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家教方法 > 孩子你慢慢来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8
ISBN:9787806767238
作者:龙应台
页数:168页

请父母或准父母读,其他人慎读

近日有2个同事老是跟我描述他们的孩子的事情,我很苦闷。看着他们的幸福的样子,又不能体会,又觉得我怎么都够不到这种幸福,还得装得饶有兴趣的样子听。我相信他们眼中的孩子是多么的灵慧,养育孩子是一件多么升华的事情。只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经历过的人也不需要你来说的,这种幸福对于作家还是工人,都是想通的。所以包括龙也是,写一本这样的书,多是满足自己的倾述欲吧,像我的同事那样最喜欢讲的话题就是他们的孩子。这本书是一个打算怀孕的同事借我的,请父母或准父母读,其他人慎读。

也许是我们慢慢来

这本书是在朋友处意外遇见带回一览的每天晚上一边喂宝宝一边看有时宝宝看见画上的外国哥哥会来抢有时会读给她听一小段比如女娲的故事很适合孩子还小时一家人一起阅读

我最爱的龙书

让我立马想要个孩子,又让我不敢轻易要个孩子。总想待我对这个世界有更多了解,有龙应台的从容之后,才敢成为母亲,才敢带孩子来这个世界,玩。

母爱的力量

当孩子还熬熬待哺时,是母亲的乳房让他得到了满足、温软;当孩子刚学会爬时,满地爬着找妈妈,希望妈妈永远不要离开他的视线;当孩子学会走后,带着孩子走进自然,认知感受大自然,教会孩子生活的颜色、形状;当孩子学会说时,母亲开启智慧引领着解决他的无数个为什么。作为母亲,在孩子小的时候,需要你的时候,总是走在权衡自我的内心和作为母亲的内心的平衡木上,当孩子坐在你怀里,他的小脑袋贴在你胸口,两手紧紧勾住你的脖子,亲亲你的两颊时,你就会有答案,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后有的是时间,但孩子的成长不会等你。散文化的母爱流露,许多情节和细节是每位过来的母亲都心有戚戚的,有三段关于让我这位一口气翻完这本书的母亲记着:1、关于婆媳,婆婆会在内心说这个人的过去属于我,虽然他的现在和将来属于你。2、关于亲兄弟。大的总会嫉妒小的得到的爱更多,他不知他在他弟弟这个年龄的时候他享受了全部的母爱,而他弟弟和他在一起分享;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事情要做。所以,记着,去看望弟弟的同时别忘了给他的哥哥也捎上一份礼物,这样他落寞的心会好受些。3、关于犯错的寓言。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属于他们,一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的线——那是界限,线上充了电,小牛触了电,吓了一跳,停下脚来——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

挺着大肚读完

一直很喜欢有台湾文化背景的作家那种叙事委婉道来的感觉,亲和力很强。女人和家庭,事业,不论是你女博士、是一代歌后、是英国王妃,大家都必须面对。。。自然真实!

长长的路,慢慢的走

在身边不时传来怀胎十月顺利分娩的喜讯的时候、在朋友们接连进入准妈妈阶段的时候、在清楚的明白自己纠结过后终究也会选择走中国传统观念之路的时候,《孩子你慢慢来》如约而至,带我走近了一个母亲与孩子的世界。这是一个大同又大不同的世界。每个母亲和孩子的童年都是一部完整的童话故事。故事的主角不同、情节不同、结局也不同,但都有着同样的刻骨铭心和各自的精彩。孩子,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就开始用他们纯净的双眼去审视这个未知的宇宙和那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他们如同一张白纸一样的心灵在无数个“这是什么”“为什么”的盘问下得到他们满意的答案后开始丰富起来。每一次疑惑得到解答都让他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是近乎神圣的、不容侵犯的认识。而妈妈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则无形中构成了对孩子的耳濡目染的教育。究竟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口吻、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言传身教才是最合适自己孩子的,这其实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功课,也是仁者见仁的。或许做为妈妈,从来没有刻意思考过,只是一贯的用爱和呵护延续着自己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孩子的行为进行折射,忽然有一天发现他稚嫩的头脑原来并不简单,他意想不到的行为让你忽然有所触动,于是不得不开始调整思路、改换视点,重新解析问题、重新感受生活、重新塑造自我。“孩子将我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在漠漠穹苍和茫茫大地之间,我正在亲身参与那石破天惊的创世纪。”读着这本书,美从心中来。那些温柔的文字、形象的描述、暖心的图片、可爱的对话,无不渗透着一位母亲万丈深情的热爱和深刻睿智的思考,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渐长渐大的孩子的生活点滴迸发的甜蜜,就好像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浪花,在无限的海洋里激起阵阵涟漪。对即将成为母亲或者正为是否成为母球犹豫不绝的适龄年轻人,我猜想,这本书对生命的实景写生会激发起你心底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或许连你自己都未曾发现,这种爱埋藏在心底,很久很久,直到这一刻。你会不自觉的发出会心的微笑,为孩子说出的那一句令你意想不到的词语;你会没理由的热泪盈眶,为孩子做出的那一个令你冷然不妨的动作。忽然,心底有个声音萦绕在你的心头: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母爱?!孩子,你慢慢来——这是一种教育的态度和方式。只要你静心思考,书中的每篇生活散文无处不透射出龙应台与孩子相处和育人的细节。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似乎永远都没有结论的话题,有时甚至无法辨别对与错、成功与失败。生活的环境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截然不同的小人儿,这正是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理由。从教孩子发音识物到解读各种现象、从选择童话故事到寻找幼稚园、从奥秘人体的启蒙教学到性知识的正面教导、从举起小棍施行惩罚到循循善诱晓之以理…龙应台用实际行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母亲的亲力亲为对孩子的影响,种种做法值得每一个妈妈花点时间去思索、去采纳。“她不愿意敷衍这小小的人儿,因为他觉得这不及草高的小小人儿是个独立而庄严地生命,她尊重。”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有了每一次尊重的认真对待,才有了每一个欣然接受的结果,“是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才培养出“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而孩子是这样评价母亲的“以我和弟弟、和母亲的关系来说,我一点也不觉得这两个人是我的“家人”,反而比较觉得他们是我的挚友(华安语)”。在孩子看来,快快地“放手”有时显得更加必要,是的,总是有一些事情需要平衡,总是有一些问题需要尺度,而这个‘度’,又有多少人能够准确的把握,又有谁能够精确地丈量。仅用了一天的闲暇时间,就读完了整本书,忍不住总想返回去再体味一次,再感受一次。于是,摘录下那些感动的、引起我共鸣的句子,以此留念。——医院里,医生正在响亮的哭声中剪断血淋淋的脐带;鞭炮的烟火中,年轻的男女正在做永远的承诺;后山的相思林里,坟堆上的杂草在雨润的土地里正一寸一寸的往上抽长…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蒋勳曾形容含笑的花苞像幼儿的小手,或者他是说,幼儿的小手像含笑的花苞?我把他的销售端放在我的掌心,然后亲吻那肥肥短短的手指。——这家书店只卖两种书:社会主义思想和女性主义。我的手指在寻找答案,谁能告诉我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地内在空间的个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它空旷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我的母亲也曾经坐在草地上远远地看着我爬行吧?现在,母亲的手背上布满了老人斑,那只曾经牵过我、抚过我头发的手。生命的来处和去处,我突然明白了,不透过书本和思考,透过那正在爬的孩子。——婚姻,和民主制度一样,只是人类在诸多制度中权衡利弊不得已的抉择;婚姻幸福的另一面无可避免的是个人自由意志的削减。这个世界在歌颂母爱、崇敬女性的同时,拒绝给予女人机会去发挥她作为个人的潜力与欲望。——用五色彩石把天上的大洞补起来,将菜园里的大南瓜一指而变成金光闪闪的马车,人淹进水里转化成一株美丽的水仙花…人们说,这叫神话。摇着铃把流浪的灵魂找回来,念一段经把鬼魂镇住,取一支签把人的一生说定…人们说,这叫迷信。马利亚处女怀孕,基督在水上行走,瞎眼的人张亮了眼睛,坟破而死人复活…人们说,这叫信仰。神话。迷信。信仰。妈妈没有答案,因为她自己迷惑了。——(昨天的作业只得了一只老鼠。妈妈让安安把今天作业中最后一行写的不好的再写一遍。)“为什么?”安安忍不住了,生气地注视着母亲,从椅子上滑下来,大声嚷着,“为什么我要再多写一行?你总是要我写得好、写的漂亮,我只是一个小孩,我没办法写得像你那么好——”泪水涌上了他的眼睛,他咆哮着说:“你总要我得两只老鼠三只老鼠,这么好那么好,我有时候也要得一直老鼠——我也有权利得一只老鼠,就得一只老鼠呀……”….安安默默地收拾东西,把书包扣好,走向门口。到了门口,却又回身来对还发着呆的妈妈说:“有时候我可以拿三只老鼠。”他走了出去,“有时候。”——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属于他们,一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的线—那是界线,线上充了电,小牛触了电,吓了一跳,停下脚来——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教育孩子不能偷东西)

蒲公英年年都会开,孩子不会永远都这么幼小

从前。一直用雌雄同体来形容自己。一直用少年这样性别模糊的字词来定位自己。一直避免接触所有小女人的东西,文字或者文字。害怕并不屑于成为期期艾艾的小女生。害怕并不愿意从我迷恋的书籍里抬头看看现实。害怕并不希望被任何感情羁绊住周游世界的梦想。看龙应台,只因为野火集里她的言语真实明锐。而后,某天撞到这本书,就耐下心去看。封面上小小的安德烈仰着纯真的脸无比信赖的看着她的样子,真是让人心神向往。小时候,总是被当做男孩来对待,期盼的马尾、连衣裙、父母宠溺的眼神或者昵称。属于小姑娘的甜蜜或者甜美似乎从来都不会降临到我的生活里。在渴望而不可得的温柔幻想里,在对父母是否爱我的怀疑里,忍耐着过童年。现在想想,或许,是父母不那么善于表达爱意,或许,是难过的记忆太多冲淡了不多的小满足。看到龙应台和安德烈和菲利普那样幸福的时光。教他讲话,给他讲故事,听他唱歌,陪他游戏,看他从燕麦里抬起黏糊糊的笑脸,看他在莲蓬头下辨认自己的身体,看他努力的想要认识世界,被他弄的又气又好笑。真是,让我羡慕又嫉妒。。。如果,有一天,我有这样年幼的孩子,我一定要记得,记得对他的笑脸还个笑容做回应,记得在他委屈的时候将他温暖抱紧,记得不要让他怀疑我的爱意。如果有一天,你也有这样年幼的孩子了,也会满足于他会用那样信赖温柔的眼神看着你吧。

孩子你慢慢来 书摘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 著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零乱的花铺。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衣索匹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我,坐在斜阳残照的台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第二天是个下雨天。我背了个大书包,跟母亲挥了挥手,却没有到学校。我逛到小河边去看鱼。然后到戏院去看五颜六色的海报,发觉每部电影都是由一个叫“领衔”的明星主演,却不知他是谁。然后到铁轨边去看运煤的火车,踩铁轨玩平衡的游戏。9月,安安和爸爸妈妈到了美国。他们在森林里租了一栋小小木头房子。房子四周长满青草,一身鸡皮疙瘩的小青蛙常常跳上台阶,闪进纱门来。他用受虐的、抱怨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洋溢的幸福。一路上,两人都很忙碌。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这家墙角趴着栋葡萄藤。柱拐杖的老太婆在花园翻新的土床上放了一只陶做的兔子、两只雪白的鸭子、一顶雨伞似的大香菇、香菇伞底下还坐着一只绿皮丑青蛙。妈妈骑车载着华安往回家的路上,看见一道古旧斑驳的小木桥,横枕着悠悠的流水,心里有些凄凉,于是侧脸对华安说:“小桥——”“小桥——”安安用脆脆的声音回答“流水——”“游水——”“人家——”“鸭鸭——”“古道——”“五道——”“西风——”“蜜蜂——”“瘦马——”“狗狗,妈妈你看,狗狗——”脚踏车上的两个影子,沿着小河渐行渐远,渐渐融入了天的颜色,就看不见了。迎面走来一只腊肠狗,短的不能再短的四肢,撑着圆筒似的长条身体,肚子几乎要擦着地面脚踏车经过一片花开满地的平野,将车往草地上一倒,就坐下来,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那稻田哪,好香,风吹过的时候,像一阵绿色的波浪,推过来淡淡的清香……这是一个充满了声、光、色彩、味觉的世界。道士手中的铃“叮呤当啷”地响着,嘴里喃喃地唱着说着和一个飘杳的世界私语。身上的红袍耀眼似水,和神案前跳跃的烛火彼此呼应。那香啊,绵绵幽幽地燃着,青色的烟在清脆的铃声里穿梭着缭绕着上升。屋梁垂下金彩华丽的大灯笼,香烟围绕着灯笼,门外是阳光灿烂的广场。喷水泉的水放肆地冲向天空,又恶作剧地垮下来,喷溅回地上。游人像鸭子一样,伸着长长的脖子张望,瞪着好奇的大眼,露天咖啡座上满满是人,大人喝着热腾腾的咖啡,小孩舔着粘糊糊的冰激凌。一个披着金发的女孩闭着眼睛,拉着她的小提琴,大胸脯的鸽子展翅飞来,停在她的琴盖盒上。小提琴的声音真像森林里的小河……用五彩石把天上的大洞补起来,将菜园里的大南瓜一指而变成金光闪闪的马车,人淹进水里转化成一株美丽的水仙花……人们说,这叫神话。摇着铃把流浪的灵魂找回来,念一段经把鬼魂镇住,取一支签把人的一生说定……人们说,这叫迷信。马利亚处女怀孕,基督在水上行走,瞎眼的人张亮了眼睛,坟破而死人复活……人们说,这叫信仰。神话。迷信。信仰。妈妈没有答案,因为她自己迷惑了。什么是异国?母亲的异国是他们的故乡,他们的故乡是母亲的异国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属于他们,一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细的几乎看不见得线——那是界限,线上冲了电,小牛触了电,吓了一跳,停下脚来——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当年她就说“好,现在我不强迫你了,但是你长大以后不要倒过来埋怨我没强迫你喔”。尽管我们之间一直有这种成长的“拔河“,母亲却仍然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用她的话说,”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充满爱与童趣的好书

充满爱与童趣的好书, 让我的地铁时间变的饶有趣味。还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已是准妈妈的朋友。这本书让我一边在记忆中搜索自己的童年,回想和爸爸妈妈姥姥在一起的点滴趣事;一边想象自己将来有了可爱的宝宝,家里是什么样子。

孩子,你慢慢来

很久没有这样投入于文字中,有点奇怪。不过是家长里短,琐琐碎碎,什么心灵小品啊美文啊,一向觉得无病呻吟,腻得发慌。 华安和华飞,两个降落尘世的天使,上帝的礼物,每个母亲看着孩子,眼里都会闪着钻石般的光芒,即使这个母亲是龙应台。 那些犀利,那些思辨,那些女权,那些理性,在这里都化为温情。是的,是温情,是柔情,不是煽情,但为何我的眼睛已是温湿一片。 那两个忍不住要去啃上一口的小天使啊,想起了李宗盛的《希望》,那些击中我的歌词: 她们是未来的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一样 依稀记得她们出生时的模样,我和太太眼里泛着泪光 总是被这样的亲情温情感动打动。是回忆起儿时的片断,想起老爸老妈,还是我也想有这样的两个天使? 这样洗尽铅华的文字,真的,只是生活点滴,却蕴着浓的化不开的亲情的,让我的心一点点柔软。 也许我在嫉妒安安和飞飞,这样的母亲啊,智慧,通情,平易,爱心,最要命的,是那么有趣呵。但她也只是个平凡的母亲,一如我的老爸老妈。 他们没有那么智慧,高贵,有趣,他们有时候不通情,会粗暴。他们不会那样悲天悯人,他们生活于这个俗世,经历了那一代人的玩笑和磨难。他们更多得看到这个世界的险恶,他们会不放心那个惟一的女儿,不会教导我那么纯真地去生活去思考。但他们也会最朴素地感恩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才能常乐。 我未必像“小树那样正直”,那我懂得不伤天,不害理,我的眼睛还会为这样的温情哭泣,即使在这片不再蔚蓝也不再纯洁的蓝天下。 感谢我的老爸老妈,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 他们也为我写日记,从出生到入学,而后面的岁月,也许他们觉得应该完完整整交给我自己,在我掌握了文字表达之后。第一声妈妈,第一次双脚跳,被吃人婆婆吓的哭,病了半个月还在幼儿园的小红花榜上雄踞首位……我总是对着那个蓝皮日记本莞尔,或者回忆。只是个劣质的硬塑料皮本,发黄掉页,但一页一页是我人生的开始,也是老爸老妈新的人生。这是我生命中最美妙的文字,因为它属于我,属于我的家。 每个父母应该去读这样一本书,它的销量应该远超于什么哈佛女孩,剑桥男孩;每个孩子应该去读这样一本书,他们会明白父母的苦心;每个长大的孩子应该去读这样一本书,他们不该总是抱怨“谁动了我的奶酪”,父母没有欠孩子任何东西,他们只是在付出……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十周年纪念版,图文并茂,无论文字还是图片,都值得珍藏。

看完后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温暖

看完后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温暖。此书的文风全然有别于以往特别是《野火集》那种文风,平和而温情,看不到半点犀利与咄咄逼人。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样的龙应台

可爱至极

母亲 总是被“高尚”“伟大”这些词语所形容。第一次在龙应台的书里看到这么可爱的母亲形象。她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以一个观察者的眼光,贴近地来看待孩子身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喝奶的样子、刚刚开始费劲地说话、第一次和小伙伴到离家很近的游乐园去探险。。。在孩子的眼睛里一切都是新奇的,然而妈妈也是一样,对于孩子总是有着使不完的热情,想要进入他们小小的世界去发现充满趣味与童真的奥秘。当然一位有深度的作者,是不会仅仅停留在描述“孩子做了多少傻事”上的,她会在细腻、欢乐的文字中,不着痕迹地 说出自己对于教育孩子的态度,给大人上上一课。有一章节是说,华飞(华安的弟弟)出生, 朋友,亲戚来看望。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只带了一份礼物,并且只对新生儿表现出极大地欣喜与兴趣,而作为老大的华安就被冷落在一旁。晚上客人走了,老大对着浴室里的镜子不停地看自己。“妈妈,我的睫毛不长吗?”“长呀!”“不密吗?”“密呀!你怎么了?”“妈妈,我的头发不软吗?我的手,妈妈,我的手不可爱吗?。。。”读着,读着,心里就会觉得有些发酸。他只是个孩子啊,还那么脆弱,有时候大人无意识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会让他感到很受伤。孩子需要大人给予更多的爱与关注,多加小心。我觉得,凡是读过《孩子你慢慢来》的女生,都会有一种亲切感,有一种做妈妈的冲动。

孩子,你慢慢来

在半天的时间里,不时有点头,有时候想哭,有时候笑出声,读完这本书。《写给怀孕的女人》文中,看得我几乎要落下泪来,也关乎最近眼窝较浅的缘故。可能是处在孕期当中,对宝宝的期待和渴望更多一些。关于生命的话题,追求探索亘古未变。生命神奇的孕育,生命的成长,一切都神秘又令人崇敬。母亲跟随孩子的眼睛,又重新审视了一下这世界的样子。原来长大成熟后的我们忽略掉了很多的物质,事件,甚至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天性】若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对他,他也会用平和的心态对我们。若我们不以严格的要求对他,他定会觉得无管制下的天空无比蔚蓝。若我们欣然接受孩童的本性,他的世界一定是快乐的。近来有同事宝宝出生,就谈及宝宝的教育问题。有人说,某某家长给孩子报了N多的学习班,钢琴,跆拳道,几乎不让孩子有停歇的时间。孩子抑郁了。忽略了孩子的天性,他是爱玩的。曾几何时,我的童年时光,在繁重的课业中度过,回家之后,老老实实坐在桌边写作业,甚至常常有无良老师留下那种抄几百遍的作业。真是作孽啊。可能至今,我认识的花草树木,禽鸟牲畜都不如华安多,而我是生长在地地道道农村的孩子。当被打压成为一种常态,便成了习惯。读过那么多年的书,有些书甚至翻遍了,现在提起仍琅琅上口,现在却发现,那全都是废话,假话,空话,无法还原真实的话。等我真正明白之后,才发觉,这时光的虚度,岂是一个后悔了得?原因是什么呢。从小就没有过独立思考,没有过认真观察,没有过正确引导。于是,在做人做事上,依靠父母的言传身教。在知识上,依附于课本上的观念,感叹于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受制于狭隘思想的控制。由精神生活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好激动,缺乏思考的能力,听信一面之词,管中窥豹,无法全面评判。这些性格的缺陷,于我,需要补齐。想到这里,便不想让孩子再重蹈覆辙,让她再接受一番我现在都不能接受的教育吗?宝宝生于这个社会下,我也只能发出深深叹息。【关于放手】小时候,我们被爸爸妈妈牵手走路,牙牙学语,长大了远飞千里之外,用我们的眼睛来告诉妈妈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各种担心与不安,也实实落在了父母的心头。十年后的再版,华安十九岁写下的跋,对妈妈提出的需求,是放手。儿女是风筝。做父母的终究是看着风筝渐行渐远,心中无限牵挂,却也只能放任自由。未来的天空,是下一代,甚至下下代的。担心与不安,就让它放在心头,既然我们无法束缚鸟儿的翅膀,那么就给它无垠的天空。妹妹发来圣经上的一句话:儿女是耶和华的基业。我也相信,生命的探索,人的存在,思想的独立,都是神赐予的。我们都只是像耶和华的样子,我们的脑,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身体,依托于神来到这个世界上。我肚中的宝宝,也慢慢在孕育着,我看不到他的样子,我只期望他快乐,健康。

大概13年前我就读了这本书

13年前我就读了这本书,还是一个小我一届的师妹推荐的,当时是红色的封面,书里的一些细节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她的大儿子管席慕容叫“蒙古阿姨”,小儿子和隔壁邻居的女儿“小白菜”在幼儿园就谈起了恋爱。

孩子,你慢慢来

作为一个已经远离孩童时代很久的成人,在现在的生活中偶尔接触几个小朋友,才突然发现,小朋友的世界真的是奇妙了,奇妙到我难以去理解。我一小侄子就曾经问我:为什么你还不结婚呢?你结婚的时候,你父母都老了!突然间我在想他能理解结婚这个概念吗?老了,他能理解吗?还有一次他问我:我爸爸说人家不喜欢你来打扰,只是人家口里不会说出,但是会在背后说人家的坏话的,你是吗?那一些,无言以对。突然间想小朋友的世界有这个的复杂吗?他能理解大人们的口是心非吗?孩子,你慢慢来,真的不用太早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让你的童真再保持一下,好吗?

