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枝花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30
ISBN:9787539958422
作者:沈书枝
页数:296页

内容概要

沈书枝,本名石延平,1984年生。苏州大学中文系本科,南京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生于皖南乡村,幼年行走田畈水塘之间,自觉山光水色,万物可亲。爱博物,爱文史,略知花鸟虫鱼之名。

书籍目录

序  书枝的文字                    01
南方的雨
打猪草
002
艾蒿与鼠麴草
010
清明
015
葛、白茅与斑茅
020
年年春天的鸟鸣
024
掐花
029
夏天的晚饭
033
阴雨梅天
040
枇杷
046
端午锦
050
屋檐下
056
绿竹
061
关于西瓜的黄金时代
066
从前的雨
078
苦夏录
083
菱荡
092
高梧玉立
098
八月半
103
秋树
107
风吹乌桕树
113
米饭
118
冬至
124
旨蓄
130
做糖
136
远近的人

144
赶鸭,放牛
147
鱼塘
160
少年
172
山鬼
184
情书
189
翠蝴蝶
192
语文老师
206
泾县故事
215
露露
224
小店记
236

作者简介

草木,花朵,食物,
父亲,还有初次爱上的那个人
------------------------------------------------------------
一次安静的江南之旅 一段微温的怀乡记忆
豆瓣人气作者 沈书枝 真情之作
风行水上(高军)作序
黎戈 苏枕书 宋乐天 温暖推荐
------------------------------------------------------------
故乡,是一盏照在身上的灯
不管走出多远,都一直亮着
故乡是一种基因, 离它越远,反而会越鲜明 地展 现出它的样子。沈书枝写故乡的风物、人情,用笔绵密平静,而又生动真实。江南的草木、花朵、食物、亲人、邻里,在她笔下,如被春日阳光照亮,一一醒来。
真正的爱是完全接受一个人、一个地方如实的样子,而不夸张、不隐讳。沈书枝笔下的故乡,正是如此。故乡的可爱与荒凉,生活的乐趣与艰辛,在一支安静而克制的笔下,愈发跃然纸上,动人心弦。
-----------------------------------------------------------------------------------------------------
我很羡慕书枝,她的乡村生活背景,给了她鲜活的一手经验。她笔下的小园菜蔬四季风物都那么接地气,她的文章是活水养出的活鱼,悠游荡开,就像她写的植物,带着未干的春水的气息,润泽着我们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碾压之下枯涸的内心。
——黎戈
沈汪风流,知堂情趣,尽在其中。
——苏枕书
书枝对她所经历的乡村生活的详实、精准再现,有时让我联想起田野工作方法中的“参与式观察”。不同的是,那个怀抱深厚乡情的“我”本身,也以“被观察者”的面貌,连同其所处的场景一同真实呈现出来,达到“有情”与“跳脱”的平衡,这是我私心觉得书枝最令人爱重的地方。
——宋乐天


 八九十枝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4条)

