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口甘口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1
ISBN:9787543444119
作者:周作人
页数:161页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分
苦口甘口
梦想之一
文艺复兴之梦
论小说教育
女子与读书
灯下读书论
谈翻译
怠工之辩
希腊之余光
我的杂学
第二分
武者先生和我
草固与茅屋
苏州的回忆
两种祭规
读鬼神论
俞理初的著书
陶集小记
关于王啸岩
虎口日记及其他
阳九述略
第三分
遇狼的故事

作者简介

本书曾于1944年11月由上海太平书局出版。本书是继《药堂杂文》之后的作品,在写作风格上也秉承了《药堂杂文》的特点。本书中,作者开始对读书进行一种回忆,进入了一个"总结时期",因而收录的文章中有不少谈论思想问题的文章。同样,本书也延续了其一贯的怀念故人,抒发读书之所感的风格。


 苦口甘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明朝甲申之变,诗词剧曲说者不知凡几,知堂于《阳九述略》一文亦谈及,此年恰是甲申。知堂言断送明朝的有两件事,一为“民不聊生,为盗为乱,又受外诱,全体崩溃”,二为“士人堕落,唯知做官,无恶不作,民不聊生”。此二事其实一,所谓“士人堕落”。士风之坏,知堂亦多引明人笔记,“造生祠”可谓“士大夫堕落的顶点”,以至清兵入关,京中大小官员知单开城之举亦可想见了。远避日本的明末遗民朱舜水作为同时代的人感触最深,“莫大之罪尽在士大夫”,虽说的痛心疾首,然到底是一时激愤,还是黄梨洲一针见血,他直指明朝覆灭的症结——“有明一代政治之坏,自高皇帝废宰相始”。明朝之所以能延近三百年,在于它毕竟推翻了元朝狭义的部族统治,再建了中国传统政治。但自它开国之初便始这一政治传统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钱宾四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讲的透彻,恶化的两大原因,一为洪武十三年因胡惟庸案后废除了宰相,“遂成绝对君主独裁的局面”,而一旦皇帝不问正事,权臣则生,又皇帝与内阁不相亲接,中间隔着一层太监传递,实际相权遂归寺人,宦官专权一发不可收拾,此亦是官员谄媚之一因。二在于自明太祖起便陆续设锦衣卫东厂西厂,以严刑酷法对待士大夫,私法超然于国法之上,期望使士人们慑于王室积威之下为其所用而不足为患。“一人的私意,不足以统治一个天下,只有使明代的政治,走上歧途”,钱先生这句判语断的爽利。知堂于《阳九述略》谈及曾写过的《闭户读书论》中有云,我始终相信二十四史是一部好书,他很诚恳地告诉我们过去曾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无论知堂读过几部史书,所谓闻一知十,知堂是读懂了二十四史的。2009年2月21日
  •     按:这本里的重量级是《我的杂学》和《灯下读书论》,前者注重读书内容,后者是知堂读书之要领,想起最近几年的读书甘苦和疑惑,真觉知堂此文如我肺腑所出,字字珠玑,梦想如抵掌而谈,满座生春。苦雨见识超出同辈太多,文章又做的漂亮至极,徒让我辈既感且叹,高山仰止,恨不得亲见其人,亲聆其教,乃录全篇于下云云:以前所做的打油诗里边,有这样的两首是说读书的,今并录于后。其辞曰:饮酒损神奈损气,读书应是最相宜,圣贤已死盲空在,手把遗编未忍披。未必花钱逾黑饭,依然有味是青灯,偶逢一册长恩阁,把卷沉吟过二更。这是打油诗,本来严格的计较不得。我曾说以看书代吸纸烟,那原是事实,至于茶与酒也还是使用,并未真正戒除。书价现在已经很贵,但比起土膏来当然还便宜得不少。这里稍有问题的,只是青灯之味到底是怎么样。古人诗云,青灯有味似儿时。出典是在这里了,但青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类的字句有红灯,不过那是说红纱灯之流,是用红东西糊的灯,点起火来整个是红色的,青灯则并不如此,普通的说法总是指那灯火的光。