鲸鱼的烦恼

“宝宝拜拜---”看着婆婆和老公抱着儿子走出门去,我朝他挥挥手。 小家伙抬起头来,没心没肺地冲我温柔地笑了笑,然后他的小脑袋,就随着奶奶的脚步声,一阶阶地消失在楼梯里了。 关门返身,家里瞬间变得安静、空旷、冷清。好像刚才还对着一盆热面,转眼就只剩了一碗冷汤。 自打有了孩子,my son became my sun。每一次和他分开,就像胸口灌进一阵冷风,让人倍感凄凉阴冷。可是如果一直和他呆在一起,就会被烤得焦头烂额,口干舌燥。 我只好每周找一天“出轨”,躲在自己的房子里,逃避一大家人围绕宝宝的公转运动,给自己一些自转的时空,备课、看书、或是发呆、走神,just leave me alone。 很羡慕那些能够全心投入育儿事业的妈妈们,她们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女性。 也有些羡慕那些能够倾力注重事业的妈妈们,她们是世界上最勇敢最坚强的女性。 前一种女人像鱼,把家庭化为爱的海洋。后一种女人是鸟,把事业化为广阔的天空。只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能够全心投入,就都很好。 而我自己,却是发现自己是条鲸鱼,摆脱不了哺乳动物的本性。在海里沉得再深,游得再远,也必须浮出水面,用肺呼吸。 可是这些苦恼,宝宝又怎么会懂呢? 亲爱的孩子,我要离你多近,才能让你知道我爱你? 我应该在你身边呆多久,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我要怎样让你明白,你可以拥有我全部的爱, 可是,自由,是我不能缺失的那一口空气? 刚看完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那些句子那么深入人心,像从自己心里长出来似的: “谁能告诉我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 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 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 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它空旷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 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做了母亲后最喜欢的一本书

做了母亲,看这本书更有体会更有共鸣。十分喜欢的一本书,常常看到想流眼泪,是对于孩子的感动。犀利的她竟能写出这么温情的文字。

或许,你也会容易一点点

照片很美。文字一般。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看完龙女士的书。感觉一般,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震憾,所以我决心再找她的书来看。其实龙女士写中国车水马龙,以致于她回国不会过马路,看到一个背书包的孩子自如的走过去,便也跟着一起过了马路。这段我是很不喜欢的,难道龙女士,你是ABC,从小在国外长大?从来没有在国内的马路上行走过?所以极不适应?还是龙女士把二十年的行走习惯,在国外的短短几年里全部忘记。以致于回国完全不会过马路。书中夸到自已孩子聪明智慧啥的,倒也没什么,比比国内和国外的差距,意识一下自已的不足也没什么。但我觉得更应该告诉没有出过国,没在国外生活过的中国人,让他知道为什么有这些差距,怎么样改变这些差距。不是用酸酸的文字告诉大家,国外是这样的,国外没有这样的。鲁迅先生也说了,写文字是救国。那么你写文字是。。。。倒是很喜欢安安的文章,在最后结尾处这么总结到: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我知道,这很难,难极了。但是如果你记得我们儿时的甜蜜时光,如果你知道你在我们心中永远的位置,或许,它就会容易一点点。”这段是否可以成:如果你记得你在中国那段童年甜蜜的时光,如果你知道你在我们中国读者心中永远的位置,或许,改变一下你文字的方式会容易一点点。

愈慢愈美丽

文/火焰蓝灵————《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我承认,差一点就忘了写这篇读后感,要不是去豆瓣网看了一眼读书记录,估计这一篇会拖到我长篇小说写完的那一天。这不是开玩笑,是事实。龙应台,我很早就听说过她是个比较有才华的女子,但一直没有去度娘查看她的档案。因为我个人还是觉得档案是一个比较虚的东西,它可以任别人怎样修饰,怎样去添油加醋。但作者的作品则不是这样,它是一个最真的东西,特别是散文,是情与心的化身。作不得假。所以我才会一直热衷着阅读散文,也擅长写散文一样。《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应该是书名。怎么说呢,慢慢来的这种理念,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是比较少见的。大部分的都是在图快,开个车跟赶集似的,上个班也是在赶,甚至回到家跟家人在一起了,也没有看到他们真正慢下来过。大部分人都会跟我说:“你当然坐着说话不腰疼了,你又不需要赚钱养家,当然有足够的时间停下来慢慢来了。”会慢慢来的人,真的是时间的问题吗?我虽然不需要养家,但我完全有足够的时间让自己变成一个痴迷游戏,贪图享受之人,说不定还可以利用网络走上一条不归路。可我却没有这样做,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有三个原因致使我没有变成那样的人。第一,我生在了一个相对温暖和谐的家庭里,家人都视我为珍宝,让我有一个相对来说正常的一个土壤。第二,我的母亲,她很懂得怎么样跟我沟通,让我有一个相对的自由空间与时间来自由地呼吸与成长。第三,我很幸运地遇到过几个让我受益匪浅的良师益友,他们给了我很多正面的力量。孩子就像是一颗种子,家庭是土壤,父母是护花使者,良师益友是雨滴与空气,而梦想则是能使万物生长的炙热阳光。不同的孩子是不同的花朵,需要不同的时间来等待他们的绽放。只有在正常时间里成长,绽放出来的花朵才是美丽健康的,才能为国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人才。但是现在的家长又有几个能做到等待,来孩子慢慢来呢?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不只是龙应台的才华,更多的是看到了她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与理解,还有她自己对文字的执着。孩子你慢慢来,需要慢慢来的应该不止是孩子。

慢慢来

看完了。触碰到了心底柔软的地方,几度眼眶湿润。我想父母和孩子是可以成为朋友的。我的妈妈就是这个样子,用小事告诉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妈妈不强迫我做不喜欢的事情。她玩QQ农场,玩龙珠,玩对对碰,像个小孩子。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年龄。嗯~如今站在二十的尾巴,仰望三十岁的我,也想成为这样的母亲。虽然我还是单身一人。有时我很害怕,一个人太久会变得刻薄,不宽容。慢慢来~热爱生活

幸福的孩子,幸福的母亲

每一份母爱都是伟大的,只不过龙用温润的文字书写了她的母爱。其实我妈对我的爱也是伟大的。不错的一本,龙的文字都很不错。

喂,不要以为我很笨

意外空出来的下午,偶然在图书馆发现了这本书,不是现在市面上热销的、装订得很精致的那一版,而是黄黄的封面、放在书架最底层的这一本,旧旧的,我以为它出版很久了。坐下来细细地看。“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登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 ”就在那么一瞬间掉下眼泪,一种说不清楚来由的感动。孩子的懂事?还是这个女子柔软的心?一直觉得很少有大人能了解孩子的世界。在孩子疑惑时,懒得和他们解释,因为大人眼里的孩子什么都不懂、解释了也没用,殊不知孩子的逻辑才是最精妙的,他们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判断,在很多时候,孩子往往比大人聪明。安安一眼就能辨别出黑白报刊上的黑人——尽管这个“黑人”的概念他也不久前才学到;安安看穿了妈妈的心事,小小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化解爸妈之间的矛盾... ...有时孩子的一句话总能让我们啧啧称奇,就比如我们可爱的小安安,他出神地盯着妈妈看,说,妈妈,你的眼睛里有我,妈妈你的眼睛里有安安!孩子对一切生灵都有一种天生的亲近,都怀着一颗怜悯的心——尽管他们还不懂得“怜悯”这个莫名其妙的词。在他们看来,所有小东西都是可爱的,不论是山坡上的小刺猬、自家阳台上的小鸟,还是夹在垃圾桶里的偷食的小老鼠,甚至是横行霸道、欺负其他小鸟的坏蛋杜鹃。当然,孩子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小天使。他们也有让人恼怒的时候——淘气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也是每一个孩子的专利。他们会将家里弄得一团糟、放学后迟迟不回家让妈妈心急如焚,会任性会胡闹,甚至连“嫉妒”与“自私”这样被唾弃的品性,在他们身上你也能看到——当某天另一个小天使从天而降后,安安突然发现妈妈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了,每天妈妈都像爱自己一样、甚至比爱自己还多地爱着另一个人,他不再是妈妈世界的中心,这样的剧变让他如何接受的了?讨厌的弟弟就是一个“强盗”、“入侵者”!!于是5岁的小男孩故意与妈妈作对,挑战妈妈的底线,以引起妈妈的注意,他希望妈妈回到只以他为圆心的世界。再多次反抗都宣告失败后,安安甚至剪破了弟弟的衣服... ...孩子也会有失落。在他们第一次面对到大人世界早已司空见惯的情感的时候。比如说,分别,比如说,物是人非。安安在毕业后的某一天,想平常那样穿戴整齐地要上幼儿园,他本以为迎接自己的会是习以为常的小玩具,天天都在一起的小朋友以及无比熟悉的场景。可是陌生的朋友,陌生的气味,让安安愣住了,也许他始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一天,一群陌生人会在自己的教室里做着他曾经做过的事,而且这个教室、这些事,已经不属于自己了... ...安安没有哭闹,乖巧地和妈妈说,“妈妈,我们走吧... ...”当某一天孩子发现原来每年都会驾着小鹿车、背着大大的袋子给小孩子送礼物的圣诞老人根本就不存在;自己一直坚信的东西原来都是骗人的,而且“罪魁祸首”还是无所不能的爸爸妈妈,孩子的失落一点也不比那些自以为很聪明的大人少。不是说孩子就是比大人优秀、伟大,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光鲜、崇高的,也不是批判大人的世界有多么浑浊不堪、纷繁复杂。只是希望每个大人都能静下心来、将孩子当作和你一样的人来看待,他们的情感并不比大人的少,他们的想法并不比大人的笨,当你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平等看待他的逻辑和思维方式的时候,你就会有惊人的发现... ...PS.写完文章,选择“分类”时,我无语了...文化?情感?杂谈?不是,难道真的只能选“育儿”了么?!!OMG!!好吧,反正说出了我想要说的,具体有什么样的定位就不是我的事了啦啦啦~~~

再爱龙应台

读她,从《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开始。爱极了她的犀利。可是,女人总是柔情的,尤其是成为母亲之后。看这本《孩子 你慢慢来》,我又爱极了她的柔情。最关注的是华飞出生后,她对华安的关注。我希望我也能做得像她那么好。

整体不太喜欢

不好意思,可能是期望有点高.对这本页稀字疏价高的书有些失望.当然,这不是评价一本书的内容好坏的标准,但比起目送来,内在的含量也显得轻薄些.倒是改变了向来觉得龙应台风格激烈的印象.书名或者说头一篇是动人的.作为一个年轻的妈妈,我了解慢慢来所要付出的巨大的耐心和克制,已经不只是有爱就可以做到的.慢慢来,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多少可能允许孩子们慢慢来.

深情

一口气读完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细腻的笔触似涓涓流水浸透我的内心,带我领略孩童的天真和性灵,留下沁人的甘甜和爽洁。每一个生命都是大自然的奇迹,就像人类的原始起点:在漠漠苍穹和莽莽大地之间,每一位母亲都参与了石破天惊的创世纪。高三时读过龙应台的文章,内涵深富,豪情万丈,然而读完《孩子你慢慢来》,我对她的景仰愈发有迹可循。她用第三人称抒写她与两个孩子之间的故事,故事里的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静静思索。“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孩子来到人间,眨着清亮的双眼,对每一件事物都充满好奇。童年的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世界观,母亲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解答小可爱的问题,有时这些问题直通宇宙,直抵人心,连母亲也困惑了,但她有办法找到温暖的答案,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我的妈妈也是这样。5岁那年,我第一次说谎,妈妈严厉的批评吓得我嚎啕大哭,等我安静下来,妈妈擦干我的眼泪,给我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个国王没有孩子,于是宣布从他这里取花的种子,谁能把花养的最漂亮最健康,就可以成为王国的继承人。所有的孩子都领了种子,几个月后,大家把花盆拿到宫廷上给国王检验,盆中的花儿都非常美丽。只有一个孩子哭得很伤心,国王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一直照料着您给我的那颗种子,但是现在它连芽都没有发。”国王温柔的把这个小孩抱在怀里,宣布这就是继承人。为什么呢?因为那些种子都是用开水煮过的,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其他的孩子都说谎了。只有诚实的孩子才能得到国王的疼爱。“囡囡,你要不要成为诚实的小孩呢?”“嗯,妈妈,我要成为一个诚实的小孩,再也不说谎了。”妈妈亲了亲我,而这个小小的承诺,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为我生命中的一个原则。在书中,这位妈妈把喜欢小孩的分为好人,不喜欢小孩的就是坏人。她说幼儿的小手像含笑的花苞,看到别的母亲解衣哺乳还忍不住驻足贪看,看那肥肥的小手抚摸着丰满的乳房,看那婴儿满足恬适的小脸,看那母亲低头的温柔,神为之驰。这位驻足贪看的妈妈有两个儿子,相差4~5岁。华安是哥哥,华飞是弟弟,爸爸是德国人。爸爸教儿子德语,妈妈教中国话,幼儿园里用瑞士语。对于孩子来说,每认识一件事物都要记住它三个名字,仿佛是自然之理,学起来兴致盎然。小孩子真是学习语言的天才!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妈妈刚有飞飞的时候她对命运的思索。“飞飞出世,我开始了解什么叫命运。从同一个子宫出来,出来的一刻就是两个不同个性的人。安安吸吮时穷凶极‘饿’,飞飞却慢条斯理。因为是第一个孩子,曾经独占父母的爱和整个世界而后又被迫学习分享,安安的人生态度是紧张的、易怒的、敏感的;也因为是老大,他是个成熟而有主见的人,带领着小的。而飞飞,既然从不曾尝过独占的滋味,既然一生下来就得和别人分享一切,他遂有个‘随你给我什么’的好脾气;他轻松、快乐、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他没有老大的包袱,他因此更容易得到别人的爱,别人大量的爱又使他更轻松、快乐、随意、简单,这就是命运。”

父母和孩子——温暖的“拉锯”

这是一本充满温情的书,让人看了有种想当父母的冲动。用文字记录下孩子成长的足迹,等孩子长大后再看,有种岁月冲不淡的温暖和感动。孩子,你慢慢来,也许道出了许多父母的心声,在他们的眼中,孩子永远是他们的孩子,长不大,需要关爱和监督。但对于孩子们而言,他们则希望父母“放手”。这是一个必须要经过的“拉锯”战,但这种“战争”的回忆,其实很温情。

感受着,体味着,想着自己的孩子,还有自己的童年和自己的母亲。。。

做女人?做母亲?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一个女人在生产的手术台上痛的死去活来,心中恨恨地想,何故来让女人来受这份罪?下辈子再也不要做女人了!不要再生孩子!可一天天地陪伴着孩子长大,那个自己认为的不能忍受的疼痛早已忘到九宵云处,模糊了记忆。满心满眼都是孩子给我们带来的幸福,还有那些永远割舍不断的母子情结。母亲是伟大的。当你长大成熟,终于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你这种感觉就会越来越清晰。是的,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一切。让我今天能在这里静静地读着《孩子,你慢慢来》,感受着,想着自己的孩子,还有自己的童年和自己的母亲。。。

书摘

王爱莲带着三个弟妹,到了爱河边;跳了下去。大家都说爱河的水很脏。那一年,我们11岁。(p4)我的手指在寻找答案,谁能告诉我做“母亲”和“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它空旷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女性主义者,如果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p34)生命的来处和去处,我突然明白了,不透过书本和思考,透过那正在爬的孩子。(p41)上帝造女人,使她成为生殖孕育的媒体,我变成造化的一部分,心里充满了幸福。(p48)脚踏车经过一片花开满地的平野。将车往草地上一倒,就坐下来,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p56)妈妈惊讶地看见车库前一串婴儿的衣物:是邻居挂的,让那相识的不相识的过路人都停下来,说:“啊,又来了个小东西!”他们带着微笑走开。(p82)而我,突然觉得人性是极容易判断的:世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喜欢孩子的都是好人,不喜欢孩子的都是坏人。(p96)从同一个子宫出来,出来的一刻就是两个不同个性的人。安安吸吮时穷凶极“饿”,飞飞却慢条斯理。因为是第一个孩子,曾经独占父母的爱和整个世界而后又被迫学习分享,安安的人生态度是紧张的、易怒的、敏感的;也因为是老大,他是个成熟而有主见的人,带领着小的。而飞飞,既然从不曾尝过独占的滋味,既然一生下来就得和别人分享这一切,他遂有个“随你给我什么”的好脾气;他轻松、快乐、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他没有老大的包袱。他因此更容易得到别人的爱,别人大量的爱又使他更轻松、快乐、随意、简单。这就是命运。(p113)老大很快地把手藏在衣服里,连声说“不要打不要打。。。”老二伸出手两手环抱着哥哥的头,把整个身子覆在哥哥身上,大声叫着:“不要打不要打。。。”两兄弟相依为命地抱成一团。(p121)

绵绵的爱,慢慢来

逛过书店后,偶然走进一家西餐厅,点菜很慢,闲时便翻起了今天刚刚收到网友寄来的《孩子,你慢慢来》。本是想随便抓本散文解解闷的,手中白先勇的《孽子》和葛亮的《朱雀》两本小说还都没读完,这是再抓起第三本书与我的记忆力而言并非明智之举,然而,这是一本抓眼睛的小书,已经翻开便欲罢不能了。我不是母亲,然而读着龙应台饱含真情的字里行间却在享受着一种作母亲的情怀,我是何等的荣幸,没有受过生育的痛苦,没有尝过付出的辛劳,却先享受了感悟一个素未蒙面的孩子成长的快乐。感谢龙应台,她用感悟的心和平实的笔触记下了自己孩子平平常常的瞬间。在阅读中,我的角色不停地变换着,时而,我是个旁观者,时光穿梭到十几年前的德国,我也站在窗台上,看孩子学梁山好汉在德国的街头拦下老太太的巧克力,然后咯咯地忘情傻笑着;时而,我跟着作者跟踪的足迹,回到童年,看自己放学时如何贪玩,不肯回家,十几分钟的路走上半个钟头甚至更长,然而,时光却阶跃式的突变,我看到了父亲焦急不安的脸,不用想,彼时的父亲应该是和彼时的龙大姐很有同感;时而,我仿佛又成为了个妈妈,准确的说是妈妈学习者,我没有孩子,但我终将成为妈妈,想象着一个香香软软的身子赖在胸前,如果我说这种感觉是奇妙的,那么,我猜一定N多妈妈要笑我了,好吧,我不说,毕竟现在我还没经验。我喜欢桃乐丝的作品,《晚安,美人》,《早安,陌生人》都流露出绵绵的母爱,一种无私的付出,一种执着的爱;我喜欢《来不及告诉女儿的事》,那是一种最后的叮咛,那是一种即将离别之时的不舍,是一种老人看透很多后大智慧的爱;我也喜欢杨绛的《我们仨》,那是对孩子的欣赏,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对家庭的爱。比起这些,《孩子,你慢慢来》则是从点滴出发,用善感的心记录,用敏思的心去揣度,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宽广之爱,是细腻却赋予智慧的大爱。在我看来,这种更近乎于自然天性的爱更富余人性了,更应该被称之为母爱。由于年龄和经历等方面的原因,龙应台少了杨绛的那份坎坷,落笔之处自然也少了份坚强和达观,然而,也正是因为少了这些坎坷,她的笔触才没了些遮掩,没了那些欲言而止、欲说还休,思维也更加清楚和明澈,她的落笔感情没有大起大落,始终是那份缠绵而悠远的爱,因此,《孩子,你慢慢来》给了五星,而《我们仨》是四星。

最伟大的母亲也会败在孩子手里。

作为作家龙应台,她是出色的,在她自己作品里那么成功。作为母亲不能说她失败者,但至少她也不曾成功过。女人一旦做了母亲,她的生命必定围着孩子打转。妈妈,我爱你。谢谢你赐予我生命。最伟大的母亲也会败在孩子手里;在强势的母亲也最深爱她的孩子。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就是质疑母爱的人。

早教——母爱的行为艺术

一直很喜爱龙应台的笔锋——5分的中式知性,5分的西式人文。言辞厚实又不乏深意,这本《孩子你慢慢来》,我是卖给我姐姐做早教教材用的,自己泛读了下,觉得颇有趣味,就写了这封帖子推荐给各位妈妈或是即将/准备做妈妈吗的人。文中笔者是生活在注重孩子人文与独立品格培养的欧洲,但自己是受着传统文化教育的典型中国父母,笔者把两者的精髓结合,对孩子实施教育,颇有典型意义,当然文中还有很多纯母性画面的刻画,但让我最受感触的还是这点,推荐一下

细腻的母爱

去学校图书馆借书时,无意间选择了龙应台的《孩子 你慢慢来》。龙应台的大名有所耳闻,但是知之甚少。在图书馆浏览书目的时候,被书的名字所吸引,“慢慢来”,现代人的内心和外在都处在急躁的节奏中,自己也不例外,总有急于求成的不良心态。对待孩子,需要耐心,不能把自己急躁的心境传递给他。想看看名人与她的小孩之间的“慢节奏”是怎样形成的。读这本书很轻松,龙应台与安安之间的沟通,正好是现在我和南南的情境相仿。原来名人与小孩之间的生活也是那么琐碎,妈妈会因孩子的天真而开心,也会因孩子的调皮而烦恼;妈妈作为成功女性,也会因为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而困惑;妈妈会在临睡前给安安读故事,也会遇到孩子的提问,自己无法回答等等。作者描述的场景,自己会觉得很熟悉,因为我和南也有类似的经历。南南已经4岁了,回想他的成长记忆,虽然很近我却已经模糊了,是在陪伴他的过程中不断地忘却。同样作为母亲,我能从文字中切身体会她对孩子的爱,让人惊叹的是龙应台的笔触,能将与孩子之间相处的情景用这么细腻的文字描述,生动、形象、真切。文字是记录成长最棒的工具,真希望自己也能用自己的笔补足记忆的不足。看完这本书,是受华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支笔的文字感染,我从这位优秀的妈妈身上学习到了与孩子相处的经验,怎样应对儿子的提问?如、何正确看待童话故事、给孩子读哪一类型的书……最后安安和飞飞的两篇文章中提到,妈妈是在他们睡着后再开始写作的,是一种热衷才能转化为行动的毅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要有自己的坚持!:)

女人与小孩

孩子和母亲在一起,我的视线总会先被孩子吸引,那样天真无邪,娇小玲珑。一团柔嫩鲜活的生命意味着无限欣喜。然后,我会不由自主转向孩子的母亲。女人脸上的如花笑靥,风雨沧桑,心中的真情流转,生之苦乐都将弥漫在孩子成长的空间里,教他去爱,去体验,去感觉。不知道为什么会拿起这本书读,只是觉得当内心寒流来袭,忧伤成灾时,那些真实温暖的照片给了我幸福的安慰,心里无限温柔。萧红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于是家庭和事业双丰收的女人,总会让人觉得是得到了上帝的宠爱。常常为女人一生中所担负的角色感叹,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爱与被爱都是那么义无返顾。女人可以活得洒脱自我,从一个沉溺于自我忧伤中的沉默女子变为独立勇敢的强者,见证生活的真实面目。也可以从风驰电掣中抽身而出,小小的转身,就是一种深层蜕变。女人至柔至刚,一生所求也不过是属于自己的温暖幸福。长长的路,有人陪伴,牵着小小的手,慢慢地走,慢慢地走……孩子对于女人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漫长的孕育之苦,随着一个小生命的出现化成无限的甜蜜和喜悦。小小的身体将带着女人的烙印,延续着她的情感,他们彼此陪伴,以全新的心情体验生的痛楚和喜悦。她觉得那个生命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是自己跨越生死迎接到的宝贝,他将是她的全部。我那娇弱美丽的朋友在向我讲述她怀孕的艰辛时,眼里流露出的全是温柔和骄傲。我轻轻抚摩她腹部长长的疤痕,一时竟无言以对。那个对着我痛哭,一声声诉说为什么相爱之人不能在一起的女孩已经不见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内敛而满足的小妇人。而我们再不能在青春里彷徨,再不能沉溺于自己的忧伤,只是因为从何时起她身边的摇篮里出现了这样一个宝贝。看,生命原有如此多的惊喜!原来我们都可以熬下去,“我们还可以一直喝咖啡,谈艺术,你也可以熬到有一天,不需要为情感而迷茫”,这样多好!这样多好!一团粉粉的生命紧紧依偎在母亲怀里,无忧无虑享受着乳汁。暖暖的阳光斜射下来,照着母亲温柔低垂的头上,她专注地看着他,忘记了一切。好喜欢这张照片。“冬晨。阳光照进来,把窗格一条一条映在地上。我们就这样坐在阳光里”。就这样坐在温柔的爱里,就这样在一瞬间拥有一切。我曾见过刚生完孩子的母亲慵懒从容的神情,那个时刻是女人一生中真正最美的时候,因为她体验过生死,经历过抗挣,她赢得了新的生命,她拥有她的宝贝,她散发着无限温柔。想起Scarlet Letter中的小女孩,那个怪异聪明的孩子,她是妈妈的宝贝,尽管她曾经象征着这个女人的耻辱。She named the infant “pearl”, as being of great price——purchased with all she had,——her mother’s only treasure!窗外依然飘着小雨。合上书,心中一片温暖,仅此而已,却是足够。女人与小孩齐豫 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audio/song/nrhxh.mp3我不知道这个小孩怎样凭空而来他可能让我告别长久以来的摇摆带他回来给他一个温暖的家每天晚上散一个小小的步慢慢有人说那个小孩长得象我跟我一样需要爱一样的脆弱跟我一样害怕孤独和寂寞象我这样的一个女人以及这样的一个小孩活在世界上小小一个角落彼此愈来愈相象愈来愈不能割舍我不知道这个小孩是不是一个礼物但我知道我的生活不再原地踏步陪他长大给他很多很多的爱让他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梦因为一个小孩是一个神秘的存在跟星星一样奇异一样发着光跟水果一样新鲜花儿一样芳香象我这样的一个女人以及这样的一个小孩活在世界上小小一个角落彼此愈来愈相爱愈来愈互相依赖 愈来愈相信安排凭空而来一个温暖的家一个礼物我的星星星星

让我们的下一代比我们更好

《孩子慢慢来》这本书,对于我,简直算开了眼界。两岁的孩子在我眼中,原本以为还很混沌,智慧女神还未顾及到他们,哭是他们最大的招数。可是不,两岁的安安的世界,让我知道,原来孩子的智能能给你如此的惊喜。看来,真的不能低估小孩,也许他们在某方面比你更具别样的智慧。这样的智慧大抵来源于孩子的纯真、净美与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孩子的善良在这本书里更是深情体现。那样柔软的良善,让人想起一句话:这个世界因为有孩子,才不致沉沦。当然,你知道孩子有天使的一面,也会遭遇他“魔鬼”般的另一面。这本书里叙述不多的孩子的调皮,他们与这个世界的沟通和触摸,有时候,还真是会让你头大呢。可是这一切的一切,看在眼里,看着看着,你就会真想要一个这样的小东西。这本书里,德国的民风也让人感动。很清晰地记得有一节中,当安安的朋友弗瑞弟在超市偷东西被发现,安安妈妈赶到超市的时候,超市的人员说的是:“他真的怕了,不要吓着他”。那是多么温暖的一句话,那样的温柔中透着的爱意,真让人感动。是,他们都能理解孩子的一时调皮和性格中还有未认识到的对错是非。我想起多年前,在云南昆明的一个批发市场,一个小孩,据说十岁左右的年纪,比弗瑞弟大不了几岁,因为在市场偷东西被抓到,那些大人对他拳打脚踢、扇耳光,小孩很快被打倒在地,据说又有大人又加上去踩躺倒在地的孩子一脚。表姐跟我讲她亲见的这一幕时,我甚至能想象到,大家义愤填膺地叫着“打小偷”,一定有的人脸上露出微笑,打人的一个个大约还显得兴奋。他们是在把积压在心里那些生意清淡、老婆的唠叨、生活烦躁带来的压力与郁闷化为拳头重重地打在这个试图偷文具的孩子身上。他们一定忘记了,他们也曾经是个孩子,也有不懂事的时候,也有调皮捣乱的过往。不知道是什么磨灭了他们心中的爱意与善良。甚至,不知道他们又会给他们自己的孩子怎么样的影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也看到过为孩子的错误急急辩护的父母,不不不,我的孩子没有错。所以,当弗瑞弟的爸爸领着弗瑞弟去鞠躬道歉,向超市老板致意时,看书的我不得不露出微笑。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小孩,一定是健康得多的吧。他们一定更懂得宽容与爱,责任与承担。这么多年过去,我多么希望当年在市场被打的小孩,他已健康地长大,心中还可以怀有爱、信任与希望。而我也希望,以后如果有暴力事件发生,我们能做点什么,因为每一个旁观者,都给这个孩子的伤痛加上了重重的一脚。当然,这么些年,我看到很多的父母,他们给孩子的教育中,那些关于爱的教育,言传身教,都令人感动。就像我的一个朋友,新近当了父亲,他说有了女儿以后,开始很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不想给孩子坏的影响。我相信,因为有这样的父母,所以会有优于我们一代的孩子,于是,我们的社会,会变得越来越好。让我们也爱护环境吧,珍爱这个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子子孙孙还要赖以生活的地方。也希望我们的小孩,可以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像安安一样看见大鸟,看见松鼠,看见刺猬。懂得一只鸟的眼神,那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呀。

原来挥斥方遒的手也可以隐藏着绕指之柔;原来无论学者、作家或者文化局长,母亲才是一生中特别的事业;原来天下所有的母爱都一样

我喜欢作为学者的龙应台,尖锐而不刻薄,睿智又不失理性;我同样喜欢作为女性的龙应台,率直而不霸道,温和又不失纯真。关于母爱的文章很多,太过炽热地表达和太过直白地诉说,反倒容易让读者觉得没什么营养;偏是最质朴的记录,慢慢地、耐心地、智慧地和孩子相处,反能看出对孩子不假思索的爱。

很不错

这本书不是教你 怎样带孩子,而是作者像散文一样记录她生活的点滴,但是很有趣,书的质量也不错,觉得买的很值,对龙阿姨的印象不错.哈哈

很好看!

