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564073282
作者:亚力克西·德·托克维尔
页数:223页

章节摘录

第四章 大革命为什么在旧君主制最繁荣的路易十六统治时期到来一种很幼稚的看法认为,是法律机制决定了社会繁荣、人民伟大。要知道,这个问题上真正决定产出产品的不是工具是否完善,而是发动机是否有力。我们来看一下英国,同我们的法律机制相比较,英国的行政法更加复杂、多样、无序,但是要论公共财产的富裕,私有财产的多样,社会结构的稳定,又有谁能比得上英国呢?这背后的原因不是法律够不够好,而是立法的精神不够好。部分器官存在问题不会影响大局,只要生命力足够强大。我在上面讲了法国的繁荣与发展,但是繁荣下的人们却更加恐慌和不安,人们的不满情绪、对一切旧制度的仇恨情绪正在猛烈增长,一场革命不可避免。奇怪的是,正是发展最好的地区后来成为大革命的主要发源地。在靠近巴黎的地区,旧制度改革最早展开,并且改革力度最大,这一点只要研究一下法兰西岛以前财政区留下的文件,便很容易得知。这些财政区相对其他财政区来讲,更注重对农民自由和财产的保障。个人服劳役早在1789年之前便被废除。而军役税在这些地区的征收,要比其他地区更加公平和正规,税额也是最轻的。1772年改革军役税征收条例,如果你想了解当时的总督都为本省谋福利和扶贫方面做了什么努力,就一定要看一看这些条例。条例中显示,当时的征税模式已经完全改变:每个教区每年都会有政府专员前往,当众确定财产价值,每个人的财产都会被审核,最后同所有纳税者一同制定出军役税的征收额。之前征收军役税时存在的专制、蛮横、暴力,现在统统不见了。但是有一点没有变,无论军役税怎么改革,都是只有一个阶级来承担,工业接受同地产一样的待遇。除了这一点之外,军役税在这些地区改革很彻底,同其他地区所谓的军役税已经完全不是一码事。与之对应的是,在旧制度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如卢瓦河流域及河口处、普瓦图沼泽和布列塔尼荒原地区,反而是对大革命反抗最激烈,最持久的地区。这些地区成为了内战的爆发地以及温床。有人说,越是优越的条件,越是无法让法国人满意。这是一种让人惊奇的看法,但却又在历史中屡屡得到证实。人民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并不是所有革命产生的原因。最普遍的一种情况是,那些在最恶劣的法律压迫下忍气吞声毫无怨言的人,只要稍微改善一下法律环境,他们便会猛然发力,将旧秩序推开。那些毁于革命中的政权通常要比之前的政权好,历史经验一再表明,一个被诟病的政府,当它决定实施改革的时候,往往是它最危险的时刻。如果一位国王准备去拯救长期受压迫的子民,那除了天才,几乎没有人能救得了这位国王。长期承受痛苦的人会将自己的受苦视为必然,但当有人教他们如何摆脱苦难时,他们便不再视其为必然,而是变得不堪忍受。一种缺陷被消除,人们往往会很容易感觉到别的缺陷;同样,一种痛苦被消除之后,人们会很容易就感觉到其他痛苦的存在。封建制度即将灭亡的时候,人们对它的仇恨,远甚于封建制度鼎盛时期。相对于路易十四的全盘专制,路易十六不过是稍微专横了那么一点点,但他招致的仇恨要比路易十四多得多。相对于路易十四时期龙骑兵对新教徒的迫害,博马舍①1的短期监禁简直不算什么,但是它却更能激发巴黎人民的感情。1780年的法国在所有人印象中已经见不到衰落两字;不仅如此,人们认为此时的法国不可阻挡。那种能够被永远完善下去的理论也是在这个时候被缔造出来的。人们在20年前还不对未来抱任何期望,但是现在,未来变得一切皆与可能。人们对眼前的利益选择无视,一门心思沉浸在对未来的无限想象中,尽管他们对那种生活没有经验,但他们知道那是幸福的。国家财产和个人财产的关系如此紧密,这是以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原本财政的弊端已经流传已久,同其他部门弊端一样,但是现在,却成为与千家万户私人财产有关的噩梦。政府到1789年的欠债已经高达约6亿里弗尔,并且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身份已经含混不清。一位当时的财政家说,那些成为国家财政弊端受害者的人联合起来,集体向政府泄愤;加入其中的不满者越来越多,他们的愤怒也越来越激烈;同30年前比较,人们比那时更热衷于投机,更爱好财富,更习惯于福利和更会做生意,所以当时可以忍受的痛苦,到了现在变得不可承受。这样特殊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食利者、商人、工业家、批发商,等等;按理说,这些贪图钱财的人往往是最喜欢现有政府、最顺从现有的法律——尽管私下里会极尽蔑视,最不喜欢新政权的一群人;但是这一次,他们却成为改革的最强呼吁者,对于改革他们表现得最急迫,最有力。他们要求改革的重点是财政方面,并且是要彻底的改革,出乎大家预料的是,一个部门被彻底撼动之后,其余全部部门都随之坍塌。现在这个民族面临这样的局面:个人方面,对财富的渴望急剧增长;政府方面,一边不断鼓励人们追求财富,一边又设置障碍,将人民的热情挑逗起来又抑制下去,将自己推向火坑。这种局面下,一场灾难在所难免。

