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起源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49551782
作者:[日] 杉本博司
页数:296页

内容概要

杉本博司
1948年 出生于东京下町的御徒町[今台东区],家中是银座经营有成的美容用品商社“银美”,父亲为业余落语家。
1970年 赴美求学,在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学习摄影。
1974年 移居纽约,先后获纽约州政府、古根海姆、美国教育协会奖学金,开始摄影创作。此后约十年间,杉本博司往来日本纽约两地,身兼古董商。此时期的经验养成他日后收藏日本古文物的爱好,也增进了他对日本古美术、建筑、文学、历史的造诣。
1977年 于日本南画廊举行首次个展。
1980年 于纽约Sonnabend画廊举办首次海外个展,并陆续在洛杉矶现代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德国古根海姆美术馆、法国卡地亚基金会等地巡回展出,受到高度评价。
2001年 获颁素有“摄影诺贝尔奖”之称的哈苏基金会国际摄影奖。
2005年 在日本东京的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举办了极为重要与成功的大型摄影回顾展“时间的终结”[End of Time],是他一生作品最为完整的呈现,参观人次创该馆纪录。
2009年 获颁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赏。

书籍目录


艺术的起源
光学玻璃五轮塔
古代的风景
冷静之眼与热情之眼
宝物的记忆
魔鬼现身之所
摄影学 事情的开端
安定的生活
观念之形
小田原
鹦鹉岛的鸟笼
天使来迎图
歪曲的宙感
时间的浮桥
三夕茶会
今冥途
落石注意
获高松宫殿下记念世界文化赏
历史的历史 杉本博司X中泽新一
后记

作者简介

杉本博司向来以摄影家的身份为众人所知,举凡他的创作,如《透视画馆》《肖像》《剧场》《海景》等,无一不在挑战我们对于摄影表达的既有认知。他将时间、生命、历史这类具有纵向深度的主题,凝练成为二维的影像。在《艺术的起源》中,杉本博司详解了他“无相机摄影”新作《放电场》创作的原委和过程,以一般摄影者避之唯恐不及的静电灼烧底片,借闪电的意象连结起影像创造与地球生命的肇始。从未以影像的创作者自限的他,以光学玻璃雕塑五轮塔,探究人类宗教情感的来源,将金属块切削为数学模型,以有限的物质表现“无限”的概念,更为艺术家的想象力赋予其具象的造型。同时,杉本博司结合自己的摄影、建筑设计与收藏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杉本派”的装置艺术。当杉本博司对人类处境的思索越发明晰,我们也就看见他涉足更多人们未企及与尝试的全新领域,并以他的执著于探索精神将它们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激赏。
《艺术的起源》便是杉本博司的自省、重新认识与超越的创作文集,他以文字梳理作品中“意象与语言的紧密交织”,将思索与创作历程全然呈现于读者面前。于是,我们有幸得见当代艺术与过往人类意识活动交织的吉光片羽,并一窥杉本博司所勾勒的人类精神史全貌。
本书收录了《放电场》、《偏光色》、《光学玻璃五轮塔》、《观念之形》等系列与多件装置艺术作品,值得提及的是,本书也体现了杉本博司对茶道的研究与兴趣,着墨较多的篇幅如与茶道相关的《三夕茶会》及向日本美学宗师千利休致敬的能剧创作《小田原》。