“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让我想起儿子小时候

这本书仍旧体现了龙应台描述的细腻,也从字里行间看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关注和爱护,二天就看完了这本书,一路看一路发出会心的微笑,思绪忽尔进入书中,忽尔回到儿子小时的情境。才恍然发现,不知不觉中,儿子也已进入少年,不再是那个包着尿布叫妈妈抱的胖小子了。晚上看着熟睡的儿子,原来的婴儿肥已经不见,变成了有棱有角的面型,嘴角好象已经密密细细的貌似胡子的小绒毛。声音不再稚气,开始粗粗的像小公鸭。忽然就有点失落,有点惊喜,又有点诧异,原来不知不觉间,孩子已经长大。看到龙应台描述的孩提时期的种种表象,发现自己居然很多回忆已经想不起来,孩子的童年居然已经开始在我的记忆中模糊。原来真的没有什么不能淡忘,连生子之痛也已淡泊的象轻风一样没有感觉。忽然就觉得自己原来好不称职,也许,现在开始还会有几年与儿子共同生活的日子,我该好好珍惜,好好记录。记下孩子的成长,也许……

有思想的女人做母亲

本来是想看看《野火集》的,可是图书馆里仅有《孩子,你慢慢来》,翻了翻扉页,第一句话就吸引了我:“长长的路,慢慢地走”。一句平平淡淡的话,却是一生的嘱咐。优美的生活画面,富含哲理的对话,让我不禁向往。似乎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对自己和孩子的生活进行描述,对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柔情。让我想到了小时候语文书上一篇舒婷的文章。一个有思想的女人,当她成为了母亲,那么她的思想,在教育孩子上,一定也蕴含着闪亮的智慧。这本书便是集大成之作,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父母,不同于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这值得任何一个父母去看,也值得任何一个终将成为父母的人看。

不必追

很久没上书店逛了,虽然我算不上是一个嗜书的人,但很喜欢书店的那种气氛倒是真的,踏进书店,心情就就像洒入水里的沙子,慢慢地舒展开来,静静地沉入水底,很清澈的舒服。买了龙应台的《目送》,回到家,刚看了那篇同名的《目送》和《雨儿》,心里觉得很难过,有点透不过气,不忍心再读下去……虽说有些部位是越硬越好,但心,还是柔软些再柔软些吧。最近断断续续看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和《孩子你慢慢来》,读她温情的文字我却越来越感到焦灼。这两本书时间相差十年左右,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葛哥和笛迪是喜欢赖在妈妈怀里的小甜心,他们喜欢和妈妈抱抱,喜欢听妈妈的声音,喜欢妈妈的味道 ,可以说妈妈就是他们内心的小宇宙,他们的一切一切都要和妈妈分享。慢慢的,小宝宝长大了,变成了安德烈,安德烈他喜欢“自己的”空间,他在妈妈的车里会塞上耳机听“自己的”音乐 ,他喜欢和同龄的朋友呆在一起,他会厌烦妈妈的唠叨……对于孩子来说,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从寻求依赖到寻找独立,基本上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然而妈妈呢,孩子童年的记忆她放大好几十倍牢牢地印在自己的心里,从刚认识这个小生命的不习惯到可以用生命去爱他保护她一路走来,妈妈也已经深深地依赖着自己的孩子,妈妈不明白为什么过去那个喜欢粘着自己的甜腻腻的宝贝从哪天开始已经不习惯自己肉麻的拥抱,不再那么依赖自己了。作为一位母亲,我在龙应台的书中算是提前感觉到了这种失落和落寞,同样的儿时记忆对于妈妈和孩子来说是不对等的,在妈妈心里,童年的记忆是细节的,是沉沉地落到心里;对于孩子来说,是粗糙的,是淡淡地融化在他未来的生活里。就像安德烈所写的“这些记忆,会跟着我们的人生,一生一世,只不过不再像儿时那么明显”。等儿子长大了,我也像龙应台一样,艰难地学习如何“放手”,尊重孩子的独立,只是,我希望那个时候,儿子能抱抱我渐渐老去的身体,轻轻说声“妈妈,你慢慢来。”可是我现在自己都做不到,有何以要求儿子以后能做到呢?就像《目送》里写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子母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是的,不必追,只是你需要的时候,相信爱,相信我目光的相随。

我非孩子,难能慢慢

龙最近也算是抢滩登陆的成功者,新书、再版,占据着各家书店的醒目位置。多年前读过成名作《野火集》,去年读了风靡港台的畅销书,对市面上陆续见到的《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倒冷眼旁观。这类题材不急着读吧,再小几岁,我读刘墉那会若知晓,或许就一并读了,现在嘛,还是等有了孩子再说。机缘巧合,db上遇到了一个90后小孩(近两年不断有顿悟,我觉得人家小,实则是自己在变老。商场里的店员、理发店的发型师都在“变小”,走在校园里,听到的打招呼都是“师兄”。08年我在db上写下第一句“我说”:“ 今年,最后一个80后也满18了,也许将来,我们听到的、见到的更多是90后这个词语。”如今,92年的业已宣誓成年。要纠正自己残存的一丝偏见,90后不是幼稚的代名词,自己17岁上大学时,不也觉得自己成熟得不行),号称秉奉独身主义却力荐我读《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并主动见示港版珍藏,慷慨借我。据称有“減緩衰老或回到青蔥歲月”之效。《慢慢来》读来很快,直观的印象——晒。初为人妻人母,有失落:“婚姻,和民主制度一样,只是人类在诸多制度中权衡利弊不得已的抉择;婚姻幸福的另一面无可避免的是个人自由意志的削减。她又怎么对两岁半的人解释:这个世界在歌颂母爱、崇敬女性的同时,拒绝给予女人机会去发挥她作为个人的潜力与欲望?她怎么对孩子说:妈妈正为人生的缺陷觉得懊恼?”(页54)有不满:“为什么一个男人忙于事业,就没有人想到要问他:你怎么照顾家庭?为什么一个女人忙于事业,人们就认为她背弃了家庭?这是什么白痴的双重标准?为什么你公务繁忙是成功的表现,我公务繁忙就是野心太大,抛弃母职?”(页53)她曾经有种种理想、计划,做了妈妈以后都被迫搁浅,但你若问她是否后悔,只要孩子爬到身前,柔声一句:“妈妈不要不快乐”,一切释然。“谁能告诉我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空旷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页34)“晒”了那么多幸福体验(不同于刘墉,龙在书中还没有那么多煞有介事的提炼升华总结),龙还是有如是困惑。其实,困惑不惟“母亲”,“父亲”同样意味着多一份责任。用有得必有失来安慰着实消极无力,野狼变成驯兽的过程注定痛苦。龙说:“世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喜欢孩子的都是好人,不喜欢孩子的都是坏人。”我不确定自己以此标准衡量应如何归类,我从不主动去“调戏”别人家的孩子,至于对自己的孩子,我现在尚不确定自己未来的态度。但我确定自己也还有许多理想和计划还没实现啊。时间,关键的还是时间。“38岁算什么!”医生很诚恳地说着,“您有能力抚养孩子,您有时间和智慧培养孩子……您这样的妇女不多生几个孩子,谁该生呢?”(页83)这位德国医生的话在国中会有多少共鸣呢?尤其是你的爱人究竟作何想。世俗的力量很大,当明白了这一切,端看有无勇气选择。“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女性主义者无法给龙答案,小女孩则有资本宣称要独身。书页中掉出一张卡片,是MONTBLANC的香水试纸,小女孩也要长大,行经商场化妆品专柜时导购会为她分发,她将来愿作坏人还是好人?

撸起袖子养一帮孩子

某个深夜的晚上,才开始读完序,眼睛落在最后一句“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的时候,泪水止不住的往下落,自己都被吓了一跳,但就是控制不住的哭了起来。同事在space推荐的书,写到看后完的唯一想法是“撸起袖子养一帮孩子”,不禁哑然失笑,也好奇了起来,究竟写了什么呢?想起书柜里正有这么一本,从来也没有想起过要读,于是在睡前翻了出来。我想以后我有了娃,也要像小时候用自行车载着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要像小时候妈妈那样一边教着我背唐诗,而不是像现在满大待跑的车车后面贴的“baby in car”。书写的很温暖,浸满了母爱,让人心暖嘴角上扬,也时刻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妈妈的爱,真得十分想念、怀念~

妈妈和孩子

好温馨的一本书~我承认我是很容易被感动的,所以阅读这样的亲情故事更不能少了感动。从妈妈那里,我看到了很多母亲的温柔,从孩子的眼里,也看到了更多原本不能想象的世界。孩子眼中的世界其实很是有趣,如果我们也有一颗童心该有多好!

baby实在太可爱

写得太好了,让我都不敢轻易去评价它,那些细腻柔软的文字无一不透露出浓浓的爱,妈妈的守护。还记得想要做公主的男孩安安,放学15分钟的路程却要走70分钟的安安,闪烁着大眼睛翁妈妈我不可爱的安安,当然也记得覆在哥哥身上大叫不要打的飞飞,实在是太可爱了!读完后特别想要一个baby。 是的,我也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的扎好那个蝴蝶结,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

用最温柔和耐心等待你,孩子

读了三遍《孩子你慢慢来》,唯一一本阅读多遍的书。第一遍阅读是单纯地享受阅读,我是那么喜爱龙应台的作品,喜爱亲爱的安安与飞飞;第二遍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这本书的读后感而重新阅读,再次阅读之后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又增加了几分,却不知道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我的感受和心情,我想,大概是我还没做妈妈的缘故吧,能理解却无法感同身受那份深深的母爱;今天,是第三遍阅读完毕,此刻,我正在孕育自己的孩子,对于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终于深深地读懂了。 我,也愿意和龙应台一样,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我,也愿意等待漫长的怀孕岁月,让我的孩子从从容容地生长发育,以一个健康聪明的姿态从母体脱离,成为一个独立的小人儿。当我的腹中孕育着自己的孩子,我才深深发觉,自己的心境和作者写这本书时的心情是何等的相同。《野火集》中那个尖锐犀利的龙应台,忽然之间变成万丈深情的母亲,有着最深刻的思索和最温柔的母爱。相信孩子也会让我有此般蜕变吧,那个曾经工作至上的我,如今只想退隐家中用尽全力养育好自己的孩子。 与其说是在读安安与飞飞的成长故事,毋宁说是我在憧憬自己宝贝出生后的情景。将来我的孩子,也会是那个读《水浒》的小孩;将来我的相册中,也会是那一张张童稚的脸庞。我对龙应台的文字着迷,为安安与飞飞的可爱着迷,为那份厚重而柔性的母爱着迷,期待我的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天,我会用最温柔和耐心等待你,我的孩子。

喜悦

有多少的喜悦抵得过一个生命的成长?一个女人一生的悲喜,无非是在时光的翩迁之中如花绽放以及凋零。何况,亦只得一小段波澜,沧海一粟的辗转。然而在这样的位置,什么都可以不计较了,再多的苦痛委屈都没有了。她知道自己的写作被整日的忙碌和劳累耽误。她知道自己的社会角色渐渐淡化。她知道自己曾经的天高海阔的梦想不再适合这样一个“黄脸婆”。那又怎样?即使以此为代价,她亦已完整了。也许这甚至不算作一种牺牲,对她来说。一遍看下来,自己也开始憧憬,遥远的,巨大的,用一切交换而来的喜悦……

路的远处

知道龙应台这个名字已经很久,也知道,有这样名字的人却是个女性,却一直没有读过她写的书,直到从图书馆借到了这一本。    刚看第一个故事,我就知道,这本书再也放不下手了。    故事从第一个孩子安安正式开始。孩子九个月大的时候发出第一个词:啵(Bird)……自此,他的宇宙之旅开始了。稍大一点,开始有睡前阅读。像自己小时候读过的所有童话一样,熟悉的小红帽,白雪公主,大灰狼,西游记,水浒……一切一切,都让这个小男孩着迷。每个小孩都有过这样痴迷阅读的单纯美好时光吧。不由得想起自己,小学时,家中较少玩具,只有很多很多书。所有的大部头都被放在我蹬着椅子也够不到的地方。于是,几乎全世界能翻译成中国话的格林童话、安徒生、一千零一夜,中国的各种神话传说被我一一翻遍。然而,读书只是教育的方式之一而已。小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更多认识,来源于他自己亲眼所见,亲身所感。    幼年时与大自然的经历会在一个孩子身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就像人生的触角,在幼年和少年阶段伸出来感觉生命,并且毫不隐藏、毫无畏惧。当自然对生命有所回应之后,触角便收藏起来,不再为他人所睹,却在以后生活中发挥着力量,这种力量,不是一切有形的玩具、书本所能比拟。我的童年在农村长大,现在还清晰的记得赤脚踩在土壤上那种湿润柔软的感受,记得在六月的阳光下看麦浪起伏的场景。每年的春天是孩子们的黄金时节,小孩子的身体像小树苗一样嗖嗖的疯长。北方的杨柳开始吐露黄绿色的嫩芽,有好动的男孩子从树上割了小段树枝做成口哨。四月份,田地里的油菜花渐渐泛成片片金黄。傍晚来临,和一群发小悄悄从家里拿了透明的小瓶子跑到田野上去捉萤火虫。清楚的记得自己也曾经某个周末疯玩儿了两天以后,在星期天的傍晚被妈妈发现作业还没写。妈妈拿着鸡毛掸子在身后追,只有逃到小朋友家里。在涕泪横流的状态下饱食一餐,再被小朋友的爸爸送回家,到这时候,妈妈的气自然也已经只剩两三成而已。我生活在一个父慈母严的家庭,现在想来,我大部分好的习惯的养成都得益于这个家庭。然而,小时候曾一度怀疑那个每天对自己凶巴巴管头管脚的女人是不是自己的亲娘。你也知道,小孩儿永远都会有大人无法理解的各种奇奇怪怪的念想。当每个孩子长大成人,开始面对这个社会,他的棱角就被一点点磨平,面目变得模糊起来,最终,变成沙滩上众多鹅卵石中的一枚。所以,如果哪位朋友到成年时还保持着儿童的心态,我想说,他真是幸运之极。    毫无疑问,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非常成功,寓教于乐,严厉中而不失慈爱,就像华安在最后所写:母亲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眼馋的我几乎都有些跃跃欲试了。正如师太说过的:人生试题一共四道题目。学业事业婚姻家庭,平均分高才能及格,切莫花太多时间精力在任何一题上。我还读什么硕博,考什么寄托,赶紧找个如意郎君嫁掉才是王道,然后再生俩小孩,每日洗衣拖地、低眉顺眼、洗手做羹汤,送小孩上学、等夫君下班,相夫教子的日子,其乐也融融~~~    我那如意郎、孩儿他爹,你到底在哪里,还不速速现身与我相见、更待何时呐~~~ ——2010年04月03日------------------------------------------------------------------------------------------------------------------时隔一个多月,心境又发生了明显变化。人生之路如此漫长,我想,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肯定尚未到来。路的远处,依然是路 ,不急,我慢慢来~~~——2010年05月24日

一块感动

今年大连的天气挺反常的,难得有今天这样一个好天气,好到让我都不忍心出去,(呵呵,懒都有借口)。窗下晒着太阳看这本书,跟着书中的妈妈一块喜,一块感动,很温馨,很舒心。我第一次买这类写关于母子的书,虽然我自己还不是个母亲,不过看着还是觉得挺幸福。

安安 你的眼睛

关于龙应台,我知之甚少,此前只是了解她是一个笔锋犀利的女作家,擅于批判,热爱杂文,在台湾做过官,出过不少书,有个德国丈夫,后来离婚了。印象里面,她是一个典型的六七十年代的台湾人,心中有愤怒,也有抱负,不言情,非娱乐,如同鲁迅般的斗士,自然也不是个如胡茵梦般的美女。所以读到这一本《孩子你慢慢来》的时候,我真是惊诧极了。原来如战士般锋利的龙应台,曾经全职做过家庭主妇,养育过两个儿子,有过一段很温情浪漫的婚姻。在养育安德烈(安安)的时候,她居于德国,将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这个孩子,在照顾安安的闲暇,她才提起笔来,做她的本职工作。而她在《孩子你慢慢来》里面的温柔的笔触,氤氲在字里行间,飘荡在每一个小小的细节背后。透过龙应台的笔,我彷佛看到安德烈纯真活泼的眼睛,以及龙应台自己无限怜爱的眼神。细致而又耐心的幼儿教育,自由而又民主的幼儿辅导,比那些育儿经好用太多,字字句句,娓娓道来,微小的细节处,无不体现着这个妈妈的智慧与温柔。而小安安的活泼可爱,也跃然纸上。一颗在外界大刀阔斧的心,回到安安的世界来,就是一颗温婉柔软的心,和普天下所有的妈妈一样的心。而这一切,正全部都是因了爱。看完之后,我忍不住也想要一个安安,让我用我的一切来守护它,陪伴它成长,给它介绍时间的一切美好,让它享有每个宝宝都应得到的最好的呵护。

孩子,让妈妈慢慢来!

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是很及时的。“路过一片青草地,自行车一放就带着孩子走了过去。蒲公英年年春天都有,孩子的童年却只有一次”(大意)。这是多少母亲能意识到的?又是多少母亲幻想的浪漫而最终也停于幻想?“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龙应台像孔子一样明白自然对于人,尤其对于孩子的意义,是任何语言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后来,她没有妄责放学迟归的孩子,而是进行了一次“探究”:她看到安安和小同伴撅着屁股看地上一窝蚂蚁花了多少时间;她看到安安进入一个建筑工地探险,拖着一块木条走了多远;她看到安安仰头站在在邻居家大树下等待那两只松鼠出现,完成每天例行的一次对视。最后,晚归的拖着木条的孩子腾出一只手来,按响家的门铃。——我想,她已经由此看到了,她给了自己的儿子一个纯粹而完整的童年。这样的孩子,将来才会是一个完整的人。龙应台就记录着她这样的做法,没什么煽情的夸大的描述,不多发是非之论,也绝不作骄矜之态。作为读者,我喜欢。作为母亲,我敬仰。《葛格和底笛》,写安安如何学会和飞飞分享父母。往大里讲,自古讲究“多子多福”的咱们民族,多少子女得到的爱是残缺的?开始“独生子女”后,又有多少子女以为世界就应该是“我”的?当这些人成为父母,世界究竟是谁的呢?龙应台是没有这样提,但是她和她那些睿智的朋友——往往是养育了第二个孩子的父母——对“临危”的孩子的心灵,是怎样在“轻拿轻放”呢!她在自己家里解决着一个社会问题。我实在想说:就像普通话的全面推广极大地伤害了民族语言的多样性甚至造成了文化的不可弥补的残缺一样,“独生子女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危及我们民族道德伦理根本的问题。我常常站在讲台上不寒而栗:我不想我的孩子将来成为我现在面对的这样的孩子!“小乳牛吃着草,不知不觉往牧场边缘走去,细细的电线在那里等着它。它触电了,从此它知道,这世上有些东西是不能随便碰的”(大意),龙应台和社区店主店员这样处理两个孩子的“偷窃事件”。——我有一个同事,同室老师的年幼的女儿“随意”“玩”了她桌上三个硬币后,有两个硬币就“失踪了”。同事在孩子打算离开时问她:“你是不是用阿姨桌上东西变魔术啦?阿姨出去一会儿,你把那两个东西变回来好吗?”我非常佩服她。——偏巧这几天看莫小米的《我是谁》,也看到她爸爸怎样处理她幼年时的一次“偷窃”。其实想一想,谁小时候没有偷偷“窃”一点自己想要的东西呢?因为我和小女孩母亲关系更亲近一些,也因为,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件“偷钱”的严重事件,后来我们商量由我出面把这件事告诉女孩的母亲,说:小月开始有“钱”的概念了,你注意到了吗?——可是,想想“焦点访谈”大约一年前报道的那个因饥饿“偷了”村头小店一块面包结果不堪其辱服农药自杀的小姑娘啊!想想吧!我们商量提醒母亲姑且算“负责”,我那同事的做法算得上“睿智”,可在德国,邻居、父母、店主、店员,所有的人他们全体在处理这起“偷窃事件”中表现的不是“民族素质”又是什么?当我成为一个母亲,当“养”和“育”越来越清晰成为两个问题,我忍不住要恳求:孩子,让妈妈慢慢来!

矛盾。

虽不是一个如同作者一般有如此才华的女子。但也是有这样的矛盾:对于未来生活可能需要迎接的小生命——一个你从此以后就将倾心去关注,引导,照顾的生命——是否能够腾挪出足够的空间予TA?也是个内心需要极大空旷去独自占领的女生。也有许多想做的事情,想弄明白的地方。对于未来是有惶惑的——将要迎接容纳更多的生命,甚至是更亲密的关系。但读完此书却有种完全的释然。是啊,当到了那一步,孩子的绕指柔定能化掉此刻心中的百炼钢。母性本能的柔情蜜意,是可以越过这一切矛盾的。字里行间的温暖,第一次让我放下了这样的矛盾,决意去承担,那将会慢慢到来的,未来的,孩子。

龙应台之〈孩子,你慢慢来〉——

最早读龙应台还在读书,虽懵懵懂懂,却也看得出〈野火集〉的犀利和大胆,迥异于以往温软细腻的女性散文,而后又读了她的〈人在欧洲〉〈这个动荡的世界〉〈我的不安〉,于是喜欢了她对人和世界充满热诚的人文关怀,喜欢了她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各种文化的异同。〈孩子,你慢慢来〉不同,是她从孩子出生写起的“保姆日志”“人生手札”,记录下一个母亲其间经历过的每一丝喜悦和惆怅,当有人发问“在今天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到底要如何来带领我们的孩子?从我们的子宫里孕育出来的孩子,曾经和我们靠得那样近,依赖得那样深的孩子,在我们的血脉里萌芽,在我们呼吸里成长,在我们眼前哭泣着微笑着一天一天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世界究竟会是什么样的面貌呢?”时,她说,我愿从容地等待,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静静地成长,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她曾像所有的中国母亲一样,希望孩子的作业能写得更漂亮一些,能得“三只老鼠”(一种鼓励),但是,泪水涌上了孩子的眼睛,他咆哮着说“你总要我得两只老鼠三只老鼠,这么好那么好,我有时候也要得一只老鼠——我也有权利得一只老鼠,就得一只老鼠呀……”她楞在了那里。正是这样的吧,有了孩子,和孩子一起的时候,才能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看世界,彻底颠覆成年人的自以为是。在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她才恍然发现,原来那么多甜蜜迷人的童话其实藏着不少“陷阱”,而仔细品咂〈水浒传〉,似乎也有些“少儿不宜”……忍不住把她的这篇〈终于嫁给了王子〉贴上来,好文共赏:“安安和弯腿的昂弟在抢一辆小卡车,昂弟抢赢了,把东西紧紧抱在怀里,死命抵抗敌人的攻击。   妈妈看见安安突然松了手,退后一步。她正要安抚他,却见这两岁小娃儿端起两只小手臂,做出猎人射击的姿势,对准昂弟,口里发出“碰碰”的枪声,然后满意地说:“死了!”   妈妈觉得惊心动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杀人”的灵感来自哪里。   “大野狼把外婆和小红帽吞下肚之后,觉得累了,就倒在外婆的床上,呼呼大睡起来。”妈妈和安安依偎在一起看光复书局出版的世界童话书。书页上的野狼画得惟妙惟肖,大大的嘴巴露着尖锐的白牙,血红的长古。   “猎人来了!”焦急的安安抢在前头,替妈妈接下去;这故事,他已经听了许多遍了,每一个细节他都记得。   “刚好有个猎人经过小屋子,”妈妈继续说,“听见屋里呼呼的声音,觉得奇怪:怎么外婆声音这么难听?他凑近一看,看见了大野狼这个坏东西,于是他举起枪来——”   安安聚精会神地听着,两眼盯着书上一管大猎枪——   “碰一声,猎人开枪把野狼打死了!然后用剪刀把野狼肚子剪开,救出了外婆和小红帽。”   妈妈讲完了故事,心里觉得不太舒服:野狼也是动物,和小白兔一样是宇宙的宠物,童话里却老是给野狼开膛破肚,不是尾巴给三只小猪烧焦了,就是肚皮被羊妈妈剪开,放进大石头,掉到河里淹死了。妈妈觉得野狼受到不公平的歧视。而且,野狼遭遇的凄惨也使她开始注意到童话里的残酷和暴力。   脍炙人口的《白雪公主》在西方的社会已经受到现代父母的排斥,所以妈妈特别用心地读了一遍,啊,你看!皇后下令杀死白雪公主,部下不肯,皇后便说:   “不肯就砍下你的头来!”   部下不得已,只好对白雪说:“你逃吧!,我会杀死一只鹿,把它的心脏冒充是公主的,交给皇后。”   白雪公主没死,皇后又化装成老妇人,进了公主的门。“老婆婆一进门,就事着丝带,很快地勒住白雪公主的脖子,越勒越紧。她看见白雪公主躺下去,一动也不动了,才放手逃出森林。”   白雪仍旧没死,皇后就把毒药涂在梳子上,然后把毒梳子插进公主的头发。   公主仍旧不死,于是皇后用毒蛇的脚、鼹鼠的眼睛、蛤蟆的尾巴,还有蜥蜴的翅膀,做成剧毒,涂在苹果上,给公主吃下……         妈妈心惊肉跳地读着白雪公主的故事,短短的情节中,有各形各式杀人的方法:用刀子砍头,用剪刀剖开胸膛取出心脏,用丝带套住脖子把人勒死,用毒药给人吞下……我怎么能跟两岁的孩子讲这种故事?妈妈抛开书,自言自语起来。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贵!妈妈边想,边抽出《阿里巴巴四十大盗》。   “强盗看见卡希姆,挥着刀大叫:‘大胆的小偷!竟敢跑到这儿来偷东西,看我一刀杀了你。’”   “卡希姆还没来得及吭气儿,便被砍下了头。”   阿里巴巴聪慧的女仆发现强盗埋伏在大皮袋里,她就“找出一袋油,搬进厨房去,用大锅子把油烧得热滚滚。再把热滚滚的油,倒入每一只皮袋里。一袋、两袋、三袋……三十九袋,袋子里的强盗,连个气儿也不吭,都给烫死了。   “院子里三十九只袋子,都装着强盗们的尸体,阿里巴巴看得又惊又喜。”           妈妈倒抽了一口凉气,慌忙把《白雪公主》和《阿里巴巴》两本书移到书架上最高一格,保证华安即使搬来小椅子也勾不到的地方。留在下格的,都是安安心爱的故事:阿依达的花、小豌豆的故事、小锡兵的爱情、三只小猪等等。光复书局这套书寄到之后,安安连车子都不玩了,每天抱着书,一遍又一遍地翻着,连上厕所都坚持带着书一块儿上。   站在高椅上,妈妈把不让安安看的故事书一一排列,排着排着,她突然笑了出来,心想:我这岂不是和警总一样吗?查禁书籍。妈妈一向对警总那类的机构深恶痛绝,现在,她好脾气地笑笑:警总也没什么,只是把人民都当作两岁小儿看待罢了。       晚上,下班回来的爸爸趴在地上做马,让安安骑了几圈之后,两眼翻白、口吐泡沫、口齿不清地对妈妈说:   “老天,我撑不住了。你把他骗走吧!”   妈妈刚收拾好碗筷,同情地拍拍爸爸的头,叫安安:   “到房间去,讲故事啦!”   骑马的小人一骨碌滑下马背,飞快地往书架奔去。面对着一排花花绿绿的书,背着手沉思一下,然后作了决定,仰脸对妈妈说:“要灰姑娘,还有青蛙王子!”   靠着枕头坐好,妈妈问他:“你将来想做什么,安安?”   “喂——”他在考虑,接着说:“做公主!”   “你是个男孩,安安,”妈妈纠正他,却被打断,安安不满意地说:   “安安是男人!男人!妈妈是女人!”   “好,安安是男人,男人可以做王子,不是公主。你为什么要做公主呀?”   “做公主,嗯——”他侧着头想想,说:“跟王子,结婚。”         妈妈讲到灰姑娘穿上美丽的玻璃鞋,王子喜出望外,找到了爱慕的人。图片上画着灰姑娘半跪在地上,羞怯地让站着的王子吻她的手,“灰姑娘终于嫁给了王子,快乐幸福地过一生。”   妈妈边讲,边觉得像吃甜食时突然咬到沙子一样,非常别扭。这样的童话,无非在告诉两岁的小女生、小男生:女孩子最重大的幸福就是嫁给一个王子,所谓王子,就是一个漂亮的男生,有钱,有国王爸爸,大家都要向他行礼。故事的高潮永远是——“她终于嫁给了王子!”   狗屁王子!妈妈心里想着,这是什么时代了,人人都是王子。或许“现代王子”是商贾巨室的后代,在财富中累积财富,有个富可敌国的爸爸,大家也都要向他敬礼。现代王子甚至也长得漂亮,因为从小营养充分,生来一嘴乱七八糟的牙也可以请牙医矫正。但是现代的姑娘可有不嫁王子的权利。即使是灰姑娘,也不需要依靠“嫁给王子”的恩典来取得幸福。咆,若生个女儿,一定要好好告诉她:这故事是假的……   安安已经睡着了,脸庞贴在书页上,王子和公主结婚的那一页。 ”呵呵。这样的解读是否有点匪夷所思,但又顺理成章?读读吧〈孩子,你慢慢来〉又名〈女子与小人〉(网上龙应台的文集也不少啊)

