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新疆来

出版日期:2014-10-16
ISBN:9787508647513
作者:库尔班江·赛买提
页数:375页

内容概要

“越努力越幸运,越勇敢越能改变。”这是库尔班江常说并一直实践的一句话。
库尔班江,全名库尔班江·赛买提,来自新疆和田,维吾尔族,1982年出生,自由摄影师、纪录片摄像师、独立策展人。曾在北京、平遥等国际摄影节以及新疆多个城市举办个人影展,并在2014年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获“年度优秀青年摄影师”称号;参与拍摄《森林之歌》《时·光》《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时尚圈》《牦牛》《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等多部纪录片。

书籍目录

推荐序 1   光明的《我从新疆来》---王蒙
推荐序 2 他们也是你的兄弟姐妹---那日松
我这三十年
无法忘却的记忆是割不断的热爱
为后代留下自己的脚印
最爱的还是那故乡
美好很短,梦想很长
在差异中感受新疆
跋 我是哪里人? 黄章晋
编后记 我从新疆来---库尔班江•赛买提

作者简介

看,是这本书最重要的要义。
一位新疆维吾尔族摄影师,探访一百位普通新疆人,用影像和他们的自白呈现一个真实新疆。
1.他们看这本书
白岩松:看新闻时,新疆有时很远很陌生;看这本书时,新疆却很近很熟悉!这些图片与文字里,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这些故事会改变什么,我不清楚,但这些故事出现在我们面前,本身就是改变!
陈坤:《我从新疆来》的每张图片都是一部电影!
陈晓卿:库尔班江是我的同事,我们一起工作多年。作为一名业务出众的摄影师,小库敏锐、勤奋、和善,深受大家喜欢;作为一名维吾尔族青年,他对这些年新疆发生的种种变化一直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认识。这本《我从新疆来》就是他沉淀很久之后的表达,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
成龙:《我从新疆来》这本书用心和照片记录了100个故事,记录了友爱与和平。
崔永元:这是用镜头记录的100个来自新疆的普通人和100种真实朴素、各有性格的生活方式。我相信真实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熟悉与陌生。
丁磊:库尔班江对新疆人的拍摄在当下的中国弥足珍贵,也很好地体现了网易所推崇的求真相、近人心的态度。态度在每个人的身上。
窦文涛:库尔班江的故事也走进了《锵锵三人行》。
杨锦麟:库尔班江用镜头和文字,努力向人们介绍客观、真实的新疆,以及在内地工作、学习、生活的新疆人,用心良苦。只有用爱的视角、爱的心态,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新疆,走进新疆各族人民的心里。
2.媒体看这本书
《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我从新疆来》聚焦了当下新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即使在读图时代,人性的力量依然葆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人物》主编张悦:任何试图走近新疆人的外乡人总会遇到语言所指和能指上的困扰,看过《我从新疆来》后我很感叹,也许只有像库尔班江这样娴熟游走在维汉两端,并胸怀人类普世价值的有识有情之人,才能避开此困扰,并为我们呈现此中端的。
《凤凰周刊》主编周宇:2014年年初,库尔班江向我们讲述他的故事时,《我从新疆来》还只是一个idea。没想到短短半年之内,他就完成了对百余位新疆人的采访与拍摄。就像他自己常说的:越努力越幸运,越勇敢越能改变。
3.编辑看这本书
库尔班江•赛买提是一个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小伙儿,他不止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纪录片摄像,也是一个跳出地域、民族限制,客观看待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思考者。《我从新疆来》的整个拍摄记录过程中有很多曲折,他仍然坚定,举起手中的相机,用微笑面对社会。他将真实存在的新疆和生活着的新疆人展现给所有人,帮助我们站在新疆的角度,看看另一个视野里的中国。
4.你怎么看?


