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意志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1998-06
ISBN:9787800490606
作者:(美)罗洛·梅

书籍目录

中译本前言――爱的陨落与复兴
序言
第一部导论
第一章我们的分裂性世界
一问题即预言
二艺术家与神经症患者
三神经症患者作为预言者
四冷漠的出现
第二部爱
第二章性与爱的悖论
一性的泛滥
二乞灵于技术
三新清教主义
四弗洛伊德与新清教主义
五问题的动机


 爱与意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为什么我们需要用香料很浓郁的菜肴才能唤醒粗糙的感觉,过于发腻的味觉和对一切的冷漠?如果不能读完整本书,那么能够静下心仔细阅读这本书作者写在最前面的序也能激荡我们的思想。
  •     性驱力之满足——力比多的充分满足及其紧张状态的解除——本身具有一种自毁性质而且最终导向死亡。爱欲出来援救性与力比多,使他们免于毁灭。马尔库塞认为在一个毫无压抑的社会中,随着性的发达,爱欲也将随之拓展。但显而易见,我们目前的情形却与之相反,我们使性与爱欲彼此分离,企图来压抑爱欲。但被排斥的爱欲和激情却重新返回,扰乱人们的整个生存状态。尽量使自己感觉少一点,以便使自己表演得好一点,这正是当前文化陷入恶性循环的一个象征,它像死亡舞蹈一样欢快疯狂。……这种自我挫败的最终结局是:最能干的情人,同时也就是最无能的情人。……男人对那些从他的爱抚中获得满足——用这方面的行话说就是获得高潮——的女人,往往怀有深深地感激之情。把悲剧完全看成消极的字眼,是一种严重的误解。事实上,悲剧不仅不是对生命与爱的否定,而且还是我们性与爱的经验中高贵深刻的一面。悲剧不仅塑造了人类情感,而且如果没有它,爱就会变得沉闷枯燥,爱欲就会变成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病态的孩子。……长远地看,最大的悲剧是那种无所谓的态度——“没有什么”。消极意义上的最大悲剧,恰恰是冷漠、僵化、麻木不仁。以《等待戈多》中生动反映的矛盾行为为例,提迪说:“我们走吧”,但剧本中的舞台提示却写着:“他们没有行动”。我认为,这句话最能反映现代人的意志问题,最能反映他们无力采取有意义的行动的处境。他们等待戈多,但在这种等待中存在着期待,等待本身意味着希望与信念。死是无能和有限的终极象征。由不可避免的死亡意识导致的焦虑,呼吁我们通过性的途径来获得不朽。性行为是平息内在死亡恐惧并通过生殖的象征战胜死亡恐惧的最现成的方式。……性与死的共通之处在于,事实上,它们是巨大神秘性的两个生物学层面。神秘性在这两种人类经验中有其最高的意义。性与死关联着创造与毁灭。在性行为中,我们亲昵、退缩、结合、疏远,在全面的融合中固守自我或放弃自我,这些神圣的过程乃出于天性之必然。人类存在的两极必然性,充分表现在性交过程中,表现在这种参与到双重存在的结合,又分离为个体自主的韵律之中。幸福即意味着自身的原始生命力和谐相处。今天,我们不妨把所谓“幸福”解释为人的潜能、人的存在的各个方面与人的行为出于整合状态。诗人往往意识到自己是在同原始生命力拼搏,是在从灵魂深处挤压出某种东西,借以把自我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艺术是现代人容许自己观看自身真实、残忍、可怕的一面的唯一途径。“生存就是与灵魂中的魔鬼作战,写作就是坐下来审判自己。”——易卜生荣格认为,自我中受到否认的阴暗面恰恰代表着异性。……你身上受到否认的部分虽然是你敌对感和攻击性的源泉,但如果你能有意识地将它整合到你的自我系统中,它就会变成激发你生命力的能量和精神的源泉。原始生命力代表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即使并不反对世界的道德秩序,至少也要横跨过它。我们不妨把原始生命力比之为经,而将世界的道德秩序比之为纬……原始生命力在有些人身上显现为最令人敬畏的形式。——歌德如果我们放逐原始生命力,它们就会返回来伤害我们;而如果我们让它们留下,我们就必须努力奋斗,达到一种新的意识水平,以便整合这种非个性的力量而不至于让它把我们吞没。无论我们采取哪种方式,都会给我们造成伤害。佛洛依德的拒斥理论和压抑理论,正足以说明“认识你自己”是多么困难。萨特关于“坏的信念”和“好的信念”的说法也足以说明忠实于自我所必然陷入的困境。