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胡安在海边》书评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108047969
作者:郑宸
页数:455页

白日梦。

近年来变得越来越迟钝,心灵与感官像是渐渐收拢的伞,敏感与尖锐一点点变得钝重,消失在平静的厨房和地铁上。人生也就平凡起来。形而上的思考永不停歇,不能换来面包,不能带来快乐,但仍乐于沉耽其中,大概是知识的惯性吧。只是思考常常遏制行动。读完一本书,看一场电影,常常在或远或近的事后回忆起过往的情绪和其中微小的细节。有些时候是忽然遇到一个繁盛的世界,还来不及感叹,作者就已把自己剖开给你看繁盛的背面。然后就忘了感叹,只记得繁盛的背后如自己生活一样的阴暗,沾沾自喜于自己还没有太差的假象。我一直觉得,旅行是进入写作的一个直接有效的方式,像一场雨,迫使我们打开我们的伞。然而一个好的游记作家太难得了。写作者都要面临“如何处理世界”这个问题,却少有落落大方的,常常有人把自己当成上帝或偷窥狂在书写这个世界。而郑宸一步一个脚印,难得。但从私人的书写慢慢转向迷人的个性叙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旅行与写作另一个交织点是告别。旅行是一个不断告别不断迎接的过程。随着年纪渐长,走过的路渐渐多了,会发现旅途中许多不在意的小事成了回忆的主角。就像读书看电影一样,不知道哪副画那个句子会毫无征兆的出现在生活的白日梦里。我爱游记与行旅写作出于一个很通俗的原因:我渴望这些经历,更准确的说是渴望幻想这些经历。就像封面那张图片,迷幻、日常、浪漫。我偏爱胡安和他妈妈这样纯粹的人,黎成刻画用力却差些火候,落入窠臼。我喜欢书里的几副照片,夜色下的房子成为情绪的能指。夜色弥盖一切,不安的问候,小心的等候,各种隐秘复杂的情绪都被抹平,最终等的是同一盏灯,心里都藏着一个人。看他人的人生尤其像一场白日梦,是会走进你现实生活的白日梦。走进的那一瞬,旅行、写作、命运、期待都变得虚无,复活节岛上从来也没有人复活。那时候不知生活还是生活本身吗,抑或是你的英雄的时刻?

