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瑤族道教科儀音樂

出版日期:2000-1
ISBN:9789571718774
作者:楊曉勳,楊民康

作者简介

作者以雲南河口,富寧兩縣的不同瑤族支系(藍靛瑤、沙瑤和白線瑤)在進行民俗與宗教屬性的「成年禮」入教儀式活動過程中的實地觀察和分析研究,討論雲南瑤族的道教音樂概況,其科儀與科儀音樂及地域文化特徵。


 雲南瑤族道教科儀音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辽阔无垠的国土上,各民族以辛勤地劳动和超群地智慧,开拓疆土,发展经济,创造出丰富多绕的历史和经济,共同缔造出文明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瑶族作为云南境内少数民族之一,有着多样的民族文化和信仰礼俗。笔者作为一名瑶族人,自幼生长在瑶族文化环境之中,一直对瑶族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如今瑶族以其自身的文化魅力,逐渐走向公众视野,走向世界舞台,笔者深感自豪与欣慰。众所周知,瑶族道教仪式音乐作为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在瑶族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有幸拜读由杨民康、杨晓勋合著的《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一书,在仔细研读后,笔者对瑶族音乐文化与瑶族道教文化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承载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光阴荏苒,学海无涯。随着我国对传统仪式音乐研究的不断重视,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术著作。杨民康、杨晓勋编著的《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正是对该领域的一部代表性论著。该书最初版本为繁体版, 2000年由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当时由于时代原因,该书并未走进大陆。随着近年我国学术环境的不断开放,该书承蒙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资助,其简体修订版于2014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全书共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云南瑶族科仪音乐与科仪音乐基本情况,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叙述道教科仪音乐的流派以及类型;第二章讲述道教科仪音乐和科仪音乐的一般特征,主要关注点是云南文山瑶族和河口瑶族的仪式音乐,作者通过重述当时的田野考察情景,使我们有了直观的了解;第三章通过讲述仪式音乐的表演过程和表演风格,逻辑清晰、以小见大;第四章主要是关于仪式音乐的文化属性和功能属性;第五章则是通过瑶族道教科仪音乐与其他支系音乐之间的对比,探讨其音乐本体上的差异和历史渊源的联系。在附录部分,图文并茂的展示了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的谱例分析和仪式现场图片,这部分可谓是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纵观全书,作者在不同角度梳理出云南瑶族道教仪式音乐的风格特征、历史渊源、发展概况等内容。书中以云南瑶族为源,以道教音乐为本,在文化之中探讨音乐事象的同时,也在音乐中寻找文化内涵。作者通过民族音乐学的学科理论,结合实地考察经验,将视线投入到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为读者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艺术。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流露着丰富的学术涵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笔者通读全书,考虑从以下方面,论述浅闻拙见。本书是*国仪式音乐研究丛书之一,是关于云南瑶族道教仪式音乐的二、践行田野考察,探寻音乐本源民族音乐学在考察研究中注重把音乐与文化相联系,提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在文化语境中探寻音乐,并把音乐当做文化研究,是民族音乐学解决“重音乐”、“轻文化”问题的方法之一。作者在云南瑶族文化语境下,将仪式音乐作为载体,以道教音乐作为奠基,深入考察,严谨探究,从而探寻音乐与文化的联系,解答音乐与仪式的关系。田野工作(field word)是民族音乐学区别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主要特征。惯常地田野考察是将目光聚焦在某一个案上。书中作者以云南区域的瑶族族群为考察重点,但在第五章中的跨文化、地域比较中,特意将考察范围延展到广西地区的瑶族甚至其他少数民族的对比性论述。通过书中作者的田野考察工作,似乎说明了田野考察中的地点和时间不应局限于某一空间和地域,多时段、多地点的田野考察在民族音乐学研究过程中尤为重要。书中第二章着重于讲述云南瑶族道教科仪与科仪音乐,并详细记录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和红河州河口县道教科仪音乐活动的全程。作者作为一位局外人身份的考察者,却能以局内人的角度深入到田野中,做采访、记录、不辞辛苦地穿梭于仪式现场。在第二章中,作者以实地考察的方法,以“局外—局内”、“主位—客位”互融的理论方法,为读者展现了整个仪式进行环节。