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108053667
作者:(美) 黄仁宇
页数:320页

内容概要

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战日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1954)、硕士(1957)、博士(1964)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0)。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章万历皇帝
第二章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参考书目
附录一
附录二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作者简介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黄仁宇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万历十五年》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万历十五年》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万历十五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作为一名才开始阅读的渣渣,万历皇帝是谁在之前是不知道的。明朝只知道东厂和锦衣卫看完全书留下最深的一个知识点:明朝是个依靠儒家理论治国、重文轻武轻商的一个朝代。只能跟稍微有了解一些些的清朝历史作对比,清朝还是有一份《大清律例》可以作为治国的理性依据。在阅读历史书,总是少不了幻想,如果当年皇帝怎么怎么样,大臣怎么怎么样,我们或许能怎么怎么样。但也只是幻想。第一章,万历皇帝倒不如是说万历皇帝与他的导师兼重臣张居正、大伴冯保不得不说的过往。故事从一件无聊的小事说起,这个小事其实也是大事,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宫中误传午超大典,百官仓促进宫,折射出朝廷过度依赖“文人礼仪”管理大小官员的弊端。接着讲繁冗复杂的礼仪之于这个国家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仪式,远比实际来得重要。皇帝8岁登极,他需要一个对国事熟悉又了解的人辅助他,这个人就是张居正。还需要一个能照顾日常生活、又能协助沟通的秘书,这就是冯保。两人成为小皇帝最重要的两个人,他信任他们、依赖他们、重用他们。这两个人是他与朝廷的接口。张居正死后,重臣齐讨伐,皇帝陷入思绪混乱。从前被故意隐瞒的事情一下子被摊开在面前,了解的,不了解的,都以无法对证,文官强大的逻辑能力让皇帝的价值观开始崩塌。第二章,申时行既然无法改变,那就作最大地努力维护。不求釜底抽薪改革进取,但求保持现状就好,不是没有发现问题,但要从根源解决问题一人之力简直是天荒夜谈。当然,首辅大人也无心直面问题,因为问题太大,大到无法想象。从申时行身上可以看到现在政府或者官员的行事风格。因为体制已经很完善,如何改变?即便是位极人臣,也无法改变体制。这一章也是让我触动最深的。若我是一名公务员,我想做些什么,我可以怎么做?现实就是,如果没有一位支持你的、有话事权的领导为你护航,我什么也做不了。而这位有话事权的领导,凭什么会帮你?那必须是他也有与你一样的理念。也就是,除非整个体制内的人有一样的目标,否则谈何改革?自上而下的改革,遇到困难重重,是因为改革,往往牵涉整个集团的利益,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们都很短视,很狭隘,只能关注自身利益。富养体制内的人,是否能让改革之路更好走?谁知道呢?我又不是体制内的人。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张居正去世,皇帝无法支撑帝国,甚至任性与文官集团对抗,首辅意在维护文官体系,皇帝个人喜好不作思考。集团缺少核心力量,渐渐陷于危机。皇帝先是失去张居正,然后世界观被文官摧毁,最后被文官压迫无法享受一点点的自由。可能现代的我们无法想象,皇帝立储为什么就要受到百官的如此强硬逼迫?皇帝喜欢哪个皇子不就立哪个皇子就好了呗,百官凭什么插足这么多?他们又凭什么有这么厉害的干涉权?归根到底,就是明朝是一个依靠伦理道德治国的国家。突然想到了我们公司。公司很年轻,曾经有一批骨干核心成员,他们构成了公司的文化氛围,同事间相处模式,他们都很年轻,与公司一起成长,或许不够成熟,但足够开心和团结。来了一批能干的有经验员工,他们也能很好地包容和消化这些空降员工,使这批人变成我们人。公司成长到一定阶段,他们也成长到一定阶段。于是他们大规模离开。于是公司文化开始崩塌。剩下无法成为核心的员工,形成不了特有的氛围。公司渐渐改变。