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月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2
ISBN:9787505950733
作者:萧红
页数:263页

章节摘录

书摘厨房是家里最热闹的一部分。整个三层楼都是静静的。喊娘姨的声音没有,在楼梯上跑来跑去的声音没有。鲁迅先生家里五六间房子只住着五个人,三位是先生的全家,余下的二位是年老的女用人。    来了客人都是许先生亲自倒茶,即或是麻烦到娘姨时,也是许先生下楼去吩咐,绝没有站到楼梯口就大声呼唤的时候。所以整个的房子都在静悄悄之中。    只有厨房比较热闹了一点,自来水花花地流着,洋瓷盆在水门汀的水池子上,每拖一下磨着擦擦地响,洗米的声音也是擦擦的。鲁迅先生很喜欢吃竹笋的,在菜板上切着笋片笋丝时,刀刃每划下去都是很响的。其实比起别人家的厨房来却冷清极了,所以洗米声和切笋声都分开来听得样样清清晰晰。    客厅的一边摆着并排的两个书架,书架是带玻璃橱的,里面有朵斯托益夫斯基的全集和别的外国作家的全集,大半多是日文译本,地板上没有地毯,但擦得非常干净。    海婴公子的玩具橱也站在客厅里,里边是些毛猴子,橡皮人,火车汽车之类,里边装得满满的,别人是数不清的,只有海婴自己伸手到里边找什么就有什么,过新年时在街上买的兔子灯,纸毛上已经落了灰尘了,仍摆在玩具橱顶上。    客厅只有一个灯头,大概五十烛光,客厅的后门对着上楼的楼梯,前门一打开有一个一方丈大小的花园,花园里没有什么花看,只有一棵很高的七八尺高的小树,大概那树是柳桃,一到了春天,喜欢生长蚜虫,忙得许先生拿着喷蚊虫的机器,一边陪着谈话,一边喷着杀虫药水。沿了墙根,种了一排玉米,许先生说:“这玉米长不大的,这土是没有养料的,海婴一定要种。”    春天,海婴在花园里掘着泥沙,培植着各种玩艺。    三楼则特别静了,向着太阳开着两扇玻璃门,门外有一个水门汀的突出的小廊子,春天很温暖的抚摸着门口长垂着的帘子,有时候帘子被风打得很高,飘扬的饱满得和大鱼池似的,那时候隔院的绿树照进玻璃门扇里来了。    海婴坐在地板上装着小工程师在修着一座楼房,他那楼房是用椅子横倒了架起来修的,而后遮起一张被单来算做屋瓦,全个房子在他自己拍着手的赞誉声中完成了。    这间屋感到些空旷和寂寞,既不像女工住的屋子,又不像儿童室。海婴的眠床靠着屋子的一边放着,那大圆顶帐子日里也不打起来,长拖拖地好像从棚顶一直垂到地板上,那床是非常讲究的属于刻花的木器一类的。许先生讲过,租这房子时,从前一个房客转留下来的。海婴和他的保姆,就睡在五六尺宽的大床上。    冬天烧过的火炉,三月里还冷冰冰地在地板上站着。    海婴不大在三楼上玩的,除了到学校去,就是在院子里踏脚踏车,他非常喜欢跑跳,所以厨房,客厅,二楼,他是无处不跑的。    三楼整天在高处空着,三楼的后楼住着另一个老女工,一天很少上楼来,所以楼梯擦过之后,一天到晚干净得溜明。                              P83-P86

媒体关注与评论

萧萧落叶红---再读《小城三月》程福康 再读《小城三月》,我所居住的小城正是三月春光。书中的小城在北国,但春天到来的气息是一样的,如同三月里微曛的柳风,有着淡淡的喜悦与忧伤,夹杂着主人公若有若无的叹息。60年前的阳光还照在这卷书上,那是女作家萧红的最后时光。萧红写这篇小说时正在香港,她所写的小城唤作呼兰城,离她已有千里之遥。事实上,她再也不曾回去,十年漂泊,小城是她的起点,而香港是她的终点。她在南方城市里,回想童年的哀乐往事,一切已杳不可及。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城三月》是她的绝笔,她抱病写完这篇小说,之后便卧床不起,数月之后与世长辞。呼兰城在东北松花江畔。我在地图中特意寻找过这个小城,因为萧红的缘故。印象中的小城并不大,长满了高大的树木,总有马车从街面急弛而过。大户人家的院落长满蒿草,有蝴蝶、蜻蜓飞过梢头,有荒凉的烟雨声。这是萧红的呼兰城,是她童年的梦影。她的经典作品《呼兰河传》写尽了这种况味。《小城三月》、《后花园》是短篇杰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呼兰河传》的缩写,或是侧影,一样让人掩面叹息。多少年来,我一直在猜想萧红当年的心情,经历了人生颠沛流离,萧红似乎预见了自己的将来,正如《小城三月》里翠姨的哭泣:“我的命,不会好的。”她的悲哀藏在文字中。读有关萧红的传记,我一直不敢细细阅读她最后的时光,尽管我所欣赏的文章都是那时写成的。那是一种美的消逝,让人不忍卒读。她在小说中流露出故园之恋,熟知萧红的人都知道她童年的不幸及苍凉,故园并没有给她美好的过去,她只是在虚拟一个梦境,想在梦中重返童年,再度过一回真实的人生。萧红悲剧性的命运注定她与众不同。民国时期的才女中,冰心有着学者的沉静与母性的温柔,张爱玲是没落贵族的高傲与冷漠,苏雪林才气横溢,有时咄咄逼人。她们都有着高雅的生活,有丰富的内涵与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冰心与苏雪林都享高寿,成为海峡两岸文坛祖母。而萧红,永远是31岁,她的人生定格在那一刻,她悲剧性的命运,她沉郁的悲哀铸成了她作品的丰碑,却也如同一片秋后的枫叶,萧萧而下,在雨中零落成泥。萧红墓在香港浅水湾,濒临大海。大海是宽容的,能够带走所有哀愁,就像带走每条河流。浅水湾一带种满了红影树,蔚蓝而沉静的海滨,花红似火,但萧红依旧是寂寞的,她的文字和她本人一样,在三月的雨后,寂寞的清愁漫天飞舞。《深圳商报》

内容概要

萧红(1911-1942),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书籍目录

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生死场

编辑推荐

天才的女性作家萧红的名声近年来与日俱增,原因之一在于其文字的感觉之美,其二是其让人同情爱怜的身世。年仅30岁便孤独辞世香港的萧红遗言是“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看了”。本书精选了能最充分地表现萧红的感觉,萧红的思想的《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和《生死场》,让你领略凄美无比,充满抒情气息,而又扯到人心灵的萧红的文字之美。

作者简介

萧红,一个来自东北沦陷区的女性作家,有着“如同秋季草叶上的露珠那样晶莹与剔透”的文笔,又对“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有着刻骨的感知,《小城三月》写一个少女在春天的心事,温润的笔调载满了对幸福不为人知的期待;《回忆鲁迅先生》以女性视角描摹生活中的鲁迅,风格特异地以细节现出一代导师的亲切;《生死场》被称为“中国女作家所写的最有力的现代小说之一”。本书以此三部作品展示萧红创作的不同侧面,精心选取大量珍贵图片配合阅读,希望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这一天才女作家。

