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另一种含义》书评

出版日期:2015-5-20
ISBN:9787540471557
作者:[法] 马克·李维
页数:352页

所有的相遇早已注定--命运

18岁生日的时候,青梅把这本书送给了我。没有舍得看,直到大学开学--离家很远的北京。在上大学语文的时候,老师要求写一本书的读书笔记。没有选择她推荐的《红岩》,毅然选择了《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因为想看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一直很好奇封面那些话,在怀疑它是不是关于一个逃亡者的故事。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在每一个寂静的夜晚,我捧着这本书入眠。开头的一页就说:世间并无任何偶然,所有的相遇早已注定。我对这句话是很有感触的。我遇到一个跟我很像的人,有相似的经历与选择。机缘巧合,相遇,其实是命运的注定。不知道把这句话暗暗感叹了多少遍。阿加莎在监狱关了30年,当她逃出来的时候,我也觉得可惜,毕竟马上就可以刑满释放了,那么多年都熬过来了,何必呢?但是那个时候就猜测到她是要去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许是去见汤姆。她也许迫不及待地想见。楔子中的汤姆的出场,就已经表明了他的目的。路遇米利,看似巧合,却也是命运的安排,而更神奇的事情居然是她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在血液中维系的叛逆与冒险。我猜到了阿加莎与汤姆的相遇,本以为阅读到最后,一定会很激动--终于见到了,然而更多的却是平静,幸福的平静。你以前有没有试过想要去做某件很重要的事情?为此,你费尽气力,全情投入,不得不割舍你最重要的东西。而这一趟旅行就是我生命的终极意义。多少年来我每个夜晚都在梦想着它能实现。我的人生还太短暂,没有太丰富的经历,但是我相信命运,相信天命。我知道我的一生也将是对它的追逐。我写了很多关于这本书的感悟,有些话确实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老师最后评语说:看了确实有不一样的感受。离家很远,几千公里,从南方到北方,不过这也是命运吧。喜欢阿加莎在书里唱的“five hundred miles’’,能够想见她抱着吉他,全情投入的样子。离家五百里。

米利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导致了一起劫持的发生。

  在没看书之前,就这个书名,幸福含义,我实在是咽不下去。鸡汤喝的太多,满嘴都是这个味道,来碗酸梅汤可好,解解油腻。      在马克李维的小说当中,情感成分很浓,可以说走文艺路线气息的他,太柔了。小说情节当中,铺垫了大量的情感戏份,家庭情感,朋友情感,陌生情感。情感泛滥带来的灾难,就是吃上去会感觉腻腻的,不过马克李维注意到了这点,用了一点点推理悬疑的调味料,冲淡情感的燥腻。      很显然马克李维,没看过韩寒的《后会无期》,没看过徐铮的《心花怒放》,时下中国的公路电影,其路数,完全跟马克李维这款不搭边,马克的公路小说,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时光倒转的特点,而中式公路电影,所描述的,是某段时期,某个节点上的故事。也许电影和小说没有可比性,但我想说,这部小说,在我翻开第一的时候,一直看了200多页。或许翻译陈睿,起到了关键先生的作用,作为翻译,在这部小说当中,加入了时下很潮的热词,“炮友”“当红炸子鸡”,我还没看过现代外文小说,翻译的这么出位。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故事。米利是一名助教,她有两个忠实的闺蜜,一个是咖啡厅的服务生乔纳森,一个是他的男神弗兰克。这两个名字在很多影视剧和创作当中,已经用烂了,马克肯定是为了更好的切入小说画面感,而故意将名字,设计的如此近乎。      意外和偶然就是这么寸,劫持她的人不是别人,是她的小姨。米利和小姨,开着老旧的古董车,跨越整个美国。说到这,可能会想到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垮掉一代的文学基调,我想,马克是想借用这部小说来纪念美式公路的颓废青春。这个小姨不是一般人,一个越狱的女囚阿加莎。看到阿加莎这个名字,你会想到谁,没错,那个写了大量侦探小说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安。阿加莎和米利在搜寻答案的同时,阿加莎也在为获得重生,铺垫下一块块基石。是友情重要?还是亲情更重要?这个答案,我是说不清,马克也没有说清楚,但显然,峰回路转的亲情,紧紧的包裹在友情当中。

用叛逆的方式追逐爱和希望

挺喜欢马克李维的。虽然看完《第一夜》后,有些许失望。但是这本确实是让我重燃对他的爱啊!他真的很喜欢写那种埋伏笔、留悬念的故事,所以在读的时候会有那种一直想要读下去的欲望。虽然不乏外国文学翻译过来后语言啰啰嗦嗦的调调,但是,还是好看的。于我而言,这本书的阅读,无疑给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是另一个历史和另一个种族活灵活现的展示。原来以为嬉皮士一类只是一种音乐的形式,但是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竟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要了解更多。因此,书单上也就多了不少内容。它是一本很棒的翻拍本。因为在看的时候,就有许多场景跃然纸上。绵延的公路,不断的追逐,一些亲情、一些友情、甚至一些爱情,没有比这三者能更好结合更美的故事了。“世间并无任何偶然,所有相遇早已注定”是对这本书最好的概括。

路的尽头是幸福的真谛

马克·李维的小说风格,以一种淡淡的笔触波澜不惊地讲述一个不平凡的故事,不同于一般的公路式小说,暖暖的治愈系。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有着属于自己的精彩剧情。只是不知道何时命运之神会让他们偶然相遇,于是各自的故事中就出现了对方,继续发生着属于他们共同的故事。所以不到下一秒,你永远也不知道你会遇到谁,不知道会上演各种精彩的情节,不知道哪个陌生人会因为偶然的交集变的亲密无间甚至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最重要的人。但是要相信,但凡经历了的,相遇了的,不管结局如何,总会在你的生命中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记,带给你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改变。而你要感谢这些相遇,记得曾经的温暖,并珍惜此刻正经历的美好,和现在陪伴在你身边的人儿。过去的、现在的,是他们带给你你所经历的这一切,感受的这一切。让你成为了现在的自己,使你懂得更多,学会知足,开始感恩,不断成长、成熟。

