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文化治疗》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 关系文化治疗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212045494
作者:朱迪斯•约旦
页数:157页

【摘抄】对传统个体发展理论的批判(弗洛伊德,艾里克森的模型)

当提及个体时,家庭治疗师总会有返回精神分析思维的冲动,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对于个体发展的模型都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念之上的。相比弗洛伊德过于关注身体区域,艾里克森的八阶段人类发展模型(1963,1968)则试图突出发展中的孩子和社会的交互作用(Broverman等),且他的模型很明显是将男性发展历程等同于所有人的发展历程。然而,艾里克森模型中强调的并非是个体在关系中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特征,而是在面对社会交互作用的要求下,个人特质(大多数是自主性方面的特征)是如何发展起来的(Erikson,1963)。因此,信任、自主性、勤勉以及形成一个和家庭分离的个体认同就被假定为能够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年轻人,而到了这个时候,最后发展出老年阶段的“智慧”。这种不连贯性——一个侧重于发展自主性的儿童期和青春期被假定为是一个注重亲密感、爱心以及智慧的成年期做准备——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对于男性社会化地错误信念,而这种信念却在今天依然非常流行,并且被认为是人类正常发展的典范。 从来男性和女性的发展历程并不相同,然而直到最近(Dinnerstein,1976;Gilligan,1982; McGoldrick,1989;Miller,1976),也只有男性的发展历程才出现在有关文献中。大多数男性的理论学者,诸如弗洛伊德、科尔博格、艾里克森和皮亚杰都有忽视女性发展,或是将其归于男性发展名下的倾向;与此同时将女性发展包含在男性发展之中还被视为是人类机能的准则(Broverman等,1972;Notman,Klein,Jorden, &Zilbach,1991;Tavris,1992)。分离和自主性被认为是男性发展的主要价值观念,而关爱和依恋、依赖、关系以及注重背景环境则被视为是女性发展的主要价值观念。然而,健康的发展需要在联结与分离,归属与个性化,融合与自主性之间寻求一种最佳的平衡。总体上,发展理论没有能够描述在关系中的个体是如何演变成为一个具有成熟的互相依存的个体的。但是,人类的自我认同无疑是和个体与他人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完全的自主性只不过是想象的虚构而已。人类是不能够独立存在的,人类经验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关于“关系”的。 大多数的发展理论家,包括哪些女性主义理论家在内,都赞成关于自主性和分离的心理动力学假设,并且过于关注母子关系在人类发展中格的主要地位。他们假定,男性的自我认同是通过和母亲的分离来达成的,而女性的自我认同则是通过认同和依恋母亲来完成的。 Sliverstein(1994)和Gilligan(见Norman,1997)对男性发展需要和自己母亲分离的假定提出了有力的质疑。Gilligan(1982)批评了皮亚杰对于道德的观念,后者认为道德的形成是和对于权力与规则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的。Gilligan还提出,女性的道德发展的中心在于对责任和关系的理解,而皮亚杰对道德发展的叙述则和关注自主性的传统男性社会化过程相一致(见第2章和第7章)。Eleanor Maccoby(1990) 与Jean Baker Miller(1976)一起试图扩展我们对于发展的社会背景中权力规模的理解。他们的工作同时为男性和女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概念框架。 ——— 摘自《成长中的家庭》,贝蒂•卡特、莫妮卡•麦戈德里克,P11