苏东坡曾云,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这样情景实在是很有意思的,大抵这灯当是读书灯,用清油注瓦盏中令满,灯芯作住,点之光甚清寒,有青荧之意,宜于读书,消遣世虑,其次是说鬼,鬼来则灯光绿,亦甚相近也。若蜡烛的火便不相宜,又灯火亦不宜有蔽障,光须裸露,相传东坡夜读佛书,灯花落书上烧却一僧字,可知古来本亦如是也。至于用的是什么油,大概也很有关系,平常多用香油即菜子油,如用别的植物油则光色亦当有殊异,不过这些迁论现在也可以不必多谈了。总之这青灯的趣味在我们曾在菜油灯下看过书的人是颇能了解的,现今改用了电灯,自然便利得多了,可是这味道却全不相同,虽然也可以装上青蓝的磁罩,使灯光变成青色,结果总不是一样、所以青灯这字面在现代的词章里,无论是真诗或是谐诗,都要打个折扣,减去几分颜色,这是无可如何的事,好在我这里只是要说明灯右观书的趣味,那些小问题都没有什么关系,无妨暂且按下不表。圣贤的遗编自然以孔孟的书为代表,在这上边或者可以加上老庄吧。长恩阁是大兴傅节子的书斋名,他的藏书散出,我也收得了几本,这原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怎么吹听,不过这里有一点特别理由,我有的一种是两小册抄本,题曰明季杂志。傅氏很留心明末史事,看华延年室题跋两卷中所记,多是这一类书,可以知道,今此册只是随手抄录,并未成书,没有多大价值,但是我看了颇有所感。明季的事去今已三百年,并鸦片洪杨义和团诸事变观之,我辈即使不是能惧思之人,亦自不免沉吟,初虽把卷终亦掩卷,所谓过二更者乃是诗文装点语耳。那两首诗说的都是关于读书的事,虽然不是鼓吹读书乐,也总觉得消遣世虑大概以读书为最适宜,可是结果还是不大好,大有越读越懊恼之概。盖据我多年杂览的经验,从书里看出来的结论只是这两句话,好思想写在书本上,一点儿都未实现过,坏事情在人世间全已做了,书本上记着一小部分。昔者印度贤人不借种种布施,求得半渴,今我因此而成二偈,则所得不已多乎,至于意思或近于负的方面,既是从真实出来,亦自有理存乎其中,或当再作计较罢。 圣贤教训之无用无力,这是无可如何的事,古今中外无不如此。英国陀生在讲希腊的古代宗教与现代民俗的书中曾这样的说过:“希腊国民看到许多哲学者的升降,但总是只抓住他们世袭的宗教。柏拉图与亚利士多德,什诺与伊壁鸠鲁的学说,在希腊人民上面,正如没有这一回事一般。但是荷马与以前时代的多神教却是活着。”斯宾塞在寄给友人的信札里,也说到现代欧洲的情状:“宣传了爱之宗教将近二千年之后,憎之宗教还是很占势力。欧洲住着二万万的外道,假装着基督教徒,如有人愿望他们照着他们的教旨行事,反要被他们所辱骂。”上边所说是关于希腊哲学家与基督教的,都是人家的事,若是讲到孔孟与老庄,以至佛教,其实也正是一样。在二十年以前写过一篇小文,对于教训之无用深致感慨,末后这样的解说道:“这实在都是真的。希腊有过梭格拉底,印度有过释迦牟尼,中国有过孔子老子,他们都被尊崇为圣人,但是在现今的本国人民中间他们可以说是等于不曾有过。我想这原是当然的,正不必代为无谓的悼叹。这些伟人倘若真是不曾存在,我们现在当不知怎么的更为寂寞,但是如今既有言行流传,足供有知识与趣味的人的欣赏,那也就尽够好了。”这里所说本是聊以解嘲的话,现今又已过了二十春秋,经历增加了不少,却是终未能就此满足,固然也未必真是床头摸索好梦似的,希望这些思想都能实现,总之在浊世中展对遗教,不知怎的很替圣贤感觉得很寂寞似的,此或者亦未免是多事,在我自己却不无珍重之意。前致废名书中曾经说及,以有此种怅惆,故对于人间世未能恕置,此虽亦是一种苦,目下却尚不忍即舍去也。《闭户读书论》是民国十六年冬所写的文章,写的很有点别扭,不过自己觉得喜欢,因为里边主要的意思是真实的,就是现在也还是这样。这篇论是劝人读史的。要旨云:“我始终相信二十四史是一部好书,他很诚恳地告诉我们过去曾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要如此。历史所告诉我们的在表面的确只是过去,但现在与将来也就在这里面了。正史好似人家祖先的神像,画得特别庄严点,从这上面却总还看得出子孙的面影,至于野史等更有意思,那是行乐图小照之流,更充足的保存真相,往往令观者拍案叫绝,叹遗传之神妙。”这不知道算是什么史观,叫我自己说明,此中实只有暗黑的新宿命观,想得透彻时亦可得悟,在我却还只是怅惆,即使不真至于懊恼。我们说明季的事,总令人最先想起魏忠贤客氏,想起张献忠李自成,不过那也罢了,反正那些是太监是流寇而已。