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主持王利芬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
ISBN:9787221085085
作者:林赛,马苗苗
页数:201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走近王利芬  第一节 发起整合传媒的集大成者和先行者  “王利芬,你知道吗?”  “是《赢在中国》里面的那个女主持人吧?”  如今说起王利芬,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把她跟《赢在中国》联系在一起。没错,《赢在中国》太火了,这个节目已经在全中国广大的创业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利芬俨然已经成了中国庞大创业大军心中的旗手。  1.中国版《学徒》——《赢在中国》  2005年,从美国做访问学者回来的王利芬开始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二次创业”。  她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凭借着自己过去已经取得的辉煌业绩“吃老本”、“等提拔”,而是重头再来,白手起家,创办了央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公司化运营的大型节目,其难度之大,参与者之多,节目运行之复杂,均创造了新纪录。  同是办节目,《赢在中国》和王利芬以前参与的所有央视节目几乎都没有可比性。简单地说,以前做节目是“花钱搞创作”,而《赢在中国》则是“筹钱办公司”!在这个鲜为外人知的巨大工程的内部进展中,王利芬亲力亲为,像每一个真正的创业者那样尝尽了创业的甜酸苦辣。  终于,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2006年的春天,中国版《学徒》——《赢在中国》走进了大家的视野。令王利芬没有想到的是,从此她自己也有了庞大的粉丝群。粉丝们对王利芬的热情丝毫不会亚于任何一个超女的粉丝,他们跟随着王利芬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在节目带来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创业者走向成熟。从王利芬铁杆粉丝的评论中,我们看到的是充满激情但不冲动,理性、自信而成熟的创业大军。这就是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写照。  某粉丝的感言  我是《赢在中国》最为忠实的粉丝之一,三十几岁,还做起了追星族,这颗星就是王利芬老师。关于王老师的众多的溢美之辞我就不说了,网络上多的是,王老师估计早已经腻了。  我关注《赢在中国》,更多的不是因为选手,而是因为评委(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更因为王老师在节目当中表现出来的掌控艺术(疱丁解牛,游刃有余),这种本领非常人所能有啊!但最重要的一点却是节目本身对创业的激励、引导、示范的意义!  我为什么关注这个节目,我希望看到、知道、悟到、然后行到。我是一个有梦想的热血中年(三十出头,不敢称青年,但血仍未冷),渴望有一番作为(“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在现实的生活面前,在生存的压力之下,我是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幸亏有了这一档节目,我可以在疲惫于工作生活之时,有闲暇意淫,在精神上找到皈依。  《在路上》,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辛酸中又激情满怀。我不在创业的路上,我还只是在创业的路口,但总有一天,我也会上路!  伴随着每期《赢在中国》的播出,创业的大部队人数在不断扩充,激励了更多的有梦想的人。做一档有影响力的节目,是王利芬对自己的要求。而《赢在中国》影响力如此之大,足以证明王利芬的这次创业是成功的。  在《新闻调查》做记者时,王利芬的偶像是曾经采访过邓小平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但作为主持人,她最想成为的人是华莱士。因为她欣赏这个老头身上知识分子的气质。他曾对她说,他之所以选择主持人这个职业是因为不幸在山崖里摔死的儿子,而他生前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记者,“我希望我的所作所为让他感到骄傲。”华莱士这句话让王利芬相信,每个成功者都拥有一个浪漫而又单纯的梦想。  和华莱士一样,王利芬也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乐观、单纯又执著。王利芬筹备的《赢在中国》,不想照搬美国的《学徒》,因为在她看来,那种纯粹用金钱价值观驱动的内核必然招致中国观众的反感,而在反复研究年轻人的精神需要之后,她认为“创业”和“励志”才是这个节目最佳的核心。整个方案的构思,王利芬整整花了三个月。可谓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当王利芬把这个节目的创意讲给投资者和企业家听的时候,连她自己都难以相信,居然很快就得到了众多知名人士的理解和支持。  IDG投资公司中国区总裁熊晓鸽说,他之所以拿出1000万的风险投资,是因为他觉得王利芬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人。