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传:最后的炼金术士》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08655036
作者:[英] 迈克尔·怀特
页数:550页

《牛顿传:最后的炼金术士》的笔记-我的朋友是真理 - 我的朋友是真理

童年的牛顿虽然在物质上相对富足,但在情感上却十分悲惨,在牛顿出世前,父亲就去世了,在3岁的时候,母亲汉娜遗弃了他,跑去做了别人的妻子。很明显,牛顿从小既没得到过父爱,也没体会过母爱,和现在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这也是造成他一生性格怪异的重要原因。但也许正是因为没得到亲人和朋友的关怀,自立的牛顿才能在这样的孤僻中快速得以成长。和今天的很多孩子一样,牛顿步入了大学的殿堂,开始了他的学院生涯。

1、坚定信念
牛顿能上大学很不容易,因为母亲汉娜反对他上大学,在校长和汉娜的哥哥等人的帮助下,汉娜才最终同意。直到牛顿上了大学,但她仍然想从经济上遏制牛顿,希望儿子能够回心转意。
牛顿每年的学费是10至15英镑之间,除学费外,汉娜每年只给牛顿10英镑的零用钱,而考虑到当时汉娜每年的收入约700英镑,极有可能汉娜是想让她的儿子吃点儿苦,让他放弃自己的学术生涯,回家老老实实做个农夫。
汉娜如果真这么想,那她可真是太不了解自己的儿子了,牛顿受过的苦难更加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出人头地的信念,致使牛顿在大学的学习极为努力。

评: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其中很多阻力来自别人,这个人甚至有可能是自己的亲人,不过没关系,想想牛顿吧,越艰难,越坚强,人生就是要有不服输的精神。
2、孤僻
牛顿拥有清教徒信仰,但不是那种特别极端的类型,他以认真工作和专心学习作为人类的最高道德标准,但是,他的同学很可能把这种表现看做是一个不愿与人交往的信号。
即便性格孤僻,牛顿在大学仍然有自己的好朋友-威金斯,据威金斯的儿子回忆,威金斯年迈的时候和他提到过自己与牛顿初次相识的故事,威金斯和他原来的室友发生了很大的争执,有一次他出去散步,看见牛顿也是闷闷不乐,于是和他交谈起来,发现原来他们俩竟然遇到了相同的困难(牛顿也讨厌他的室友),于是他们便令租一房成为了彼此的新室友。他们之间的室友关系维持了20多年没有中断,这无疑证明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但令人不解的是,威金斯和牛顿的之间被记录下来的故事却寥寥无几,两人都没有多提彼此的事儿,有人怀疑他们之间可能出现了很大的分歧,致使两人的分道扬镳。

评:再孤僻的人也会有好朋友,好朋友之间不一定要有多少交集,却可能共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心酸的遭遇,正是这共有的困境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也因为这共有的困境,让他们能彼此交心,也许他们在想:只有他能理解我,因为我们有着相似的记忆。
3、笔记
“我是柏拉图的朋友,我是亚里士多德的朋友,可我更好的朋友是真理。”这是牛顿在他的大学的听课笔记中写下的一句话。虽然大学里教授的还是希腊大师们的学说,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但牛顿已经对这些“权威思想”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大学时期的牛顿记笔记的方式类似和那些权威人士(包括笛卡尔、波义耳等)之间进行交谈,牛顿总是向他们提出问题然后在问题后面跟上自己的分析与见解,尽管有些观点和当时的权威学说相抵触,尽管在今天看来有的观点并不那么正确,但正是这种认真的自我思考和对真理不懈的追求让牛顿最终看到了真相。

评:读书涨知识不算什么,因为就算是权威人士也有可能是错的,把知识变成见识并加以思考整合,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牛!
4、光学实验
牛顿对光学很感兴趣,但正是这种热衷差点儿就让他惨遭失明。
第1次:为了观察阳光使眼前产生的彩色光环,牛顿接连不断地直视太阳,25年后在一封信中,他回忆到:自己的视力经过三天才恢复过来,那三天时间我用尽一切方法以逃出太阳的幻影。