一场生命的接力赛

我一直不喜欢太犀利的女人。这种“偏见”,也许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对女人温婉、包容、善良、隐忍等诸多要求的“熏陶”。不论是聊天还是写博文,我对于使用那些很极致尖锐的词汇,总有莫名的恐惧和犹豫。(我难道在惶恐别人以为我不是一个温婉、包容的女子?)也因此,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是到了现今这个年龄阶段,如果不是自己也做了母亲,我一定不会喜欢上龙应台的文字。这个本身有点缺乏女性味道的名字后的作者,惯常以犀利而锋锐的笔调写时事评论,谈论国际形式,揭露人性弱点,讽刺政府虚伪……颇有几分“侠女”的豪气,让我敬而远之。而当我带着一颗做母亲的虔敬之心,翻开她的《孩子,你慢慢来》时,我被感动了。这分明不是那个被我贴上“侠女”标签的名人龙应台,而仅仅是一个对孩子细致入微、温柔体贴的好母亲。十多年前的她,和现今的我一样,用满含爱意的目光注视着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用诚恳真挚的词语记录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小脚印。只是,她比我有更稳定理性的教育方式,比我有更多与孩子分享的亲子时光,比我有更多的人生阅历和对生命延续的感悟。虽然时隔十余年,她的这些“育儿心得”,却依然对我有帮助,依然启发和改变了我的一些观念。当童真可爱的小婴儿“安安”陪伴龙应台的文字渐渐长大为一个有着自己个性的男孩“安德烈”后,为了窥视这个幸福小男孩现在的模样,我又接着翻开了他们母子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这一次,我却不仅仅是被感动,而是彻底的由感动、羡慕发展到有些妒忌和焦虑了。且不说别的,就是一个青春、激昂、锐气、充满自我意识的21岁大男孩,能与自己的妈妈在专栏上以书信这样贴心的方式沟通交流人生感悟,就该是让多少母亲羡慕和妒忌的幸福啊?况且,他们的交流并不仅仅是浮于表浅的走过场,他们的交流是两个文化背景下的两代人之间关于情感、朋友、工作、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重大命题的探讨,甚至是关于信仰、文化、生死这些哲学命题。我仅仅四岁的儿子,现在已经不太愿意接受我的拥抱和亲吻,不太愿意被我牢牢的牵着小手过马路,不太愿意我寸步不离地陪着他去淘气堡游玩,不太愿意听我絮絮叮嘱他注意安全的话语,不太愿意按照我的想法安排周末活动……他就象逐渐长大的帝企鹅宝宝,开始不顾周围环境的严苛,想法设法地要从父母的庇护下探出身子去投入未知的世界。面对他“渴望”独立的这些小动作,我有一种无法言语的失落。我既想孩子快点长高长大,又害怕他的成长会一步步拉开他和我的距离,最终变得象我和我的父母一般,除了天气变化和身体健康,找不到任何有意义的话题。如果,十五年后我的孩子,能够象安德烈与龙应台一样,哪怕仅仅是谈谈工作,谈谈彼此对生活的感悟,我也将是多么的幸福啊!《亲爱的安德烈》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给河马刷牙》,龙应台以更确切生动的文字阐释了我自己关于孩子未来的一些观点。我对孩子未来的期望,虽然也不免俗地希望他将来能有份好的工作,拥有优裕的物质和受人尊崇的地位,但我更希望他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态,哪怕是做小工、踩三轮,哪怕是象龙应台说的“给河马刷牙”,只要他乐在其中。然而要教会孩子怎么在平凡甚至平庸的生活中享受到心灵的充实和满足,体悟到快乐和幸福,这却是我作为一个母亲的又一大难题。全书中,最打动我的文章是《生命诘问》。这篇文章是龙应台回答安德烈给她的几个提问。譬如问到她怎样面对自己逐渐变老的事实,如何应对读者对她的“智慧”的期希,是否会害怕读者和亲人忘记她等等,每一个问题都棘手得令人难以回答,而龙应台的回答却简单朴实得让人敬佩。如果说母子俩在报纸上开专栏探讨人生的沟通形式有些做秀的嫌疑,那么正是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龙应台做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的诚恳和真挚。其中,有一个问题,让我在看到答案后潸然泪下。儿子问她:如果你能搭“时间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对于这个过于幻想型的有点“幼稚”的问题,龙应台却很认真地回答说她想去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想看看那个时代的伟人,如何在没有污染的星空下作出那些伟大的思想。随后,她又写了很短的一段话:但是,我也想到未来,去2030年,那时你(安德烈)45岁,弟弟(菲力普)41岁,我想偷看一下,看你们是否幸福?但是,还是不要比较好,我将——不敢看。这短短的几句话,让我的心象被人揪了一般疼痛。可怜天下父母心!没为人父母,任谁也不会懂得这其中的况味!看完这本书的夜里,我梦见儿子变成了一只鸟,一个劲儿往前飞,任凭我怎么追,他就是不肯停下来听我说话。我伤心得直哭。醒来后无比惆怅。母子之间,或许只是一场以脐带传递的生命接力赛,即便你可以陪着孩子在场外跑上长长的一段,但终究场内的那段路是孩子自己的,你只能心有不甘地目送他渐行渐远。也许,学会放手,才是对做母亲的最大考验。龙应台说: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路其实可能会越走越孤独。如今,为人父母的我们到了而立不立、进退两难的尴尬年龄段,或许这也正是由平原进入森林的时候了。侥幸地想:也许,平原有平原的阔美,森林有森林的俊秀。

只怕时光抛下我

中午一觉睡醒,开始看这本书.细细看每一行字,景象不受控制自己浮现.那一幅幅母亲和小孩温馨的画面,很幸福.我有一个7岁的弟弟,我知道那种幸福背后是有多辛苦.病了要彻夜照顾,身体过敏痒了彻夜抱住帮他搔痒,不肯吃东西想方设法喂他东西,忍耐他东问西问,无聊了要陪他折纸画画,还要担心他比其他孩子落后而逼他学习......见证这些的我,无须到自己抚养一个孩子就懂得了做母亲是有多辛苦,也有多幸福.当他忽然抱住你来表示他的喜悦,他认真地拉住你的手告诉你他很高兴很喜欢你的时候,那幸福的感觉溢满胸口,于是一切值回票价.这也许是做姐姐和做母亲的差别,母亲不会计较付出的回报,姐姐却还保留着人类最后一点自私的本性,偶尔在记账本上今天弟弟爱我有多少.龙应台和好友的对话透露她没有小孩时的研究计划.我不禁愕然.那些人怎么会系统地规划自己的生活,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呢.那是用年月摸索出来的还是天性使然?不得而知.细看未来仍是一片模糊,更不必说什么目标与信仰.还真正领悟到那些用华丽的词语堆砌出来的文字,最多暂时让你产生精神上的视觉快感,那些泡沫般的美丽稍纵即逝.而那些飘散的白云,嫩绿的草地,连绵的山峰这些让人舒适在记忆中留下烙印的,却是那些最自然不过,从心底留出的文字.慢慢走出那个时代,那个以为稍有几个奇句怪语便算好文章的年代.学着思考,学着创造自己的东西,虽然尚未有雏形,但实属不易.懂得更多的东西,自然让自己淡定,老成和冷静.我是这样相信这的.于是学着用图书馆填满大片的时间I think, time will tell , we will know .如今我知道无论何事都要付出代价,也学会了取舍.与你失之交臂后,我才明白能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多不容易.好吧,最后的感想我不知从何而来,却是这个时间的产物.

5月母亲节

你从不知道如何为妈妈庆祝节日,小时候不懂事不知道为人母的辛酸,长大了又是个拙笨、不懂得表达情感的人,能想起的为妈妈做过的事,也不过是记住她的生日。记事起就不爱撒娇,不爱绕膝头麦芽糖似的贴心粘着妈妈,妈妈曾经娇噌地说:陈阿姨家的男孩子都缠着要和他妈妈一起睡,我要陪你睡午觉你都不愿意。你只能赧然的笑着不好意思对看妈妈的眼睛。人说女儿是贴心小夹袄,你却是件漏风的大褂子,恨不得风吹起来你就可以飘飘荡荡,从没让妈妈安心过。虽然她说你从小到大读书、工作都没让她操心,说你是她的骄傲,可是你知道,不操心?假的。没有父母不操心儿女的,你一顿饭没吃她夜里都会睡不安稳,心都操碎了,可还说你是骄傲。儿行千里母担忧,她天天记挂你的饮食起居,接到一个你的电话都欢喜不已,想起你不懂得照顾自己她眼睛就红了,十月怀胎离开母体后的你还是寄生在她的心肝,一举一动牵扯她的心跳她的呼吸。这个世界最让人难受的事情一定包括:看见父母的白发。也许某个清晨,睡眼惺忪的你拿着掉了扣子的衬衣去找她,她一低头你赫然看到她头顶竟有丝丝白发。这白发在清晨的阳光里看似苍白虚弱其实用心险恶,它伸出爪牙扣住了你的鼻口,让你的胸腔憋得酸痛难受,让你不敢直视,更不敢让她知道它对你的胁迫。你只能假装打打哈欠,说我去刷牙了,等下把衬衣放我床上。你拿着牙刷站在洗脸盆面前呆了好久,怎么也想不出来为什么,你知道人都会老,可是,可是为什么妈妈也会老?!妈妈怎么可能会老?!妈妈说她经常梦到你,梦中的你全是2、3岁的样子,从不曾见到成人的你。她说也许是心底里不想让你长大,因为长大了就意味着会离开他们的怀抱。她愿意你永远是她手中软软香香的小肉球,怎么都亲不够爱不够,她要张开她所有小宇宙的能量场来保护你,让你不知道人世也有伤痛和恶意。 可是,无论妈妈怎么不愿意,你还是真的长大了,也无论你怎么不愿意,父母还是真的老去了,世事违逆了所有人的意愿。但你知道么?最好的结局并不是顺遂人意时光止步,而是某一天,你能抱着她,好似当初她宝贝你一般的宝贝她,保护她,让她温暖又幸福此后的人生都能温馨从容ps: 严格说来这不是篇评论,因为全文没有一句话涉及《孩子你慢慢来》,在这里我要为这本书写几句话。在此书里你见不到那个犀利的龙应台,见到的只是一个温情的母亲,念叨着她心爱的两个小人。我说不出更多的话,上面那篇就是我走题的读后感。母亲节,请读读这本书。

龙应台。

我喜欢她,非常非常喜欢。社会评论家,你看见她身上的正直,敏锐以及勇气。母亲,你看见她身上深深的母爱。两种迥然的风格,在她身上淋漓尽致。小倩同学说,看《孩子,你慢慢来》,有想要生孩子做母亲的冲动~

孩子你慢慢来

一开始在一些杂志上看见龙应台的文章,我就很喜欢她,却一直以为她是一位男性作家。后来买了她的书,才知道是女性,而且是一位既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很喜欢这一本书,一口气读完了。她的孩子真是幸福。轻松愉快之中学习到了许多人生哲理。

孩子你慢慢来

这本书很薄,我看了三个小时就看完了,很喜悦轻松的一本小说。让人深深地体会到为人母的温情和爱,和孩子的纯真可爱。让我真是爱不释手。不过也让我觉得培养一个孩子真的是好难啊,时间一天天的过去,真不知道哪一种才是最适合孩子的方法,对未来的有点担忧,怕因为自己而耽误了我的宝宝,呵呵。刚刚宝宝问我看了这本书有什么感想,我就说了上面这些。可是宝宝说,你就看出这些东西了?他们以为龙应台是告诉大家,孩子,你该慢慢来,不要心急成功,慢慢来,只要是往好的方面发展,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散文式文字后的理性

龙应台之风到处刮的时候,我没看偶尔读了几篇,就放不下了涉及的几个内容:阅读问题、多子女问题、教育大环境问题、孩子偷东西问题。。。我觉得她写的处理方式都蛮好: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孩子认字、提高文学水平,前提是不要破坏他们的兴趣;多子女问题契合《游戏力》和李岩一直强调的“没有公平的爱,只有特别的爱”;教育大环境,你究竟是适应主流呢还是成为非主流?偷东西这事,一直是123博客搜索点击最高的一篇就是偷东西。仁者见仁。散文式文字的背后,透着母性自然的选择,也有智慧女性的理性思考。

若冰,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一个大雨滂沱的午后,远离了电脑,静静的在宿舍里看书,好像已经很久没碰书了,从放假到现在20几天的日子里,除了学习中的英语教材,我已经long time没看文学作品了。通读下来,心里一直是暖暖的,为作为母亲的龙应台的细腻文字而感动,也许,我是个如同作品中妈妈的同学若冰一样的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自认为女权至上的新时代女性,忽略了本性中那最初的母性。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喜欢小孩的人,其实也不然,只是太年轻,而对抚养一个小孩产生了无比的恐惧感,一来自己没有耐心,我成不了一个完美的母亲,二来自己是个自我中心论者,怕有了孩子之后,自我那些信奉为经典的信念会慢慢磨灭殆尽。所以一直幻想的以后有能力了之后能去领养一个小孩而不是自己生养一个!然而,今天的我,却突然有个想法,想自己生一个小孩,用心照顾他,记录下他每天成长的痕迹,一个微笑,一个哭泣,一个睡相,一次跌倒,一切的一切,好像这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乐趣一样,我会用尽全力去呵护他,保护好这些我珍贵的记忆……也许,女人的一生需要经历为人母这过程,才完整,才不虚此行。面对着这本出版十周年特别纪念版的书,看着后记中飞飞和安安的话,当我19岁时,我期待的也是母亲的放生,我期待过我自己想过的生活,我甚至觉得母亲的唠叨是一种巨大的负担,她给予了你太多的爱,舍不得你受伤,想紧紧抓着你的小手(只是在她眼里)不放,用她最大的力量保护你,可是我却期待的是放生,让她放我一条自由呼吸的道路,一个我自己一个人走的路。当然,我现在二十二岁了,在外漂泊了3年多了,在这条我自己一个人的路上走了三年,跌跌撞撞了三年,有收获也经历了挫折,你开始成熟,你开始独立思考未来,开始学会顾及父母的感受,开始恋家,你开始了解父母,也许,若干年后,当你为人父母,你会了解更多,你会为人母,你会和你母亲一样啰嗦的教育着你的孩子,你会和你母亲一样,用你最大的力气保护着你的宝宝,会为他高兴,为他难过,为他自豪,为他骄傲,为他……“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样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它空旷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静静地读着《孩子,你慢慢来》,感受着、体味着,想着自己的孩子,还有自己的童年和自己的母亲。。。

做女人?做母亲?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一个女人在生产的手术台上痛的死去活来,心中恨恨地想,何故来让女人来受这份罪?下辈子再也不要做女人了!不要再生孩子!可一天天地陪伴着孩子长大,那个自己认为的不能忍受的疼痛早已忘到九宵云处,模糊了记忆。满心满眼都是孩子给我们带来的幸福,还有那些永远割舍不断的母子情结。母亲是伟大的。当你长大成熟,终于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你这种感觉就会越来越清晰。是的,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一切。让我今天能在这里静静地读着《孩子,你慢慢来》,感受着,想着自己的孩子,还有自己的童年和自己的母亲。。。

温柔恬淡如萤火,实则遥远似晨星

喜欢龙应台的文字,娓娓道来却深藏令人深思的哲理。那种鞭笞现实,藐视强权的态度,虽然其自己说在界限的边缘游走,但心中的激情确实可以有如利刃一样撕裂昏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应台的文章当中,凛冽的激情似乎有些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思考。换一句不应景的话来说,虽然最近几本书仍然是禁书(解禁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被禁过曾经),但其中更多的是已经不是批判,而是思考。对于这种变化,很难说是好或者是坏,取决于阅读者心中的尺度吧。说回这本书,粗看孩子你慢慢来,似乎是一个母亲在儿子成长过程当中各种小事的汇总。这些事情,些许平淡,些许深情,些许溺爱。读起来很舒服很惬意。小孩子的童真与母亲的呵护跃然纸上。很羡慕龙应台,有两个如此可爱的宝贝,也很羡慕菲利普和安德烈,有一个如此睿智开通的妈妈。这些内容糅合在一起,给读者呈现出来一种恬静温馨的家庭画卷。也许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这样的妈妈,也许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如此的孩子。在书里的所有人都是真实而且普通的,或许这就给许多读者以一种替身入书的愿望。但闭目细思,所有的东西,都是要在各种因素同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出现。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不同文化氛围的交流碰撞,严格而呵护的母亲,亲切而放纵的父亲,亲爱单纯的伙伴等等等等。也许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成长起来的少年就会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因此,这本书完全是龙应台纪念自己纪念儿子的一本手记,希望从中获得育儿心得的读者,我个人认为恐怕只能是水月镜花,不论如何努力,安德烈与菲利普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而我们的儿子女儿,也会在一个独立的空间当中成长为无可替代的天使。因此,我乐意分享龙应台的喜悦和快乐,但并没有要她告诉我应当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莫伸手摘星,且惜自心性灵。

你的眼睛有我

读到这本书,手怎么也放不下来。听起来是一个女人絮絮叨叨讲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会发生得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爱确实无处不在的。一个新手妈妈对于孩子的到来,慢慢的学习与他们共处,交换彼此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让我感受到真实而又温馨,母亲在孩子人生得前行道路上,不断得调整自己的状态。面对这两个初来乍到世上得孩子随时带来小状况和疑惑,妈妈在自己知识层面面对、处理、释答得前提下,也不断的学习,感悟人生。在彼此同行得人生道路上,亦师亦友。故事虽短,看完心却回忆悠然。深感父母对孩子爱之不易,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们今天如何做母亲——鲁迅杂文的姊妹篇

今日略患风寒,午后卧榻上读此书,感觉似乎并不轻松。尤其是作为书名的首篇,虽然意在包容孩子的稚拙,但语气并不从容,相反,中间的大段叙述和描写都显示出了作者峻急、焦灼的心态。而且,“孩子你慢慢来”这句话本身,其立意和语调就隐含着一种内在的紧张。即使是那些比较温情的片段,也能让人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个启蒙知识分子的立场。在这个意义上,这部散文集可以说是鲁迅杂文《我们今天如何做父亲》的姊妹篇。

有温情,没答案。

“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纠结、犹豫……整本看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篇,开篇的第一篇,血淋淋的童年记忆。另一篇就是作者的那位朋友到访,自己唠唠叨叨说了自己很多计划,但是最后因为孩子都实现不了,做不了。但是对于没有孩子的人,看完全篇依然没有找到她究竟告诉我些什么?当孩子躺在自己身边厮摩的时候那种幸福,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所以别妄想从这本书中找到什么答案和决定性建议。所有人都说鞋子很舒服,可自己没穿怎么知道呢?知不知道只取决于穿没穿。没有中间道路。

一位杰出的母亲和文化人

从这里看到了龙的抱负和女人特有的温情。是啊,那些没有做过母亲的女性主义者们,你们想说什么呢?我喜欢里面的她对来访的大学同学说的那段话,她说她原本有许许多多的设想,她想拍摄欧洲每个国家的短片,想采访台湾几个有幼儿的家庭……我也好想这么做。对龙的印象还有《南方周末》上的一张照片:她坐在一张转椅上,仰头长笑,满脸的皱纹和轻松。那是她卸职台北市文化局局长之际。好一个女人。简单里透着不一般。

竟勾起一位少女想做母亲

只是抱着拜读龙应台作品的心态,选了此部作品。但读着读着才发现。这原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小说,那种一气呵成的大作品,而是偏于纪实类散文。一开始,有些不入戏,因为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这类文章我丝毫不感兴趣,或者说无关痛痒。但因为急于希望了解龙应台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的拿捏等等,还是硬着头皮在喜马拉雅听了下去。听的过程中,很神奇的事,这些文字竟然勾起了一个19少女对孩子的母爱之心。经常有这种时候,我会被她的文字打动,希望自己在将来的有一天也可以迎接一个小小生命的到来。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生育和抚养总是怀有恐惧和不屑之心的,但现在,我很荣幸我是一名女性,是可以当得起另一个生命的载体。谈到具体内容,前半部分是讲婴儿时期的安德烈,文字饱含爱意,细腻真诚,让人经常突然就红了眼圈,感叹母亲的伟大与动人的一缕迷茫。后半部分是讲安安稍有长大,开始慢慢成长为独立的小人儿和弟弟飞飞的到来。这时,龙应台的文字除了记录孩子的成长和抒发母亲的心得与成长观外,多了许多幽默的成分。许许多的囧事,例如小男孩对男女差异的好奇,偷东西,拯救老鼠等等,让读者觉得特别想亲亲这两个可爱的宝宝。总体来说,母亲是伟大的,柔情的也是坚硬的。文中的一些教育观和对生养一个孩子的认识令我深受教育,日后当我也该准备迎接小生命的到来,会买书再次细读!推荐给每一女孩,女人还有妈妈们,男性们有兴趣的也可以尝试一读了解每一位母亲的细腻。。。

女性角色的圆满, 另一种的成功

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业,经营着自己爱的家庭,养育着自己疼爱的孩子,这种圆满已经几近梦幻了. 如今一个龙应台给我们看了她的生活,给我们展示了她的思想,对生活,对人生,也对孩子.慢慢来的或许不仅仅是孩子,或者说我们还都是孩子.慢慢来,因为享受和品位都是需要时间的.

育儿故事

几个有趣小故事,文艺的笔风描写风景,温暖的调子记录对话,没有说教的育儿经,没有是与非,龙应台,一个文艺女作家,在两个儿子的教育方面有其独有的感触与视角,在传统看来,带小孩是件非常劳神烦心的事情,但是龙应台却乐在其中。我本来就很喜欢小孩子,看完这本书对当妈妈有多了一分期待,现在看完也就差不多快忘了,仅且把它当做一个个小故事看,或许只有真正到了要做妈妈的那一刻,翻开这本书才能感同深受吧。

同感

一直以为龙应台是个男的,所以当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他的一个随笔时曾经非常感慨于他的朋友为什么女性居多,而且与那些女性的关系都到了暧昧的地步。直到看到了这本小册子,才知道原来··· 同感与书中所说的有关孩子看到的童话书的问题,我不喜欢公主嫁给王子获得幸福的故事,因为我觉得女儿的幸福更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生活和事业上的满足感,而不是依托于他人的。她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寻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婚姻,从中得到爱,也体会爱别人的快乐。同感与女人作为母亲的付出。家庭中女人的付出总是多于男人,所以我一直以为男人是婚姻实质性的受惠者,而女人更多的是从婚姻中获得精神、心理的体贴和安慰,是感性的受惠者。很喜欢这种娓娓道来,但在生活的琐事中不断的思考,不断地感受的风格。文章是一气呵成的读完的,很少有这样的读书速度了,也足见这本书非常吸引人。

难忘,金盏花河畔

从这一本书开始,爱上龙应台的笔触。龙应台应该是具有刚柔两种个性特征的人,正如她的文字一般。这本书没有《野草集》般针砭时事的犀利文字,只是一个母亲的柔情似水,对孩子满满的爱的宽大情怀。没有什么比岸边金盏花丛的一吻更加令我动情了,而看着孩子背着小书包上幼儿园时的小小又坚强的背影又是如此触动我心,这大概也是一个母亲的心灵共鸣。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堆砌的辞藻,就在孩子的纯真里,在朴实却晶莹的文字里,如果你也有一颗爱心,你一定能读懂这份浓浓的母爱。

开始的变化

讨厌家庭,渴望一个人流浪,只是看到她做女人做到那么幸福,还是忍不住嫉妒连上羡慕。或许内心深处也想要过做母亲,只是以自己的状态,渐渐明白不能够奢望带好孩子的。所以一切的感情寄托于龙应台的字里行间,用热腾腾的牛奶陪着,慢慢体味她的温情,我想只有怀着深深母爱的人才能用文字表现出那种对孩子的爱。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甚至一个小小的眼神,映射出的是母亲散发出的温暖,没有什么比這种感情更温柔,更令人舒适了。我甚至开始想象,那个小小的人儿,就这么躺在你的子宫里,然后是因为想要见到你,来到这个世界,从摇摇晃晃蹒跚学步到进入社会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多么漫长的时光,但回想起来,眼前的这个“大人”不过是当时留着口水叫你“妈妈”的小不点,心中顿时温情泛滥。也许做女人很辛苦,但做母亲应该是幸福的。

很温情

我之前只看过她的《野火集》。as you know,really critical...但是这本书,完全表现了她母性的一面。很温馨。看着就有一种想当母亲的冲动。很想组织一个小家庭,过着简单的生活。华安很可爱,很聪明。和孩子的对话很有趣,小朋友的一个词语或者短短的一句话都很有意思。

浓浓的母爱,深深的柔情!