有一次他们同去内蒙古,王利芬将身上所有的钱都捐给了当地一家希望小学。“把钱交给这样的人,我放心。”熊晓鸽说。  王利芬请马云来做评委,她刚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心里还在生怕马云回绝的时候,马云却当即就拍板说:“就冲着‘创业’和‘励志’这两点,我当这个评委了。”柳传志送给王利芬的话是:“这个构思不错,但你一定要玩真格的!”  而最让王利芬感动的是联通董事长常小兵。作为《赢在中国》最主要的赞助商,联通从来没有对她施加过任何压力,相反,从一开始,王利芬就对常小兵说:“我不希望这个节目会火,我希望它就是一杯温水。因为我希望这个节目能长久地做下去,它的功能应该是长久地挖掘出更多具有创业潜力的人。”常小兵很理解地说:“你不是那种借节目出名的人。这才是做事的态度,也是我最欣赏的态度。”  王利芬自己也说:“我必须要感谢这些企业家,他们真的是凭着一种使命感来做这件事情。”  正因为3000万风险投资的到位和马云级别的评委,还有从12万选手中选拔出的各路精英,使得《赢在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创造了不俗的收视率。至今谈到第一季32进16强的那场比赛,王利芬仍然兴奋不已,“那哪是节目啊,绝对是MBA经典实战案例!”  2.王利芬“赢在中国”后的自白  作为一个电视人,王利芬希望能有个节目以赢者的姿态激励那些年轻人,好让他们不再依赖父辈的荫庇。“这个节目不仅要让人们相信,你可以创造像马云和李彦宏那样的财富神话,而且还会给你一条接近梦想的现实途径。“‘我想告诉大家,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去改变现实。”王利芬说。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我愿意在思想上与这一群人为伍,因为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鼓舞,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借鉴。”“这里面一定有一种东西深深地吸引他们——既有创业的激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出了一种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精神,这就是我们说的奋斗精神。”王利芬说:“《赢在中国》倡导一种人生观,那就是,你活着就该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你不能靠掠夺别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做一件你想做的事情的过程中,你会调动你所有的智慧,有许多时候你还会嫁接智慧,这个过程是你深入了解社会、深悟人性、释放潜能的过程。不和人共事永远也无法真正了解人,不做成一件事,永远也不知道做事情的艰辛。做事,才是一个让人一点一点变得优秀的过程。而这一点是我在制作《赢在中国》的过程中,在那些做成一些事情的人身上彻悟到的!”  在《赢在中国》的成长过程中,无数个感动震撼着王利芬。每期节目,王利芬都要看好几遍,镜头前、压力下,选手眼神中闪过的真诚深深打动着她。王利芬说:“每一个选手的举动,我可能比他们多年的同事和友人都要更了解一些,他们当中不少人已做得不错,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不失赤子之心的纯粹感觉可能会使心灵走得更远。”  每当重温第一赛季36进12的现场,选手宋文明拿着一本《对话美国电视》(上面有所有36强选手的签名)送给王利芬的这个镜头时,王利芬的眼圈都会发红。在如此残酷的选拔过程中,选手能这样不计是否晋级,用朴实的方式真诚地表达对《赢在中国》制作团队的感谢,让王利芬觉得团队的努力挺值得。她深深地感受到了人和人之间真诚相待的温暖。  评委们也给王利芬带来感动。王利芬说:“在演播室听马云点评时,我曾多次透彻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创业者的优秀,那时才深深地体会到,一个经历过事情的人、真正做出过事情的人,和没做过什么事的人是多么不一样!以前我总是想,职业也好,做一件事情也罢,都只是与社会对接的接口,是一个人活着的另外一方面的凭证,但我从未想到做成一件事情对于一个人的锻造是如此重要。”同样,在王利芬的眼中,极具社会责任感的联通总裁常小兵,让蒙牛跑出火箭速度的牛根生,15年努力成行业老大的朱新礼,从首“负”回来的史玉柱,温文睿智的熊晓鸽,让大家像树一样活着的俞敏洪……,他们中肯直率的点评都是《赢在中国》最华彩的乐章。  3.大数法则和共赢主张  与沃伦·巴菲特的价值理论不同,王利芬也有自己的一套价值理论。观众用八个字形象地概括了“王氏”价值理论——大数法则+共赢主张。  王利芬所参与的节目定位准确,能够上升到人们的精神层面,引起观众的共鸣。但这并不意味着王利芬只顾追逐自己的理想而脱离现实。细细想来,每个节目都还是那么的“俗”,事实上,从《对话》到《赢在中国》,再到如今的《我们》,收视率如此之高,广告收入一定不是一笔小数目。  但细细想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这个世俗的社会,不俗哪能行啊?我们从最低级的衣食住行,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哪一样缺得了钱?世间所谓最俗的东西却是我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王利芬毕竟也是一个“大俗人”,她也不是万能的,栏目组的弟兄们不能空着肚子闹革命。但是一切向钱看,节目的思想性也就降低了。