如果说第一次是因为牛顿忽略了直视太阳对眼睛造成的损害,那么第二次真的不能再这样解释了。
“我用一把钻顶住眼眶骨头和眼睛之间,尽可能地接近眼球处。将钻子的尖端挤压眼球的后面,使我的眼球突出,就会看到好一些白的、黑的和有颜色的光环……”(温馨提示:小朋友们不要轻易实验哦!)而从牛顿的笔记簿上的绘图来看,上面所说的钻看起来就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毫不夸张地说,牛顿在开始他真正的学术生涯之前,差点儿就因为这次“自虐眼睛”的实验导致自己失明,这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实验极大地体现着牛顿的清教徒精神,即以认真工作和专心学习作为人类的最高道德标准。或许除了这次,还有很多次也让牛顿深陷危险之中,但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为了探求真理,他必须不畏艰险;为了提高自己处于社会底层的地位,为了能出人头地,他必须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评:让我想起了作家许知远采访罗振宇老师时,罗老师提到的两个观点:1、所谓的匠人精神其实就是一种自虐;2、所谓的勇气就是事后总结出的“不得不”。
作者介绍:
  穆木君,一个爱读书的理科男,在今日头条、搜狐、百度知道日报、知乎、简书等自媒体平台均开设专栏,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来关注我吧!微信公众号:涌现;qq公众号:书愿
  读书很苦,但却是成长旅途上的必经之路;读书很有趣儿,让我们体味不同的新鲜刺激。穆木君愿与你共同发掘书中那些有价值、有意思的知识。

《牛顿传:最后的炼金术士》的笔记-牛顿为什么恨他的母亲 - 牛顿为什么恨他的母亲

在艾萨克•牛顿出世前,他的父亲老艾萨克就因病去世了,双亲只剩下母亲汉娜,按常理牛顿应该比在他的双亲都健在的情况下更依赖他的母亲,可其实牛顿却恨他的母亲,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是她的母亲抛弃了他,因为在牛顿才3岁的时候,汉娜就决定改嫁了,而且是一个比她大了30岁左右的老头——纳巴斯•史密斯。
有趣的是,史密斯的求婚方式很特别,两人并未见面,他让一个仆人送出求婚信,向汉娜提出求婚。经过家庭讨论,最终汉娜决定撇下3岁的小牛顿,搬去和史密斯同住。我们可以理解史密斯不愿汉娜带着儿子跟他同住的行为,但汉娜能答应这样的请求着实让我们怀疑:牛顿到底是不是她的亲生儿子?
如果试图去理解汉娜的行为,那就是史密斯很富有,并且很可能史密斯活不了多久了,而史密斯之前又没有任何子女,所以汉娜可以顺理成章地继承史密斯的所有财产,可如果汉娜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史密斯和她结婚后又活了8年,并且汉娜还给他生了几个孩子。
牛顿的继父史密斯是一个教区牧师,他是个爱读书的人,受过完整的教育,并且专门有一本精装的笔记簿来记录自己有关神学的心得体会,他的藏书约有250本书,在8年后,也就是牛顿11岁的时候,史密斯去世,这些藏书也成为了牛顿遗产的一部分,通过这些书,牛顿学习了有关神学的知识,以至于后来神学成为牛顿专注研究的学科之一。
母亲的遗弃对童年的牛顿是一件不幸的事,这也引起了牛顿内心深深的愤恨,这可以从牛顿早期的2本笔记簿中找到端倪,它们分别保存在菲茨威廉博物馆和纽约摩根博物馆,前者是牛顿在19岁上大学的时候写的,那本笔记簿起先被牛顿用来记载自己冒犯上帝的罪行,在前一份犯纪清单里的第13和第14项写道:要把我那姓史密斯的父母连同房子一起烧掉。同时又写道到:愿意死掉,同时也希望另一些人死掉。
另一本笔记簿上的内容很有意思,其中记有一份名词表,按首字母分类,在所谓亲戚的的标题下,可以看到在F:Father后面写着Fornicator(私通者)、Flatterer(阿谀者),他又在B:Brother后面写着Bastard(坏蛋)、Blasphemer(骂人者)、Brawler(争吵者)、Bedlam(疯子)、Beggar(乞丐),还有W:Wife和Wedlock(婚姻)后面跟着的却是whore(妓女),这些都是牛顿写的,看来这牛人的骂人方式真是不一样啊。
牛顿11岁的时候,母亲汉娜重回他的身边,但母子俩间的隔阂却已无法弥补。可以推测,牛顿早年受到的伤害和他一生怪异的性格有着很大的联系,同时身为一个女人,母亲的再婚令他受到的伤害太大了,这也大大影响了日后牛顿对女人的态度。

