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SH1993-0505
作者:加缪

内容概要

阿尔伯特·加缪,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
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他10个月大时,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负伤身亡。母亲带他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生活极为艰难。加缪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
加缪从1932年起发表作品,1942年因发表《局外人》而成名。同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开始为《巴黎晚报》工作,然后在伽里马出版社做编辑,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抵抗精神给他带来了光环,战后他成了一名年轻的英雄。在战后的年代里,他办的《战斗报》是呼唤改革的那一代人的精神向导。此间他陆续发表了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等,为他赢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
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缪,因为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
加缪曾说:“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死在路上更蠢的了”。命运之神却跟他开了个玩笑。1960年1月4日,他坐在米歇尔·伽里马的汽车上,由于下雨路滑,汽车撞在了路边的树上,加缪被抛向后窗,脑袋穿过玻璃,颅骨破裂,脖子折断,当场死亡。他罹难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尽管法国广播电台当时正在闹罢工,罢工委员会仍同意播放5分钟的哀乐以悼念加缪。世界各国的报纸也纷纷在头版头条刊登加缪车祸身亡的消息。

作者简介

《局外人》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开始,以“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结束。小说以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荒谬的人”:对一切都漠然置之的默尔索。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
默尔索不仅在接到通知母亲去世的电报时没有哭,而且在母亲下葬时也没有哭,他没有要求打开棺材再看母亲最后一眼,反而在母亲的棺材面前抽烟、喝咖啡,人们不禁要愤然了:一个人在母亲下葬时不哭,他还算得是人吗?更有甚者,他竟在此后的第二天,就去海滨游泳,和女友一起去看滑稽影片,并且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默尔索的行为越来越让人惊讶愕然,名声不好的邻居要惩罚自己的情妇,求他帮助写一封信,他竟答应了,觉得“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老板建议他去巴黎开设一个办事处,他竟没有表示什么热情,虽然他“并不愿意使他不快”。对于人人向往的巴黎, 他竟有这样的评价: “很脏。有鸽子, 有黑乎乎的院子。”玛丽要跟他结婚,他说随便怎么样都行。玛丽坚持问默尔索是否真的爱她,她原来指望听到肯定的回答,可是他竟说“大概是不爱她”。
远眺凯旋门这种叙述毫无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尔索内心自发意识的流露,因而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惟一确实的存在便是大海、阳光,而大自然却压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我只觉得铙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我感到天旋地转。海上泛起一阵闷热的狂风,我觉得天门洞开,向下倾泻大火。我全身都绷紧了,手紧紧握住枪。枪机扳动了”
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意识代替了默尔索自发的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默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因为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咖啡馆迷迷糊糊地杀了人的默尔索,对法庭上的辩论漠然置之,却非常有兴趣断定自己辩护律师的才华大大不如检察官。就在临刑的前夜,他觉醒了:“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他“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他居然感到他“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他似乎还嫌人们惊讶得不够,接着又说:“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默尔索因为感受到这个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而毫不迟疑地远离社会、抛弃社会,可是社会也抛弃了他,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排除于生活中心的局外人。


 局外人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