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出版日期:2015-6-1
ISBN:9787508641167
作者:[美]阿曼达·里普利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阿曼达•里普利,《时代》周刊、《大西洋》月刊等美国知名媒体供稿人,有多篇教育类文章发表。她的作品曾帮助《时代》赢得两次全国杂志奖。

书籍目录

主要人物
开篇:谜团
第一部分 秋
第1章 藏宝图
在2003 年、2006 年、2009 年和 2012 年,世界各地的青少年都进行过PISA测试。到2012 年,PISA 试卷的语言已经增加到了40多种。每一次测试的结果都打破了我们的思维定式——并不是所有“聪明的孩子”都生活在亚洲,也不是只有美国孩子在创造力方面表现突出。
第2章 离家
交换去芬兰听起来似乎很不错。金了解到芬兰有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真的是这样吗?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因为大部分芬兰人从前留给人的是目不识丁、以养殖和伐木为生的印象,直到最近才令世界有所改观。无论怎么看,金都感觉芬兰是个极具颠覆性的地方。
第3章 高压锅
埃里克很喜欢韩国的风土人情,还有韩国人的热情。其实,唯一让埃里克觉得有问题的就是学校。每天要和那些精神高度紧张、甚至是精疲力竭的同学在教室里共同度过6个小时,其间只能在课间闲聊几分钟,放学后自己也只能孤单地坐公交车回家。
第4章 数学难题
高中最后那年,汤姆决定做一名交换生,离开葛底斯堡,去他曾经读过的某部小说中出现的地方。最后,他如愿以偿来到波兰,但是他意想不到的问题也随之接踵而至:作为不折不扣的美国少年,汤姆不太擅长数学。
第二部分 冬
第5章 美国人在乌托邦
在芬兰的这3个月,金已经发现不少芬兰和俄克拉荷马州学校间的差异。最明显的差异,莫过于这里没有一些在美国学生看来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高科技互动教学白板,走廊里也没有警察。但待的时间久了,她开始察觉到一些更重要的区别——一些来往的过客留意不到的区别。
第6章 内驱力
在韩国长大的孩子,心中都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不可动摇的理念,那就是:教育是国之瑰宝。让考试顺利进行比股市交易或飞机起飞都更加重要。从家长、老师到警察,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丝毫不敢怠慢。埃里克已经做出决定——从韩国高中退学。
第7章 蜕变
从2000 年到2006 年,波兰15岁的孩子在 PISA 测试中阅读的平均得分暴涨了29 分,他们仿佛往自己的大脑里多装了四分之三个学年里能学到的知识。而同期,美国的分数没有任何变化。
第三部分 春
第8章 差别
学习难度的差别,或许能解释为什么相比于40%的美国学生,只有20%的芬兰学生喜欢数学课.芬兰学生也被寄予了更高的期待。大约四分之三的美国孩子表示自己的数学成绩还不错,相比较而言,只有一半左右的芬兰孩子表示他们拿到了令人满意的数学成绩。
第9章 年薪400万美元的老师
韩国补习机构的成功证明自由市场的激励机制似乎很有效,至少在学生看来如此。教师对待学生更像是对待自己的客户,但是孩子们真的从辅导学院学到了更多知识吗?
第10章 回家
芬兰、韩国和波兰的故事很复杂,而且远未结束。但是,通过了解他们的故事,我们明白了什么教育方针政策会卓有成效。如果必须让我在仓鼠转轮式和蹦蹦床式这两种教育模式中选其一的话,我想我还是会选择仓鼠转轮式的教育模式。
后记
附录一 如何发现世界一流的学校
附录二 AFS国际文化交流组织学生体验调查
注释

作者简介

三个美国高中生分别前往芬兰、韩国、波兰交换一年。这三个国家都培养出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但几十年以前,这三国的孩子根本没有那么聪明。
这是一本震撼美国教育界的书,在美国家长中疯狂传阅。《纽约时报》2014年度推荐,美国亚马逊教育类书籍No.1! 美国教育是世界第一吗?《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一书作者通过实践考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本书通过讲述交换生们的故事,结合作者深入三国的实地调查,和与众多教育政策制定者、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全面沟通交流,说明了:
★芬兰、韩国、波兰如何改变本国教育平庸的局面?
★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诞生于怎样的土壤?