这种文化给自己分配的任务是,让稚弱无助的婴孩断奶,使他们走向更高程度的自给自足和独立

简·米莱(Jean Baker Miller)的《女性心理学初创》(Toward A New Psychology of Woman) 于一九七六年出版,大概算是"关联模式"的褴觞。此后的二十年里,"关联模式"在一批心理学家(尤其是女心理学家)的共同参与与探索下,逐渐发展成熟。从更为开阔的眼光来看,"关联模式"反映的是一种新的心理学/文化理论方向,它建立在对西方传统心理学/文化模式的再思、反叛、纠偏与拓展的基础之上。斯顿中心的这批女心理学家接受的皆是西方传统心理学的教育和训练,她们创导"关系模式"有点象鲁迅所说,"从旧营垒里出来,反戈一击"。因为,她们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发现,"陈旧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大多出自强势文化之下的男性作者之手,它们并不能准确描述在关系意义上的男性与女性的经验。" 基于这一共同感受,她们"寻求新型观念,质疑因袭之说" ,致力于创导一种新的女性心理学。"大概而论,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强调自主、独立的自我,甚至单向地把以下几个方面看作个体早年成长的至关重要的特征:与母亲疏离,在意识上界定自我,增强自我控制,自我是动作与注意的开端,以及逐渐增强的逻辑、抽象思考。" 对这些偏于自我的心理学观念,朱迪·乔登(Judith Jordan )概而称之"典型偏见",并且指出它们的文化来源,如"牛顿物理学强调游离分散的实体以可测量的方式互相作用","强调个体至上与自由","这种文化给自己分配的任务是,让稚弱无助的婴孩断奶,使他们走向更高程度的自给自足和独立",等等。针对这种传统心理学"偏见"与培植这种"偏见"的文化根基,这些女心理医生致力于新的女性心理学探索,其本质可概托为"关联模式"。自然这不会是一条坦途,也正因此,她们艰难前行的每一个足迹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样一个张扬个体价值,贬抑关联意识的文化环境里,让人们认识到关联性思维对他们生活的重要性,这简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摘自"爱的哲学":一个"关联模式"——从心理学的文化/关联理论考察冰心创作/王学富http://www.chinancc.net/news_view.php?id=630

男人是在筑塔,女人则是建立网络。

一旦男人女人之间的差异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这种生物决定论就会被用来“正当化”所有的不公平了。在努力多年企图摧毁这些不公平之后,新一波的女性主义学者已再次肯定他们以前据理力争的“性别歧视”的确存在。米勒(Jean Baker Miller)强调“反应”(responsiveness)和“互惠”(mutuality)在女性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吉莉根(Carol Gilligan)也提及女性“关爱”(care)和“联系”(connection)的质量对女性的自我、女性自尊及道德发展是很重要的。依照吉莉根的说法,男人是在筑塔,女人则是建立网络。到目前为止,女性主义心理学家的新作品的最大影响力,是再度肯定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只是这一回也连带建立了所谓的女性心理学。乔德洛(Nancy Chodorow)在1978年出版的《母职的再生产》(The Reproductiorn of Mothering)一书中指出:由于女孩与男孩主要仍由母亲抚育长大,他们长大之后也发展出“依附”(attachment)与“独立”的不同方向。男孩子必须离开母亲以宣示自己的男性气概,这就是为什么男孩子到了某个年龄就开始自母亲的拥抱中退缩,也是为什么“娘娘腔”及“妈妈的儿子”仍然是威力无比的责骂。另一方面,女孩子并不需要为了成为女人而否认母亲的关爱与联系,她们经由“联系”而成为她们自己。在乔德洛和吉莉根的提醒下,天生的性别差异已是许多作家视为当然的,也就是女人在根本上就不同于男人,导致她们较善于倾听。对接受这种前提的人来说,生命很简单:所有关系的复杂性可以用一个通用的解释解决 --男人这么做,女人那么做 --就是这么简单!这种新的角色刻板分类,反映在这类书籍被普遍接受的态度上,在书里把许多男女之间对话中的些微差异及两极化,简化为“性别差异”的一项:男人追求权力,女人追求与人之间的联系关系。很悲哀的是,现在好多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也许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始改变倾听质量。我的意思并不是说男女之间没有对话上的差异,而是说也许遏止那些夸大性别差异,甚至赞颂这些差异的情况,现在正是时候。


 关系文化治疗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