  •     (已约稿)喜欢和植物打交道的人,可能都不太乐意和人相处。因为植物沉默不语,尽力向天空伸展开去,颇具神性。奥森·卡德写过一个科幻小说叫《外星屠异》,描述了植物超越时空的思维方式,写得雄浑壮阔,仿佛“要有光”一般。但跳出科幻回到庸常生活,我们谈论的万物之灵时,究竟有多大程度是一厢情愿的意淫呢。写植物说到底是写个人,将自身的情感思维和记忆赋给植物,再以植物本身的神性淬炼,控制得当的话,总能写成明亮闪耀的文章。不止植物,任何寂静的所在都有神性。人适应嘈杂,一旦到了寂静的地方反而不习惯了,就要去找点响动或者“意义”出来。不要以为这个毛病只有外向的人才有,内向者其实更不甘心孤独。真实世界中的人大多面目可憎,不如去记忆植物的名称,沉默地亲近,然后植物也会馈以沉默的善意。但这是有个度的,植物本身没有意志,也不会表达,你替人想就是矫情。奇怪的是我们的先辈乐此不疲,还专门发明了一套哲学。过去语文课本里这种文章也多,好像大家不格致一下都不好意思,没法拉出来见人了!去年阿来写本书叫《草木的理想国》,虽然自己说“不把景语作情语”,但写嗨了还是忍不住卖弄道理,看得人直上火。沈书枝写《八九十枝花》,没有这个毛病。风行水上在序里说沈书枝为人老实,她行文也老实。不是对着两根葛根或者一丛金银花思考人与自然,而是深吸一口气,下潜到记忆深处去随手摘取几段故事——有歌为证“the good old days”,庸常无聊的时光,一旦变成过去式,总是能变得美好醇厚,过去的各色人物也跟着鲜活起来。试举一例:“渐渐蚊子多起来。傍晚时蚊子起市,黑猛猛的一团一阵,从水塘与田间飞往人家和牛舍。随便行走几步,便有几只不识路的迎面撞上。煤黑的盘曲蚊香还未在乡下流行时,村人常常喷农药来杀蚊子。每天傍晚,我的奶奶用一柄绿色的喷雾器,把她房间的每个角落都喷上“敌杀死”。那农药兑了水,变成米汤一样的浊白,散发着强烈的奇怪的香气。南瓜藤子爬上屋檐,在渐渐暗下去的天光里,它们橘黄的花也萎缩成一团,皱在一起了。“(苦夏录·蚊帐)这有一股寂静的气味。在文章里,“我”虽然偶尔会参与演出,但多数时候都以半透明幽灵般的形象出现,情感抽离干净,只剩下一股青绿色的悲苦,宿命般弥散开。读张家瑜的《我开始轻视语言》的时候,老在想这tm写得是什么玩意儿。这话说得深刻点儿就是:一个普通人的记忆和观察,是不是值得记载并传达给他人。值也不值。如果你写的是人所共通的情感,能够告知他人的经验,想通了某些道理等等等等,都值。《散文》杂志卷首云,表达你的发现。在表达个人发现这一点上,沈书枝做的很好。我也是农村长大的。沈书枝在皖南,我在晋北。相去上千公里,但读的时候却没一点间隔。她写黄花菜,苍耳,艾蒿;写指甲花,喇叭花,野菊,映山红;写粽子,拌有红绿丝的大盘月饼,带青壳的大豆,绿豆豌豆蚕豆观音珠子;写坟头的纸幡,灭蚊的敌杀死;写布谷鸟,麻雀,檐头居住的燕子,这都是我小时候见识过的。写收籽西瓜时,挖瓤叫几个小孩子上田里敞开肚皮吃——不许咽瓜子!不然明年头顶长出瓜苗来!——恐吓都一模一样。读这些文句的时候,我甚至怀疑80年代出生的人是不是都是一个流水线里送出来,在出厂的前一刻用两根电线输入相同的记忆。风老师说沈所写的村子是“完美的村庄”。这个话说的对。所谓完美的村庄,就是承载有童年记忆的村庄,反正人小易骗,觉得什么都好,天格外蓝,风格外清,猪肉格外好吃,“敌杀死”都能有格外的香气。曾住过乡村,能识草木鸟兽,怎么说都是一桩美事。从此以后,当你看见那些古意盎然的名词时,能想到彼时的情景,不是电脑上灰扑扑的图片。沈的文章有缺陷吗,我觉得有。那就是她能熟练驾驭的题材有点少:只有当植物,乡俗和故人三个因素都具备时,她才能把文章写情韵悠长。缺一桩就少一点韵味。书分两章,“南方的雨”分明写得比“远近的人”好;十几二十年前的人,写得比现在的人好。因为什么呢,还是老实,沈书枝太安静啦。最后老规矩说下书腰。把书腰做成竖条很好,挂着不烦心。但细读一下的话——“草木,花朵事物,父亲,还有初次爱上的那个人”“一次安静诗意的江南之旅一段带着体温的怀乡记忆。”这推荐语写得蠢蠢欲动,实在太羞人了。