很早就看过龙应台的《野火集》,记得还是读中学时,就留下很深的印象,非常喜欢她的文章。当时光看文字,丝毫感觉不到是一位女性的文笔,通篇文章充溢着万丈豪情,文风犀利,入木三分,令人叹服。 而如今自己也做了母亲,再读到这本《孩子,你慢慢来》,文中却尽显一位女性做了母亲之后的万般柔情:“她着迷似的想吻他,帮他穿小衣服时,喂他吃麦片时,为他洗澡时,牵着他手学走路时,无时无刻她不在吻着娃娃的头发,脸颊,脖子,肩膀,肚子,屁股,腿,脚趾头。。。。。。她就这么不看时间,不看地点,忘了自己是谁地吻着那肥嘟嘟的小鬃毛。”读着这样的文字,我想每一位当妈妈的都不禁会心一笑,感同身受。 再如:“每天早上,教堂的钟当当当敲个八九响,华安就跟妈妈出发,到一公里外的猫川幼儿园。一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母亲对孩子那份浓浓的爱与深情,无不悄悄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书中因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对孩子不同教育方式的描写,大人对孩子平等,尊重的教育态度,以及对家庭中夫妻,母子,父子间各种亲情的叙述,凡此种种,自然,率性,透彻,直面生命的本真,洞悉人间百态,叫人由不得心生感动,回味无穷!一看再看,每一次都会触动人心深处那些柔软的地方。

是她,给我们猝不及防的痛。

  文/环珮空归    道声惭愧,读了一半坛经,总归放弃。受过九九八十一难,还是不能换得心静如水。我若修行,估计只能和过去的大家子弟样,找个替身,或者做个挂名。都算是出点香火钱给自己找个心安罢。  有朋友请推荐书目。我哑言。  我何曾读过一本大部头。床头柜上凌乱的堆着一些册子,桌面上又常落着灰。灰上甚至有我故意用指尖画的横竖。心血来潮时,会将它们打扫的一尘不染。  可是,这样的灰尘,又有什么不好。我对苛责的人说,它乱的有我的章法,它脏的有我的味道。这就是诡辩。  朋友退步,说他有六套红楼梦。我有两套,一套学生读本,一套父亲留下的旧版。有一本也堆在那些册子中,它连被抽出来的机会都没有。  我看不进哲理和抽象的东西。读梁实秋的小品文要开怀大笑,也庸常的喜欢张爱玲苏青沈从文,很年轻的时候喜欢安妮宝贝。仅有他们的几篇,我要反复看——不反复看能怎么样呢,床头那一堆里也只有这些。  我没有劲头买装门面的书,不看浪费钱。  那些生活随笔,有趣的犀利的平实的,点缀着我最后的防线。精神胜利法似的抚慰自己,好歹曾是知识分子罢。每天也看了三两页工作外的纸吧,虽然纸三俩月的一成不变的还是那几张。  我知道这样不好。连最简单的思维都停止了,日子将更平板而脆弱。  凌晨一点,找到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有些人,我们虽知思想和笔力都追不上,但总还有一线希望的。万一可以能呢。有些人,肯定给自己听,距离就是裂谷。一点希望都没有。龙应台便是,她闲闲的在前面走,我们永远只能望其项背。  飒爽的项背。她是集理智与感性于一体的女人。同样的东西,男人写来枯燥,寻常女人又多小女儿态。唯独她,落拓中性,倒合适如今追星的标准。下死力气找,我只找到一个共同点,都喜欢妙人梁实秋。  这龙应台真是孔武有力。她总是在你欣赏玻璃杯子的时候拿大锤子猛的砸下。给我们,猝不及防的痛。  一个午后,她在世上的杂乱中,看一个五岁的孩子绑一束花。阳光很好,孩子很认真,她很高兴。孩子胖胖的,有漩涡的手,拿着比他自己还高的绳子,专心搞那个蝴蝶结。  呀,我真喜欢这个画面。即便它是短暂的,心这么舒畅。所以我们都和龙应台一样,心里说,孩子,你慢慢来。我会等你。  转而她不给我们回旋余地,写到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因为贫穷受到不公正待遇,带着兄妹自杀。然后是王子公主童话中的残忍,各种死亡的手法,我们都看过的。  小时候,看到这些故事,看到这些残忍,也会想下子,然后不寒而栗的。如今她再提,更让人觉得不可容忍。一直以为我们是在童话中长大,原来是在知晓残忍,躲避残忍中成长。  我们都是十一岁。  那年,我们都是十一岁。龙应台将锤子砸下,记忆中的一些东西破碎。但我还是喜欢她。自己没有力量举起锤子,总是有别人能够的,也算是出点香火钱给自己找个心安罢。日子的平板和脆弱,不想思维的沉落,都寄托出去了。  这样的,三十一岁四十一岁也就慢慢过了。还好。  写于2007-08-05 17:36:01

关于孩子的趣事

感觉是一个妈妈的博客集,如果她写博客的话。没太多讲大道理的东西,记录了很多她两个孩子的琐事、趣事。可以感觉到她是个很细心的妈妈,可能是作家的天性吧。记录老大老二争宠那段儿挺有意思的,在汤姆有个妹妹那本画书里有类似的描述。这本书有孩子的人读起来会更有感触一些。

温暖和光辉的爱

这是一口气读完的书,给人温暖、光辉的感觉。像早晨,阳光透过窗子撒满房间,小鸟儿呢喃,空气中有苹果树的芬芳。是孩子的成长手记,也是极好的启蒙日志。温情的教孩子看这个世界,鼓励自由和理性的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平常琐碎的句子,也因为有爱而动人。长长的成长之路,要慢慢的让孩子吸收丰富的营养,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同情、诚实、优雅和责任,收获友谊和爱。让他们经历有圣诞老人的童年,在发现老人是假的后也不沮丧,因为爸爸妈妈的爱是真的。让他们知道一些事情不可信任,但更清楚人们之间的信任与关爱永恒。让他们怀抱大自然、爱护小动物,更有人类伟大的同情。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绝不粗暴指责,温和处理、和他们一起渡过。“世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喜欢孩子的都是好人,不喜欢孩子的都是坏人。”^_^

慢慢来

养孩子应该算是这个世界上最艰深的一门科学了吧。你无法进行预实验,更无法对实验进行修改。你能依靠的,仅仅是对孩子的爱。在这点上,我挺佩服我的母亲。她仿佛无师自通般拥有很多如今看来极为科学的育儿理念。“我们只有对着自己最亲的人,才会无所顾忌。所以,宝宝,你对我发脾气,我一点儿也生气。因为,你是把我当做你最亲近的人呐。你不对我发,还能对着谁发呢?”可是,面对这样的妈妈,你还能发得出脾气来吗?我当时受到的震撼是无以伦比的,所有的情绪反应只剩感动了。“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那些对孩子诸多不满的父母,不如先从自己身上找找问题。”“打孩子是父母最无能的表现了。想想看,面对那么小的人儿,你除了诉诸武力竟然毫无办法,不惭愧吗?”……孩子,你慢慢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如今这个一切都要赢在起跑线上的社会,谁敢慢慢来?我很庆幸,我的童年充满玩乐。不用上学前班,所上的那所幼儿园也不会教授任何“科学知识”,每天就是带着我们唱歌跳舞游玩嬉戏。不夸张地说,幼儿园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了。所以,当我在高中交上“慢生活,时间不等于金钱”的人生格言时,老板的脸色真是精彩极了!现在的心境回不去了,会急躁,会焦虑。孩子 你慢慢来。当孩子长成成人,真希望我们依旧可以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

虽然之前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没有看它的欲望,因为毕竟我是挺...不喜欢小孩的。期末考完后跟同学去逛书店,看见这本书的封面——三联的那一版——是安德烈(应该吧?)走在金黄的树叶铺满的路上的图片,我就拿起了这本书找个角落坐下了。看她写在“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凌乱的花铺”,我便有了种也被阳光照着的感觉。她的文字,很温暖,让我可以慢慢读,慢慢来。读龙应台的文字,让我觉得,孩子真是可爱的——至少有些是;但所有孩子都是神奇的。我不是妈妈也不完全算是个孩子,所以在读的时候很中立——我读出龙作为母亲的爱,的幸福,的思考,以及华安的童真,的聪明,的小脾气。我理解了有一个孩子是如何让她/他的母亲重新观察世界,重新了解自己。这神奇的力量。但我觉得我还是,不要要小孩的好。之后读到菲利普出生。这对“葛格”和“底笛”,让我想起了艾斯和路飞。在那对虚拟的D兄弟之间,更多的是葛格对底笛的保护,以及两个人的各怀理想,共同成长。二现实中的这二位兄弟互相的照应更多一些,葛格也会嫉妒底笛,两个人都很稚嫩。但这种兄弟情节恐怕没有太大的区别。最后看菲利普和安德烈写的两篇回忆童年。文风跟他们的妈妈很像。(昨天我看读者,上面有一篇龙应台口述其他人写的文章,一点没有龙的感觉)童年,我的童年是怎样的呢,我一时记不清了。我不觉得在我的童年里有人跟我说,孩子,你慢慢来。P.S.安德烈和菲利普一个小时后好看一个长大了好看,真是...神奇。

一本很感动的书

赚了我很多眼泪....    搞的本来排斥外国男人的我,突然好想嫁个德国人,生个德中混血儿

你是否想起那逝去的年少与童真

我已忘了当年母亲的辛劳,只是记得童年的快乐母亲的陪伴、悉心教育,童年的玩伴,还有那年幼的无知读这本书实在让人有太多的感慨,一直以来我们都享受着幸福,却也在挥霍着幸福若干年后,当我们陪伴在自己孩子的身边时,我们是否更能体会母亲的心情呢?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吧

色彩层次

挺喜欢龙应台的,理性犀利里面有几篇在杂志上登过吧,印象颇深,所以这次甚至怀疑这书以前买过了?她的理念,立意,节奏,简洁都做得很好。但是,其实语言(或者说文笔)并不好,开始描述细腻感情的时候就显露出来,因为用词非此即彼,机械,没有中间层次,只在情感的两头随便描绘一下。好比一个精度低的相机,图像是没有层次感的。当她所持有并试图传达的先进观点已经熟悉认同,不再有新鲜感的时候,就比较削弱美感。她是观点取胜的。语感。。。嗯,比如说,没有饭饭那么好的语感。适合写时评,分析类文章。也不喜欢她的小说。读上去有点DH劳伦斯的那种干。另外注意到两个小差错,和她的理性相违背的一处是说,想在园子里中郁金香和水仙,这样来年就可以‘满园风信子的香味’了。???这个我实在想不通。再有一处说帮孩子拯救老鼠,说自己从来不惧怕有骨骼的蟑螂甲虫老鼠肉虫,只怕蛇,下文看来小老鼠是不敢碰的。那段是彻底紊乱,首先那些节肢类动物不能算骨骼吧,其次老鼠蛇倒真是有骨骼的。编辑啊校验啊读者什么的怎么也不提醒提醒?

站在一个母亲的视角

很喜欢作为母亲的龙应台以一种温婉的语气慢慢向你道来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一个母亲内心深处最大的骄傲特别喜欢她说道哺乳的那一段那真是身为女人的一种幸福体验这也许是上天对于女人的一种补偿在经历了生死交关的疼痛之后

很细节很温暖

最近读的书都让我觉得人生可悲剧,而同时又那么迷人。这本书可以算是目送的一个段落演绎吧,目送自己的孩子渐渐长大,直到离开自己。文字和细节都非常让人感动,还没有孩子的我总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能那么耐心那么充满爱的把一个无知的小生命一点点引入这个世界直到他羽翼丰满我们还含笑送他远去。妈妈对孩子的爱和孩子对妈妈的爱总是不对等的,整本书都是妈妈在叙述孩子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点滴都那么温暖,书的最后两篇是两个儿子写给妈妈的,能明显感觉到孩子拥有自己的世界,母亲的爱他们其实记不得太多也不能体会到太深。嗯,这两个大男孩实际上应该已经蛮优秀了,我在想,也许等到有一天他们在自己的新世界里玩累了偶尔回回头的时候,才能某一瞬能对母亲的爱有同等分量的感应和回应。我不是很明白,这么一个充满爱的母亲,这么一个事业上也很成功的母亲,为什么最后还是和那些主要做家庭主妇的母亲们一样,被孩子嫌弃过时老土不懂事。想起来都害怕,自己终将有一天也会走到这一步呢。所以说觉得人生没法去追求结局的完美。来了又去了,爱过没爱过对结局都没什么大关系。不过看看身边的人吧,大家还是都在前赴后继的去努力爱身边的人,是不是显得悲壮的美?管那么多干嘛,他那么可爱,我就忍不住要爱他呢!

所有女人都该看一下的书

能写出<野火集>的龙应台,竟也能写出这般温情的随笔,一句话:毕竟是女人啊!母性的力量无穷,当母亲是女人生命的升华.建议姐妹们都看看这本书.

爱与探索——《孩子,你慢慢来》

看了《目送》后,倾心于这个女人细腻的生活态度,对人伦之爱的敏感与反思,感动于她字里行间透出的悔与孝。没有刻意营造的深情,满满地充溢在颗颗文字中,像星星一样,忽明忽暗的存在。一个午后,先来无事,到图书馆闲逛。虽然那里杂乱无章,永远都找不到想要借阅的书看。看到卡车送来一层一层的新书,能借到的仍旧是早已面目无存、纸页泛黄的书籍。然而我总爱在无事时,情绪低落时,去里面逛逛。看着一架一架的书,满满的旧书味,想躺在厚厚的书籍上,心里静静的,有一种无法言语的宁静和满足之感。于是,在那个阴云沉闷的下午,我偶然与《孩子,你慢慢来》相遇在书架的角落里。薄薄的一本散文,随手拿起简单翻阅后,被那些单纯真实的图文吸引。孩子的图片下注着小小的解释文字,温暖的感觉扑面而来。已然忘却了是在哪里读完了这些简单美丽的文字。归还了图书馆后,迫不及待的在网上买了一本。收到后用有古典风韵的书皮仔细的包了起来,小心翼翼的在扉页上写下“2010年11月2日购于当当网”。不知道当自己老去之时,在午后的阳光下,泡上一杯咖啡,坐在摇椅上,再次阅读这本散文时,心里会激起怎样的感慨。那时,应是已为人母甚至子孙满堂的自己去回味年轻时候独到母亲的文字时的温馨与羡慕吧。如果说《目送》包含的是女儿对父母的愧疚与深沉的爱,那《孩子》一书中,则是母亲对孩子的探索与活泼慎重的爱。在这些简单的文字里,我喜悦于孩子们的直率与纯真,对世界的好奇,对生活的认真。在孩子们小小的心中,他们是以严肃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和新鲜的事物。那股较真劲,在不屈不挠的提问和新奇的发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前总以为孩子们是玩世不恭的,总以为他们是没有困扰的,读过这本散文,才明白,原来孩子也在认真的生活着。是我,忘记了做孩子时的心情。联想到一个自己深爱的男人。他在成年后,遗憾并追悔与已经逝去、实际自己从未享受过的童年。从5岁开始投入家族的工作中,在世界的注视下一路成长。遗失的童年再也无法找回。而他却停留在孩提时代不曾也不愿走远。像彼得•潘那样拒绝长大。只是在成人的世界里,经历得越多,受到的伤害越大。脆弱敏感的他直到灵魂支离破碎,仍旧学不会也不去选择成长,总是那么单纯善良与简单。或许是宿命,或许是他自己选择的命运,一辈子,他都过得好辛苦。让人揪心的痛。有时候不禁去想,如果能让他像华安华飞那般按照天性成长,我甚至愿意拿生命作交换。为他换取这样一个机会。孩子是应该得到快乐的,他却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龙应台这简约的笔触描绘出的生活状态,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我希望将来的自己能如她般明智与简单。让孩子以他喜欢的方式成长,当他们成年时,能对我说,哦,妈妈,谢谢你让我们自由生长,现在的“我”是我最想成为的“我”。这本散文中,我最爱两篇文章。《野心》和《欧麽》。《野心》里有一张龙应台在书架前选书的照片,下面配着文字:这家书店只卖两种书:社会主义思想和女性主义。我的手指在寻找答案,谁能告诉我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它空旷的野地和冷清的月光。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这提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做母亲后,还能做自己吗?我想要成为一个幸福的母亲,而在我的计划里,还有那么多梦想,我还在努力奋斗去实现它们。但当孩子降临,我的心,必然被他紧紧吸去。该怎样去选择?悲观的想,生活和生活那样矛盾,只有一条路可走。哪一条都会失去生命的满足感和幸福感。高二那年暑假,在医院做了一个小手术,因为夏天的缘故,术后护理极为重要。不能动,不能出汗,连喝水吃饭都要父母喂。每天开着小档的风扇吹着,半躺在床上,像个高位瘫痪的病人,只有头和脚可以微微扭动。那些天被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妈妈耐心细心的喂水喂饭,帮我擦身体,爸爸温柔的抱上抱下。课心情依旧低落。皮肤因为对胶布过敏,起了无数水泡,后来换做纸胶布,居然还是过敏,护士姐姐说,她还没有遇到过对纸胶布都过敏的人。身上的皮肤被水泡侵蚀的面目全非,至今仍有疤痕留下。那时每天还要做雾化和红光,在充满福尔马林让人作呕的气味的医院里,父母焦急着,我痛苦着。没有人能强挤出笑颜。出院的时候,去称体重,母亲竟比我还瘦得厉害!一天,正吊着点滴,忘记是什么要,只记得左手已被扎了四个针眼,肿得像熊掌,皮下微微出血,紫青色的这个手背。液体流得很慢,那药水是在太痛。就在那一刻,无意间转头,看到一个大肚的孕妇,一手撑着腰,一手吊着瓶子,药水挂在活动杆上。她一个人缓缓地推着杆子想厕所走去。一刹那,我忽然满心恐惧和悲凉。对做母亲充满惧怕之情。我无法想象十月怀胎会经历怎样的艰辛,整整十个月啊!从前听到“十月怀胎”总是听过也就过了,现在我才知道那“十月”究竟是怎样的漫长!怕自己撑不过那十个月,更怕想那位准妈妈一样,在这条苦难的路上竟要一个人去走过!还有一次,正在恢复室做雾化。听到走廊上一个婴孩撕心裂肺的啼哭,还有好多人乱而急的脚步声。母亲出去看,回来和看护我的护士说,一个奶娃的下半身被开水烫了。据说是孩子正到会爬的年纪,母亲只暂时离开了一小会,孩子竟爬去碰倒了开水瓶,严重烫伤。然后在婴孩的哭声中无意思地听母亲和护士责怪年轻母亲的疏忽,把这么危险的东西放在孩子碰得到的地方。后来做完恢复治疗,回去的路上经过观察室,看到孩子趴在床上,母亲在一旁小声抽泣,父亲两手轻轻提着孩子小小的双脚,不让他的腿接触到床单,怕水泡破掉。触目惊心的是,孩子的下半身一片焦黑!我不知道这小孩今后怎样面对这样的双腿?孩子一直在哭啊哭。医生说,给他打过镇静剂了,他现在想睡得很,但是太痛了,他根本睡不着。护士姐姐一脸不忍的说,一会挑水泡更痛!再后来没再见这孩子,想来应是转到上级医院去了。两年过去了,想到那一瞥,始终忘不掉孩子焦黑的双腿。心仍旧会颤栗。但愿那孩子能好好恢复,健康的成长。那接连两天看到一个人看病的孕妇,高度烫伤的婴孩,使我不敢要小孩,虽然我十分的喜欢小孩。而相比当母亲的惧怕,我更怕孩子的将来。在成长的岁月里,他将会经历哪些危险?他会不会变坏,长成我不希望的小孩?他会不会不快乐,像念高中时候的我,长期失眠、压力巨大、脾气暴躁、情绪起伏大、患得患失?他能不能找到懂得他的另一半,不像我这样懊悔?我能不能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在物质与精神方面都不贫乏?最重要的是,我没有和他商量就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他愿意吗?《欧麽》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篇。实际上我觉得它更适合收到《目送》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媳妇也明白她的念头:现在这个男人当然完全属于你,做妻子的你;但他的过去却属于我,做母亲的我。”而将来,她或许要对另一个年轻的女人说这句话。“或者,妈妈(龙应台)会倒过来说:这个男人的过去属于做母亲的我,现在的他却完全属于你,做妻子的你,去吧!”一张华安在草坪上爬着,龙应台在远处坐着看护他的照片。有一段话;“我的母亲也曾经坐在草地上远远地看着我爬行吧?现在,母亲的手背上布满了老人斑,那只曾经牵过我、抚过我头发的手。生命的来处和去处,我忽然明白了,不透过书本和思考,透过那正在爬的孩子。”《孩子,你慢慢来》是一本让人情不自禁去一读再读的散文。去体会那暖暖的母爱,纯纯的孩子,思考潜藏在文字下的生命与深刻。

魔法師媽媽,天使小孩

看了這本書,除了感動,更多的是喜歡那種生活模式,喜歡他們的溝通的方式。媽媽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個導遊,帶著孩子漫遊在這世界,領略生活的點點滴滴。龍應台細膩的感情,敏銳的視角,深度的思考,真是很強的女人,很優秀的媽媽。

孩子,你慢点长大

龙应台算是个理性和感性糅杂的很平衡的母亲。我一直有个想法,越是理性的人,才越能感受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因此理性和感性是共通共融的。成年人从高处俯视孩子,以说教教育孩子,是简单而又普遍的现象。很少有成年人能以平等、平视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孩子。我们好像很难放下所谓的身份和地位,用赤子之心去感受他们而不是用沾满尘垢的心去指点批评他们。用纯净的心灵去触摸他们,你会收获很多的感动和思考。

妈妈你慢慢来

最近我儿子的博客停了。因为我找不到很好的写作方法和角度继续我的博客。在全民皆博的时代,育儿博客是众多妈妈写手展示自己育儿心得,展示宝宝成长的舞台,我也曾赶时髦的,在不同的人生时段将我的博客打造成情侣博客,旅游博客,而今则成了育儿博客,不过最近我找不到北了。育儿的文章造就了很多名人父母,如丫呗的博客,朵宝的博客,牛顿的博客,番茄妈妈的博客,各有所长,有的每天一篇不拉的记录宝贝的成长点滴获胜,有的以美丽的图片视频见长,有的以异国育儿经博得众人眼球。相比之下,我没有时间每天絮叨记录,也没有高超的摄影技术,也没有异国的背景,而我的孩子就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虽然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属于他自己的故事。《孩子,你慢慢来》让我有了点思路,在龙应台写这本书的时候,大概博客还没有兴起,所以她写的其实一些关于育儿的散文,但是“散文”这个文体,在育儿博客中却是稀有的,而借用散文的文体,写育儿的问题,却更是稀少。现在的博文多是现象的记录,却缺乏问题的思考,更不愿意显示孩子不好的一面。除了对文中时不时插入的景物的描写,我有点感冒以外,其他的我觉得真的是让人读来如入心入耳,娓娓道来。其实,在写育儿博客的时候,应该要慢慢地写,孩子的成长有一个过程,每天很多事情都是规律而重复的,但是抓住孩子成长过程中值得思索值得回味值得分享的,才是真正的好文章,与其惶惶然记录点滴絮语,不如静心凝思与孩子共同遇到的问题。写育儿博客:妈妈,你慢慢来。

孩子的成长

以第三人称的角度看待一个孩子和母亲共同的成长.孩子眼中总是有新奇的世界,母亲以引导的方式来教育,自然成长是最美好的状态.当然其中水浒传的情节还是让人感到可怕,孩子的学习模仿能力,对是非的辨别能力都是需要有正确的知道的.很好的一本书,不只对妈妈而言.