因为在我们的行动和信念中,始终存在着某些自我歪曲的因素。自认为自己拥有“好的信念”的人却往往正处在“坏的信念”中,而拥有“好的信念”的唯一途径,乃是认识到你正处在坏的信念中,即清醒地认识到你的知觉中不免有某些歪曲和虚幻的东西。所谓道德,乃是无情地去发现人自己的信念,于此同时也承认这些信念中常有歪曲和自大的因素。所以苏格拉底的谦卑原则,无论对心理治疗者还是对任何讲道德的公民,都是一条最重要的原则。事实上,我们一直面临这样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个人究竟能承受多少的自我认识?俄狄浦斯是人认识自己并为此付出最大代价的原型。他完全知道知识具有威胁性。……但俄狄浦斯毕竟是一位英雄,因为他决不让上帝和任何人去阻止他认识他自己,他敢于面对自己,面对真实。作家写作不是因为他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是因为他内心的冲突需要解决。冲突的解决不是仅凭决心就能办到的事,它建立在一种更为深广的意识维度上,而作家只有通过同自身内在冲突的搏斗,才能达到这一意识维度。创造来源于冲突,作家艺术家并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只是在内心的某种冲动下进行创造。因此创造即意味着“去寻求、去发现、绝不屈服”,而艺术作品对世界作出的贡献即在于这样一种永无休止的探索过程。……人们往往能够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他们的内心经历,看到他们“与上帝和人搏斗并取得了胜利”的故事。当然,即使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也必须作出确证和牺牲;尽管他可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但与此同时也难免遭到伤残。生命的意义存在于人的怜悯感、孤独感和眷恋感之中。正是这些情感,才是现实的罪恶,恐怖和焦虑的来源。
  •     我们影响他人并接受他人影响的途径已经阻塞,这正是爱与意志最根本的障碍。冷漠乃是情感的萎缩,它开始可能表现为虚与委蛇,表现为不关切也不动心的旁观。在这样一个世界 里,数字几乎已变成我们的认同工具,它像流动的岩浆一样 威胁着要将一切有生命的人窒息并变成化石;在这样一个世 界 里 “, 正 常 ”就意味着保持自身的冷淡,而两性关系则已如此方便,以致保持个人内在中心的唯一方式就是学会如何性 交而不真正动情;在这样一个分裂的世界里,年轻人往往更能直接体会到它的分裂性质,因为他们还来不及建立防线,使 自己的感觉变得如年长者一般迟钝。正因为如此,也就毫不 奇怪,为什么爱与意志在今天已变得日益困难,甚至如某些 人所相信的那样,根本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当我们谋求的是一种亲密的个人关系而 不仅仅是性紧张状态的解除,当我们谋求的是一种日后令人 反复回忆的个人亲密感的时候,使用肏这个字就真正成了一 种做作。前一种做作是道德禁忌上的做作,后一种做作则是 自我异化、自我防卫的做作,其目的是为了防范由亲密关系 产生的焦虑。前一种做作是弗洛伊德时代的特殊问题,后一 种做作则是我们今天的特殊问题。尽量使自己感觉得少一点,以便使自己表演得好一点,这 正是当前文化陷入恶性循环的一个像征,它像死亡舞蹈一样 欢快疯狂。由于我们麻痹自己的感觉以显示 床上的功夫,由于我们把性作为雇佣的工具来证明自己的能 耐和存在,由于我们张扬肉体的性感以掩盖内心的敏感,我 们实际上已将性阉割得空虚乏味,了无生气。性之所以丧失了活力,乃 是由于性与爱欲的分离。事实上,我们已把性放在与爱欲敌 对的位置上,用性来避免爱欲涉入所可能产生的焦虑。我们的感受,正如艺术家的颜料和 画笔一样,乃是我们与世界进行交流,共同分享某种有意义 的东西的途径。我们的感受不仅顾全着他人,而且在现实的 意义上,部分地是由他人的感受形成的。我们是在同一个磁 场中感受。一个敏感的人往往无意识地受到别人的感受的影 响,就像小提琴应和着所有其它乐器的音响一样。每一个成功的爱人都“本能”地懂得这一点。而这一点也正是优秀的 心理治疗者的主要品质之一。学习并非零碎知识的积累,学习是一种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每一种知识行为都发展了学习者,因 而使他能够在自己身上建立起越来越复杂的客观 性。