★ 三个美国孩子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 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优秀的?
★ 如何发现世界级的好学校?

它告诉读者:如果能向书中那些教育强国学习,完全有可能培养出更聪明的孩子。 全书叙述生动写实,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参考性。为中国家长、老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全球化视野,为中国家庭和学校提供有益的借鉴。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看到书名里时,我以为这是一本指南书,书里会详尽的告诉我们如何培养一个聪明且优秀的孩子。显然对我封面与封底的文字解读有误,但我也很庆幸这不是一本教育指南书,程序化统一标准的教育孩子,这并不现实。关于“聪明”与“优秀”,在教育界对于这两者的定义,我个人认识一直很狭义,甚至大众主流思想很自然将两者与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前程似锦挂钩,这样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亚洲都极其普遍,所以韩国才会有如此成熟的培训机构,因为家长们愿意在这上面支付大把大把的钞票。相比有学习机器之称的中国学生,我还觉得中国学生比韩国学生幸福,虽然我知道有不少小朋友双休日奔走在各个培训机构之间,学习各种特长或补习功课。但他们在时间上的分配,绝对不会像韩国学生那样一再的被学习挤压,最后变成一块又干又硬的饼干,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关于中国教育,我个人还是持着一种比较乐观的态度,虽然很多声音告诉我们,“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差”,中国学生在某一方面匮乏,并不全然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出了问题,就拿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来说吧,许多学生在未踏入校园前,他们的创造力与动手能力可能就生生被父母长辈给“扼杀”,所以我一直很纳闷从小不愿意让我触碰任何明火或电器的父母,为什么在我长大后觉得我不会煮饭是一件很不应该的事呢?他们是否想过,这其中有多少次,在我想去尝试煮饭时,因为他们呵斥,我打消自己动手的念头。为何我对中国教育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因为我在教育改革中看到希望,我弟弟妹妹现今在学校学习的方式就与我们当初刻板的学习方式,有极大的不同,至于这种的不同与新的尝试是普遍存在,还是只存在小部分学校中,我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中国教育已经开始在反思,它们想教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与才能。是只会写标准答案的考试机器?还是具有思辩能力的人才?在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大背景下,也许这样的改革果效并不显著,但我相信只要朝着这正确的方向前行,不日便能迎来改革的硕果。
  •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是一本讨论教育的书。世界上这么多国家的孩子为什么每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差别那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教育好坏怎么评价?初入教育这个领域,凭你是谁都会晕头转向,被这些问题搞晕,本书作者阿曼达李普利通过一个绝佳的视角剖析了教育的问题,展示了各国之所以教育水平呈现千差万别的原因。阿曼达切入教育问题的视角是交换生。阿曼达跟踪采访了三个高中交换学生,借助与国际交流机构的渠道,分别探究了韩国、芬兰和波兰的教育政策措施和成果。讨论的结果令人深思。第一部分是教育水准评价的问题。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准?肯定是学生的成绩。但是怎样检测成绩?本书作者推荐了PISA考试。这个考试比较客观而真实地评价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以及创造力等等的方方面面,并本别给出结论。在文章进行过程中,一直有PISA考试成绩结合着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进步和孩子们整体能力的提高进行对比,这样PISA考试对教育的评价作用就毋庸置疑了—它虽然不是完美的评价体系,但是现阶段还没有比它更好的体系。以这个评价为基础,就可以探讨各国或者各地教育水平的高低了,然后再结合各种现实状况,探讨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根据PISA成绩,近年来教育水平表现惊艳的应该是芬兰,一直比较高的是韩国,新晋的黑马、上升势头明显的是波兰。所以阿曼达特地挑选了到这三个国家做交换生的三个美国学生进行跟踪采访。韩国的情形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这个国家学生的分数那么好,完全是整个社会对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崇拜造成的。