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9882117686
作者:龍應台Lung Ying-tai
页数:312页

内容概要

龍應台
33歲寫《野火集》,34歲第一次做母親,從此開始上「人生」課,至今未畢業,且成績不佳。
安德烈
1985年12月生於台灣,8個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國。2006年秋進入香港大學經濟系,認為經濟學很「好玩」。

书籍目录

認識1個十八歲的人/龍應台
謝謝你/安德烈
第1封信
十八歲那一年
第2封信
為誰加油?
第3封信
逃避國家
第4封信
年輕卻不清狂
第5封信
對玫瑰花的反抗
第6封信
一切都是小小的
第7封信
有沒有時間革命?
第8封信
我是個百分之百的混蛋
第9封信
兩種道德
第10封信
煩惱十九
第11封信
陽光照亮你的路
第12封信
讓豪宅襄起戰爭
第13封信
向左走,向右走
第14封信
秘密的私己的美學
第15封信
菩提本非樹
第16封信
藏在心中的小鎮
第17封信
你是哪國人?
第18封信
哪裏是香格里拉
第19封信
問題意識
第20封信
在一個沒有咖啡館的城市裏
第21封信
文化,因為逗留
第22封信
誰說香港沒文化
第23封信
缺席的大學生
第24封信
下午茶式的教養
第25封信
裝馬鈴薯的麻布袋
第26封信
孩子,你喝哪瓶奶?
……

作者简介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
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
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
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
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MM
「你為什麼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現代、我的網路、我的世界呢?
你為什麼不花點時間,好好思考「打扮」這件事,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你為什麼不偶爾去個你從來不會去的酒吧,
去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難道你已經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
還是說,你已經定型,而更糟的是,
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定型得不能動彈?」
──安德烈
36封21世紀的家書 代與代之間最好的禮物
千言萬語一扇門,等待開啟
眼看著兒子從少年變成人,
龍應台發現她完全不了解兒子的內心世界,
新時代,新世界,新人類。
在封閉的兩代關係中,
青年兒女的煩惱和中年父母的挫折,
有沒有一個可以打破沉默、開始溝通的窗口?
一本跨世代、跨文化的兩代交鋒對話即將登場。你從來沒有想過,兩代人是可以這樣面對面的。藉著《親愛的安德烈》的書寫,龍應台和21歲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打開天窗說亮話。透過《親愛的安德烈》的天窗與天光,親愛的青年子女,或許你可以帶著這本書去敲敲爸爸媽媽的門。親愛的天下父母,也許這本書就是你晚餐桌上的讀書會,從此開始進入兒女的心靈世界。


