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一卷》章节试读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3
ISBN:9787535518743
页数:615页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一卷》的笔记-第235页 -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变迁

孟子的教育思想
对孔子教人做人思想的弘扬与发展。明人兽之别,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创立人格教育,明人伦,性相同。以四端说为实施人格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以实现仁政和培养大丈夫为人格教育的基本目标,以人格的力量来培养人格为人格教育的基本动力,以成人在人境为人格教育的基本途径,都是围绕确立封建人伦关系这一内容服务的。
论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诲人必以规矩,启发善言,易子而教,不言之教。论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动积极,专心致志,循序渐进,坚持有恒,由博返约,自求自得。伦理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从自我做起,正确处理对待人际关系,时间仁义从孝悌开始。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善治养气,反求诸己,知耻改过和与人为善,存心养性和养心寡欲,培养锻炼意志。
荀子的教育思想
化性起伪,论教育对人性的改造作用;积靡使然,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培养目标,博大精深无所不明的圣人、大儒。人才取用思想,取人有道、用人有法。人性恶,通过道德教育和法制使人修身,还有巨大的社会功能。以礼为纲的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的方法,师法之化,良师益友;积善成德,积极主动;注错习俗,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善假于物,借助客观条件;以行知道,考理性思维的认识。
教学的基本思想,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儒家经典。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虚一而静,锲而不舍、去塞除蔽,学以致用。师生关系,言必称师、隆师亲友;教师地位,君师并称;教师作用,正礼兴国;教师条件,师术有四。
多规格多层次的培养目标,和有关取人用人的赏贤使能等思想,把儒法两家的主张融合起来。隆礼与重法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强调礼法结合。学思行结合,对教学方法的贡献。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一卷》的笔记-第594页 - 吕氏春秋的教育思想

疾学、善学;尊师、尽智竭道以教;重视音乐教育,和乐、正声;知士、爱士、举贤、用贤。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一卷》的笔记-第164页 - 墨子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兴利除害的社会政治经济功能,上说下教。论有道相教与劝子于学的积极作用。论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兼士,兼相爱交相利;厚乎德行、兼爱、正义、刻苦简朴、守纪奉公,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理想人格的基本标准;尚贤使能,人才使用的功利原则。教学原则和方法,合乎志功、辩乎言谈,主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不叩必鸣,学必量力、因材施教。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一卷》的笔记-第1页 - 导言

先秦时期是中国教育由自发状态发展为自觉活动、教育活动由萌芽到比较成熟的时期,是整个中华民族教育思想的奠基阶段。
夏商时期的学校都是由国家控制、官府垄断、官师一体、政教合一。西周学在官府。周公旦开始认识到人的价值,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教育思想,以彝教为规范,制作乐礼,开六艺教育思想之先河,气场尊贤礼士,主张修德、节性以加强人的修养,为确立中国教育非宗教性的主导特色提供了理论依据。
春秋士阶层的崛起和迅速扩大,标志着我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开创了教人做人、塑造完美人格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富于理性精神的教育。孟子继承孔子的仁的思想,从人性善出发,从内入手,主张教以明人伦,强调人的主观内在修养,完美人格的塑造,建构了完整的中国古代高尚人格的教育思想体系。荀子以仁性恶为绩点,从外入手,继承孔子的礼的思想,融入法,播学传经,力主化性起伪,学为圣人。礼记做了一次全面的综合性的总结。从教育制度理论思想的建设,到家庭教育的论述;从教人做人的格致诚正道德修养思想的发展完善到修齐治平理想人格的社会投入与实现;从完整的教学思想体系的设计,到论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地位;从理论层次,总结了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培养人和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崇高地位以及巨大的作用和功能。
先秦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墨道法。儒家重理性,主致用,讲启发;墨家重实践,主工艺,讲事功;道家尚直觉,崇思辨,论辩证;法家尚法制,重赏罚,因参验。绝大多数都十分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社会改革靠人才,人才成长靠教育,人人都应受教育,人人都可受教育;认为理想的人格首先要具备完美的人格,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塑造完美的人格;认为完美人格的首要条件在于德行、情操;认为人才的成长不仅要靠师长的教诲,更要靠个人的自学。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一卷》的笔记-第50页 -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人做人的教育,面向人生的教育,非宗教的教育,人格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完美人格的人,道德高尚是基本特征,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社会为本位的教育,人不能离群,对社会抱有很强的责任心,积极入世与从政的教育。以礼为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礼时社会性的道德规范。
富于理性精神的教育思想。以义抑利、重利轻义,主张个人的利益和欲望必须服从社会群体的利益和道德原则。以智驭情,理智的对待自己的情感。独立人格的理性精神,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兼善天下的志士。据理设教,人道设教。
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培养其自我修养的能力。培养人生理想、追求高尚境界。培养自我认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自省、自克。培养善于改过的品德。提倡践履躬行的德育原则,言行一致、力行勇为。笃行道义。
教学原则的论述。编订教材的原则,述而不作,少而精,以教学目的为旨归,边编边教。课程设置的原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学过程的原则,启发诱导、举一反三,学思并重、一以贯之、由博返约,因材施教、知人、因人、因机、开发、尽材。
教学思想的辩证法因素,中庸之道。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活动,使其思想具有朴素的系统观;善于发现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矛盾,揭示了其中众多相对而成的范畴;力求使教育的矛盾运动趋于中和,形成了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一卷》的笔记-第1页 - 绪论