《牛顿传:最后的炼金术士》的笔记-少年牛顿的启蒙和母亲的阻拦 - 少年牛顿的启蒙和母亲的阻拦

牛顿一生取得的伟大成就,自然离不开他少年时所受的启迪,虽然母亲汉娜没什么文化,但这并不阻碍牛顿求知的欲望。牛顿早年所受的启迪不仅和他去格兰瑟姆读书的经历有关,更重要的是一本书——贝特的《自然与工艺的神秘》和一个人——药剂师克拉克的影响。
贝特的《自然与工艺的神秘》,这本书正是牛顿关于科学的启蒙书籍,通过这本书,牛顿掌握了各种奇妙的机械和器具的制作方法,并且尝试亲手制作各种模型和器具。
另一个对牛顿有重大影响的就是药剂师克拉克,如果说贝特的书启发了牛顿的物理思维,那克拉克就是牛顿有关化学的启蒙人,在格兰瑟姆上学的时候,牛顿就住在克拉克的家中,牛顿的求知欲很强,他觉得学校的课程索然无味,就开始到处寻找其他的各种知识,克拉克的药房正是可以满足他需求的地方,牛顿不仅观察克拉克如何经营药房,而且他还专门找了个笔记簿记录所记载的配方和疗法,甚至自己还可能创造过一些。牛顿在克拉克这里不仅接触了化学等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他还认识到有关协会组织的概念,克拉克是药剂师学会的会员,每隔一段时间去伦敦开会回来,他就会向好奇的牛顿介绍开会时所接触到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牛顿通过克拉克涨了见识,知道了这种学会的存在,在那里,每个人可以互相交换经验,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牛顿中学阶段的成绩并没有记录可查,但是可以肯定是相当不错的,在16岁时,校长斯托克斯就认定牛顿是应该进大学的候选人之一,但这却遭到了母亲汉娜的反对,斯托克斯校长向汉娜提出应该让牛顿到大学继续深造时,汉娜反而让牛顿辍学回家,汉娜对教育问题十分不重视,牛顿能上中学完全是因为她那受过剑桥教育的哥哥的建议。汉娜的两个丈夫都离她而去,管理和经营家庭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对汉娜而言,把庄园经营好就是唯一要紧的事儿。
辍学回家对牛顿这样一个求知欲极强的孩子来说简直太残酷了,这给了他巨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牛顿也表现出了反抗心理,他常常干不好农家活儿,这有可能是心不在焉,也极有可能是故意做给母亲看的。在校长等人的帮助下,最终母亲还是同意了牛顿继续深造的请求,牛顿在剑桥的学院生涯即将开始,从此,牛顿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作者介绍:
  穆木君,一个爱读书的理科男,在今日头条、搜狐、百度知道日报、知乎、简书等自媒体平台均开设专栏,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来关注我吧!微信公众号:涌现;qq公众号:书愿
  读书很苦,但却是成长旅途上的必经之路;读书很有趣儿,让我们体味不同的新鲜刺激。穆木君愿与你共同发掘书中那些有价值、有意思的知识。