前言

  为什么关注王利芬  王利芬是怎样一个人?  在央视同事眼中,她曾经是个“双高”博士——“大高个儿,哗啦哗啦地走进来,机房里就响起了那个高亢的女声。节目一到后期老听到这声音,我们就知道是那个女博士来了。”  也曾经是这样一个人,用她自己的话说,“在《新闻调查》我是只顾拉车不抬头看路,就像横冲直撞的初生牛犊。”  后来,她主动出击,成为《对话》的管家:当制片人她制定了《对话》的81道工序,创造了央视内部和行业里公认的先进管理经验;客串主持她在银屏上刷新了人们脑海中女主持人挥之不去的“花瓶”印象。  正当人们津津乐道于这个“电视新星”的时候,细心的观众却在电视字幕表里找不到王利芬的名字了——原来,此时的她,正在与大洋彼岸的美国电视同行“对话”,考察、分析、交流、沟通,甚至“偷师学艺”……  2005年,从美国回来的王利芬站在刺骨的寒风里向许多人狂热地叙述她的梦想——《赢在中国》。“真人秀没办法做样片,那时真的就只有一个概念。”王利芬凭着一张嘴去跟编委会的人“务虚”,“第一次就被拒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王利芬主持的《赢在中国》玩真格的,透明,所以我很高兴担任比赛的总评委。”   ——联想集团创始人 柳传志  “我之所以拿出1000万的风险投资,是因为我觉得王利芬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人。”    ——IDG投资公司中国区总裁 熊晓鸽  “她或许并不特别漂亮,但她创造或提供了一个电视记者特有的美丽,她爬上假灌溉地、拔出假管道时表现的泼辣,她采访当事人的从容、平静和机智,她在镜头面前的朴素大方,都在丰富着她所做的节目。”    ——〈大国崛起》总策划人 麦天枢  “她平常被同事称为叫双高记者,首先作为一个女性,她的身材很高,穿上高跟鞋就可以采访姚明,不至于有很大的身材落差,接下来她的学历很高,她是博士,到了〈新闻调查》就更有水平了,因为成了博士后。她就是王利芬。”    ——央视名主持 白岩松  “我关注赢在中国,更多的不是因为选手,而是因为评委,更因为王老师在节目当中表现出来的掌控艺术。”    ——〈赢住中国》忠实观众

