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端临评传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2
ISBN:9787305037573
作者:王瑞明
页数:441页

章节摘录

书摘第一节  知时识变通古今    马端临学识广博,史学造诣较深,通贯古今,其《文献通考》三四八卷,共分二十四考,将历代典章制度串通起来,以明其演变过程;同时从演变过程中,找出历代治乱兴衰的原因,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如论秦亡的原因,班固认为是“销锋镝,弛武备”所致,附和这一意见的人不少,马端临则不以为然,“然愚以为秦之亡,非关于兵弛也。当时尽吞六雄,威震六合,彼胡越僻在裔夷,岂能为纤介之害,而发百万之师以戍之;骊山阿房之役,又复数十万健卒壮士,虚耗于无用之时,糜烂于不切之役,盖侧目倒戈相挺而并起者皆秦兵也。”对项羽尽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之事,马端临评日:“夫此二十万人者,即十余年前王翦、王贲等将之以横行天下,诛灭六雄者也。国有兴废,而士心之勇怯顿殊,异哉!”对这个奇异的问题,马端临的想法是“所谓寡助之至,亲戚叛之者欤!”对历史上的一些问题,重新审视、思考、讨论,对史学思想的活跃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其书涉及的问题复杂,言经济制度的有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八考;言国家政权机构的有选举、学校、职官三考;言社会、政治等级礼制及与此有关的乐制共有郊社、宗庙、王礼、乐四考;言国家暴力工具的有兵、刑二考;言文化思想的有经籍考;言历代国家组织形式的有帝系、封建二考;言天文、地理的有象纬、物异、舆地三考;言周边少数民族的有四裔考。内容丰富,叙述详尽,考订精当,论证平允,特别是时间跨度大,网罗众说,纷纷纭纭,林林总总,赖其卓越的驾驭能力,精心梳理,细致排比,纲举目张,层次井然。清朝乾隆戊辰(乾隆十三年,1748)十二月重刻《文献通考》序文,充分肯定其史学成就:“朕惟会通古今,该洽载籍,荟萃源流,综统同异,莫善于《通考》之书。其考核精审,持论平正;上下数千年,贯穿二十五代,于制度张弛之迹、是非得失之林,固已灿然具备矣。”乾隆皇帝之所以认为《文献通考》在史学领域称得上“灿然具备”,因为它“诚考据之资,可以羽翼经史,裨益治道。”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可为政治提供有益的指导。这一评价是切实合理的。    马端临《文献通考》是成功之作,由于马端临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戒骄戒躁、精益求精,以“通儒”自许,以“考制度,审宪章,博闻而强识之,固通儒事也”自勉自励,他实现了自己的追求与理想,他不愧为“通儒”。他凭其通儒的智慧,清楚地认识到“《诗》、《书》、《春秋》之后,惟太史公号称良史。”司马迁《史记》以纪、传述理乱兴衰,以八书述典章经制。马端临奉之为自己著作的典范;班固《汉书》而后,断代为史,马端临认为其最大的毛病是无会通因仍之道,不可取;至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取千三百余年之事迹、十七史之纪述,萃为一书,使“开卷之余,古今咸在”,避免了断代为史的毛病,但其书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马端临认为这一弊端的出现,不是由于司马光才智有所不逮,而是因为“编简浩如烟埃,著述自有体要,其势不能以两得也。”通过比较研究、潜心钻研、冷静思考,他将史事分作“相因”与“不相因”两类:“窃尝以为理乱兴衰,不相因者也;晋之得国异乎汉,隋之丧邦殊乎唐,代各有史,自足以该一代之始终,无以参稽互察为也。典章经制,实相因者也;殷因夏,周因殷,继周者之损益,百世可知,圣人盖巳预言之矣。爰自秦汉以至唐宋,礼乐兵刑之制,赋敛选举之规,以至官名之更张,地理之沿革,虽其终不能以尽同,而其初亦不能遽异,如汉之朝仪、官制本秦规也;唐之府卫、租庸本周制也。”马端临认为各个朝代的理乱兴衰没有继承性,是“不相因”的;而各种典章经制则是一脉相传,是“相因”的。他慨叹“不相因者,犹有温公之成书;而其本相因,顾无其书。”本相因的典章经制之书,流传于世的只有杜佑《通典》一书。马端临在肯定其书“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凡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之后,论述其不足云:“然时有古今,述有详略,则夫节目之问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不无遗憾焉。”他所感到遗憾的地方,具体来说:古代因田制赋,《通典》将田赋析之于田制之外;古代任土作贡,《通典》将贡杂于税法之中;再如选举与铨选不分,“叙典礼则经文与传注相泪,叙兵则尽遗赋调之规。”天文、五行、艺文,历代各有志,而《通典》竞付缺如;历代有封建王侯表、帝系及后妃、皇子、公主之名氏封爵,《通典》也遗漏了。因此,马端临认为《通典》不能称之为集大成之作。他以《通典》为蓝本,取其所长,补其所短,《通典》节目之间未为明备,他力求节目明备;《通典》去取之际颇欠精审,他重视去取精审。使《文献通考》成为实实在在的通贯古今之作,具体反映了马端临丰富的通贯古今的历史知识和治史的才能。    马端临凭其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治史才能,对《周礼》一书洋洋洒洒写出按语二千余字。开头指出:“《周礼》一书,先儒信者半,疑者半。”他如何解决《周礼》信疑参半的问题呢?他说:“其所以疑之者,特不过病其官冗、事多、琐碎而烦扰耳。”他对《周礼》言三代之法,深信不疑。叶适早有定论:“盖《周礼》六卿之书,言周公之为周,其于建国、设官、井田、兵法、兴利、防患、器械、工巧之术咸在,凡成、康之盛,所以能补上世之未备而后世之为不可复者,其先后可见,其本末可言也。于是儒者莫不为欣然自喜,以为可以必行而无疑矣。虽然,使先王之治所以必不行,而后世觳闻寡见之君,因遂以经为不可尽信者,其必自是书始矣。”马端临对叶适之论,作了重大补充,信其为三代之法,只可行于三代之时,他说:“盖《周礼》者,三代之法也。三代之时,则非直周公之圣可行,虽一凡夫亦能行之;三代而后,则非直王莽之矫诈、介甫之执愎不可行,而虽贤哲亦不能行。”原因是三代之时,“盖以私土子人,痛痒常相关,脉络常相属,虽其时所谓诸侯、卿、大夫者,未必皆贤,然既世守其地,世抚其民,则自不容不视为一体;既为一体,则奸弊无由生,而良法可以世守矣。”这是解释三代之时始可行三代之法的关键所在。但自封土建侯一变而为郡县,“而所以治其民者,则诿之百官、有司、郡守、县令。为守令者率三岁而终更。”如果是有作为官员,想为民造福,需要岁月了解土俗民情,制订有针对性的策略,待稍有眉目,任期已满;如果是疲懦贪鄙的官员,“则视其官如逆旅传舍,视其民如飞鸿土梗,发政施令不过授成于吏手;既授成于吏手,而欲以《周官》之法行之,则事烦而政必扰,政扰而民必病,教养之恩惠未孚,而追呼之苛娆已极矣。”这是解释三代以后不能行三代之法的症结在此。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的剖析,马端临得出结论:“《周礼》所载,凡法制之琐碎、烦密者,可行之于封建之时,而不可行之于郡县之后。必知时适变者,而后可以语通经学古之说也。”知时适变,通经学古,反映了马端临研究《周礼》所达到的高超的思想境界。    P83-87

