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往事

出版日期:2015-5-1
ISBN:978750865028X
作者:郭岱君
页数:226页

内容概要

郭岱君(Tai-chunKuo)
著名历史学者,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及亚太研究学会会长。专研经济发展、制度转型、中国政经现势、以及中国近代史。曾任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所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客座教授、台湾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副教授,并曾在台湾担任重要公职。
自2003年起,她开始推动胡佛研究院“近代中国档案及特藏史料搜藏及研究计划”,致力于整理与研究国民党档案、蒋介石日记、宋子文档案、孔祥熙档案、及许多中外重要领导人物的私人文件。这批新档案开放,不但促使中西方重新认识二十世纪中国重大的历史事件及领导人物,并进一步重估、改写过去大家所熟知的历史,也带动了新一波的近代中国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台湾的新统制经济,1945~1949
第二章 将革命事业从头做起:国民党的改造、土地改革、地方自治
第三章 第一次财经大辩论:计划经济还是自由经济?
第四章 第二次财经大辩论:如何推动外汇贸易改革?
第五章 第三次财经大辩论:是否推动全面的改革?
第六章 改革的推手:政治领导与财经官僚
第七章 政治领袖、制度转型、新市场经济兴起

作者简介

许多人误以为台湾生来就是市场经济,其实不是。
1949年国民党撤退至台湾时,台湾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2/3以上的产业为公营,政府严格管控着各种经济资源与活动。当时的台湾,农业生产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对外贸易几乎停顿,可谓危机四伏。令世人惊诧的是,国民党竟然很快在台湾站稳脚跟,10年间经过一连串大规模财经改革,使台湾经济脱胎换骨,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而且是个效率高、生产力强的现代化市场经济。这一连串的改革与转型,造就了台湾长达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并带动社会及政治的转型。
那么,这场革命性的经济改革是如何发生的?改革的动力是什么?决策者如何突破重重阻力?公营企业该如何改革?私营企业又该如何发展?这其中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政策竞争,甚至政治斗争?
台湾知名学者郭岱君在《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中一一揭开谜团。她参用现存于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的蒋介石日记、国民党党史数据(微缩胶卷)以及几位国民党领导人物的个人数据,再加上作者对当年参与经济建设的老兵的口述访问得到的宝贵史料,让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浮出水面。
此外,许多当年在台湾发生的经济问题,正在今日的中国政经舞台上扮演。例如:究竟是大胆改革,还是小幅度地逐渐调整?政府将在多大的程度上保障私有财产?又将在多大的程度上限制政府的权力?改革启动后,既得利益团体与社会舆论势必反弹,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却不断涌现,政府对改革的承诺书继续坚持,还是赶紧回头?……探索台湾经济转型的秘诀,对中国大陆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台湾往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这两天看了一本小书,讲党国退守台湾如何开展经济改革的事,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学人感叹一句:大家都不容易啊..... 党国技术官僚绞尽脑汁把国父的“节制资本”理解为“调节管制”而不是“限制”来为转型市场经济提供理论支持,真是煞费苦心啊..... 当年“蒋匪”的政经放权和如今“共党”的简政放权都很有意思[呲牙]
  •     许多人以为台湾的市场经济是天生的。其实不是。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都是典型的战时统制经济:政府严格管控进出口,工矿、水力、能源大多国有,公营经济一家独大,通货膨胀严重……然而,令世人惊叹的是,这样带有浓厚“计划”色彩的经济体制并没有持续多久。此后十余年,台湾开始了一连串的经济改革,最终脱胎换骨,成功走向了一个追求公平开放,富有创造力和高效的现代市场经济,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那么,这场革命性的经济改革是如何发生的?改革的动力何在?这其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人物?又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后人汲取?这些疑惑,正是《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1949—1960)》所要解答的。《台》书作者郭岱君女士曾在台湾长期担任重要公职,行政历练丰富。