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梦境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5-01
ISBN:9787535410085
作者:孙甘露
页数:316页

内容概要

孙甘露 男
一九五九年七月十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山东荣城父亲是军人,母亲是教师
一九七六年高中毕业
一九八六年开始发表作品
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先锋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现居上海

书籍目录

《跟世纪文丛》缘起
总序:跨世纪的机缘
信使之函
访问梦境
请女人猜谜
我是少年酒坛子
岛屿
边境
仿佛
音叉、沙漏和节拍器
大师的学生
忆秦娥
夜晚的语言
海与街景
剧院
相同的另一把钥匙
境遇
入夜出门
庭院
跋——孙甘露:绝对的写作
为孙甘露跋
附录:孙甘露主要作品目

作者简介

总序:跨世纪的机缘
信使之函
访问梦境
请女人猜谜
我是少年酒坛子
岛屿
边境
仿佛
音叉、沙漏和节拍器
大师的学生
忆秦娥
夜晚的语言
海与街景
剧院
相同的另一把钥匙
境遇
入夜出门
庭院
跋——孙甘露:绝对的写作
为孙甘露跋
附录:孙甘露主要作品目


 访问梦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早期眼光过窄的新鲜感,后期幻灭的颓唐之气,自寻的一条死路路还远远地没被这一拨人走出来,走在前面的人,看了看,就退回去了,仅此而已,说勇气,还抵不上20世纪初期的人们
  •     孙甘露是以语言实验著称的中国先锋作家,他原本是个诗人,把小说当成诗来写,据说他的好朋友王朔曾经恭维:孙甘露的书面语是最好最精粹的。10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到他的小说《信使之函》,其开头第一句便是:“诗人在狭长的地带说道:在那里,一枚针用净水缝着时间。”我至今仍旧很清晰地记得,当时我有一种瞬间被击中的感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一直以为,这么精彩的句子是孙甘露创作出来的,对孙甘露的语言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过了两三年,一个晚上,我正在读聂鲁达的《诗歌总集》,读着读着,突然,这个句子蹦了出来,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重新把孙甘露的小说找出来对比,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在那里,一枚针用净水缝着时间”并不是孙甘露的句子,而是取自聂鲁达的诗歌。这句诗在《诗歌总集》(聂鲁达著,王央乐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的第396页倒数第4行,是该书卷七“智利的诗歌总集”中《奥里萨瓦附近的愁思(1942)》中的一句。在原诗中,这句诗的前后几句是这样的——好似一个平原上的人在你的手里倾听大地的杯子,把你的听觉放进根子:远处传来了一阵半球的可怕的风,那是骑警踏霜的马蹄声。在那里,一枚针用净水缝着时间,而它的破碎的缝口已经毁坏:对于你,还有什么呢,在蛮荒一侧的夜晚,以充满蔚蓝的嘴巴嚎叫?“在那里,一枚针用净水缝着时间”,聂鲁达的这句诗的确漂亮,于是我们的聪明的先锋作家孙甘露(我是否应该这么说?),顺手(也可能是处心积虑)就把这句诗拿过来,不打引号地放在了自己的小说《信使之函》的第一段第一句。或者有人狡辩:先锋小说么,不使用引号似乎很正常?而且作者在小说中并没有写:“我在狭长的地带说道:在那里,一枚针用净水缝着时间。”而是写:“诗人在狭长的地带说道:在那里,一枚针用净水缝着时间。”——孙甘露引用他人的诗句而不打引号,只是似是而非的说“诗人说”, 哪个诗人呢?多么模糊,多么暧昧!由此也可以看出孙甘露的滑头!由于孙甘露没有明言是哪个诗人,而他也曾经具有诗人的身份,所以我就孤陋寡闻地把孙甘露当成了这句诗的作者,并对其敬佩不已。本以为孤陋寡闻地也就我一个人而已,不想昨天偶尔在网上搜索,发现错把此诗句当作是孙甘露原创的人不少,并因此纷纷对孙甘露大加赞扬。例如,在互动百科中这样介绍孙甘露:对奇思异想的追寻和对感官的无限度扩充形成了孙甘露文体的以下特征:破坏陈述句。一个陈述就意味着一个事件和一个现实,以及它的连续性、稳定性、统一性和唯一可能性,而奇异须在无数可能的偶然不经意的遇合中才能产生,因此废除陈述句成为追求奇异的必要前提。