我们其实,也想慢慢来

怎样才能停下脚步??、花从中的孩子,你可以慢慢欣赏你眼前的美丽。。。桌前的孩子,你可以慢慢想想你内心的梦想。。。

母亲与孩子与自然

此书由一篇篇独立的叙事性散文所构成,但通篇读下来,主题无非是母子之间的相处之道。龙应台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严父加慈母”式的,既严格要求,又体贴关怀。然而最难得的,还是她愿意聆听孩子的心声,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关心他、教育他,给予孩子充分自由、快乐的成长空间,自己则作为引路人适时地给予一定的指导。应台在我看来时一位合格的母亲,她细致、体贴、耐心,愿意牺牲自己的休闲和工作时间陪伴孩子读书、聊天、玩耍,陪伴他一起慢慢地认识这个世界,愿意牵着孩子的小手,一起去探索自然的奇妙,愿意陪伴他,一步一步地、慢慢地成长。如今忙于工作和社交、把孩子扔给父母公婆照顾的父母们,有几个能做到像作者这样呢?无怪乎孩子被祖父母宠成“小霸王”了。文章中令我心灵得到治愈和放松的部分莫过于安安和大自然的每一次亲密接触了。草木的清香、摇曳的花朵、呆萌的小松鼠、叽叽喳喳的鸟儿们……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啊!大自然,你为何如此亲切可爱!从小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长大的我,对此实在心驰神往。可惜中国的城镇化步伐不断向前,相信能有这样有趣的成长环境的孩子是越来越少了。

<<孩子你慢慢来>>摘选几句慢慢读

不经意间一下子读完了这本书,体会到作为一个母亲的不易,同时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个比较有学问的事。在读书的过程中仿佛自己在教育一个孩子似的,感觉到很艰辛,很快乐,时常被文章中的事常常感动,孩子就是幼稚,好奇心强呀。摘两句书的原话学习学习……为什么一个男人忙于事业,就没有人想到问他:你怎么照顾家庭?为什么一个女人忙于事业,人们就认为她背弃了家庭?这是什么白痴的双重标准?为什么你公务繁忙是成功的表现,我公务繁忙就是野心太大、抛弃母职?婚姻,和民主制度一样,只是人类在诸多制度中权衡利弊不得已得抉择;婚姻幸福的另一面无可避免的是个人自由意志的消减。……这样来来回回好几回合后,都过10点了,慢慢会气得拿出一支打毯子的鸡毛掸子,做出很“狠"样子,“手伸出来”。我们就开始绕着房子逃。她怎么也打不到。见她打不到,心里的得意到今天还记得,当然,也要等到长大之后,才发现,哎呀,她不是真打不到啊。写童年不是个容易的题目:童年仿佛很近,然而幼稚的记忆很模糊的,片段的印象也没有时间的顺序,我很难找出一条逻辑清晰地线来叙述。今天,我却以母亲的异国为荣,以这样的母亲为荣。即使我们在过去的岁月里常常有沟通的困难,我想告诉她:不要忘记这些过去的记忆,因为这些记忆,会跟着我们的人生,一身一世,只不过,他们不像我们儿时那么明显。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的“放手”也是必要的。我知道,这很难,难极了,但是如果你记得我们儿时的甜蜜时光,如果你知道你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或许,它就会容易一点点。等大了一切就变得不是去责备了,更多的是一种感谢!母亲永远是伟大的,母爱永远是那么的亲切。

神啊请将时间变慢

看这本书的同时,正好在看央视的专题《聚焦小升初》,赵普的愤怒快溢出屏幕了。初为人母不到一年,最初的忙乱刚刚平息,还没来得及欣赏孩子的三翻六坐八爬,七齿八牙,还在蹒跚学步中体会欣喜,焦急和沉重就隐隐笼罩过来。在北京为人父母,是不是就非要熟练地掌握“共建”、“推优”、“捐资助学”、“特长”等门道,而小升初还只是十几年后的事,眼前的幼儿园和小学也听起来需要鼓足干劲,搭床盖棚在门前彻夜排队和当年抢经济适用房号一般。疑惑却一直有,慢慢来是否就是输在起跑线上?输了开始是否就输了一辈子?无权无势的家长,不随波逐流,是不是就真的无路可走?我们是不是真的可以慢慢来?就这一个宝贝孩子,我们真的敢让他慢慢来吗?神啊,请将时间变慢。。。我真的希望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们,都能感应着该有的节奏,一步,一步,慢慢来。

让他慢慢来

怀孕的时候买的这本书,记得从书店拿回来,刚到家就读完了。现在小朋友4周岁了,花两个晚上的时间再读一遍,有更深的体会。现在缺少的就是让“孩子慢慢来”的心态。

有了自己的孩子再来读

感受会更深的。不得不说,作者的描写功力非同一般,小孩子的可爱掬态,在书里表现的淋漓尽致,特别的清新可触。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也是那样的调皮可爱,真是活生生的显现在了自己的眼前。小孩子最可爱的地方就是他们的无知淳朴,没有什么可以思前虑后的,也没有那么多的禁忌。尤其是牙牙学语的时候,更是特别的好玩儿。我也很想和大家分享这样的一份快乐,可是一般人不会感兴趣的,只有有孩子或者有过孩子的才会说到一起,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龙应台的有些教子观念,现在对于大部分的国人来说,也还是很前卫的,也不能说孰好孰坏,人生的道路总是不能受自己或者别人的控制,但影响也许是免不了的。我给儿子建了个围脖,把他的一些趣事放在上面,希望有缘人能够看到,也是一件小小的乐事。http://weibo.com/2316902091

异国婚姻下的育儿经

全书配了相关的图片,温馨而充满笔者浓烈的母爱。笔者孕育了两个孩子,在异国婚姻环境下长大,书中描述了许多他们成长的故事。适合已经当了母亲或者即将当母亲的MM来阅读。

献给不想生孩子的女人

我不是一个喜欢孩子的人,甚至觉得生孩子是对女人最大的折磨。身体的改变,时间的投入,自由的束缚,更不用提那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的生产过程。但读着此书,以及读完后的十天之内,我强烈地感觉并认为,女人最大的幸福是和心爱的人生个孩子。这种幸福的起点是两个人能够相爱,这已经很不易了。”人一生会遇到约2920万人,两个人相爱的概率是0.000049”。相爱而又能在一起,这是上天的恩赐。然后能共同分享一个生命的诞生和成长,这该是怎样的福祉呢。而接下来作者的想法,让我的认识又得到了升华。“孩子是上天给妈妈做女人的礼物”。这把我的想法美妙地扭了180度,还打上了个可爱的蝴蝶结。不是折磨,是礼物。那份与另一个生命骨肉相连的亲密,是男人永远感受不到的,是给女人款待几十年大姨妈的奖励,这么想起来感觉蛮好的。所以,如果有人想劝女人生孩子,给她看这本书吧,最好多看几遍,效果会持续得久一点。当然,如果这个女人足够爱你的话,也许你不需要这本书。

为了孩子,非常值得阅读

读起来轻松愉快,却又让人深思。不得不认真思考,应该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现在小孩儿,分裂人格的一代。成长阶段和长大之后,必然会面临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说的和做的,不管老师还是家长,有着太大的差异,令孩子们迷茫。值得认真阅读思考,为了我们的下一代。

妈妈,妈妈

要不是朋友强力推荐,我是决计不会去看一本讲述“拉扯”孩子的书。一来是因为自身的性别,二来脑海中已经对这种亲子类的书烙下了成见:无非是初为人母的悸动和矫作,孩童成长的顽劣与天真,无非是现在市面上大肆贩卖的“妈妈读物”中的沧海一粟。另外,看到作者栏赫然印着“龙应台”三个字就又减去一层想读的欲念。如果有人推荐她的杂文,我可能会放下手边的事,去看看这个一直令华人世界汗颜的台湾女子又写出怎样铮铮铁骨的文字,可现在捧出的是这样一小册几近“小女人”的书,实在让人难以恭维。后来之所以读是因为朋友把书塞给我时的那句话:哪天百无聊赖,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就读读这本书吧。好在人总有百无聊赖的日子,却并非每个百无聊赖的日子都有一本好书候在手边。之前我没有仔细阅读过台湾的文学作品,但印象中在那座岛屿上保留着近代中国温文尔雅的散文传统,不紧不慢中悠悠扬起,一炷香的宁静,一盏茶的芳香。即便是龙应台先生,提笔写自己的骨肉,也马上洗去一身硝烟,素衣翩至。读上几页,你就会发现这是怎样一个醉心于人母的妈妈,甚至在绝大部分的文字中,作者放弃了第一人称的“我”,而是以妈妈的第三人称来叙事,仿佛自己也在和读者一起来打量这对母子的生活常态。这种角度本身就使这册小书获得了卓立于其它同类读物的气质,让叙事和作者身份之间产生了一种温柔的张力,你看不到一个母亲面对着你絮絮叨叨那些生活的细碎,没有一丁点向读者布道或者寻求理解的意图,甚至连分享快乐的冲动也没有,就连讲自己对孩子的反应和感受,也依然不依不饶的使用第三人称“妈妈”。华安在玩耍在淘气在认识这个世界……妈妈在做家务在赶稿子在给孩子念书在生气……那些文字最朴实、最细腻、也最简洁地还原了一幅幅岁月画面,几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议论、说教,只是干净利落的描述,让你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思考。思考的不是如何如何成才,不是如何如何出众,不是,全不是,而是让人思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不经意间遗失的细节。是的,它们渺小、无谓,它们太习以为常太容易被遗忘,可它们就这么漂漂亮亮地给留了下来,写了下来,一篇篇,一幕幕,长长短短,晶莹剔透,甚至不要求情节完整,只要那股依附在事件上的情绪传达出来,就行了,即使读者在阅读中戛然而止,觉得突兀,也定会莞尔感慨:我们儿时不也经历了这诸等片段?除却文字本身,龙应台先生写作这些文字的态度和过程也让我们思考:一个拥有个人事业,肩负社会责任的女性,一个和文字为伍以笔为剑的战士,是如何在工作和家庭的角力中留出罅隙腾给这宁静的文字,是如何在她斧钺钩叉的字典中收集来虫鸣鱼嬉的字眼和句子来书写这淡雅的字行?书中有一章《野心》,说朋友若冰是个单身贵族,有着自己广阔的空间和宏伟的理想,在欧洲游学顺便来看望龙应台,见面后大谈各自的种种计划,其间小华安,就是这本书的主角儿,也掺了进来,以至于妈妈刚说了三言台湾形势又要加两语白雪公主……后来若冰“用很温情的声音”说:这种种理想、计划,做了妈妈以后都不能实现了,对不对?对于这个问题“妈妈软软地躺在沙发上”承认了计划的搁浅。后来若冰追问:你后悔吗?并且“脸上有一种透视人生的复杂表情”。然而在这个时候,文字的空间留给了华安——“整个身体趴在母亲的身体上,头靠着母亲的胸,舒服、满足、安静地感觉母亲的心跳和温柔。”这一章是我偏爱的,每每读到这儿总要放慢速度,仿佛要听到小华安起伏的呼吸一般,好让妈妈的幸福来得确凿些,好在这样的逼问下有些自信。这是全书几乎唯一没有把华安当作主角的章节,大部分笔墨放在了“妈妈”身上。我不了解龙先生之后的行踪和事迹,不知她是否已经完成了十几年前在书中谈到的种种计划,但是我熟悉那种憧憬未来,谋划着怎样将自己的才华施展开来的奕奕神采,也同样见惯了婚后为人妻人母的女性一寸寸陷入生活泥潭,投身于世俗得失的匆匆身影,然而这里存在着一个龙应台,侠骨柔情,剑胆琴心。龙应台之所以是龙应台很多时候恐怕是因为那侠骨,那剑胆,可龙应台真的是龙应台也许是由于背后的柔情和琴心。在一个个百无聊赖的日子反复读这册小书我逐渐意识到,也许不单是龙应台一人,几乎所有那些挥斥方遒的文字背后,其底色都是对人世殷切的爱。无论在表面上如何被人认作是桀骜的,是不屈的,他们都乐于退到一个安静的角落,确认自己和人最亲密的关系,描述自己和生命最微妙的温柔,就像龙应台陶醉于在书中把自己称为“妈妈”。

一个天使的礼物

这本书,是在豆瓣上发现的;也是因为这个名字,很快在卓越上下了订单;一本书,封面上就充满了温情的书,拿到手上的时候却还是发现封底上有了一道“不完美”的裂痕,像是什么呢?期盼中的完美,现实中的缺失或遗憾~~书拿到手,一直静静地躺在沙发上,因为有睡前看书的习惯,要把好故事延续进梦里。不时地瞟一眼沙发上的书,不见了踪影,原来被他偷偷拿到另一个房间已经开始了阅读……三个夜晚,这本小小的书带领着我走近了一个母亲,常常会放下书陷于思索,也常常看到留在嘴角的不吝啬的笑,常常会想到身边的很多个母亲,也常常会对比很多个孩子,像是母亲和自己,像是姐姐和飞飞,像是最爱的老师和天天,几分相似又几分不同……书上说孩子是送给母亲的天使,可当天使来临,母亲也开始了一段新的历程。现在的年龄早已远离了童年,又离当母亲的日子也还早,偏偏在这个时候遇上了这样一本书,现在的心境很特别,要做出选择,要迈出校园,要翻开新的一页等等,书中很多个故事,很多种情感慢慢交织,让心境也平静了不少。预想常发生,当自己有了宝宝,生活会怎样,宝宝长大的过程中,很多事情会怎样抉择,当父母也是一门学问,就像面对生活,不要吝啬快乐,不要奢求过多,懂得点滴的积累,就像这本书的标题“孩子你慢慢来”一切应该都会好吧~~~~~

暧暧暖暖的笔调,亲亲柔柔的童真

本是冲着她的《亲爱的安德烈》去,却发现图书馆只有这一本从小男孩安安1岁开始会说话记起,将他眼里的世界续续道来,这是一个将秋天的阳光形容为花生油般金黄的母亲。想必在她的眼里,一切生命都有如自己的孩子般的美好。没有琼啊姨的肝肠寸断,没有张爱玲的情调小资,是我接解台湾文学之后的一个全新的风格。值得慢慢品味

爱,在细水长流

母爱的话题,我们一直在涉及,形容母爱的语言亦很多:伟大、无私、不计较回报……当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时,就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句叮咛、一些啰嗦、一些神经质、以及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冲突等。情感都是以结合为目的,唯有父母和子女的感情以分离为前提。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成立自己的小家庭……书中有句话说的很温暖,原句我不太记得了,意思是:一个男人的以前属于母亲,以后则属于妻子,做妻子的不能夺走属于母亲的那部分。看书的时候,我想,以后我的孩子,我也会用只言片语、照片记录他/她成长的痕迹。

母子

我其实是从南方周末上看龙应台的专栏喜欢上龙的,最喜欢的要算和安德烈的书信,两代人的想法,观点就这样在笔下显现出来,喜欢龙应台的慈母感觉,还有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总是在试着了解,笔下有经历,还有情怀。安德烈我也很喜欢,和我差不多的年纪,却有着我羡慕的活力,有时都觉得期待安德烈的文字要胜于期待龙妈妈了,哈哈~从安德烈的文字里找共鸣,从龙应台文章里找安慰,引导。我想期待家书一样期待这样的交流。虽然我是旁观者。后来,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找到了《孩子,你慢慢来》,看到了安德烈的小时候,看到了那个一身理想和抱负,却被家庭,被儿子幸福的牵绊。喜欢龙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的细腻,喜欢这种平淡但充满温情的文章。

最后变天后变新娘,都想变母亲

看完给安德鲁后有看的这本,因为找目送时,这本就在右手旁。很轻松,睡前读物,顺便梦里做个母亲孩子的梦。(你丫那么恨嫁呐)孩子固然可爱,也很可恶。小S写出来的养孩子经是 心机母女(我没记错吧),做完文艺少女做文艺妇女的龙应台写出来的就是这本书了。看到 长大后要嫁给王子 那句时,在床上大有把床笑塌的趋势。笑完又把书翻了一遍,开始忧心重重,很多很多年以后,自己有了孩子该如何是好。应该把书都藏在哪里呢。而有该给他看什么样的书呢,黑童话肯定不行。无论儿子女儿,都不许他们想着嫁给王子,尽管王子有个有钱的老爸。应该先考虑,给自己找个男朋友吧。

爱死龙应台了

非常好的一本书作者从一个母亲的角度,详细叙述了养育、教育孩子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她的思考。文笔细腻,思路严谨

温情的阳光

孩子,你慢慢来。仿佛听到母亲的关爱,像浅浅的阳光,温暖却不刺眼。书中不仅谈到作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还讨论到作为一位现代女性,面对双重标准,对世界的审视。字里行间,很不经意地就描绘了两个童年的小家伙可爱纯真的一面。突然想要一个小孩。体验书中提到到很简单平凡却处处动人的场面。但是现在还无法拥有作者那样的智慧去教育一个一出生就需要知识的婴儿。关于老二出生后对老大的关注,关于小孩听完故事后的模仿行为,关于小孩对身体的好奇,对这个世界很小很小地东西,甚至是一条蚯蚓一只老鼠的关注。这一些,现在的我绝对做不到像作者那样充满智慧与爱。希望为人父母时,会有这样的童真对待我的小孩。在这之前,要增长智慧。这本书,以后还要读的。

同感

没看过但是简介中的一句话就深深的吸引了我“孩子的头靠在我胸口,我就能感觉幸福,。。。可是我也是需要极大内在空间的人”多么相似的感觉啊一直自责自己不够无私原来是因为自己是需要内在空间的人

感受一个斗士作为母亲的温情

本来是想找龙应台的《野草集》,所以去当当搜索,结果缺货,然后恰巧看到了《孩子你慢慢来》就买来看看。在我的印象里,龙应台是一个斗士的形象,大声疾呼,为平等,自由,为了台湾更好的环境,等等。在这本书里,感受到的是她作为一个母亲的温情,细腻,美好的感觉。在她的笔下,感受着她的两个儿子一点一滴的成长,间接分享作母亲的幸福。而且,实用主义角度考虑,真的可以学习一些和孩子相处的技巧呢。

孩子你慢慢来

喜欢龙应台的时候十五岁。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差不多二十五岁了吧。这本书和之前看的《野火集》还有《美丽的权利》有些不一样,温情多一点。龙应台写苹果落在地上,马嚼着苹果,汁从马的嘴角流出来的情形太形象了,真的不只喜欢龙应台的观点,她的散文和语言也一直是我喜欢的呢。最开始这本书叫《女子与小人》,我看过之后就留在了湖北家中,之后没找到。大概是2006年吧,我辞职了,在八卦岭的书店里看到这本书,买了一本。现在还在我的书架上

看龙应台教子

龙应台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作家。在她的笔端下常见她忧国忧民的情绪,无论是对孩子,对社会,对民众,还是对国家......初中时读了她的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愤怒’,读得热血沸腾。那时候对台湾作家所知不多,读的也仅限于琼瑶,三毛,突然遇到龙应台犀利的文笔真是大呼过瘾,觉得她颇有鲁迅的作风,敢于横眉冷对千夫指,敢说敢为,至此便留意上了追着也读了几本她文章的合集。后来她在台湾从政,然后移民瑞士,客居德国,经常往返港台德教书,越加佩服她不寻常的经历以及丰富的阅历与见识。再后来,她嫁了个德国人,生了两个儿子,安德烈和菲利普,便有了上面这本书。与刘墉一样,这部书也是龙应台与儿子的书信往来,教导两个儿子如何学习,处事,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化观点来看待社会与世界。刘墉的书本里更多读到的是如何教导儿子刘轩独善其身,而龙应台更多的是教导儿子如何兼济天下。虽然是一女流之辈,但眼光与胸怀却很罕有。

童年,还有我的童年

华安在嫉妒他的弟弟,嫉妒一些客人带给弟弟礼物却不给他;嫉妒母亲在亲吻弟弟的脸颊,而以前那是他的特权,他嫉妒的,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发了疯似地觉得妈妈的爱只能给我一个人,谁也不能分享。。华安在嫉妒他的弟弟,嫉妒一些客人带给弟弟礼物却不给他;嫉妒母亲在亲吻弟弟的脸颊,而以前那是他的特权,他嫉妒的,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发了疯似地觉得妈妈的爱只能给我一个人,谁也不能分享。。

孩子,天使

用一个下午,将这本书看完了。从前看过《窗边的小豆豆》,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孩子,今天这本书是在以母亲的角度写孩子,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孩子,就是天使,是上天派给女人作礼物的天使。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每次看到孩子都是满心的愉悦。他们带给你的快乐是那么的天然纯净,此刻我的大脑也是放空的。爱,满溢于心。母亲和女性主义者怎么平衡,我想说的是,不用刻意去寻求平衡。尽管好好的享受吧,上帝给女人做母亲的权利,这权力会带给你从未体验过的快乐,这快乐是无可替代的,要好好的将她保管,不用珠宝箱,一颗虔诚的心就够。我被龙妈妈对经典文学作品批判和对孩子心灵教育的敏锐洞察很感动,我记得小时候看西游记看水浒传,完全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只是觉得那是四大名著,所以要看,代表自己是很要求“进步的”。还有那些童话,血腥暴力的措辞在我读到的国内版已经被删减的差不多了,但是公主和王子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那一幕仿佛给我们小小的心灵做了个手势,指引着那就是人生的真谛。妈妈说我很小的时候,每天晚饭后,她便领着我去亲近大自然,给我描绘芦苇,给我描绘白云,给我描绘小花小草,虽然这些我全不记得了,但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也是我现在是个善良的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充满爱心的人的原因吧。又让我想起每天晚上我都会缠着妈妈讲故事给我听,偎在妈妈怀里,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地黏着她给我讲,那个乖乖的小女孩就像一只小猫,闭着眼睛感受着妈妈的体温和呼吸,全世界的爱,都聚集在这里了,全世界的幸福,也都在这里。感谢妈妈。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被硬生生地套上了“对于错,好与坏”的论调。但是潜意识中我总觉得,人类是最自私的,对人类好的就是好,对人类坏的就是坏。但是妈妈没读过什么伟大的著作,也没有人告诉她要尊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她只是出于本能,看到老鼠被夹得很疼就会心生怜悯之心,看到有人受苦就像去帮助她,这一切都完全出自于她的本能。慢慢踏入社会的我,也开始变得麻木不仁,认为“狠心一点才不容易受伤”,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自己,可是这样并不是真的快乐。每次回家,妈妈又能帮我唤起心中爱的涟漪。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上帝说的,硬是违背天性做事就是犯罪,所以这颗爱心我要小心的保护她,让她能与我同存亡。PS:如果一个小女孩从小的心愿就是做一个好母亲,会不会笑话她胸无大志呢?:P

女子与小人

小人指的就是她的两个孩子,与以往的犀利不同,这本书充满了温情,看完后,仿佛那两个孩子就像玩具一样在身边逗笑。

“为什么一定要三只老鼠?我就要得一只老鼠,我也有得一只老鼠的权利”

这是一本什么时候,我都会想起来翻来覆去的看的书。今天考古,放一篇旧文,但是推崇之心,历久无变。2006/08/07孩子,你慢慢来喜欢龙应台,是从师大的新书阅览室开始。新书亚,呵呵,师大终于有了比我年轻的书,让我欣喜五比,于是,不分昼夜的泡在那里。发现了几本龙应台姐姐的书,一发不可收拾。也许,因了德国,而特别的喜欢她。毕竟,她自我放逐到一个我无比向往的国家。这一次,却是从她的散文看起。一个母亲,一个独立自由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儿子。很喜欢那种风格,更喜欢的是和儿子相处的方式。还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和谐的相处。“为什么一定要三只老鼠?我就要的一只老鼠,我也有的一只老鼠的权利。”他的儿子面对母亲无休止的要求他得到三只老鼠(相当于咱们的五朵小红花)的成绩的时候,奋力抗争说出的话。经过半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经过了自由、理性的思考,在教育当中,还真的是很难将二者的原则结合的完美。我想,这该是我看过以后,唯一没有负面评价,没有批评的一本关于育儿的文字了。

蜜糖一样甜的小时候

连续几个晚上,我就歪在沙发里,舒舒服服地,断断续续地看这本书。从看第一页的时候我就预感到我会读它比读其他的书快一些,温暖的句子和照片再搭上字大行稀的格式,让我坚信我的预感。我果然读得很快,这让我开始想耍赖了——像看影碟一样,看一段,就要倒回去看看前面的,故意放慢速度,假装它长长的,没有尽头。心里面想着:不要这么快读完呀!我还没有准备好下一本书呢。这段有安安飞飞的甜甜暖暖的通道我不要一下子就走出去。让我在这里多停留一阵吧。晚上我抱着书盘着腿坐在沙发里,然后抬起头,看着电脑前面的妈妈,就想问:“妈妈,我小的时候也是你的天使么?”咕嘟了半天还是觉得太矫情,干脆对着妈妈的后脑勺感叹:“我要是也有个妹妹多好哇~”,然后滔滔不绝地自顾自地讲书里面的安安和飞飞,后脑勺果然没反应。走大街上都会被小蹦豆儿们毫不迟疑地叫阿姨的人,现在又想起了自己是小宝宝的那段时光。我家的阳台上面有过小鸟筑巢么?我救过把自己卡住的老鼠么?我和松鼠夫妇对望过么?我从放学回家必经的工地上捡过废铁么?我说过要和爸爸结婚么?好像都有过,可是我记不清了。

心中有爱,才能爱

没有人能够质疑父母对孩子的爱。龙应台在这本书里作为一位母亲,因为胸中有万丈深情,才能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写出充满爱的文章,尤其是对自己的孩子。 不管我们怎么要求我们的孩子,当我们静下心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意会,也一定可以感受这份深情,尽管我们不能表达,或许也不会表达...

小桥,流水,人家。

上学的时候,这本书我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两遍,它是我四年生活中在图书馆最宝贵的发现。这一次,她以柔克刚。我还记得她说,安安是上帝派来让她重新审视世界的,本想她带安安去看,结果确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我还记得,那篇,小桥,流水,人家。每一次看都流泪。生活的神奇,总在不经意之间。而我奇怪的是,这个年纪的我为什么会喜欢这样一本母子话题的书,我想,是巨蟹的特征吧。也许。

孩子你慢慢来

儿童是人类心智最初始最完美状态的所在。龙应台眼中的安安飞飞和周国平笔下的妞妞以及两位作家对儿童的感受是如此的相似!