 艺术的起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第一次把这本书拿在手里的时候,感觉这本书的装桢很讲究,纸张也很好。随手翻开两页,发现文字之外,时不时地穿插了各种风格的摄影作品,有的风格怪诞,但无一例外地都很吸引人。从文体上讲,就像作者自己在序文中所说的,这本书“既像是图录也像是评论集,既不是诗集也不是独白”,而是作者在讲述自己的作品或者议论某一个问题的时候写下的随笔。作者杉本博司在谈到何为艺术的时候,明确地给了艺术以这样的定义:“所谓艺术,其实就是技术。是为了将肉眼所不可见的精神物质化的技术。”这个说法指出了艺术的实质是表达(肉眼不可见的)精神的技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书中在谈到作者本人的艺术创作的同时,还随性地谈起了历史、科学、文学甚至经济学等等的话题。字里行间时不时流露出一个日本艺术家对于日本的历史,日本的民族精神的自豪。整本书行文风格随意,读起来让人舒服,自在。考虑到全书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可以想到翻译是一件困难的工作。整体来讲,翻译的很好,但是极个别的中文句子能感觉到是受了原文的影响而显得不够通顺。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错字。
  •     文章选自公众号如果你进入一个空间,看到古物、当代装置,还有一些用高科技或者是生命机缘拍摄出的照片,而他们的环绕或者对视让你看到了自己所身处的宇宙的某种机理的话,那么或许,你遇到的就是杉本博司。杉本博司在一次对谈中说,现在的人们,包括学者,越来越关注某个领域的细节问题,而如马克思那样从宏观历史角度去思考人类命运走向中的经济学问题的人已经很少,取而代之的则对于某一商品价格的预测。而杉本博司的野心正在于他要将人类的过去、当下和未来以及在漫长时间里难以言说的秘密用艺术的手法和他个人的志趣构建出来。来看看我最喜欢的光学玻璃五轮塔吧。刚看到这件作品(图片摄自杉本博司《艺术的起源》)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是什么,这些几何图形的组合呈现出一种陌生、古怪的美感。后来我才知道五轮塔的五个部分分别代表了宇宙的五大要素:空,风,水,火,地。而杉本博司将这些玻璃做成的五轮塔模型置于一排细长的木柱之上,于是这些因信仰而生的宏伟建筑就变成了人们可以平视甚至俯视的精巧之物,当然它们一溜儿地横亘着,让人难以忽视,甚至感觉到宗教无所不在的存在感。杉本博司仅仅将宗教视作艺术的起源之一,因此他极为自由地将自己最爱的“海景”放进了玻璃海景之中。无独有偶,杉本博司将坟墓只是称为“记忆的辅助装置”。另外的两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都和雷电有关。(摄自杉本博司《艺术的起源》,右上角供奉的是雷神)一件作品是在一个用印制了杉本博司通过实验摄制的放电场的帷幕包围起来的房间里,放置巨大的木梯,而木梯的顶端是一尊雷神。另一件作品则更为大胆,在一间重新发出轰鸣声的废旧发电厂中,雷神依然巍然站立在最高端,而台阶之上则是杉本博司涂鸦般的摄影作品。在这两件作品中,雷神是电的最初形态,也是人类历史开端的象征,而拾级而上的人类和光怪陆离的文明发展史始终是以自身的开端、自然的信仰和内心的恐惧为旨归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七零八落的规整中,人们寻得的艺术家的“哲思”似乎有了一种肃穆之感。杉本博司的思考不全是硬线条的,比如他对于数学图形的偏好,比如他的“观念之形”。另一方面,他的艺术从日本中生长,因而是暧昧的、神秘的,甚至可以说是梦幻的,而那些至今仍然难以说清的或许才是有着永恒生命力的古老又年轻的艺术。杉本博司将一张拍摄了蜡烛的燃尽过程的底片投影在墙壁上,讲述了洞穴时代的“生活记忆”。又比如,装裱在杉本博司手里变成了真正的艺术,甚至是作品本身。他用极为考究的书写和材料再现了“春雪纷纷若沾衣”,字体是落雪,珍稀的纸张根据颜色和质感化身为雪原和被覆盖、若隐若现的春草。他将此称为“古代的风景”。杉本博司从日本文化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或者说日本文化是他的作品的精神脉络之一。他还根据辉夜姬的传说打造过一个“宝盒”,也写过日本戏剧的剧本。杉本博司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艺术,拨弄着各种巧合和命题,拥有一双幸运的眼睛,同时不停地阐释,不停地提供耐人寻味的新语言。杉本博司说,现代人将色彩用七个名词命名,使得无法穷尽的色彩和意义蒸发了。杉本博司发现,自己买来的西方画作竟然是用和纸绘制,在数百年的政治和历史烟云荡涤之后回到了故乡;他还发现,两幅被鉴定为不同画家的画作,竟然能够合二为一;杉本博司在作品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创作视角,一种缓慢上升的俯视,常常用于表现成佛或者是离开尘世的主人公……艺术史的拐点总是落入在杉本博司的日常生活里。杉本博司在纽约有一个饮茶的空间,幽静、空旷、自成一体。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其中的摆件的摆放竟然建构了一段神的形象的传播与融合的历史,小中见大,处处有心。用杉本博司的“落石注意”作结吧。一块已经静默的石头和一面“落石注意”的石头,有点马后炮的意味。其实,高瞻远瞩的杉本博司想告诉我们的是,现代人类啊,请时刻注意,不要等到“落石”毁灭一切的那一刻才醒悟应当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做什么。文章选自公众号