  •     离开就是在失去文/夏边“故乡,是一盏照在身上的灯,不管走出多远 都一直亮着。”这句话,很踏实,细细想,也不免感到无奈,我们从意识到这种感受时,已经离开故乡好久好久了,但我们无法停下来回望,隔着的时间太长,距离太远。时代在跑,故乡终不是离开时的模样。初读沈书枝的文字是在她的豆瓣,更一篇看一篇,大多是生活的日常,她细腻的观察,记录自己身边发生的或许我们从根本静不下来看和想的事。文字软腻腻的像糯米一样。一个人评论她的文章,大概说是:我总能在你的啰啰嗦嗦里找到共鸣。我想,这是很好的赞美。他说的啰嗦,是很多不被人提上台面讲的平常。书枝是老实的,风行水上在序里评价。这评价反而很打动人,因为她的文字没有水分,纯粹得很,一句一句,都是很踏实的话,那些山水,那些人事,那些开心和难过,那些无法磨灭掉的曾经的贫穷艰难。最是感人。《八九十枝花》写的是作者的怀乡记忆。我几乎是每天一篇的看,搭着地铁,轰隆隆的吵,轰隆隆的也就看完了。太多的熟悉,反而不用过脑就能品出其中的甘甜酸涩。不得不再提作者文字的诚意。文章都是作者在故乡从小到大的所见所闻,那些回忆里的花草,食物,亲人,朋友,都细细的记了下来。全文几乎都是一段段工笔而出的立体画,让人觉得是带着3D眼镜看那样身在其中。每读一处都会不自觉地代入,这不是我家的鱼塘吗,书枝,怎么你家也有;这粽子我们家现在还是这么包的;我小时候也在田里放过牛,它也像你家的一样听话,后来老了也被卖钱了......太多太多的相似或是相同让我看着时随着她的情绪起起落落。一本读完,反而不觉过瘾,心想怎么就没了呢,故乡还有好多事没写完呢。看着窗外车流攒动,心始终静不下来。作者在书里说:见自己最后又在回忆里兜转,我难道果然是复古主义者,以为过去的便一切都好,眼前事只有掩目不见才适意么?看此 自己也笑了笑反问自己。想了很久也没有答案,或许怀乡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那里承载了多少情感,回忆就有多浓烈。因为无法回去,所以当回忆起来时,反而更美。因为触及不到,所以更加珍惜。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无数人的乡村早已物是人非,变成了一桩桩高楼,变成了高速公路、工厂或是早已无人的荒村,不覆当年清晰的轮廓了。中国的城市化就像中国制造,速度很快,质量有待考量。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大多青壮年涌入城市,剩下老弱妇孺留守村庄,属于农村的劳动力没了,靠着在城里打工的钱安安稳稳。终究少了了务农时代的新鲜气。文章提到作者的一个伙伴初中辍学外出打工,20岁未到就回一个比他更年轻的姑娘和她肚子里的孩子,看到这的时候,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因为这种情况在自己身边实在太多了。小小年纪,未曾经历学生时代单纯安静的日子,就单枪匹马去面对社会的嘈杂。这其中也和农村的贫穷和家长对孩子成长教育意识的淡漠有关,或许很多时候,就直接可以用穷来当搪塞一切的借口。