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讲演录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301252080
作者:[美]福开森
页数:200页

内容概要

福开森,
南京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创校元老,主持沪上《新闻报》三十年。
旅华洋人中,中国古物收藏第一人。
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委员会唯一一位洋委员。
上海著名的福开森路(武康路)即为纪念此公。

书籍目录

第一讲 导论
第二讲 青铜器
第三讲 玉器
第四讲 石刻
第五讲 陶瓷
第六讲 书画
第七讲 绘画(一)
第八讲 绘画(二)

作者简介

在中国艺术这里,平凡之物可成其绚烂,平常之地可现出神圣之光。
艺术品收藏大家福开森,在华逾半个世纪,汇近百件故宫与私人藏品,全景讲述中国艺术之源流。
此系列讲演,语涉青铜和玉器,陶瓷书画,涵盖中国视觉艺术全门类,又能结合故宫藏品,新的考古发现,以及自己的鉴藏经验,内容翔 实生动,非一般浮泛之论可比,特别适合作为中国艺术的入门书。


 中国艺术讲演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因着对古代文化和文物的喜爱,在旧书摊淘书的时候,买了一本《百馆百宝》,里面差不多是中国各大博物馆的镇店之宝,多数的都是金碧辉煌的,价值连城。在看《中国艺术讲演录》的时候,我想起我的大学老师,曾经提过一句在旅华的外国人中,对汉文化的传播和研究比较在行的两位汉学家,高罗佩和福开森。那个时候,不以为意,毕竟文化这东西,几千年下来,国人未必都做得好,更可况是外国人。这本书里,除了讲诉青铜玉石陶以外,还涉及了绘画书画等艺术形式。结合众多各个博物馆的图片,通俗易懂,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中国的艺术传承的问题(当然这里面译者的功劳也是大大的)。书中还涉及了《山海经》中的上古传说,和一些民间的传说,对于中国的文化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还不止福开森所写的这些,例如中国的棋,乐器例如古筝古琴琵琶等,中国文人的琴棋书画,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文艺。这可能囿于时代的局限,亦或者是作者研究的重点有所出入。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本书对于刚入门的文学艺术者作来说,还是相当有价值的。
  •     《中国艺术讲演录》系福开森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六次讲演中国艺术之合集。分别讨论了青铜,玉器,石刻,陶瓷,书画,大概囊括了中国艺术之全部。书中介绍,福开森(1866-1945)乃著名的中国文物收藏家和鉴定家,旅华洋人中中国古物收藏第一人,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唯一的洋委员。还出任过汇文书院(南京大学前身)院长,参与创办了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在华工作生活了五十多年,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可能因为这个的缘故,他对于中国艺术的研究还是颇为深刻的。我对这方面了解不多,但通过其讲解,还是能感受到他对于中国艺术确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而且能深入到中国文化里面,探索到一种本质的东西。开篇导论,作者就集中讨论了中国艺术的精神。作者认为“在中国艺术的内部研究中国艺术,则它自己的标准必定具有优先权。”由于中国艺术本身的极具特色和民族性,导致无需借助其他民族的艺术,或现成的评价标准,就可以理解中国艺术。其“唯一精确的观察点,是站在中国自身文化发展的中心。”