《牛顿传:最后的炼金术士》的笔记-迫不得已的地心说 - 迫不得已的地心说

地心说,即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学说,曾一度是天文学上的统治思想的角色,但是这些提出、支持地心说的学者是真的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实不然,这一切还得从头讲起。
根据大多数的记载,阿那克西曼德首先提出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观点,之后亚历山大的地理学家托勒密(100~170)把地球中心的理论具体化,托勒密的思想以希腊天文学者的地心说为基础,从此地心说便成了天文学的思想中心,一直维持到16世纪。
在今天人们的眼中,地心说无疑是错的,但这一思想在西方知识界占据统治地位如此长的时间,自有一定的理由。支持该学说的学者并非无知,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那就是约在公元前3世纪,即大概阿那克西曼德之后300年,希腊天文学家竟能估算出地球的周长——3.9万公里(仅比现代的测定结果少1300公里),同时还计算出了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1.48亿公里(和现代测出的1.5亿误差小于1%)。按照当时的技术、知识和方法来讲,做到这种精度的测量是很不容易的,那么既然能达到如此精确的计量,为何单单就没有意识到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呢?学者们为何一直固执于地心说呢?
其实根本原因是学者们为了遵循希腊以人为宇宙中心的哲学观点,不得不揉捏出地心说这一理论。仅仅是为了维护这一教条,他们制造出上帝也许都不会相信的极其复杂的机械体系,勉强地解释了自己所看到的宇宙。
当时托勒密的学说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解释某些行星会出现逆行运动的现象呢?现在我们当然知道,是因为在不同椭圆轨道上的行星的速度不同造成的,而托勒密却创造出40个大小不一的轮中轮系统和一堆齿轮,来构建完满的解释,而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为了让地心说满足当时的哲学观。
我们可以推测:也许托勒密等人是无奈的,由于为了满足当时的哲学观,把事实故意混淆并非他们的本意,但他们又不得不这样做,托勒密自己曾说过:我们相信天文学家必须达成的工作,是证明天空中的所有现象,都是来自均匀、圆形的运动。似乎从一开始地球是宇宙中心理论的核心观点就已经被确立了,但正如牛顿所说:真理往往是简洁的。即便复杂,也是真理运转的过程,而如果追溯到本源的那个道理,一定是简洁的。托勒密所提出的不切合实际的系统和亚里士多德的教条必然最终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评:有些时候,历史的真相并不是特定的人做出了特定的事儿,而是特定的环境逼着特定的人做出了特定的事儿。
作者介绍:
  穆木君,一个爱读书的理科男,在今日头条、搜狐、百度知道日报、知乎、简书等自媒体平台均开设专栏,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来关注我吧!微信公众号:涌现;qq公众号:书愿
  读书很苦,但却是成长旅途上的必经之路;读书很有趣儿,让我们体味不同的新鲜刺激。穆木君愿与你共同发掘书中那些有价值、有意思的知识。

《牛顿传:最后的炼金术士》的笔记-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是真的吗? - 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是真的吗?

关于牛顿重力学说的发现过程,最举世闻名的当属牛顿和苹果之间的故事了,故事大概是这样的:1666年夏天,牛顿为了躲避瘟疫,回到了老家伍尔索普,有一个下午,牛顿坐在庄园里的一颗苹果树下,看到一个苹果掉落下来,就是这一现象激发了他的思维,从而让牛顿提出了重力学说,后来故事甚至被夸张地改编为:苹果砸了牛顿的头,让他的头脑“开了窍”,从而促使重力学说的诞生。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来扒扒这件事的老底。
有关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有几个源头呢?
首先是传记作家斯蒂克利,牛顿去世的前一年,斯蒂克利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进行了访问,两人在花园中散步的时候,牛顿向斯蒂克利谈到,自己正是在这样的地方,第一次领悟到了重力的道理。于是斯蒂克利就将这件事写进了牛顿的传记中:“在几株苹果树下,只有他和我二人,谈论了很多事情,牛顿对我说,当年正是在与此相同的情景下,重力的观念进入了他的脑中。那一刻刚好落下了一个苹果,他开始陷入冥思。”
第二个版本来自于法国的“各种家”伏尔泰,伏尔泰是十分崇拜牛顿的,在《牛顿哲学原理》中,伏尔泰记录了有关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这段话一开头便是:根据牛顿的外甥女康杜伊特太太(牛顿同母异父妹妹的女儿)所说。由此可知,伏尔泰的这段故事是从别人那儿听来的一个二手故事。
还有一个来自于彭伯顿(牛顿的著作《原理》第三版的主编),这段记述似曾相识:导致他写出《原理》的最早思想启发,是在1666年逃避大瘟疫、从剑桥回家之后产生的。他时常单独坐在园子里,并陷入了对重力的沉思。
扒完了老底儿,让我们重新再来审视一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吧,基本可以确定这个故事是子虚乌有,这些版本都声称是直接来自于牛顿本人的说法,但牛顿本人并没有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很容易就让我们信以为真,况且就算牛顿本人亲自说了,也很不可信,牛顿对自己的地位和成就十分看重,为了传奇化自己的经历,完全可以编出这样一个故事,反正我发现了重力理论,我牛,你们管我怎么发现的?再者,苹果的故事很可能是为了隐藏一个事实,那就是炼金术对牛顿灵感的激发。
故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哪儿有那么巧,正好牛顿看见一个苹果,bangji落地了,然后重力学说的灵感就来了?这样的故事会给人以传奇之感,但这样的情节也许只会在电影里出现,如果你真的这么想,编故事的人也就达到了他们的目的了。也许在1666年的夏天的某一个下午,牛顿真的看到一个苹果掉落下来,但并不能说,仅凭这样一个经历,牛顿的灵感一下子就被激发了,真实的情况远比传说的要平淡无奇。
灵感究竟从何处涌现,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有关重力学说灵感的激发,离不开牛顿对生前不想公开的炼金术的研究。关于炼金术和牛顿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谈。
作者介绍:
  穆木君,一个爱读书的理科男,在今日头条、搜狐、百度知道日报、知乎、简书等自媒体平台均开设专栏,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来关注我吧!微信公众号:涌现;qq公众号:书愿
  读书很苦,但却是成长旅途上的必经之路;读书很有趣儿,让我们体味不同的新鲜刺激。穆木君愿与你共同发掘书中那些有价值、有意思的知识。

