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08639901
作者:[加] 简·雅各布斯
页数:240页

内容概要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凭着努力的自学、深厚的文字功底、敏锐独特的城市观察,以及浓重的人文关怀色彩,于 1961年出版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该书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代巨著,而她也因此被誉为“新都市生活之母”。此后,她笔耕不辍,陆续写出了《城市经济学》(1969)、《城市与国家的财富》(1984)、《生存系统》(1993)等重要著作。她那些划时代的观点和理念,指引了世界各地众多的城市规划者、建设者、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直到今天,她对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的诸多思考和观点,仍起着深远而不可替代的影响。
简·雅各布斯还是一位始终充满热情的社会活动者。“她热爱集会,喜欢走上街头,喜欢加入到那些热情的人群中去”,积极参与公民行动。1961年,她参加了抵制格林威治村城市重建的活动,退出当时屈从于权力和资本的城市规划委员会。1968年,她因参加抵制曼哈顿下城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而以“暴乱”和“故意伤害”的罪名遭拘捕,这条公路将会导致成百上千的家庭和商业机构被迫迁移。这场战斗最终以雅各布斯和战友们的胜利而告结束。同年,简•雅各布斯又和苏珊•桑塔格、艾伦•金斯伯格一起因反征兵而被捕……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参加与政府的斗争是被“无耻的”政府行为一次次逼出来的。她最反感这些行为的地方,在于它们占用了她写作的时间——而她是通过写作来思考的。
正是因为简·雅各布斯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积极参与,拉塞尔•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将简·雅各布斯列为美国“最值得珍惜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2006年4月,简·雅各布斯逝世,享年89岁。全世界各大媒体纷纷发表消息和评论,竞相发掘她留给后人的无尽精神遗产。

书籍目录

目录
第1章 从集体失忆到黑暗时代
第2章 失忆一:家庭与社区价值
第3章 失忆二:高等教育精神
第4章 失忆三:批判性科学观
第5章 失忆四:政府效能
第6章 失忆五:自律与自审
第7章 解开恶性的下旋
第8章 黑暗时代的模式
致谢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这本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中,《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传奇作者简·雅各布斯认为,随着后农业时代走向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未来,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黑暗年代、一段文明崩塌时期的边缘。
简·雅各布斯检视了现代社会的五个主要支柱——家庭和社区、大学理念、批判性思考能力、高效政府、职业道德——正呈现严重衰退的迹象。这些正是现代文明赖以屹立不摇的要素,作者指出,它们正开始变得名存实亡。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是一本黯淡的书,也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这个时代里真正的知识分子总是需要忧患意识的,能够用自己的心去发掘浮华背后的失落,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去捍卫人类本该拥有的尊严。简·雅各布斯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在经由了解作为文化崩塌的极端特例的‘黑暗时代’的悲剧如何发生、如何避免,以期为迷失的文化找寻方向……”
振奋人心,优雅好读,《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不仅是简·雅各布斯这位都市规划界身兼行动派、改革者以及梦想家的重量级人物毕生的最高成就,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看点:
1.《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是《美国大城市死与生》传奇作者简·雅各布斯的又一重要著作。这一次,她不仅谈论城市的现状与未来,而且更多地关注普遍的文化危机。社区和家庭的解体、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批判思考能力的丧失……这是一次对我们文明正处于灾难边缘的全面调查。关于现代文明及其未来,简·雅各布斯以其敏锐独特的心灵、浓重的人文关怀、优雅洗练的文字,带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解读。
2.作为“最值得珍惜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简·雅各布斯是作家,是思想家,更是目光犀利、言辞激烈而又“喜欢走上街头”的行动主义者。《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植根于简·雅各布斯多年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积极参与。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她理念思考和人生阅历的一次回顾,也是她毕生的最高成就。
3.简·雅各布斯的文字拥趸众多,许知远、汪丁丁、王石、潘石屹、郝明义等各界知名人士都曾深情致敬推荐。他们一直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简·雅各布斯。确实,在今天的中国,简·雅各布斯的精神遗产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文明不会永远存在,一旦我们开始遗忘,它很快就会消失。
——简·雅各布斯
媒体评价:
我一直在读简·雅各布斯的《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它甚至超过了我最钟爱的作家奈保尔的作品。我喜欢悲观的论调,确信乐观使人愚蠢。但就本质而言,我是彻头彻尾的乐观主义者,只有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才会对眼前充满悲观,因为你知道,多么严苛的批评,多么暗淡的描述,都不会妨碍你内心对美好的期待。
——许知远(著名专栏作家、《商业周刊(中文版)》主编)
几年前,我忘记了是由于怎样的缘分,我在谷歌搜索中开始阅读简·雅各布斯的文章,并被她感动,被这样一位曾饱受失业折磨并由自学而取得举世敬重的家庭妇女写出的林肯那样朴实而深刻的文字感动。
——汪丁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我们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应该像简·雅各布斯那样挺身而出向权力讲授真理,勇敢地承担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呢?如果说民众与权力和资本的这场较量是一场稻草和骆驼的对抗的话,稻草的命运也并不一定那么悲观,因为简·雅各布斯让我们看到了稻草是如何压倒骆驼的!