关于失去,关于得到,关于幸福的另一种含义

最开始翻开这本书,看到契子的时候完全不懂这本书要讲些什么,看到第一章描写了米利按部就班的生活,其实这也是大部分的人的生活吧,上学放学,上班下班,每一天都有一个固定的模板,但是迫于生活,迫于学业,也只能过着这样的生活。但是米利从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点点她妈妈的影子,比如和乔一起冒险去找证据,比如相信了阿加莎和她一起上路。只是她已经习惯了这样平淡无奇的生活,但内心又是充满激情的。我觉得我和她好像,安于现状又想去冒险。接下来阿加莎越狱了,还有五年刑满。她当晚的一切筹划都好机智,作者把她写的一点也不像一个五十多岁的人。她去找马克斯,还有海伦拿出来的照片,让我一度以为他们是相爱的。阿加莎出狱后,世界已经改变了,有了手机,有了电动汽车,还有奥巴马,她手中的名单,已经有十几个人不在了,她的母亲,姐姐,都已经不在了。当她坐上红色的奥兹莫比尔,我真的以为这只是偶遇。被劫持的米利,答应带她去旧金山。另一个人,汤姆,他也出发了,出发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本应在三十年前就拥有的幸福。阿加莎和米利,先是拜访了导游,接着是露西,看到这里真心觉得有些心寒,当年发生事情,由阿加莎一人承担了,他们对她不闻不问,她的到来,他们也并不期待。米利和阿加莎也熟络起来,互相了解了彼此的事情。米利很喜欢她,这在暗示米利火热的内心,只是被生活遮掩了。直到拉乌尔和昆特,维拉,才能觉出一些些的温暖,至少他们还关心她。米利在知道她是逃犯后依然愿意帮助她,冥冥之中,她们多少有些相像。一半的故事看过去,我还是不懂阿加莎说的幸福的另一种含义,米利失去了她平淡的生活,对弗兰克撒了很多谎,她还有可能失去工作。这一路对她的含义是什么。阿加莎也是,终于受够了,她这一路又有什么含义,当年的情义在有些人那里早已烟消云散她的爱人也没有再提起过,她的幸福又是什么。当他们回到家的时候,阿加莎的感情和米利的感情交织在了一起。三十年前生活的地方,当时一切的一切都和现在不同,早已经物是人非,勾起了她们的回忆。这时米利还不知道她们之间的关系。这一段真是让我动容。随着她们的旅途即将到达终点,故事也要结束了,在墓园,米利知道了一切,唯独不知道阿加莎和汉娜互换身份的事情。汤姆和米利在车里相认,我终于明白了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在失去的同时,得到的好像更多一点,以前的米利失去了母亲和祖母孤身一人,现在有了父亲和小姨。她失去了平淡的生活但这一路的冒险让她不再甘于按部就班,爱上了更加有趣的生活。她失去了弗兰克,但最终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和乔的心意。这就是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在失去中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阿加莎的幸福在故事的结尾,和她心爱的男人去了威斯康星,他拿着足够的证据保护了阿加莎,保护了她的自由,保护了他们的爱情。迟到了三十年的爱情,阿加莎虽然失去了三十年的光阴,可她未来的时光将会更加美好。一路的寻找,一路的渴望,无非是为了幸福。关于得到,关于失去,关于幸福没有什么真正的定义,失去不是不幸,得到也不是幸福。看完结尾,我又回头看了契子,这次我看懂了汤姆的自白。

另一版本的末路狂花

两个女人加一个公路故事,总是不禁想起《末路狂花》这部电影。但这本书看下去其实不然,真相的揭晓以及幸福的追求都是循序渐进的。阿加莎坐上米利的红色奥兹莫比尔开始的这趟旅程并非偶然。对于米利来说,这也许是一个寻找并面对真实自己的过程。然而,阿加莎在旅程的终点找到了属于自己幸福的另一种含义。经过三十的冤狱生涯,她无法忍受再多五年的煎熬,即使不顾牺牲一切也要越狱与米利相遇,这个她世上唯一的亲人。她们俩一路上争吵,和好,然后又争吵。每到一个朋友家里,米利都会跟阿加莎说下一个加油站她就要独自返程回费城,这时的阿加莎依然坚持自己也可以完成剩下的旅程。但是她们无论哪个都不想承认,但是也都无法逃避一个事实,就是她们早已离不开彼此,依赖着彼此。米利认识了一个又一个阿加莎三十年前的老朋友,形形色色的各种人,他们都是与阿加莎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听着他们诉说着当年作为“垮掉的一代”经历过的疯狂,她开始慢慢审视起这些年与佛兰克的感情,正视自己心底对乔埋藏的真实情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温柔体贴就和他共度余生,那个能够跟你相伴终老的人必须让你感到震撼,让你开怀大笑。他爱你的优点,也爱你的缺点。”很多时候,当我们为生活而忙碌,为事业而奋斗,为感情而烦恼,这些现实总是会把内心渴望的想要的渐渐模糊。入狱前的阿加莎忙着献身于与政府的暴政和社会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做抗争,也忽略了自己一直很珍视的感情。------------“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当年所有那些战斗、越狱和逃亡,全都是为了追求另一种幸福的理念。而我自己也完全沉浸在那里面,结果竟然忽略了一些其实原本更重要的东西。”在旅程的终点,阿加莎重遇汤姆,她突然意识到,人生从这个时刻开始终于有了那么一点点她曾经梦想过的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合上书的时候,我在想,于我自己,幸福究竟有没有另一种含义?这也许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都大相庭径,所以它的另一种含义必定也会是相差甚远。即使如此,它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幸福都是令我们感到庆幸且快乐的事情,是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并追求的。希望我们都不会花上太长的时间去发现幸福的另一种含义。