作者还认为,“艺术是文化的表达。”只有真正遵从文化精神的作品才能称得上艺术,也只有如此,才能登大雅之堂。一个艺人不管其技艺多高,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要被拒于艺术殿堂之外。所以,在中国艺术作品中,我们往往看不到艺术家的个性表达。“一个艺术家最了不起之处,往往是他成功抹掉了个性,从而使观者首先想到的不是艺术家的技能,而是作品的美丽、优雅、高贵,以及该作品在其民族的文化积累中的位置。”那什么是决定中国艺术生命的中国文化?作者认为,是仪礼和天兆。艺术就是从中发展而来。类似于艺术起源于巫术说。有这样一个认识,“中国艺术具有本土的性质,它只可能起源于扎根中国土壤的文化,而不可能起源于别处的文化。”由于中国艺术本身材质和自然条件所限,导致古代的艺术遗迹都极难保存。但这从来不是中国艺术家所担心的,实物会消亡,相同的艺术精神却能世代相传。同样的艺术主题,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灵感,通过临摹复制传承下去。“这种方法既是对民族意识的颂扬,也是对珍贵传统的维护。”它是如此单调,又如此变化无穷。“在保持艺术精神的连续性方面,中国人做得比其他任何民族都好,他们那连绵不断的传承,已经维持了四千年。”这种对固有艺术和传统的坚持,不仅决定它很难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且能够掌控、支配外来的影响。”从外面传来的艺术母题,都要服从这个原则,“与已有的标准或规则融合无间。”佛教艺术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固守并延续一种艺术生命,将之系于最初的民族传统,中国是唯一的活例。”从这个角度看,你可以说它衰落倒退,也可以说它繁荣如初。第二讲非常简略地介绍了青铜器的历史沿革,著作学说,主要用途,纹饰铭文和铸造工艺。而且很多类型的青铜器都没有谈论到。作者认为青铜器在艺术史上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更多的研究主要在文字学和历史学方面。“三代青铜器是庄重的仪礼型,而汉代青铜器则富于装饰意味。”“然而,无论哪种器型,都可以从数量庞大的存世作品中挑出一些精品,它们无论造型、浇铸水平、还是纹饰,皆足以媲美第一流的希腊铜器。”第三讲玉器本来是和第二讲合为一讲的,现在把它单独出来了。相比介绍青铜器,这一讲则更加简略了。主要强调了玉器所带来的一种触觉上的愉悦感。而且与青铜器的用途相似,玉器原型,装饰母题也大多沿袭自青铜器。相比其他的艺术类型,石刻艺术好像一直是主流艺术圈的从属,“即使在其鼎盛时期,或多或少也还是一位闯入者。”能流传下来的古代石刻也少,其本身材质,制造工艺,不太符合古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愿景,也不是文人墨客的理想寄托。用途也没那么广泛,“石刻艺术表现与人相关的主题,而在中国哲学里,人在天、地、人的序列中排在最末。更重要的是,依中国人的观念,人应当通过祭祀或占卜仰体天意、俯息地威,而不是忙于塑造人像以求其形长存。”因此,到唐宋以后,“石雕已经是一种渐近消亡的艺术。”再没复兴。在作者看来,瓷器在中国艺术中仍然被处于次要位置,“陶瓷中没有那么微妙而难以捉摸之处吸引中国的艺术爱好者。”而且也“鲜有关注陶瓷发展的文字。”但在西方人看来,却是最受喜爱的中国艺术。现在情形应该好很多了,陶瓷也是颇受重视的。第六讲讲书画,单讲了书法,“书画同源”,它们本是一物之两体。由于书法的实用和影响,作者认为其在中国艺术中有无上地位。关于书法的论述,内容都很平常,并不出彩之处。唯有一点,让人大感意外,作者认为颜真卿和柳公权“都算不上大师”。这一点似乎就有失偏颇了。译者在注释中也指出了这一点。绘画的影响虽不及书法,“却是一种更易于欣赏的艺术表达方式。”“中国人四溢的审美精神和富有想象力的灵魂,只有在绘画中,才得到最完满的表达。”画不仅能愉悦人,也能感动人。艺术家的文学修养,历史感知,传统训练,更多的表现于绘画。