他们大多数人起初或许都处在社会的底层,辛辛苦苦的工作,将不多的薪水支付家里的开销,又有多少家庭是靠这钱支撑起来的,想想都觉得心酸。他们大多数还是花样少男少女,面对青春期朦胧的感情,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极易就“水到渠成”。在自己还是孩子的年龄里过早承担起一个新的家庭,这虽不是注定的坏事,却也不是完全的好事。里面的柴米油盐,不是这个年纪的人轻轻松松就能扛的住的。委屈的、受累的还在农村与土地为伴的父母,各中的辛苦,又怎能说得清呢。成长就是个不断失去,不断回忆的过程。于人于家于国都是如此。但愿每一步都走得慢些、稳些。
  •     文字清雅,在当下,这非常难得。氛围清淡,家乡的草木花草,随处点缀着作者的怀旧情结。场景清净,旧时江南人家的铺陈摆设,平实、熟悉。我喜欢前一半,淡淡的笔勾勒出那时的家乡,描写花草非常详尽。不知是不是用词文雅的原因,我的想象力始终发挥不出来,那些寻常花草,如果不看图片,我是断然记不起来的。另一方面,也可见儿时的我是极其顽劣的,对花草虫鱼等细小事物,一概是忽略的,整日里跟哥哥们打打闹闹。中间作者曾住在一个空房子里,准备考研。会在夜间想起某个人,“此情堪愉悦,不堪持赠君”,她如此说着,觉得这是个嘴上一句话、心中波涛汹涌的女生,爱了,也许有回应,也许就这么过去了,成了某夜的回忆。尽管笔调尽量平淡,却仍有忧伤、失落等情绪散见其中。想必也是个有故事的董小姐,只不过这个董小姐安静内敛,不会夹一支兰州安慰无知的少年。持续看了一个多月,也算把这本书看完了。还记得看第一篇时的激动和难掩的惊喜,真让人欢喜。立刻发信给好友,所谓奇文共赏。朋友是个江南的女生,说这些场景非常常见,且她看书极多,并没有我这般感慨。那晚,下决心不管白天有多忙,晚上都要回来读一篇。后来半个月也坚持住了,只是每次看完总会让我想起儿时场景,思绪万千,以致失眠。连续的失眠让我放弃了每日翻看的坚持,只是偶尔随手懒懒翻上几页,。当看到作者开始写人的时候,我就不甚爱读了。我一直认为人是鲜活的,那么丰富的表情和语言,那么复杂的感情,写起来应该异彩纷呈才对。可是作者仍用平淡无比的文字来描写,她所谓的家常小事其实更能凸显人物性格和包含的感情,可是都被她一笔带过,剩下自己弱小的哭泣和年少无知的怨懑。平淡并不是错,很多散文大家笔调也看似平乏,但是他们多历经沧桑,语言平实,但个中道理和思想是作者人生哲学的凝结,真可谓是平淡却实在。而该本书的作者,给人以刻意之感,写起父母、周围人,总显得不尽兴、不够畅快。以至于看到最后,我对她的家人性格是模糊的,全凭着她的描述,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但是没有具体故事去支撑。所以,到了写人物的时候,我去失去了耐性,潦草读完。我是吹毛求疵,写散文毕竟跟写小说不一样。散文主要看的是情和景,而小说更多是事和人。希望作者能写出更好的文章来。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和知识沉淀,只是她的生活相对比较单调,写出的东西,格局还是太小,艺术来源于生活,她该多去体验些、多去感受一下。真不希望她就做个你我一样的小职员,囿于斗室,泯灭了才华。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老家是湖北麻城的,但风土人情和南陵竟然惊人地相似,书中提到的游戏,95%以上我小时候也玩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再地回忆起小时候的事。老婆也很喜欢,甚至跟我抢着读。《鱼塘》感觉就像是写我岳父的,他们实在太像了。作者的文字有知堂的味道,时有绝妙之语,但写的太满太密太实,略显辞费,少了那么一点点余味,很多“是……的”之类的话删去似乎更好。