使人更不能忘记的是国子监生而请以魏忠贤配享孔庙的陆万龄,东林而为阉党,又引清兵入闽的阮大铖,特别是记起《咏怀堂诗》与《百子山樵传奇》,更觉得这事的可怕。史书有如医案,历历记着证候与结果,我们看了未必找得出方剂,可以去病除根,但至少总可以自肃自戒,不要犯这种的病,再好一点或者可以从这里看出些卫生保健的方法个也说不定,我自己还说不出读史有何所得,消极的警戒,人不可化为狼,当然是其一,积极的方面也有一二,如政府不可使民不聊生,如士人不可结社,不可讲学,这后边都育过很大的不幸做实证,但是正面说来只是老生常谈,而且也就容易归人圣贤的说话一类里去,永远是空言而已。说到这里,两头的话又碰在一起,所以就算是完了,读史与读经子那么便可以一以贯之,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罢。古人劝人读书,常说他的乐趣,如四时读书乐所广说,读书之乐乐陶陶,至今暗诵起几句来,也还觉得有意思。此外的一派是说读书有利益,如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升官发财主义的代表,便是唐朝做原道的韩文公教训儿子,也说的这一派的话,在世间势力之大可想而知。我所谈的对于这两派都够不上,如要说明一句,或者可以说是为自己的教养而读书吧。既无什么利益,也没有多大快乐,所得到的只是一点知识,而知识也就是苦,至少知识总是有点苦味的。古希伯来的传道者说,“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就加增忧伤。”这所说的活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苦与忧伤何尝不是教养之一种,就是捕风也并不是没有意思的事。我曾这样的说:“察明同类之狂妄和愚昧,与思索个人的老死病苦,一样是伟大的事业。虚空尽由他虚空,知道他是虚空,而又偏去追迹,去察明,那么这是很有意义的,这实在可以当得起说是伟大的捕风。”这样说来,我的读书论也还并不真是如诗的表面上所显示的那么消极。可是无论如何,寂寞总是难免的,唯有能耐寂寞者乃能率由此道耳。民国甲申,八月二日。
  •     苦口,甘口  ——读周作人《苦口甘口》    ●文/子非鱼兮     大概人老了或者失意之时,都免不得要说些朴素的话,讲讲过去的经历,总结一下读书、治学、为人的经验,供后来者鉴往知今不无裨益,周作人的《苦口甘口》大抵可作如是观。    《苦口甘口》1944年11月由上海太平书局出版,收文21篇,序言1篇,从1943年9月始,至次年8月迄,写作时间跨度约为1年。对周作人来说,1943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年的2月8日,汪伪国民政府批准了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全体委员的辞呈,周作人遂从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的位置上下来,结束了两年零一个月的“督办”生涯。周氏之离任,非是自愿,乃是被炒鱿鱼,此月伪华北政府改组,是因为伪国民政府认为王揖唐主政的伪华北政府不能把华北建为日本的后方兵站基地,原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全体委员遂集体辞职。对于“督办”一位,周作人实际上颇为留恋,2月6日下午,汪时璟来访,传达了朱深(后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让其出长伪北大校长意,实际上即批准了周作人辞职。周颇为不悦,当晚日记云:“汪翊唐(即汪时璟)来,述朱三爷(即朱深)意,令长北大,笑谢之。手段亦仍如髯公(即王揖唐),思之不快良久”。10日伪华北政府改组完毕,除王揖唐外,只有周作人落选,这让他十分恼火,当晚日记悻悻然曰:“朱深对汪主席云:周不惯政治,坚辞。对王舒鲁(王克敏)云:日方反对周放任学生。合前说而三。小人反复,常用手段故如是也。”17日日记云:“下午甚不快,阅毛诗疏消遣。”得意时是儒,失意时是道,终周作人一生,便是这两者之间的微妙平衡。丢官失爵后的周作人,开始怀念故人,思考为官得失,变而向道为文了,如作《怀废名》,《武者先生和我》(收《苦口甘口》)等,都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苦闷之意。