 親愛的安德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親愛的安德烈:我在兩個夜晚,將你和MM的通信看完了。坐在床上看書的我,突然在想,你之所以是安德烈,是因為你的母親是MM,而我們,沒有MM那樣的母親,會是誰的安德烈?我的姊姊問我:「你會希望我們的媽媽是龍應台嗎?」我想了良久,點了頭,但心裡又不是那麼踏實的點了那個頭。我很清楚,像我的母親那一輩的人,能夠變成像你MM那樣的母親,是需要很多條件的,這是我們央求不來,也無法改變的。就像你問MM她十八歲的時候在做什麼,我的母親應該會回答我:「我十六歲就出社會賺錢,二十幾歲就已經是一家女工廠的廠長,要帶二百多個員工。」所以,通常我都會在我母親這樣回答我的時候,終止了對話。她不明白,她那代跟我們這代的差別在哪裡,就好像我已年近三十,我還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到底要做什麼,我的母親就會回答我:「我在你這個年紀,早就要養你們兩個了!」我真心的期待我的母親如同你的MM嗎?我真心的想要自己也是安德烈嗎?當我想到我的母親因為只有小學畢業,現在還會自卑,我就不敢強求。我小的時候,我母親不曾帶我去看過蟋蟀,不曾讓我聽什麼古典樂,我印象中我的童年是在戲棚下玩耍,在母親的工廠裡睡著等著母親下班。http://www.sun-line.idv.tw/blog/?p=422
  •     我們小時和總是很依賴父母親、遇到任何事情總有父母親在前面撐著。以前總覺得,父母就是自己的一片天。但是,隨著年齡日漸增長,我們漸漸的感到父母的無知和愚昧,我們終究發現他們那套舊想法已經無法套用在我們身上,不論思維、想法、甚至是意見都有相當大的分歧。龍應台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她越來越不認識眼前的安德烈,他的想法身為母親的龍女士卻一無所知,方理解原來孩子對母親的愛不等於喜歡,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親子關係永遠建立在一次又依次的目送中,不斷的分離、奔馳、飛翔,然後又相聚。然而安德烈卻覺得自己的母親已經老得再也不能接受一點新的東西,腦筋永遠是死板的,其實大部分的人大概都有這種感覺吧!總視覺德和父母溝通有隔閡,總是講不清楚、辯不明白。這種情況最多發生在選畫志願時,班上大部分的同學都適應府母要求,由分數最高分的學校一一來選填志願,但…這是你自己的想法呢?還是你父母單方面的懇求?求學路上總是如此,父母拿著鞭子使勁的在後頭驅趕著,而做子女的卻不曉德位了什麼而奔馳。為了化解親子間忽近乎遠的感情,龍應台決計要進入安德烈的世界,看看一個18歲的青年究竟在想些什麼?父母的愛永遠是不求回報的付出,透過這36封信件和他們彼此用文字間的交流與辯論,就可以發現龍應台其實還是以母親的立場來看待孩子,儘可能希望他不要做這不要做那,可是安德烈卻以朋友的方式來書寫,語氣中帶有輕浮、不在意的感覺,起初我也覺得他很敷衍,但漸漸的我發現,他其實也是在英種較詼諧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情感和的看法甚至想法和訴求。或許正也因為是過多的壓力和期許,迫使他必須在夾縫中求生存吧!他曾經說過,歐洲年輕人的世界是一個「性、藥、搖滾」的世界,儘管如此,龍應台還是想要跨越界線,去一探究竟,透過許多對週遭事物的觀察和討論,可以發現其實親子間的對話也可以很有深度,而不是每次都重複性的循環,那乏味又熟西的字眼…我不太曉得親子溝通不良是怎麼回事,我父母對我總是不會過度苛求,任何事情也總是放手讓我自己解決,遇到選擇也總是讓我決定,我真的覺得有時候父母過多的操心和關心反而會成唯一種壓力,就像大烤時總不希望父母陪考、送餐,畫志願時就希望他們不要多嘴,分發時就希望離家裡越遠越好…但是真正離開他們的保護區也才發現原來自己還是渴望著被天使的翅膀包圍。當哪一天,兩位天使已經無力在供給時,我們是某會反思他們的重要性?我們總是感激別人的恩惠,卻對父母的付出視而不見,養兒方知父母恩,我們一定得等到自己也老得差不多了才能體會嗎?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相當通俗且常見,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領略其中闡述的道理呢?討論議題: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靈感的挑逗、能量的爆發;「留」,才有沈澱、累積、醞釀、培養。我們能不能說,沒有逗留空間,就沒有逗留文化;沒有逗留文化,就根本沒有文化?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22歲回頭看21歲的自己,可能我只有3歲。
  •     推荐,《孩子,你慢慢走》,觉得写的比这本。。。共鸣多
  •     手頭兩本,香港版和臺版~兩者在部分章節有小差別,對比后選擇看臺版。大陸本據說有小和諧,我媽正在看。之前龍應台來U of Chicago 來訪問,本有機會見到,後來她因故臨時返港,是爲一遺憾
  •        没睡午觉,楼上叮叮当当的装修声、刺耳的电钻声让睡午觉这件事变得实在奢侈。窝在被窝里,抱着热水袋,时不时的刷刷微博、微信,就这样我用一下午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书。本想就按平时那样把它直接添加到我读过的书单上就好,却突然来了兴致,想好好写一篇书评,趁着这敏敏还没有回来的完全属于我的寂静时光。
      