前言

前言在无贵族社会,任何东西都充满变数,人们因为担心地位下降而惶惶不可终日,并为了升职而想尽一切办法。区分民众尊卑的主要标志,自然还是具有流动特性的金钱。金钱能够使个人处境变得更坏或更好;使家庭地位或升或降,所以人们都努力地攒钱或挣钱,甚至不惜为此牺牲生命。人们为了满足发财的欲望会不择手段,并对商业充满兴趣,还普遍追求物质利益。不知不觉之间,这种思想就在包括一文不名的阶级在内的所有阶级之间扩散,长此以往,整个民族都会因此而萎靡不振甚至被毁灭殆尽。出于其本质,专制制度不但支持这种思想,还助长了这种思想的势头。对专制制度来说,这种消极的思想也很有益处,它让民众不再关注公共事务,令民众一想到革命就浑身发抖。对这种思想来说,也只有专制制度才能保护和帮助它们,并使人们内心都充满贪婪。另外,当民众以卑鄙手段攫取钱财时,专制政府也听之任之。如果没有专制制度的影响,这种思想或许也会很强烈;而有了专制制度之后,这种思想无疑会夺得统治权。与此相反的就是自由。在无贵族社会中,能够革除该社会的各种弊端,并阻止该社会走下坡路的,只有自由!只有自由才能使民众由相互独立走向彼此靠近,消除由相互独立带来的孤立感,进而感到温暖并逐渐联合在一起。因为,在公共事务中,人们必须以理服人、相互理解,这样才能友善地共处。只有自由才能使民众不再崇拜金钱,不再忧心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令人们时刻都觉得祖国就在身边并且是至高无上的。也只有自由,才能随时使人由消沉变得充满强烈的激情;令人不再整天想着如何发财,而是充满了伟大的事业心;令人充满创新意识;使人们有能力辨别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对于专制者本人来说,自由也是美好的,只不过他并不认为其他人也有资格像他一样享有自由而已。关于这一点,大家并不反对。我和大家的分歧,只在于对人的尊重程度。所以,严格说来,人们爱好专制政府和人们轻蔑国家这二者之间不但不矛盾,反而是完全相同的。不过,对于这种潮流,我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去顺应它的。写这本书是一项浩繁的工作,这一点我丝毫没有夸张。有些章节虽然很短,却花费了我一年的时间去研究。书中有许多注释,我原本可以将它们全都做成脚注,但最终我还是把少数注释做成了尾注,并将其对应正文的页码一一标明。从这些注释之中,读者可以找到相关的史例等证据。若是某些读者对本书有所感触并且想知道更多例证,我愿另外提供。