3月16日偶得两首云:    当日披裘理钓丝,浮名赢得故人知,  忽然悟彻无生忍,垂老街头作饼师。    十年戒酒终成病,斜靠蒲团自著棋。  待与秋风拼一醉,思量黄叶打头时。    3月31日为日人安藤更生出示秋草道人书东大寺大佛赞歌册后,题诗云:    当年爱读菩萨戒,登堂喜见卢舍那。  饶过莲台还自叹,入官入道两蹉跎。    “十年戒酒”非确指,大概是指1928年发表《闭户读书论》宣布不问政治之事,然而最后却下水了,实在是难以自圆其说,故有“终成病”之说。这点在《苦口甘口·自序》中亦有自辨之处:“平常所欲窥知者,乃在于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但所取材亦并不废虫鱼风月,则或由于时代之异也。”至于“忽然悟彻”则不过是失意之言,万不能全信耳,周作人对自己出任伪职有所反思当是事实(如“两蹉跎”句诗),然而此时他还对日本政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时不时主动为之效力,如《苦口甘口》所收之《草囤与茅屋》中说:“现今最重要的是在事实上证明东亚人民共同的辛苦,在这苦之同一上建立东亚团结的基本,共向着甘的方面突击去,这才有希望。”不遗余力为日本建设“大东亚共荣圈”鼓吹。1944年3月8日所作《苏州的回忆》(收《苦口甘口》),记述了1943年4月游览苏州的情景,在鼓吹了日本“大东亚共荣圈”后,周作人还不失时机向汪伪政府献媚:“就木渎及城内所见而言,人民生活优裕,极可欣慰。”    在开始写作《苦口甘口》一书前一月,有一件事在周作人一生中极具戏剧化,此事导致了他与日本政府逐渐疏远,与学生决裂,更意想不到的是日后这竟成了绝望中的周作人的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因《中国的思想问题》与日本作家片冈铁兵发生冲突。1943年8月25日,“大东亚文学者会”第二次会议在东京举行,片冈铁兵在《要求中国文学之确立》的提案中,猛烈地斥责中国的“反动老作家”。当胡兰成告知此“反动老作家”即指周作人时,周作人大为光火,作出了激烈反应。  据1996年12期《鲁迅研究月刊》所载日本学者山田敬山《清末留学生——鲁迅与周作人》一文称,周作人曾因此声明退出日本文学报国会,为息事宁人,日本外务省派小说家丰岛与志雄专程赴中国拜访周作人,斡旋此事。1944年3月12日,周作人在《中华日报》上发表《关于老作家》,针对片冈铁兵《扫荡反动老作家》的演讲作出说明:“我不会创作,不是文士,但时常写文章,也颇想写为文章而写的文章,而其结果还多是为意义而写的、不讨人喜欢的忧生悯乱的文字”,并称沈启无以笔名童陀发表的《杂志新编》意在攻击《艺文杂志》及其“老作家”(周是《艺文杂志》社长),措辞激烈,声明不再认沈启无为门徒了。15日,周氏发表《破门声明》,将沈启无逐出师门之外。周作人为人平和,一生鲜与人结仇,先前仅与其兄鲁迅分道扬镳,这是唯一的第二次。周作人之所以怒目金刚,是因为他认定,沈启无在1943年的“大东亚文学者会”会上,做了手脚,唆使片冈铁兵攻击他。事隔近二十年后的1961年7月31日,在给鲍耀明的信中周作人提起这个昔日门生时,仍未消弭旧恨:“其人为燕京大学出身,其后因为与日本‘文学报国会’勾结,以我不肯与该会合作,攻击我为反动,乃十足之‘中山狼’。”《破门声明》未收入周氏文集,不过在《苦口甘口》第三部分中单列《遇狼的故事》,虽指的是另一左翼青年,其实是“春秋”笔法,其弦外之意自不待说耳。1944年3月20日,周作人写信给日本文学报国会事务局局长久米正雄,要求就片冈铁兵事给出说法,在信中他说:“该演说是否由于某乙(指沈启无)之示意,又所谓老作家是否即是鄙人。此二点无论如何希望予以说明。” 4月2日周作人得到久米正雄的电报大意是“片冈答复请稍待”,后来就没有了消息,失望至极的周作人遂撰写《一封信的后文》在5月2日的《中华日报》上发表,声明从此与日本报国会免除一切交际。此时的周作人已与日本貌合神离,不得不与之渐渐疏远了。而这次事件日后竟成了周作人的挡箭牌,多次借此否认他的汉奸行径。   梳理1943年上半年周作人的言行,未免有点枯燥,看起来也似乎离题太远,然而则不然,考察《苦口甘口》的写作背景,对研究周作人的后半生思想极有意义。