这时候,主体能力的成长和对象复杂性的增加是同步的。--胡塞尔我们发现,人类目前正处在由驱力向欲望的转移中。今 天的爱,已经是个性化的爱。如果爱只是一种需要,它就不 可能具有个性,也不涉及意志,自我选择和自我意识到的自 由就不可能进入人的视野。人就仅只是满足自己的需要。然 而一旦性爱成为欲望,意志就涉入其中,人就要选择自己所 钟爱的女人,就能意识到爱这种行动,而怎样满足这一欲望 的问题就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爱与意志遂结合为一种 任务、一项事业。对于人说来,更强烈的需要已不仅仅是性 本身,而是一种关系,一种亲密,一种接受和一种肯定。爱的悖论在于它既在最大限度上意识到个人的自我,又在最大限度上被他人所吸收。人的自我,又在最大限度上被他人所吸收。夏尔丹《在 人 的 现 象 》 一 书 中 说 “: 恋 人 们 若 不 是在彼此消溶于对方的倾刻,又是在什么时候才能够完全拥有他自己呢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爱对意识的深化有何贡献。首先,从 我们对对方的需要,欲望和情感变化的知觉中,会产生出一 种温存感。这种温存感来源于我们双方都渴望战胜与生俱来 的分离感和孤独感,来源于我们双方都能够参与到一种在那 一瞬间使我们不再是作为两个孤立的自我而是作为一个统一 体的关系之中。在这种恋爱行为中,恋人往往难以区分某种特殊的欢娱感究竟来自自己还是来自对方 无论来自谁, 情形终归是一样。这种共同分享的欢娱是一个新的整体,一 个新的磁场,一种新的存在。意识深化的第二个层面来自恋爱行为中的自身确证。尽 管在我们的社会中,许多人往往利用性来获得一种便捷的、暂 时的自我确证,但撇开这种情形不论,恋爱行为本身的确能 够,而且应该使人由此而获得一种健康的有意义的个人认同。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从做爱中获得一种得到更新的生命活力。 这种生命活力不是来自个人力量的确证或胜利,而是来自意 识的拓展和扩张。在恋爱行为中往往可能产生一种悲哀的感 觉,其情形正如几乎所有无论多么欢乐的音乐一样,由于它 不能长久持续下去,你在某一瞬间领悟到它难言的妙处后,却 从此永远地失去了这一瞬间。这种悲哀来自猛然意识到我们 并没有完全战胜分隔与孤独;意识到重返母胎的幼稚愿望不 可能成为现实。但在爱的行为中,由于我们对自己的个人意 义有了新的感受和理解,我们也就能面对我们有限人生加诸 我们的这些局限。意识深化的第二个层面来自恋爱行为中的自身确证。尽 管在我们的社会中,许多人往往利用性来获得一种便捷的、暂 时的自我确证,但撇开这种情形不论,恋爱行为本身的确能 够,而且应该使人由此而获得一种健康的有意义的个人认同。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从做爱中获得一种得到更新的生命活力。 这种生命活力不是来自个人力量的确证或胜利,而是来自意 识的拓展和扩张。在恋爱行为中往往可能产生一种悲哀的感 觉,其情形正如几乎所有无论多么欢乐的音乐一样,由于它 不能长久持续下去,你在某一瞬间领悟到它难言的妙处后,却 从此永远地失去了这一瞬间。这种悲哀来自猛然意识到我们 并没有完全战胜分隔与孤独;意识到重返母胎的幼稚愿望不 可能成为现实。但在爱的行为中,由于我们对自己的个人意 义有了新的感受和理解,我们也就能面对我们有限人生加诸 我们的这些局限。由此而直达第三个层面即人格的充实和现实。这一层面 从自我意识的扩张开始,进而体验到我们能够给他人以快乐, 最终在双方的关系中达到一种意义的拓展。我们因此而超越 了我们既往的存在;严格地讲我已变得不只是我。最能有力 地象征这一点的是生殖,即一个新生命有可能受孕和降生。我 所谓新生命并不仅仅是严格意义上的“生”,而是指生产出某 种新的自我层面。不管这种比喻是否恰当,事实仍然是,恋 爱行为不能等同于生儿育女;不管这种恋爱行为是短暂的,昙 花一现的,抑或是持久的、忠贞不渝的,自我的新生都是爱所具有的创造性的重要象征。 新意识的第四个层面表现为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这就是,在爱的行为中你能够把自己给予对方,你才能够从中得 到极大的快乐。