自己定义幸福的含义

从阿加莎决定顶替姐姐坐牢,到在即将刑满释放时决定出逃欲证明自己的清白,再到与米利的一路相处和经历,让人觉得,有时为了去做某件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割舍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然后费劲力气全情投入,真心实意的对待,为它快乐,为它忧伤,为它欣喜若狂,为它痛不欲生,那么这些所有的取舍,最终都会成为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光。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正确的选择或适合,我们只不过是凭心做出选择,然后不断努力,尽量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或适合。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人事物,进而会有不同的磨合、适应或处理方式,但不论发生什么,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即使在妥协的时候,也不要忽略自我的感受;不要逃避,没有所谓的全新的开始,你认为的斩断过去的brand-new beginning,只是暂时的忘却而已,大刀阔斧后的新的开始,便是继续另一阶段的波折和点滴积累。“Whatever happens tomorrow, we’ve have today.”自己的生活,严谨的过也好,疯狂的过也好,认真的过也好,随意的过也好,只要是走在探索更好的自己的路上,都值得。生活一直都旨在要你寻找内心的平静、内心快乐、自信、自尊自爱。

适合自己的幸福

这是一个女逃犯越狱逃亡的故事,它发生在没有尽头的逃亡路上,当然还有很多小故事和人物镶嵌在这个大的故事里面。这个故事很吸引我,故事的主角阿加莎甚至主角二号米利都是很有趣女子,看到故事最后结局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我应该很喜欢这个故事,情节不复杂,主线很清晰,但是又很有趣很新奇。整篇都零零星星的表达着作者的人生观,充插着少部分的历史背景,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李维这么受欢迎的原因。可是到最后我却觉得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也许这是情感上不喜欢,但理智上是喜欢的。我想了很久,最后原因我觉得应该是我不相信阿加莎这样无私的爱,或者说我不愿意去相信世界上有这样的爱情,即使作者说这是幸福的另一种含义,但是我并不赞成这样的幸福。我认为这样的幸福并不够美好。但是我相信故事通篇所表达的为了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这种勇气,也喜欢这种爽快的人生。对这个故事矛盾的心理,导致我想了很多。我想的无关爱情,无关幸福,我想的是为什么我近段时间很少看小说,以前我看的大部分书都是小说,我想到更多的是我自己。我记得《越读者》里面说读小说有三个条件:一、时间充裕能自己支配因为小说读起来比较连贯,所以一本小说最好是固定的时间就看完,而我们也可以锻炼自己使用时间并专注于这段时间的能力。二、想象力小说的作者是启动他的想象力而创作出来的,读者的想象力启动得越大,越能体会,越不浪费作者为他展开的一切。三、同情心小说是人物的故事。读一部小说,就是认识小说里的那些人物。你没有同情之心,没法进入那些人物的内心世界。郝明义在书中说读小说不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一门困难而复杂的艺术,你不仅要有能力去体会作家非凡的技巧,更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进入艺术家为你所创造的境界,领悟到更多的东西。我当时读这三个条件的时候,体会并不深刻,随着读的书越多,这种感觉会越来越深,读小说作者带给你的世界也许和你看到的世界并不一样,其实读其他类型的书也是这样,当然结果都是你能看到作者带给你的并领悟超越作者带给你的就是最好。但是读小说不同的是你需要同情心,也就是情感,一个没有很丰富的情感之人,是不会也不喜欢读小说的。因为他不会被触动。为什么我在理解这些之后反而不喜欢看小说了?我想了一下,加上我最近看的一系列非小说的书,我发现小说真的只能算是休闲读物,不管它是多么好的一个故事,有些甚至还达到了文学高度,它也能一定上启发的你的生活。但是真的是太需要时间了。而且读小说,我现在觉得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所以更需要花时间去欣赏。这类书只适合周末或者假期或者特别休闲的状态。而平时的读物,更应该趋向于关于工作,关于生活更为实用的书籍,看完会更有成就感,心情也会比较愉悦,因为你在不断的成长。所以现在我读的小说越来越少了。除了跑步,瑜伽,我想就只有阅读能让我更清晰的了解自己,进而不断的变化,我其实不知道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唯一确定的是现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喜欢看哪方面的书了,而且再也没有过书荒的时候。而在一些事情上,越来越能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我想虽然阿加莎选择为爱情牺牲的路我并不喜欢,因为我心疼她坐牢三十年,可是谁说她不是做出了适合她自己的选择呢?因为文章结尾,我能感受到她由衷的幸福和满足。做为女子,我想更应该比男子放得下,拎得清,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如男子来得理性与自私。不过如果是这样,阿加莎的故事应该就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出人意料的一本书

