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19980626
ISBN:9789578468511
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
页数:248页

章节摘录

  我老師一生所教的最後一門課,每星期上課一次,地點在老師家的書房窗邊,窗外可看見一小株芙蓉,粉紅色的葉子落地紛紛。每星期二上課,早餐後開始,課程可以稱做「生命的意義」。  老師用他的人生經驗來教。  這門課沒有評分,但每星期會有口試,你要回答一些問題,並提出疑問。你有時也得做些事,像是把老教授枕著的頭換個舒服的姿勢,或是把眼鏡架到他鼻樑上。吻他額頭道別,可以讓你得到額外學分。  這門課不需要課本,但涵蓋了很多課目,包括愛、工作、社區、家庭、年老、寬恕,以及最後的死亡。最後一堂課很短,只有幾句話。沒有畢業典禮,只有一場葬禮。  沒有期終考,但要寫篇不短的報告,討論你所學到的事。我的報告就是這本書。  我老師一生最後一門課,只有一個學生。    這個學生就是我。

媒体关注与评论

  曾經是大學時期最喜歡的老師,如今變成他生活中的教練──一位只剩14週生命的教練。這是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只是,這次的課,只有他一個學生──Mitch Albom。隨著課堂的結束,沒有畢業典禮,只有一場喪禮。教練說:「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出了校園後的米奇,在社會的浮沈中掙扎。十六年後在一個既偶然又殘忍的情境下,與得了神經系統重症無法可醫的老師重逢。這次的重逢,開始了他與老師最後14週的課程。但這次的課程內容不再是社會心理學……而是一場生命起點與終點的思考。到了期末,仍要交一篇報告,這篇報

内容概要

  米奇?艾爾邦 (Mitch Albom)
  著有暢銷書《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再給我一天》和《一點小信仰》,這幾本書售出42種語言的版本在全世界流傳。總計銷售全球超過兩千八百萬冊。這幾本書都改編拍攝成為供電視頻道播放的電影。
  本業是新聞記者,後來從事寫作並獲得出版上的成功,現在他也撰寫電影劇本與舞台劇本。
在多個慈善機構裡擔任董事,並創立了三個慈善組織。現與妻子住在美國密西根州(Michigan)。

书籍目录

課程說明
有關老師,之一
有關學生
第一次電視節目:重逢
新生訓練
課堂
開學
第1個星期二 我們談這個世界
第2個星期二 自憐自艾的善用
第3個星期二 你的遺憾是什麼
第二次電視節目
有關老師,之二
第4個星期二 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
第5個星期二 我們談家庭
……