作者讲到的高考种种,在中国也同样重复,一样一样的。甚至发生的历程也是一样的,在几十年前,人们还很穷的时代,高考并没有这么兴师动众,但这并不是说没有这样的因子在;等到后来人们能吃饱饭,就把大量的收入用于投资到孩子身上,折磨孩子和家庭,因为高考已经成了这个社会的唯一检验标准或者神牌,兼具命运指示牌和图腾柱的作用。这种氛围的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并不是特别大,但是整个社会投入很大,在韩国有年薪400万美元的明星教师!这教师就是补习班的老师。教育产业的资金主流不是公立的学校,而是这些私立的补习班。美国交换生在韩国一开始是好奇和佩服,但是后来却觉得自己绝对无法做到跟韩国学生一样,因为压力太大了!说句实在话,这里面有中国科举制几千年的影响在里面,改变是极难的,而好坏评价也极难。我相信加入PISA评价进入中国,也立刻会有相应的对策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我记得曾经上过新东方的托福班,老师就非常得意地说,不管美国的机构怎么改考试,中国人就是能考高分,只要他改了,中国的老师立刻能找到对策!教育成果惊艳的芬兰应该是教育界的理想了—学生有内驱力去学习,而且成绩不错。这个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是政府的认识,政府认识到教育的作用是一种基石的作用,投入不能立即见效。但是即便不能立即见效,也要坚持投入。这种坚持在十年后见效了。其次,是教师考核制度的严格。在芬兰当老师是个非常有保障的工作,不仅政府付给高工资,还有教师公会主张老师的权利,所以当老师不仅实惠而且受尊敬。但是这后面是老师的严格考核制度,老师必须得硕士毕业才有资格去申请,而且要经过审核,不合格的可以当临时老师增加经验,然后再申请。当上老师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还有经常的培训和考核。如此严格的考核制度和高待遇让老师的业务水平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以致于政府在开始对教学规定面面俱到,而现在则放手让老师自己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这里阿曼达将芬兰的国情与美国进行了对比,美国的状况是当老师的门槛太低,只要能教体育就可以当老师,然后这体育老师就可以教数学课!很多时候老师和学生都对数学课心生畏惧,这样怎么教出合格的学生来?我觉得也可以将芬兰的情况与中国进行对比,中国对老师的要求稍低(中学),大学毕业就行,似乎考核到时经常的,但是培训比较少(我不是太了解,但是我知道老师一般教学任务比较重,这种情况下哪有时间培训?)最关键的是待遇低,公立学校的老师待遇是低于培训班老师的。就我所知,很多二三线城市,公立学校的老师往往又是私立学校的老师,自己班上的孩子放学后一定要去自己的补习班再交第二茬学费!中国的问题在于没有整体的想法,走一步算一步,就像李鸿章自嘲的那样,就是一个糊裱匠糊破灯笼,哪里破了就拿纸粘一下。再回到芬兰,我觉得芬兰最妙的一招是通过考试学生来验证老师的教育成果。大家可能会觉得哪个国家不都这么做么?芬兰最妙的在于,这个考试是随机挑选学生去进行考试。这样的话,老师对待学生就不存在轻蔑了,反而如果哪个学生掉队了落下了,老师会组团来帮助他。而中国学校里对“落后生”的歧视在芬兰是不存在的!而中国和韩国这种大排名制度会形成一种歧视,对最后几名的学生老师一般都会冷嘲热讽,让其退学或者转校了事,芬兰的“一个都不能少”可是说到做到的,因为老师素质高,绝对不会有踢走差生的事情。总体感觉,中国的教育压力最大的是孩子,而芬兰的教育老师由于素质很高,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压力。对芬兰孩子学习不是没有压力,但是压力的范围是可以接受并恰如其分转化为内驱力的。正如一则禅师公案,禅师回答学僧的提问时说:一辆牛车,你是抽打牛呢?还是抽打车?我们的教育也需要想一想了,究竟这压力是全部压在孩子身上呢,还是由老师背负起一部分?《全世界最聪明的孩子》这本书不仅对家长教育孩子颇有启发,对于我国的教育官员来说也是很有裨益的。
  •     文|慕卿月。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看了很久,常常看一会,又跳去看其他书籍了。不是这本书不好看,而是,我需要一段时间去思考。教育这个问题,自古以来,每个国家都会存在不一样的问题。“十年寒窗,成败在此一举。”其实,我是不喜欢这样的方式的。但看了这一本书之后,我又觉得其实这种方式,也有好的一面。虽凡事无绝对,看到的也未必真实。俄克拉荷马州的教育一度想要进行改革,未达到标准的学生不能毕业,但一直未能实施。未能实施的原因基本是来自社会和家长们的压力,他们担心这样的改革会导致过多的学生不能毕业,会伤害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的心灵是很脆弱的,教育不应该去打击学生。美国父母还认为孩子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就是为了拿毕业证,让孩子毕不了业,是不可行的事情。相对于美国的教育,芬兰和韩国的教育虽有些不同,但对教育却高度的重视。从教师这个职业的选拔就能看出其中的不同了,若在芬兰担任老师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核,还有为期一年多的实习训练期。在美国则相对简单很多,并非主修教育,学历要求也并不高,通过相对简单的考试就能当上老师。两者对比,明显后者的老师自身的学术专业知识就存在问题。