这是看的第二本马克·李维的书了,第一本是很久之前看的《伊斯坦布尔假期》,时间过去,只记得看得还不错,没有什么不好的印象,也没有特别好的感觉。就是感觉挺有意思。但是这本感觉跟《伊斯坦布尔假期》既有相同的感觉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一样的温馨不纠结。《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却多了些东西。整个小说,可以说是个“对号”的感觉:开篇很有意思,慢慢的归入平淡,后来有些无趣,再后来又有了些生机,再后来变得有趣、精彩,最终达到高潮。语言很耐看,翻译超顺,阅读感很享受的。之所以觉得跟《伊斯坦布尔假期》不一样,主要是本书把一些社会问题都淋淋尽致地反映出来:种族问题、示威游行、司法交易、愤青问题、按部就班的人生问题、国防科技问题等等,甚至还有手机的流行,朋友圈的流行,社交媒体泛滥,导致生活中人人玩手机,很少彼此交流这种手机依赖症都反映了。很多太有共鸣了。米利和阿加莎这一路上,遇到各种人,各种故事,这种体验,让我直呼:来个阿加莎,把我挟持走吧,来一场跨越东西的旅行吧。

纸上的电影

利用一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阅读完《幸福的另一种含义》,书名有点儿心灵鸡汤味,个人不是很喜欢,我想,若不是这个书名,也许这本书会更受欢迎更加畅销,这个有意思的故事本应得到更多的人的了解和喜爱。因此,一个好的书名对于译著是多么重要。作者是畅销书《偷影子的人》的作者马克•李维,我曾经阅读过《偷影子的人》,一个打动人心引人思考的故事,而这本新书是一部公路小说。公路小说,作为小说的一个细分领域,前有杰克•凯鲁亚克的经典著作《在路上》,近有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现有《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它们都是以主人公在沿途所遇到的事件与景观反映人生观、现实观。而马克•李维的这部作品我读起来觉得更像一部公路电影,文字的描绘让我在脑海里不断呈现一帧帧如同电影的画面,可谓纸上的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随着两位主人公行程的进行而变化,而这其中又隐藏着主人公内心的秘密,让人不断好奇又忍不住做各种联想与猜测,就好像福尔摩斯探案一般,是一部让读者与主人公互动的小说,而作者的语言非常具有吸引力,几乎没有多余的话语,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而且译者的翻译也很流畅自然。当你阅读完整本书,会觉得故事并不复杂,但是阅读过程,不到最后一刻,也许你都没有完全有把握事情的走向、故事的结尾,这就是写作的技巧吧。在监狱里呆了30年之久的阿加莎从监狱里逃了出来,虽然再过五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就可以刑满释放,但是她选了出逃,然后“劫持”少女米利,让她将自己带到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做想做的事。在这一路上,两位主人公互相告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而这在一路出逃中,法警汤姆也在不断追逐赶上。最后他们三个人相见,事情的真相是阿加莎是米利的小姨,当年阿加莎,不,是汉娜,为了救怀孕(怀的就是米利)的姐姐阿加莎而顶替姐姐坐牢,如今出逃是想找到当年姐姐留下当年笔记本以证明自己的清白。法警汤姆正是米利的爸爸,阿加莎的一夜情人,汉娜的爱人。事情到最后都有了圆满。但是,仔细想想,为何汉娜到那一刻选择出逃,为何不早几年或者等到刑满释放过着自由的生活?为何劫持为人质的是米利而不是其他人?书的开篇一句话很经典的话“世间并无任何偶然,所有相遇早已注定”似乎可以印证我的猜测——那是因为在狱中的她通过朋友得知外甥女米利——也是当初替姐姐顶罪最大的原因的生活,觉得她不够勇敢,每天过着平淡甚至重复的生活,所以,她想冒险一试,想借自己的经历告诉她人生还可以换种方式过。对于爱情、姐妹情、人生追求,这本书带给我这些感动远不如书里断断续续涉及到的美国当年的种族歧视与反歧视历史带给我的感触震撼。美国是个多种族的国家,白人对于黑人的歧视甚至破坏自古有之,而黑人为了在同一块土地上生存下去不得不反抗,有反抗就有留血牺牲。种族歧视是美国不可洗白的一部分历史,也是当今美国政府努力解决的一大问题。在故事里读到这段历史,比阅读史书来得更震撼,因为故事里的人让人觉得真实,他们的事迹让我感慨。愿世界再无歧视,愿你我自由幸福。(虽然写得不够好,但是本评为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愿有一种幸福随行

不得不说,每次看马克李维的书,都是从无厘头开始,尔后无法释卷!幸福的另一种含义,是一部公路小说!一如既往的温情牌!看完之后,满足感爆棚!我不太会挖掘作者写书的用意,不过每次从我自己的视角去看一本,都会有收获!难得闲暇的周末,通过这本书看到了爱情,友情,亲情,一扫连日来上班的苦闷!小说里说到的历史还是蛮有震撼力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知晓这段历史而不至于太苍白!故事从女主越狱开始,为了寻找自己清白的证据,一路奔波,与老友重逢,与亲情齐肩,与爱情重温!不到最后,都无法判断故事情节的走向!当初看书名的时,认为是爱情小说!看完之后,发觉虽穿插了爱情,却不是全部。通篇下来更像是带着米利去体验另一种生活!米利过去30年的生活和多数人一样过得很安逸,满足现状,生活没有太多的经历!在阿加莎的挟持下经历了另一种生活,开车穿越美国,并重新发现了自己爱情,且寻回了自己的未曾蒙面的父亲!有时候,我也会想,安逸和精彩相比之下,哪个更适合我!因为没有经历过就匆匆的过完了勇于尝试的青春期,就目前而言,我是没有半分的勇气去改变!偷影子的人里有写到,只有经历另一种生活后才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幸福的含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吧!至少此刻,看完书后,我的胸腔满是暖意!也许就现在的状态之于我也是幸福的吧!没有拖泥带水的情节,看到最后一个恍然大悟的感觉,我是真没想到,结局是这样的!一开始的无厘头,在结尾处得到了答案,这种十足的马克李维风格,真的很喜欢!