作者简介

曾經,他是老師眼中的希望。 大學畢業之後,他進入社會的浮沉, 在幻滅的理想人生中掙扎。 直到十六年後,才在一個最偶然的機會和老師重逢。 而他的老師,只剩下生命中最後幾個月時間。 於是,他又上了14堂他老師的星期二的課。 這次,課上的學生只有他一人…….
本書作者在昔日恩師生命的最後幾個月,每星期二到老師家看他、這位誨人不倦的老師墨瑞.史瓦茲,面對著死亡一步一步逼近,不僅自己勇敢面對,窮究其多面的意義,更藉著與學生米奇的談話,一點一點柔軟了米奇因世故而僵硬的心,讓他重新看待生活。
這位墨瑞,誠實地看見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脆弱與哀傷,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但他掙脫這些情緒的束縛,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並且帶著幽默感。
也許你和作者一樣,年輕時曾遇到過這麼一個人,他比你年長,有耐心又有智慧,懂得你年輕徬徨的心,教導你為人處世之道。但是,你後來與他斷了連絡,獨自在人生路上奮鬥,你的視野變窄,你的夢想褪色。再沒有人在你身邊為你指引方向,告訴你生命的路怎麼走。
作者在這樣的時刻和老師重聚,上了最後的一門課,一門學著如何活在世上、如何對待死亡的課。如今我們也有幸旁聽這堂課,汲取其中的溫暖與智慧。這是個會發光發熱的真實故事,讀後讓你一輩子感到溫馨。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我曾不止一次想过,若得知自己将于某一天死去,该如何面对?我希望自己能清楚身体的进度,我希望和最爱的人交谈、旅行,我希望自己仍能保持阅读,我希望能够坦然、安静、优雅地离开。所有这一切只是设想,却不曾想有个远在美国的老教授,已然用他的生命表现了我理想中最完美的谢幕。若墨瑞是我的老师,我想他会为我自豪。我真想和他聊聊那些忘了自己的年轻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总在追逐自以为重要的东西,一旦受伤就认为世故与现实才是生存的不二法则。我想和他聊聊那些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然后看着他满足地微笑。我相信墨瑞一定见过诸多不美不善的人或事,却在不断对生命的体验中保留了一份纯真、善良与温厚。我有时在想,上天是多么不公平,怎能让他不继续活着温暖别人?可是若没有那场突如其来的重病,我们至今无法认识大洋彼岸的这位恬淡老人。我想这才是墨瑞真正乐于见到的。墨瑞说,“学会死亡,才能学会活着”。人们虽然总把死亡挂在嘴边却始终觉得遥不可及,或许只有真正面对过才能看清生命中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东西。
  •     a.太多人像是行尸走肉,就算他们做着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也似乎是半睡半醒,这是因为他们追逐的目标不对。(P59)b. 我们大都像是在梦游。我们事实上没有完全体验这个世界,因为我们在半醒半睡,做着自以为非做不可的事。(p105)1.这是莫瑞在《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简体版《相约星期二》)中进行的生命教育。2.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死,但没有人把这当真。”(p102 )书中的主人公莫瑞生命所剩无几, 死神已经抓住了他的一只手,他的一只脚也已经踏上了死亡列车的大门。此时的他已经无法回避死亡,所能做的是他可以选择如何谢幕。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就是他人生最后的舞台剧。3.记得萨特说过,我们生来就被意义诅咒。追寻生命的意义是我们的宿命。从呱呱坠地开始,我们接受家庭给我们取名,接受社会教育,这一切,都承载着希望传承着意义。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历经顺从、认同、内化,社会对我们进行了成功的洗脑。“他们把某件事一说再说、一再重复……拥有东西是好的,赚更多钱是好的,置产愈多愈好,商业行为愈多愈好。多就是好。我们对自我灌输,也让别人对我们灌输,一而再,再而三,直到再没有人有别种想法。”(p156)本真的自我被遮蔽,蜷缩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只是在我们疲倦的时候、困顿的时候、彷徨的时候,它才通过苦闷、焦虑、无聊、空虚等情绪告诉我们,该醒醒了。有时候我们会问自己:“ 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分享心事的人?你对自己问心无愧吗?你有没有努力做个最好的人?”(p46) “今天若是你活着的最后一天,你会怎样?”