名人推荐

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王岐山,2012年11月30日“央行副行长易纲推荐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作者是)马克思的同代人。这本书有助于反思中国的文革产生的条件与土壤:为什么文革之后,中国没有进入民主?——任志强,2012年4月27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从90年代以来,特别是经过了社会的激烈的动荡之后,人们普遍认识到必须要告别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为什么在中国会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人们从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土壤和原因的研究当中……可以古为今用也可以洋为中用。——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2012年11月9日

后记

这部作品里所讲的绝不是法国大革命史。关于法国大革命史,已经有人将它描写得惟妙惟肖了,无须我再赘述。这部作品研究的是法国大革命本身。1789年,法国人民凭借超乎其他民族的努力颠覆了自己的命运,把一道鸿沟横亘在过去和将来之间。为了避免把过去的东西带进新天地里,他们时刻保持警惕;为了使自己与父辈迥然不同,他们制定了许多制度来限制自己。总之,为了使自己的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可谓尽了全力。但在我看来,他们在这一独特的事业中所取得的成就,不但远远小于外人的想象,还远远小于他们自己的预期。我坚定地认为,他们已经不由自主地沿袭了许多旧事物,比如旧的感情、习俗和思想等。他们所发起的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所依靠的力量甚至也正是从这些旧事物中得来的;即便他们不情愿,他们也不得不利用旧制度的破砖碎瓦,不然他们就没有建造新社会这座大厦的材料。所以,无论是要透彻地了解法国大革命,还是要深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功绩,我们都必须去考察那已经被埋葬的旧法国,而不能只看如今的法国。我在这里所做的一切尝试,目的也就在于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付出了努力,该项工作之艰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关于君主制前几个世纪的历史,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已经有许多人深入研究过了,这使得我们对不同时期的各个事件、法律、习俗、政府精神和民族精神都有所了解。可是,时至今日,也没有人把类似的努力用在研究18世纪的历史上,细心研究同样也谈不上。在面对18世纪的法国时,我们看见了它表面耀眼的光环,对当时的卓越人士作了详细的了解,并且由于通过或机智或雄辩的批评家们熟悉了当时的文豪们的大作,我们就自以为是起来,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当时的法国。可是,如果说到处理事情的方法、各种制度的实施实情、各个阶级真实的社会地位、被漠视阶级的处境和情感以及社会舆论和风尚等,我们的认识却往往很模糊而且并不正确。而我付出的努力,目的正是深入剖析旧制度的内心。根据年代来算,旧制度与我们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只是大革命横亘在了它和我们之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不但再次阅读了18世纪的名著,还研究了同一时期的许多不太知名的作品。这些不知名的作品制作得很粗糙,没必要去细细揣摩,可是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18世纪的时代精神。我详细阅读了大革命前夕的所有公共文告,从中得知了当时法国人的见解和好恶。关于这一点,省三级会议以及其后的省议会会议记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此外,我还特地研究了三个等级于1789年起草的、手稿多达数卷的陈情书。作为法国旧制度的“遗嘱”,这份陈情书体现了法国旧制度的最高愿望和最终意志。这样的文献资料,在历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份,可我还是觉得它不足以满足我的需求。