真正的暴力行为

书中的两位女主角都很有趣,一位是在年轻时候做了所有可能的以及不可能的疯狂的事,阿加莎有一帮真正的朋友,有一个疯狂迷恋着的爱人,她参加过各种抗议、游行以及真正的暴力行为,这些事情不可能完全为人称道,但是他们争取的是平等与公正,代表了青春的一腔热血以及爱的同理心,这样的生命狂暴激扬、不计后果,所以她们中的大多数在之后的岁月中活的并不好。而另一位正在年轻的米利,却拥有着最安稳的生活,一位好友,一名男友,一个越来越安稳的工作,就是这样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女人却开始了一段冒险的旅程,这故事本身就足够疯狂,但是这还只是疯狂的开始,马克•李维做为一名作家,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两个人命运交织的故事还要追溯到更早,原来命运早已经通过爱恨情仇将两个人绑在了一起,而两个人的相遇也让阿加莎揭开了米利性格中冒险与不羁的一面,让米利看到了之前自己并没有发现或者是不愿挖掘的自身的真实想法。无疑这是一个充满了隐喻的故事,在路上是一个寻找与发现的过程,在迥然于平时生活环境的时空里,可以逃离多年的思维惯性,在这个时候奇妙的是你也许可以与自己的精神世界交流,并且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以及自己真正的渴望。

生命的意义

在这本书前不久,刚刚看完了《偷影子的人》,感受过马克.李维式的温暖治愈。至今,书里很多温暖人心的情节依然在我的脑子里,没有特别惊涛骇浪的情节,没有让你几度的情绪起伏,但是这样平实和温暖,偶尔读起来也非常不错。而这本书《幸福的另一种含义》无疑更加的精彩。公路式小说,叙述在种族歧视,抵制对外侵略,政治黑暗等大话题的背景下,小人物的微小却不平凡的人生。随着旅程的行进,真相一点点揭开,足以让你深深震惊,精彩至极。那些因为青春,因为爱所作出的牺牲和付出,终究在大圆满的结局下找到了存在的意义。还好心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不论时间怎么流逝,都未曾被辜负过。书中所说的垮掉的一代,是一群充满着热血的青年,他们反对所有不公正的一切。激情昂扬的游走在各种反对政府不公正行为的活动中。那是怎样一种人生,书中没有过多的叙述,但是聊聊几笔还是让我觉得深深震撼,阿加莎跟她姐姐有过怎样不平凡的过去。而最后他们一个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待了25年,一个抚养大了自己的女儿之后死于车祸意外。多多少少还是会觉得姐姐是自私的,毕竟本身需要坐牢的是她,承担结果的确实无辜的妹妹,但是谁又忍心责怪一位母亲。况且导致一切发生的,是当时残忍的社会实态,是政府官员人性里的自私和恶。二十五年之后,还有五年就将刑满出狱的阿加莎选择了逃狱,挟持了自己的外甥女,带着她去见了她曾经的好朋友,他们早已面目全非,过上了不同的生活。这一路上,阿加莎带着外甥女米利经历体会了不同的人生, 那个日复一日过着单调生活,不知道生命意义,面对真正喜欢的人和东西有些怯懦不善于勇敢追求的米利,在陪伴着阿加莎逃亡的路上,慢慢的喜欢上这个说话不好听,有着奇怪过去的五十岁女人,从被动到主动的陪着她逃亡,直到一点点找到真正的自我变得更加勇敢坚强。这个过程中,有着无数让人感动不已场景,这一点点的温暖,好像山林里清新的空气一般慢慢注入读者的内心,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马克.李维式的治愈系了,值得每一个读者去好好感受一番。除去温暖的亲情,还有友情爱情,虽说不是主线,却都是一样的温暖感人。最终因为爱和付出,他们都朝着自己梦想的生活又走近了一步。而对比于造成这一切的社会现实,恶与自私永远会存在,但是爱与付出终究会是胜利的一方。不放弃去爱去付出,每个人都可以变得更加勇敢,找到真正的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趁自由还在。。。

看了很多本马克李维的书,很容易被这种封面吸引。可能循规蹈矩的生活造就我们总想逃离的心态,希望一直在路上开始看总是企图厘清人物关系,米利平淡无奇的生活并不能吸引我。反而从监狱里数着日子过生活的阿加莎开始有了兴趣。我们总是希望能看见别人的一生,好像也是自己的一段经历一样,所以这背后的故事是那么的有诱惑力。当重获自由,旅途开始,有时候会忘了这是怎样的一场旅行。阿加莎有多少是为了探寻真相,而又有多少是为了追回这么多年未曾体会的感情。年少时的一腔热血早已被时光耗尽,曾经的挚友也都开始了新的人生,除了回忆,已找不到任何痕迹。这一生,人来人往,在我们人生的每一段都有人陪伴,然而大多数人仅仅是那一段而已。假如人生是一条曲线,我们可能只在那一小段靠近,自此渐行渐远。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差距,就像多年不见的朋友,再见时,改变的又岂止是容颜? 我总觉得我们怀念青春,更多的是因为那是的我们无所畏惧,可能也更自私,所有的决定更多的是追随自己的心,甚至是一时的心情,没有顾忌,没有牵绊,非黑即白, 渐渐地我们就失去了这样的勇气,每个人心中除了黑白,也有了灰色地带,有了软肋,有了不能碰触不容侵犯的地方,懂得权衡,懂得理解。阿加莎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吗?答案是肯定的,谁愿把青春年华辜负?可这一生依然过去,我想到最后她也已经释然,那么多人为“无知” 付出了代价,带着谎言语愧疚生活,到最后最坦然最无惧的何尝不是她?重获自由就从当下珍惜,幸福对每个人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你读过的每一天都是着幸福的一部分。