       我觉得我即将要写的,极有可能称不上是书评,而是一堆与这本书有关的杂七杂八。怎么说呢,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都有很多零星的想法和感悟冒出来,萦绕在心中,有的关乎情感、有的关乎政治、有的关乎人生,许许多多,像揉碎的方便面,没有清晰的纹路,一截截的,有长有短,让人心里痒痒。如果说读一本书的意义在于读后的感悟和总结,那么我可能一无所获了,因为我长久以来为了压制自己哀伤而练就的那一身功力轻而易举地就让这些小小的感悟刚刚冒出来,就破灭,最多也只是萦绕一下,休想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扰我清梦。因为思考、感悟、归纳、了解,这种种行为都会让我过的太过清晰,都会让我想到过去,都会让我思念某些人。所以我让自己麻木。这不是简单的事,首先你要学会的就是,当有一点零星的想法和感悟冒出来的时候,你就打压它、藐视它、把它揉的更加碎、碎到永远无法连接起来、碎到风一吹、就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样,你就清净了。
      
       关于这本书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涉及到的民主,我想我真的毫无发言权。虽然我知道某些不光彩的历史、虽然我知道有些国家的公民有的某些权利而我们没有,虽然我知道我们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度,虽然我知道一些事,可是我却只能谈寥寥数语,因为不了解便没有发言权。而且安德烈和龙先生那么守护的民主和自由在我这里其实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共鸣。民主,何时我对它产生过渴望呢?恐怕只有在了解某些历史事件的时候才有过吧,那也是因为自己的善心,因为自己害怕那种人类的黑暗面。我的这种没动力了解,也可能因为我在此时此刻的社会位置,还无法触碰其中的那些差异。生活在社会比较底层的人,我想即使拥有民主也无法影响什么吧。总之再总之,我说再多也是粗劣的效仿,我不喜欢谈论自己不了解的事。
      
       刚刚去刷了一下微博和人人,回来继续。
      
       那我了解什么呢?无非就是一些情情爱爱吧,当然不只是爱情,还有友情、亲情和思乡之情。此时此刻,电脑旁边的电炖盅里,正在咕咕嘟嘟的炖着海带排骨汤,我正在等待一个男人下班回家。嗯,这个场景是我喜欢的,可是这个喜欢的场景却被安置在一个我非常不喜欢的背景资料中。第一、我之所以可以悠闲的烹调和等待,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有规律的工作。第二、我所在的这个屋子,不是属于我自己的房子、是一个与我几乎毫无关系的住所。第三、我所在的这个城市,除了那个我等的男人以外,没有第二个让我牵挂的人。 这个背景资料呈现出来后,眼前的这个场景是不是也没那么温馨,然而有些许萧瑟了呢?
      
       我想我不必羡慕安德烈有一个克伦堡小镇,我也有我的那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小镇。可是我同时也是一个"new kid on the block",因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每一个阶段结束,我都面临着离开,每一个阶段开始,我都面临着适应。这种感觉真的让我厌恶至极。
      
       “陌生人,很快可以变成朋友,问题是,朋友,更快地变成陌生人,因为你不断离开。” 这正是让我恐惧的一句话。虽然无比念旧的我,从不肯承认我忘记了那些曾经晨昏相处的朋友,但事实却是他们已经渐渐远得我看不见了,即使偶尔相聚,发现彼此“也已不是原来的少年”。
      
       我的心中,一直都有着那个不变的小镇。那个小镇在四季分明的北国,在人烟稀少却生活富足的草原上。是的,她在我心中一直都没变过。有我最爱的食物,奶茶、饽饽、羊肉、奶豆腐等等等等。有我最爱的人,妈妈、爸爸、姥姥、姥爷。有我最美好的记忆…… 这些天广州的寒冷常常让我感觉自己在暴风雪中艰难地行走,一如幼时妈妈用自行车送我上学时顶着风的那种艰难。好了,我害怕回忆。 这个小镇,在我的心中再美好不过了,真的。可是,这仅仅是在我的心中。
      
       我已经在放浪天涯的漂泊之路上了,而等着接纳我的那个小镇也已面目全非。
      
       可是我希望自己能给我自己重新筑造一个这样的小镇,和我心爱的人一起。我不想再继续 相聚、 离开……
      
      
      
