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人民有所思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108043580
作者:陈徒手
页数:246页

内容概要

陈徒手,本名陈国华,福建福州人。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国致公党中央机关、中国作家协会工作。现供职于《北京青年报》。主要从事知识分子专题资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的中国文坛纪实》推动了国内目前的口述史研究。

书籍目录

序言 1
俞平伯:1954年的抵制和转弯 16
马寅初在北大的苦涩旧事 30
陈垣校长入党前后波澜 58
冯友兰:哲学斗争的个人挣扎史 80
汤用彤:五十年代的思想病 110
贺麟:转型时代的落魄和转机 128
周培源:坚辞背后的酸辛诉说 140
傅鹰:中右标兵的悲情 152
文件中的王瑶 178
蔡旭:大跃进“小麦王”的苦恼 196
冯定:大批判困局中的棋子 212
后记 238

作者简介

本书记录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11位有代表性的、全国一流教授的生存处境:俞平伯、王瑶、傅鹰、周培源、贺麟、马寅初、汤用彤、冯友兰、冯定均任职于北京大学,蔡旭、陈垣两先生则分别任职于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故国人民有所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这是毛泽东写于上世纪六〇年代的《七律•有所思》之末联,时值风雨欲来的前夕,诗意所指耐人寻味。而陈徒手的《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借来此句,勾抉梳理那个逝去的时代“酸辛”、“苦涩”的往事,以今视之,勿论知识分子或普罗大众,“有所思”自不待言,不过是否有心情静听潇潇雨声,就难说得紧了。如果说,陈徒手的前作《人有病 天知否:1949年后文坛纪实》是以当事人的口述、档案、会议记录等为基本材料,来探索众多作家的心路历程的话,那《故国人民有所思》基本使用官方材料与原始档案,以再现曾经的“历史化石”。或许因少了个人的记忆,不免缺失一些历史场面与人性波动的幽微之处,但对于观察其时知识分子在体制化层面的飘摇处境却有着更为真实的比照。书中选取了十一位在大学供职的教授,俞平伯、王瑶、马寅初、汤用彤、冯友兰、周培源、贺麟、陈垣、傅鹰、冯定、蔡旭,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却无一例外地身陷时代的漩涡之中。对知识分子的改造由来已久,非自1949年始,早在延安时期就有大规模的整风,所有的大小知识分子都要逐个过关,际遇颇有不同。我们所熟知的作家丁玲因写《“三八节”有感》、《我在霞村的时候》,遭遇的岂止是“热水”,恐怕皮肤已被烫得通红了(而十三年后,这几篇文章重新翻出,秋后再算账);而写《野百合花》的王实味,“洗澡”未通过,关押多时,后被弃身沟渠了。“洗澡”这个词听起来比较温和,而读杨绛在后来岁月写的小说《洗澡》中讲,其实原本叫“脱裤子、割尾巴”,知识分子耳朵娇嫩,觉得不好听,于是换了一种委婉的叫法,名字虽改,实质无异矣。而也是从《洗澡》中,我们可看到,“洗澡”一法同样用到了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身上,只不过范围由地处一隅扩至极广大的范畴而已。杨绛活灵活现地勾画出这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遭遇“洗澡”之窘,艰难地磨砺,似乎要挣出一个新的自我来。表面如是,但探究内里,就微妙得很了,以杨绛的话讲,“洗掉与否,究竟谁有谁无,都不得而知”。自以后的历史观之,“洗澡”的前史仅为预演,不过是和风细雨罢了,而《故国人民有所思》即展现了时代的疾风骤雨接踵而至,思想改造成为知识分子的主要工作与生活要素,似无有宁日。《俞平伯:1954年的抵制和转弯》一文,钩沉了思想改造运动中第一标志性事件当事人的曲折心态。两个“小人物”李希凡、蓝翎的批评《红楼梦研究》的文章,引来领袖部署一场大规模思想斗争的想法。