天平

    大家看过《偷影子的人》这本书吗?而这本《幸福的另一种定义》同样也是同一个作者所写,他的书总是能治愈我们内心最脆弱的心灵,唤起我们对爱的追求,对幸福的拥抱,和对生命的尊重。    这本书围绕了两个人来写——米利和阿加莎(原名汉娜)。一个是在校园生活中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像时钟表一样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一个是在监狱里呆了三十年,在剩下五年的监狱之期时,却从监狱里越狱出来。这两个看似完全搭不了一点儿边境的两个人,却参加一起逃亡。就像这本书的封面一样,两个人,一辆车,在路上狂奔。她们的奔跑跨越了整个美国,但是却没想过逃出美国,开始另一段的幸福。只是去拜访阿加莎年少时的那些朋友,那些在阿加莎他们年少时期为了争取白人和有色人种平等,为了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等等的一些事情有共同看法,以及在当时有着共同理想,并为之付出了艰辛努力的朋友。    有人不禁问到,就为了探访这些朋友而越狱,太不值得了吧?毕竟联邦总局(简称FBI)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他们通缉的犯人,更何况是一个越狱的犯人呢?她肯定还有更重要的事在等着她。是的,阿加莎在需找一本日记本,也可以说是一个证据,证明自己是无罪的证据。那是她姐姐留下来的笔供,而真正的阿加莎也是属于她姐姐的,她只是冒名顶替她姐姐而关在监狱里的。因为当时她姐姐怀孕了,为了这个小小的生命,她毅然决然的顶替了她的姐姐。如果不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对这个还未来到世间的孩子的喜爱,阿加莎不会那么做的,因为每个人都想获得对别人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上帝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当它为你关闭一扇门,却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对待生活,不必气馁,因为这个世界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米利被劫持带阿加莎的逃路,她也一次次地问阿加莎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在千千万万人之中选择的是我。最后才明白,原来阿加莎是自己的小姨,同属于同一个家庭。当年若不是小姨的相助,自己可能连生命都没有,更别提什么自由了。阿加莎的黑人朋友昆特,因为饥饿偷商店货架上的东西而蹲了六个月的监狱,在监狱里忍受了各种侮辱、教训,甚至暴力。这是一个被生活所忽略的人,受尽了生活所折磨的人。但是,他遇到了农场主约翰,叫他技术,让他得以在这块土地上得以生存。就像约翰说的,我觉得这个世界亏欠你挺多的,总要有人开始为你做点事情.    所以,我们对待生活应该积极入世。有可能你今天的跌落是你他日的鹏飞。

开始了一段冒险的旅程

  书中的两位女主角都很有趣,一位是在年轻时候做了所有可能的以及不可能的疯狂的事,阿加莎有一帮真正的朋友,有一个疯狂迷恋着的爱人,她参加过各种抗议、游行以及真正的暴力行为,这些事情不可能完全为人称道,但是他们争取的是平等与公正,代表了青春的一腔热血以及爱的同理心,这样的生命狂暴激扬、不计后果,所以她们中的大多数在之后的岁月中活的并不好。而另一位正在年轻的米利,却拥有着最安稳的生活,一位好友,一名男友,一个越来越安稳的工作,就是这样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女人却开始了一段冒险的旅程,这故事本身就足够疯狂,但是这还只是疯狂的开始,马克•李维做为一名作家,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两个人命运交织的故事还要追溯到更早,原来命运早已经通过爱恨情仇将两个人绑在了一起,而两个人的相遇也让阿加莎揭开了米利性格中冒险与不羁的一面,让米利看到了之前自己并没有发现或者是不愿挖掘的自身的真实想法。无疑这是一个充满了隐喻的故事,在路上是一个寻找与发现的过程,在迥然于平时生活环境的时空里,可以逃离多年的思维惯性,在这个时候奇妙的是你也许可以与自己的精神世界交流,并且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以及自己真正的渴望。

在路上找到幸福的另一种含义

马克•李维是一位气质很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总是包含一些巨大的命题,诸如创世之初、环保问题、家国阴谋,同时也不乏对亲人、对爱人、对国家、对人民强烈的情感,而且其中还会有悬疑的情节,加上细腻的文笔,让他的作品不仅辨识度高,也会一直吸引你看到终了,大团圆的结局不仅带给你满足的心境,也让你在合上书页之后细细回想之前的剧情起伏。这无疑就是这样一部小说。书中的两位女主角都很有趣,一位是在年轻时候做了所有可能的以及不可能的疯狂的事,阿加莎有一帮真正的朋友,有一个疯狂迷恋着的爱人,她参加过各种抗议、游行以及真正的暴力行为,这些事情不可能完全为人称道,但是他们争取的是平等与公正,代表了青春的一腔热血以及爱的同理心,这样的生命狂暴激扬、不计后果,所以她们中的大多数在之后的岁月中活的并不好。而另一位正在年轻的米利,却拥有着最安稳的生活,一位好友,一名男友,一个越来越安稳的工作,就是这样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女人却开始了一段冒险的旅程,这故事本身就足够疯狂,但是这还只是疯狂的开始,马克•李维做为一名作家,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两个人命运交织的故事还要追溯到更早,原来命运早已经通过爱恨情仇将两个人绑在了一起,而两个人的相遇也让阿加莎揭开了米利性格中冒险与不羁的一面,让米利看到了之前自己并没有发现或者是不愿挖掘的自身的真实想法。无疑这是一个充满了隐喻的故事,在路上是一个寻找与发现的过程,在迥然于平时生活环境的时空里,可以逃离多年的思维惯性,在这个时候奇妙的是你也许可以与自己的精神世界交流,并且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以及自己真正的渴望。而看完这本小说,我忍不住想要比较哪种生活方式才是更好的呢?这个问题也许没有正确答案,如果从结果来看,无疑米利的生活更加舒适安逸,但是却缺席了生命中大部分精彩的可能性,阿加莎则失去了三十年的光阴;如果从过程来看米利的生活乏善可陈,甚至她都无法真正认识她自己,而阿加莎的生命无疑精彩得多,年老躺椅上的遐想想必绝不枯燥,我想在选择哪种方式更好的过程中,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同,但是却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一种生活方式。作者塑造的另一个值得玩味的人物就是米利的妈妈“汉娜”,“汉娜”曾经是那样英姿飒爽、斗志昂扬、放荡不羁,得到了妹妹的崇拜与朋友的拥戴,但是一旦接受真正的考验,或者说当她升格为一个母亲之后,她所有想法有了360度的改变,她过上了另一种平凡人的生活,将“垮掉的一代”形容为“一群小孩以及渴望自己作品被出版的天真作家们”,甚至可以牺牲掉妹妹有生之年的珍贵时间,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是属于一个成年人的正常蜕变,还是一个卑鄙之人的丑恶灵魂呢?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想起曾经让我热泪盈眶的《末路狂花》,同样是“在路上”,同样是两个女人的陪伴,同样有性情激发与成长,《末路狂花》有其有失偏颇之处,看来令人沉醉沉重,但这个故事看起来则如沐春风,因为两个女人都在路上找到属于自己“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这既可以是一种属于青春的激情,也可以是一种看透风景之后的平淡,两种都是真正的幸福,惟愿每个人都能在恰当的时机找到。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是什么

