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條件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9862729562
作者:[美]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页数:448页

内容概要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年10月14日出生於漢諾威,在馬堡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主修哲學和神學,她的老師們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胡塞爾(Edmund Husserl)和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1929年,年輕的鄂蘭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Der Liebesbegriff bei Augustin(奧古斯丁愛的觀念),然因德國內部的反猶政策,使她無法在德國任何一所大學教書。1933年,在被蓋世太保短暫關押之後,鄂蘭流亡到巴黎,結識了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並成為好友,也開始為Youth Aliyah(一個致力於將猶太兒童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組織)工作。1937年,她在巴黎遇見了德國詩人與哲學家布呂歇(Heinrich Blücher),兩人於1940年結婚,並於1941年與丈夫和母親移居美國。
1951年,鄂蘭取得美國公民身分,並於同年出版《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1958年,出版畢生最重要哲學著作:《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1959年,鄂蘭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並陸續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新學院(New School)等處任教。1961年,鄂蘭到耶路撒冷為《紐約客》報導艾希曼大審,當時的觀察促使她寫下備受推崇與爭議的《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 ,被視為討論反猶大屠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1975年12月4日,鄂蘭因為心臟病發在紐約過世。

书籍目录

導讀 ◎葉浩
導論
導言
第一章 人的條件
第二章 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
第三章 勞動
第四章 工作
第五章 行動
第六章 行動的生活和近代世界

作者简介

當代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思想最重要的哲學作品
amor mundi(愛世界)是漢娜.鄂蘭為本書最初擬定的書名,試圖帶領讀者重返政治哲學的原初條件:政治是關乎眾人之事,每個人有能力都可以去行動、去啟動新的事物,而多數人彼此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偶然而不可預測的;而此命名也指出了本書閱讀的切點,以及鄂蘭對於基督教神學源頭的奧古斯丁思想的長期思索,關乎我們怎麼去愛這個塵世。
人之所以與動物相異,正因為人類能帶著思考行動,能夠在與社群的合作中獲得可能的不朽;即便行動本身就是多元且不具可預測性,但這就是人類希望、重建與和解之所在,也是毀滅可能之所在。
對於鄂蘭來說,人類是在啟動事物和一連串事件的意義下行動的生物,而行動本身,縱使能量微弱且不斷面臨各種困境,但我們永遠都可以採取進一步行動,去改變或避免那些表面上勢無能免的歷程,透過承諾與寬恕,我們還是有部分機會可以解決過往的不義並獲得未來之不朽,不管我們是否真的理解其蘊含;身而為人,我們絕對不僅只是活著而已。
【本書特色】
.20世紀知名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思想最重要的思想拼圖。
.政大政治系副教授 葉浩 專文導讀
【名家推薦】
「(本書)思路之縱橫交錯,使得許多不同的解讀相去甚遠。亞里斯多德學派、現象學派、哈伯瑪斯學派、後現代主義者、女性主義者,都在它豐富的結構的不同部分找到啟發,而出版以來四十年的時間,仍然不足以評估其歷久不衰的重要性。如果我們可以從如此複雜的作品裡抽取一個核心主題的話,那麼它應該是要提醒人們政治的重要性、對於我們的政治能力的正確認知,以及這些能力可能招致的危險和提供的機會。」
——瑪格麗特.卡諾凡(Margaret Canovan,本書導讀者,政治理論家)
「該書旨在喚醒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他人的等待之中來到世上,並且被賦予一種創造奇蹟的力量,成就不朽的可能——同時也提醒讀者,逝者的託付實際上存在風險,畢竟,人世間是由活人所主導的世界,雖然他們可以傳頌逝者的豐功偉業或致力於完成未竟的宏圖,但也可以決定在歷史上翻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而關鍵在於後人,是否認為自己就某種意義而言,是前人生命的接續者。」
——葉浩(本書導讀者,政大政治系副教授)


 人的條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去年购于香港,到今年才断断续续看完了。阿伦特的感受是对的,现代社会的人越来越像动物,比如我就越来越能宅。人之为人的很多问题,开始降格为一种技术性问题,劳动塑造人,同时也埋葬人,因为政治意义上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解掉了。
  •     這本有些難讀 但不愧是漢娜鄂蘭 反省人除做為一種動物之外 還該有點什麼不同的 顯然人類並沒有隨物質生活的改善 而脫離生物之譏 反而更陷入只求為求生而控制的動物 這本事拿政治行動這些事情說是 只是彎了一大圈 從歷史法展的過程一步步推出來 顯得太多層次 反而看到後來不知道主旨 值得多看多斯一遍
  •     不得不承认世界没有新鲜事,阿伦特基于彼时美国的情况做的分析,也适用于如今的中国社会。让经济发展伴随人工作形式和消费模式的改变,产生种种异化,以前我们需要区分人与动物,现在我们可能需要区分人与动物,人与机器吧。另外,在政治「谁凭什么统治谁的问题」中,阿伦特出于对极权主义的反感而对马克思主义表现的不满,在本书劳动价值论中却有意思地与马哲有种一脉相承的感觉。感觉对一个理论足够了解或者潜意识认同,才能有批驳的充分论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