,亦即以废奴一方的胜利而告终。   山姆·休斯顿则是在战争爆发前提出不要脱离联邦的高层,以至于他所在的州(德克萨斯州)的民众呼叫要取他的脑袋,原因是他在参议院背叛了他的州,休斯顿是妥协法案的推崇者,他明白战争对国家造成的伤害,因而竭力弥合分裂,用理性的态度看待南北双方的冲突。然而,最终南北战争还是爆发了。美国历史上,为达成南北和解做出贡献的除了格兰特将军和李将军外,最重要的是其中的灵魂级人物,即卢修斯·拉马尔。他不但是美国代议制度最优秀的代表,更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见地的政治家,他敏锐地意识到,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达成真正的和解,消弭战争带来的伤害和仇恨,则这个国家不但不能实现真正繁荣,而且存在潜在危险,正是因为他优秀的演讲能力,他的呼声获得了成千上万人的呼应和共鸣,从而掀起了南北战争之后的国家和解,极快的抚平了战争带来的创伤。   很显然,不论是倔强的小亚当斯,还是拉马尔,他们政治理念最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理性。同样的,不论是爱默生,还是朗费罗,在“理性”这一点上,他们和参议员们有着一样的精神气质,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信仰之帜才能始终在风中飘扬。   

亞當斯

做人,不妨有点儿信仰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的极度相信和尊敬,是说起来很虚的东西。但是,从比干不惧纣王剖心、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到文天祥从容赴死、陆秀夫纵身跳海,到史可法誓不降清、谭嗣同引颈就戳,到刘胡兰、瞿秋白、董存瑞、黄继光英勇就义,却在雄辩的证明,信仰可以给人以勇气和巨大的精神力量,让人无惧生死。离我最近的例子是,我的五嫫已是80岁高龄,目不识丁,却能够整本背诵《圣经》!美国历史上最具个人魅力的总统约翰·F·肯尼迪的素材是美国历史上在历史紧要关头所做出不为流俗所动、不为压力所迫的八位参议员的故事。建国初,约翰·昆西·亚当斯坚持个人私利应该向公共利益让路,转而站在了父亲的政敌杰裴逊一边,支持他终止国际贸易禁运令,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南北战争之前,丹尼尔·韦伯斯特、托马斯·哈特·本顿、山姆·休斯顿为了内心的原则,坚定地支持联邦统一,宁愿赔上自己的前程、名誉以及想要得到的一切也在所不惜,使南北战争延迟十年发生。内战后,埃德蒙德·G鲁斯,在危机时刻忠于自己的良心,一票之差否决了对约翰逊总统的弹劾案;卢修斯·拉马尔因为忠于国家、忠于原则而不惜背弃自己的选民和党派,反对布兰德法案。在20世纪,乔治·诺里斯面对议长坎农的专横不为所动,却又投票反对他的辞职,在40年的从政生涯中曾长期遭受无尽辱骂;罗伯特·A·塔夫脱紧紧守护内心的基本信条,即使面对入主白宫的诱惑,甚至有可能妨碍他被提名,也无法阻止他说出将纳粹的判决由绞刑改为强迫流放的建议。这本书是在他自己还是一名参议院的新人时有感于参议员群体的政治品格因为迫于选民压力以及遭受商业化侵蚀而大不如前所作。在书中,通过这八位参议员的故事,他系统的阐明了自己的政治观点——作为一名真正的政治家,不能只是简单的作为选民观点和情绪亦步亦趋的记录仪、传声机,尸位素餐,而是在重重压力耐力面前,必须要懂得通过妥协与让步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坚信选择的道路是最好的,从对民主的诚挚信仰那里获取莫大的政治勇气,以当仁不让地将对国家的忠诚置于所有个人利益和政治考量之上,与选民们的极端立场相对抗,与可能孤立无援的恐惧、维持官位的欲望抗争,甚至彻底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也在所不惜。事实上,我们大可以对那些心存信仰之人表示敬佩,但在当下中国人的社会语境中,谈及信仰引来的很有可能是一阵嗤笑,或者不以为然——在一个全民低头捞钱的社会中,连仰头看看头顶的星空都是奢侈的(更何况那天空已被雾霾遮蔽了呢?)。第一,在一个道德底线只有更低没有最低的金钱拜物教社会中,信仰早已经让人懒得提起,是平常人无力消费的奢侈品;其次,官家倡导的主义与日常百姓的柴米油盐相距太远,非但不能拿来当饭吃,信从之后还有沦为傻瓜之嫌;还有,肯尼迪所说的政治斗争,远在庙堂之高,是我等草民无法企及的高度。信仰,在如此的环境中,更有可能是我等内心尚存些许良知之人的无法承受之痛,一个即将的贬义词?然而,即便是面对生活中家长里短的芝麻小事,我们也仍然需要信仰,需要勇气。当我此前看到外企白领在广州地铁晕倒50分钟无人扶持而死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想,如果那天从她身边走过的人中有我,我该如何自处?如何解释自己的冷漠?从去年开始,全国上下都在讨论一个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路遇摔倒的老人要不要去扶?扶,面临可能遭受老人讹诈的风险;不扶,又难以面对自己的良心,我们到底是尊从自己的道德准则,还是服从成本效益分析的理性结果?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克尔凯廓尔说,你怎样信仰,你就怎样生活。其实,肯尼迪已经给出了答案。再平凡的人,也应该有点儿信仰,以在面对两难选择时给自己以力量。所有这一切中最起码的,是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在面对这种两难时,不妨遵从于自己真实的内心,不要去算计太多的后果,不要去设想太多的可能性。我这真的不是在唱高调,因为我始终以为,做人,真的不妨自然一点儿、勇敢一点儿。

应要求,删除了原评论,请看过我评论的同学忘记我的评论

Profiles in Courage raised a great urge in me trying to find a soft copy, yet not easy to locate one, if there is any way accessing it, Plz let me konw.