法警汤姆的启程,有多年好友“乔”相伴规律生活的米利,被关押30年后越狱成功的阿加莎。看似完全没有关系的三个人,而命运却在30年前就已交织。一次看是无意的劫持,本已经厌烦规律生活的米利,和阿加莎,还有追捕阿加莎的汤姆开始了一段命运的旅行。可幸福的另一种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这是读这本书一直思考的问题。一直规律的生活,已然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忘记自己生命的意义,米利如果不是因为这次意外,她就不会逃离这个她一直想离开的生活,去追寻自己生命的终极意义。最终她知道了真相,遇到了一直生活在自己幻想中的爸爸,并且随心出发,与熟的都无法下手的乔开始了新的生活。所以说,随心出发,打破规律就是幸福的另一种含义么?在这五年中,无时无刻不想着逃离这个地方,阿加莎最终越狱成功,劫持了自己的外甥女,让她陪着自己寻找洗白的证据,追回自己的亲人,找回自己的自由。所以孤注一掷,全情投入,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就是幸福的另一种含义么?久在深山中工作的法警汤姆,想要从阿加莎(汗娜)的日记中找到自己的爱情足迹,因为当年的错事,不得不去追捕越狱的阿加莎,因为当年的错误,害自己深爱的人锒铛入狱,现在却又要亲手把她送回那里,不过这一趟“旅行”竟然有意外收获,他遇到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是和姐姐汗娜孩子。汤姆最终面对自己,守护了自己的爱人,算是得到幸福了吧。旅行结束,所有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能这就是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当你不在追寻幸福是什么的时候,你就真正的得到了幸福。记得整本书开头,有一句话:“世间并无任何偶然,所有的相遇都是命中注定”。因为各种相遇,才注定了你最终的生活。抓住每一次相遇,不要让自己生命留下遗憾。说实话,到现在我还没搞懂,幸福的另一种含义是什么。可能几年之后,我再重温这本书,我就会懂的回答这个问题。

汉娜祝你幸福

从一开始都觉得米利的妈妈是个自私虚伪的人,她怎么能心安理得的接受妹妹的顶罪,至始至终都不曾告诉女儿小姨的存在,也很敬佩真汉娜没有因为30年的牢狱之灾儿泯灭善良本性,忘记对幸福的追求,而且她的这种时而女汉子时而小女人的性格很讨喜。

审视当下,掌控未来

有幸翻阅了马克李维最新创作的这部公路式小说,也让我对幸福有了另一种解读的可能。灰姑娘说:幸福就是每天夜里和心爱的王子一起跳舞; 睡美人说:幸福就是在黑暗中沉睡时得到甜蜜的一吻; 海的女儿说:幸福就是要让自己爱的人幸福,即使自己失去生命; 可是童话终究是童话,不能代替现实。 幸福是什么?幸福有太多种定义,或许只是一种感觉;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幸福的,只是掩卷的这一刻,自己的嘴角开始不自觉的微微扬起。说说这本书,一开始,跟着作者的思路,越狱女犯挟持无辜车辆开启的一场末路逃亡之旅,沿途跨越数州,仿佛也一同经历了这次激动人心的冒险旅程。而逃亡的目的是什么?沿途体验美好风景、和老友叙旧,这样的情节也是让人有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很难想象一个服刑了三十年的女犯,还有几年就可以期满出狱,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险,去完成一个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愿景,去追求她自己独特的梦想。随着作者的文字,最后你会从那里感受到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和神往,更是一种爱的力量,一种召唤、一种释放。那里有回忆、有亲情、还有真爱。有些时候,我并不知道内心真正要什么,追求什么,只是重复着自己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习惯而自然。马克李维的这个故事,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找寻真正的内心渴求,和真实的自己隔空对话,去聆听心的声音。人生一世,有很多遗憾,你无法改变过去,只有加倍珍惜未来,过你自己、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人生,因为幸福在那里等着你。开篇有一句话很经典的话“世间并无任何偶然,所有相遇都早已注定”,如果不是看到故事结尾,是很难理解其含义的,也许这就是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很多时候,当你真正值得拥有它的时刻,它就真的属于你。当然,也包括我和你。