内容概要

作者:(法国)亚力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译者:华小明亚力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第一卷、《论美国的民主》第二卷、《旧制度与大革命》。尽管出身贵族世家,托克维尔却热衷于宣扬民主和自由,“既得利益者”的身份并没有妨碍其社会观察的冷静和客观。托克维尔内心深处最珍视的还是“自由”的价值;终其一生,他都对民主政治对平等的强调之于自由的可能侵害抱有一种深深的隐忧。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1
前言3
第一编
第一章大革命爆发时众说纷纭11
第二章大革命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摧毁宗教和政治权力15
第三章大革命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政治革命的原因19
第四章几乎遍布全欧洲的法律是如何建立和崩溃的23
第五章法国大革命的独特成就是什么27
第二编
第一章法国人民为何最憎恶封建权利29
第二章中央集权制只是一种旧体制而非大革命和帝国的成就37
第三章如今所谓的政府管理监督体制也起源于旧制度44
第四章行政法院与官员保证制也来自旧制度52
第五章中央集权制是怎样取代但又保留旧政治权力的56
第六章旧制度时期的行政风尚59
第七章巴黎何以比所有外省重要并汲取了全法国的精华68
第八章人们在法国会变得彼此最为相似73
第九章这些相似之人被进一步分割成许多陌生而又互不关心的小团体77
第十章政治自由丧失和各阶级相互孤立怎样导致了几乎所有将旧制度摧毁的弊端89
第十一章旧制度下的自由类别,及如何影响大革命98
第十二章18世纪法国农民为什么在文明全面进步下竟然比13世纪处境还差107
第三编
第一章文人成为18世纪中叶最主要的政治家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121
第二章18世纪非宗教思想如何在法国人中得到普及,如何影响大革命129
第三章法国人为什么先要求改革,后要求自由136
第四章大革命为什么在旧君主制最繁荣的路易十六统治时期到来145
第五章为什么给人民减负却招来了人民的愤怒153
第六章政府给人民实施教育的几种方法159
第七章为什么一次行政大革命成为政治大革命的先导,结果如何163
第八章大革命是怎样自动从过去中产生出来的170
注释
这些制度是与罗马法相对立而不是相一致的177
德意志的主要城市就已经开始实行自治市制度了180
法国有一半土地都被农民瓜分了185
增加的地产主人数要远远小于人们所想象的186
并有权使用劳役和征收市场税等187
封建制度虽然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188
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的真正需求190
用法令强迫手工业者使用某些方法生产某些产品191
可以从国王那里买到一些永久的统治权193
18世纪的各个城市政府都蜕变了195
御前会议的一些未注册规定却推翻了各个城市原有的法规196
运用特权审理一切涉及政府的案子并袒护政府官员197
大家都希望骑兵能够驻扎在自家门前199
说服总监给予救助或贷款200
只保留了仅够维护其自身门面的定期租金201
许多城市中的贵族和资产者都联手发起了维权运动202
免税特权对贵族来说就具有了巨大优势203
在对待这两项普遍税时,人们就是如此204
英国享有该特权的是穷人206
路易十五当政之后,也采取了同样的手段208
这项捐税就变了,变得极其苛刻209
人们在捐官这项事务上花费的资本竟然达到五亿里弗尔之多211
贵族阶级强烈反对政府滥用公权212
政府的作为常常被法官们直接称之为专制、武断220
但他们伟大的一面也希望我们能重视221
这种自由非常顽强地存活在人们心中222
军队换防时还要为其搬运物资223
他们非常盲目地对这套理论深信不疑224
非宗教思想在英国传播的时候225
都比不上大革命前20年的发展速度226
这背后的原因不是法律够不够好,而是立法的精神不够好227
繁荣下的人们却更加恐慌和不安230
人们对它的仇恨,远甚于封建制度鼎盛时期231
有时候一分钱都不给,就算是给也遥遥无期232
总督代理受到了同总督一样的待遇233

编辑推荐

《旧制度与大革命》作者看点: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具有世界性影响;内容实料:书中研究视角独特,开创了年鉴历史学派的问题史学研究方法,着意历史事件之根源层面的因果研究;名人推荐:国家领导人、社会名流多有引荐。