很温情 是母亲的感觉

一个女人可以写出野火那样干练热烈的文字 也可以写出很温情的文字 其实我很喜欢人的这种两面性 哈哈 我也这样 这本书可以体会到母爱 也可以想起自己的童年 挺温馨的 不错

温馨有趣的粒粒收藏

1.侠骨柔情,那一只刀剑般的笔 绵绵深情地写起孩子 处处有感动 还不如说是 家长啊你慢慢慢地走过 珍惜啊 孩子成长的点滴 2.和亲爱的安德烈对比起来读 就会惊诧于成长巨变在慢慢来里的安安 是多么可爱纯真 而21岁的安德烈 是多么的多思内敛3.也很羡慕孩子成长环境 稳定的多元文化 人和自然的和谐温馨4.孩子的成长家长是应该做记录的 否则会有遗憾 因为成长太快5. 一个叫华安 一个叫华飞 坚持母语 妈妈话 感觉到了作者的赤子之心6.书中有很多照片,女人很美丽,孩子很可爱,照片的说明很有感情也很有深意。没想到龙应台年轻时那样浓密的长发,很女人很女人。

平凡的母亲

作为一个母亲,龙应台也是平凡的一个。随着孩子成长,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为每一个新的进步新的发现而欢呼雀跃。 挥别旧的,迎来新的。百年一瞬。

我看《孩子你慢慢来》

很喜欢这本书,书中的龙应台只是个普通的母亲,只是个身为人母的女性,没有犀利的言辞,没有尖锐的批评,这一刻的她只是个温柔的女子,用她的女性视角描写简简单单的母子生活,及孩子成长中的点滴,很温情、很温暖。

努力做个好妈

推荐给一个久失联络,最近偶然续上联系的朋友。因为他结婚了,有孩子了,和太太感情不好了,分居了,孩子越来越闷。虽然他谈得更多的是他和夫人各自的事业如何顺风顺水,几套房子地段如何好面积如何大,儿子就读的双语私立学校如何昴贵,多么频繁地出国公干,游览过多少名山大川……优越感噗突突往外冒的同时,苦恼和担忧却也显而易见——孩子周末、寒暑假要么跟爸爸,要么跟妈妈,原本活泼开朗的小家伙越来越内向,越来越沉默……我就包治百病地建议:读一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吧。他不知道龙应台是何方神圣。我于是大包大揽地说,我买一本送你。买时,干脆《亲爱的安德烈》也一起买了,孩子长起来多快呀。书收到后,用大半天时间重读了一遍《孩子,你慢慢来》,可爱的安安飞飞,亲切、细腻、睿智的龙妈妈,在这个春节长假里,又把层层叠叠的快乐带给我一次。我在《亲爱的安德烈》的读书笔记《我怎么没有龙应台这样的妈妈?我怎么不是龙应台这样的妈妈?》http://book.douban.com/review/2272345/中写道:“久读龙女士的作品,钦佩她针砭时事的鞭辟入里,感服她温柔纤細的深情动人。早些年那本《孩子,你慢慢来》,更犹如一扇突然开启的门,呈现出一种从未曾领略过的母子关系,给了我太多的感动和惊异。那之后,逢得叹育子育女苦经的爸爸妈妈们,便热烈推荐《孩子,你慢慢来》。不过反馈回来的读后感往往是:‘很难做到。’追问,答案惊人地一致:‘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了。’    差异固然大,但根本原因恐怕还是我们羞于承认的为父为母者本身的问题吧。本身问题重重,再好的教科书摆在面前,也是学不来的;又或者根本看不到学习的必要。 ”可这次重读却有了一些别样的慨叹,主要是关于大环境的差异,也可以说就是朋友们所说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其实“文化”可以拿掉,“东西方”也可以拿掉,差异就是差异。而且,岂止“差异”所能概括?记得也是龙应台女士的一篇文章,关于陆台在“统一”问题上的观念差异,她用了“鸿沟”一词,并说鸿沟之深,之难以逾越,令她骇异!我想说的是,同样作为孩子,国内的孩子与安安飞飞的成长环境,简直天壤之别,其差距也是令人骇异的。这样说吧,咱们的孩子兴许能侥幸躲过毒奶粉、毒疫苗、人贩子、一碰就散架的校车、豆腐渣校舍、冲进校园泄愤行凶的凶徒、让领导先走的汇报演出……但一定逃不掉被洗脑、被填鸭,脑子被塞满假大空。我不是要180度大转身,说父母的问题不是孩子成长差异的根本原因,只是这样天天耳闻目睹到麻木的恶劣现实,某一天,突然不那么麻木地看它一两眼,不得不如梦初醒:咱们的孩子在险想环生的吊桥上呢,下面是猛兽、浊流、险滩、峻隘……而且这吊桥说还铆在危岩上。但即便如此,也不妨碍我在再次捧读这本书时,在快乐、欣赏、羡慕的同时,反思和自我鞭策。龙女士的学识、见知、智慧难以企及,但她对孩子总是心怀“膜拜与感动”的态度,对生命的珍视——“孩子,是天心的验证,美的极致。”——是可以学习和必须学习的。许许多多父母,几乎是无知无觉地在生育。生孩子,不过是人生的一项议程,至于把孩子带到这个鸿沟遍野的人世后,如何小心翼翼地给孩子做认识世界、了解宇宙的导游,先别说能力、素质,很多时候根本是意识的蛮荒。安安和飞飞,得天独厚地在多种文化平和并行中长大,“长长的路,慢慢的走”,那样的景致肯定是独有的。但再独有,再遥远,只要她美,我都欣赏与感动。(请勿转载)

很不错的书

虽然是夏天,但是封面给人一种特别美好的秋天的感觉。看惯了龙应台平时直率犀利的文字,再看她的这本书,就会想到她其实也只是一位有两个小孩儿的妈妈,她的文字里面也有很温柔的一面。书看起来很轻松,我几乎是在银行大厅和吃早饭时把它看完的,对于刚刚考完高考的人来说,这样浅显悠闲的文字是很适合放松自己的。尤其是对某些母爱泛滥(…)喜欢小盆友的同学来说,特~~~别好!一向就很喜欢龙应台,她的《野火集》,《亲爱的安德烈》都挺不错的。最近出镜率比较高的估计就是她的那段下水道判别城市的话了吧,虽然城市内涝劳民伤财,但是还是挺希望军训的时候下雨的,阿门~

融融的爱,来自母亲

母亲最年轻貌美的时候我们都还年幼慢慢的长大了母亲,你还是最美丽的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永远。字里行间,是最融情的爱。爱你,母亲。

我们都慢慢来

安安很多的小细节被妈妈细心地捕捉下来了。他的一言一行,他的茁壮成长。宝宝都慢慢来,让我们好好感受你的成长,好好感受你带来的快乐.

有文化的妈妈加上合适的地方

  做龙应台的孩子还是蛮幸福的,妈妈有文化,也尊重文化,而且他们又身处尊重孩子的国家,所以他们可以幸福的成长,不用象我们的小孩子一样,从小就要学这学那,没有童年,没有快乐。

看到书名我就买了

宝宝一岁多了,开始对这个世界好奇,以他顽皮的方式来表达他想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一回事。作为妈妈,我开始努力思考该如何引导宝宝去认识这个世界。有朋友和我说教育宝宝最好去看发展心理学。于是我去了书店找发展心理学的书,哪知好多版本的发展心理学,大开面且厚实。正在我迷茫该怎么选一本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本书,还是龙先生写的,直觉告诉我拿起书去结账。书很薄,很快看完了,并且产生了好多做妈妈的共鸣。我的宝宝虽然不是混血,却是在混合语言及混合文化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妈妈应该选择什么故事讲给宝宝听,宝宝做错事情应该怎么引导,怎么面对宝宝对于两性的好奇,等等等等,龙先生为安安的成长用心,成为了一个有思想的导游,带着安安游览这新奇的世界。安安很幸福,因为他在妈妈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宝宝今天把石子从花盆里一颗一颗捡出来,放去旁边的花瓶里,很耐心。看他在儿童乐园里耐心的捡落叶放去垃圾筒,一片一片,一遍一遍的来回,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孩子,你慢慢来,妈妈喜欢看这样的你。

八月的欣喜

此时,我不清楚自己应该把自己定位到孩子还是父母。也许正是因为处于人生中这个特殊的、微妙的阶段,才会特别有兴趣来读它。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本书拿给已经怀孕6个月的妻子读。这里可以原封不动地引用书中的这句话:“8月,你将有忍不住的欣喜。”对于孩子们,《孩子,你慢慢来》道出了他们不曾知道过的父母心声;对于已经结婚生子甚至儿孙绕膝的成人来说,或许书中描述的那些场景早已是再熟悉不过的家常便饭了。而对于即将要为人父的我来讲,一切都是新奇的,带着欣赏与羡慕的心情读完了全书之后,余下的只有期待。原来,之前被我看作稀松平常甚至为之不齿的育儿经也饱含了如此的欢笑、矛盾、操劳和欣慰。感谢上帝让我可以在年轻的时候做安祈的爸爸。因为圣经上说:“少年时所生的儿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满的人,便为有福。”(诗篇127:4-5)

長長的路 慢慢的走

这是一本年深日久的日记,日记里记述着一个恬静的童话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母亲和两个孩子……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龙应台将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那种无法言喻的爱,用细腻舒缓的文字娓娓道来,真情流露处,让读者与她一同分享身为人母的快乐滋味。全书文章融会贯通,记述着华安与华飞成长的点点滴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华安称赞妈妈裙子漂亮的那一段,刚满两岁的小孩便懂得称赞妈妈的美,这真是一个逗趣又甜蜜的事情。很羡慕她与两个儿子之间建立起的那种爱的纽带。华安会伤心地说:我觉得你比较爱弟弟。华飞会说:我们结婚吧。读着这本书,感受着龙应台的幸福,同时也不禁深深地爱上了这对可爱的小兄弟。合上书本,我开始对龙应台的那句话深信不疑: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

深情柔软写母子

龙应台的文字真的奇妙。写过檄文。那样的笔锋犀利。但是任何关于孩子关于母亲的文字都无比的深情和柔软。真是个爱极了孩子的母亲。一路下来直到看到菲利浦和安德烈的跋,那些他们写给妈妈的话写在十年纪念版的最后。时年飞飞15,安安19.看过成年的安德烈和母亲的对话再来看母亲陪她从襁褓里一步步行至19.除了感叹也是共鸣。孩子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不过其间有些关于孩子能听的故事倒是新鲜。《白雪公主》不能给孩子看。因为里面至少提供了十几种杀人致死的方法。《小红帽》也不是好的故事。为什么总是把狼开膛破肚。狼也是动物。和小白兔一样是宇宙的宠物。还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看着强盗的尸体又惊又喜,这是什么思想。还有《水浒》也不能给孩子读,关于好人坏人这么不清不楚。宋江是好汉。可是也杀人了。还有《灰姑娘》。为什么结局永远是嫁给了王子。幸福只有靠嫁给王子的恩典。这是什么理论。现在哪里有王子。这故事是假的。哈。这些分析倒是第一次看。有点意思。

细微处的母爱与童真——《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是天心的验证,美的极致。”——龙应台《那是什么?》我喜欢可爱的孩子。我喜欢蹲下来用手去轻拍他/她们可爱的脸蛋,甚至凑上前揽在怀里贴一下脸。就是在大街上看到哪怕陌生的可爱小孩,常常也会如此。某次,我哥提醒说“小心人家大人生气”——也许是职业敏感,他的意思是人家会防备孩子被拐走,而我根本只是出于喜欢而情不自禁。就私心而言,我得承认一直只喜欢那些乖的、懂事的孩子——当然这样的孩子是女小孩居多;不喜欢调皮捣蛋、娇生惯养、疯天疯地的那类。最喜欢4-8岁似懂非懂的孩子,不喜欢那些刚出生尚无多少知觉的婴儿——至少在自己还没有做父亲之前是这样。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龙应台女士的这本《孩子你慢慢来》。这书适合所有已经或将会成为母亲的人看,适合所有教育工作者看。龙应台广为大家熟悉的那些文章,可以称之为思想散文——少了余秋雨式文化散文的矫情,也没有学术随笔无法避免的专业壁垒,有的是在世界眼光与人文关怀投射下对华人世界犀利独到的种种思考。从《野火集》、《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到《请用文明说服我》,以及散见于网络的时政杂文,作为一位名震两岸的公共知识分子,龙应台的笔下有“万丈豪气”。这一路的思想散文,似乎可与柏杨、李敖等的文章相比而找到某些共同点,也可从1980年代两岸各自在思想专制逐渐松动背景下兴起的文化自觉中找到渊源。不过,这本书里面的文章,大概是龙应台所有文章中最特别的,它们完全是温情与理性交融、母爱的光泽与孩童的谐趣洋溢的生活散文。诚如封底所言:“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作为两个中德混血儿的母亲,龙应台的笔下也有“万丈深情”。孩子是上帝的礼物。我们基本上不用去怀疑现在的人们对孩子的爱。但爱却是一门精细的艺术,知道去爱固然重要,懂得如何去爱更需要莫大的智慧。一味的爱,容易变成宠爱、溺爱,到头来可能反而害了孩子。这本书讲的就是“爱的艺术”。这种艺术存在于细微处: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街头陌生的小孩从从容容地把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耐心地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教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天上的云、路上车、电视里报纸上的黑人;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的每一个举动——他爬、他笑、他摇头、他站起来又一次跌倒;警惕童话故事、古典小说里面的残酷、暴力和世俗的偏见——皇后如何用各种方法企图杀死白雪公主、灰姑娘嫁给王子就意味着从此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梁山好汉如何打家劫舍笑傲江湖;静静地跟在孩子后头走完放学回家原本只要十几分钟实际却用了一个多小时历险般的路程——走过深深庭院、走过杂乱工地、走过松鼠在上头玩闹的大松树;帮孩子解救夹在花园的垃圾桶上的小老鼠——尽管早已全身起鸡皮疙瘩;陪拿超市东西被抓住的孩子,手捧鲜花向老板鞠躬道歉;和老大一起坐在楼梯台阶上坦诚细数妈妈对待老大与老二的同与不同……用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值”的人(P165),而不是粗鲁地呵斥、大声地教训、自以为是地责备,甚至罚站抽鞭。这种爱的实质是对幼小生命的尊重。尊重是因为平等——把孩子当作一个与自己对等的生命而不是附属来对待。从孩提时代起,就告诉他:你的名字叫做“人”。孩子对于成人,是细微的;个人对于国家社会,是细微。尊重这些细微的生命个体,正是龙应台文章的母题。以此观之,《孩子你慢慢来》与她的另一些落笔细微而眼光宏大的文章,是如出一辙的。在爱与尊重的视野里,才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取世界,才会发现孩子更多的细微处的趣味和感动:对着园子里的大公鸡连叫“啵”(bird);“跟屁虫”老二跟在哥哥后头神情严肃地人云亦云;渐渐懂事的老大帮父母把藏在阁楼里圣诞老人的麻布袋再藏起来“不要给弟弟看见”……孩子本来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天下母亲做女人的礼物。因为爱,她并不遗憾为了孩子而占去她原本计划好的时间、不在乎岁月侵蚀渐渐变成“黄脸婆”的容颜。她知道:一旦身为母亲,“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p38)。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大人成长的过程。用心的父母,可以从中学会很多东西并获得快乐。譬如,东西方的文化冲突、男女之间的性别角色冲突教她反思:“婚姻,和民主制度一样,只是人类在诸多制度中权衡利弊不得己的抉择;婚姻幸福的另一面无可避免的是个人自由意志的削减”(p54)。科技与自然的冲突让她醒悟:“人对这个世界已经掠取无度,不觉得保留一点天机、一点对自然的惊讶,比较美好吗?”(P80)可贵的是,这一段温情细腻的“保姆日志”“人生手札”,并没有因为这本书的完成而结束。两个孩子(华安、华少)渐渐长大,而母子之间的对话仍在继续(散见于《南方周末》“亲爱的安德烈”)。他们用他们共同的成长,为我们提供着活的教材。在线阅读:http://www.oklink.net/a/0008/0828/nzyx/index.html推荐篇目:《孩子你慢慢来》、《一只老鼠》、《放学》、《葛格和底笛》、《渐行渐远》图文见:http://www1.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337286&PostID=8684134

孩子慢慢来

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不同的背景之中,父辈的经验可以传达给孩子们。孩子需要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判断独立生活在不断变化中的社会中。父母不能准备一切给孩子,同时孩子们需要不断寻找新路和创新。慢慢来,孩子在学习

就在不经意间孩子长大了。

生活中有多少至真的情感啊!尤为亲子之间的情感最为让人动容和感受深刻。呱呱落地的娃娃转眼间变成了面部轮廓分明的青少年。妈妈对于子女的成长点滴更是何其的深刻啊!一点一滴的积累。我妈妈总会在跟我交谈一件事的时候突然说出:“真不敢相信你已经这么大了啊!”感叹的同时就好比我昨天才出生今天就长大了一样。子女的成长,父母亲的老去,包含了多少人生花絮啊。就这样不经意长大。

有孩子真好!

对于龙应台,我并不陌生,平素读惯了她大气磅礴、气贯长虹的政评类文字,今天再来读她母亲柔肠的作品,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温情,做父亲的心也又柔软了三分。有孩子真好!

许你慢慢来,亲爱的

真的很温柔很温柔的一本书,每晚灯下看一两篇,心都变得很柔软。最爱第一篇《孩子你慢慢来》。在龙应台眼中,孩子真的是天使,她用感恩的的心态度过和他的每一天。安安的世界,真是可爱至极。你给孩子多少爱,他才能回馈给世界多少爱。孩子,你慢慢来。

平淡而简单的幸福

社会的浮躁,课业的繁忙,如纷沓至的压力扑面而来,我也不清楚自己有多久没有好好静下来回忆当初再美好的那种时光,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却让人莫名地安定。长大了,已非当初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却还没达到母亲的成熟,也不知道是用什么样的一个心态去看这本书。记得有那么一天,看到了她在《亲爱的安德烈》里的这么一句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瞬间就被打动了。龙应台自然是耳熟能详,但我却没有接触过她的文字。虽然这一段话来自《亲爱的安德烈》,不过一个作家写作的形态,笔下的气息却是长久沉淀下来的。而这段话,精辟而真实,字字击中内心。就这样,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或更确切一些,我开始了一段旅程,一段母子的成长史,简单却字字流露出童年的美好。或许因为父母的关系,我受了东方和西方教育的熏陶,我似乎能体会到当安安在幼稚园里“玩”的生活态度,也能了解台湾七岁小孩一天写八小时作业的教育形式。她的文笔细腻,而不华丽,沉稳,而不浮躁。配着一杯茶,听着舒适的音乐,慢慢地咀嚼她的文字,是现代生活中的一种享受。每个小孩都能在安安的童年中寻找自我,或是里边的一个角色,或许是冷漠高傲的若冰,或许是龙应台当个母亲的幸福,或是台湾严肃的幼稚园,或是一天八小时的作业,或是妈妈说的故事,或是《水浒传》里的武松……这是一本可以轻易地勾起回忆的一本书。

女人是个谜

我不稀奇龙应台能写出这样的温婉文字,因为之前读的她的那些即使是批判性的文章中,都有种很人情的理解和宽容在里面.每天夜里回去安静的读这本书,看一个孩子和自己母亲一同成长,看他们怎么爱怎么包容,那种感动,好象忽然间破解了生命中的许多谜一样的开朗.而女人又是一个多么难解的谜呢.

慢即是美

慢即是美作者:乡村土狼2010-02-09 08:14:02在阿尔比斯山脉的路边,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话:“慢慢走,欣赏啊!”。对于一个孩子的母亲来说,有什么比慢慢地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慢慢地倾注自己的心血去抚养他,慢慢地看着他说话、走路、吃饭更美的事情呢。 龙应台做到了,她可以花费整天的时间陪伴孩子,直到孩子睡着了以后才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是啊,蒲公英每年都会有,而幼小的孩子只有那么一次。人生有多少个那么一次呢。她做到了,她陪着孩子慢慢长大,并将劳累当做福气、将辛苦当做享受。对于孩子的爱,母亲总是那么慷慨。 生命的来处和去处,我突然明白了。不是通过书本和思考,而是通过那正在爬的孩子。孩子,是生命给我们的一次重新思考;孩子更是人生给我们的一次新的体验。我们在忙碌的工作中,花费一点时间记录孩子的点点滴滴,将来有一天这也是我们和孩子共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此来说,每个人都会愿意和孩子慢慢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个人都会的。 慢就是美,孩子的一言一行会给与我们生命的喜悦,更会给与我们生命的追问。孩子,你慢慢来,因为我爱你,我要好好看着你。

本书一般,看后略有失望

作为母爱的情感描写无疑是成功的,可母性是人类的本能,母爱甚至是动物的本能。母爱也跟母性的教育程度毫无相关可是,母爱一落实到文字上,为什么就升华,升华,神圣至极?童幼期的儿童教育,儿童生活无疑也不是最繁难的(对母亲而言),少年时期虎头蛇尾,戛然而止,最重要的篇章刚来开序幕,结束了。。。遗憾作者的特性本身还体现在异域文化和传统中国文化的教育的冲击之中,鲜有涉猎,或轻描淡写,别人如此,不足为奇,可龙英台,以其热烈似火、犀利如锋的风格著称,失了特性,失了自我。全片真正具启迪意义的教育思想并不多,充斥了柔柔,深深的爱,我们读者需要为她的琐碎的深情地家庭生活买单吗?怀疑中。。。深度不够思想不多也许是育儿的辛劳使然书中的亮点倒是大儿子的一文理性客观,深刻的程度大于19岁的年龄教育的功败,儿子嬉笑到来,好文章。点睛之笔。

你也是独二无一的那一个

昨天在电话里又吼了,这样的分贝绝少用在其他人身上。80年代的孩子和50年代的母亲,很多观念冲突交织在一起,极小的事情也能成为一个导火线,让情绪爆发。。。。我真的不善言辞,只是这样柔软舒适的感觉,曾经母亲给予我这许多的如今也该让她享受到。

煞风景

我是煞风景的。台湾作家的文风总是有一种很奇怪的东西,能让人的心慢慢地柔软,情绪慢慢地忧伤起来,席慕容、三毛、、、、心里一直很奇怪,昨晚上看龙应台这本书,才突然意识到为什么,大概是两个原因:1、多用第三人称叙述自己——说到这里突然想起《梦里花落知道少》,怎样才像淑女啊?就是说话时要把“我”全部改为“人家”@#¥%……2、多用短句,浅白的语言就好——就是日韩剧的台词风格以上为煞风景部分,书很棒,只是这样柔软的慈母心,世间又有多少?犹记自己小时候,父母忙于生计,何曾有这般细腻温柔的家教?

一本充满了爱的书

喜欢小孩子,喜欢看别人的故事,喜欢别人故事里那些关于孩子的文字。以前看《无后为大》的时候,觉得孩子太珍贵,以至于不适合在中国生养,这种情况、这种心情依旧。但是,给孩子一个活着的权利看起来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他/她们是阴霾天里透出灰暗的阳光,世界因为那些天真变得更加美丽动人,世界因为爱而变得宽容。看那笔下生动的故事,爱的对话,可爱的照片,动人的文字,我想,我也会喜欢做一个母亲的。

孩子,你慢慢来

端午小长假,我没有选择去旅行,而是选择回老家。最近看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对亲情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眷恋。想想二十多年来父母为自己辛劳的的付出,自己少年时无所顾忌的叛逆,以及多年来给父母带来的失望和冷淡。我们在父母一次次的目送中渐行渐远,父母也在我们不断地行走中被渐渐落下。我们往往会忽视母亲关切的眼神,忽视父亲隐藏的泪水,忽视他们日渐佝偻的腰身,忽视他们的变老,忽视自己本应该承担的责任。于是,我决定以后要增加回家的次数,即使和父母失去了交流的话题,即使会面对母亲烦人的唠叨,即使也会父亲生硬的告诫……我都不会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漫不经心,因为我知道,我应该珍惜能和父母相处的每一秒。农村的下午宁静悠长,母亲躺在大床上,我躺在客厅的沙发上,头顶的电扇呼呼的旋转,时光就像山涧的一声鸟鸣,寂静安详。街上路过几个小孩,凭他们的声音判断应该是在上小学,不知道在争论些什么,声音不太清晰地传到我的耳朵里。我想起我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也不曾睡过午觉,总是在母亲睡熟以后偷偷地溜出去和小伙伴们一起在街上游荡。有时候去捉蝴蝶,有时候追打一条小狗,有时候就买一根冰棍儿舔好长时间,也去偷过别人家院子里的桃子,杏儿。那时候也不怕头顶的大太阳,被发现后风一样地逃跑,下次还要来。孩子们的声音渐行渐远,离开了门前的街道。有那样的一瞬间,我竟有些不舍那些孩子的声音,我想让他们慢些再走,甚至一下午就呆在我家的院墙下吧,我喜欢他们的声音。母亲满头大汗地从大床上坐起来,抱怨了一句天气的闷热。我说,娘,夏天就应该多出汗,像我们每天都在空调房里坐着,有一天都会得空调病。母亲说,我每天干活的时候不知道流多少汗到地里。我没有再说话。母亲则背着一个筐去地里锄地去了。

孩子们有自己的世界

一直很关注孩子们的世界,因为我们不得不告别那种孩童的简单透明,却又发自内心地舍不得离去。大人的世界太复杂,有时让人透不过气。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出去,这世界会美丽很多。孩子的表达很直接,没有七扭八拐,高兴就是高兴,生气就是生气,不喜欢就推开,喜欢就抱紧。和孩子在一起,心情会变得平和。

给希望生二胎的人的答案

起初看这本书,没有特别之处,很多细节正想拥有孩子的妈妈们正在经历的那样,不过,看到最后,涉及两个孩子的段落。读来很有感触。也许正是准备生二胎的母亲们应该汲取的,究竟应该如何平和老大和老二的关系,还有作为父母如何去抚平懂事的老大内心的失落感。另外,作为一个母亲,谁也丢不掉焦躁和教条,龙应台笔下的自己的生活很真实,感谢她的真实,关于男女生理启蒙等的文字,看得出她思想开放和毫无芥蒂地,依旧喜欢她,喜欢她的文字。只是,文字少了些,还想看到更多,呵呵!如果希望看到两代人之间的较量,推荐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我想我的儿子

读完了这本书,迫不及待地要推荐给每一个适龄的女青年看,真是一本超有爱的书,你渴望像华安一样自由生活,更渴望像笔者一样,有一个天天都有故事的家庭~

女性总应该成为一位母亲

“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 衣索匹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 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我, 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一开头就这样打动了我。我愿意等,等一个孩子,用他五岁的手指,打好一个蝴蝶结。我也是刚结了婚的人。正和老公商量着什么时候要孩子。就这种时刻里,这本书闯入了我的生命。龙应台,嫁给了一个德国老公,生下了安安和弗雷迪两个宝宝。故事很生活,就像日记一样。安安的小时候,洋娃娃会说中文。带安安坐飞机。有了弟弟,安安的变化。家里来了妈妈的朋友,朋友问起妈妈的梦想和愿望,妈妈谈了那么多,最后说起:“有了孩子这些都做不到了吧?”妈妈却看着怀里的安安:那是一种别样的幸福。所以,人生就是这样。女性为什么都要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因为经历了这些的女性,最后会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知道自己要的究竟是些什么。那个幼小的生命。或许有一天会长得比自己还高。然而你看着他,始终忘不掉他小时候的模样。小小的手指。还有打好的蝴蝶结。

闲读:《孩子你慢慢来》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18061269.html读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出乎意料的好。这周,我在“女人说话”这档节目中第一次听到龙应台的声音,竟然是如此温和、女性、柔美,与预想的英气、坚定,截然不同。节目中播出了一小段龙应台的文字: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段文字深深打动了我。母性的温情,如水般滋润流淌。事实上,这本书的韵味也正在于此,温暖得让你沉醉,而在细微处,又幽默得令你忍俊不禁。龙应台说,孩子是天心的验证,美的极致。我以为,这句话的主语换成母爱,也同样贴切。我此刻甚至觉得,让我来写这本书的书评,无异于一个粗汉闯进了静谧的产房。我有时候觉得女性比男性伟大得多,正像龙应台所说的,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着自我和他我,当自我慢慢小下去,他我逐渐变得重要,人也就成熟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母亲都是伟大而成熟的。我喜欢作为学者的龙应台,她有着知识分子的硬骨,睿智与理性,而且,她可以做到尖锐而不刻薄。我同样喜欢作为女性的龙应台,她温和、善良、亲切,充满人情,她是率直而单纯的,她说,每个写字的人都是心存天真的。这句话说得真好。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18061269.html

迟早有一天

迟早有一天,我们会为人父母,会面对一个鲜活的成长历程,我们书否会像龙应台那样,细心地抓住那一刻也不停的亲子时间呢?