为信仰而战

优秀的领袖,不仅能够领导他的属下,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更有自己的独特人格和魅力,可以感染、引导一代代追随他的人,甚至成为他们的“精神领袖”,环视各个国家的政要风云人物,无不如此,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故事被一代代传颂,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中国的毛泽东、邓小平是如此,美国的林肯、肯尼迪也是如此。抛开国家政治不谈,这些被历史和人们记住的名人,都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非常人所能及。肯尼迪,这位把“勇气与政治并谈”的美国总统,更是命运多舛,38岁的年轻参议员肯尼迪,在脊椎手术的生死边缘,以巨大的勇气参与政治,并获得了“成功”,而这本他根据美国历史上参议院的真人真事写成的《肯尼迪:在信仰在风中飘扬》使肯尼迪从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参议员一跃而为政坛的明日之星,最后当选为美国最年轻的民选总统。而这部获奖作品也成为激励一代代美国政客参与政治的人生道路。“信仰在风中飘扬”名字带着那么点诗意,那么点倔强,那么点坚持……正如肯尼迪的人生信仰一样,也正如有人评论肯尼迪“如果你用诗歌般的语言去竞选,用美文般的手腕去统治,你可能会在人们的咒骂声中被牢记”,从另外一方面看,肯尼迪的从政生涯充满了理想色彩、浪漫色彩,其实这都是美国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肯尼迪不得不以自己的“特色”凸显自己的人格魅力,被人记住并感染更多的选民,这些在肯尼迪的书中都有介绍,他书中描写的八位参议员无不积极投身于巡回演讲,哪怕喉咙破掉。当我们不满于国内的政治现状的时候,经常会说西方的民主多么好,美国的民主是多么的民主,翻看《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我们会发现,美国的政党之间,政党参议员之间,政党与商业集团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竞选成功,必须衡量各类选民的需要,尽量平衡他们之间的矛盾,正如书中所写,“简而言之,选民之所以选择我们,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的判断力以及施展此判断力抱有信息。他们的利益是国家整体利于的一部分,我们在自己的职位上能很好地确定何为他们最好的利益”。其中的参议员小亚当斯密说,“这个国家完全下入了党同伐异之风,不盲从这一方或另一方成为而来一项罪责……”由此可见,各个政党之间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的民主政治也不过如此。勇气,是命运多舛的美国总统肯尼迪用生命来实践的最高品格,他根据年代先后分别讲述参议院的特质、演变及其所代表的理想,以及八位参议员在各个历史紧要关头所做出的不为流俗所动的勇气故事,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信仰而战。

你相信我,我相信你

人民代表,是否就意味着一定“代表人民”?这话听起来像是在玩文字游戏,当然,如果仅是个文字游戏,那它也经不起太多推敲。事实却是,这四个字的背后,还贴着一个昂贵的头衔——民主。美国的民主一直是我饶有兴趣的对象之一。有幸拜读刘瑜老师的《民主的细节》以后,我认识到,民主在更多时候,不该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而是你我身边的细小之事。那是一个,需要尽可能多的人,去认清自己除“人”属性之外的“公民”身份,然后有意识地行使、运用公民权利的社会状态。权利之一,叫选举。身为公民,我有国家赋予的选举权,把选票投给最符合我意见心声的候选者。如果这个国家只有两个候选者和我一个公民,OK,那我肯定获胜,因为没有其它人会与我的意见相左。就像地球围着太阳转一样,今后所有的政策方向都会围着我这个“太阳”转。身为公民最大的难处,就是现实告诉你,在这个国家你并不是“有且仅有”,而不过是“其中之一”。许许多多跟你一样的“其中之一”,他们也都会有自己的出发点,他们也有自己的民主意识,因此,你避免不了与其中一部分人的意见相左。而身为领导者最大的难处,就在于做出一个看似妥协的决定后,还能不失去原有选民的信任。每一个公民的希望就像是一个玻璃球,他们把它小心翼翼地放在你手里,本想让你细心呵护,结果你却粗心让它碎了地,碎片声划破竞选台上的严肃氛围,刺痛了台下每一个相信你的人。这个时候,如何挽救?除了结果,我想身为公民,我们想要的不只是一个结果,因为殊途毕竟也会同归。我们想知道的是,这个结果是如何在这么多条“殊途”里走向“同归”的终态的。不能让我接受的,请试图让我包容;不能让我肯定的,请试图让我理解。而在《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一书中,肯尼迪本人也对此做了最好的补充说明。“人民要相信自己选出来的那些才干之士不只是所谓民意的传声筒,而是有自己的判断力,并根据自己良知行事的大勇之人。代表们也应相信‘人民不会谴责那些因为遵从道义而走上无人应和道路的人们,而是会奖励勇气,尊敬荣誉,并最终自能明辨那些正确之事’。”其实它讲述的,不过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信任。身为公民,你要相信自己的理性与睿智,相信你所选之人的判断力和良知性;身为代表,你也要相信自己的魄力和能力,相信人民的明辨是非与勇气。所以有时候,那些国家没法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还未能落实的事情,那就由人民自己来做。比如工人利益的维护,就由工会组织来进行;比如环境保护的践行,就由环保组织来进行。在位领导们不用担心,这不是公民造反的苗头,这是公民自己在司其职,担其责,尽其力。也许对现在的美利坚合众国来说,有相互信任的基础做土壤,于己,崇高的政治信仰不会再在风中飘扬,于国,民主的政治体制反而会落地开花。而这朵花,绝对不是某些昙花一现的品种,而是万年长青的类别。这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