每一个仪式过程的细节、每一位度戒者的详细信息以及道公在仪式现场的每一个动作,尽在作者详细的笔触之间流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非按照当时实地考察时间或者地点进行讲述,而是以仪式活动的具体过程和环节一一展开讲述,使读者在了解云南当地道教科仪的仪式过程的同时,也对云南当地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了解。通过书中图文并茂的附录部分以及全程记录仪式现场的描述,笔者对作者严谨的田野考察精神尤为敬佩。众所周知,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任何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都是建立在踏踏实实的实地田野考察和系统的理论基础之上,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三、借鉴多种视角,传达民族之情全书以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理论方法为研究主导,力图采用“研究文化环境中的音乐”这一方法原则,并结合引用宗教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方法,以“点—面”、“表—里”的逻辑展开叙述。诚然,民族音乐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无不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学者们往往借用“其他学科”来定位和考究“音乐学科”。然而,以往的个别音乐研究,往往出现偏重“其他学科”,忽视“音乐学科”的现象,造成论域与研究的局限性。在《云南道教科仪音乐》中,作者不仅侧重于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文化语境的分析,同时也耗费大量笔墨对云南瑶族道教科仪的音乐形态进行解剖,杜绝了以往道教仪式音乐研究脱离音乐本体的现象。如书中第三章详细分析云南瑶族道教仪式音乐的艺术形态,对当地瑶族民歌分类特征、旋律风格以及曲体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笔者认为第三章的亮点是作者将云南瑶族道教韵腔与汉族民歌、汉族道教音乐进行比较,并阐明两者之间的联系性。作者将当地瑶族民歌分为简唱型民歌、复唱型民歌和综合型民歌,与之对应的瑶族仪式音乐就是简唱型韵腔和复唱型韵腔,当地没有综合型韵腔。在书中,作者将简唱型韵腔与汉族民歌进行比较,并总结出:云南瑶族仪式音乐的简唱型韵腔的旋律音调虽然与本民族简唱型世俗歌曲有联系,但却更多与某些地区如中国南部和西南部一些地区汉族民歌的旋律音调有关联。这种关联可能与瑶族历史上的迁徙路线有关,由此可知,瑶族道教仪式音乐并非无源之水,其产生和发展与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等背景息息相关。然而,在重点介绍云南瑶族道教韵腔与汉族民歌两者之间的比较之后,作者又另起篇幅论述云南瑶族道教韵腔与汉族道教音乐的渊源关系。作者认为瑶族道教仪式音乐的信仰内容、文字、行仪方式等都曾受过汉族道教的影响,这些影响至今仍在瑶族道教活动中留有痕迹,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杨民康、杨晓勋:《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93页。]作者不厌其烦地将云南瑶族道教简唱型韵腔中的旋律与四川、武当山道教旋律音调进行比较研究。笔者觉得,这种将云南瑶族道教仪式音乐与当地民歌与周边地区道教音乐相互对比、探究的比较研究方法,意义深远。这对于了解民歌的传承与传播,对于了解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的历史渊源都有较大帮助。这也启发我们在研究某音乐事象时,要善于将其与相似的事象进行不同视角、不同角度的比较研究,追本溯源,刨根问底。云南瑶族道教科仪及科仪音乐文化,一方面从整体上隶属于以汉族道教音乐为主题的中国道教文化系统,具有为道教文化特有的,跨民族性、地域性的区域性社会文化性质及人为宗教的许多层次性特点,而并非是一种纯粹的民族宗教或地域性的自然宗教文化现象。另一方面,作为中国道教文化整体系统的一个局部性子系统,云南瑶族道教科仪及科仪音乐在具有前述共性文化特点的同时,也具有自己的某些个性因素特点。[同上,第279页。]书中第五章,把研究范围伸出云南省界,将视角转向云南瑶族道教音乐与其他省瑶族,以及汉、壮、毛南等民族道教音乐之间的比较,意在从更广的中国道教文化整体层面,通过纵向和横向的互映对比,努力寻求云南瑶族道教音乐文化的本质性内涵。书中作者将云南瑶族道教音乐文化与汉族道教音乐文化和其它少数民族,以及其它瑶族支系的同类道教文化现象做了许多比较。其目的是为通过云南瑶族道教音乐文化的追根溯源,力图辨明其基本的社会文化性质。另一个目的,则是为了进一步阐明云南瑶族道教音乐与相关民族或地区的同类音乐文化的艺术性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云南瑶族道教音乐相异于其他民族道教音乐而存在的自身艺术性特点和社会性原因。四、潜心学术生涯,再创又一力作杨民康教授是我国仪式音乐研究领域引领人之一。从杨民康教授在仪式音乐领域的学术成果,可以对其过去以及近期学术研究理念和学术研究动态有一基本的了解。从《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2000年)、《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2003年)、《佛韵觅踪---西双版纳傣族安居节佛教音乐民俗考察》(2007年)、《本土化与现代性: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研究》(2008年)、《一维两阈:布朗族音乐文化志》(2012年)到《瑶族传统仪式音乐论文集》(2014年),杨民康教授将自己对仪式音乐、宗教音乐等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在研究过程的学术思想和理念,在这几本著作中得以体现。