 我从新疆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上周在晓风书屋的时候,新认识的小伙伴们问我《我从新疆来》这么书怎么样。当时我只看了前面两位主人公的故事,两位主人公的经历确实有点”高大上“,我默默地说,”觉得一般啊,感觉跟我想要看的新疆人的故事不一样。“  但是你想要看的是怎样的新疆人?在路边上卖羊肉串的才是你认为的新疆人?还是在自己的家乡骑马种瓜果的才是你认为的新疆人?这么书没有你认为的新疆人,因为”你认为“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它普通和平常。朴实得让人难以相信,但你知道这才是最真实的。它是每个奋斗在各个地区的新疆人的故事,有梦想,有快乐,有泪水,他们享受过他人的照顾,也经历过别人的漠视,它未尝不是每一个最真实的”人"的故事。  我们总喜欢强调自己的身份,比如我是哪国人,我是什么名族。我们也喜欢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定义一个国家或者名族,比如“不讲素质的内地人”,”斤斤计较的香港人“,”伊朗打仗那个地方死都不能涉足“,”印度不要去啊去了会被×ד,这样的刻板成见层出不穷。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会被上升成名族问题或者国家问题。内地的小孩去了香港憋不住了尿尿就会被媒体夸大的认为”内地人没有素质“,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道德问题讨论,其实这些问题都是不分民族存在着。新疆人不是只会卖羊肉串卖切糕,我们内地人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素质低下,印度不是你想象的那么乱,日本人也不是你想象的排华+好战。不要带着成见和刻板的印象去看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事情,也不要以简单的一个标签去定义一个国家一个名族,因为归根到底我们都是”人“。
  •     第一次知道《我从新疆来》是2014年,午休期间我浏览网页,无意中浏览到了几幅新疆家庭的照片以及几个故事,那似乎是《我从新疆来》这本书刚策划的时候,一年之后,我居然在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心里还想着,出版的好快。这本书选取了100个在外拼搏的新疆人尤其是新疆少数民族的故事,我承认这些都是一些再平凡再普通不过的故事,但它却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个普通新疆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起伏。正如书中所说,每一个新疆人,包括我,在上学的时候都会被问道“你们是不是骑马上学?你们那里是不是都是沙漠?你们是不是都穿着民族服装?”等等让我们哭笑不得的问题。当同学们无意中说起“新疆小偷”的时候,说实话,十八九岁的我心里真的会很愤怒,起初会跟大家解释,但是随着年龄渐长,心态平和了许多,因为我知道,一切偏见都源于不了解,而一切不了解,如果你在主观上有去了解它的愿望,你终会了解。这些年我越来越愿意出去走走,不过就是因为想多去一些地方,消除脑海中对各个地方的刻板印象,因为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怎样,它不在书里,不在电视里,不在别人的言语里,而是在你自己的经历里。而你,如果来过新疆,你也一定会知道,新疆并不像宣传片中展现的那样,只有草原和牛羊,只有戈壁和荒漠,只有少数民族和维吾尔语,新疆也有高楼大厦,也有城市和街道,你可以看到满大街的汉族人,并且听到的都是普通话。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的让我感动,虽然漂泊异乡的人很多,但是你可知道去一个与你有着不同信仰、不同语言、不同长相、不同饮食、甚至是对你有着偏见的地方去生活,是有着怎样的不便,会面临怎样的困难,而正如书中所说,许多外出的少数民族,还要面临着邻居们的冷嘲热讽,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如果换做是我们,我们是不是能够像他们一样,义无反顾向前走,然后有一天再风轻云淡地说起这一切?书中有几个故事的主人公说道,小时候上汉族学校,会受到学生们的歧视和嘲讽。然后我仔细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小学时期,是的,那时候年少无知,学校的汉族同学还编过过分的顺口溜,并且毫无顾忌地在教室里面喊。虽然我们小时候都不懂,只是觉着顺口溜好玩儿,可是仔细想想,比起成人世界,且无助童言无忌也许往往更伤人,因为你伤人却又不自知,更何况伤害的是一个个很小的孩子,他们是多么的无辜。对此,我已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且真的表示忏悔。
  •     提起新疆,你第一反应想到的是什么?看完这本书,你可能会发现,你脱口而出所作的回答,十之八九都是偏见。事实上,书中所记录的100多个来自新疆的不同民族、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他们的故事中常常出现的桥段,就是当他们来到内地之后,发现周围人对新疆和新疆人的种种无知、误解和偏见——例如以为新疆都是沙漠、人们都骑马上学,而新疆孩子则都是小偷。确切地说,无知和偏见虽然往往相连,但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一分为二地看。美国人也以对他人的无知著称,就像2004年的得奖电影《撞车》中所表明的,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和种族的人虽然生活在一起,但彼此并不了解。要求社会上的一般人对一些非主流文化的群体有很深的了解认识,这恐怕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无知固然很可能带来偏见,却并不总是妨碍人们获得应有的权利。直白地说,非主流群体不能寄望于大众普遍的理解和善意,而应当有制度性的保障。