(p84 )我们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不再纠缠于生命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按照自己的意愿好好的活着。可惜的是,这种念头大多不能持续多久,甚至只维持到早餐时刻。我们拎着公文包或背起双肩包出门,一切又回到原点。4.“生命是一连串的来回拉锯。你想做的某件事,但被迫做别的事。某件事伤害到你,而你知道这不应该。你把某件事视为理所当然,但你深知没有什么理所当然的事。对立面的冲突,就像拉长的橡皮筋,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这其中。”(p53)做出改变需要勇气, 我们要十分坚强,才有办法拒绝这错误的文化,才能自己找到出路,创造自己的文化。(p48)5.日常中我们常常被教导要懂得宽恕别人。其实,最紧要的应该是宽恕自己。明知道是错误的事情还去做,这样的人应该不多。曾经的选择无论是对是错,但就当时的条件,我们的任何一步选择都是合理的,都是最合适的。生命的悲剧有时候就在于我们总是拿当下的标准判断过去的行为,从而把自己置于无限懊悔的境地。宽恕意味着和解,意味着接纳——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我们接纳的时候,才会放下,才不再执着。“不执着的意思,并不是你不让感觉经验穿透你,事实上正好相反,你要让它完全穿透你。这样你才能放下。”(P129)“对一个女人的爱,或失去所爱的人的悲伤,或是我现在所遭受的,因病因死而来的恐惧与痛苦。如果你压抑情绪,不让自己完全体验它,你就无法不执着,因为你忙着在害怕。你害怕痛苦,你害怕悲伤,你害怕爱所会带来的易受伤害的心。但你若全心投入这些情绪,让你自己整个人没入其中,你就完完全全体验到它。你就知道什么是痛苦,你就知道什么是爱,你就知道什么是悲伤。唯有如此你才能说:“很好,我体验了这个情绪,我认出了这个情绪,现在我需要从中脱身。”(p129)6. 面对世俗价值观的诱惑,我们必须对自己诚实,分清哪些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哪些是我们需要的东西。你需要食物,你想要一颗巧克力取代。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把生活中的东西生存化。适宜的居处是生存,更大面积更多配置的居所是生活。但当我们把占地最广的房子作为生存必需时,我们就成了这个社会的囚徒。7.“建立自己的次文化,意思并不是要你对周遭的环境都置之不顾。举例来说,我不会光着身子到处跑。我不会闯红灯。这些小事我可以遵守,但大的事情——我们怎么想,我们看重什么——这些你得要自己选择。你不能让任何人或任何社会,为你决定这些事情。”(p190)8.生命中没有什么“太迟了”的事。生命直到最后一刻都是变动不居。(p235)
  •     近幾年來,天災人禍不斷,世界瞬息萬變,許多家庭被迫「天人永隔」,許多人再也無法完成他們的夢想,許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幸福,ㄧ夕間毀於一旦。沒有人能預知自己的「死期」,而對於「活著」這件事,更是不知該如何因應!難道人生真是如此無奈嗎?讀完「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一書後,我體悟到唯有隨時做好準備,學會「如何活在世上」、「如何對待死亡」,則當「死亡」突然降臨時,我們非但不會驚惶失措、抱憾以終,反而能坦然以對、問心無愧。「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一書,作者(米奇)寫他在大學畢業後,進入社會工作,在現實與理想中沉浮掙扎十六年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和昔日的恩師(墨瑞)重逢的感人故事。此時他的恩師(墨瑞)已剩下不多的歲月,而米奇也不再是昔日恩師眼中最有希望的一顆明珠。他每星期二上課,課程可以稱作「生命的意義」,因墨瑞是用他的人生經驗來教。這是墨瑞一生的最後一門課,只有米奇一個學生,故事的內容就在師生的談話中、回憶中、反省中......展開。在這本書中,墨瑞是一位誨人不倦的好老師,勇敢地面對一步一步逼近自己的「死亡」,用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智慧,藉著和米奇的談話,引導米奇去面對自己生命中真正值得重視的課題,並且讓米奇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的方向。隨著這本書中師生的談話,我不僅學到面對生死的智慧,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同時墨瑞這位好老師亦開啟我如何和學生談論「生命教育」的方式。