一个广告公司的灵魂,永远是有趣的人构成。第四章,活着的祖宗重新翻了一遍,才大概知道,活着的祖宗,不是说前任皇帝对万历及其朝代的影响。而是,这个祖宗,就是万历本人。万历早早就为自己建好陵墓。年轻的皇帝也曾励精图治、全力以赴,然而旺盛精力也抵抗不住已经非常成熟的文官系统及其构建的思想体系,皇帝越来越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傀儡和工具。然而他是一个有思想的傀儡。第五章,海瑞海瑞,是个极其严格规范自我的人。无法接受任何道德法理上的瑕疵。他渴望再次回到洪武帝时代构建的伦理时代。海瑞简直是精神洁癖。一边用伦理道德约束自己和他人,一边用伦理道德去对抗集团。他只看到这个集团的坏,那个集团的好,却从没有触碰到根本。一个有趣的思考:是否可以用心理学去解释,为什么他如此精神洁癖?第六章,戚继光一代武将,不仅讲的是这个人,更讲的是武官于这给朝代的地位。还讲述武官代表的小农小气的军事体制。文官掌权,武官自然没有地位。也不允许有文官以外的强大群体存在。被抑制,也注定无法诞生强大的军队。被攻破也就迟早之事。第七章,李贽这章没看懂。
  •     《万历十五年》。印象中似乎久远的明朝,然而读后,其中人情、处事、政体,尤以其中政府文案习节(皇帝朱批“知道了”甚至白话于现在的“已阅”),依然亲切。原来公元1587年,距今不过430年,也仅仅几代人的光阴。直接进一步了解的大明朝之文官制度、正德皇帝之豹房、御史之神兽——獬豸、张居正、戚继光、李贽等等不用多说。虽从对作为明朝社会根基的程朱理学的批判,也真切体会到中国哲学思想历史及体系的悠远博大,但与征服、国力无关(随后,发端于白山黑水仅仅发明文字两年就创设八旗制度的女贞部落,则在努尔哈赤带领下征服了这个具有悠远庞杂文化体系的汉民族)。黄仁宇,参加过国民党军的抗日战争,美籍教授学者,于2000年去世。《万历十五年》成书于“四人帮”时期,原著为英文版。《秦崩》作者李开元也说到,其写作“鲜活”历史风格,曾受启发惊诧于《万历十五年》。《万历十五年》写作一手材料(包括皇帝对话)最多源于《明实录·神宗实录》,《实录》虽有所取舍。万历受制于文臣也是客观。但主流大众印象的皇帝的依然是绝对权威。约束——制衡,应是民主制度的基本设计体现。此刻,脑中浮现出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中那个时刻晃在木兰眼前记述《花家家谱》的小神仙,在意小神仙的记录也时刻左右着木兰的思忖和行动。
  •     之前从未想读历史书籍,通过推荐读了《万历十五年》,从而发现历史不止可以明鉴和沉思,还可以发现每个人的功过是非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在牵制着,时间总是按着它的轨迹不断的前行,历史也是一步一步的让人回望和总结,对后来的影响是一种注定,更是一种未知。《万历十五年》是平淡无奇的一年,从这一年出发向我们陈述着明朝一片繁荣下的千疮百孔,因为这些注定了由繁荣到消亡。给我们展现了万历自小登基从踌躇满志到无奈,再到沉沦,也告诉我们张居正和申时行这样的文官的功过是非,是对是错立场不同,不触及利益集团则生,然则死;又告诉我们海瑞的清廉是清泉,也是浊水中的一点纯净,会被浊蚀、另类在那个时代会被吞没;也告诉我们武将戚继光的荣耀和牵制,一种独孤的誓死精神;抑告诉我们李贽的哲学理想,或是沿袭或是自我,矛盾中郁郁不得志然以出家来完成自我的理想和救赎。书中说到了文官集团,一个团体的利益怎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一个证明存在的集团怎会容得别人的质疑,一个要掌控一切的集团怎会让事情失控呢。这是因为这样,形成了利益集团的冲突,也形成了对立的局势。文武的对视、对立、再到对抗,也给了努尔哈赤机会,给清朝的成立一个绝佳的机会,有这样的机会又怎能放弃呢?大好的机会在面前,有准备的人会适时的抓住,正如我们看到影视剧中“反清复明”的理想大多没有成功,因为历史不会重演。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湍急而流的时间,时刻在提醒我们,时间可以淹没一切,但是流淌着的却是我们留下来的渊源流传的不变的精神,是看今日某个时刻或是某刻片段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是历史的沿袭或是重演,因为有些东西是流传了下来。是好的,也有坏的。我们却可以通过书中的一切清楚的看到,也可正视这一切。不是批评、不是否定,是客观的评价和回顾,因为在历史的进程中,没有人能阻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读到停不下来
  •     前面部分看着还行,后面觉得没啥意思
  •     最后两段概括全文,落后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无法发挥其作用,导致从当时起中国必然的落后,而这些与人的作为无关。
  •     挺好 体制问题 无解