一个以绘画为职业的人,到底是做一个画匠,还是成为一个艺术家,关键就在于是否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同一个主题,可以被一代代画家重复使用,“但是笔法上又都流露出各自的特性。”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培养了中国人不可思议的记忆能力,”和临摹能力。“中国画立足于记忆性复现和想象性重构,而不是对模型或模特作精确的摹写。”不做草稿,落笔前已成竹在胸。中国画注重笔法,色彩的和谐,迷人的氛围和构图,而不像西方绘画那样,做精确的形体,明暗,透视等。尤其是笔法,“笔法是中国画的根本,线条即由笔法而出。”“南北宗概念的渊源。即在于宋代两种笔法的根本分歧:强劲有力的笔法与温和优雅的笔法。南宗、北宗不是地理的概念,而完全是笔法风格上的不同。”天地人的哲学是中国画的真正微妙之处,这一点在山水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人不过是造物的很小一部分—他是暂时的,易逝的,而天地之道是永恒的。”对人体的态度,中西艺术向来有别。西方艺术是很看重人体这一题材的,可以说是其基本原则。是首要的,也是最高级的。中国当然也有人物画,但不是最主要的,人只是万物之一种。天地人并没有太大区分,看重的是表现一种内在的,精神的,品性上的感觉。不管是写意,还是工笔写实,抓住的就是一个“神”。笔墨与色彩结合最为完美要属花鸟画。“这类画既生动美丽,又纯朴自然。”“也许中国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主要体现于绘画——是那样一种倾向:紧抓住万物之常性。”不管人物,花鸟,山水都是如此。这本书作为一本艺术入门书,我觉得还是有点欠缺的,内容算言之有物,也够浅显易懂,但不够全面。可算一家之言补充阅读。还有,这本书的装帧不算太坏,如果插图能做得更精致些,就更好了。
  •     作者福开森昔年被誉为“旅华洋人中,中国古物收藏第一人”。初至中国开始便以教育家的身份示人,因而得以与中国士绅、学者阶层广泛而深入的交往,其后更以“中国学界的名流”身份的周旋活跃于东西方的上流社会中。总之,靠着他在华工作生活五十余年间赚取的“著名的中国文物收藏家和鉴定家”名头,这位不管是留在中国工作生活,还是其后在日军占领时期被遣返回了美国,始终过得都挺滋润的。然而不论其从事何种职业,“他毕生的志业却是金石书画的收藏和研究,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和推广。”不过,或许是视角不同的缘故,比起他于本书中关于中国艺术的演讲的内容,我更好奇的却是这位这位大收藏家,当时究竟通过他的手从国内流走了多少宝贵的文物。私以为,无论福氏前期的对“金石书画的收藏和研究”,还是后期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和推广”,或许是有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在意的缘故,更多的却还是为的图利贪名罢了。前者图利,后者贪名。毕竟,福氏到中国的时间段是在清末,不说几十年混下来又成就了个中国文物大收藏家的名头,单看那个时期来华的外国人都是个什么玩意儿就知道了。都是一些打着主意要到远东来捞金的,基本上就没什么好人。当然,这么说可能有点武断,不过被冤枉的几率不到两成,完全可以忽略!书的装帧设计也很不错,但是作为演讲集子,内容非常浅显。虽然这样说,但我对书本身的内容并无意见,所恶心的只是这种前赴后继的热衷于到中国刮地皮的“中国人的老朋友”罢了。总感觉这样的书政治象征意义,比起作为出版物的实际价值更加重要。献媚、流俗,不明白今时今日这样的书又何必要再版……话说,这位周旋于清末官场上的中国通,为西方研究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大收藏家,莫非死前还立下了遗嘱要将身前所有收藏都送还中国去不成 凸(艹皿艹)!说来书中所讲详于青铜而略于玉器,详于石刻而略于陶瓷,重点完全放在了书画上面。据福氏自述是因为,玉器陶瓷在西方已有相关的研究著作可读,所以他在此便不再多说。可令人不解的是,既然他本身擅长的就是金石书画,明摆的就是玉器和陶瓷所知不多,怎地到了演讲的时候却能厚颜矫饰,用其他人已经讲过不少了,到他这便无需赘述来搪塞。