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人类社会由蒙昧状态进入文明时代,教育也随之由自发形态上升为自觉活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教育则是推动人类社会由蒙昧状态,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桥梁。文字的产生和学校教育的萌芽,标志着教育由自发形态上升为自觉活动,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由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呼唤着教育的革新,而教育的重大变革又预示着或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教育也由私学取代了学在官府,而私学的博兴也标志着并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兴起。秦汉之后,随着统一的完备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统一的封建教育体系也逐渐形成和日趋成熟,而统一的完备的封建教育体系对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封建教育的盛衰,和封建制度的存亡息息相关。我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基本政策的调整,总会引发出教育上的某种变革,而教育上的重大变革也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或归宿。明中叶以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和西学东渐、实学教育的兴起,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封建制度的腐败,教育上也随之展开了学校与科学、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之争。封建社会的解体和封建教育的衰败正是互为表里的。同样,近代社会形态的孕育同近代教育的萌芽也是互为表里的。辛亥革命的发动和成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同资产阶级民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产生和成熟更是密不可分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幼,又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转变,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教育也相应的完成了或正在实现着三次重大的转变,即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向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教育体制转变,由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变。
教育思想来源于教育实践,又指导教育实践,并接受教育实践的检验。教育思想的发展,除了要总结和吸取前人和当代的教育实践经验之外,还是需要依靠和借鉴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结果,特别是有赖于哲学、伦理、历史、文学等文化背景和传统。教育实践的发展除了教育思想的指导之外,还必须具备各种教育设施等物质条件。
一种教育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一般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同当时的教育实践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善于融汇教育思想的历史传统和各种教育思想的长处。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一卷》的笔记-第318页 - 礼记的教育思想

对学校体系和学制建设的论述,国学、乡学,大学、小学;对视学典礼和养老制度的论述;对学校奖惩制度的论述;对考核升迁选任制度的论述;早期教育的思想。
论教育的社会功能,建国君民、化民成俗;论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提价治国平天下;论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论教育与人的关系,率性修道之教,至诚尽性之教,慎独节欲之教。论教学过程的知行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温故而知新。论仁义礼乐之教的巨大作用,成人作用、社会功能、心理基础。
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道尊严,慎于择师,教师的独立人格。论教师的职业意识与道德修养,忠于职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学、博学、达道、成德。论教师的智能结构与师生关系,懂得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多方启发,善于施教;要有精深的学问和广博的知识;亲师。
学记。教与学成败的关键,善教,志学、乐学、善学。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相长,预防性、及时施教、循序渐进、观摩性、启发性、长善救失、劳逸结合、讲解回答的教学法。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一卷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