  •     描写细致熨贴,时有画面感。
  •     想起来好多尘封的记忆。小时候不知道有一天还会记起来这么多事,走过的路 ,看过的山水,还有吃过的野草的味道,都不曾刻意的铭记过,但是真好,还可以有所回味。 农村长大的一代人才会有的共鸣吧。
  •     在这本书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     作者笔下,寻常的事物都是那么的美,
  •     去年冬天,那些人事都走进了心坎里~
  •     让我想起梅雨时节招摇的花枝
  •     一开始读觉得没有兴趣读下去 断断续续停滞了半个月 看到后半部分竟觉得书枝特别特别细腻 有很多小时候生活在乡下外婆家的感觉 后来书枝说村里人逐渐都出来打工村里池塘和门前逐渐萧条 他爸还说老了要回去继续承包池塘养鱼这样儿女回家也随时有的吃新鲜的蔬菜和鱼的时候略难过 好像老人都是向往老了之后能有个一亩三分地钓钓鱼种种菜的生活 然而现实却似乎是所向往的只能是理想了
  •     读的时候回忆很重。有人说这本书文笔不好,可我喜欢,喜欢安静的文字。那时候梦梦推荐给我这本书,就是说我跟书枝的笔风很像,所以读起来十分亲切。
  •     文字极清丽平和,遣词行句的意韵如牧牛童儿笛声悠扬,夜半读来,深切感人,仿佛身归皖南农村,隔着书页能嗅到田间的清香和童年的欢愉,终究也只能对江南的风土着迷~~
  •     莫名想到小森林?
  •     不同于老一辈乡村文学的追思故土故人的村里姑娘小芳似的温情,新一代大概是想走小清新路线,于是寻常的一枝花的花期,小学时候唱的无聊的歌全都不加筛选细细碎碎入了书里,找不到写与不写的区别。所以眼界决定文字的界域阿,没有灵气、没有适当的题材、没有经历的铺垫,不要一上来就是再回首已是百年身的笔调。
  •     书枝的文字,可能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孩子更有共鸣一点,因为曾经有相同的经历,所以一些琐碎的小事我们读起来心里也会觉得满是感动。
  •     喜欢沈书枝的文字~
  •     读到最后一篇,隐隐有些想念南京了。一看到2008年的字眼,似乎更多了一些感同身受。描写人物的几篇都很赞,有些场景还真的小时候经历过。
  •     被推荐的一本家乡读物,很清新。想买一本纸质的回来。
  •     在微信读书上,零零碎碎花了六个多小时读完,书枝笔下的童年,能勾起我很多童年的记忆,就如序言里说的,她笔下的乡村大概已经不存在了,亦如我的家乡也不再是从前的模样。文字里,隐约透出的孤单,我也有同感,读到最后,心里是满满的不舍,我们都回不去的曾经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留在了那里。
  •     风雅有余 趣味不足
  •     每个人都有故乡都有回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来还写得这么温情。文字很清秀,不显得造作。
  •     大概就是张爱玲说的樟脑一样甜而稳妥的回忆气味。有点汪曾祺的意思,不知怎么有点民国风,“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感觉吧?