——冯果川(知名建筑师)
在和城市有关的所有议题上,简·雅各布斯都是无与伦比的分析家。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简·雅各布斯又一次证明,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犀利的观察家之一。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妙趣横生、确可信据……我们很难不认同简·雅各布斯的观点……这是一本值得阅读且发人深省的著作。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简·雅各布斯始终满腔热情地捍卫社区。现在,她扩大了关于社群的观念,论及普遍的文化……我们应该驻足停留、屏息聆听。
——《新闻周刊》(Newsweek)
简·雅各布斯是如此的明晰,几乎无人能及。她以开阔宽广的视野和简洁优雅的文字解读着我们周遭变化中的世界。她的观察依然产生着广泛的共鸣,依然如此凝练。这就是为什么《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能让我们聚精会神,能让我们将阅读当成一件趣事的原因。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简·雅各布斯是典型的公共知识分子,她完全自学成才,阅读引述广泛,观点基于普遍的史实……在某种意义上,《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是雅各布斯的理论思考和人生阅历的一次回顾,植根于她多年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积极参与。
——《奥勒冈周日报》(The Sunday Oregonian)
简·雅各布斯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她是当之无愧的圣哲和最终权威。
——《纽约太阳报》(The New York Sun)
一次对我们文明正处于灾难边缘的全面调查……这是一个熟悉的主题,但简·雅各布斯以她著名的独立、敏锐心灵,带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解读。《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非常值得一读。
——《伯克利星球日报》(Berkeley Daily Planet)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文化的逐渐衰落 读完很多天了,一直没敢写,因为看了这本书后,思考很多。我从心底佩服这位作者,他用“集体”“失忆”“黑暗”这三个词来预示着这个时代。作者是简•雅各布斯,曾经写过《美国大城市死与生》。《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个人觉得是一份非常深刻的调研性的“论文”。文章中有大量的资料,案例,都是近年来的,从对古罗马的文明衰落到至今的文化逐渐凋零。本书的宗旨就是了解文化崩塌等悲剧如何发生、如何避免,以期维护并发展我们自己活生生、正常运作中的、蕴涵了那么多先民辛劳结晶的文化,使它不致渐入死巷。作者用家庭与社区、高等教育、科学观、政府的效能、自律自审来阐述对文化的影响,社会的失忆黑暗年代。从文章的结构来说,每一个观点每一章作者都会提出自己的观点,描写文明的初级的形态,然后用现在的社会的现象和例子来逐渐开始对文化的影响。我必须对作者敬佩,对这些现象、案例都是非常细致和深入,他用自己的观点来展示了社会的“黑暗”。看看他写的关于科学的那一章,我深有体会。书中写到一般科学心态的标准描述是四个阶段:收益问题,假设答案,付诸实验,成功的假设能引发过去根本设想到问题。这是一个科学文化的前进的方向。可是现在的时代在科学心态上发生了错误的扭曲,一个现象80多人进行调查却没有人找到真正的根源,这是人的观察问题吗?还是人对科学意识的麻木?联想到我自己对科学实验的经历。我在读研的时候,每个人都是要做实验才能毕业的。可是有几个是为了所谓的收益问题而做的实验呢?是为了科学的进步,文化的前进而做的呢?实验的结果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毕业,至于它做出了什么以后对社会、为科学、对未来有什么本质的变化吗?一句话:没有!这是最简单的科学文化的凋零。从这研究生的培养来说,又引申出了中国的教育问题。书中也讨论了教育的问题,文凭和技能。其实在中国也存在这种问题,有技能的人却得不到高的职位,因为没有高文凭,而高文凭的人却没有技能。想要文化不衰败,文明一直存在延续,必须要从教育的基础培养入手,文凭和技能二者都要拥有。“1972年在日本亲眼所见的日不闭户的安全感”。这是书中第一章批注与评语中的内容,不知道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有什么看法,我第一个感觉就是我们中国在什么时代能有被别人评价这样的一句话,那么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才是一种真正的提升,中国文明才会进一步。希望我们中国的文明是逐渐的提升,而不是凋零,希望更多的读者看到这本书,它不仅是对国家、社会来说,更是对自己来说,它是一种审视自己,警醒自己对未来路好好思考的书!
