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9787210027805
作者:袁伟时
页数:463页

内容概要

袁伟时:男,1931年12月生,广东兴宁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已结集出版的著作有《中国现代哲学史稿》、《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增订新版易名为《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路标与灵魂的拷问》、《告别中世纪――新文化运动文献选粹与解读》等。主编《现代与传统丛书》、《荒原学术文丛》、《牛虻文丛》、《野马文丛》,在学术圈内与圈外反响颇佳,常自嘲为“一个不知老之已至的家伙”,至今依然笔耕不辍。

书籍目录

卷首献词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困境
二 从林则徐到郭嵩焘
三 经世致用思潮与鸦片战争后改革的延误
四 经世致用思潮与魏源的改革开放思想
五 从徐继畲看爱国与投降
六 洪秀全、洪仁 与晚清思想研究的误区
七 洋务思潮与王韬、冯桂芬、郑观应等的探索
八 西方在华人士与洋务思潮
九 曾国藩思想面面观
十 李鸿章的是是非非
十一 千古遗恨,失足何处
十二 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
十三 晚清官员贪污的特点与根源
十四 清末新政与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
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人名索引
篇后絮语
增订新版后记

作者简介

历史是一面镜子,晚清的衰败与中国文化的负面思想紧密相关。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反思和探索了晚清的败局,正如作者在书中的扉页上写道:历史在哪里扭曲,就要在哪里突破。说真话,说自己的话。