  •     杰作。探讨中国传统社会制度核心问题:没有数目字管理;没有一种能与道德妥善切割的法律意识。前者实则肯定了技术官僚的存在意义,后者实则肯定了意识形态神圣不可动摇的重要性。他认定传统小农经济发展模式的注定失败,而转向拥抱具有契约意识的商业社会。另外,书里的成语非常筋道有味。
  •     讲的不仅仅是“万历十五年”
  •     刚才选错了,读的是这本。
  •     前几章都感觉很好,可是最后一章有什么意义吗?我是读不出来的。
  •     好像明白了,又好像白看了
  •     以五个代表性人物为引子对一个时代进行解剖!
  •     就制度而言,以武功取代文治,不过是新鲜的蛮力的一次输入,清朝必然成为明朝的轮回与再现,成为中国历史循环论的一部分。直到制度变迁,历史才真正展开另一番场景,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的革命性意义便在此。
  •     所有人都是历史的棋子,在历史的导演下演出了注定的故事。可惜书本的语言太生硬了
  •     读起来顺畅
  •     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所谓“以德治国”,至明代发展到了顶峰,因之成为一切问题的症结,也是无法逆转的历史规律,所以一切君王、文臣、武将、哲学家们的所有努力都注定是徒劳无功的,一如万历十五年这个历史断面上的各色人物…
  •     原来皇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逍遥自在,反而会受到强有力的限制和约束,作为制度与权力下的产物,对于皇权有了新的认识。作者有学者风范,不过读史不多,对于书中道德伦理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吃的还不太透,期待再读。
  •     1587年,就是万历十五年,明朝。用了5个重要人物(思想家,军事家,皇帝,政治家,忠臣)就把这一历史解释的完美,很有逻辑。最后附两篇万历及臣写的历史文献,加上作者自己的大历史观。这样书写历史很容易让读者理解,也看得愉悦。每次看到这样的书,就想买一本收藏。
  •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之深,很多内容都是详细可见。不过可能是中英文思维的混淆,有些时候读起来有一种不似翻译又像翻译的感觉在里面。
  •     后面有些没看懂
  •     通过一年中几个人物对历史的独特剖析
  •     万历十五年,四海升平,人才辈出,书中万历、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闪耀的名人终其一生,却无法调和一个道德主宰的政治中枢和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文官集团内部的阴和阳,应了文中所说:“1587 年 , 是为万历十五年 , 丁亥次岁 , 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 , 无事可记 , 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 , 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 , 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 , 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 , 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 , 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 , 最后的结果 , 都是无分善恶 , 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
  •     在一个坏的制度下 无论帝王将相还是隐居山间的隐士 一举一动都无可奈何 坏的制度影响到的 不止庙堂之高 还在江湖之远
  •     不同的角度来看明代,开始以为会是万历十五年一年的事情,其实只是以1587年前后几个典型的历史人物来讲述了前后几十年间的几个小事件和时代特点,里面包含了作者的历史观和哲学观点,我读起来第一遍有点费力,但是能接触到新的思想和历史觉得很棒,希望自己能静下心来空闲时间再读一遍。
  •     读完大概过了快一个月了都,不知道写点什么好。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多数时候我们也只是相信那些我们愿意相信的东西。但历史绝不是电视剧中的惩恶扬善、泾渭分明,它有必然也有偶然。书是极好的,结构流畅,文采斐然,一本书里被我标记了不下二十个成语等着翻字典(笑)。脑子里没东西,以后再具体写。
  •     真的不喜读史。对明史一点都不了解的情况下读这本书,渣渣只觉尚可。