李、蓝二人是棋子,而俞平伯又何尝不是一枚稍大些的棋子呢?效果如期达成:“既摧折了学人的抵抗和非议,又坚决地俘获斗争对象的认同。”而俞平伯这枚过河卒子使用完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批判胡适反动思想,全面清算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在各个领域的影响,波及了大批的知识分子出来站队表态(胡适在海外读这些对自己的批判文章,并不生气,反而为昔日的朋友同侪及学生感到悲哀)。此时再看对俞平伯的批判,更像是投石问路了。对知识分子的打击与排斥,不仅靠运动集中批判,而且在日常工作中点滴忠实贯彻。普通教授如此,身居高校领导之位的学者亦难逃尴尬境遇,如马寅初与陈垣,一为北京大学校长,一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处处受掣肘,亦无可奈何。北大的校务,马寅初大多一无知晓,有一次他忧虑地对工作人员说:“有什么事你们可得告诉我,(别)像交通部有一校长(指黄逸峰)一样,许多事情下边做了,他还不知道,现在犯了错误,要撤职。”而党委书记有次开会与各系主任座谈校内工作安排,都来了,唯独没请马寅初。1958年北大的数千名师生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马寅初与新上任的党委书记陆平一起看望学生。学生们见已七十八岁高龄的老校长远程而来,很感动,忍不住喊:“向马老学习,做马老好学生。”随同来的一位北大干部颇为不满,后来向北京市写材料汇报说,学生对旧专家老教授迷信,根本不提我们的党委书记陆平同志。而陈垣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处境要好得多,但作为校长,仍避免不了被人戏言“过去是傀儡,今天是牌位”,连为学生题词也小心翼翼,拟好了请书记过目妥当与否,才提笔去写。毛主席曾在一次劳模大会上鼓励陈垣带几个徒弟,老人积极性颇高,回校后多次说起,但学校方面一直予以冷处理,始终不给他配备学术的徒弟。学术研究是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所在,知识的拥有是他们成就自己、奉献社会的根本,而这些,显然成了特定历史阶段必欲除之而后快的东西。农业专家蔡旭选育出优良的小麦品种,在华北地区广泛推广,不过学校领导层有人轻蔑地说,蔡旭能育出好种,就是碰运气。在大跃进中报粮食产量,蔡旭努力守着自己的科学底线,却被高层挖苦讥讽,认为思想落后跟不上时代。北京市写的一份工作报告中,对北大教授王瑶嘲讽不已:“(王瑶这类知识分子)成天写文章,拿稿费。写文章的态度也极不严肃,为了多拿稿费,故意拉得又长又臭,想落得名利双收。写文章、出书常常是赶行情、看风头,并且很善于和出版社讲价钱。”而高层对知识分子的轻浮态度无疑有着导向作用,康生在一次全国性会议上说。“马寅初的理论无非就是团团转,还把北大弄得团团转,”“牛马狗都有口,但没有手,只有人才有手……马寅初只见口,不见手,这根本上是错误的。”随口臧否,毫无尊重,是一种暗示,也是一种示范。体制或说路线之惯性强力运行,虽然是常规化轨道,但有时也到了一种吊诡的地步。如化学专家傅鹰被中央树为“中右标兵”,从策略上有意保护起来,但北大化学系总支却置若罔闻,从来不放松对傅鹰的批判和打击,中央的政策在这里似乎失效了。这让我想起王蒙因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遭遇,此小说一在《人民文学》杂志印出,即引起轩然大波,攻击声不断,直至毛泽东在公开的会议上多达五次表扬这篇作品及作者,似给王蒙一道免遭厄运的口谕。但诡异的是,不久后的反右中,基层组织仍毫不迟疑地给王蒙戴上右派的帽子,从此流放边疆二十余年。新时期后,有人问他,毛主席保护了你,怎么还会有如此命运?面对这笔“糊涂账”,王蒙颇无奈地答,自己也不知道。后有研究者梳理档案史料分析,某种体制一旦建立并运行起来,具体执行人常有创造性发挥,即使有领袖的明确说法,具体的操作者也不肯放松对某些“迹象”的警惕,正所谓小鬼难缠,因为他们在这个体制中浸淫太久了,深晓里面的弯弯绕,宁左勿右,王蒙在劫难逃。而事实证明,他们又对了。邵燕祥先生说,“这本书,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11位教授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更缩影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幕。”人们是善于遗忘的,即使悲剧的上演距离并不遥远,也已化为天宝遗事般飘渺。不过历史的无情也在于,它从未走远,而是游荡在有意无意遗忘的罅隙间,随时伺机而动。我们的文化和教育固然有其免疫力,但负面的东西似乎更多,每一个人处身其中,都跳脱不了各自的责任。若我们均能生出必要的惕然之心,庶几可使未来的愿景,减却若干忧虑与增添如许亮色。