作者简介

《旧制度与大革命》研究的问题包括:何以几乎全欧洲都有同样的政体,为何到处陷于崩溃?何以法国人民对封建特权尤其憎恨?何以当时的法国人们比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彼此相似,又更彼此分离、漠不关心?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的时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中学时代我曾读过一本《我与拿破仑》,就此对《人权宣言》产生了不小的兴趣,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某种情结。法国大革命在法国乃至世界都享有重要的地位,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深远意义,但是普通人缺乏深入了解的能力。《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从另类的角度对法国大革命进行深度剖析,探讨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纠结。托克维尔于1805年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历经五个朝代,前期热衷政治。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对政治日益失望,于是淡出政治舞台,转而将精力放在思想研究上面。他具有冷静、理性、客观、热情、理想、信念并存的特质。本书出版于1856年,它不是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而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作者把法国大革命置于整个法国史之中来观察与分析。全世界都在闹革命。好多国家都曾经或正在闹革命。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革命呢?中国古代曾经有多次革命是因为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可是法国大革命当时的巴黎可是何等之浮华富庶,为何也会发生如此强力的大革命?法国大革命革命缘于三中心共振。当时的法国,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叠加在一个首都,有一个中心发生危机,立刻引起另两个中心共振。曾经让巴黎人为之炫耀的超级首都,一旦发生革命,立即变为坟墓。阶级的不平等性导致了下层经济的不断反抗,而随之形成了著名的启蒙运动,涌现出一批思想开明的人物。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思想应运而生,深得民心。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托克维尔企图解释那些构成时代连锁主要环节的重大事件的原因、性质、意义,他把注意力移向大革命的深刻根源——旧制度。他尽力以不公正严肃的态度,对旧制度之下的社会和大革命进行客观深入的剖析。他将法国与美国、英国、德国进行比较,有力的提出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提出了许多关于革命的新观点。与革命倡导的民主平等的价值观不同,作者更强调自由的价值。托克维尔对这本书不抱大的希望,认为这是一本两边都不讨好的书。他认为保皇派和革命家均不会喜欢此书,只有自由主义者才会青睐之。可事实上无论是当时的法国人,还是本书出版七八十年之后的世界范围都对此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伴随着社会繁荣,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从未如此紧密的混合在一起。国家财政管理不善,在很长时间内仅仅是公共劣迹之一,这时却成了千家万户的灾难。革命的发生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反而,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的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通知的人民,一旦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痛苦的确已经减轻,感觉却更加敏锐。此前人们对未来无所期望,现在人们对未来无所畏惧,一心朝着新事物奔去。”本书扉页上的这段话很好的诠释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厉害关系。人民必将从胆小怕事麻木不仁的被压迫状态朝向自由民主和平的方向努力,拼命。托克维尔在本书中用小章节,以问题解答的形式为我们阐述了大革命发生的深刻原因,旧制度缘何成为大革命的根源。而他所追逐的自由,更是为当代人所热烈拥护。他在本书里所持的观点是,旧制度不好,大革命也不好。他眼中的法国大革命是个两败俱伤的局面:旧制度腐朽不堪,而革命并没有带来与其的美好,只是使旧制度所包含的坏东西和好东西同归于尽。唯一的出路是渐进改良,非如此,不能走向真正的自由。他的这种理论,在我们当今社会里,在我们当前的社会状态下,极具实际价值。正如本书扉页上的那句话所言:此书早一些得到国人的重视,或许我们会少走一些弯路。