  •     可以从明史中窥见现在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就需要以这类好作品为镜。
  •     从今年起,调整下个人的评分标准。感觉自己原来给4星5星太多了…读到了差的作品,并不是眼光问题,而是书读得比原来多了。这事儿不丢人。
  •     17年第一本,他妈的懒惰……
  •     文官的双重性格---虽称公仆,实系主人。 国家:以道德代替法制,今天仍是。 万历:臣僚教育下长大的文官与皇权斗争的牺牲品。 张居正:与全天下读书人为敌 海瑞:单蠢追求法制社会的sa孩子
  •     和明朝那些事那段万历篇夹在一起看。一件事一件小事,一定要放在一整个历史时期阶段才能看的明白,它就是这样一股洪流,带走当年的一切,又留下清晰可见的痕迹。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中去找到答案,模糊也清晰,理解到那段历史,结合自身,仔细思考到一个结果。循规蹈矩,继往开来。
  •     选取的人物极具代表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去研究历史。
  •     讲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与这个大明王朝的种种关系,以及在1587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一年里,历史在此刻交融汇聚,说明了一群文官在以道德来管理这个国家,与世界历史的脱节,读来无不让人惋惜。
  •     以几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现了封建帝国的方方面面,让读者已轻松看故事的同时了解了明朝政府这个社会机器!还有一个感受就是当皇帝也好无奈啊!
  •     看完之后对万历年间的社会面貌有了一定的了解
  •     几年前游十三陵的时候进过万历皇帝的陵寝。地宫阴森诡异的气氛仿佛真的不是人间之地。本书英文版叫《无关紧要的1587》正如开头所说,全年并无大事发生平平淡淡的一年。作者写的历史是个立体的历史。并不是按照简单的时间线写的。其中政治、文化、经济、意识形态分别以一人为代表深入浅出的阐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道理。可是很多事情,实际上到现在也没有解决!
  •     大历史观。视角独特语言也很舒服。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     大历史
  •     这书写的真好,解答了说当代中国人读史为什么至少要看看明朝。作者通过7个人物的人生经历,描绘了明朝的君臣关系,官僚科举体系,经济制度,宗族社会,军事科技,律法与伦理,最后回到哲学思想的发展。可贵的是,并没有以古论今,而是让读者以史为镜,很多现在的一些守旧的观念,似乎也找到出处了。最后一部分的大历史观也相当的有意思
  •     Kindle上略略读完一遍。
  •     对于一个历史盲来说,不难读已属不易,还有趣实在是难能可贵。
  •     不敢评价
  •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儿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     久仰大名,大历史观~
  •     历史见于细微。
  •     一向对历史不感冒,很少主动读历史书。在各推荐书单上多次看到《万历十五年》,有点好奇,借来一读。发现历史也挺有意思,“皇帝”是一项貌似至高无上、实则内外束缚的工作,海瑞、戚继光、张居正、申时行、李贽这些明朝万历年间的清官、名将、政治家、哲学家都难以简单地判定“好”或“坏”。每个人的言行,跳不出体制的限制,脱不了人性的复杂。读完一声叹息,百年之后,一抔黄土,活得那么累,为啥?
  •     基本上算一口气看完。日后再评
  •     内容很散,读来也不失趣味,但最后一章涉及哲学读着有些费劲。读完后整体感觉没有形成一个大框架,理解有些困难。但其中德治与法治的问题的确引人深思。希望以后再读一遍,期待新的发现。
  •     以小见大,耐得住枯燥会觉得很有意思,明朝末期感觉天要其亡不得不亡,想想真是可悲,其实全书讲的是法制精神的重要性
  •     体制面前,个体不过成了牺牲品
  •     一本关于明朝最重的时期万历十五年的历史读物。从君主、大臣、军事、政治和思想等方面以传记这种有趣的形式,深入简出的表达了作者的想法。而可惜的是对于普通人所不熟悉的历史故事并未做出讲解。导致有些地方所想表达的意思,无法得到传达。
  •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读这本书,但每次阅读此书,都有新的感慨和赞叹。黄仁宇的书,都是经典之作,而这本书无疑为经典之经典,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