  •     我们之前知道的知道是,人类发展的历史,是曲折的,但同时也是进步的。对人们来说,前方总是美好,总是希望。于是,我们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以为明天会更好。另外,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是善忘的动物,之前的诸种经历,我们往往很快便不记得了。不记得的,同时还有人类的文化。的确,文化是个缓慢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它从无到有,一点一滴地成长。但同时,文化亦有消失。像古代的很多文明,包括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古时的文明,现在很多已然随风消逝,不见了踪迹。文化是人类难得的财富,见证了人类发展的轨迹,是人类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更关乎人类以后的进步。但很多文化还是消亡了,这不可谓不是损失,不可谓不让人心痛。究其原因,有环境的因素,有外在的原因,但更多的,却是人类自身的问题。是人类的短视,人类的制度设计,人类的行为,将自己已然取得的成果毁坏,进行付之东流。往者不可究,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可说是相当地丰富,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亦是相当高明,我们可以上天入地,我们可以跨越五湖四海,我们可以住进高楼大厦,出入有汽车代步,但是,不要以为我们人类便从此可以高唱凯歌,可以高枕无忧了。实际上,正像《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中描述的那样,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黑暗年代,一个外表看起来光鲜无比实则面临文明崩溃的年代。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在人类繁荣的表像之下,内里却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作者从现代社会的五个主要支柱入手,从家庭和社区、现代大学的理念、科学批判的能力、政府的执政水平以及现今人员的职业道德入手,一一考证过去,结果发展以上诸方面都发生了严重的衰退。这些作为现代文明的底座,已经发生了动摇,甚至有让文化摇摇欲坠的危险。这不是作者的危言耸听,从中却能看出作为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忧患意识。的确,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居安思危。因为社会一直是个各种问题频繁出现的矛盾体,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事故。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这个大机器免了不出现故障,我们不要等到真正发现毛病时再实行治疗,我们要事先动手,尽早预防,以确保人类的文明一直前途美好地持继下去。这正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意义所在,不只是仅指出缺失所在,更重要的为我们现今已然迷失方向的文化指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     黑暗年代即将来临?——读《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文/周夏奏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将《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Dark Age Ahead)定位为警世之作。如其书名所示,雅各布斯在警世,“黑暗年代即将降临”。而黑暗年代所以可能降临,在于北美人民染了集体失忆,也即,文化失忆之疾。中译书名,有其优点,即,点出黑暗年代之因,但坏处在,有些危言耸听,故意忽略将来时态。作者说,不应将本书视为先知预言,确实,但也非警世之作。书中确有警世之言,但似乎未能引起足够思考。究其原因,一,五个“失忆”,都不新鲜;二,即便作者是道人所未道,论证也不充分,到底如何“失忆”,不够清楚;三,关键是,为何是这五个,第一章末尾有所提及,但流于自说自话。要警世,则必然需要让读者意识到,问题重要、急迫,但显然,事与愿违。约翰·加斯纳说,雄心与成就之间,有所差距。本书主要是一本社会批评著作。