  •        可怜我对建国初政治运动一知半解,读前也没做好工作,对于“鸣放”“四清”“三反”“五反”都只有些零星印象,读这本书时就多少脉络不清。   还好,这本书体例简单,逻辑清晰。拿来十一个知识分子的史料,多是一些简报、会议记录,不动情的将资料和当事人事迹按时间顺序堆砌上去,不滥情,不感怀,不剖析当事人心理,以一种“冲击-回应”模式把事情讲得清楚,在每章最后一段会涉及到“痛苦”“酸辛”“苍凉”等情感词汇,但相当节制。当然,这种书例趣味全无,倘若对政治运动、当事人都不了解的读者,那一定会味同嚼蜡。   这样说,并非对作者吹毛求疵,实际是一种褒奖。做历史不必拿些悱恻诗句,感人排比来说事,窥见当事人的心里绝不是易事,但凡感人所感,悲人所悲就脱离了理性,迷失于自己念构的悲情中。《故国》的风格即有别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陈徒手和陆键东虽都是文学出身,领域都在知识分子改造,都以史料著书。但一者理性,一者感性;一者叙述,一者发挥;一者冷静,一者动情。所以,陈的作品偏史,陆的作品文学。自然,《陈寅恪》是畅销书无疑,蜚声中外,榜上有名。《故国》永远不会那样热火、大众,但就史学领域来讲,《陈寅恪》显得逊色了。   陈徒手积十二年之功,写出一本18万字的书,可见用功之深。这并不是文学著作,也不以码文字见长,文学出身的陈写出此书怎会耗尽十二年?这十二年拿笔的时间不会太多,更多耗在找史料上了。特殊年代的史料如禁忌之地,进门就有个坎,本书引用大量党委简报、思想报告、会议笔录,这些资料过于暗箱,本就是些不敢公之于众、遮遮掩掩的材料。陈徒手工作于致公党中央机关、作协,人脉广泛也更接近禁地,仍旧颠簸十二年成书,可知搜集资料之不易。   话说回来,毛时代、党内部那些尘封的事情仍旧浩繁如海,看我辈能否拾人牙慧,做出些成绩吧。
  •     《故国人民有所思》,陈徒手著,三联书店,2013年5月第1版。其实,故国人民还是无所思的好。按原书语,对知识分子的一系列动作,就是“摧折学人的抵抗和非议”,也就是要改造这些旧式的知识分子,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一起来。因此,不需要他们思,人民大众就更不需要思了。新朝自然要荡涤旧日污泥浊水。只是,这次的规模与力度实在是旧知识分子们难以想象的。记得读到过一个数据,当年成名的知识分子中,有百分之十去了台湾,剩下的九十留在了大陆,以说明传统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再往后就没有新的统计数据了,这百分之九十的结果都是如何?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虽是用档案,但不及预期的好。总感觉差点火候。
  •     那个时期的材料真是太枯燥了,想必作者更是这种感受。
  •     博而不精
  •     追忆先生,仇恨固定历史的材料纪实。
  •     荒诞的年代。在那个年代谁也别说谁
  •     这些足以称“大师”的老教授,在反反复复的思想改造运动中备受煎熬,不能正常地教书、做学问、开展工作,处处受到否定和怀疑,党的各层领导机构不信任他们,学生也在鼓动下和老师对立起来。想一想,学风日下,师道不复,不是没有根源的。可悲。
  •     由于自己的知识欠缺,也没有当年的亲身经历,还是无法充分体会
  •     这本书“完全贴着材料写”,写了俞平伯、冯友兰、傅鹰等11位高级知识分子在1953年以后接受“思想改造”的一些点滴。材料全部来自当时的官方记录,大量细节,记录了知识分子在那个“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荒谬时代里左右碰壁、动辄得咎的艰难处境。 有杰出人物而不知珍惜,可惜、可悲、可叹!