甚至此书今次再版的译者前言中亦采用了他的此等说法。倒是不知他这种爱面子的习惯,是否也是自中国清末的官场人物中熏陶后得来的呢?如此倒也无怪乎福氏会对金石字画如此的偏爱了。只能说,和现代人对瓷器和玉器的狂热追捧不同,古人在古玩收藏这个行当中,更加看重的还是金石书画。认为像玉器和陶瓷之流不过是小道,只能是供人赏玩之用罢了。像是金石书画这样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学问,是值得人穷经皓首的知识。福氏在中国历来与清廷官场中人来往密切,与士绅学者有着广泛的往来,受其影响醉心于这方面的收藏,倒也不是不可理解的。不过令人十分遗憾的是,书中图片大多是国内馆藏文物的影像,未见有多少动辄为福氏举例了的被西方博物馆和西方收藏家搜罗去的流失文物的图片,却不知又是为何了。书中的文字倒是很动人的,但是私以为这位的说辞,就跟那个“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效果一样,都是言者无心,令听者有意罢了。那段时间国内的文物流失严重,却也未知是否就有福氏“大力推广”之功了?但是现实就是,听了福氏的演讲之后,的确很能勾连起本来就对东方世界深感好奇与憧憬的西方人,对于来自遥远东方世界艺术珍品的觊觎攫取的欲望。就像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华美的文辞却足可令野心者付诸行动。说白了,一首词令山河板荡倒是未必,但既然有这样现成的好借口,孰能放过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陆续终于读完,知识性简单,但福开森很多观点如今看来仍然深刻!不愧是中国通!
  •     “唐明皇身为九五之尊,但是他之永远为人喜爱,乃是因为他是一个热爱音乐、骏马和孩童之人。这些人性的特点是普遍的,不灭的。诉诸这类永恒元素所产生的情感性影响,比诉诸任何帝王的显赫光环都来得靠谱、迅速。人性的这些普遍品质也是想象之境的最佳园地,在这里,平凡之物可以成其绚烂,平常之地可以闪耀出神圣的光辉。”(第192-193页)作者是位中国通,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唯一的洋委员。福开森的西方背景让他在讲中国艺术的时候有另一种视角,也揉入与西方的比较。
  •     错误太多了,再版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
  •     读完无奈印象不深自己了解少的缘故吧
  •     并不了解中国艺术 一些观点有启发
  •     装帧挺精致的一本书,可惜内容过于浅显几近于无。
  •     读起来略浅,写得没什么章法,比起李霖灿先生的,感觉差得有点多....
  •     福开森 中国艺术
  •     浮光掠影,一日读完。
  •     外国人写给外国人介绍一下中国艺术的普及型文字
  •     恐怕有點過時,那個時代的傑作,能經眼的太有限了~#2015緩緩讀#020
  •     书很小,格局并不小;书很薄,世界并不薄。
  •     福开森是好的,编校不好。
  •     内容浅显,读起来有趣。里面提到中西艺术门类的重要性的差异还是蛮感慨的。石碑和书法部分就不用看了,国画部分很有意思,可惜玉器和瓷器部分太少。
  •     最后的讨论很有意思。关照材料这一点也有启发。
  •     一本简单的艺术史
  •     入门的
  •     譯筆尤佳
  •     最有价值的部分是outsider perspective
  •     这本书的装帧真不错,软精装还带护套,用的纸看起来也很耐磨,装订也结实紧凑。就是这套丛书里其它几本很无聊,看标题都很鸡汤。
  •     有一些此前没怎么注意的艺术品。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作品,学术性并不是主要的,了解其通盘把握的能力或许是关键。将艺术的演化、风格诉诸哲学还是社会,一直都有这样的分歧,不能说的太玄,又不能说的太俗,真的很难
  •     真的也就一般讲演水平,老先生应该就想起什么说什么吧,看完整本也没啥特别印象