第一章,感觉作者要提出某种理论,但最理论之处,还是就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所作之讨论。二到六章,是社会批评,但既不新,也不好。第二章“失忆一:家庭与社区价值”,主要观点是,不能仅有家庭,因为目前,家庭不够稳定。得有户,而有社区,才会有户这一概念。实则是在讲平衡。社区让家庭成为户,这样,有私人领域,也有公共领域,两种交往,使社会结构稳定。第三章“失忆二:高等教育精神”,主要谈文凭主义,文凭与教育本末倒置,教育成为产业。第四章“失忆三:批判性科学观”,主要表达科学心境之萎缩,如“论某国之新闻传播视野优于某国”之类国家社科项目,即缺乏科学心境,因为,没有问题,已有答案。第五章“失忆四:政府效能”,关注政府辅助作用。第六章“失忆五:自律和自审”,在讲行业问题,原本应做到自律、自审,但目前已不可信任。第七章,力图提出解决之道,但名为“解开”,其实依然紧锁着,好不容易,作者在章末提出“重复”概念,又未及细论。第八章,章名中有“模式”,但仅说明了黑暗年代可能或未曾降临之因。第一章讨论文化冲突之输赢,第七章提出“重复”概念,第八章力图勾勒“模式”,在在说明,作者似乎想提出某种理论,但过于简单,两句话,一正,一反。一正是,有些国家,如日本、爱尔兰,坚守本国文化,因而未经历黑暗年代;一反是,过往文化中,有众多值得承继之处,但因为集体失忆,被遗忘,因而,黑暗年代即将降临——这是在给北美人民敲响警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和三十年前的西方何其相似
  •     简·雅各布斯的研究深入现代都市生活的肌理和骨髓。北美50~60年代发生过的很多事,是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关于住房、交通、失业、教育……我们这个年代的黑暗,不仅是无视他国他人已发生过的一切,更是对自身文化断裂、道德下降、秩序瓦解的集体失忆。
  •     我们总不缺经验、教训和真言,却也总是耳聋目盲,甚至口不能言。这本书前后大概看了一年了吧,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已经很值得欣慰了。
  •     最可怕的并非遗忘本身,而是连遗忘都已被遗忘。。。看书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到一半还云里雾里、似懂非懂,1/2之后忽然豁然开朗的喜悦!虽然悟性不够,好在还是可以慢慢理解~超赞,准备看作者另一本大作。
  •     隔靴搔痒。
  •     一部有深度的书
  •     无法理解作者试图论述的五个方面会导致(至少)北美文化失忆而堕入黑暗,因为论证和举例总是缺了引入深层次的一环,有令人沉不下去的感觉和向主题生硬靠近的嫌疑。印象深刻的有第五章反思新公管运动和事权财权不对等,以及第七章前后矛盾的教育论述。
  •     造成文化灭绝的因素分为外来和内在两部分。外来因素主要是他族的强势入侵,内在因素主要是文化群落内部本身的腐坏。在这本书里,作者正是从内在崩坏的角度,选取了五个她视为文化支柱的方面,论证美国社会正因此走向下坡路,并希望以此唤起更多美国人对文化灭绝的警惕和重视。
  •     这本书还真不算好。从戴蒙德的《枪炮、病菌和钢铁》中问题入手探究由侵略者导致被侵略者文化的消失,而文化逐渐失去其记忆,这一遗失被人们所习惯造成一种集体性失忆,进入文化的黑暗年代。本书从五个方面来讨论当代文化逐渐走向式微之征兆:社区与家庭(家庭的分裂)、高等教育(文凭主义)、批判性科学观、政府效能(税收)、自律与自审(职业)。最后提出了解决办法举例日本对于西方文化的吸收以及爱尔兰的歌曲。总的来说,例证完全没有说服力,大部分还是限于对于城市规划的论述,对于文化少有涉及,解决办法更是可笑,很多地方不知所云。Ps:还好没买这套书。
  •     2015.3.1-2015.4.4
  •     看完了十分负能量
  •     读了一半读不下去了
  •     看到第三章实在看不下去了,不知所云,分析概况能力极差。感觉不仅仅是翻译不好的问题。除了序言有点儿启发,其他内容很一般。
  •     头尾还行,中间凑字数、乏味无聊。
  •     虎头蛇尾
  •     翻译太糟
  •     宅一天读完。最近读的最喜欢的。我喜欢逻辑严谨的阐述,里面的主题都是我最近感兴趣的,高等教育精神,批判性科学观,政府效能,自律自审,人性之恶。
  •     值得一读,翻译的问题影响不大,抓住文章主要脉络领会作者意图即可。就是原标题的翻译drak age ahead,中文很难传神翻译出。
  •     每一章后面的批注和评论读着太心塞,但与内容无关。
  •     写了个鸡巴
  •     这本书快读了。
  •     观点很有趣,但论证比较单薄又让人有些扫兴,以及翻译读起来真是味同嚼蜡
  •     “家庭和社区、大学理念、批判性思考能力、高效政府、职业道德。”这些东西确实正在失去,观点犀利,但论证无力。