 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恰巧在读这书之前看完了《走向共和》,还在kindle上把梁启超写的《李鸿章传》读了一半。此外近来读了一点清末和民初的著作,给我的感觉是很有现实感。社会各界的眼界放宽,在地理和心理上的广度都大不一样,从关注国内到了解世界大势,希望救国救民;从顺应天意到谋求自身利益,实现合理的个人诉求,一切都那么相似。求学,求新,求变,成为大部分人共同的希望。但遗憾的是,当年的覆辙恐要“使后人而复哀后人”。这本讲历史的书,更准确地说来,其实讲的是思想史。作者的用力,是在各界的思想,各种的思潮,试图从胡乱盖棺的乱葬岗里,把前代的人挖出来重新检点,该竖碑的竖碑,该画像的画像,该铸铁人的,也要说清铸像的理由。我其实颇不理解一种成见,以为凡做学问,必有其立场,势难做到居中不偏。因为学人凡能务求实事,每求真是,则文章一付梓,其立论是否公道有理,读者一读即知之。凡批判他人之研究有立场问题者,大率是自己先戴了有色的眼镜的——须知刻意制造为红蓝的电影,方须戴红蓝的眼镜;然而制造时本来就没有红蓝的,纵使带了眼镜,那也看不出立体的效果,反而把画面基本的样貌都损坏了。这又使我想起昨天拉杂看完的《十二个春秋》。其实留洋的学生,总是旧政权的掘墓人。但不管是留洋,还是在国内,学生时代的人,看到了甚么,是否看得懂,看得透,又要看个人的领悟力和理论功底。对于一般人来说,行万里路先要读万卷书,没有理论指导,看到了贫富分化,看到了穷苦人的日子,体会到了工作和生活的艰辛,就很容易变得左起来,希望有一个一揽子的方案,毕其功于一役。但是时代跳不过,历史跳不过,过程总要走。学费现在不缴,以后总要补的。塞德里克·格里穆有一本《追踪1789法国大革命》,是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分解为一个个事件,让主人公经历期间,进行选择,获得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将这两项各自计分,哪一项为零,即为从革命中输掉了。这书很有意思,颇有点电脑游戏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有一句话很吸引我,那就是不存在所谓的跨越式发展,路总要一步一步地走。读了《晚清大变局》之后,我又想到,过去的事件,就已经永远地过去了——当时的时局和空气,当时的匆匆行人和蒙蒙烟雨,当时的硝烟和炮声都已经不再,永远沉没在了时间的深潭里,无法切身感受,无法获得逼真和直观的体认。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将其还原成原来的样子,原原本本地回顾那段过去的时光,唯有寄希望于史家和忠于史实的导演编剧,将当时的情景尽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出来,让我们再听到当时海岸的风吹过兵舰的声音,再看到一个个事件如何改变了历史的进程,领悟到从古到今,从愚昧落后到懂得学习经历了多么长久和艰难的历程,领悟到我们是如何跟着自由的旗帜走向了一条通往奴役的道路;让我们在史实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索,根据每个历史人物一生的起伏,根据每个人自己的声音、每个事件本来的样貌决定我们采取的态度,而不是让我们被动地接受政治挂帅后敲定的判决。历史可以被发现,但每个人的思想不可以一锤定音,也永远不可能一锤定音。
  •     我是看的电子版,没有买到纸版的。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应当重编了,以前的写法太追随政治,不尊重史实,对人物评价也不中肯。这本书用更全面的史料,重新评价了晚清以来的历史人物,很不错的。
  •     转杜树人先生文章一篇,批评的是马勇,但马、袁笔法实是同源。写得比鄙文好太多了: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3/9/29/1076294.shtml有很多人很都喜欢这本书,这并无不可。但是,喜欢的人还很喜欢赞誉“历史学家”袁伟时,这就有点问题了。因为这世上并没有一个历史学家叫袁伟时,有的只有公知袁伟时。现在很多人很喜欢动辄批判中国前三十年的史学,殊不知这三十年的学术自有其成就可言,只是有人不看书而已了。前三十年的史学研究有没有问题?有。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忘了历史学家的本份,一来喜欢以古讽今,做政治的打手;二来就是动辄给历史人物定性,炫耀自己的后知后觉,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前人的愚昧无知,声称他们贻误了整个民族。而袁伟时就是这两种“传统”最好的继承者。其夹带私货,要当政接受“普世价值”等等的意思,读者自然都能看出;至于其动辄贬斥“封建统治者”愚昧无知等等,又与前三十年的史学何异?站在当今评论前人,谁都能挑出这个不是那个不是,然而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史家所必备的,就是理解之同情。清朝在应对西方冲击时的笨拙,又岂是一两个统治者的愚昧或是所谓传统文化的落后所造成的?想象一下,数千年来都作为目所能及的天下的主宰的天子,又如何会认识到这几声炮声背后的会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冲击?即便是军队惨败,他又怎么知道这群海上的蛮夷和当初北方骑在马上的蛮夷有什么区别?中原王朝败于周边藩属或不藩属的政权或部落,数以百计(千计?),为何他们应该认识到,这次的竟然是“现代文明”来了?学术研究在这些方面早就厘清了许多误解,还是那句:只是有人不读书罢了。和前三十年的史学不同的只是,前三十年的史学热衷于用一种粗俗的、简化的马克思史学作为判断历史人物的标准,而袁先生则是拿了所谓“现代文明”作为尚方宝剑。实际上,袁伟时整本书的论证思路都极为简单:用“现代文明”的标准判别,由于西方文明、俄罗斯、日本有这些并且统治者懂得接受普世文明,而中国没有这些外加统治者的愚昧无知不知道跟上世界大潮,所以中国迎来了数千年来未有的衰落。历史学的比较研究中有一种非常搞笑的现象:较为流行的比较研究有两种,一种是某一文明与本国文明的比较,另一种就是西方文明与任一非西方文明的比较。吊诡的是,世界文明多姿多彩,但是在后一种研究中,所有的非西方文明几乎都是一样的:专制独裁,思想封闭,等等。