墨瑞曾言:「生命最要緊的事,是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生命若要有意義,就要去愛別人,投入關懷你週遭的人,投入去創造一些讓你活的有目的的、有意義的事情。」、「愛是對別人的處境感同身受」、「我對別人付出,才讓我覺得自己活著。」是的,人生在世不應只為自己而活,當我們眼中有別人的存在時,當我們的心中存有對他人的關懷時,世界才能更加美好,人生才有奮鬥的意義。在教育上,身為老師、家長的我,更應時時刻刻傳遞這一訊息給我週遭的人,讓愛的種子在心中發芽、生根;讓關懷的燭火,ㄧ一點燃,照亮他人黑暗的天空。我深信在愛和關懷中長大的孩子,才能學會愛人及自愛,懂得感恩和回饋,讓自己不再如「行屍走肉」般地活在世間。在中國的傳統思想裡,我們一直避談「死亡」,也不善於表達、處理自己的情感。因此當我們碰到「生離死別」的狀況發生時,常常會措手不及、呼天搶地、甚至拒絕接受。試看墨瑞說:「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你要知道自己會死,並且隨時做好準備......,這樣當你在活著的時候,就可以真正的比較投入。」這一席話,告知我們在面對生命時「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也告訴我們必須嚴肅地對待自己的人生,珍惜生命中的每分鐘。「就是今天嗎?我準備好了嗎?我一切都盡力了嗎?我是否問心無愧?」一連串的問題,正可成為我們「一日三省吾身」的最佳課題。若能真正做到此,當「死亡」降臨時,我們才能安心、無遺憾地離去。生命是一連串的拉鋸戰,當我們面對生活、工作、學習......等人生課題時,常因執著而引起衝突,因壓抑、害怕而讓自己的生命如拉緊、拉長的橡皮筋,讓自己或他人得不到喘息的空間。這樣的生活,不僅消耗自己的生命力,同時也斲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關懷。但有多少人能了解「不執著」的真正意義呢?又有多少人能學會「不執著」呢?「不執著的意思,並不是你不讓感覺經驗穿透你,事實上正好相反,你要讓它完全穿透你,這樣你才能將它完全放下。」、「你若不知道生命是怎麼回事,這樣過日子又有什麼意思?」、「如實接受你做得到的事和你做不到的事。」、「學會寬恕自己、寬恕別人。」、「接受你之為你,並且樂在其中。」墨瑞告訴我們唯有「面對」問題,「解除武裝」、不去壓抑情感後,才能從中學會「放下」的道理。在此我終於了解到中國哲理中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人生三境界的意義。「與人為善永不嫌遲」、「去做出自起真心的事情」、「身分地位不能帶給你什麼,唯有開闊的心,才能讓你和所有的人自在相處。」、「不吝將自己擁有的東西與人分享」,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我們能否擁有墨瑞般的「無私」與「睿智」呢?在功利主義掛帥的今日社會中,墨瑞提醒我們:「人類的最大弱點,是短視近利。」,他告訴我們:「在人類家庭投資,在人身上投資,為你所愛及愛你的人們建立一個小社群。」,我想這真是現今人類所應努力的方向,讓我們跳脫「自我」、「本位」的牢籠,讓生命因合作而充實,因分享而喜悅,因與人為善而有意義,讓生命更加地真、善、美。作者(米奇)在書末寫他從這位恩師身上學到:生命中沒有什麼「太遲的事」,生命直到最後一刻都是變動不居。仔細檢查我們的人生,是否有遇過懊悔「一切都太遲」的經驗呢?這本書讓我重新思索「及時」的真正涵義,我想只要我們懂得珍惜,懂得把握手中所擁有的資源,去做應該做的事,一切都不遲!這是一本人生之書,一堂堂用人生經驗所上的課,在樸實的字句裡,含有無數動人的意志,讓我們在瑣碎複雜的生命痕跡中去釐清「死亡」、「恐懼」、「衰老」、「貪婪」、「婚姻」、「家庭」、「社會」、「寬恕」、「有意義的生命」等人生重要的課題。生命中沒有什麼太遲的事,只要你學會如何活在世上,如何對待死亡,散播愛及關懷,你就可以問心無愧,雖然墨瑞已逝,但只要有人看這本書,這堂「生命的意義」的課就繼續上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学会死亡,就学会了生活...
  •     一本教你如何活着的书
  •     想把这本书当作生命导师般收藏。比起此刻,更希望在以后忘却周遭过于执着的时候能够记起里面的哲理。其中解读的生命的意义是经历了死亡的人才能感悟的,想起岛上书店里所说的‘我们总是问事业、爱情,为何不问下“你最喜欢哪本书呢”’。
  •     這部書令我有更深入的思考我應擁有什麼樣人生~
  •     記者的天性是話多且水
  •     米奇.艾爾邦 / Mitch Albom
  •     「生之葬禮」 「我們為什麼花那麼多時間去理那些不相干的事?」 「完整的人」 「愛」
  •     学会死亡就学会活着。
  •     領悟生與死、靈與肉的奧秘;學會接受愛,並且付出愛。
  •     一场关乎生死的对话,一本震撼心灵的读物。
  •     好久以前讀的 印象有點模糊了
  •     哼
  •     很励志 恩我再去看一遍
  •     学会死亡,才能学会生活。