  •     一位老者对文化的担忧,不过这并非她最擅长的领域。
  •     让人感动的危机感
  •     不是不好,比较浅
  •     【2016.03.22】 读了有一段时间了,最后四章没有仔细的读完。说的是美国,我却依然身临其境,也许世界就是这样,本质并没什么不同。
  •     翻译阿。。。
  •     非常好的社会学作品
  •     准确的说,给三星半,略有标题党的感觉
  •     整個書本的論述方式就是一股美國公共知識分子的論調,一般。
  •     有点无病呻吟
  •     一般
  •     远不如大城市,但毕竟分量不同。此本也有一定启示。
  •     有一点文明季候论的味道。虽然讨论的背景在西方现代社会,不过家庭与社区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冲突、高等教育精神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冲突、批判性科学观和传统文化经验主义的对立、政府效能进步速度过慢、行业内部自律与自审的原生性冲突…这些问题每个问题展开来看都能得出许多新的问题和结论,而这些问题是当代社会没法回避的冲突。可以根据这本书用心写一篇书评了。
  •     通过美帝看中国…
  •     补mark~2016
  •     感觉一般,因为翻的比较快,所以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好像没什么有力的论据支撑论点,整体感觉一般
  •     “集体失忆”这个比喻特别有启发和警醒作用。至于那些例子和分类,通俗易懂,但也不用那么死板。我还是相信,新时期的各种文明有他的“失忆”和重新启航的方式。
  •     简雅各布还是一贯的敏锐和充满忧思,通俗易懂。书本身很好,就是翻译比较差,有些语句明显不通。
  •     终于看完了,翻译太差,也说不到点。
  •     这是一本阴暗的书,也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第一次知道了伊斯兰教真的是个很伟大的教派,那个时代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多是理性的更相信科学的,并且多是一种以未来导向的心态,“永远追寻着以期了解更多,并扩张能力范围与对环境的控制“;而那时的基督教则是保守主义,神话总是回头找寻基本教义信仰的引导,并引以为世界观。 曾经那么繁荣的新月沃地现在的惨状, 中国曾也是世界强国,但该死的闭关锁国也再次证实了文化惧外主义往往是社会自文化强势转为衰败之后续,有人很恰当地称这种主动自加的隔绝为堡垒心态。阿姆斯特朗视之为从信奉“理性”(logos)转至信奉“神话”(mythos):理性是一种未来导向的心态,“永远追寻着以期了解更多并扩张能力范围与对环境的控制”;神话则是一种保守主义总是回头找寻基本教义信仰的引导并引以世界观
  •     深刻,一针见血。
  •     并没有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时那种被擦亮眼睛的惊喜,观点大致还是未变。
  •     更像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思考札记和补记。雅各布斯老师还是不错,《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浓得化不开的社会主义者气质,这本书里加入时间向度,把逻辑圆回来了。而且手撕新保守主义者还算接近七寸。
  •     看完做了很多书面笔记 给我很多扩展思维和换换思考和以大局看个体的能力
  •     翻译太渣,甚至有病句,书名是译者按自己对书的理解进行翻译的。作者一本薄薄的书讲的点太大,个别部分论据太少,但观点十分有趣,总而言之被翻译害了。
  •     我想吐槽中信对这本书的编排。注不像注,引用不像引用
  •     翻译很差,所以我不太明白干嘛还要从台版引进,何况这书本身也没有译介的价值。谈政府效率和财政职责少数几篇尚可,多数文章在点与面的论证之间缺乏联系。感觉作者就是拿几个孤立的例证来谈文化失落这样的大问题。如果不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作者,恐怕没有人会去读这本书。
  •     近年来还很少选书失误,这一部略失望。通读全书,书名的失忆或者应该叫忽视更准确。作者选择的五个切入点或许没什么问题,但正文的论述却基本难以支持和丰满这些点,基本上章节读完并没有加深理解,行文发散导致重点模糊。最后解决问题一章并没有提任何建设意见,把解决穷人住房紧缺问题的答案直接定义为郊区密集化而且等着时机自己到来,略惊讶。另外翻译水平极低又有减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