图书封面


 小城三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小城三月》,关于一个女人不为人知的,无声无息的对幸福的期待。又是三月,春阳依旧,可是翠姨已经不在了。《回忆鲁迅先生》,跟着描画那个安静素雅的房子,娴熟能干的许广平,可爱的海婴,各种访客,还有生活中的鲁迅。其实看到他抓住病情稍微好转的空档加紧工作,看到他招待客人至深夜,然后伴着书桌上的台灯工作到天明,有些心疼这个执着坚硬的男人,第一次觉得他需要我体谅。终于鲁迅在我眼中不是那么不合时世了。关于穿着打扮颜色搭配的部分高中做阅读看过,还有印象。见鬼那部分让我发笑。《生死场》,萧红的代表作之一,看之前就知道了大概的总体格调,我知道那是一个时代的生生死死,乱坟岗子是所有人最终的归宿。但看到女人生孩子那部分还是很紧张!看到把女人生孩子和猪生孩子,男人打骂女人和孩子时简直生气!原来对那时候的女人,尤其是穷女人来说,爱情是奢侈品。真庆幸自己活在现在,女性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多的机会。希望一些男人的残暴与窝囊也可以终结!想想萧红自己第一次怀孕时被汪恩甲抛弃,后来跟萧军分手的时候也是怀孕,再后来病重直至临死前丈夫端木蕻良也不在身边,怪可怜的。她自己也是在生死场里吧……
  •     最近读了萧红的三部小说,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和一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属于“左翼”作家中的“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作品多为“抗日文学”。以上三部小说都与作者的故乡呼兰这个小城有关,带有一点点的自传的性质。作者短暂的一生,却充满了传奇的色彩,本身就含有着很强的对封建的反抗和抗日的斗争,战争年代作者漂泊的际遇和遭遇背叛的感情共同构成了她传奇的人生经历。作者的传记是比较值得一读的,现在名人传记庞杂,应选一本与作者有较亲密关系且接近萧红生活年代的有质量的传记一读。萧红小说的风格:以抒情笔调写自我主观感受;散文化的小说结构;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无完整的故事情节,然而韵味深长。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中评价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鲁迅在《生死场》的序中评价是: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不少明丽和新鲜。批评家胡风在《生死场》的读后记中指出三点弱点:第一,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全篇现得的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不能使读者得到应该能够得到的紧张的迫力。第二,在人物的描写里面,综合的想象的加工非常不够。个别的看来,她的人物都是活的。但是一个人物的性格都不大凸出,不大普遍,不能够明确地跳跃在读者的前面。第三,语句法太特别了,有的是由于作者所要表现的新鲜的意境,有的是由于被采用的方言,但多数却只是因为对于修辞的锤炼不够。前两点正好的符合了日后总结的萧红小说的特色。就我个人看来,萧红的文学成就有三点:开创了小说的文体,散文化小说和诗体小说;痛诉了封建残余,从侧面揭露日本侵略对中国百姓的折磨;描写了东北独特的民俗风景画。先来谈谈对《小城三月》的看法,它主要描写了翠姨的一个凄美的委婉的爱情故事,控诉了封建残余对翠姨的爱情和生命的迫害。在封建婚姻逐渐迫近的情况下翠姨逐渐衰弱的身体,却不能被她最亲近的人包括她的母亲和祖父,甚至是她爱恋的对象我的堂哥所理解。唯一理解她一点的她的姐姐(我的妈妈)却也不能改变她在封建家庭的处境。人们对她所有的物质的需求都关心到了,却唯独没有关心她的感情。文中处处显露了她们所在环境的开放性和现代性,但最后却发现封建残余势力顽固的依旧如此的庞大,依旧足够把一个心向现代的善良的女孩子迫害致死。联想萧红的自身,这篇小说不免有她自己的身影,可以说萧红的悲剧是从她不幸的封建婚姻开始的。文中的翠姨和萧红在对封建婚姻的抗争上有着多么惊人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萧红活了下来,并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行了更多的实现,尤其是在文学上。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可怜的翠姨,就是萧红没有具有更强的反抗能力之前的身影,是多么的招人爱怜的呀。近期读的比较喜欢的短篇小说还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宗璞的《红豆》和冰心的《去国》,这四篇短篇小说一起改变了我一直以来对于短片小说的偏见,认为只有长篇小说才是具有价值的。再来说说《生死场》,《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通过鲁迅作序,胡风作读后记,萧红在文坛上一下有了立足之地。《生死场》是鲁迅多方努力作为“奴隶丛书”之一献给日寇铁骑下中国所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生死场》原名“麦场”,“生死场”是胡风起的名字。《生死场》这个名字是富有艺术感染力,把封建残余迫害和日寇铁骑下的中国农民生活的村庄比作一个生死的场所,农民痛苦麻木的生生死死跃然纸上。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梁鸿在《中国在梁庄》中描写的现代中国的农村的一桩桩悲剧,我顿时觉得《中国在梁庄》是在《生死场》近七十年后对现在中国农村描写的一个续篇。在这个生死场上多少人上演着生生死死的剧目,全村最漂亮的月英在患了瘫病后不但无钱治病而且招受丈夫的百般冷眼最后埋在荒凉的荒山下,还在吃奶的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小金枝的小生命就轻然的结束在醉父在手中,刚刚成长起来的革命青年冯丫头就死在了日本人的屠刀之下,北村老婆婆因儿子在抗日中死亡也和女儿菱花双双上吊自杀,当然书中不只有死的剧目,还有生的到来,小金枝的短暂的生命,被比作刑罚的李二婶子和麻面婆的分娩,还有更多的人孕育的不是希望与喜悦,而依旧是悲剧和苦难。当然生死场中不只有生生死死,还有更多的活着的人依旧上演着更多的悲剧,王婆丧子后服毒自杀未死,后来又丧女的一生不是比死去更痛苦吗?或许死对于她倒是一种解脱,但是伟大的中国的农民她依旧在坚强的活着。生死场中不仅有人的生死,还有羊、马这些可爱的活着的动物也同人类一起在生死场上上演着。然后是《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作品,是萧红的巅峰之作,也是她最长的一部作品。后期萧红的风格有些转变,不再直接批判封建主义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这些转变立刻就遭到了当时的“左翼”作家的批评,但后来茅盾在序中也做了公平的评述。