内容概要

林赛,青年学者,财经图书自由撰稿人,长期关注与研究中国企业家的创业历程与成功哲学,热衷于对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数篇论文。
教育学硕士,自由撰稿人,热衷于人物案例研究,在多家媒体上发表人物专访共计数十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走近王利芬  第一节  发起整合传媒的集大成者和先行者    1.中国版《学徒》——《赢在中国》    2.王利芬“赢在中国”后的自白    3.大数法则和共赢主张  第二节  耳目一新:开辟新型主持风格   1.王美人的气场    2.水到渠成:十四年的行业积淀  第三节  “两不”情怀:央视“双高”的蕙质兰心    1.不做工作狂    2.不做女强人第二章  北大才女初长成  第一节  与北大的缘分    1.拜文学泰斗为师    2.潜心苦读的岁月  第二节  追寻北大精神第三章  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个女博士  第一节  从《观察思考》中爱上电视行业    1.中央台里的第一个博士    2.学历最高的节  目组    3.《焦点时刻》的日子  第二节  在《焦点访谈》的迷茫与成长    1.高学历是优势也是短处    2.“千里马”遇到了“伯乐”    3.《焦点访谈》优秀记者之一第四章  跨进《新闻调查》这条河  第一节  “《新闻调查》是树立我职业理想的地方”    1.做一个真正的记者    2.王利芬的身上保存了《新闻调查》的标志性记录  第二节  在《新闻调查》中跋山涉水    1.平价超员火车上的采访    2.随同江泽民出访美国    3.抗洪大堤上与时间赛跑    资料链接:我还能在《新闻调查》跋山涉水吗?  第三节  与造假官员过招    1.一进运城    2.二进运城    3.做一名80分的记者  第四节  大女人,大气魄    1.“我一点也不怕”    2.“节  目不是因为你是女性就可以做得差一些”第五章  做《对话》的管家  第一节  主动出击,选择《对话》    1.《对话》是一副重担    2.对话的81道工序    3.《对话》的办公室  第二节  《对话》的班底    1.智脑们:智慧的碰撞    2.嘉宾们:千呼万唤始出来    3.现场观众:不可小觑  第三节  《对话》“小鸡变凤凰”    1.“做媒体就是要影响人”    2.伊梅尔特和国内30位cEO的对话第六章  对新闻就要狠一点  第一节  恢复《经济信息联播》    1.新旧更新:经济频道闹革命    2.招兵买马:建立《经济信息联播》豪华阵容    3.精益求精:在特稿上狠下功夫  第二节  掌管资讯工作室    1.娓娓道来:颠覆传统电视新闻演播风格    2.“新闻柜台”:共享新闻资源第七章  在美国寻找中国  第一节  “我为什么要去美国?”    1.美国大使馆门前的等待    2.走出去的思索    3.初探西方媒体。  第二节  耶鲁的夏天    1.初识“人文科学的殿堂”    2.倾听耶鲁校长的演讲    3.感受立体的耶鲁大学  第三节  对话耶鲁学者    1.中国法律中心的讨论    2.希勒教授的理性预见    3.耶鲁的中国史专家    4.耶鲁校长是个中国迷  第四节  走访华尔街华人    1.华尔街的华人精英    2.回中国还是留美国第八章  和美国电视来一次对话  第一节  探寻《60分钟》    1.《60分钟》其人其事    2.采访华莱士  第二节  挖掘主持人的价值    1.主持人的定位    2.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    3.我们可以借鉴什么  第三节  找到多媒体集团资源共享的诀窍    1.走进CNN    2.“偷师“学艺第九章  集大成之作:《赢在中国》  第一节  掀起全民创业浪潮    1.孵化《赢在中国》的心路历程    2.“你我都是创业者,包括王利芬”  第二节  看王利芬如何“赢在中国”    1.唤醒国人创业意识    2.高端而不高悬    3.《赢在中国》的产业化之路    4.理性营销: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第三节  《赢在中国》,远远超出了创业的意义    1.真人秀阶段:每天都是在“救火”    2.柳传志:“要动真格的”    3.现身说法:为了一名选手的“没落”第十章  优雅转型:奉送心灵盛宴的《我们》  第一节  打破常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主角    1.节目话题:带着我们的体温    2.关注普通人:《我们》来自你们    3.别具匠心,用行动影响精神  第二节  《我们》,与中国同在    1.地震之后,我们该做什么?    2.爱心接力:CCTV—1《我们》高潮迭起链接:王利芬谈《我们》后记

作者简介

《知性主持王利芬》介绍了:作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女博士,观众熟悉王利芬是从《对话》开始的。2006年春天诞生的《赢在中国》让王利芬成为不是明星的明星。据说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因为看出她是个认真做事的人,而不是指望靠做节目一夜成名的人,因此才慷慨解囊,成为《赢在中国》主赞助商。2008年,《我们》在中央电视台横空出世,王利芬藉此再次华丽转身,成为不是焦点的焦点。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王利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你知道她是著名作家、北大教授谢冕的女弟子吗?你知道她从业十四年的经历是怎样一步一步奋斗过来的吗?你想了解她打造《赢在中国》的幕后故事吗?也许《知性主持王利芬》会给你部分答案。

图书封面


 知性主持王利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只知道这个女人说话针针见血,看好这本书对她的严谨,刻苦,高只是储备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也想做一个像她一样肚子里有东西,行动上有力量的女人
  •     一个拥有双高的高才生做的事有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拥有亦可向前看的心懂得付出的人才是真正的优秀的合格的创业者
  •     总体不错,深度不够,如果能够采访到王利芬,再来写,可能效果会更不错。
  •     开年第一本书,作为知性女性,如何认知成功,有所收益!勇于挑战自我,做喜欢和有意义的事,能够持续下去!!!
  •     7B
  •     一直挺敬佩这些知性 坚强的精英女性
  •     对她本人私生活的描写不是很多,主要是制片人,传媒人时期的描写
  •     呜,孩纸们读读有励志作用。
  •     偶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