不再被追逐的人

昨天读完郑宸的新书《三个胡安在海边》,忍不住在百度中输入了“毒药”二字,结果搜索出来的结果皆为一位女歌者。遥想2006年之时,在各大搜索引擎中输入“毒药”,网友们铺天盖地地讨论者那个谜一样的网络红人,各种猜想、爆料不绝于耳。如今这些仿佛都已经烟消云散了,现在很难在寻找到当时他写下的文章,照片倒是依然有迹可循。郑宸可谓第一位网络红人,而毒药是他的网名。郑宸有幅画作叫做《被土地追逐的人》,很多年前他是一位被网友追逐的人,而如今,不知是否有人还在追逐他的身影。网络红人毒药曾经有过一个想法,想把毒药的每一篇文章都保存下来,可惜未能完成。现在回想起当时的那些文章,细节亦不再清晰,只记得当时的感触,犹如发现了新大陆。你坐在小县城的某个电脑前,打开这个网页仿佛打开了全世界,你对未来从未如此渴望过,你开始在自己的内心构建你的王国。想去旅行,拍拍照片,写写文字,感受一下异域的生活。很多人被其凌冽的文字,撼动人心的构图,帅气的长相,或者奢华的服装所吸引。包括我的男神安东尼,以及蔡康永。很可惜这些文字都未能保留下来,渐渐的只成为一些人的记忆,想将其介绍给他人却也无迹可寻了。画家?作家?法国《L'OFFICIEL HOMMES》杂志中文版,2010年1月刊,第226期上刊登了郑宸的第一次采访《被追逐着穿过青春》。当时还从郑州邮购了这本杂志,厚重铜板印刷,邮费比书费更贵,除却采访未看其他的任何内容。当时郑宸已经出了一本小众的实验性很强的自传体小说《尘》,血书封面,倍感压抑。采访稿也在探寻告别毒药阶段的郑宸所想走的道路,画画还是写作?采访原文网络可寻,亦不再赘述。我觉得自己不懂画,无法体会画家所想表述的隐晦思想。而或许就是因为画家的身份让郑宸拥有极强的观察能力,文章读来波澜不惊却又刀刀见血。你会惊异于作者为什么能把一个人物描画的如此惟妙惟肖,他们就生活在你的周围,所做你皆觉得似曾自己或他人,却从不会用这种冷峻的旁观者眼光去记录这些,所做皆平常,所见皆唏嘘的事情。2009年6月出版的《尘》,读起来还能寻找到当年博客的影子,第一人称叙述,笔触冷峻,仿佛要将自己剖置于读者面前。2011年10月出版的《罗摩桥》,依然第一人称,神秘的印度在郑宸的导游下一一游览。与电视上所介绍的不同,与你想象的也不同,也许万事皆是如此。就像罗摩桥一样,是否存在,如何存在,皆由你心中所信决定。2015年10月出版的《三个胡安在海边》,读者便只能在几个人物中找寻郑宸的踪影了,叙事更加沉稳,人物性格也更加多样化,层次化。吕伟与何光夫妇一行人,穿越了古巴、墨西哥、智利,最终来到复活节岛完婚。作者将吕伟描述为“一个不入流的画家,靠卖画的跟照片一样的美女,日子还过得去,但是他喜欢画的其实是森林和废墟。”这些人中让我看到几分郑宸的影子,京昌的大院子弟身份,吕伟对墓园的迷恋。早在《尘》的序言中郑宸就提到了“西恩富戈斯墓园——我到过的最美的墓地”。在博客中郑宸也拍摄过这座墓园,甚至耶路撒冷的墓地。郑宸说墓地能让他感到平静。《三个胡安在海边》中描绘最出彩的当属嘉兴车行小会计黎城,豆瓣短评很一致的表示了对黎城其人没有好感。而大家不可否认的,都能在黎城身上,或多或少的看到自己卑微的影子。在郑宸淡然的笔触下,黎城的这些行为变得不再难以让人接受,这些只是生活。有时候对待一些事物总有私藏之心,小众私密的分享让人感到兴奋。当自己的私藏变成大众追捧植物,反而觉得兴味索然了。郑宸的作品想来也只能被某些感兴趣的同好私藏了,博客已经关闭,贴吧也莫名被封,豆瓣上的小组讨论话题也停格在2013年。微博上没有毒药,只有老郑在分享者自己周遭的生活,归于平淡,回于保守。郑宸的三本书也并未做任何宣传,只是知道的人自然会买入,不再被追逐的人生,或许就是郑宸现在所享受的平静。

不太好写书评,只能随便说两句

讲真,以为是罗摩桥续集,结果一点都不象,都没多少可比性...罗摩桥还有故意煽情的地方,这本我发现一点都没有,好像也没有爆金句.。罗摩桥是借刻画印度众生相拼凑出作者心目中的印度,这一本里古巴复活节岛这些不同的地方是对不同人物的试炼场,这是个有意思的点,是通过写地方来写人,再通过这些人释放出一种特别特别强烈的虚无感(书里竟然没有一个人最终得偿所愿(实在不励志)...那个我最喜欢的角色也是最会生活最有追求的京昌在最后的离世,可能就是对这种虚无感最有力的总结吧?