近年来,她又投注大量精力推动蒋介石日记、宋子文档案等中国近现代史重要史料的整理、开放。这种“因缘际会”为她讲述台湾经济改革历史时,提供了一种难得的视角和基础。此书中,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她引用了不少珍藏于斯坦福大学的蒋介石日记,以及她对当年参与台湾经济改革的人物的口述访谈,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在台湾十余年的经济改革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改革精英。这里有力推土地改革的陈诚,有被誉为台湾经济之父的尹仲容,有深思熟虑、长于沟通的严家淦……其中,尤以尹仲容为重中之重。从1949年到台湾至1963年逝世,除了赋闲在家的两年外,尹仲容都是台湾经济改革的领导者。他因读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德的名著《计划与价格机能》一书,而信奉市场经济,终身力行。在个性上,他锋芒毕露,直言不讳,颇具唐吉可德般的精神。在政事上,他务实、从善若流,用强力手段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在品格上,他清廉自守,对陈诚有着“国士遇我,国士报之”的奋不顾身。这些读来令人感佩非常。如今,我们回顾历史,寻找台湾经济腾飞的奥秘时,可以总结出许多原因。比如,冷战格局下真金白银的美援,外汇贸易改革、出口导向政策的灵活运用,国民党洗心革面“雪耻复国”的忧患意识等等。这其中,我以为国民党人的“忧患意识”值得反复咀嚼。1949年丢掉大陆,是国民党的莫大耻辱。此后,国民党上下有着强烈的“背水一战”“退此一步,别无死所”的忧患意识,进而整理党务、搞土地改革、经济改革。倘若无此心理背景,要想让一群满脑子是“节制资本”保守旧计划经济的国民党官僚,转变思想,接受市场经济理念,恐怕是难于上青天。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忧患的心理背景也能启发我们理解大陆1980年代的改革历史。相比于台湾,大陆的经济改革迟到了近30年,改革起步之初,亦有“决不能让文革灾难重现”的心理共识,最终探索出包产到户、地方财政包干、三来一补等等政策,艰难走上市场经济之路。《台》书中有一个细节令人长思。当初,为了破除“三民主义”的意识形态桎梏,寻求支持,国民党的改革精英们巧妙地将“节制私人资本”中的“节制”二字解释为“调节管制”,而非“限制”,成功破局。相信大陆的改革精英们在读到这个细节时,一定会回想起当年争论“姓资还是姓社”、“商品经济”、“计划”、“市场”这些名词的往事,当可会心一笑。如今,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高速发展后,台湾经济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急需另一波改革和转型。而海峡此岸的大陆,改革之路也依然艰巨。国有企业要不要民营化?汇率怎么改?要不要放开管制?类似当年台湾经济改革中的争议,如今在大陆每天都在上演,此景此情,读一点彼岸的历史,也许可以让我们脚步迈得更快、更坚实。(2015.7.29经济参考报)
  •     这本书题目是《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豆瓣条目里把冒号后面拆掉定为副标题,所以只看豆瓣条目,这本书叫做《台湾往事》,会不知道是讲什么内容的。书不厚,226页,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条理比较清楚,读起来不会太费力,这是好的一面。另外一面是,这本书定价要45元,在同类书籍里算贵的了。中信定价向来比别家贵,在我国整体书价偏低的情况下,这样做是好的,要支持它。主要内容是50年代的台湾经济改革,熟悉这段故事的读者没有时间就不必再翻看了。但不得不提的是,作者有十余年来推进胡佛研究院"近代中国档案及特藏史料搜藏及研究计划"的独家便利,因此在本书中也很可能有不少一手的新的细节材料。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学者,所以无法一一指出。但就我阅读来看,书中确实是提到很多详实的有来源的细节的。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一度想根据脚注新增一些书目进行扩展阅读。不过很可惜,大部分是台湾出版物,豆瓣根本没有条目,你懂的。1949年到1960年的十二年,可以说是台湾经济最难过的一段时间。台湾经济结构非常单一,市场又小,一百余万外省人涌入,带来的冲击难以想象。国际环境也非常差。这种情况下,在蒋陈的大力支持下,严尹并肩设计改革开放,真是激荡昂扬。十二年争分夺秒,稳定了迁台初期的经济乱象,建立了台湾经济的完善结构,奠定了台湾经济继续腾飞的基础。尹仲容英年早逝,为台湾经济呕心沥血,被台湾官民视为经济奇才和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书中对这一时段台湾经济的主要人物仲容着墨甚多,有不少细节,也值得对仲容感兴趣的读者细读。作者整理观点,认为台湾当时经济顺利转型的秘诀是:一,政治领导的决心和魄力;二,财经大辩论使政经领导转变观念;三,政经领导确定自己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四,才德兼备的技术官僚;五,雪耻图存的共同信念;六,清廉的决策当局;七,杰出的经济学家;八,美援及美国顾问的影响。任何一次关于对过去的整理,都是为了照亮前行的路。作者在最后一段也明确写道:“海峡对岸,中国大陆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正苦于现实的挑战,主要是改革的挑战——如何深化改革,金融、财政特别是行政效率方面的改革。中国政府高层已注意到这些问题,也已展开若干作为。但是,仅仅反贪腐是不够的。改革过程的点点滴滴都不容易,台湾地区经济转型历经的得与失,值得参考。”抱着这样的观点,再反过来看这八条秘诀,我们自然有新的体悟。虽然这八点有些地方弱一点,有些地方强一点。但作者也写道:“若要找出那个能融合各项因素——那个能把各种尝试变成可能的因素——那就是决策者的魄力和决心。“如果没有决策者的魄力和决心,那么,任何既得利益或反对势力的反扑,都能使一项正当的改革夭折。”掩卷回首,何尝不是如此?但无论如何,合上书本我们还可以继续往前看,那里希望不小。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改革s