《牛顿传:最后的炼金术士》的笔记-哥白尼是被烧死的? - 哥白尼是被烧死的?

地心说曾经统治了欧洲天文学界1000多年的时间,直到哥白尼颠覆了人们禁锢已久的思想,然而哥白尼真的如很多历史教科书上写的那么伟大吗?他真的是因为被教会视为异端而被烧死的吗?且听穆木君娓娓道来。
1、哥白尼的出身
成年后的哥白尼其实并非是一名天文学家,而是教堂里的一名教士,哥白尼是亚里士多德的信徒,心中根植着希腊教义,上篇文章中我提到,地心说能统治欧洲天文学界这么多年,并非是学者无能,而是因为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已经在他们的心中深深地扎根,严重地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即“上帝创造宇宙,人是宇宙中心”。
诸如托勒密等很多天文学家都是受限于这一教条,才迫不得已地提出或接受了地心说,而哥白尼其实也是这方面的“受害者”之一,从他提出的“日心说理论”中可以看出:他本来有可能有更大突破的可能,而他却始终没有这样做。
2、哥白尼的成就
哥白尼最大的成就是推翻地心说,注意,仅仅是推翻地心说,其实哥白尼并没有明确地提出所谓的日心说。
虽然哥白尼认为托勒密的地心说是荒谬的,但他提出的宇宙模型仍然维持托勒密的多数思想,在当时颠覆性的观念其实是他将地球从宇宙中心的宝座上拉了下来,但他并没有明确将太阳置于宇宙的中心。
由于哥白尼害怕遭到宗教的迫害,他将自己具有革命性的见解隐藏了30年,直到弥留之际,他才允许将其公开,哥白尼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天体运行论》中,好像光听书名,感觉很高大上的样子,但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本阅读体验极差的书,因为就像一锅粥,观点模糊不清,例如说书中一开始表述太阳位于宇宙的中心,可是过了几页,写着写着又把太阳弄到旁边去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哥白尼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日心说。
哥白尼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著述写的让人看起来如此模棱两可呢?估计是为了防备来自宗教的攻击吧,其实这招儿还真挺管用,《天体运行论》在出版了73年之后才被天主教会列入禁书名单,而此时哥白尼的学说已经像催化剂一般推进了天文学的革命。
哥白尼害怕遭到教会的攻击,同时又受限于希腊教义,所以他无法得出更深刻的结论,就算得出了,也会像《天体运行论》那样写得模糊不清。
但不可否认的是,哥白尼的思想相比托勒密的要高明的多得多,而且他的思想在那个年代确确实实是属于革命性的,就像现在大家都在嚷嚷外星人的事情,但谁也没有发现一个真正的外星人,或者发现了,也由于保密等原因没法公开,而一旦有人发现或者公开了,这就是革命性的。
评:相比哥白尼那个时代,我们现在所在的社会是不是开明多了呢?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不用害怕被迫害,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对于像希腊教义之类束缚人的思想的东西,现在仍然存在,我们需要积极地思考与考证,而不是客观地接受,请记住:接触他人的思想是好事儿,但千万不要被任何一种思想所控制。最后回答一下题目的问题吧,哥白尼不是被宗教迫害的,被迫害的是后来的布鲁诺。
作者介绍:
  穆木君,一个爱读书的理科男,在今日头条、搜狐、百度知道日报、知乎、简书等自媒体平台均开设专栏,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来关注我吧!微信公众号:涌现;qq公众号:书愿
  读书很苦,但却是成长旅途上的必经之路;读书很有趣儿,让我们体味不同的新鲜刺激。穆木君愿与你共同发掘书中那些有价值、有意思的知识。