让我们正视这样一个问题:虽然在官方的话语中,中国一直被称作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了解何谓“多元文化”。“多元”一词,及其连带而来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从未真正扎根深入普通中国人的心灵。即便在上海这样多年来一直宣称要建设开放多元的国际大都市的前沿城市,也是如此:在这里住了三代的维族,仍被视为是“新疆人”而非上海人;前些年黑人女孩娄婧,虽然从小在上海长大,其母也是正宗上海人,但在生活中仍受到排斥和非议,这在纽约这样的城市是不可想象的。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多元平等”仍是一种相当新的舶来品。这也是一种尚未完成的现代转型:现代的身份归属,往往是可以后天获得的,你在上海住得久了,你就是上海人,这一自我认同超越根基性的血统、宗教、民族、文化等身份标识,才使都市性的多元文化成为可能。如果去掉族群和地域的标签,那么,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读者都会发现,书中这些人物的故事,其实看起来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内地人没什么区别。这些年轻人也都是怀着不甘平庸的心灵,想着要去一个陌生但更开阔的天地里追寻自己的梦想,犹如其中一个女孩子所宣告的:“如果你是鲸鱼,就一定要选择大海。”扉页上的那句“越努力越幸运,越勇敢越能改变”,即便乍听起来有几分心灵鸡汤的味道,但的确很好地概括了他们的主要特征:他们是一群有梦想且渴望改变的人,他们心里都住着一个理想的自我。看到了这一点,却还仅仅依赖某些带偏见的标签来拒绝他们(如书中所言,一些招聘单位明确表示不招新疆人),那无疑是极大的不公平。但这在现实中却是常有的事,“现在社会上……他们一看我的长相就把我当成老外,用英语问候,当我一说我是新疆人,那眼神和态度立马就不一样了,这样的情况在内地很常见,无奈地习惯了,但还是觉得不好受。”就像书中有人感叹的,“一个在内地的新疆人若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所要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正所谓所有的自由都有沉重的代价。”这也是为何一位维族老师在浙江义乌开设英语培训时,自称是中加混血儿,他只是希望自己不要被贴上一个标签,而是以自己的能力受到认可。而他们之所以怀有这样的梦想,原因往往也惊人地相似:许多人都提到,自己家是老家那边罕见地眼界开阔而包容的家庭,长辈注重教育,年轻人往往还有在内地新疆班读书的经历。在这里,知识的确改变了命运。和许多小地方出来的年轻人一样,他们自此发现了一片更开阔的天地,再回去不免有几分落差感,以至于每次回乡后常常有几分格格不入(尤其是面临父母逼婚的时候),而老家那边的人也对他们的奋斗经历有着种种因不能理解而来的误会。不难看出,虽然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珠海这样的城市里漂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们也都心甘情愿。这些,都与他们是不是新疆人无关,而是当下年轻一代中国人共有的心理。大概也因此,除了佟丽娅等极少数知名人士之外,这里所访谈的都是普通人:它没有采访一些更有名的新疆人,例如高空王子阿迪力、在贵州慈善助学的阿里木江,以及最近在《中国好声音》中出名的帕尔哈提。他们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经历。虽然他们因其特殊的身份而遭受到一些误解和区别对待,但那其实也并非只针对他们——例如,虽然有着“招工不要新疆人”的明显歧视,但国内的用人单位在招人时,常毫无顾忌地流露出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乃至星座歧视,如《寻路中国》中便说到浙江的一些企业在招工中明确说不要贵州人,却不说明理由是什么。公平地说,如果易地而处,一个汉人在维族聚居的和田等地,所遭遇的敌视或偏见可能更大。然而在这个庞大、混杂而又快速旋转的中国舞台上,这些问题的普遍性正提醒我们:所谓的“新疆问题”,如果没有结构性的整体改善和提升,仅就局部消毒处理可能是治标不治本的。现在这一问题的棘手和敏感更表明:族群政治是任何社会问题的倍增器,会引发成倍的破坏力。这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幸运之处:设想一下,如果农民工是另外一个族群(例如外国劳工或美国的黑人这样的群体),那么现在农民工所受到的种种不公待遇,将激发起何等的社会矛盾。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应该在确保每个人基本权利的同时,尽量以制度来保障人们依靠自己的个人能力获得肯定。在全世界几无例外的是,这一点通常总是在大城市会做得更好,因为越大、越现代化的城市,就越是一个陌生人社会(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觉得“在新疆,人们都很热情,而上海则人情冷漠”),在这种地方,人身上的标签和关系便不如能力那么重要。这并不是说族群和地域的标签就此不再重要,很多人往往是在背井离乡之后,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认同。就像我本人原本因为从小在上海远郊的崇明岛,那时从不自认是“上海人”,但在南方读大学后常被人说“你不像个上海人”时,我倒第一次开始思考“上海人”这个标签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了。虽然看完这本书的人,大概都会觉得依靠民族和地域的标签去认知新疆人是很愚蠢的事,但吊诡的是:也正是“新疆”这个符号让人们去关注他们这个群体。事实上,像这类对普通人所作的访谈并不少见,比如《二十五岁的世界》一书便是与各地年轻人的对话。设想一下,如果是《我从湖北来》或《我从江西来》,同样是讲来自某地不同人的经历,你还会有同样强烈的兴趣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错别字不少,正能量代表作,知道很多演员的背景!