  •     有点传记的味道,每个人物都渲染着个性的色彩。看完感觉这些人很厉害。虽然对经济和改革一窍不通。。
  •     强调人才的作用
  •     好不容易出来了,大家不看就白瞎了
  •     映射到当下,不论管党治党还是改革发展,好多理念和做法都是相通的。不过本书专注于写经济改革,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因素介绍得不够。比如没有把朝鲜战争的影响写进去,等等。需要结合其他历史或传记全面地看。
  •     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台湾经济的改革模式,到底有多少可供大陆参考?台湾经济改革成功,原因多种,最重要的大概有以下几点:其一,土地改革成功,成效远胜于大陆;其二,美国的大力援助(区区小岛,在1949到1959十年间,接受美国援助额,将近大陆政权接受苏联援助额度的10倍);其三,败退的国民党当局不得不进行改革,因此可说是“背水一战”……
  •     很好看
  •     通俗读物,都是常识,比较浅显。
  •     这么明显的宣傳册子竟然被堂皇出版,中信出版社真是瞎了狗眼
  •     非常时期,非常人物,书的描述记叙非常流畅,但失之浅白,在赞叹当时成就的同时,不能不对比对岸的形势与传承
  •     普及历史甚好,所遗憾者太不简练,而且归因官员个人太多,失了社会科学的底色。建议直接看第七章。
  •     还是佩服蒋公,虽然失去大陆,败走台湾,但是仍然能够振奋,痛定思痛,断腕改革。蒋公在中国历史上应该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在台湾的改革对大陆的改革开放起到了一个范本作用
  •     这是一本反应太晚改革的书籍。也正如书名所示,仅仅是一本故事。适用于对政治经济学感兴趣,对台湾改革感兴趣,并且对改革感兴趣的朋友们。
  •     好为人师在所难免,防人之心最好留着,哎,说到底还是智库软文啊
  •     过程写的清楚。存在的问题:一是发展的根本原因没归纳出来,冷战背景、威权政治;二是过分强调某一人物的作用,且内容很多重复;三真正的政治衡量只提及一句,而恰恰经济改革背后是政治层面的改革。
  •     尹仲容,陈诚,严家淦。。。如何避开后发劣势,转变成真正的市场经济
  •     历史总是很相似
  •     一半流水账,一半换个顺序重复那个流水账。怎么感觉不像台湾人写的。
  •     前五章主要介绍改革进程,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后两章总结。第六章很赞,一个个人物刻画得极其生动、特征鲜明。
  •     看了半本,关于经济不怎么懂,但隐隐约约看到未来的我们。
  •     了解台湾经济发展的入门级读物,值得一读。但本书也有虎头蛇尾的嫌疑,前半段比较精彩,后半段写的不够深入,且时有重复。
  •     雖然看起來像尹仲容頌歌,但能抓住歷史主脈,刪減有度,易於把握大事,看完基本能明瞭那些台灣往事了;關鍵是,寫得不錯,可讀性很強,難得!
  •     挺不错的台湾经济史。国民党退守台湾,反省深刻,改革才会那么有魄力,有成效。话说大陆一路走来,就没有参考一下台湾么?
  •     过于浅显了,可以当做故事书读了。
  •     作者很喜欢蒋公和尹仲荣嘛,好在在谈及每次财经大辩论的时候都会把反方的想法提一提
  •     好书
  •     失去大陆,很大的缘由是党国派系不和、纷争不断,去到台湾后地方实力派失势,然后蒋终于下决心大力改造党,然后实现地方自治,才保有最后的孤岛。
  •     四星半。易读是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把台湾经济改革的过程讲述得非常清楚,不失为一本好读而且令人能有所感悟的书。
  •     随便翻翻。2016.5.1
  •     无论什么国家,面临如何处境,作出怎样抉择,都应坚持两项基本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受制于理论,不拘泥于成见;二是关注民生,独乐了不如众乐乐。为绝大多数认真生活的人营造开放、公正、有序的社会环境,让人产生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并愿意终生奋斗,是至高的追求。
  •     一点题外话,城市规划师通常具有视天下大事为己任的观念,做规划无所不包无所不尽,颇有一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势(“向权力讲述真理”= =)。而实际呢,物质空间只是载体和配套,引导城市或区域发展的关键说到底还是经济(以及土地)。大多数规划师其实都较难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这一行业,也缺少对城市运行规律的真正认知。也难怪做规划的始终只能作为一项技术活,成为小圈子人群的聚会而已。
  •     入门级。另外周德伟太恶心
  •     维基百科式的书,以后要少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