这在我们这个性机械化的时代,在我们这个 强调从性对象身上使自己的“紧张”得到“缓和”的时代,乍 听起来很像是一种陈腐的说教。但这种说法并不带有任何浪 漫感伤的性质,毋宁说,每个人在自己的爱中都可以证实,给 予乃是一种基本的乐趣。在心理治疗中,许多病人都说他们 往往十分惊奇地发现,如果他们不能为对方“做点什么”,不 能把自己给予对方 正确的表达应是在性爱行为中把自己 给予对方 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若有所失的怅惘。正像给予 在个人获得充分的快感方面十分重要一样,接受的能力在爱 的关系中也同样十分重要。如果你不能接受,你的给予就会 成为对对方的一种统治。反过来说,如果你不能给予,你的 接受就会使你变得空虚。说一个人只能接受而不能给予就会 变得空虚,这一悖论事实上并不难理解。这是因为他不能积 极地占有他所接受的东西并使之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正因为 如此,我们才不把接受说成是一种消极的现象,而把它说成 是一种主动的接受,即知道自己在接受,意识到这一点,将 所接受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经验中(不管他口头是否承认这 一点),并因此而感激对方。我们说过,性能够免于自毁和沉沦,完全依赖于爱欲。但 爱欲若离开友爱( 情谊和博爱,即不可能生存下去。强烈的吸引、紧张的激情如果不断地持续下去,就会变得令人难以忍受。而友爱则是在所爱的人面前的一种松驰。它把对 对方的存在作为一种存在来接受,仅仅希望和对方在一起;喜 欢和对方在一起静静地休息,喜欢和对方在一起默默地散步, 喜欢对方的声音和他的整个生命。这就给爱欲提供了一种广 度:给了它成长的时间,给了它深深扎根的时间。友爱除了 希望和所爱的人在一起,接受他,欣赏他以外,不需要我们 为他做任何事情。它最单纯最直接的形式是友谊。所以保罗梯利希再三强调接受和被接受的能力 现代人会觉得这听起来显得有些奇怪,这正是因为他们已丧失了这种能力。 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人,因而往往过分看重我们自己的力量,不 断地采取行动和作出反应,殊不知人生的许多价值来源于自 然而然,不需要任何压力和逼近。这些价值静静地到来,既没有背后的驱赶,也没有前方的吸引。只要默默地在一起,这 些价值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人的动机不可能是完全无私的,每个人的动机充 其量只能是这些不同种类的爱的混合。正像我不希望他人对 我的爱完全是神圣的,丝毫不注意我的肉体,甚至根本不知 道我是男是女一样;我也同样不希望他人仅仅爱我的肉体。我们意识的小宇宙是我们据以认识外部世界大宇宙的场所。人能够同时意识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既是人的快乐和最大幸福,又是人的 可怕的宿命。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强大的意志,源于对自身生活的热爱。
  •     what the fuck am i reading???
  •     我天..果然还是心理治疗最深入..人类何其复杂,为何有人会产生“对真正的爱的恐惧”?第一章完全揭示了过去一年发生了什么,爱是如何被一步步被内在枯竭、冷漠、空虚一步步毁灭的...“没有意志的爱,只能是无谓的感伤。”诚然会有各种世俗因素,可以成为挡箭牌,但是最致命能影响人生走向的根源,在最深处。看到Eros/爱欲部分,果然自己是Eros比较强的人啊...爱欲所有内容讲得太好了,与sex、科技的区分和关系也是。爱一个人不是只是心里想嘴里说,是要真真切切的行动的。知识比信息重要多了...对有的人来说,脚踏实地怎么会那么难?我只是走回阳关道上罢了。还好总算通过安全型测试鉴定了,找回初心,黑暗已离我远去..可惜没读到最新人大版
  •     人本
  •     我喜欢他……虽然书写得有点乱……但总算碰见一个美国佬不是道德伦理型或者科学实证型的了==
  •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一的迷茫。爱是答案。
  •     那个夏天的收获~
  •     爱在于延续
  •     有深度 有广度 不错!