在美国,有部分人存在这样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胜任教育这份工作不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平。如果一个老师自己的专业知识就不够扎实,那又如何去教好其他学生呢?在波兰,孩子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考试的失利,他们常常总结失利之处,然后改正。而美国的孩子似乎对考试的失利无法释怀,或许成年人也是如此。所以,美国的家长善于鼓励孩子,夸奖孩子。一般为人父母之道会被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专制型父母,他们是严格的训导者,说一不二。第二种是宽容型父母,他们溺爱孩子,希望和孩子处于朋友的关系中。第三种是疏忽型父母,他们与孩子的情感疏远,缺乏对孩子的关注。第四种则是权威型父母,这类型的父母是“专制”和“宽容”的结合体,他们既能与孩子们保持友好的关系,又会有清晰明确的限制要求,以及某些毫无商量余地的原则。很显然,芬兰的大部分父母是权威型的父母,往往权威型的父母更能得到孩子的尊重与信任。韩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类似,学生们的学习压力都很大,各种辅导班充斥着生活。小学生的书包里总是装满各种教科书、辅导书,我想我长不高,肯定是因为小时候的书包太重了。但就像文中开头部分,我写道,看完这本书,我有另一种看法了。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社会,你没有学历,你就不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虽然学历不是万能的,但它是一个很好的敲门砖,可以让我们初出社会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少走一些弯路。那这样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的生活着,奋斗着。想要获取成功,只能靠自己,不要怕失败。如果像大部分美国学生那样,对于难学的数学就放弃学习了,放弃困难的事情,只选择擅长的事情,那我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到哪里。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办法面对失败的心。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到底在哪?哪个国家的教育最好?我想这还是一个未知数,而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们更多的选择,让他们有独立承受的能力,独立抉择的能力。PS:作品均为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豆邮或24685251@qq.com联系。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不同国家不同制度造就学生对教育不同的态度。 为了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学习。
  •     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的优秀读物,全美教育类销量排行第一的畅销书籍,文采飞扬不可多得的好书!
  •     值得一读
  •     书写的太好了!尤其佩服译者的精妙文笔!!
  •     有些虎头蛇尾,一如书名有些标题党的意思,愈读越失望。通过几次出国考察和几位交流学生的所见所闻,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还是比较肤浅的,缺乏犀利的观点及挖掘的深度。仅用的收获是知道了有个PSIA考试,西方国家衡量15岁孩子的思维和沟通能力的测试。还有一个在孩子小的时候陪他阅读,对他的阅读能力会有很大帮助,家庭教育还是很重要的。
  •     作者文笔好,翻译也特别流畅。关于教育,大开眼界
  •     关心教育的关心孩子的,都可以读一下,会有一些启发。
  •     这本书只是按照分数的高低去考察每个国家的教学体系的优劣,但却无法解释为什么美国的学校培训了最多的诺贝尔获奖者,也没办法去解释为什么这么多年来美国在世界的科技领先地位,同样无法说明为什么至到今年才有一位诺贝尔科学家!
  •     这本书很不错,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一些人对教育观念的不正确理解
  •     崇尚美国所谓开放式教育、快乐教育被严肃打脸,给孩子快乐童年不等于反智,在如此复杂、日新月异的时代,没有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就像深处汪洋却没有救生圈一样,只能面对被分流到贫困浪潮中的惨痛结果,孩子成年后的挫败感远比学生时代的辛苦更加难以承受。
  •     对个人育儿作用不大,更多的是谈体制、决策层面的东西,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让孩子吃苦还是必须的
  •     长篇的案例,但是为什么这些孩子最聪明没有总结性的经验。
  •     很好
  •     一定要当好妈妈。教育难题引人深思,想给孩子高水平的教育,每个国家、每个人都需要继续努力。
  •     申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