我觉得《呼兰河传》还是继承了前期的部分创作风格的,后几章中对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和他的老婆孩子的描写,是延续了“生死场”上活着的人们的形象的。书中对人们和她家(地主)的关系的描写,其实也是表现了封建残余对百姓的迫害的,只是这种矛盾是缓和了的,不太激烈的。或许,萧红这时在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封建和侵略都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内因是人们自身的愚昧。如果人们是明透的,那封建的压迫和侵略的残害换来的只是更加激烈的反抗,但人们是有妥协性的,这妥协性正是来源于自身的愚昧。这些呼兰河城中在生死场上痛苦的生活的人,他的自身是愚昧的,所以他不懂得自己活的痛苦的原因。或许,这种思考,在反封建和反侵略胜利很长时间后,才是更有意义的。茅盾在序中说,此时的萧红是寂寞的,她是在回忆她寂寞的童年。但我不这么认为,在香港的萧红固然是寂寞的,但他的童年并不寂寞,回忆是会给人带来寂寞感,但回忆也往往给人带来欢心与欣慰。书中的第三章,以《后花园、爷爷和我》为题选入过小学的语文教材,这是书中直接描写她的童年的部分,从本章中看到的更多的并不是寂寞,而是童趣。一个有爷爷,有后花园,有如此童趣的童年是可以欣慰的。当然,书中的其他章节的生活是寂寞的,从整本书来看,呼兰河城的生活也是寂寞。写到这里,我还想说一下萧红的传奇的人生,附上一篇:《萧红小传》萧红短暂的一生是传奇的,一段从呼兰到香港的传奇。萧红,一九一一年出生于黑龙江的一个小城呼兰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与中华民国同龄。萧红的童年尽管生活在寂寞封闭的呼兰,又父亲不疼,母亲早逝,但一个在后花园中有祖父陪伴的童年依旧是充满童趣的,详情见《呼兰河传》第三章。在萧红的强烈要求下得以上中学,后来为了反对包办婚姻,与一个爱国的富家少爷私奔到北京,这是萧红的初恋。但是这个少爷是有妥协性的,在被父亲断绝经济来源后,竟把萧红一个人丢在哈尔滨,陷于旅店中,这时欠旅店大量的钱。这是萧红第一次陷入人生的困顿中。《小城三月》中描写的翠姨对包办婚姻反抗,不能说没有萧红自己的影子,只是萧红比翠姨富有更强的反抗性,而萧红悲剧就是从包办婚姻开始的。而在困顿中,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当地的文学杂志社求救,就在此时遇上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萧军。也是萧军对萧红进行了文学启蒙,两人在哈尔滨商市街居住期间共同完成了散文集《商市街》,两人笔名取“小小红军”之意。但婚姻中的两个并不成功,萧军性格暴躁,萧红极富小女子情怀。后来(在上海)生活中的不快和文学观的不同导致了萧军背叛了他们的爱情,而萧红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并远走日本养病。“九一八”事变后,两人为躲避战争辗转经青岛到达上海,在此时,萧红完成《生死场》的创作,并遇到文学路上重要的导师鲁迅,在鲁迅的努力下,《生死场》得以发表,并奠定萧红的文学地位,走入文坛中心,是萧红的第一个创作高峰。在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中表现了这一时期,他和鲁迅的关系,文中那个拽萧红辫子的孩子就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也是在此时萧军背叛了他们的爱情,但是爱情中是没有对与错的,只有珍惜与否。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日本侵华的深入,萧红辗转武汉、山西等地,从事文学界抗日救亡活动,并起草促成《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的联合发表。也是在武汉与端木蕻良开始一段感情。一九四零年,两人同去香港。在港期间,萧红开始人生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此时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后被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的第九名,又有短篇《小城三月》面世。但萧红的精神陷入寂寞的而身体陷入疾病,不久香港沦陷,萧红被困香港。最后极富才情的萧红以年轻如花的年龄病逝在香港,安葬在风景优美的浅水湾,不能不让人生出许多的惋惜。后来,戴望舒去香港浅水湾凭吊萧红,作诗一首: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     寒冬渐近,如此的温度或许更接近初春的寒冷。周遭景物的颓势和生机,也许是人心不同感受的真实缘由。一个小城三月,青色的泥土散发着青涩却又有着淡淡清香的味道,迎春花开,杨柳枝绿,冰凌消融,各种属于春天的交响乐,羞涩又急切的起了前奏。马车上载着的翠姨,那时也算是欣喜着吧。  翠姨就是那样。从来不原讲明自己的喜恶。喜欢的东西从来不会立刻就买来,可是喜欢的东西,最终还是要费尽千辛万苦的去追寻,她可能不懂,有些时候,会晚。翠姨有着自己的喜好,同时翠姨很低调,愿意或者是被迫的总是雪藏自己的灵魂。  翠姨就是那样。至少我读到的翠姨,真的就是传统的中国女子,或者说,美丽的古典女子。在“我”家里,很是文明开化的一个家庭里,男女的防线不在坚固,在“我”家里是个活泼生动的氛围。翠姨还算能加入“我们”一群人。嬉笑,棋牌,音乐,或者只是和乐的一起餐饮。可是无论什么活动,翠姨也总是三请两请才肯出来,她没有刻意的却那么自然地遵从着一切所谓的礼。她出来时,“我们”在笑,因为我们发现,她竟有那么几分像极了颦儿。她说是在嘲笑她没上过新式学堂,嘲笑她无知。她不知道的是,那笑里,几分欣赏,几分同情,几分理解,几分夹杂了莫名的感情。  “我”哥哥,或许风度翩翩,又有着新的学历,新的见识,或许又很清俊,行为得体,或许就是那么个标致的绅士。翠姨看在眼里,就那么一眼,或许就驻扎心田。可是翠姨,一如既往的,不去挑明,甚至没有暗示,没有回应。她有那么一丝爱恋,却又有十足的自卑,十足的羞怯,十万个理由让她不敢造次。有她自己的原因,更有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惯性,来不及调转心灵的航船。可是,还要承认,她恋爱了。那种很隐秘的感情就像草灰蛇线,开始绵延于她的人生。  后来翠姨的妹妹出嫁了。翠姨的妹妹阔起来了。接着,翠姨也被许人了。某种意义上,她也阔起来了,为着源源不断送来的彩礼。可是,她不快乐,也不需求这种人家眼里的幸福。她开始拖延了,一年,两年,总之到了不得已的关头,她还是拒绝,她说要念书,她很快的念出了病,她好像在作践这自己,她又不愿意再来“我”家,她又不愿再见哥哥。在那个“男子不好去专访一位小姐”的年代,在那个“说起来还是亲戚,依旧很多沟壑”的年代,在翠姨弥留之际,翠姨终于苦笑着对着哥哥说“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翠姨为了什么而死?