内容概要

王瑞明,湖北天门人,1920年生,复旦大学史地学系毕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历史文献研究》常务编委。专治宋史,著有《宋代政治史概要》、《朱熹集导读》、《逐鹿神州》、《宋儒风采》、《湖北通史·宋史卷》及《中国近代科学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前言第一章 马端临生活的时代 第一节 昏君奸臣祸国殃民 第二节 百姓挣扎于水火之中 第三节 元初“遗民”心态管窥第二章 马廷鸾与马端临 第一节 “勤谨和俭”与“四留” 第二节 马廷鸾的学术造诣 第三节 马廷鸾教子有方 第四节 《文献通考》:父子心血的结晶第三章 马端临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知时识变通古今 第二节 改革弊政轻赋税 第三节 恤民疾苦反滥刑 第四节 广开门路选贤能第四章 马端临的经济意向 第一节 量入为出而节用 第二节 裕国而不致困民  第三节 力田致富安其民 第四节 铸钱造币贵流通第五章 马端临的史学思想 第一节 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第二节 重视演变,探寻规律 第三节 独立不感,成一家言 第四节 不从流俗,肯定变革 第五节 通裁别识,异彩纷呈第六章 马端临治史方法 第一节 综合分析,明其原委 第二节 比较异同,区别优劣 第三节 纠谬正误,还其真相 第四节 弥补疏失,为求全备 第五节 谨慎存疑,不妄臆断第七章 《文献通考》的文献学成就 第一节 承前启后,推陈出新 第二节 层次井然,有条不紊 第三节 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第四节 史实确凿,论证精辟第八章 《文献通考》的旨趣 第一节 谋求治国安民之术  ……第九章 《文献通考》评议与研究小结:马端临的人生追求索引

作者简介

马端临是宋元之际著名史学家,他为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仍之道,讲究变通张驰之故,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完成明备精神之作《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体例别致,史料丰富,内容充实,评论精辟。本书为论述马端临生平业绩,对其时代背景、家庭出身、政治理想、经济意向、史学思想、治史方法,共分九章分别进行解说,最后对其《文献通考》文献学成就、写作旨趣及历代评议作了简介,如实反映了马端临的真实面貌与史学成就。

图书封面


 马端临评传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明以前的典章制度也不是太感興趣,傳主也算是高夀了,傑出人士,在元朝能活這麼久還是太平的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