《牛顿传:最后的炼金术士》的笔记-通往财富的古老秘术——炼金术 - 通往财富的古老秘术——炼金术

最近英国脱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金价也随之波动,然而相比现在,过去的人对黄金的热情可没有丝毫的衰退,一大批人将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投身于一种江湖秘术——炼金术。
今天一提炼金术,您可能立马就会想到点金石或者长生不老药,的确,寻找点金石、炼制长生不老药是几乎是每个炼金术士的终极目标(炼药是后来的事儿,最初只是点金石)。为了这虚无缥缈的东西,无数人穷极一生的时间和财富,他们不断地查阅资料、改进实验条件,尽自己所能修习炼金术,然而在这古老的秘术上,结果与付出并不成正比。
炼金术士到底为了啥呢?最初同时也是大多数人的目的:钱!钱!钱!(重要的事说三遍)然而炼金术士却并不都是穷人,有些原本就是富家子弟,这些富家子弟最后深陷于炼金实验中而耗尽家财,最终走向了毁灭;还有些自己的钱虽然不多,但他们能“忽悠”,他们从一些天真的贵族身上弄到一些钱,来从事炼金实验。概括性地说,炼金术士通常要么是自毁前程,要么是让那些宽绰的人大失所望,当然也不排除极少数像牛顿一样从炼金术中得到启发的人。
炼金者们很拼,甚至不惜生命,有很多人在炼金的过程中,就Game over了,或者在追寻长生不老药的路上,自己就先升天了。为什么呢?稍微了解古代历史的人可能会知道,古代帝王炼丹时会用到汞,这是一种毒性很大的物质,但其实毒蒸气只是炼金者要闯过的第一道关。
(炼金术是很危险的,广大读者们不要轻易尝试哦!)
炼金者们为制得他们所谓的点金石,如果炼完金还想流条小命儿的话,需要避开三种危险,即:毒蒸气、火灾和爆炸。
首先是毒蒸汽,炼金者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把三种材料进行混合,包括金属矿石(通常是铁矿)、另一种金属(通常是铅或者水银),最后是一种酸(常为柠檬酸),这个研磨混合的时间最长可达6个月,然后将它们放入坩埚中加热,维持一定温度约10天左右,这时就会产生毒气,而一般炼金者又是在密不透风的室内工作,所以很多人在第一步中就会丧命,也有很多人因逐渐积累的毒气会慢性发狂,后来有人猜测牛顿的精神崩溃可能就跟沉迷于炼金术而吸入过量的水银有关。
熏完再烧:在上一步之后,坩埚中的混合物就会被倒入酸性溶液中,待完全溶解后,再将溶液进行蒸馏,这也是整个炼金实验中最费时间的部分,通常要花费几年的时间,这一阶段的危险绝不亚于毒蒸气,因为实验室中的炉火不可熄灭,又导致很多人丢掉了性命。
最后是爆炸,按照大多数所谓炼金术圣典的记载,蒸馏要在看到某种“迹象”时才能停止,可是这迹象到底是什么却从来没有统一的说法,况且有关炼金术的书大都晦涩难懂,有所隐藏,炼金者都是跟着感觉走,蒸馏完毕,下一步就取出材料,加入氧化剂,通常是硝酸钾,我想就不用继续解释为什么会爆炸了吧。
经过了这三重关,如果炼金者还依然活着,那么他就有机会去追逐那梦想中的终极产物点金石了,炼金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将最终的混合物“神秘地”密封起来,升温一段时间后冷却,再开启容器,这时会发现一些白色硬块,这就是传说中可以把普通金属变成白银的“白宝石”。要制得最终的“红玫瑰”,即终极产物点金石(传说它可以将任何物质变成黄金),还要经过反复的提纯程序。
尽管炼金困难重重,还是有很多人“前仆后继”,我们可能会想:这帮无知的人,难道连这点儿最浅显的化学知识都不懂吗?
其实不然,在当时,现在我们所谓的化学(炼金术留下了成为科学的部分)和炼金术是在一起的,或者说炼金术包括化学,炼金者所从事的是把化学和神秘主义相结合,他们相信炼金术并不完全依靠经验,施术者和所施之术之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灵感交流,一个术士的灵魂首先要纯净,才有可能在炼金上取得成功,他们认为,炼金的失败并非客观原因,而很可能是施术者自身的问题。炼金者并非都是愚昧的人,尽管他们大多是为了寻找点金石进而获取无穷无尽的财富,但他们也把炼金当作是一种修行。值得一提的是,像牛顿和波义耳等这样伟大的科学家,本身也是炼金者,牛顿重力概念的形成,与他所沉迷的炼金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以后再谈),他们更多的是通过炼金术修习了自身,而并没有深陷其中,最终走向毁灭。
炼金术难道就没有一点好处吗?当然不是。忽略炼金术对牛顿的启发,它也毫无疑问有很大的功劳。化学实验室内使用的很多设备和技术,都是由炼金术发展而来的,炼金术也成为了工业革命诞生的助力之一,以明智的思维来重新审视炼金术,虽然它根本不是什么科学,但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作者介绍:
  穆木君,一个爱读书的理科男,在今日头条、搜狐、百度知道日报、知乎、简书等自媒体平台均开设专栏,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来关注我吧!微信公众号:涌现;qq公众号:书愿
  读书很苦,但却是成长旅途上的必经之路;读书很有趣儿,让我们体味不同的新鲜刺激。穆木君愿与你共同发掘书中那些有价值、有意思的知识。