  •     这本《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本老书,只不过是最新出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原著出版于1856年。我没有看过以前的版本,所以对于新旧方面的不同,不好阐述。听说这是本政府高层热读的书,于是便找来了这本《旧制度与大革命》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写于1851年到1856年之间,当时的法国正处在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建立和巩固第二帝国的时代,信奉自由主义的托克维尔对之悲观失望,成为“国内流亡者”,《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是在这段政治大变动时期酝酿成熟的,其中浸透着对法国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对拿破仑三世专制政权的强烈仇恨。托克维尔的初衷是以十年帝国时期(1804—1814)作为主题,不是重写一部梯也尔式的帝国史,而是试图说明帝国是如何产生的,它何以能在大革命创造的社会中建立起来,凭借的是哪些手段方法,创立帝国的那个人(拿破仑)的真正本质是什么,他的成就和挫折何在,帝国的短期和深远影响是什么,它对世界的命运,特别是法国的命运起了什么作用……总之,托克维尔企图解释那些构成时代连锁主要环节的重大事件的原因、性质、意义,而不是单纯地叙述史实。虽然托克维尔后来放弃了对第一帝国的研究,把注意力移向大革命的深刻根源——旧制度,但是他的分析方法并未改变。用托克维尔自己的话说,他要把“事实和思想、历史哲学和历史本身结合起来”。他要以孟德斯鸠为榜样,写一部像《罗马盛衰原因》那样的著作,“为后世留下自己的痕迹”。尽管他也参政议政,但他自信“立言”比“立功”更适合自己的性格。对于这本书,我只能说,这是一本相当深奥的书。你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的东西与思考。但是也正由于本书的深奥,造成许多读者无法接受,或者说许多读者无法读懂。我很坦诚地承认,我就读不太懂。没有办法,咱不是领导,咱没有领导那么深的造诣,不过如果你想成为领导,那么还是多读一读类似的书吧。
  •     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基本空白,所以全书读起来,不是甚解。作者作为一名历史的观察者,通过对大革命之前几十年旧制度文献的挖掘整理,告诉人们一个与他们印象中大相径庭的旧制度,并总结了大革命是如何从旧制度中诞生,并毁灭了旧制度。全书读起来最大的感悟是旧王朝的每一个制度的颁布实施,所产生的连环效应远超出王朝所想要的结果,而且这些效应有些旧制度选择视而不见,有些根本不曾出现在他们视野里。正是这些看上去有利于王朝统治或者在他们看来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不断累积最终摧毁了旧制度看似坚不可摧的地基。十八世纪,整个欧洲社会思想大概已经越来越开放,民主法制平等自由的思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文人哲学家推广并为资产阶级及统治阶层接受。封建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如何建立新的制度各国都在摸索前进。英国的改革政策与法国大同小异,导致的结果却有天壤之别,除了国情有别,更多的是细微的差异,在民间不断发酵膨胀成不可阻挡的怪物。专制王朝的政府所做的一切政策,除了出于个人的骄奢淫逸,都是为了巩固政权。法国的做法是将各个阶层分化对立,平衡各方利益,自己统筹协调,从而坐收渔利。平衡过程中各阶层的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彼此之间矛盾更深了的同时思想也不再如之前容易控制。最终在一次出于美好愿望的行政改革中彼此角色彻底失控,矛盾爆发中旧制度被摧毁。民众在大革命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他们渴望平等自由,为理想国而战,却又在大革命结束后再次臣服于专制。作者说无论是启蒙煽动民众的文人经济学家还是民众的阶级敌人贵族资产阶级都看不起民众,读完后我的理解是在作者眼里他们也只是群乌合之众,无论他们有多重要。大禹治水,不也是在治世?前人用堵,导致洪水四溢;他用疏,最终平息洪灾。然而,就算是疏,也得看疏的方向,是否自己所想的方向,纵然方向正确,堤坝是否稳固,可有蚁穴?否则都会是功亏一篑。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革命只是改朝换代。
  •     确实应该换个译本读
  •     = =完全不是我的菜,看不进去的节奏。
  •     历史远比我们之后看到的要复杂,但试着去看当前纷繁现象背后的东西……
  •     正在读第一遍,这本书需要一次次地重读理解。 -------------------------------20140104分割线-------------------------------- 由于初期对法国大革命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所以刚开始读这本书是有些头疼的,主要是针对其时法国基层社会阶层构成和中央到地方的权力分属了解不够,所以需要一点点啃并补充些资料。 目前已经读完第一遍,其中描述的部分内容感觉似曾相识,与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有相似之处。应该是属于社会发展必然会经历的过程吧,难怪中央领导都在推荐这本书。 不作评价,这本书才仅仅看出了皮毛,还需要不断丰富资料后两次、三次地读,才能理解地更深入些。
