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帝国:海洋争霸的时代1400—1900(插图本)》书评

出版日期:2015-6-15
ISBN:9787301257643
作者:〔韩〕朱京哲
页数:320页

唱一首“蓝色安魂曲”

摊开世界地图,蓝色漾满眼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海洋史如地图展示一般平静无波,不同地域的文明通过陆路缓慢而坎坷地交流,对于大洋彼岸的新大陆更是一无所知。这种状况在15世纪之后迅速改变。阅读《深蓝帝国—海洋争霸的时代1400-1900》,记忆之舟再次远航,返回海洋蓝色面纱掩盖之下,那段诡谲风云、残酷悲怆的过往。梁启超曾感叹: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深蓝帝国》的作者朱京哲,现任首尔大学西洋史专业教授,亚洲人最关心亚洲的命运,本书首章就是“亚洲的海洋”,朱京哲抱着和梁启超一样的疑问,着重分析了郑和下西洋的性质。史料显示,郑和下西洋的结果使得东南亚诸国脱离了爪哇的掌控,成为了中国的朝贡国,朱京哲据此认为,郑和下西洋有开拓疆土的政治军事目的,只不过这个目的后来随着朝廷政策重心的北移而烟消云散。朱京哲的观点与通常认为的寻找建文帝、和平外交或彰显中国皇帝威仪不同,显示出了作者的深层思考和全球史观的着眼。正是因为中国尚处于自然经济的繁荣阶段,而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需要大力向外扩张,注定了大明王朝的海上霸权只能是昙花一现,无数的哥伦布很快用坚船利炮取代了郑和的鲜花礼品。朱京哲曾以《大航海时代》名闻遐迩,《深蓝帝国》其实是《大航海时代》的后续,进一步展现了大航海的那段历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印第安人口据说尚有1800万,65年过后,还剩23万。不必细读书中描述的阴谋和屠杀,每一个数字背后就是一条生命,想起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就会兴起一种切肤的痛悟。空荡荡的美洲,谁来开垦这片土地?黑人。黑人哪里来?非洲。400年间,非洲损失了1亿精壮劳动力,这1亿人中,到达美洲的只有2000万。剩余的8000万到哪去了?病了的、死了的,还有船行中途发现超载危险,就这样被扔进大海里了。贩卖黑奴的利润有多高?8~30倍!使劲往船上塞人吧。10个死8个,照样能大赚。一路航行一路扔,上了岸就被鞭子抽,顶着烈日受奴役,不停不歇地劳动,难道这就是黑人的命运?有一种黑人音乐叫做“Blues”,忧伤凄婉、缓慢悱恻,那是葬身海底的无辜魂灵的歌声,想念那永远回不去的故乡。大航海打破了空间阈限,茫茫大海再也不能阻隔人类的脚步。欧洲迅速完成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的曙光波及全球,世界范围内的商业贸易、货币循环、科学技术、精神文化的交流得以展开。亚非拉扮演了付出代价的角色,对于欧洲也未必全都是收获。“欧洲中心论”的历史观,很少把现代较高级的文化和思想归于非西方传统,这一错误认识阻遏西方文明本身的演化,并且使其在后来的全球发展中时遇抵制。美国史学大家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对此有所反思:“当西方人认为自己的文明天生优越,并且这一信念坚定地占据了他们的心灵,尤其是这一信念常常可以通过坚船利炮来获得强有力的支持时,很多受过教育的欧洲人就变得更加不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我想这也是朱京哲在序言里强调必须反对“欧洲中心论”的原因,本书是站在欧洲视角之外对近代海洋史的回顾和审视,也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抨击和批评。这种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原本可能会以和平的方式徐徐推进,而在15世纪之后它只能以一种奔突的、创痛的方式火速完成。这种方式不仅给人类,也给其他生物带来了难以挽回的灾难。本书最后一章谈“生态环境的激变”,让我想起普利策非虚构获奖作品、美国作家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在《大灭绝时代》里所描述的,人类否定了最遥远岛屿的遥远性,同时开启了人类一手导致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海洋是生命的初源之地,会不会也是生命最终的归宿?如果整个世界变得鸦雀无声,是否还有人在世界的终端,为人类逝去的所有,唱一首悠扬的《安魂曲》?撰稿人,书评人。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喜爱具有知识深度、逻辑严谨、思维周密的书籍。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本人,谢谢。

生动

生动呈现近500年的历史,讲述海上帝国兴衰,从人种到作物世界的大融合1 国内第一本完全以海洋为主题,讲述近代世界历史的著作。2 亚洲视角,颠覆西方中心主义。书中特别强调欧洲航海建立了强权秩序,带来了殖民和伤害。而中国和亚洲,非洲目前的“一带一路”设想就是要恢复印亚的和平往来,矫正500年以来的霸权秩序。3 除了讲述霸权历史,作者生动地介绍了文化、人种、物产的交流细节,大量图片和故事,使本书可读性很高。各个文明的扩张和贸易,崛起与衰落,都和对海洋的控制直接相关。可以说,谁主宰了海洋,谁就主宰了世界秩序。


 深蓝帝国:海洋争霸的时代1400—1900(插图本)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