  •     開始和結束之時 我們都需要別人。 LOVE WINS.
  •     学会死亡,才学会活着。我是先看的话剧,后看的小说,怎么说,可能话剧更打动我,而小说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反省。反省生命和死亡。
  •     人生的价值在于被需要,而工作最容易满足这种感觉,但工作之余还应该追求更多,亲情,友情,爱情。。。人都有一死,其实什么都不必介怀。不过我还是喜欢那句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     提醒著自己時間不多的一本書! 很多書都會問著:如過今天是你的最後一天你會選擇怎麼過? 並且希望讀著常常在每一天都反覆問著自己一樣的問題。然而現實生活中若是每天都想著這樣的一個問題 我不認為可以因此而更享受生命 反而像是在對自己倒數計時。 不過偶爾是真的需要有這種書 把糜爛的生活拉回到正常的節奏!
  •     只有聽到死字就啋的人才覺得好看。
  •     不要執著於萬事萬物,因萬事萬物皆無常。不要壓抑情緒,讓情緒穿透你,然後轉身而去。
  •     不错的励志书。
  •     励志书很多,但是这是唯一一本我读得下去的励志书。不过就像朋友说的,道理都懂,要做起来,还是很难。
  •     熬夜看完了《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明明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却看的点滴入心感动不已。我们都是向死而生,却以为死亡过于遥远而自欺欺人,蝇营狗苟碌碌无为,在死亡悄然迫近之时,只能留下诸多遗憾。这些人生哲学,是需要不停地去体会和感悟的。感谢有这样一位智者,用自己一生的人生感悟,教会我们这些道理。希望有机会看看同名话剧。
  •     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
  •     和期望值差距太大,...
  •     “因为关爱他人而感觉自己还活着。”---莫利
  •     我们总在忧惧死亡。却不懂,"学会死亡,就学会了活着"
  •     為課業而閱覽,並曾為此作一書評,以為課業,現已歸還。他帶我反思生命的價值,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     這是一位老人在垂死的期間,看透世事,傳授年輕一輩為人處世之道的書。
  •     明白书中的道理和把道理付诸实践是两回事。
  •     心情太过悲伤而看不下结尾
  •     當你細細讀完這本書,你的心會有所體會體會,這並不是教你在死前要做完什麼事,要去見什麼人,而是讓你更知道你可以用你的心去感受任何人事物,開放包容並面對,而這些不都是我們每天在學習的一切嗎?
  •     高中閱讀
  •     因为部话剧,我才知道这本书,买了看完了,然后在现在这个非常不顺的时期,特别有感悟,有些事,就算再害怕,也得努力接受它,承认它,然后,离开它。关于人生,还有太多没有感悟的,只能说这是本治愈的书。13-3-15
  •     第一本接觸有關生死的書,當時還是學生,老師要我們寫心得我還真寫不出來。現在看一次,突然明白了很多東西。面對死亡,我們能不要有遺憾嗎。愛要即時。
  •     每一天有不同的哲学 不会很深奥,却是很能让人觉的“是啊” 教授的最后人生感悟教学
  •     原版的比較好讀, 翻譯沒有很順。 書封設計真的很不行。(*´-`)
  •     到最後幾個星期慢慢開始感到不安,時間不多了,他要走了。。。
  •     好像那时候一下子让我醒悟到了人生的意义 现在有点忘了
  •     猶如智慧老人的一番話,當我們真正的學懂尊重投入相信後很多事情就自然會懂,很多時we all know what to do but don't know how to do,這書就是以例子故事簡單顯淺地循循善誘何謂人生,沒令人感覺到太硬消太說教之味,而且說的就是事實之根本,還不錯
  •     “一般人以为拥抱物质,自己就获得了拥抱。”
  •     学会死亡,才能学会活着
  •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     很久以前讀過,覺得有點沉悶.現在再讀可能會有不同的感想
  •     原来心灵鸡汤也能写得如此感人 很羡慕作者能遇上伟大的老师
  •     原来这是一个美国真实的故事改编,台湾的话剧一如台湾的很多电影、书,平淡质朴的可以让人热泪盈眶,安静细腻的让心发光发热..虽然都说道理和实践是两回事儿,偶尔在浮躁的时候喝口清淡的鸡汤也会有意外的收获。敬佩金士杰和卜学亮两人近三个小时的演出,话剧的表演更胜电影,完后更加想看看吴念真的戏了
  •     我读的第一本繁体书 几近落泪
  •     每一课都值得想一辈子
  •     書櫃
  •     相爱或者死亡。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