她得到了么?她没得到了么?  “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道翠姨为何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  “等到我春假回来,母亲还当我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出嫁,那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我说。”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懂。也许,每个人都愿意阻止着最不值当的悲剧。也许,每个人都不愿有这么可惜的悲伤。但是,毕竟,就那么自然而然的发生了。顺着曾被认为自然而然的路子。翠姨孤独的踏上了黄泉路。  萧红笔下的故事常常没有大爱大恨,难以标识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个《小城三月》也一样。没有宣讲,没有口号,没有嬉笑怒骂,没有埋天怨地,没有控诉,没有玄之又玄的高深论调,只是情,只是凡人,只是简简单单的人性描摹。萧红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既无限哀悯,有平淡冷静叙述语境全然不露痕迹。没有大喜大悲,从不炫耀哀伤而又处处流露这难以道明的意蕴。所有的情感,在字里行间静静的流淌。虽不似大江大河波涛汹涌,但却同样细水长流,无止无尽。  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就这么一个短暂的春天。不知何时才能永葆生机!不知何时才能使不朽有纯净的灵魂自由。不知翠姨们的哀愁又有多少还在绵延。总有束缚,总有数不尽的,难以名状的鸿沟。  尽管“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一地”,尽管春天依旧让万物都迫不及待的生长变化,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然而“翠姨坟头草籽发芽,一掀一掀的和土粘成一片”和大地一样淡青色的坟头,或许终于让人不再忽视初春的寒冷。  年青的姑娘们,三两成双,坐着马车,选衣料,换春装,她们热心的摆弄,憧憬美好的未来和自己。却只不见也曾是在这春天,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我们脚踏着尸体活过来
  •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        春天,流逝。
       小城,平复。
       《小城三月》,一个关于小城春天的故事,一个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哀曲,一段在喧嚣过后凝视无语的情殇,一段埋没在小城三月春光里的恋情。那是一个美丽女子在这春的悲哀与爱的祈盼中柔肠寸断,那个笼罩一切而又窒息一切的无边夜幕。
       萧红从不吝惜笔墨对环境的渲染,而她的笔尖,却时时散发出无尽的悲凉:
       春风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蛊惑。
       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在榆树还没有变黄之前,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
       《小城三月》的尾声: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一掀一掀的和土粘成了一片,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
      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
      暖和的太阳,又转回来了。
      ……
       翠姨死了,小城的三月又来了。岁岁年年花相似,春天过了一轮又一轮,每一年也没有什么不同。
       萧红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少女的生和死。翠姨生活着的小城,三月,也是那么仓促。“春天的命运就是那么短”。这命运是翠姨的,也是萧红的。翠姨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绒绳鞋而伤心,并且带着哀愁地说“我的命,不会好的。”这样带有预示性质的话,也让读者心里不禁沉了几分,春天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像这样的伏笔,在《小城三月》里比比皆是,作者也正以一种平淡描述里见波澜的手法将这个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这种心情,像阴雨天气里房顶上的霉斑,一点点黯淡了生存的欲望。内心犹豫、任性、固执的翠姨,面对着跨不过去的爱情线,在乍暖还寒的三月,有点英勇地自绝。
       萧红笔调清清淡淡,不刻意渲染,却传递出了无尽的伤感。与张爱玲的浮金焕彩的华丽气象不同,萧红笔下是一派近乎稚气的天然。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罗嗦,像一个孩子无心的讲述——那个孩子就坐在姥姥家的门槛上,没心没肺地绕着舌,可是沉重与悲哀终于从言语间带了出来,那个孩子的脸,也被阴影遮去了一半。
       萧红的一生,是不断寻找爱又不断失望的过程,命运只是让她不断地从异乡又奔向异乡。一生孤寂,我行我素,少年时便渴望逃离重重的藩篱,时间流逝,而重门深锁,一生中再也未曾去推开,故园的风雨只在记忆中浮现。那童年时的呼兰河小城,于孤身痛苦的萧红来说,是一种多么美好温暖的回忆。萧红明白过来,人生中除了冰冷与憎恶以外,还有温暖和爱。此刻她多想向家道一声感谢,说一声思念。“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在世俗的热闹中看到人生悲凉的萧红,感到人世残阳的温暖与光明。
        小城的三月,有些欢乐,更有些悲凉,一种让人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奈。有些事情,明明知道结果是不会好的,可是人却无法改变,只能看着它死去。
       翠姨死了,带走了她的一片春天,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哀伤。萧红站在一个作者的高度,用平静几乎不带感情的语气说——“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她只能这么看着。
       与其说是写翠姨,更不如说在写自己。萧红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宿命般地,生前寂寞的她,葬于浅水湾。周遭许许多多的红男绿女丝毫托不出这一抹浅坟的热闹,却更加衬出墓地主人的孤寂。
        
