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永平卷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13018258
页数:32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永平县胜泉乡是个风景宜人,空气清新的好地方。很早以前人们就在这里耕田种地,生活虽然清苦,但也过得下去。 有一年,这里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天旱,田地开裂,树木枯萎,种下的庄稼枯黄干死,人们难以生存下去。 就在这时,村里来了一个会看风水、自称“神灵护身”的巫婆。在人们的要求下,她开始又跳又唱,昏睡过去。一会儿醒来,忽笑忽哭,嘴里念着一些神的名字和一些人们难以明白的“呢喃哼哈”,猛然间,她睁开眼睛对人们说:“你们得罪了龙王爷,不得了啦!它发誓让大家旱死。”话音刚落,众乡亲哭了起来,几个年长的老者走向巫婆,对她叩头,苦苦哀求,请她救救大家。巫婆微闭双眼,低头不语。人们全跪在她面前求她开恩,巫婆这才睁开眼睛对大家说:“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去求龙王爷,向龙王爷谢罪。” 于是,人们跟着巫婆,抬着祭品敲锣打鼓,随巫婆三步一叩头,到了全村的风水宝地“龙王庙”前。巫婆跪在神位前念经,对着龙王讲好话,求它降雨造福于人们。说完后,她让人们把带来的东西放在神位前,领着大家再次叩了头,行了礼,方才离去。 人们到家以后,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不时跑出来看老天的脸色,天空一丝儿乌云也没有,只有火烤一般的太阳烘着大地,迎面不时吹来一阵阵热风,等啊等,等了两天,龙王爷还是没有发慈悲。几个小伙子就在一块商量,决定挖井,哪怕挖几十丈、几百丈深,只要有水他们都愿意,并且地点就选在龙王庙附近,因为那里有稀泥塘。可是,心头还是怕着呢,因为这里是神地。 第二天一早,他们就开始悄悄地挖,锄头落在土地上就像挖在石头上,每一锄仅能挖出小碗大的一块黄土。中午,旱急了的乡亲们知道他们挖井的事,都支持他们,哪怕五六十岁的老人也参加了,因为大家都认为龙王也不可怜本乡村的老少们了。这一天,他们挖出了好大一堆土,天黑下来才回家。 当人们第二天又来接着挖的时候,一个个惊呆了,昨天挖出的土不见了,挖好的井又恢复了原样。他们没有动摇,还是接着挖,一天两天,好多天都是同样,今天挖下去,明天又是原封原样的一块地。 有一天,,当人们已经有气无力地回家时,走到半路上,一个中年人突然想起忘了他的草鞋,就返身回到龙王庙旁拿。他刚要离开龙王庙时,听到一连串的狂笑声,觉得奇怪,他又听到了山肚子里传出说话声:“这些毛小子,真不知天高地厚,叫他们尝尝我的厉害。纵有千百万人来挖,我也要叫它照样复原。怕只怕他们在这里用铜钉铁钉扎。”这人听到这话时,连大气都不敢喘,连忙跑回去,告诉大家他听到的这些话。 恰好头天村里死了一位十八岁的姑娘,由于日子不合,还没安埋;当天邻村又死了一个小伙子。全村的人眼看着就要旱死,都认为:龙王不可怜我们,我们何必敬它,,即使今后被惩罚,死了也愿意。几个长者立即派人和邻村商量,连夜把两个死者安葬到了龙王庙旁。周围都钉上了铜、铁钉。 次日一早,人们追不及待来到龙王庙旁,只见两个青年的坟旁有一股红色的东西流着,人们说那是龙王的血,都互相传告龙精死了。下午,一阵响雷过后,就接着下了一场暴雨,等到天晴,龙王庙旁有股清泉汩汩流出,人们用木槽接住泉水,在木槽下面放了一把很大也很精致的铜壶,水流到铜壶里,发出“叮当叮当”的响声,就像敲铜铁钉子一样。从此,人们再也不缺水了,这地方就取名叫胜泉“龙潭”。 摇头河和落尾山(回族) 永平老街坝的苏屯背后,古老的三观殿下有一个干涸的水潭,人们称它为“白龙潭”。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潭里碧水清澈,风景犹如人间天堂。在这深潭里,住着一条小白龙。这条小白龙神通广大,所需的东西都应有尽有,美中不足的就是没有一个称心如意的老婆,为此小白龙常常感到寂寞。 白龙潭左侧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平村,村里住着一个年轻英俊,而又武艺高强的道人。道人有一个妻子,长得非常标致。夫妻两人,你恩我爱,日子过得很是美满。小白龙早就爱慕那年轻道人的美丽妻子,但又惧怕武艺高强的道人,只好等待下手的机会。 一天,正值三观殿赶庙会,道人的妻子因为有孕在身,不便前往。