只有陈述句及其所代表的现实统一性被消灭之后,奇异才开始在可能的天空中到处飞翔。但是,奇异仍然只是言语范围之内的存在,是能够加以反讽和怀疑的。事实上,对陈述句的破坏本身即是一种奇异,这是人能够确实把握和创造的唯一的奇异之物。《信使之函》即是用这种奇异之物构成的文本, 因而也是不要求被理解的文本。它充满了如下这样的句子:“一枚针用净水缝着时间。” “信使看见他们确实是一些梳理晚风的能手。”等等。这些句子的表面结构无一不符合传统的规范语法,但它的内涵却是对规范语法的瓦解,即主词和谓词、谓词和宾词、修饰语与主词之间的关系已完全改变,它们的遇合是任意的,非逻辑的,是以诗为原则的。也就是说,连那些专业的所谓文学评论家们也误以为“在那里,一枚针用净水缝着时间”是孙甘露的原创,并把它当作了孙甘露对汉语、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来总结、表述。面对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荣誉,孙甘露的反应如何呢?反正我从来没有看到或听到孙甘露坦诚地站出来公开向读者、向文学评论家自白过:“那句诗不是我写的,我是引用,它的真正作者是智利诗人聂鲁达。”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孙甘露在《信使之函》中引用的聂鲁达的那句诗印象如此深刻呢?因为它实在是太精彩了,甚至可以说它是孙甘露所有的小说中最精彩的句子!可惜啊,这么精彩的句子却不是孙甘露原创!我曾经因为此句诗对孙甘露由衷钦佩,但坦率地说,如果把此句诗从孙甘露的小说中拿掉,那么,孙甘露作为先锋作家的所谓的语言才华不过是小菜一碟!其先锋作家的魅力将大打折扣。自从我知道“在那里,一枚针用净水缝着时间”的作者是聂鲁达后,孙甘露在我眼中已经沦落为一个不入流的作家,更为不入流的是,面对着不属于自己的荣誉,他似乎却将错就错,当仁不让地当起了缩头乌龟!孙甘露,你还想蒙混到几时呢?这真是中国作家、中国文学评论家、中国读者的不幸!
  •     当年的孙甘露的确在小说的文本和叙述上做了疯狂的实验,这本书给当年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如今再看,显然不赞同其小说价值观,那套玩法在国外的小说其实早有,而语言的方向也不是我所追求的。如今的孙甘露也不再实验,露出其传统知识分子的面目。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文字游戏固然有趣,但其实是避重就轻、缺乏过硬叙事能力的幌子
  •     这无疑是我读过的最难懂却又最美的中国小说,我只能想起何其芳的《画梦录》,但那是散文。
  •     我以为你是世界,谁知你只是岛屿。
  •     不错,大学的时候很迷恋
  •     先锋
  •     孙甘露 访问梦境
  •     基…本…看…不…懂…
  •     梦呓,彻底但不完全的梦呓,曾经可敬的梦呓,消失中的梦呓……
  •     就八九十年代的小说而言,这批作家们的小说试验的确让人瞠目,是压抑和缄默之后在时代的冲击之下以一种孤绝的反叛姿势爆发出来。就像孙甘露。极度的私人化写作,支离破碎的故事,在清醒的世界之外游荡,固执地在繁复华丽的辞藻中似梦呓般诉说。只不过他写出的不是我想要看到的梦境,词句漂亮惊艳却没有打动人心的力度。
  •     紧靠新鲜感搏出位迟早被后浪拍死在沙摊上,真不知道他何以获得如此谬赞的。。
  •     最喜欢的中国作家
  •     【我肃穆的语气将我的纯洁转化成了不诚实的成熟。】初中的时候读到这样的句子放佛当头一棒 现今打出来句子输入法都先蹦出来活泼甜美的橘子
  •     有点晦涩
  •     最喜欢海与街景那篇。
  •     细细读过,甚迷恋,曾经。
  •     对能指流表示无感
  •     词语的密林,奇想的沼泽,情节的荒漠。20160423
  •     诗一样的小说
  •     我不知道这样的东西我什么时候可以看懂
  •     他很会造句
  •     华丽的辞藻,梦呓般的喃喃私语,带给人阅读快感。但支离破碎的故事,有些刻意的表述,缺乏力量。
  •     不知所云
  •     满分!满分!比诗还诗,比梦还梦
  •     1
  •     如堕梦中。
  •     毕竟是凡人。
  •     那时的先锋文学
  •     老版本转让 见豆列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227842/
  •     只是这么一忽而过
  •     遗忘之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