        诗人戴望舒在她的墓前写道:
        “走六小时寂寞的路,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夹带着一份回忆往事的疲倦与平静的愁容回答:“我已经懂得监视流云,我也已懂得呆在原地一动不动,而且,我几乎学会了沉默。“这种沉默抽丝剥茧般让她的过去如此明晰,却又像海涛的声音般淹没了她的呐喊。
       忙碌灿烂的春天又来了,诞生着生命,也掩盖着、吞噬着生命。
      她就这样,安睡在浅水湾,寂寞地听着海的喧嚣。
      
  •     “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萧红的文笔纯真美好、晶莹剔透。
  •     图片占了一大半,文笔嘛马马虎虎。
  •        《小城三月》这部作品,我读了三遍,每读一篇,心里都会有莫名的失落,从初读时的隐约的伤感,到再读它时的心潮澎湃,到最后似乎变得有一些沉静,就像作者那小孩般的平静的叙述,对于这个悲剧的最终的形成,似乎是早就注定的,它在那个陈旧、封闭、黑暗的社会里也许不过是那许多不幸里的千分之一,在一个没有爱情的时代,婚姻只是一种人们习惯了的应有的无需任何感情来作为其根基的形式,只是那俗语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正是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所谓伦理道德,阻拦了我们的女主人公追求其自身真正的幸福的道路,而在一种接受了新的思想的影响后,想要摆脱却又无力摆脱旧的思想的左右,想要追求却又不敢追求真正爱情的悲哀中无从选择而最终凄楚的死亡。她的死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一个东方女性的爱情悲剧。
       这个故事初看来你也许不觉得有什么新奇,你甚至会以为这是萧红在回忆她的童年往事,然而细读下去你的心也许会有深深的被刺痛的感觉,别林斯基说:“内容越是平淡无奇,越能显出作者的才能过人”,在这个故事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所有的情节仿佛司空见惯,就像你自己身边的生活,它没有像侦探小说里那样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它所有的那么简单,逛街,聊天,家庭的小小的音乐会,或是元宵节里的花灯,你感受到的故事是那么平常,但也正是在这么平常的生活里,这样的悲剧不断的上演,生活在岁月的年轮里剥蚀着它的华美的色泽,也剥落了幸福和快乐。
       这样的一个有一点感伤的故事,这样的一个有一点感伤的女孩儿,这样的故事未免太过真实,真实得像是在你记忆里曾经发生过,仿佛也是那么样的一个女孩儿,也是那么样一段平淡琐碎的生活,也是那么样一段若有若无的爱恋,只可能没有那么样一个过于伤感的结果!或许故事已经完结,或许故事才刚上演,或许故事正进行着,只是这些故事都那么落寞,像开在枯枝上的花朵,浪漫而羞涩。
       就是这样一个含情转睇、顾盼生姿的婉约的女子,表面似乎不露声色,而内心却时刻忍受着剧烈的痛苦,她忠于自己的爱情,不惜以生命献祭。然而,萧红描写这场悲剧的笔调却是那么平静恬淡,甚至流露出一种天真稚气和欢欣。所以我喜欢用“灵”来概括这个角色,大概我们的主人公就是这般的像着这样一只灵,在三月的小城里飘落,没留下什么,也不带走什么,生命就这么轻轻的来了又去了,安静得像是没有发生过。读她的时候心里有一点柔软的东西被刺痛了,但终于不知道那是什么,我猜想也许是那里面有我,那里面是活生生的忧伤,活生生的落寞,爱情来过,但爱情只是过客,它带来一些美丽的幻梦,带给她执着,它只带走一个女孩儿的生命,春天悄然摇落,你没有察觉,没有人察觉,岁月依旧,物是人非。
       “翠姨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的捏着。 假若有人在她的背后招呼她一声,她若是正在走路,她就会停下,若是正在吃饭,就要把饭碗放下,而后把头向着自己的肩膀转过去,而全身并不大转,于是她自觉地闭合着嘴唇,像是有什么要说而一时说不出来似的……”
       她是这么样一个细致的女人,所以当她那般想要买到那么一双绒绳鞋而终究不能如愿以偿时,她悲凉的感叹:“我的命,不会好的。”作者用一双买不到的绒鞋做道具,巧妙地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生活的悄然流逝,让这个最初单纯可爱的少女对婚姻和命运日渐恐惧,更增添了作品的凄楚和悲凉。萧红对翠姨很少做直接的心理描述,但她的追求、向往、痛苦、幻灭的心理历程,我们都感同身受、历历在目。
       看她的时候,心里有一些美丽的安静,像淡淡的回甜的馥郁,我深深的享受那样的淡淡的忧伤,像回忆那些过往,过往的那些怅惘和迷茫,她的小小的心房里装满了那些世俗的伤害,那些伤害将她撑破了,留下一副苍白的躯壳,她为什么说“我的命不会好”呢?她是那样想要与这命运抗争,可是她的力量那么单薄。命运真的存在吗?在这个世界里的某个角落,会有那么一种无形的力牵引我们走向天堂或者走向黑暗的深渊,她的那颗小小的心里满足了,带着那一点用她的生命换来的执着,她苦笑着安静地离开了,她或许去了天堂,那片圣洁的纯白的地方,然而她究竟得到了什么,她的世界荒芜一片,忧伤蔓延。
       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人理解她为什么死去了,甚至连她挚爱着的我的堂哥哥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孤寂的死去,那种典型的东方式的恋爱,深爱着对方,却始终不肯说出,只是深埋在心底,直到最后带去坟墓,翠姨就是这样不自觉的觉醒者,她的苦恼、哀怨以及小心翼翼,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她只能“一个人站在短篱前面,向着远远的哈尔滨市痴痴的望着”。即使和自己深爱的人单独相处时,也是拘谨着,互相说一些言不由衷的空话,而且一听到有人来,就赶紧慌乱地掩饰自己的窘态。只有在即将离开人世的弥留之际,四顾无人,才第一次失态的拉着爱人的手,“像要把心哭出来般”大哭。但哪怕只是这惟一的一次,也让翠姨觉得今生无憾,“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作者悲婉的抒写让人肝肠寸断:他刚一伸出手去,翠姨就突然的拉了他的手,而且大声地哭起来了。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哥哥没有准备,就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他不知道现在应该是保护翠姨的地位,还是保护自己的地位。同时听得见外边已经有人来了,就要开门进来了。一定是翠姨的祖父。 翠姨平静地向他笑着,说:“你来得很好,一定是姐姐告诉你来的,我心里永远纪念着她,她爱我一场,可惜我不能去看她了……我不能报答她了……不过我总会记起在她家里的日子的……她待我也许没有什么,但是我觉得已经太好了……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我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只想死得快一点就好,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人家也许以为我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不知道为什么,那家对我也是很好的,我要是过去,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愿意。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这个脾气把我折磨到今天了……可是我怎能从心呢……真是笑话……谢谢姐姐她还惦我……请你告诉她,我并不像她想的那么苦呢,我也很快乐……”翠姨痛苦地笑了一笑,“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
       也许那些值得纪念的生命里曾经确乎真实地快乐过,那些曾经的相遇,曾经在一起的日子,对她来说都是美丽的,正是为了这些美丽,她认为那些付出值得,她总是把自己看得过于卑微,那些过于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在她的眼里是奢侈的,于是她羡慕着我的“读过书”,她羡慕着那种在她认为清白的出生, “她自觉地觉得自己的命运不会好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她没有发现自己其实是有那么许多美丽的,她会沉静而美丽地走路,会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讲话,她甚至还会弹大正琴,会吹箫、吹笛子,她有着那么多女孩儿所没有的,然而她的万般的美丽也没能让她逃脱这世俗的厄运,悲哀是早已酝酿着,她不能逃脱,没有人逃脱。
       三月的原野绿了,作者用散文样的笔调开始诉说,又用散文样的笔调结束了这一段悲剧的生活,三月的原野总是会绿,日子一寸一寸走过后,杨花就簌簌飘落,总觉得那杨花里住着一只灵,是她,带着点点忧伤在小城的寂寞里飞扬,小城的日子依旧,春天没有晚来一刻,春天也不曾多停留一刻,春天的命运那么短,像极了翠姨她的那段短暂也许美丽过的生活。这“春”的背景,这么优美而悲切,这种东方女性的悲剧,在她身后留给了人们更多的思索。
  •     包办的封建婚姻扼杀了她活着的希望。她不敢反抗,而是选择践踏自己的性命,为了心中的爱情牺牲。在她垂危之际,喜欢的人来探望她,翠姨苦笑了一笑,“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
  •     生死场还没看,小城美!真实的鲁迅先生印象深刻!
  •       看过之后,想去东北看一看,坐坐热炕头:-)
      