道人见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热热闹闹地去了,他心痒得很,也想去凑凑热闹,便独自去了。 小白龙知道后,认为这真是天赐良机,不可错过。它摇身一变,马上就变成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然后,向道人家匆匆走去。 道人的妻子正独自在家里做家务,忽见门口进来了一个年轻人。还未等道人的妻子问话,小伙子就闯入堂屋,嬉皮笑脸地开始动手动脚。道人的妻子见来人这样放肆无礼,料定事情不妙,她一边躲闪,一边大声指责小伙子。他哪管这些,两人便开始扭打起来。道人的妻子毕竟是个女子,力气小,加上又是双身,不几下,她就被小白龙摁倒在地上…… 那道人上路走了一段,觉得很累,一路上红男绿女,成双成对,自家妻子又没有同他前往,心里实在放心不下,上庙会的兴趣一点也没有了,便又急急往回走。当他走进家时,正好小白龙把他妻子摁倒在地上。见此情景,道人哪能容忍,他气得七窍生烟,大吼一声便冲上前去。

前言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的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个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四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轰炸”般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协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集”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未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协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

媒体关注与评论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冯骥才

后记

永平县位于大理州的西部,东邻漾濞和巍山,南接昌宁,西接保山。北连云龙。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884平方公里,下辖老街镇、曲硐镇、龙门乡、杉阳镇、永和彝族乡、厂街彝族乡、水泄彝族乡、龙街镇、北斗彝族乡5乡4镇。有73个村民委员会,1543个自然村。境内居住有汉、彝、白、回、苗等22个民族,总人口有17.09万人(2002年末数),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9%,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县。    县政府驻地老街镇,东距昆明498公里,距大理市99公里。西距保山市98公里,地处昆明至畹町和大理至保山的中间地段。有大保高速公路,320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永平县地处云岭山脉分支博南山和云台山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933米,最低海拔1130米。境内主要特产有薄壳泡核桃、腊鹅、花椒、鸡、松茸、蜂蜜、香茵、云木耳、香菇、豆豉、白木瓜、白皮大蒜、牲畜皮张、泡辣子等。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永平古称博南,具有悠久的历史。1993年5月发现并发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遗址,是云南境内所发现的规模最大、层位最厚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通过对遗址中发掘的大量文物进行科学测定,发现早在3700多年至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发掘出的石器和陶器等大批文物,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石器均为磨制精巧的石斧、石锛、石刀、石镰、石铲等。陶器为陶罐、陶尊、陶壶、陶钵、陶盆、陶杯、陶勺以及空三足器等。    