《苦口甘口·自序》中说:“今年夏天特别酷热,无事可做,取旧稿整理”,“夏天”说明了编集时间,而“无事可做”即是本文上面近两千字的说明耳。周作人官场失意之后,不得不转向,专心著述、翻译,《苦口甘口》所收之文,大都系经验之谈,涉及翻译、作文、求学、研究等等,隐约透露出晚年的治学方向,即志在翻译也。在《自序》末尾周作人说:“去年九月以后我动手翻译日本坂本文泉子的《如梦记》,每月译一章,现在已经完毕,这是近来一件快意的事。我还有希腊神话的注释未曾写了,这个工作也是极重大的,这五六年来时时想到,赶做注释,难道不比乱写无用无味的文章更有价值么?我很怕被人家称为文人,近来更甚,所以很想说明自己不是写文章而是讲道理的人,希望可以幸免,但是昔者管宁谓邴原曰,潜尤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取祸之道,则亦不甚妥当。天下多好思想好文章,何必尽由己出,鸠摩罗什不自著论,而一部《大智度论》,不特译时想见踌躇满志,即在后世读者亦已可充分了解什师之伟大矣。假如可以被免许文人歇业,有如吾乡堕贫之得解放,虽执鞭吾亦为之,只是目下尚无切实的着落处,故未能确说,若欣求脱离之心则极坚固,如是译者可不以文人论,则固愿立刻盖下手印,即日转业者也。”1943年,丢官、与日本人发生冲突接踵而至,经历过这些风波后,周作人大概已经心灰意懒,坚辞了伪中央大学校长的任命,于该年9月开始着手翻译日本文学,拾起了中断多年的翻译生涯。周作人早年是文坛斗士,以文起家,后又因文“得祸”,失意后欲以翻译为业自是在情理之中。    《苦口甘口》收文凡21篇,分为三部分,第三部分1篇单列,所含之意前已表,兹不赘。前两部分各10篇,其中以第一部分最具分量,一方面,自此周作人散文艺术创作进入晚年时期,简单、平实、质朴,逐渐摆脱了中期以《夜读抄》为代表的遒劲古雅的路子,《我的杂学》一文可看作发轫,下启《十堂笔谈》,《鲁迅的故家》、《知堂回想录》中等文章的写法,清爽自然,如面晤谈,其中不乏极上乘之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早、中期的名作。平和冲淡是周作人一贯追求的行文风格,早在《雨天的书》序言中周作人就说:“我近来作文极羡慕平淡自然的境地,但是看古代或外国文学才有此种作品,自己还梦想不到有能做的一天,因为这有气质境地与年龄的关系,不可勉强。”1936年,周作人说:“有人好意地说我的文章写得平淡,我听了很觉得喜欢,但也很惶恐。平淡,这是我所最缺少的,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对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所最缺少而不能做到者也。”不过中年时期,周作人却对别人称赞自己文章平淡自然并不以为然,原因当有二:一是认为自己距平淡尚有一定的距离,二则想说明闲适只是表象:“看自己的文章,假如这里边有一点好处,我想只可以说在于未能平淡闲适处,即其文字多是道德的……朋友们称之曰平淡或闲适而赐以称许或嘲骂,原是随意,但都不很对,盖不佞以为自己的文章好处或不好处全不在此也。”(《〈瓜豆集·自己的文章〉》)到了1949年,他终于说道:“简单是文章的最高标准,可是很不容易做到。”(《〈希腊的神与英雄〉译后附记》)1950年周作人说:“我想把文章写得短,写得简单明白,这个标准看来容容易易,做去却是烦烦难难,努力好久,才从六百字缩到四百至四百五十字以内,这比较预定的三百字还差得远呢。”(《文章的包袱》)这么说未免有过谦之嫌,实际上《我的杂学》绝对达到了平淡自然的要求,《我的杂学》虽然总体上比较长,但每部分拆开亦独立成章,清爽怡人,殊无柴胡之气,周作人一生追求的作文平淡境地,自此渐臻化境。  另一方面,“从《苦口甘口》起,周氏进入一个‘总结时期’……全面概括了他的知识构成,同时也梳理了思想源流。”(止庵《关于〈苦口甘口〉》),在《我的杂学》里,周作人分20节,总结了自己一生所学,即:(一)反“科举”;(二)反八股;(三)中国旧小说;(四)古典文学,《诗经》,陶诗,《洛阳伽蓝记》等;(五)外国小说;(六)希腊神话;(七)神话学、民俗学;(八)文化人类学;(九)生物学;(十)儿童文学;(十一)性心理学;(十二)妇女学;(十三)医学、宗教学;(十四)日本乡土研究与民艺;(十五)日本江户风俗与浮士绘;(十六)日本川柳落语与滑稽本;(十七)日本俗曲与玩具;(十八)外国语,通日文、希腊文、世界语、英语;(十九)佛经。