      不少人把萧红和张爱玲相提并论,我觉得纯论文笔,还是张高一筹。
      
      不过萧红怎么把自己的一生过成这样?女性引以为戒呀!可以不漂亮,但是一定要聪明些。
  •        最近读了萧红的三部小说,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和一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属于“左翼”作家中的“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作品多为“抗日文学”。以上三部小说都与作者的故乡呼兰这个小城有关,带有一点点的自传的性质。作者短暂的一生,却充满了传奇的色彩,本身就含有着很强的对封建的反抗和抗日的斗争,战争年代作者漂泊的际遇和遭遇背叛的感情共同构成了她传奇的人生经历。作者的传记是比较值得一读的,现在名人传记庞杂,应选一本与作者有较亲密关系且接近萧红生活年代的有质量的传记一读。
       萧红小说的风格:以抒情笔调写自我主观感受;散文化的小说结构;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无完整的故事情节,然而韵味深长。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中评价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鲁迅在《生死场》的序中评价是: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不少明丽和新鲜。批评家胡风在《生死场》的读后记中指出三点弱点:第一,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全篇现得的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不能使读者得到应该能够得到的紧张的迫力。第二,在人物的描写里面,综合的想象的加工非常不够。个别的看来,她的人物都是活的。但是一个人物的性格都不大凸出,不大普遍,不能够明确地跳跃在读者的前面。第三,语句法太特别了,有的是由于作者所要表现的新鲜的意境,有的是由于被采用的方言,但多数却只是因为对于修辞的锤炼不够。前两点正好的符合了日后总结的萧红小说的特色。就我个人看来,萧红的文学成就有三点:开创了小说的文体,散文化小说和诗体小说;痛诉了封建残余,从侧面揭露日本侵略对中国百姓的折磨;描写了东北独特的民俗风景画。
       先来谈谈对《小城三月》的看法,它主要描写了翠姨的一个凄美的委婉的爱情故事,控诉了封建残余对翠姨的爱情和生命的迫害。在封建婚姻逐渐迫近的情况下翠姨逐渐衰弱的身体,却不能被她最亲近的人包括她的母亲和祖父,甚至是她爱恋的对象我的堂哥所理解。唯一理解她一点的她的姐姐(我的妈妈)却也不能改变她在封建家庭的处境。人们对她所有的物质的需求都关心到了,却唯独没有关心她的感情。文中处处显露了她们所在环境的开放性和现代性,但最后却发现封建残余势力顽固的依旧如此的庞大,依旧足够把一个心向现代的善良的女孩子迫害致死。联想萧红的自身,这篇小说不免有她自己的身影,可以说萧红的悲剧是从她不幸的封建婚姻开始的。文中的翠姨和萧红在对封建婚姻的抗争上有着多么惊人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萧红活了下来,并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行了更多的实现,尤其是在文学上。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可怜的翠姨,就是萧红没有具有更强的反抗能力之前的身影,是多么的招人爱怜的呀。近期读的比较喜欢的短篇小说还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宗璞的《红豆》和冰心的《去国》,这四篇短篇小说一起改变了我一直以来对于短片小说的偏见,认为只有长篇小说才是具有价值的。
       再来说说《生死场》,《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通过鲁迅作序,胡风作读后记,萧红在文坛上一下有了立足之地。《生死场》是鲁迅多方努力作为“奴隶丛书”之一献给日寇铁骑下中国所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生死场》原名“麦场”,“生死场”是胡风起的名字。《生死场》这个名字是富有艺术感染力,把封建残余迫害和日寇铁骑下的中国农民生活的村庄比作一个生死的场所,农民痛苦麻木的生生死死跃然纸上。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梁鸿在《中国在梁庄》中描写的现代中国的农村的一桩桩悲剧,我顿时觉得《中国在梁庄》是在《生死场》近七十年后对现在中国农村描写的一个续篇。在这个生死场上多少人上演着生生死死的剧目,全村最漂亮的月英在患了瘫病后不但无钱治病而且招受丈夫的百般冷眼最后埋在荒凉的荒山下,还在吃奶的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小金枝的小生命就轻然的结束在醉父在手中,刚刚成长起来的革命青年冯丫头就死在了日本人的屠刀之下,北村老婆婆因儿子在抗日中死亡也和女儿菱花双双上吊自杀,当然书中不只有死的剧目,还有生的到来,小金枝的短暂的生命,被比作刑罚的李二婶子和麻面婆的分娩,还有更多的人孕育的不是希望与喜悦,而依旧是悲剧和苦难。当然生死场中不只有生生死死,还有更多的活着的人依旧上演着更多的悲剧,王婆丧子后服毒自杀未死,后来又丧女的一生不是比死去更痛苦吗?或许死对于她倒是一种解脱,但是伟大的中国的农民她依旧在坚强的活着。生死场中不仅有人的生死,还有羊、马这些可爱的活着的动物也同人类一起在生死场上上演着。
       然后是《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作品,是萧红的巅峰之作,也是她最长的一部作品。后期萧红的风格有些转变,不再直接批判封建主义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这些转变立刻就遭到了当时的“左翼”作家的批评,但后来茅盾在序中也做了公平的评述。我觉得《呼兰河传》还是继承了前期的部分创作风格的,后几章中对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和他的老婆孩子的描写,是延续了“生死场”上活着的人们的形象的。书中对人们和她家(地主)的关系的描写,其实也是表现了封建残余对百姓的迫害的,只是这种矛盾是缓和了的,不太激烈的。或许,萧红这时在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封建和侵略都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内因是人们自身的愚昧。如果人们是明透的,那封建的压迫和侵略的残害换来的只是更加激烈的反抗,但人们是有妥协性的,这妥协性正是来源于自身的愚昧。这些呼兰河城中在生死场上痛苦的生活的人,他的自身是愚昧的,所以他不懂得自己活的痛苦的原因。或许,这种思考,在反封建和反侵略胜利很长时间后,才是更有意义的。茅盾在序中说,此时的萧红是寂寞的,她是在回忆她寂寞的童年。但我不这么认为,在香港的萧红固然是寂寞的,但他的童年并不寂寞,回忆是会给人带来寂寞感,但回忆也往往给人带来欢心与欣慰。书中的第三章,以《后花园、爷爷和我》为题选入过小学的语文教材,这是书中直接描写她的童年的部分,从本章中看到的更多的并不是寂寞,而是童趣。一个有爷爷,有后花园,有如此童趣的童年是可以欣慰的。当然,书中的其他章节的生活是寂寞的,从整本书来看,呼兰河城的生活也是寂寞。
      
       写到这里,我还想说一下萧红的传奇的人生,附上一篇:
      