永平置县历史较早,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朝廷便在永平设立了博南县。    西南丝绸之路又称“蜀身毒道”,由四川进入云南的主要路线有两条。一条是灵关道,另一条为朱提道,两条驿道在楚雄南华会合后,统称为博南道,由南华经祥云、大理、永平(古称博南)、保山、德宏,至缅甸、阿富汗等国。    博南古道是自唐代以来印度佛教向我国内地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古道沿线寺院密布,庵堂林立,信徒众多,香火旺盛,佛教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目前,保存基本完好的尚有万松庵、永国寺、西山寺等。    永平境内民族众多,有傈僳族、彝族、回族、傣族等多种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由于民族众多,习俗各异,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情也各具特色。    民国《永平县志》载:永平境内的土著民族,“史称”“西南夷”数十种,著名号,《唐书·南诏》及《蛮书》等,则所载颇详。永平僻处边隅,旧为哀牢国地。归化虽远在汉室,而生聚依土著之民。其较著者,为土家、罗武、苗人、傈僳诸种。自元明以来,汉、回之从军游宦来者日众,于是汉、回、土夷习俗,渐同汉化。彼此通力合作,尔我互无诈虞。居今而言,民族以无何畛域之分矣。    由于“博南古道”的开辟,马帮商贾南来北往,丝绸原产地四川成都的“巴蜀文化”、古道沿途的六夷、七羌、九氐等古老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南诏文化等多种文化,也随着古道载体而纷纷进入永平,使永平这个南方丝绸之路上最为重要的古老驿站,成了各种文化汇聚交融的“大熔炉”。    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以及长期的积淀,形成了博南文化的多元性格局,使博南文化既具有巴蜀文化的诡异神秘,又具有边疆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既具有中原文化的厚实凝重,又具有南诏文化的仁厚祥和。并最终形成了博南文化兼收并蓄,互生互补的多元性、兼容性、共生性、广泛性特征。同时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浑厚凝重的民间艺术、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这些珍珠般散落于民间的文学艺术,既是勤劳勇敢的永平先民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难得的文化遗产,同时对我们研究永平文化的演进历史和发展进程,也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和参考价值。    永平民间故事中的神话《太阳和月亮》、《姓氏与族源》、《石公鸡》等非常古朴,反映了当地古先民富于想像而又质朴纯真的自然观。传说中的《摇头河、落尾山》、《鸳鸯塘》、《龙抬土》以及《金光寺》、《永国寺》、《挂红山》、《锁水阁》、《花桥》、《晃桥》、《蟒蛇山》、《天神庙》、《老爷神》等都属于永平独有而别处所无的特色故事。风物习俗故事中的《永平白族不吃马肉》、《羊生日》、《侈武人不吃羊肉》、《苗族敬老母猪神》、《苗族芦笙与鼓》、《彝族做“草丧”》等都生动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于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畜的关爱,对于给自己带来欢娱的乐器寄予的崇敬与赞美。    童话、寓言中的《瓷碗土碗一个味》、《庄稼哥找仙女妈》、《乌鸦和喜鹊》、《“爹不在”扒水雀》、《一棵奶浆树》、《布谷鸟》、《小绿雀》、《黄连铺“蝙蝠洞”》、《神树》等,都带有童稚的纯真和拟人化的教喻,使人进入一个童话世界而流连忘返。    笑话把永平人的语言美特性典型地表现出来,如:《父教子,子学父》、《打赌》、《比赛》、《智盗玉花瓶》、等许多段子都显示了这一特性,使人们在笑声中得到领悟和启迪。    永平县卷编纂过程中,得到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各位专家、编辑的大力支持和指导,直至编选和文字梳理,特此表示衷心感谢!