这一部分是由于当下比较研究本身的弊病,只知道强调比较,殊不知比较研究的重点在于联系;但这更是由于研究者自身的问题,其思路,更赤裸一点来说,就是将现在的西方定义为自由民主平等吧啦吧啦吧啦,然后开始苦心孤诣地追根溯源,找出西方历史上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传统”,继而在哈哈镜里头一照,得到专制独裁思想封闭等等的,然后套用到中国、印度、阿拉伯等一切非西方文明,正是因此所有拙劣的比较研究中的非西方文明都是一个样的。觉得很熟悉么?公知就是这么思考问题的。一篇文章中如此写道:“我快速回忆了一下,进入过世界杯的足球队,背后的国家体制类型几乎涵盖了巴灵顿摩尔《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里的全部范畴;而世界上列车追尾和没追尾的国家,同样涵盖了这些体制的全部类型。”然而,在公知的眼中,“中国似乎尤其特殊,这里的事情没法办,这里的人们必须死,因为,体制没有变。”在公知看显示,眼中都是体制的问题;公知看历史,眼中就都是传统的祸害,不接受现代文明等等等等。背后台词都只有一个:普世价值啊亲。当然这本书还有很多问题,例如史料不扎实而只知道议论,经常几页甚至十几页都看不到一条引注,即便所用史料,也是二手材料等等。不多说了。总而言之:袁伟时只是一个公知,不是历史学家。这本书不是历史学著作,而只是所谓“普世价值”与“现代文明”的宣传读物。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100多年后, 新局面,老问题。 //挺好看的
  •     对很多历史人物分析很中肯,纠正了初级学生的思维误区。另外对社会变革的分析也有可取之处,建议有初级基础的人士作为进阶阅读读物
  •     烂书
  •     鸡肋之作.
  •     人物点评还是比较客观的 但是很多犀利的话还是隐晦了些许........ 可以理解,可以理解
  •     值得深思
  •     历史是件沉重的事,逃不出当时的羁绊。
  •     尽管有一些观点并不同意,但是还是收获很大的。印象最深的是袁先生引用外交家薛福成的一段发人深省的议论:“夫民气固结,国家之宝也,善用之,则足以制敌,不善用之,则筑室道谋,上下乖睽,互相牵累,未有不覆败者。”
  •     GREAT!
  •     读的是电子版,很有启发,可以好好对中学时代的教科书进行洗脑
  •     其实这本书里面,有相互矛盾的内容……与观点
  •     看了一半,内容还是很深刻,就是太学术了~~
  •     字字珠玑。袁先生真是治史严谨,有独立人格的学者。近代社会变革,始于晚清,而今日未竞。晚清局面与今日自有大不同,但亦有规律模式可鉴。一言蔽之:无只变“用”而不变“体”的改革
  •     垃圾書而已
  •     回归常识和理性,比gdp增速100%都要困难得多。
  •     写得很畅快,图配的也不错。不过反日情节浓了些。
  •     我觉得挺好的
  •     慨叹评论多于史实描述。作者多次愤愤于正确的理念在提出几十年后才被当权者采纳。其实历史上如此事情举不胜举,大凡深刻的理念,往往需要时间的检验,需要时间逐步传播、慢慢被世人认可。
  •     司马青衫之作
  •     不能讲现代那就讲讲近代
  •     历史需要巨人,上台的却是侏儒,昨天睡不着的时候一直在想这本书,得好好写篇书评。
  •     作者手迹好像初学字的小孩子写的啊。。。不过那句话不错,“历史在哪里扭曲,就要在哪里突破”。
  •     中国学界还没有像此人般,让我一个字也不敢苟同的
  •     奇文共赏
  •     大概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没有想象中好看。
  •     了无新意,适合高中生阅读,作启蒙不错。论多史少,专业阅读就显得太浅了。
  •     这类人的历史观念还停留在两千年前
  •     与老唐的书一起读 一个诙谐幽默,一个严谨 很不错
  •     有收藏
  •     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才看得清历史人物和事件,当年也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路豪杰轮番登台,推动中国历史的走向,也有阻碍改革的跳梁小丑。
  •     袁伟时先生言论不足用之当时,启迪大众思想而已
  •     说理多于叙事。
  •     通俗而全面,即便是对当代也很有启发性
  •     味同嚼蜡,枯燥乏味,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作博士论文还差不多。
  •     非常的nb
  •     百年回首,令人感慨的,只能是:为什么当时的统治者那么愚蠢,不认真听取充满善意的劝告。可以说中国当前的改革开放是清末新政的继续,那么多似曾相识的现象,纷至沓来。只有实现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建立强大的权力制约体系才能净化政府机构。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之路仍然路漫漫其修远!
  •     当时刚读完感触挺深的 很多和教科书上不同的东西 虽然觉得有些观点过于偏激 但总体还是赞同的
  •     打印本
  •     历史不是个人好恶的总结,历史应该是真实与真相!
  •     为众多争议历史人物的翻案给对当时气候的了解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认知……呃,应该是偏右的吧!
  •     第一章较挫,右派愤青
  •     较客观的描写了那个时代
  •     2007.05.31
  •     貌似一篇学术报告,个性化内容较多,比想象中的差点。
  •     当一本故事书来预期的,读了半天发现是本思想史,然后我才明白为什么袁教授是哲学系的老师了……
  •     高中毕业后暑假读的一本书,记得是高中班主任借给我读的。通过此书,第一次认识作者袁伟时。当时读完后,不完全懂。如今做研究有必要再翻一翻。
  •     没有看到多少比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更新鲜的东西
  •     罢了,比较重复,还好。如果没有先读天朝的崩溃的话感触会更深
  •     中大哲学系。没太大新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