       《萧红小传》
      
       萧红短暂的一生是传奇的,一段从呼兰到香港的传奇。
       萧红,一九一一年出生于黑龙江的一个小城呼兰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与中华民国同龄。
       萧红的童年尽管生活在寂寞封闭的呼兰,又父亲不疼,母亲早逝,但一个在后花园中有祖父陪伴的童年依旧是充满童趣的,详情见《呼兰河传》第三章。
       在萧红的强烈要求下得以上中学,后来为了反对包办婚姻,与一个爱国的富家少爷私奔到北京,这是萧红的初恋。但是这个少爷是有妥协性的,在被父亲断绝经济来源后,竟把萧红一个人丢在哈尔滨,陷于旅店中,这时欠旅店大量的钱。这是萧红第一次陷入人生的困顿中。《小城三月》中描写的翠姨对包办婚姻反抗,不能说没有萧红自己的影子,只是萧红比翠姨富有更强的反抗性,而萧红悲剧就是从包办婚姻开始的。
       而在困顿中,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当地的文学杂志社求救,就在此时遇上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萧军。也是萧军对萧红进行了文学启蒙,两人在哈尔滨商市街居住期间共同完成了散文集《商市街》,两人笔名取“小小红军”之意。但婚姻中的两个并不成功,萧军性格暴躁,萧红极富小女子情怀。后来(在上海)生活中的不快和文学观的不同导致了萧军背叛了他们的爱情,而萧红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并远走日本养病。
       “九一八”事变后,两人为躲避战争辗转经青岛到达上海,在此时,萧红完成《生死场》的创作,并遇到文学路上重要的导师鲁迅,在鲁迅的努力下,《生死场》得以发表,并奠定萧红的文学地位,走入文坛中心,是萧红的第一个创作高峰。在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中表现了这一时期,他和鲁迅的关系,文中那个拽萧红辫子的孩子就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也是在此时萧军背叛了他们的爱情,但是爱情中是没有对与错的,只有珍惜与否。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日本侵华的深入,萧红辗转武汉、山西等地,从事文学界抗日救亡活动,并起草促成《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的联合发表。也是在武汉与端木蕻良开始一段感情。
       一九四零年,两人同去香港。在港期间,萧红开始人生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此时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后被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的第九名,又有短篇《小城三月》面世。但萧红的精神陷入寂寞的而身体陷入疾病,不久香港沦陷,萧红被困香港。最后极富才情的萧红以年轻如花的年龄病逝在香港,安葬在风景优美的浅水湾,不能不让人生出许多的惋惜。
       后来,戴望舒去香港浅水湾凭吊萧红,作诗一首: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     蛮好看的,看来中国现代文学就只有萧红能让有点感觉了
  •     《小城三月》少女情怀、《回忆鲁迅先生》生活细节方显出鲁迅之魂、《生死场》“在农村,人和畜生一样忙着生,忙着死”。萧红的文字怎能不爱?!
  •     笔触轻缓
  •     收录萧红《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生死场》
  •     翠姨身上多少是有萧红的影子,她写翠姨是像个纸人儿,风一吹,就去了,没有后话。没有后话,就谈不上怨与恨,总觉得萧红是懂男人的,只是不说而已。
  •     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     看到最后一节想着那个时候死去的人们坟山长着青草地面晒着阳光,悲剧也就不会那么悲剧了。
  •     触动。感动。。。
  •       第一次读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被里面的文字故事吸引。
      光是开头写春天来了,就足以让我仰望。
      “河冰发了,冰块顶着冰块,苦闷的又奔放的向下流。”我在电视上见过那样的场景。速度很快,可是后面的冰块却又无法超越前面的冰块。可不就是苦闷又奔放么~
      然后就是翠姨与“我”的各种小事。找东西,买东西,种种。
      我朦胧中感知到翠姨跟哥哥的关系,却又不明了。只能是陪着她聊天,带着她玩耍。
      她比她的妹妹幸福,因为有我的陪伴,她享有了很多日常外的东西。可以打网球,可以不分男女的去逛花灯,甚至是陪在哥哥身边。可是她又不幸,如果她像妹妹一样,单纯的被淹没在生活的洪流中,花着自己的嫁妆,开开心心结婚,哪怕婚后常被丈夫打骂。可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但她又不幸福。她身处守旧的家庭中,人们在意的就是琐碎的闲聊、结婚、聘礼……而她内心却渴求知识,渴望爱情。处在如此交叉口的她,在婚期将近时便使劲糟践自己,终导致自己的离去。而结尾处,“我”的母亲说,如果她真的不愿意婚事,其实她也不勉强的。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父母对她的爱情都是有所见的,但在她临走前,有没有人站出来为她说一句呢?没有。所以那句话也只是说出来安慰下“我”。
      第二次读的时候,听说了一些有关作者的事迹。
      她第一次出嫁是大着肚子。第一任丈夫给了她文学上的启蒙,然后她很快超越了他,导致两人的不和睦。第二次出嫁后,她也写东西,但也帮着丈夫誊写稿件。那么美好的文笔却用来给一个三流作者誊稿件,这让友人都无法直视。
      然而,她就在世人的不理解,在世俗的事物纠缠中,写下了这篇短小的作品。
  •       小城三月
      
       晚秋和早春的趋势虽然不一样,但它们的天气是如此的相似,走出门外,一股寒意就直扑身体而来,不禁有点打哆嗦,恨不得要添棉衣了,虽然毛线衣也还不曾上身。
      
      看着红枫叶在风中打着滚翻卷着走了,心里头生出无限的瑟瑟悲凉之意,充斥胸间的竟是无限的哀愁,我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但迎了这凉风,看到这落叶,还有这湿润寒冷的季节,也感染了我。
      
      这几天趁着吃晚饭的间隙,断断续续的读了几篇萧红的作品,被她的文字吸引住了,读她的作品以前不曾有过种合拍的悲凉,兴许是天气的原因吧?
      
      《小城三月》讲述的是一段埋没在小城三月春光里的恋情,萧红的故事没有什么大爱大恨,没有所谓的开局、发展、高潮,她只是平静的说了一段她翠姨的故事,那个年轻而苍白的灵魂是如何与她的爱情一起无疾而终的。
      
      这淡淡的情调在我读来却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翠姨想爱而不能爱,想反抗又无力反抗,那是多大的悲哀,新文化的冲刷让一个灵魂渴望自由,固有观念的束缚却要了她的命,而且至死也没有讲出心底的那个爱字。
      
      机械而闭塞的时光,是如何禁闭一个人的人性呵,那些所谓的传统和德性又是怎样的封闭了一个人的正当欲望呢?可悲的文化,没有让人文明,反而是异化了人之为人的存在,甚至颠覆了作为动物人的快乐。一段青春,一个生命,就这样被“文化”重重的压倒,吹成了地上的落叶,翠姨死了,带走了她的一片春天,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哀伤。可是至她死了,她一心渴慕的男子---“堂哥”也不知她为何而死。其实又关他何事呢?翠姨是因他而死,又不是为他而死。谁能懂得她的心意呵,只有“我”的薄薄几段文字为成她最悲凉的墓志铭。
      
      “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一百年后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萧红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至少现在的春天也那么一晃而逝,多少用着手机和电脑的翠姨依旧被束缚在日复一日的单调而无望的时光中。
      
      天才的萧红用她的短暂而凄凉的一生,为我们揭示了人世无尽的哀痛和希望,那些絮淡的文字,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缩影。难道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武装我们的房子和汽车、公园么?
      
      这个秋天,感觉有些寒冷。
      
      
      
      2008-11-10
      
      
  •     读后如初冬的清凉。
  •     “如同秋季草叶上的露珠那样晶莹与剔透”的文笔;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的刻骨感知。细腻而深刻的女性作家。
  •        这是时代转型的过渡期。有人革新成功,有人墨守成规,也有许多人在挣扎中耗尽阳气。书中的作者等一批知识分子走在维新前端,敢于反抗、尝试,在天翻地覆的时代中曲折地前进。
       但并不是人人这么幸运。翠姨就是在挣扎中葬送自己的性命。她的家庭是典型的守旧封建家庭,作为女子,无法接受教育,无法与异性公开来往,无法自由恋爱。她喜爱潮流但不敢表露,却最终为了得到绒绳鞋执着地寻遍街市。她羡慕作者的新式作风,她羡慕知识分子的自由生活,于是封建社会中的才女——多种才艺的闺女,要求家人给她上学。这是她为自己的转型做出的极大的努力。但是在爱情上,她无能为力。包办的封建婚姻扼杀了她活着的希望。她不敢反抗,而是选择践踏自己的性命,为了心中的爱情牺牲。在她垂危之际,喜欢的人来探望她,翠姨苦笑了一笑,“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她得到了爱人的抚慰,足矣。
       翠姨执着地忠于心中的情感,用生命保住了心灵和肉体的纯洁。她在封建专制下牺牲,但是在精神上她是个胜利者。有多少人能够不惜一切来守住一方心灵净土?
      