书籍目录

大理山茶别样红(代前言) 神话 太阳和月亮 姓和族的得来 附录姓氏族源 竹篾笆与山花 石公鸡 传说 龙的传说 龙潭 摇头河和落尾山 龙抬土 曲硐 鸳鸯塘 龙潭借碗筷 附录弥陀寺借碗 阿玉 龙井 双眼井 黑龙的野心 小白龙 五爪金龙 恶龙树 百合碗 盘龙村的小白龙 龙潭箐 龙滩 风物与习俗传说 博南古道 蟒蛇山 观音庙 华坪大宝堂 万松设刹 万松庵 博南庙 挂红山 叫狗山 附录叫狗山 马市晴岚 富足山 附录骷髅山 宝台山与开山老祖 宝台山 蘑菇山 叫天山 送子坡 利摆伍金洞 大叫石 晃桥 猪打溺塘和石猪、丫口 石虎之谜 “曲硐”的由来 狮子洞 仙马脚 金光寺(彝族) 永国寺 附录永历皇帝和永国寺 杉阳锁水阁(一) 杉阳锁水阁(二) 西山寺、寻王坡、马沙坝 博南山下普照寺 玉皇阁 免粮库 星斗村 七星朝北斗 曲硐大小坟院 大寨子没了 绪王坡 六马库 波罗城 小水井 银江河 双鹤桥 永平县白族不吃马肉 苗族杨家不吃动物心 附录苗族李姓不吃动物肝 茅草村罗武人不吃羊肉 苗族芦笙和鼓 苗族敬老母猪神 彝族做草丧 新米饭先喂狗 彝族青年不准锯葫芦 杉阳地区供奉老爷神 回族忠孝节 曲硐温泉 故事 幻想故事 “爹不在”扒水雀 乌鸦和喜鹊 庄稼哥找仙女妈妈 领头雁 布谷鸟 三物相克 小绿雀 寻儿鸟 穿山甲与大角麂打赌 机智的老山羊 小兔和狐狸 八哥和大蛇 虎怕漏 猫 蛇郎 牛 黄连铺蝙蝠洞 松鼠和斑鸠 芍药和牡丹花 缅桂花 映山红 大尖山与水仙花 奶浆树 虎妈树 杂木成林 救兵粮 木莲花 神树 八仙戏谑人间 生活故事 猎人王三 三弟斗妖 石头马 旱鱼山 妖女吸血 巫师和吝啬鬼 毕总爷 大木神的故事 大木神 大木神问世 神庙的修建和神石显灵 赶石头 何三高公降雨 何三高公捉鬼 使鬼挑粪 老秋撇 恶语 疯和尚 三个财主 憨姑爷 我要的是钱 穷老友和富老友 九子不葬祖一女打金棺 善报和恶报 兄弟俩 眉间长痣的姑娘 姐妹俩一 兰儿和宝儿 牛皮圣旨被狗撕 石娃与乡姑 弟兄俩 这个老人谁来养 定河珠 金鸦蛋 骗人骗自己 空想的梦 四九见人心 张百万家毁于一旦 满安国 模仿 三人同姓谜 醉酒鬼吃橄榄 人物故事 诸葛亮智渡澜沧江 武侯征途遇哑泉 瞎了左眼瞎右眼 王十万 马土司 侯王 杨状元到永平 叫天山 杨状元在永平 杨升庵充军云南 不拘一格——考武获文 笑话 匡张三的故事 智盗玉花瓶 打赌 比赛 顶锅 慌张三的故事 人穷“志”不穷 买牛 卖噢嗬 偷牛 识鸟语 与县官换马骑 卖大锅 偷白酒 聪明的三儿媳 小童生四气老宗师 巧对 父教子子学父 打赌 瓷碗土碗一个味 丢金元宝 买茶 不容易 逃之天天 狗咬主人 我哄你 八车降成四车 有人失财就有人发财 使钱 吉利 爱面子 借米 要得 死脑筋 循环 牵猪赶集 放牛老头找烟锅 好大铃铛好大佛 附录一故事家小档案 附录二未收入本卷的主要作品篇目 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永平卷》介绍:永平是一个山区民族县。在全县总面积中,高山占8.1%,山地占85.7%,河谷平坝占6.2%。2007年末,全县实有耕地面积19.6万亩,人均1.09亩。永平境内居住着汉、彝、回、白、苗、傈僳等22个民族,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7.93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2人,其中:少数民族2.3万人,占全县总人的40.4%,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县。永平古称博南,具有悠久的历史。1993年5月发现并发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遗址,是云南境内所发现的规模最大、层位最厚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通过对遗址中发掘的大量文物进行科学测定,发现早在3700多年至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发掘出的石器和陶器等大批文物,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石器均为磨制精巧的石斧、石锛、石刀、石镰、石铲等。陶器为陶罐、陶尊、陶壶、陶钵、陶盆、陶杯、陶勺以及空三足器等。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永平卷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