(二十)儒家精神。在结论中,周作人将毕生思想归结为“伦理之自然化”和“道义之事功化”,而在《梦想之一》结尾中则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我们没有力量来改正道德,可是不可没有正当的认识与判断,我们应当根据了生物学人类学与文化史的知识,对于这类事情随时加以检讨,务要使得我们道德的理论与实际都保持水线上的位置,既不可不及,也不可过而反于自然,以致再落到淤泥下去。”    周作人一生文学活动长达六十余年,翻译几乎与创作并驾齐驱。在多年的文学翻译活动中,周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收入此集中的《谈翻译》便是总结。周氏一生之翻译活动,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一,《侠女奴》《玉虫缘》为早期试作;20世纪初至五四前后为第二时期,主要翻译俄国与被压迫民族文学,代表作有《域外小说集》(与鲁迅合译)、《匈奴骑士录》等;第三时期从《陀螺》开始,逐渐转向中、古代日本文学和古希腊文学的翻译,代表译作有《冥土旅行》、《狂言十番》、《希腊拟曲》等;解放后为第四时期,集中翻译了日本中、古文学和希腊古典文学,代表作有《枕草子》《希腊神话》等。从第二时期开始,周作人逐渐形成了文学翻译观,即直译的方法,得到了钱玄同、胡适之等学者的赞同,胡适在《五十年中国之文学》中称赞周作人“用的是直译的方法,严格的尽量保全原文的文法与语气,这种译法,近来很有人仿效,是国语欧化的一个起点”。直译的方法在今天看来似乎还可商榷,而在当时却权威的翻译理论,是翻译的一面旗帜,盖五四新文化运动,须反对严复、林琴南等人的歪译、曲译,翻译新书,要有开启民智的启蒙作用者也。新文学运动一过,周作人的文学翻译观即发生了微妙变化,1923年,周作人在《冥土旅行〈育婴刍议〉译记》中说:“创作及译述应是为自己的‘即兴’而非别人的‘应教’。”态度和以前就不一样。至第三时期后,周作人的文学翻译观完全形成,在《谈翻译》中周作人将翻译分为“为书而翻译”和“为自己而翻译”两类,为书而翻译必须突出“信”、“达”,为自己而翻译则须突出“雅”,即译文要实现译者的个性化追求。在谈到具体的翻译方法时,周作人说:“先将原文看过一遍,记清内中的意思,随将原本搁起,拆碎其意思,另找相当的汉文一一配合,原文一字可以写作六七字,原文半句也无妨变成一二字,上下前后随意安置总之只要凑得像妥帖的汉文,便都无妨碍,唯一的条件是一整句还他一整句,意思完全,不减少也不加多,那就行了。”《谈翻译》中周作人还讨论了翻译的三种性质,即“职务的”、“事业的”、“趣味的”。他说:“至于趣味的翻译乃是文人的自由工作……译者不以译书为事业,但只偶尔执笔,事实是翻译而当作自己的创作做去,创作的条件也是诚与达,结果仍是合格的译书,此盖所谓闭户造车,出门合辙,正是妙事,但亦不易得,殆是可遇而不可求者也。上边所说三种或者都有必要,事业的翻译的前已说过是为正宗,但是这须政治与文化悉上轨道,有国家的力量为其后盾,才能发展成功。”饶有意思的是,晚年的周作人竟然实现了“趣味性”和“事业性”翻译的统一,这大概是周作人始料所未及。1950年1月,时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的叶圣陶派秘书金灿然前往八道湾拜访周作人,委托他翻译希腊古典文学,自此,周作人开始了新的文学翻译生涯。一方面,周作人的文学翻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由出版社按月预支稿酬,以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所译选目,虽然并非都由自己挑选,纯然受命之作却是没有,对于出版社要求翻译却不合乎自己的趣味的选目,周作人一概拒译。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7月8日被迫中断翻译《平家物语》止,周作人翻译了近四百万字的作品,为我们研究古希腊文学和日本中古文学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对于晚年移译的希腊文学,周作人非常看重,在其晚年日记和书信中屡次提起,乃至在1965年4月26日最后改定的遗嘱中说:“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唯暮年所译希腊对话是五十年来的心愿,识者自当知之。”    