《牛顿传:最后的炼金术士》的笔记-在牛顿之前 物质观点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 在牛顿之前 物质观点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人们怎样看待物质?在今天这样的问题也许连一个小学生都能答上来,但在古代,它却一直困扰着各种学家,直到牛顿把包括伽利略、笛卡尔儿、开普勒等人在内的科学家所取得的突破加以汇总和整合,创造了一系列定律,才把关于物质的问题搞清楚,毫不夸张地说,这可以视为物理学的分水岭。
1、亚里士多德
在牛顿之前,古希腊人最早记录了对物质的看法,其中有亚里士多德和德谟克利特的学说,德谟克利特比亚里士多德早75年,他才是现代原子论的创始人,提出物质是由一种非常小的叫做原子的微粒组成的,而由于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极为不同意原子学说,德谟克利特的学说完全被忽略了。
亚里士多德主导了学术界,其主张有:1、四元素说:认为物质由四种基本元素组成:火、水、土和气。2、三段论:由亚里士多德创立,是他提出科学见解的主要依据,例如:所有的猴子都是动物,所有的动物都是生物,因此所有的猴子都是生物。亚里士多德并不通过实验来进行科学研究3、排斥原子论: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真如原子论所说,那么物质的本性都是重的,任何东西都无法上升。如果亚里士多德来解释苹果落地,他会说那是苹果在寻找它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2、黑暗时代
罗马帝国逐渐没落,在亚历山大城的大图书馆被毁坏之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就变得不是很流行了。教育和学术界被宗教狂热者所掌控,这些人认为精神重于物质,完全排除与物质有关的任何研究,他们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偏向物质,过于机械化,而柏拉图的观点和宗教意义比较符合,并且柏拉图十分讨厌科学实验,他认为那是对神的不敬。
3、科学与宗教的结合
公元1200至1225年,亚里士多德的著述经阿拉伯人和他们的思想混合后,重新被欧洲学者发现,自此,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重获追捧,但可怕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与基督教的教条合为一体,这是个看上去牢不可破的联盟,因为任何对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攻击,都意味着对基督教的挑战。
这两者结合的产物在当时欧洲的每一所大学里以背诵的方式代代传承,自13世纪开始到17世纪结束,持续了整整500年,在这期间,任何人如果公开反对这种固化死板的理论,都会有生命危险,但在此期间还是有很多大胆的先驱者,是他们再次促使了理性的复苏,这其中包括:达芬奇、伽利略、笛卡尔、波义耳等。
在牛顿进入学术界的时候,虽然大学里传授的仍然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套观念,但这些传统观念正被一些激进的思想冲击着,牛顿就是在这股对传统旧学说的冲击流中逐渐建立起了起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介绍:
  穆木君,一个爱读书的理科男,在今日头条、搜狐、百度知道日报、知乎、简书等自媒体平台均开设专栏,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来关注我吧!微信公众号:涌现;qq公众号:书愿
  读书很苦,但却是成长旅途上的必经之路;读书很有趣儿,让我们体味不同的新鲜刺激。穆木君愿与你共同发掘书中那些有价值、有意思的知识。


 牛顿传:最后的炼金术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