  •     这人名字有点儿逗,弗开森,不开心,没头脑和不高兴
  •     比较深刻的是他关于长城这一艺术题材、唐代橄榄瓶、龙门宾阳洞的见解。很基础的入门读本。
  •     这本也哭了 又贵又薄 字还大 我恨字大又少的书
  •     外国人写的,很薄,也很粗糙。举证举例太单薄,且很多不具代表性。文字写来就像是自己的观宝游记一般。
  •     著录旧范式的代表。
  •     注意原名是Outlines of Chinese Art,浅显适合怡情。
  •     美国人福开森做为收藏大家自不必提。我其实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讲中华艺术,更不如说是通过介绍中华艺术推介中华文化。毕竟仅仅是20世纪给外国人看的outline,所以介绍粗略,不够详实,观点不够新颖。但是作为一个想要初涉传统文化这个深坑年轻人来说,该书的确非常适宜滋补。
  •     就45块的定价,插图质量差了点。适合有一定中国艺术基础的人做思路整理和点播所用,对于我这种门外汉,收获较小。自己总结了一个经验:东方的脸、音乐、绘画等多谢方面趋向于平面,以至于没有成熟的雕塑艺术,而西方的脸,音乐(有和弦结构),绘画(直线透视)、雕塑等更加趋向于立体。
  •     据说作者是南哪儿大前身的老校长。因为是大纲,所以简略,配图也较为一般。但此书译者很好,把福开森的各种错误都加入了说明,算是很好的跨时空对话。此书于我,是开启了一个完全不熟悉的世界,读书之乐便在此。
  •     【2016-117】
  •     视野挺开阔,深度一般,国画章节提到的几幅画现在公认是伪作
  •     基础知识,可读性还行,比较教科书
  •     老外写的总是像猎奇记录
  •     不适合入门,毕竟是外国人写的
  •     有局限,毕竟年代较早,很多地方译者也忍不住吐槽了。
  •     记不清是哪位关注的网络作者推荐的一本书了,对于中国艺术笼统和概括的介绍,这是一本绝不会感觉枯燥的书。这个版本在原作的基础上用注解和图片补充和纠正其纰漏,算得上一本严谨的大纲书籍。外国人通过西方视角解读中国艺术文化,自然有很多局限,有些精髓可能体会不够,但也有局外人的客观。听得进批评和否定之词,得到反省和改进创新,文化才能不断的繁衍生息。这本书私心想给五颗星,看了下评分刚刚7.1,只觉得自己太粗浅。读的少,所以少见多怪的心理吧。
  •     装帧好美。内容一般,不如高居翰、李霖灿等人。
  •     作为演讲还是不错的,不过内容确实偏少
  •     太朴素了吧,内容少。
  •     过简
  •     怎么说呢,一本外国人向外国人科普中国艺术的书籍,和现在的中国艺术通识类书籍相比,内容太浅,干货不多。可是想到那时那人,联系作者福开森的人生经历和文字中流露出的文史观,又觉得很流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创造和解读中国历史与艺术的基础,一个外国人能有这样的艺术品味和鉴赏能力,真是忍不住跪穿地板的节奏了~
  •     书刚拿到,随手翻了一下,看到48页的最后一个段落开头就有错别字,“1901年,在距离山西宝鸡……”宝鸡好像在陕西的。。把箴打成葴,北京大学出版的错别字就这么多的
  •     评价挺高的
  •     有一定的启发
  •     包装还好
  •     福开森,南京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创校元老;主持沪上《新闻报》三十年,影响仅次于《申报》;艺术收藏家、鉴赏家,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委员会唯一的洋委员,长袍马褂的中国通。上海的福开森路(今武康路)以他命名。此书在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对于在国外推广中国艺术善莫大焉。只是到了现在,有了更好更全面的入门书,此书的历史资料意义大于实用意义。印刷装帧比较一般。
  •     作为入门还是不错的
  •     兴趣不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