第二部分收文亦10篇,为忆旧、怀人、读书之作,风格上基本延续《药堂杂文》,前文或已有提及,兹亦不表。惟有《阳有述略》一文似乎有说的必要,该文为纪念甲申之变三百年而作,发表时为《甲申怀古》,收入文集时改从今名。该文与郭沫若的《甲申三百祭》对照着读或许更有意思,可以发现不同阶级,人的不同立场,在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时,周作人说:  明朝甲申之变至少也该给我们一个大的教训。民不聊生,为盗为乱,又受外诱,全体崩溃,是其一。士人堕落,唯知做官,无恶不作,民不聊生,是其二。这两件事断送了明朝,至今已是三百年,引起现在人的追悼,继以嗟叹,末了却须得让我们来希望,如巴古宁所说,以后再没有这些毛病了。  这里周作人一反平时坚持的历史虚无观和循环论(见《闭户读书论》),改口说“历史的用处是在警告我们不再如此”,实在是有些蹊跷,大概这也该看作一个六旬老人的“苦口甘口”吧。    《苦口甘口》一书在周作人研究上,应当占公允的地位,该书对于考察周作人晚年思想变化历程,研究周作人晚年生活意义重大,论者当识之。而对于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来说,听听历经沉浮的沧桑老人的肺腑之言,敦敦告诫,虽然不免有逆耳处,但总是有意义的事,倘若真的听了进去,起码搞学问、弄文学会少走点弯路。  2005-11-28凌晨四点写迄。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周作人作品
  •     在类型上仍然是驳杂的,有论著者,有论思想,中西则兼包,希腊日本,皆有关涉,其思想之渊源,大概都能体现在此书中。尤其《我的杂学》,在周氏一生,开启回顾视角,大约是其创作逐步转向的标志性文章。
  •     嫁妆之一
  •     以前很少读周作人的书,慢慢读点看。
  •     五星送给 在东北思念江南的我。推荐 苏州的回忆 。我的杂学 部分基本没看过,毫无头绪。女子与读书 倒是很想送给一些男子来读。
  •     还是比较喜欢他早期作品。
  •     饮酒损神茶损气,读书应是最相宜。
  •     相比鲁迅龙卧虎跳的纵横家文风,现在更喜欢知堂蛇行千里的写法。见识真有绝不可及者。感动死了。
  •      看这本书的起因是这学期修的自然辩证法老师非常推崇他,也是从读这本书开始,更多的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 可能人就是这样的,懂一点东西时最是自以为是,知道的越多心态反而越发谦虚。 周老先生真真是博览群书,单单<<我的杂学>>这一篇文章就可见一斑。可惜的是,对于周老先生文章中提及的很多书籍和作者已经很难搜到原著,看他的一些对原文的引用就极为神往。 最喜欢他写得<<女子与读书>>,也是从这篇文章开始,我开始重新延续了高中时读书的习惯,保证每天阅读半个小时以上的课外读物,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这学期已阅读14本书,在读7本。这本书在图书馆借后读完又下了电子版,最后实在是爱不释手,买了纸质版。 值得一看!
  •     周氏风格 知道点
  •     周作人的文笔可谓独步当代。
  •     我的杂学
  •     比較喜歡第一分的前幾篇。
  •     81.
  •     东亚主义者周作人的悲哀啊
  •     文学苦口,寓反对于条件
  •     好思想写在书本上,一点儿都未实现过,坏事情在人间全已做了,书本上记着一小部分。
  •     可爱
  •     还是周作人附敌时期的散文结集,大致时间范围是1943-1944年(58-59岁)。“第一分”诸篇颇佳,很得我心,尤其是作为学者自述的《我的杂学》,更是理解研究周作人不可或缺的文献。
  •     止庵最爱的那句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