朵家之幸福的另一种含义

马克李维的小说总能带来阅读的快感。喜欢作者把个人命运和某些重要历史事件结合的方式以及一点一点揭开谜底的悬念,虽然有些情节设计过于戏剧性。《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让我对美国的60年代充满了好奇。那真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黑人平权、妇女解放、青年运动交织在一起。在战后经济飞速发展中长大的年轻人开始了对传统价值和政治不公的全面否定和抗议,用毒品和性麻痹自己,同时参与校园游行和街头暴动。小说的女主角阿尔莎是一个小镇青年,被一首诗《嚎叫》鼓动着离开家乡开始了巡游,加入了一个叫“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的乌托邦组织,相信一种社会革命迫在眉睫,投身到创建一个美丽新世界的狂潮中,参加巷战和破坏活动,于是遭到了政府的镇压。最终硝烟散去,组织成员成了非法人士,隐姓埋名,多数死于致幻剂酒精和贫困,女主人公顶替参与运动却意外怀孕的姐姐进了监狱。听上去有点熟悉,是的。读小说的时候我想起了伤痕文学中的《枫》中那在文革战火中凋零的青春,那个广场上的五月,甚至再早一那点燃赵家楼的火焰。问题是:这种年轻人的抗争,有多大意义呢?女主人公在监狱中过了三十年后决定越狱, 找已经去世的姐姐留下的一本可以给自己正名的笔记本。她劫持了一辆汽车,和她不知内情的侄女一起开始了对过去战友的探访。令人欣慰的是,尽管他们多因各种原因三十年间没有联系,但是战友的情意依然。一次,她问一个回归平静生活的姐妹:“当你每天晚上入睡之前,会时不时回想起从前的一切吗?”“就没有一个晚上不想的。”露西语气坚定地回答。“那你有后悔过吗?” “没有。唯一感到遗憾的就是我们失败了。”阿加莎笑了,脸上满是忧伤。“不。”她呢喃低语,“你并不算失败,至少你跟爱你的人生活在一起。”“你不知道我多么希望你能带我走,一起坐上这辆车,重新上路。”露西低声说。当一个人尝试过自由的滋味,TA就会上瘾。阿尔莎在一次和侄女的交谈中讲述自己的过往。在宣扬民主平等的高谈阔论中长大,每天接触到的却是贫穷性别歧视种族隔离和政治迫害。在参加的集会中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远远高过生活的乏味的白人街区,于是开始了“为了所有的一切”的战斗,以美好的理想为借口,追求“另一种幸福”,疯狂地迷恋一些狂热分子,干了数不清的蠢事,包括暴力抗争。侄女对她的经历从陌生到理解,到从她对自由的追寻和勇敢的行动中汲取力量,面对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的幸福。在路上,阿尔莎遇到一个成为教师的昔日战友,临别时她说:“告诉你的学生们,我们当年是为了他们而战斗,虽然我么也曾犯下可怕的错误,但我们心中一直都在憧憬这一个更加公平的世界。”有关的资料似乎印证了阿尔莎的说法。在某个分析报告对美国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有如下的评论:青年自身的理想主义、幼稚病及不稳定性使运动本身存在许多致命弱点,虽然反主流文化在沉闷的空气中注入了新鲜风气、破除了思想的羁绊,但它却忽略了在“破”之后的“立”,而一味在解放大旗下发泄生命的冲动,过多地释放了勇敢与新潮,最终无可避免地使之流于毫无价值的泛滥。经过这个时期的涤荡,这种新兴的青年文化为美国社会注入了一股开放、包容、多元的新动力。60年代青年运动对于美国社会制度的进一步民主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每一次反叛不合理现实的努力与尝试都将是一次进步。很难想象,60年代美国警察如同今天的中国警察一样滥权栽赃,国家机器对异见人士的打压一样残酷,社会意识分裂,认同危机严重,几乎到了另一场内战的边缘。美国却在这一片混乱中得以重生,并变得更为强大。虽然政府对个人的控制转变了形式,但社会毕竟进步了。当一个有色人士终于当选总统的那一夜,无数60年代过来的人因为他们年轻时的梦想得以实现而落泪。另一方面,无限放纵的私欲和纯粹的享受也经过了洗礼变得克制和理性,和传统的新教伦理形成了新的平衡。像一个人经过年轻的疯狂步入沉稳的中年,美国是幸运的。反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重压让这个国家老气横秋。数次青年运动没有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只是成了另一批居心叵测的中老年人权利争夺的工具。如今,青年代表的挑战传统的精神和对权威的批判态度在今天的社会依然缺位。年轻仅仅成了放纵的理由,好比那些深夜在洱海门嚎叫的歌手。60年代的风潮还造就了一代新人。经过了年轻的洗礼后多数人选择回归主流,有些人则安心在主流之外,过着独立的半嬉皮生活,始终保持着一颗青春的心。客栈的客人中也遇到一些这样的人,在英国开小店,或者在北京当艺术老师。活泼和开朗是她们共同的特质,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工作并不稳定,经济并不富裕,她们却都能乐在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有机会可以听他们谈谈他们的年轻岁月,他们的60年代。

最深的体会:不做傻瓜

(2015年10月阅读)书中有一个情节,很实在。就是餐厅里另一桌吃饭的两人,各玩各的手机,作者称之为“两个傻瓜”,我们身边就有无数这样的傻瓜!社交网络让距离遥远的人靠得更近,同时却让自己身边的渐行渐远……相对于《第一日》、《第一夜》来说,这是一本比较圆满的故事,也就是大团圆结局^-^。看完心中感觉没有遗憾了。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