  •     很多情节都很有共鸣,也重温了一下自己小时候
  •     2016已读22:是亲切,是愉悦,这类的文字总是最招我喜爱。今年年后是一定要回趟老家的。
  •     能有这么的记录真好!前部分讲食物很像电影《小森林》,后半部分讲儿时的那些人,作为同龄人,虽然在城市,却也能勾起很多回忆。
  •     这么好的文字,强烈推荐。难怪古文功底这么好啊,原来是南大古文研究生毕业的。
  •     乡村童年,细水长流
  •     以后再也不买豆瓣出品了,心疼书钱,心疼那么好看的封装。只读出了生硬的流水账般的记录和描写,文字再美也没有灵魂。何况这文笔远远谈不上优美。
  •     喜欢她的文字。看完这本书,网购了几样书中描述的当地的土特产,尝尝。除了菱角,别的都吃不习惯。哈哈
  •     江南水乡,玻璃烟雨。 端午佳节,山中猪笼。 清明踏春,仲夏掐花。 阴雨梅天,绿竹西瓜。 八月过半,风吹乌桕。 冬至沓来,腊月糍粑。 偷,少年放牛赶鸭。 想,山鬼泾县故事。 忆,情书语文老师。 验,露露小店印迹。 一场江南之梦,一语阑珊旧话。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支花。 山中岁月,青涩年华。
  •     文字细腻,值得反反复复地品。只是说到底总有一股怨气或是守旧的味道,在格局上扣分了。
  •     时而温暖,时而莞尔,时而潸然,被书枝牵动着,完全沉浸到这本书中,心中的情愫不知与谁诉,最后看完,终于痛痛快快落下泪来
  •     看着看着有点看不下去了。虽说是对小时乡间生活的回忆,但是感觉还是太单薄。只是回忆而已。
  •     乡村旧事
  •     同桌送的
  •     书枝的文章平易真率犹有某种温润的才情,南陵的山木之息也使这永夏的躁动化作一团柔和了,而那早已疏远的童年此刻也亲近了许多。立秋亦将至,携一卷废名的小说,缅怀我为数不多的乡土记忆,便足以慰此风尘。
  •     好几遍了,非常喜欢,作者家应该和我住的地方不远,风俗都差不多。很能勾起以前的回忆
  •     格物的散文我最没耐心看了…
  •     文字细腻、情感深沉,气质温润,意境悲凉,唤起人对往昔的美好追忆,又让人深味人生的无奈、运命的残酷。《关于西瓜的黄金时代》让人不禁对乡村生活心向往之,《小店记》似乎让人觉得走出乡村也不见得那么美好,不禁有“人生何处不悲凉”之感。
  •     很早之前看的,当时就觉得很好。最近发现豆瓣的某人又在阴阳怪气地喷沈书枝,想起这书便来支持下。沈书枝的文字平和清新,写乡村风物,童年旧事很有味道 ,她是古代文学硕士毕业,有些标题有古意,《山鬼》一篇很惊艳,“思公子兮徒离忧”,结尾苍凉得紧。
  •     乡间生活,江南风物,一些人,一些事,作者细细写来,也是有颗细腻的心呀。
  •     有些文字太过繁琐,但是有几篇很喜欢,最喜欢打碎的桂花蜜那一篇。
  •     16.07.12 06F喜欢沈书枝的文字,不浮不躁,柔和轻盈。有淡淡的乡愁,浓浓的乡情。
  •     偶然看到作者写的一篇短文,很喜欢作者的文字,就买了这本书,没想到里面的内容跟童年的很多经历相似,质朴而真挚,喜欢。
  •     细腻而温柔文字,回忆开始在江南隽秀的山岭间,静静的河面上飘荡
  •     上半部分是写给农村的情书啊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贴切。下半部分很感动到恰到好处。很棒很棒的一本书
  •     最感人的感情往往来自于最平凡的生活。
  •     化二元书币在微信读书上看了这本下架的散文,因为作者是有交流的书友,写的皖南乡下风情也是感同身受,很是亲切,遗憾文字有几节缺失。
  •     非常、非常、非常喜欢。被困在新千岁机场的两天,躺在地板上裹着毯子,不断被吵醒的夜里,读着书枝简单明快的句子,心情也慢慢变好了。
  •     紫云英串花链、蚕豆壳套手指、舍不得损坏的青豆豆衣、打扇形黄表纸、稻草系冰块、锅沿的锅巴窝成团子吃、枫杨美人步摇般的果子、彩色弹珠里风车一样的花纹,能够再次回忆起来真的感觉很怀念。和作者的故乡在一处的福利。
  •     在读完的那天,在公众号后台给书枝留言,说她的文字像一扇时光的门。她说,冬天快乐呀,新书已经在路上。字字句句都写进了我的心里,特别喜欢最后一个篇章,控制着眼泪,可能是我对这个世界,包括自己,一直在怀着困惑和怀疑,所以才会对这用心的文字格外珍惜。
  •     有那么些事 她不写出来 我都快忘了 唯有感谢 平朴农事尚有诗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