  •     话说这本书当年也是当派系奠基看的呢
  •     “爱和意志两者都是意识沟通的方式。它们都是一种影响——影响他人和世界的方法。”
  •     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     已收藏
  •     尽管是半世纪前写的书,但依然能解毒现实中国人的性情
  •     感受力与意志力
  •     总的来说,是一本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经典。对于爱、意志、爱与意志的分析很理性,是完全的“罗洛梅式”,但总觉得在有些地方的推断和引用缺乏严谨的气质而更容易沦为一种对美国社会的吐槽。不过,我得承认有一些部分我没有进入他的语境当中去。
  •     拖了好久,终于读完了,只对其中某些段落有深深的共鸣,为自己有限的理解力惭愧,觉得有时间应该再读一遍。
  •     囫囵吞枣看完,我果然只是刚满18岁啊完全搞不懂成人世界啊!
  •     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看的认真
  •     多年前给我温暖的书。
  •     很好的一本书,对时代的病症有深刻的见解
  •     罗洛梅的代表作了吧。有很多思想可借鉴的地方,语言也轻快易懂。————————读后感?!
  •     缺乏爱的意志是操纵,缺乏意志的爱是放纵。唯一的出路是让“爱成为我们共同的意志”。
  •     爱与死一章偏偏遇到装订错误,看到正高兴处居然生生少了几十页。感到将love和will强行放到一起有点牵强,两部分的割裂有点太大,最后的综述也不是太透彻。 不过人类的困境在今天比几十年前更加难解,读之亦畅快。
  •     没留下什么印象
  •     有点太抽象。
  •     亚马逊送货真慢 上次诉讼未果, 这是倒数第二单。
  •     初中时的读本,遥记当年被震撼的我.
  •     好读,可是不好懂
  •     爱的反面不是恨,是冷漠。
  •     罗洛·梅的代表作,存在心理学必读书。
  •     “will without love becomes manipulation.love without will becomes sentimental and experimental” 第一次译rollo的love&will,就在无数地方看到这两句的汉本: 缺乏爱的意志是操纵,缺乏意志的爱是放纵 中文版更有名过原著的架势 我译东西不喜欢参考三家,杂糅五家,成文后如发现雷同,也会把自己的改得不一样 sentimental是“感情用事的”,experimental是“实验的” “放纵”的处理无疑为紧扣“操纵”,保持衔接和对称,读起来亦符合汉语言节奏 我想直译派恐怕就此译法不会罢休—— 爱,考验的是平衡情感和理智的能力 / 我们难以避免做彼此的小白鼠——决定爱,就已经默许对方的这项权利
  •     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之作。爱是什么?意志又有哪些层次?好书啊,慢慢读完学到很多,对于人性也体会到了更多。冯老师翻译的很不错。
  •     从前我们借助爱与意志来解决问题 如今爱与意志本身却成了问题
  •     爱是最高等级的自由。
  •     看到意志 就没办法 看了。
  •     可以读很多遍
  •     因为对爱的困惑而开始读,断断续续,陷入新的绝望终于读完了爱与意志。大约是心理学角度对现代人困惑的一种解读?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原始生命力的论述。很多处给了当下自己指导与安慰,不算读懂,值得返工再理理。
  •     大学读过的好书之一
  •     书内很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     在更深的心理层面上,为爱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
  •     李欣频推荐的心灵成长本质力量的书,没有看完。有待系统的看。
  •     :B848.4/19
  •     08年初最读到的最优秀的书籍
  •     很多内容,要慢慢理解
  •     有点深,感觉翻译的也不行,不好读
  •     喜欢罗洛梅。
  •     童年就看过这本书,虽然似懂非懂但是对我影响巨大..
  •     这版本的译者的前言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不喜。
  •     1987年初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