满是人生的欢愉与失落

1第一次知道郑宸是读《罗摩桥》——那时我还不知道作者的人生那么精彩——装帧极其干净内敛,我看了看标题和出版社,心里想的是:或许可以读一读吧。在看过那么多愚蠢透顶的游记或旅行小说后,遇见《罗摩桥》是一种惊喜。像是一部色调冷峻、节奏从容的电影,时不时闪出一些让你心念为之一动的画面,挥之不去。在对旅途那亦纪实亦杜撰的描写里,你最后收获的不是对印度这个国度的认知,你甚至会忘记它,反而会记得出现在作品里的人,记得大吉岭小姐,记得拉古,甚至从未现身的阿真。后来又是在三联,看见《三个胡安在海边》。想起罗摩桥里那座人与人之间若有似无的纽带,这一次想的是:他又打算讲些什么呢?2如果说《罗摩桥》里的印度是对自我的历练,《三个胡安在海边》里的古巴则是众人的试炼场。旅途源于在复活节岛举行婚礼的动机,最后牵扯了越来越多的人,旅行路线随之变更,遇见更多的人,他们又随即表示要出席婚礼。复活节岛的婚礼成为一个所有人因缘际会的点,但这些人又其实各怀心事。郑宸的群戏写得有条不紊,人物视角和时空的切换处理得非常自然。画面感和隐匿情绪的描写依然是郑宸的拿手戏。我一直觉得文笔好其实分两种。一种是微观的好,文字功底淋漓尽致的展现;另一种是宏观的好,你不觉得作者的句子有多美,甚至会觉得平淡,但总是能牵住你的情绪,而你甚至都意识不到作者是如何做到的。我所以为的郑宸的好文笔无疑是后者。阅读全书时无数次突然怔住。好的作者总是懂得让你看到人世里最细小的纤维。3但书里写的毕竟是一个充满人生的欢愉和失落的故事。何光和吕伟如愿在复活节岛举办了婚礼,“看到那两句话吕伟才想起,他俩结婚还不到一年,他还以为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最懂得享受人生的京昌错过了每一个他想爱的女孩,最后也没实现“去复活节岛复活一下”的愿望……除了黎成,他们每一个人都过得从容,也懂得接受人生的不如意,却终究没有一个人能够突破自我的桎梏,得偿所愿,不得不说让人唏嘘。4黎成。我想是这本书里刻画最好的人物。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比平凡更让人难熬的是不甘于平凡。他憎恨故乡,渴望旅行,渴望出人头地。他说他最想去的国家和地方是智利和南极,“因为那是离这里最远的国家和最远的地方”,也因为去南极对他来说是一件意味着真正活得比父亲更有成就的象征。但故乡又是他的铠甲,旅途中黎成不断想起故乡和父亲,不断把这个离故乡最远的世界和故乡对比,“黑夜让哪里都看上去差不多,这让一些旅者失望,却让另一些安心,让他们感觉从未远离家乡”。但黎成这样的人是永远离不开故乡的。就像他最后也没有去成南极一样。在小说的开篇中寄给好友的冰山照片,是他驾轻就熟地伪装方式。当我最后重新想起这个人物的时候,我好像开始理解他了。5不知道你是否设想过自己将度过一个一事无成的人生,在故乡碌碌无为度过余生。从本质上黎成和他的父亲都是一样的人,用谎言建立的虚荣填补自己的自卑。全书最触动我的那一幕,是圣地亚哥的火山湖和嘉兴南湖公园交错的时空:等船。京昌神神叨叨地又说这要留在这里之类的话,吕伟夫妇毫不理会地聊着另一个话题。黎成一言不发,呆望湖面,食指在黑沙上无意识地写着什么,指尖越来越用力,最后几个字写得写得很深。写完,他将视线移向身前自己的影子,幼时一个相似的场景闪过。等船。......小黎成和爸爸站在小码头不知等了多久,有家人的孩子晕船,把船退了,那时离闭园不到一小时,租船人被爸爸说服,让他们上了船。爸爸坐船尾划桨,小黎成坐船头紧盯目标,喊着:“爸爸快!爸爸快!爸爸快!爸爸快!爸爸快呀!爸爸真没用!爸爸快!快呀……”黎成记得他一直喊着,还把手伸进水里用力帮着划,爸爸也的确很卖力,汗珠接连滚过面颊,可不知为什么,他们和那条大船之间的距离似乎始终没有改变。他们怎样都无法靠近。......吕伟追上了站在不远处等候的何光,她问他沙地上写着什么。爸爸快 黎兆炎你没用 爸爸加油 黎兆炎你没用 爸爸加油 6三个胡安在海边这个名字让人耐人寻味。在小说中这是一幅画的名字。而胡安又是南美最普遍的名字,三个胡安是聂鲁达对帮助他逃亡的牧民的代称。词语含义的含混不清让我甚至模糊起小说里这群人的形象。这个世界真是太大了,或许每个人都能从这些群像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又何尝不是这些游魂中的一个?我想这个故事终究还是在说人生的矛盾和荒谬,一段旅途是给每一个人一次挣脱的机会,挣脱那些捆绑着我们的东西。只是谈何容易。