  •     历史是一幅名画,真品不多,复制品在各个时空空间里上演。这是法国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 翻译生硬感十足,减一星。
  •     原来我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印象实在是太。。。中国化了,太意识形态了。我彻底成为托克维尔主义者了,哈哈哈
  •     不觉的写的怎么样,,,
  •     不好意思 完全没读进去 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
  •     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本书非常详细的分析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发生的由来,作为当代的中国政府需要好好的借鉴,对于我们普通平民,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到底要的是自由还是平等,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于平等的诉求往往要超过自由(虽然我们仍然挂以自由二字为口号)。绝对的平等往往带来的可能是比封建统治更加强大的专制,只有有保障的自由才是每个人民所追求的!
  •     我是在当当读书看的这本书的电子版,很费劲的看了两章越读越奇怪,觉得好多话说的自相矛盾,好多话又实在难以理解,怀疑翻译有问题,果然又找到一本陈炜译的再看,思路一下子顺畅了,对思想理解的也更深刻了。对于这种外文书,翻译不好严重影响阅读体验和阅读速度!可豆瓣下却一片好评,豆瓣评这种译本书,不应该只关注思想,人家原作者的思想自然是极好的,可无奈翻译太烂,所以评书应该好好关注关注书本身好不好才对吧!
  •     可惜对历史背景并不熟悉,加上翻译略晦涩,读起来一知半解
  •     书是好书,但此版翻译,让人不忍卒读。
  •     没有别人说的那么难读,如果多一些历史知识,还蛮通俗易懂。据说李总理很推崇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但读完这本书有后,有两个感慨:一是旧制度和大革命都有问题,作者推崇英国渐进式改革;二是一个被诟病的政府,当它决定实施改革的时候,往往是它最危险的时刻。联系当下,李总理力推这本书,大概另有深意。
  •     不好懂
  •     如果不是只有8块钱。烂成这样的书真是很少见(不是指内容),对于一本2个世纪前的名作来说,买书的目的无非方便阅读和收藏,有时是被符合时代的新译本所吸引。这一版没有做到任何一点,质量太差了。
  •     书中许多译文完全不通透,不符合国人的阅读之处,折煞原著了。
  •     翻译的不好,谨以此评献给译者
  •     在翻译上的读感没有冯氏的版本更习惯。
  •     法国大革命到二战,高卢人就没太平过,尤其是那个傻逼拿破仑三世,哎,也不知道这群人高傲个什么劲儿……
  •     何曾有完美的一群英雄,始终如一,坚持到底;又何曾有仁慈的君主制,君主制的可笑在于王储人选,英雄之后,往往狗熊败家;仁慈过后,残忍收割。
  •     政治学看到现在观感最好的一本,历史比哲学好读多啦!
  •     大革命打破了旧有的一切盘根错节的关系,使得新政权更加方便控制全国,建立一个比革命前更加专制的怪兽。拿到书以后,利用地铁上的两小时就看了不少,非常好看!
  •     比较缺法国大革命这方面的历史常识。看起来有点累。不过确实有感触
  •     看完第一编觉得一般,评论说翻译不佳,先弃了,下次换个版本看
  •     或会再读
  •     闲时读的,不好写评论
  •     结尾那章像诗一样
  •     自身知识水平有限,看的我是昏昏欲睡
  •     人们不是真正向往自由,只是痛恨老板。在感觉不平等的情况下,极端的声音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容易被打鸡血。改良的前提是常识的普及,任何发展都需要错误的代价和时间的付出。
  •     明明就是在说现在的中国嘛。。除了国内缺点贵族还有平等精神,需要耶稣来指引么
  •     字大行疏看起来不费力。
  •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而政治革命的目标却是完美。
  •     觉得稍显松散,但不失为佳作
  •     大概是这个版本翻译的不好。看起来很艰涩。
  •     读得有点晕,法国人写书逻辑性貌似有点弱,因此扣一分。建议先看《九三年》,再看《旧制度与大革命》,最后看《论法的精神》。看来看去,暴乱发生的关键条件是权力高度集中,缺乏区域自治,阶层分化严重(特别是上层的负担小,下层的负担重),以及虽然繁荣、宽松的经济政治环境但却遇上了缺乏控制力和稳定性的改革(守天下越到后期难度越大啊)。民粹主义和集权向来是如影随形的,参见罗马共和国后期、法西斯及诸共产主义国家的历史,唉,可怕的民粹主义哟。可是,我们人类的本性决定了民粹主义是最激动人心、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君不见《阿凡达》、《沙丘》、十月革命、大革命、伊斯兰教崛起、斯巴达克思及贵国历次农民起义,哪一个不是热血沸腾、正能量爆棚?平等与自由,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看书后更清楚了一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