      
  •     棒极了
  •     亲爱的安德烈。谢谢
  •     媽媽,謝謝您成爲我媽媽。
  •     见语文摘抄196。
  •       初识这本书还是大四的时候,舍友强烈推荐,但因为毕业季无心读书给错过了,前几天不知为什么,莫名的想看它,恰好新舍友刚买了再版书,所性拿来一睹为快。
      
      何其有幸我可以阅读到这样一本赏心悦目的书,喜欢里面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张照片,哪怕是安德烈口吐青烟的画面也没有丝毫格格不入的感觉。每个人读者都说“原来母子之间可以这样交流,这样深刻的沟通各自对问题的观点”,我也对于两代人之间这样的交流感到震惊和羡慕,可是那毕竟是发生在龙应台和她的儿子之间,我和我的父母永远不可能以这样的方式和交流,我似乎已经忘了我们之间何时有过这样的深刻的沟通,又或者说我们之间存在过这样的沟通吗?
      
      我似乎做不到安德烈那样,是什么让他敞开心扉这样跟mm讲话的,我好嫉妒啊!
      
      中午刚跟老妈打过电话,老妈跟我说这半个月她都住在二姨家,大姨打电话都聊些什么,某个姐姐的婆婆生病了,刚从她家回来云云。而我呢?我就说些每天都上自习,老师给了什么任务,下午又要干什么。。。。。。最多讨论一下我已经到了要参加同学婚礼的年龄,可是自己的单身问题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解决。我们话题永远这样蜻蜓点水,父母以为他们已然了解我的生活,殊不知我内心的世界我该怎样讲他们才会懂。我这样也许还算是好的,每隔几天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哪怕只是不知所云父母也是欣慰的,他们如此期待我的电话,我的声音。我有个表哥,一年回家一次,不跟爸妈要钱不会给家里打电话,每次劝他往家里打电话,哪怕只是报个平安也好,他总是理直气壮的说“打电话说什么啊?没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我们这一代有太多太多人做不到“父母在不远游”,可是最起码的联系总不至于中断吧。即便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只能尊重。
      
      是生活琐事埋葬了我们的思想,还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思想才导致生活如此琐碎,我不得而知。
      
      纵使是年轻人不懂得怎样做才是父母最想要的,可是我们当中有那个人的父母可以像龙应台一样对待她的孩子,如何尊重一个20岁的男孩在自己面前抽烟的行为?他们不想在上海跟mm住在一起,她是怎样忍痛放手让他们自由的?因为菲利普的话而不再在孩子面前用第三人称与他的父母交流。安德烈想要一个优雅的老去的自己,可是她毅然选择将最丑陋也是最真实的老去展示在安德烈面前。
      
      两代人的代沟,两种文化的交融,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离不开争吵,可是我相信,这样的坦诚不公,得到的不会是离家出走,摔门而去的决裂,这样的争吵会让他们之间的感情与日俱增。我认为龙应台足够尊重安德烈,给他足够的自由,但是当安德烈说这是mm自以为是的施舍时,我还是那么由衷的赞同,本来这是父母应该给孩子的,可是大部分父母做不到,即便做到的也认为这是孩子应该珍惜的,因为这是自己的施舍,而不是必须。
      
      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承受痛苦,只能让他们去经历,去成长;孩子也无法改变父母一天天老去的事实,只能尽自己所能,给他们爱给他们关怀。
      
      都说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可是谁在安德烈或是菲利普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疑难杂症?我想,彼此尊重比无限的爱和给予更重要。
      
      最后,感谢大美的推荐,感谢娓哥的书
  •     懂得母亲,也理解了孩子,应该承认我们离孩子的世界太远了。龙启示了我们,对孩子要关注,还要理解、接纳和包容。喜欢龙应台的作品。
  •     我恐惧失去
  •     有許多很有趣的討論。關乎不同文化、兩代價值。
  •     真的好
  •     重看台灣這個版本 補充了一些大陸被刪去的章節
  •     刚看完,感觉特别有意思,尤其后面菲利普讲他叛逆心理那一段,实在是笑死我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