  •     不符作者盛名。
  •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有力
  •     简直比代码机器人写的还枯燥无味。
  •     精华都在序言,康生水平不低,文革后倒霉的那批还在趾高气昂,先服软也没用,不如保留几分硬骨头,当时还在治病救人,思想汇报。
  •     对每个人的描写有些雷同,如果能把每个人的特点多交待一些,为他们在思想改造中的反应提供背景,会使人物更饱满一些。
  •     开国洗脑史。必然的大朝中,躲也躲不过,改也改不好。
  •     看两行字就困...是我的错
  •     反智的死灰仍有复燃趋势
  •     基本使用官方材料与原始档案,以再现曾经的“历史化石”,缺乏个人记忆,正因如此,我们无从看到内省这一精神向度。从伤痕文学以来,正因为缺乏个体刻骨铭心的忏悔与内疚,缺乏透彻肺腑的生命之痛,伤痕变得容易愈合了,也正因为个体苦难本身的没有意义,再深重的苦难都是可以补偿的。只剩史料的堆砌。
  •     建国后反右的书,只看了其中几位知识分子马寅初汤用彤冯友兰等
  •     凭栏静听潇潇雨
  •     耶耶耶只剩一篇論文啦啦啦~
  •     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     2014.01.26,标记见书评
  •     亮点不多,不甚精彩。
  •     远不及《人有病,天知否》啊。
  •     文化学术与政治。
  •     史料很好,就是写得有点乱
  •     不是太引人入胜,读完反倒留下刻板印象
  •     反思系列
  •     多为史料档案,计划搭配杨奎松的那本看
  •     查档案,搜资料,访人物,陈徒手为真辛苦工作。青灯黄卷,读者之幸。
  •     反精英思路很明显,斗争自上而下,又自下激荡上去。
  •     还是不错,只是不如上一本
  •     偷偷放低屁股 不听指挥说话 这样子是不行的 知识分子四个大字就是白帽子 还这样子只能老老实实当专政对象 如果这都没搞清楚 那就只能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了
  •     最可怕的地方是改造成功了,真心实意觉得自己错了。一开始是为了求生存,之后就是一丘之貉了。依旧是类似几千年前做成奴隶和做不稳奴隶的历史。
  •     20150104-20150116。又名《知识分子忆当年》。
  •     有感慨。许多词汇现在都能见到痕迹。校长不是我们理解的校长
  •     购于2015,2016补完。
  •     有点诧异这本书能出版…
  •     不如作者的「人有病,天知否」好看。称不上是本学术著作,只可说是史实人事的大致梳理。作为一般历史读物挺不错。了解知识分子们的各自遭遇。但严格说起来,像是事情的罗列,资料若有出处更佳~1949年以后知识分子改造侧影,且看多少风流人物陷入政治漩涡无法自拔。
  •     可做了解那段疯狂岁月以及诸位先生生平际遇之用,也算珍贵。令人唏嘘。
  •     从文章所引材料出处可以看出当时(应该还有现在)我党为了彻底攻占高教阵地,派出掺入培养了多少明枪暗线间谍卧底,可谓用心周密良苦至极矣
  •     作者明显很收敛的在写,不过也难得了。
  •     怪我历史没学好书读得少。不过确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嫌啊。还是先看看另一本吧。
  •     顾名思义,我们应当对那个堪称现代焚书坑儒的时代有所忆,有所思,有所警觉。
  •     时代的洪流,碾压着人性滚滚向前。
  •     不如上一本
  •     书中很多不指明根据的猜测,影响了该书的可信度
  •     看完陈徒手的《故国人民有所思》。其实我对这个题材(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这本书选用的人物(基本都是北大的)都是很感兴趣的。无奈这是一个档案性质的记录,作者在努力地隐身,力图就档案进行阐释,尽量不涉及个人情绪。一方面这样挺好的,另一方面,有点晦涩无聊。
  •     挺残酷的时代。。。需要尊重知识分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