  •     ````那是很无奈很落寞的寂寞```
  •     我喜欢萧红的文字,和她描写的人儿一般,淳朴、自然 我爱她笔下的鲁迅先生 爱她笔下的小城
  •     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生死场。生死场需要对特定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静下心来看
  •     文章很有乡土气息对于鲁迅先生的回忆也很有可读性这位中国文坛不可忘记的女作家值得一看
  •     她的文字 装载着满满的寂寞
  •     钟爱萧红
  •     怀念小时候。
  •     还是比较喜欢小城三月,不喜欢生死场
  •     翠姨太做作
  •     得不到意中人,是苟活还是勇敢的去死,翠姨做出了她的选择,尽管最后他都不明白她的情深义重,真的勇气可嘉。好死不如赖活着,也许这一生终究意难平。
  •     翠姨为他而死,又不是为他而死
    翠姨是为她的矛盾的心而死,是被自己被新旧观念撕扯而死
    这是新旧交接时代的女性的悲哀,但是哪个时代没有人理智遵循世俗和追逐内心的撕扯呢,这是人类共同的悲哀吗?
  •     为爱而死,未起波澜,麻木迂腐庸俗的社会
  •     读了前两篇,后一篇没有读进去
  •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萧红把自己的生活中提炼的如此精华,让我感叹她的一生。
  •     萧红的作品总能在平静和平淡的叙述下震动人心
  •     小城三月和回忆鲁迅还看得下,但感觉也就一般般,生死场所写的环境大概离我们太远了,叙事的手法又晦涩,我都看不下去了,只是在厕所时瞄两眼.萧红的功力和爱玲,冰心比起来差多了去.大概她比较"进步"所以才被中共捧吧...没买的人最好不要买了,浪费时间和金钱!
  •        寒冬渐近,如此的温度或许更接近初春的寒冷。周遭景物的颓势和生机,也许是人心不同感受的真实缘由。一个小城三月,青色的泥土散发着青涩却又有着淡淡清香的味道,迎春花开,杨柳枝绿,冰凌消融,各种属于春天的交响乐,羞涩又急切的起了前奏。马车上载着的翠姨,那时也算是欣喜着吧。
        翠姨就是那样。从来不原讲明自己的喜恶。喜欢的东西从来不会立刻就买来,可是喜欢的东西,最终还是要费尽千辛万苦的去追寻,她可能不懂,有些时候,会晚。翠姨有着自己的喜好,同时翠姨很低调,愿意或者是被迫的总是雪藏自己的灵魂。
        翠姨就是那样。至少我读到的翠姨,真的就是传统的中国女子,或者说,美丽的古典女子。在“我”家里,很是文明开化的一个家庭里,男女的防线不在坚固,在“我”家里是个活泼生动的氛围。翠姨还算能加入“我们”一群人。嬉笑,棋牌,音乐,或者只是和乐的一起餐饮。可是无论什么活动,翠姨也总是三请两请才肯出来,她没有刻意的却那么自然地遵从着一切所谓的礼。她出来时,“我们”在笑,因为我们发现,她竟有那么几分像极了颦儿。她说是在嘲笑她没上过新式学堂,嘲笑她无知。她不知道的是,那笑里,几分欣赏,几分同情,几分理解,几分夹杂了莫名的感情。
        “我”哥哥,或许风度翩翩,又有着新的学历,新的见识,或许又很清俊,行为得体,或许就是那么个标致的绅士。翠姨看在眼里,就那么一眼,或许就驻扎心田。可是翠姨,一如既往的,不去挑明,甚至没有暗示,没有回应。她有那么一丝爱恋,却又有十足的自卑,十足的羞怯,十万个理由让她不敢造次。有她自己的原因,更有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惯性,来不及调转心灵的航船。可是,还要承认,她恋爱了。那种很隐秘的感情就像草灰蛇线,开始绵延于她的人生。
        后来翠姨的妹妹出嫁了。翠姨的妹妹阔起来了。接着,翠姨也被许人了。某种意义上,她也阔起来了,为着源源不断送来的彩礼。可是,她不快乐,也不需求这种人家眼里的幸福。她开始拖延了,一年,两年,总之到了不得已的关头,她还是拒绝,她说要念书,她很快的念出了病,她好像在作践这自己,她又不愿意再来“我”家,她又不愿再见哥哥。在那个“男子不好去专访一位小姐”的年代,在那个“说起来还是亲戚,依旧很多沟壑”的年代,在翠姨弥留之际,翠姨终于苦笑着对着哥哥说“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翠姨为了什么而死?她得到了么?她没得到了么?
        “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道翠姨为何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
        “等到我春假回来,母亲还当我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出嫁,那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我说。”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懂。也许,每个人都愿意阻止着最不值当的悲剧。也许,每个人都不愿有这么可惜的悲伤。但是,毕竟,就那么自然而然的发生了。顺着曾被认为自然而然的路子。翠姨孤独的踏上了黄泉路。
        萧红笔下的故事常常没有大爱大恨,难以标识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个《小城三月》也一样。没有宣讲,没有口号,没有嬉笑怒骂,没有埋天怨地,没有控诉,没有玄之又玄的高深论调,只是情,只是凡人,只是简简单单的人性描摹。萧红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既无限哀悯,有平淡冷静叙述语境全然不露痕迹。没有大喜大悲,从不炫耀哀伤而又处处流露这难以道明的意蕴。所有的情感,在字里行间静静的流淌。虽不似大江大河波涛汹涌,但却同样细水长流,无止无尽。
        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就这么一个短暂的春天。不知何时才能永葆生机!不知何时才能使不朽有纯净的灵魂自由。不知翠姨们的哀愁又有多少还在绵延。总有束缚,总有数不尽的,难以名状的鸿沟。
        尽管“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一地”,尽管春天依旧让万物都迫不及待的生长变化,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然而“翠姨坟头草籽发芽,一掀一掀的和土粘成一片”和大地一样淡青色的坟头,或许终于让人不再忽视初春的寒冷。
        年青的姑娘们,三两成双,坐着马车,选衣料,换春装,她们热心的摆弄,憧憬美好的未来和自己。却只不见也曾是在这春天,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     嘻嘻,这版本的插图,喜欢。
  •     每读一遍便会流泪、伤感,这是一段怎样哀伤而美丽的爱恋呀!
  •     写的也就那样吧 可以感觉到那个年代深深的无力与无奈
  •     春天,你为什么不早点来到这座小城呢?为什么不在这座小城待久一点呢?翠姨最终还是等不到春天。。。。。。2015年12月11日
  •     萧红的文字很冷,很绝望。却又充满一种天真的善良。
  •     看着看着竟然看哭了
  •     平常的敏感的真正的女孩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