  •     虽然我是新疆人,但是我只想给这本书三分。 甚至有点气。
  •     模式化纪录片
  •     每张照片背后都是精彩的人文故事。越努力越幸运,越勇敢越能改变。。
  •     这书掺了不少冠冕堂皇的东西,可整体上带着交流和探讨的诚意。在当下社会环境下,这样的书仍是民族与地域间的桥梁。没有钢筋水泥的干货,搭根木头也不错。
  •     本以为是关于新疆的摄影类别的书,没想到是每个人新疆人的自诉。
  •     出书的立意很不错
  •     就书而言,意义大于内容!新疆不神秘,需要你我的理解与沟通
  •     过于形式主义,太过肤浅
  •     美
  •     喜怒哀乐都不要错过
  •     我是新疆的汉族姑娘。大一回来读了这本书,发现拥有梦想和敢于努力是一件多么重要又现实的事情。有一个梦想,走一段艰难的路,然后生活就会给你甘甜了!书里有一句“熬过叛逆,就是梦想。”。出走是一件不被理解的事情。但是当你出走后成长的越发丰满坚毅,再回头,过往的路就变成了励志的逐梦故事!
  •     原谅我看这本书看到睡着了,建议只看纪录片
  •     “在北京的地铁和公车上,想有个位置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大都站着。除了看手机之外,我一定是双手握着扶手——我不想让我身边的人紧张,我想告诉他们,你看我双手都在上面,我不是小偷,你不用在我站到你身边的时候刻意把包紧紧夹住。北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也大,我不希望身边的陌生人一路上都保持没有必要的警惕,那样太辛苦。”(P296)
  •     此书除了跟热点博眼球和哗众取宠之外,没什么可说的。或许初衷是好的,可是实在没什么文学造诣,也算不上为新疆正名。只不过让大家见识了一些早已离开新疆的“新疆人”无法摆脱“新疆人”的标签的生活。另外惹恼我的是那满篇的委屈,将人生境遇的变迁都归结为自己的民族和信仰,已经看够了这些人站在“弱者”和“少数派”的角度来控诉自己的遭遇了。好在除了新疆人,没什么其他的外地人看这本书。
  •     满分给我大新疆。有平凡有成就。 因为这里是新疆,这里是把我养大的地方,这里是我的祖辈离开故土奉献青春,扎根的地方。 这里是我挚爱的故乡,这里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欢迎你到新疆来
  •     为了去新疆买的,提前感受下
  •     8/2017
  •     我从新疆来
  •     因为要出发去新疆旅行 所以摊开书本 开卷总是有益
  •     新疆,新疆人当今社会中是一个特殊符号,也被标签化了,我们要怎么找寻自己的路,河南人代表欺骗,造假,福建人现在代表着虚假行医。歧视永远存在,我们要怎么去了解不知道的事物。
  •     我是一个新疆人,在新疆有不同的民族,都在绽放不同的光彩,09年7.5我在乌鲁木齐,见识到了混乱的时候,现在时间已经冲淡这次创伤,我们能做的就是面对伤疤真正的做到大团结。
  •     elite
  •     真实
  •     本讲了很多是新疆出来的人在外打拼的事,但我想读取的是更多关于新疆的风俗和现在当地人的想法。
  •     之前忘记为何买这本书,这次去新疆前翻出来读一读,写的是新疆人的生活,无甚不同。记得大学同学有新疆人(汉族),老是主动和我们开玩笑,说自己出门都是骑马,还真把我们给骗了呢。后来我们还一起去新疆驻京办吃饭,现在想起来,也是很久之前的日子了。
  •     封面作者很帅。 我还是有幼稚的理想主义,相信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和更好的生活,通过相对公平的教育和管理,我们能抑制心底的恶,回报这个社会善意。100个新疆人涵盖了新疆的11个民族,当然以维族居多。士农工商都有人物故事。还有王蒙写的序,黄章晋写的跋。看完更添去新疆看看的冲动。
  •     选了一百组“新疆人”,号称要真实展现“新疆与新疆人”。对于这种粉饰摇尾之书,虽不好说书中所选皆是“亲汉主义者”,但作者是彻头彻尾的“维奸”则是无疑。