在其硕果累累的学术成果中,我们看到其最新的学术思想和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探索精神,然而,也折射出他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热爱以及对传统音乐的深沉眷恋。我国研究仪式音乐的著作甚多,而以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专题的学术成果,亟待所突破。《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作为杨民康教授较为早期的学术著作,凝聚着他在一定时代下的学术思考,也是其在学术道路上的经验积累。由于瑶族分布地域广阔,支系繁多,以及瑶族传统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中存在着多源性、多相性等复杂性因素,致使目前瑶族文化研究领域里,对以道教为中心的宗教文化系统进行的整体性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尤其是音乐、舞蹈等艺术文化方面,近十几年来虽已有一批田野考察和学术立论较为扎实的论文和著作出现,但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通过对杨民康教授《云南瑶族道教科仪》一书的理性思考,笔者尝试归纳出一些对于目前瑶族音乐研究的现状与建议:1.以个人研究为主,缺少集体或团队的力量。瑶族的支系众多,研究成果也较为零散,若能联合各个省区相关机构和个人力量,有目的对瑶族音乐进行研究,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瑶族音乐研究的水平;2.应建立相应的瑶族道教科仪音乐研究学术组织。近些年,瑶族音乐课题虽已不断走进学术平台,但系统研究瑶族道教科仪音乐的的专业性学术组织却寥寥无几。如能参照其它学术组织成立瑶族道教科仪音乐研究会,不但有可能进一步促进瑶族道教科仪音乐整体研究水平,更能使其走向更大的平台。五、小结《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是一部较完整的记载云南瑶族道教科仪的音乐民族志,其较为全面地阐释了科仪与音乐、民族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性。字里行间可看到作者踏实的学术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书中详细记录的第一手资料,并附有谱例和图片,使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考察情况和分析结果。另外,在书中对于用到的专业术语作者都做了详细的解释,这为非音乐专业的读者提供了阅读的便利;每个章节最后部分的小结,一是为了归纳本章节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二是带出下文即将讲到的部分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空间。正如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一样,该书也存在一定的瑕疵。如在文字校对上有错误,误把第五章第一节中的“广西省的南宁、桂林、全州”错编成“广东省的南宁、桂林、全州”。另外,作者虽已将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道教音乐做了一定程度的对比研究,但缺少将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与周边国家的比较。毕竟瑶族是一个跨地域、多支系、分布广的民族,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也有瑶民分布,倘若能和这些周边国家与瑶族同源民族的道教仪式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方能更为系统地探寻云南瑶族道教科仪之前世今生,彰显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之民族特色。瑕不掩瑜,该书不仅是一本对于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的研究成果,更是融民族学、宗教学和社会学多学科视角与方法于一体的重量级学术专著。在反复研读之后,笔者深切感受到瑶族道教科仪音乐的魅力,也体会到保护和传承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使命感。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有人认为少数民族的仪式活动是封建迷信,阻碍时代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其实这是十分不负责任的说法。殊不知,瑶族作为一支历经迁徙、支系众多、跨国分布的民族,在特殊的居住环境和风俗信仰下形成了本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色,而正是通过这些信仰体系和文化礼俗,使得瑶民们形成了团结一致的民族情怀和心灵寄托,在其他民族受到各种外界文化侵蚀的情况下,瑶族努力保持和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瑶族人民凭借自己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在找到自身价值和心灵归宿的同时,也与中国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吸收,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