三个胡安

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本纯游记散文,读过之后才知道不是。一部很不错的书。绝不矫揉造作,也不故弄玄虚,文字很直接。就连在 描写吕伟夫妇之间的感情的时候也是小桥流水的感觉。一次是借京昌之口来说的,那姑娘看我的眼神是不一样的,就像何光看吕伟的那样。 还有一次是两人在炙热的旅途中,坐在货车的车厢里,两人用油纸布罩在身上,躲在里面傻笑。不动声色,就可以感觉这对couple的感情。里面描写的最饱满的一个人就是黎成,有血有肉。其实这样的人也真实的存在每一个人的身边。他深入骨髓的极度自卑,让他急于用另外一些事情来掩盖自己。一直强调自己和车行的其他小工不一样,把自己划为高尚触不可及的一类,时时遭侮辱,却也没有离开,甚至在旅途中也常常想起车行的小工会怎么想自己这一路旅途。其实黎成心里很明白,在车行里,他还可以颐指气使的骂骂小工,缓解他的心理自卑。他一直叫嚷着他不属于这个地方,却在异国他乡的时候无限怀恋。黎成最开心的日子就是在墨西哥,因为那里给了他极大的内心虚荣的满足感,这里有他在嘉兴见不到的姑娘,却有在上海不同的待遇。旅途中他把所见的一切都与在嘉兴的做比较,时时失落,觉得自己甚至没有走出国门。其实在艾文的身上或多或少也能瞥见自卑的影子,特别是女画家的那席话,只不过艾文比黎成幸运的事,他找到了一个不需要时时面对自己自卑之处的地方。画家说,画家说,在中国,他可以是个真正的美国人。他身上似乎又有着很多人的影子,习惯于自己熟悉的一切,对未知充满彷惶,虽然每天叫嚷着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却总能找到各种理由牵绊自己,其实牵绊的不是自己以为的其他事情而是自己的内心,不敢做出改变的内心。黑夜让哪里都看上去差不多,这让一些旅者失望,却让另一些安心,让他们感觉从未远离家乡。

我只是想写个短评,却超了150个字。

黎成像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人,自私,虚荣,不甘平庸又缺少改变的勇气和资本,两湖交错那段写得太美,在久也等不到廉价的去南极的船,隐约中,他想他终于不得不走上他曾经鄙视的父亲的老路。吕伟何光在烈日的大卡车下蒙着头互相傻笑,这是最美好的爱情吗?必须是,只是之一,事实上,相爱后的每一个平淡的细节都是足够惊心动魄。每个人物就算着墨不多也足够鲜活,热忱又认命回古巴的胡安,哭着说对不起实际也不算背叛胡安的现实姑娘,苦逼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最后有个胖闺女也是好的的艾文,摆脱了终身信仰又找不到信仰的泰吉,过着浪荡不羁实际根本不洒脱的女雕塑家,信守承诺喝醉的老汉,画得屎一样心知肚明又坚持作画的大麻姑娘,想回家又永远抗拒不了诱惑或者说根本不想抗拒的德国老船长,像是看遍了千帆实际上定居复活节岛依然可以看人间百态的甲太郎夫妇……而我最爱京昌,经历过差点踏进鬼门关又有一脚徘徊在鬼门关,怎么可能不恣睢自我的过想要的生活呢?即使他错过了每一个他爱的爱他的姑娘。可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感谢那些略过我生命又留下浓墨重彩的每一个人。ps,最美好的爱情有很多种,形式与定义可以不统一,但有一点,它一定使你更懂爱,更会爱,也成长为更好的人。


 三个胡安在海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