瘦削女子的圆满生活

翻开书的时候,看见可爱的孩子,我跟先生说:看,龙应台的儿子多么漂亮!!”先生不屑:“这不能改变龙应台难看的事实”是的,一个瘦削的女子。这个年代女作家前面换成美女,就会使得文字平添几分姿色,她没有,也不需要。男性的名字,瘦削的文字,没有华丽词藻,因而多了锋芒。这是《野火集》给我的印象。在我看来,女人应该尽情享受生活给予的东西,比如爱情和孕育。龙先生也这样认为。有的女人为了在孩子身上寻找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所以经常看见女人领着孩子在各种培训班之间奔忙。我原本以为龙先生的孩子会更加痛苦,家长总会以自己作为标杆,希望孩子更进一步。读完书,我才发现我错了。这样的知性女子,更懂得去享受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她居然有个叫做安的孩子,我发消息告诉邹安安,“看,龙先生的孩子也叫安。”一个孩子难免会孤单,独自承受更多的责任。这个幸福的女人居然有两个孩子,很简单,我们不是一个社会制度下的人,所以我的艳羡跟制度没有关系。是的,父母是孩子进入生活的向导,小小的家里因为这些小天使的到来多了很多乐趣。安开始学说两门语言,在父母间游走,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世界,而母亲只是负责记录,这个肉肉的小宝宝开始学说话,上学去,迎接自己的弟弟到来,三人的世界中更加热闹,幸福的一家人。插图很好看,其实这只是记录孩子成长的书,每个母亲都可以尝试,只是,也许我们没有机会生两个孩子,无法完整体验这种圆满的生活。

会记得你,但不会来看你

把橱里的书搬到院子里与他们一起晒太阳,暖暖的阳光洒在书上泛起幽幽墨香。从中取了一本新订阅的《孩子,你慢慢来》看,第一篇就惹红了眼,于是一口气读到了底。轻轻合上书,脑里想起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阿婆,常带着她的小孙女坐在马路边上卖自己田地里种的蔬菜,每天都会招来许多过路人,路人买完菜后会跟小女孩说说话,比方问她几岁了,会开玩笑的让她找零钱,会摸摸她的头,然后说声小朋友再见。有那么一次,小朋友的幼儿园老师也来光顾了,她和阿婆谈的亲切,又对阿婆说:我就让你孙女做个小干部吧!小女孩不知道这个小干部是阿婆用蔬菜与她交换的。第二天,老师对小女孩说:现在你是个小干部了,你就要打扫教室。小女孩当然乐意也很开心,拿来了扫帚准备打扫起来,可是她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动作也不灵活。她心里面很急,越急越乱,一双求助的眼睛投向老师,期待能得到老师的帮助。然而等来的却是这样一句:你怎么那么笨啊你,真不是做干部的料。然后换了另一个小班长来替她扫地,小班长白了她一眼和了句:你笨死了。老师又指着她的鼻子说:你可以回去了。就这样,她的干部生涯结束了。幼儿园毕业典礼上,阿婆牵着她的手走到老师跟前领取毕业证书,老师满脸微笑地问小女孩:将来你长大了,会不会回来看老师呀?女孩没作答,只是低着头看地面。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女孩每遇到难题,都会轻轻叹口气道:哦,是我自己太笨了,我是从小就笨了。我想,女孩当时那个没作的回答应该是:我会记得你,但不会回来看你了。

孩子,你慢慢来。

这个世界战火纷飞,争端不断,但在这个明媚的下午,我愿用一生的时间等待你用稚嫩不娴熟的手,将这束花束好。孩子你慢慢来。读到一个女人对孩子温柔的爱,我的眼泪还是掉了下来。妈妈,亲爱的妈妈。整个世界都在叫我快,快,快,让我冲,冲,冲。我的压力好大。只有你,会温柔地对我说,不急,孩子,你慢慢来。慢慢走回家的路,尽情欣赏路边的风景。慢慢了解这个世界,慢慢学习,慢慢成长。孩子你慢慢来。然后我想起我的妈妈。照片里年轻美丽的妈妈,她和龙应台一样留着蓬松的长发,一样温柔地笑,而我那么小,那么可爱。我记起在我洗澡的时候,她教我读唐诗。她有讲故事给我听吧,可惜我已忘掉。她买很多书给我,它们都还静静躺在家里的书柜。“喂,有空过来看看书。”她也曾是我宇宙的中心,我的母亲,我的妈妈,她那样牵着我的小手,和我一起慢慢走。她当时说的应该是,应该也是,孩子,你慢慢来。

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她是有一定的独到见解的,也是一个成功的母亲。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学习。孩子是小苗,万不可拔苗助长。现电视节目中,有很多家长让年幼的孩子上台演出,一群人围着一个懵懂的孩童调侃,不知是为孩子娱乐还是一群大人在娱乐孩子。看着孩子做作地模仿一些明星,跳着不合拍的成人舞蹈,唱着哼哼叽叽无聊的缠绵的烂歌,真为孩子痛心。孩子本该在花园游戏,本该在田里捉蝴蝶,本该快乐地在自己的天地唱着自己的我在马路边,而现在被当作大人的玩偶,这是成人的悲哀还是孩子的??一些家长催促着背着沉重的书包的孩童去赶每一个学习班,钢琴八级,英语十级,为的是孩子的将来还是满足自己在朋友同事面前的虚荣心?孰不知童年对孩子是多么重要?当你强迫自己的孩子时,想想自己的童年是怎样的。记得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大家在被采访什么阶段对他的一生最重要时,他说,幼儿园的时候,因为幼儿园的老师教他,要懂礼貌,不要和同伴争东西,饭前要洗手等等,这些好习惯他坚持了一生,受益了一辈子。

我想把自己也变慢

之前一直知道这本书,好几次去图书馆都没有借,因为一直觉得有太多比这本书好看的书。直到最近一个月,为人母,我才认真把这本书看了一遍。很多人都说龙应台的文字波涛汹涌,令人荡气回肠;可这本书相反,处处充满了温存。这是一本母亲叙写孩子的书,而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母亲写给自己的书,因为本身,带孩子就是一次深刻的成长,只有真正经历,方知其中的辛勤与快乐。印象最深的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封底的话“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这似乎与我自己内心的呼唤默默契合,很长时间来我都困顿于如何权衡工作与家庭,我还年轻,我很多梦想要实现,有很多爱好要坚持,孩子也只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至少目前,他还不是全部。但同时,还要做个好妈妈,因为本身,做妈妈有是个艺术。这个过程必须珍惜,用心体味每一个环节的独特味道。另一个部分是在第40页,“婆婆那个本子里,有华安爸爸从出生到14岁的成长镜头,婆婆不愿意将本子送给媳妇,媳妇也明白她的念头:现在这个男人当然完全地属于你,做妻子的你;但是他的过去却属于我,做母亲的我”,我突然意识到,虽然我幸福地拥有了儿子,但他总有一天要离开我的呵护和关怀,拥有他自己的世界,他会交女朋友,他会有自己的家庭,会努力打拼养家,而我也仅仅是他的母亲而已。所以,珍惜他成长里的每一个历程,并记录下来,让我老了的时候去回忆。

“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

看到这里“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震撼的感动,几乎热泪盈眶。或许只有做了母亲,才能体会这样的深情。很多年没有读龙应台了,再读她的文字,有别样的惊喜,别样的心动。不仅仅是文字,还有为人母亲那种不可言传的懂得。是啊,这样仅有的时光,亲爱的宝贝,是你的唯一,也是我的唯一。虽然我那么义无反顾地选择24小时陪着你,可多少的陪伴才算够呢?或许就那么一转眼,你已年少,那么一转身,我已不再青春。我想写出我对你的爱,可哪里去找有这样分量的形容词呢?我想写下来我是多么享受和你在一起,这样24小时白天黑夜和你黏在一起我有多么喜欢,捧着你的小脚亲吻,捧着你的脸蛋你的手你的头发亲吻我是多么欢喜,我想写下来我当你在我怀里自在地吃奶,我那么欢快,还有看见你第一次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吐舌头,第一次坐稳,第一次叫妈,第一次做鬼脸,第一次爬,……然后再看你对这些技能一一熟练,这些感觉,我形容不出来,我所知道的词语太少,不足以表达。只是,这样看着你长大,这样的陪伴,让我明白了我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富有,如果这些,都被我错过,那蒲公英年年的花开,对于我,将毫无意义。生命因此而丰盛,因为我和你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这样有幸,我们可以如此缠绵厮守,比什么都要紧。所以,对于我,工作可以重新来过,旅游也可以将来再去,我迷恋的那些花,那些长袖善舞,那些断井颓垣,都在那里,良辰美景,也可以岁岁都在。但是,我不能错过你,错过你的年幼。因为呀,“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

一个母亲的幸福

总有这样的书会让你感觉到人生的幸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母亲的幸福。我没看过让龙应台成名的那些具有犀利语言的书,但这本书让我有看她其他书的想法。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龙应台写的关于儿子长大后母子的关系,又不知什么滋味。

慢慢来

看完这本书,再次思考,身为女性,可以做母亲的美好。龙应台用了女性特有的细腻描绘着和孩子一起的成长,一起看到的风景,一起读到的故事,然后一起写了这本书。书的最后,两个孩子分别写了跋,无论你愿意或者不愿意,孩子是很快的就长大了,一个19一个15,就已经能够很独立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铿锵有力的告诉自己的母亲: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她说生命的来处和去处,不透过书本和思考,透过那正在爬的孩子。虽然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经历到那些,但是根据现有的经验判断,生命--应该是一个牵手、放手、再牵手、再放手的循环过程--而且无论你愿意或者不愿意。

做女人和做个人如何平衡?书中会找到答案

龙应台是我最为欣赏、敬仰的台湾作家,之前看过《野火集》,被其犀利的文风,针砭时弊的文章所吸引、所折服。然而这本书却一改她往日的硬朗形象,以一位温柔、睿智的母亲形象打动着读者。这本书也是在深圳买的,可并不是因为打折才买下的,是因为作者是龙应台,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作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异国以自己的方式教育两个中德混血孩子。作为一个女人,虽然还未为人妻、为人母,但这些都是一个女人必然的成长过程,现在作为一个女儿,也能在此书中找到母性的光辉,找到理解母亲的理由。这是我所得到的。“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摘自本书

好妈妈,坏妈妈

黨我第一次看到往昔的同學在各種空間上開始上傳自己孩子的照片時,我知道這個問題離我也近了。而每當看到三四嵗的小孩時,自己體内似乎也釋放出一種彷佛母性般的情愫。可是每當聽見小孩哭閙,看見小孩惡習,卻又有一種說不出的厭惡。我一直認爲我是沒有好爸爸好媽媽的。小時候父母並沒有真正帶大我,現在和他們共處時,既沒有共同語言,也沒有真情實感,宛如演戲。我滿意于自己的現狀,卻不滿于父母在我成長中的一切所為。這形成了一個彷佛諷刺的矛盾之中,如果我依然相信好父母可以帶出好孩子,坏父母則只能教出坏孩子的話。就這樣,我似乎就糾結于該不該有孩子,孩子該怎麽養的極度困惑之中。我喜歡龍應台犀利的文字,更喜歡她情感細膩的一面。女性獨有的魅力,便是在這樣的文字中,才能肆意洋溢。看龍應台的這本書,我内心無端的恐懼和退縮似乎有所淡卻。孩子,也許生來就是帶著一種自發的性情,不用教不用帶,與生俱來。抑或生即有命,無需父母更多負擔,你更多的只是看著他慢慢地長大,慢慢地去履行他那也許早已定好的旅程,一步步完整。在這個過程中,給予他/她你最多的愛和關心,你也便能收穫到最完整的為父母之樂。這一切便是好父母吧?我不知道。

That's a question.

“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嗯,这是个问题……

那些美好的小幸福

龙应台写出的那些细腻的文,字里行间无不偷偷倾诉着作为一位母亲的感动与骄傲。她擅于捕捉生活中最细小的瞬间,将它通过自己充满爱意的眼,放大,再放大。她与自己的宝宝一起,重新体验这世界的种种美好,发现这世界的林林总总,谁说,与孩子一起,不是一种成长呢?

妈妈

最初认识这本书的作者是同学传的一个手机电子书,叫做《大江大海1949》,作者是龙应台。同学悄悄附耳说道,这是一本禁书。凡是被禁止的那必然是当局认定的不合适大众阅读的,要不就是涉及淫秽内容的,要不就是涉及反动宣传的。很不凑巧的是,这本书恰恰属于后者。书在台湾发行的时候卖的火热,一如当年李敖的那些犀利文笔,而偏偏越不过那一道浅浅的海峡。后来上网查询,不禁吃了一惊,作者竟然是台北文化局局长,余光中先生也对其赞不绝口。于是,我开始关注起此人的作品来,在她的众多作品中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今天本文要带给大家的——《孩子,你慢慢来》。本书在网络上的评价甚高,仅仅落后于《基督山伯爵》,豆瓣读书的打分甚至高达8.9分,我没有阅读之前看书评的习惯,于是我从书名推测:这是一本催人泪下的亲情类作品,感情必然细腻且蓬勃,不然不会让这么多的人为之侧目。花了一些时间和一些金钱,我成功订购了这本书,书入手的感觉沉甸甸的,让人充满期待。当夜,我撇开了电视电脑,静静坐在书桌前,翻开了它。谁知,这一翻竟是从晚上十点到第二天早上的四点。书不长,只有不到十万字,也很易阅读,没有任何隐晦和生僻的暗喻和讽刺,一改我对台湾作家,类似于李敖、柏杨等人给我带来的“深刻印象”。但我却没法把它迅速读完,甚至不能以我平时读书的速度来完成它。现在,且让我平复下心情,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去带着大家进入它,这才有了上文冗长的“赘述”。文章的标题叫《妈妈,妈妈》,那么我们就从妈妈开始。妈妈腆着大肚子,慢慢蹒跚在瑞士迤逦的山间风光中。孩子在肚子里有八个月了吧,应该是个可爱的宝宝,一头棕色的绒发,和他的父亲一样深邃的眼睛,会拍着手冲着妈妈傻笑,那是我可爱的儿子。妈妈这样想着。两个月后,孩子出世了。和全天下的妈妈一样,妈妈开始教孩子说话,因为那双眼睛里面溢满了对世界的好奇。而和全天下的孩子一样,孩子第一个会说的词语是:妈妈。孩子的中文名字叫华安,华是中华的华,安是平安的安,名字的含义不言而喻。妈妈骑车载着华安往回家的路上,看见一道古旧斑驳的小木桥,横枕着悠悠的流水,心里有点凄凉,于是侧脸对华安说:“小桥——” “小桥——”安安用脆脆的声音回答。 “流水——”,“游水——” “人家——”,“鸭鸭——” “古道——”,“五道——” “西风——”,“蜜蜂——” “瘦马——”,“狗狗,妈妈你看,狗狗——”。 脚踏车上两个影子,沿着小河渐行渐远,渐渐融入了天的颜色,就看不见了。然后的日子里,安安慢慢长大,妈妈在给他讲故事,《水浒传》?不行!书里面有太多的暴力情节了,那么《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呢,妈妈仔细看了一遍:“强盗看见卡希姆,挥着刀大叫:‘大胆的小偷!竟敢跑到这儿来偷东西,看我一刀杀了你。’”“卡希姆还没来得及吭气儿,便被砍下了头。” 阿里巴巴聪慧的女仆发现强盗埋伏在大皮袋里,她就“找出一袋油,搬进厨房去,用大锅子把油烧得热滚滚。再把热滚滚的油,倒入每一只皮袋里。一袋、两袋、三袋……三十九袋,袋子里的强盗,连个气儿也不吭,都给烫死了。我怎么能跟两岁的孩子讲这种故事?妈妈抛开书,自言自语起来。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贵!妈妈边想,边抽出《白雪公主》。开始心惊肉跳地读着白雪公主的故事,短短的情节中,有各形各式杀人的方法:用刀子砍头,用剪刀剖开胸膛取出心脏,用丝带套住脖子把人勒死,用毒药给人吞下……妈妈觉得自己快疯了。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朋友若冰是个单身贵族,有着自己广阔的空间和宏伟的理想,在欧洲游学顺便来看望,见面后大谈各自的种种计划。“你是怎么生活的?”客人礼貌的问了句。 “我呀——”妈妈边为儿子倒牛奶,边说,“早上七点多跟着儿子起身,侍候他早点,为他净身、换尿布、穿衣服,督促他洗脸刷牙。然后整理自己。九点以前送他到幼儿园。十点钟大概可以开始工作……” “写文章?” “不,先开始阅读,一大堆报纸、杂志,看都看不完。截稿期近的时候,从十一点就在书桌上坐到下午四点,中饭都没有空吃。四点钟,匆匆赶到幼儿园去接宝宝。四点以后,时间又是他的了。陪他到公园里玩一小时,回来做个晚饭,服侍他吃饭、洗澡、讲故事,到晚上九点他上床的时候,我差不多也在半瘫痪状态。” “那你以前的理想呢?写作,游猎欧洲的名胜,研究文艺的发展?这种种理想、计划,做了妈妈以后都不能实现了,对不对?” 妈妈软软地躺在沙发上,很没力气地:“对!” “你后悔吗?”若冰问的时候,脸上有一种透视人生的复杂表情,她是个研究人生的人。 华安悄悄地爬上沙发,整个身体趴在母亲身体上,头靠着母亲的胸,舒服、满足、安静地感觉母亲的心跳与温软。 妈妈环手搂抱着华安,下巴轻轻摩着他的头发,好一会儿不说话。然后她说:“还好!”沉默了一会儿,又说,“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书到这里的时候,安安就去上幼儿园了,妈妈当然又是一阵忙碌,后面的内容如果再去叙述那就没有了原书的意味了。有些东西还是读者们自己去品评吧。本书之中,作者放弃了使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和描写,而全用“妈妈”来代替,仿佛这个情节里面的人和事情都是别人的故事,但是言语中的张力又让人感觉作者对里面的角色充满着依恋和感情。那些淡薄的用词,那些短小的语句,那些没有烟火气息的对白,都是真真实实存在在我们身边的世界。接着,它就推翻我前文的全部推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惊天动地的生离死别,在那些平实的记叙中,孩子就长大了。我相信每个人读着本书的时候都会回到童年,也许三岁以前的记忆早已斑驳,但是还有三岁以后的呢?小时候从来不觉得妈妈会变老,就好像是墙上贴画中的女明星,不管多少年都是一样的微笑。也许就是一个早晨,你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妈妈站在你的床边,说道:衬衣已经烫好了,你把要洗的换下来吧。那一瞬间,你看见了妈妈耳边没来得及掩进发间的白发,那一瞬间,那个早年的谎言就在无声的阳光中美好的破灭了。可是!可是!为什么妈妈也会老?妈妈怎么可能老?然后,我们从三岁的记忆开始追溯。以前,妈妈送完我们去幼儿园,每天早上都去舞厅跳个舞,后来不知何时,这个习惯没有了;然后,当我们上了小学的时候,妈妈开始会抱怨每天脱下来的衣服怎么都那么多泥?有时候还会匆匆来到学校,堆起满脸的笑容对着老师责备的眼睛;上了中学以后,每周末例行的逛街或者打羽毛球就取消了;再然后妈妈开始会唠唠叨叨的,会检查我们的房间和书包,会把一句话重复四五遍,但我们还是会忘记;现在,我们终于离家求学了,每一次的回家,妈妈似乎都和记忆中的没什么区别,但是仅仅是一个细节,就击破了当年的谎言——妈妈终于老了。 妈妈说,我昨晚梦见你了,你穿着小时候那件黄色的开裆裤在院子后面那块空地上玩泥巴。后来我醒了,才记起我们家早就搬楼房了,哪里还有什么院子?听完,我“嘿嘿”笑笑。妈妈说,你在北京吃的还好么?钱还够花么?有女朋友没?我说:都好都好,您别烦这个神。妈妈说,那天我去你外公家了,外婆想你了,让你打个电话回去?我说:哦,就打就打。电话放下以后,熟练地打开了游戏……妈妈说,我把你获奖的消息说给我同事们听了,他们都夸你呢!我生气了:你能不到处说我么?就一小奖有什么好到处说的?然后挂断电话,依然生气。妈妈说:你为什么英语6级还没有过啊?一定要好好复习啊,英语没有证书不好找工作啊!“恩恩,知道了,知道了!你别烦了,我会学的”我赶紧应付过去。……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呢?我也记不得了。妈妈在家不知道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千里之外的儿子此刻也在安然入睡了吧,最近气温变化,可不要生病了。孩子离家以后,妈妈就不知道该跟谁去唠叨了,每天的念想都隔着千里呢。至于白头发么?每个人都会有的,爱美的妈妈不在乎了。于是,妈妈在睡梦中搂紧了以前从来不会在床边出现的绒娃娃,那也是一个孩子的大小吧。梦中依然是两三岁的我,此刻正在妈妈的怀中酣然入睡。写于2010年母亲节

什么是爱

爱是个动词。爱是慢慢地弯下膝盖,将视线拉到与你平视。然后微笑着听你用婴语诉说着激动与新奇。爱是悄悄跟在你蹒跚探险的脚步后面,既不妨碍你对世界的探索也不让你陷入无法处理的局面。爱是让你知道我对你的期望很简单,做一个快乐人,走过一段快乐的人生之旅。爱是让你知道任何时候,我,你的父亲都会是你可以信赖的朋友。

像小树一样的正直。

如此的环境还是如此的母亲造就 的如此的孩子?让人温馨到窒息。让人羡慕到流泪。值得借鉴,却无法模仿。值得回味,却无法实现。妈妈们,加油。孩子们,放手去。。。寻找你的那株小树。

爱的体验——读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没读过龙应台的《野火集》,无法体会她的深刻批判、她的豪情万丈。对我而言,通过《孩子你慢慢来》我只看到了一个普通的母亲,唯一不同的是她用自己的笔记录了两个孩子的成长。很羡慕龙应台的孩子们能在如此亲近自然的环境中成长,自家院子对面住着他们的好朋友,古朴的小城里有大片的田野和麦田、邻家树上有可爱的松鼠和小鸟。与此同时我也惊讶于十几年前龙应台做为母亲好多的困惑和经验,和小巫育儿书里写的是如此的相似。第一是双语环境甚至多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第二是婆媳之间因为抚养孩子而产生的分歧。第三是中外幼儿园教学方法的巨大差异。第四是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不现实的期望及其给孩子造成的压力。第五是多子女家庭中,孩子之间的差异与冲突。第六是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放手。而当朋友问龙应台是否后悔要孩子时,她说:“还好!”沉默了一会儿,又说,“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书摘:在一个西方的家庭里就比较简单。孩子的母亲有最大的权利,任何人都得尊重“生母”的权利。我的婆婆很清楚地认知:宝宝首先是我的儿子,其次才是她的孙子。对孩子的教养,她可以从旁帮忙,或是提供过来人的经验,甚至于表示不同的意见,但她最后一句话永远是:“当然,决定还是在于你做妈妈的。”妈妈发现,人类分两种:那做过父母的,而且养过两个以上的,多半和艾瑞卡一样,来看婴儿时,不会忘记多带一份给老大的礼。那不曾做过父母或只有独生儿女的,只带来一份礼。飞飞出世,我开始了解什么叫命运。从同一个子宫出来,出来的一刻就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安安吮吸是穷凶极“饿”。飞飞却慢条斯理。因为是第一个孩子,曾经独占父母的爱和整个世界而后又被迫学习分享,安安的人生态度是紧张的、易怒的、敏感的;也因为是老大,他是个成熟而有主见的人,带领着小的。而飞飞,既然从不曾尝过独占的滋味,既然一生下来就的和别人分享一切,他遂有个“随你给我什么”得好脾气;他轻松、快乐、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他没有老大的包袱。他因此更容易得到别人的爱,别人大量的爱又使他更轻松、快乐、随意、简单。这就是命运。

温暖的生命历程

我是先读《亲爱的安德烈》,后看得这本《孩子你慢慢来》。我想说,我很喜欢,真得很喜欢这本不算太厚的书,读得令人觉得非常温暖。先看了《亲爱的安德烈》在看这本书里面小小的华安,实在觉得这个小人儿真幸运,能够有这样一位作家妈妈,为他记录下他成长里的故事,同时让我们这些陌生人也能看到他的成长故事。这个小小的人儿,我相信让无数读者在读他小时候的故事时会不由自主地微笑,因为对我们这些成年人而言,已经忘记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了,所以在看他的故事时才会觉得那么温暖,仿佛扣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些对于童年的记忆。我很喜欢读那些女作家写自己孩子的作品,我看过很多。例如简桢的《红婴仔》,只可惜我自己手上没有,还有池莉的《怎么爱你也不够》等等,这些女作家无一例外地在这些作品里显得那样真实、不做作,文字很简单,却都很打动人心。也许是因为这类纪录孩子成长的书的主题都逃不过:童心与爱,所以当然分外地动人。作为一个母亲,应当担当起纪录孩子成长的记录者,为他留下成长的印记,不错过他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讲话,把这些种种记录下来。一方面为孩子将来回忆留下印迹,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成长里重新体会一遍自己的成长。这就是人的一生,我希望自己不错过人生中的每一个角色,在种种体验中,带着重重回忆,优雅地老去。


 孩子你慢慢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