  •     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以记者的角度与生活在全国各地的新疆人的访谈录。书中记录了100位不同新疆人的不同故事,让你慢慢通过他们最朴实的真实故事了解到真正的新疆人… 最喜欢作者的一句“越努力越幸运,越勇敢才能有改变…”
  •     《我从新疆来》是一位供职于央视的新疆维吾尔族摄影师——库尔班江·塞买提所著,整本书图文结合,与单纯记录新疆美景的书籍不同,这本书反映的是在内地奋斗的部分新疆少数民族人民背后的故事。由于内地对新疆的不了解,以及语言、风俗习惯的差异,这群少数民族同胞想在内地发展,往往要付出更多倍的努力,实在不易。
  •     每个小故事都在表达新疆人不是我们以前想象中的人,消除刻板印象是作者的出发点!每个小故事都有一个小道理,很受用,文字朴实但不枯燥,是一部可以闲时分开阅读的书籍,个人感觉还不错,可以推荐
  •     你固然可以说它甚至都称不上是一本书,你固然可以说它所举的例子太过片面,当然,你也可以说凭什么新疆的形象只是由某个民族所代表?但是,如果连这一点点微弱的声音都不发出,任凭所有的建构与想象都一股脑的加之于新疆,那才是最恐怖的场景。
  •     一百个与新疆有关的人的故事,关于新疆的出版物难免带上政治宣传意味(书中第一个人物是赛福鼎的遗孀,第二个是尼格买提的父亲,后面还有阿迪江,佟丽娅等,根本不是豆瓣内容简介里的“一百位普通新疆人”),好在在宣传的同时也提到新疆的许多问题。还是可以翻翻的。
  •     棒!
  •     嫌过于简略了,毫无细节可言。照片也都是新闻照而已。但依然有可以发现的内容。王蒙连写个序都忍不住一泻千里。
  •     这本书让我对新疆有了一定了解,开始喜欢上了新疆和与新疆人相处的感觉!
  •     一张照片 一个故事 一段生活
  •     算是一份记录。本身不如跟踪一个个案来得价值大。
  •     明显是写个内地汉人看的,不过新疆本地人怎么看这书?
  •     当时会看这本书是因为《我是演说家》这个节目,当时很喜欢库尔班江的演讲,也由于弟弟在新疆生活过两年对当地会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再者是觉得很有和我一样,喜欢摄影,喜欢纪实,这个世界有人在做着我内心所向往,所喜欢的事情。所以在亚马逊做活动的时候一口气买了八本书,而他就是其中一本。看完可能觉得文字篇幅部分还是过于简单了,里面有几篇还是很不错的,比如在节目上提到的做生意父亲对于小孩诚信的影响,经及小孩子纯真的念头,唯一影响最大的估计就是“微笑就是最好的回应”,闲时或者是对新疆有情怀的还是可以看看的。
  •     漂泊在外的平凡或不平凡的新疆人的碎碎念//爱新疆
  •     和想象不一样的厉害 就是很多人故事合集 民族问题几十年的处理带来了书中人物有别于内地的不同故事 新疆少数民族很多传统观念与汉民族无异 不觉得故事有趣 只看到我d对待民族事务的问题
  •     市面上为数不多的讲述新疆人故事的书,在学校举办的一次讲座上获赠这本书的。赛买提本人很谦逊,很好交流。新疆,一直是旅行计划中极其重要的一站。
  •     该何去何从!
  •     我爱我的家乡
  •     那里有世间罕见的美,但却美的艰难。
  •     以一名普通的新疆维族民众的角度来阐述新疆的人和事。 不算深入,但贴切实际。 总体会有一个感觉:走出新疆,接收高等教育,对于一名普通新疆民众的生活甚至是一生都意义非凡。
  •     读这本书的时候,好多小细节都让我热泪盈眶,只因为——我从新疆来。
  •     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不被有心之人利用,需要我们都睁大眼睛,不被舆论导向蒙蔽住自己的双眼,要有对事物的独立思考。
  •     和我们一样,没有区别的,平常生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