  •     (刊载于2014年11月22日的《新京报·书评周刊》)杉本博司日本的家里,挂着自己拍摄的《海景》系列的一幅作品。波澜不惊的海面,水色与天光以一条干净利落的线条交融和分割。这幅照片悬挂在他书桌的正上方,每日伏案工作都能看到。他想看看自己什么时候会感到厌倦,但这个预想的时刻一直没有来临。  只有近距离看过杉本博司的作品,才能体会黑白、灰度和光线里,让时间凝固的美。然而,他的作品在中国露面的次数并不多。2010年,杉本博司个展首次在佩斯北京亮相。展览以50英尺、震撼性的《放电场》双连画开场,以十九世纪石膏模型作为拍摄对象的《概念形式》收尾。而杉本最著名的《海景》系列,则位居三个空间的正中位置。  2008年,在伦敦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杉本博司《海景》系列中的单幅拍出了128万美元的高价,至今仍是亚洲摄影作品的历史最高价。2013年,大都会博物馆将馆藏珍品带到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道法自然”大展上,也有杉本博司《海景》中的一幅。  杉本博司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拍摄世界各地的美丽海景。从1976年到1996年,他一路拍遍了大西洋、加勒比海,从意大利的村落一直走到中国台湾的苏花公路。二十年后,杉本博司将拍摄的终点定在日本的小田原。  在今天的小田原,杉本博司建立了一座能剧剧场。在2011年出版的《直到长出青苔》一书里,他曾说:“时间是单向地从过去到未来,但是‘能’的时间却是自由来去。”他在艺术创作中,也期望制造如“能”一样的自由来去。为此,他搭乘的是诸如自然历史博物馆、蜡像馆、剧场和海洋这样的庞大时间机。    与人们熟悉的东松照明、森山大道、荒木经惟等日本摄影家相比,杉本博司的作品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质感。他的作品中看不到偶发的戏剧性和张力,取而代之的是克制和精确。这种差异或许可以从杉本的成长环境中得到解释。他出身于东京一个富足的商人之家,年轻时在美国学习现代艺术——这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京先锋思潮中走出的上一代日本摄影大师未曾拥有的经历。  然而即便放在西方观念摄影界,杉本博司的创作也显得另类。他在处女作《透视画馆》中拍摄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展品,让本没有生命的标本在镜头前展现出勃勃的生机。摄影术的出发点在于捕捉某一瞬间的影像。然而杉本博司却一直在探索时间、物质、存在、记忆和永恒。换言之,都是与摄影术的初衷相悖的事物。《海景》系列源自探寻人类对于海洋的共同记忆,之后的《肖像》、《剧场》系列,无一不是围绕这些近似哲学命题的主题。在《剧场》系列中,他拍摄电影院,以整部电影的时长作为曝光时间。他自己用文字描述道:“随着时光推移,屏幕上的影像持续闪耀动作,在电影结束时,终究回归到一片银白。”有人曾问他,如果对拍摄的成品不满意怎么办,他的回答简单直接,“回去再看一遍电影,再拍一张。”  从某种意义上,杉本博司近乎偏执的创作过程已经接近行为艺术。因而他每次举办展览,都会刊行一本展览图录,以将创作背后的故事告诉观众。在《直到长出青苔》里,杉本博司将自己数个摄影系列背后的故事一一娓娓道来。即便是被诉说无数次的故事,到了杉本的笔下,也和他镜头里的标本一样,重新拥有了生机。他在《无情国王的一生》一段中,讲述亨利八世的爱情故事,笔下的爱恨纠葛,不比同题材美剧《都铎王朝》逊色。在杉本的文字中,除了故事,更透露出一种同情——不是基于特定的人或事,而是面对林林总总的痴缠怨念。  这种同情近似于佛教中的“慈悲”,起源则是杉本对万事万物穷追猛打的思索和追问。他曾多次在文字中发问——到底是作品通过语言得到解释说明,还是语言引发触动、让作品在语言中呈现出形式?这种思考接近语言哲学中意义与形式的思辨,也直接促使杉本博司对空间、宗教、艺术的本质进行讨论。新作《艺术的起源》,就是围绕着这些看上去庞大而深奥的问题打转。  《艺术的起源》与《直到长出青苔》诞生的背景大致相当。2011年,杉本在日本丸龟市的一家现代美术馆举办“艺术的起源”展。在将图像做成作品样本的同时,他也想将解释这些意象的文字和触发意象的语言记录下来。《直到长出青苔》中,他紧紧扣住自己的摄影作品。到了《艺术的起源》中,杉本的思绪显得发散得多。这多半与他近年来的艺术创作有脱不开的干系。  《艺术的起源》以他2010年的创作《放电场》中的一幅作为封面。在书中,他详细讲解了这一让他自豪的“无相机摄影”的创作过程。杉本博司运用静电灼烧底片,产生如同闪电一般的效果。这是一般摄影者避之唯恐不及的手段,但杉本从未以摄影家限制自己。他曾在巴黎卢浮宫广场上设计一座透明的“蒙德里安玻璃茶屋”,也在日本国内设计建造护王神社。建造完工的护王神社三面被宁静的大海包围,通往地下古坟石室的阶梯全部由透明的光学玻璃构成——作为建筑设计师的杉本,对于形式同样有一种近乎极致的要求。他的《放电场》系列被作为灵感和元素,被他自己使用在能乐舞台的设计之中。带有科幻感的图案,与最传统的东方表演形式在舞台上相遇,不免具有一种古怪的违和感。然而这正是杉本博司想要营造的氛围。  他自言这种手法学习自日本传统落语表演。落语表演总是以插科打诨的“落”的形式结尾,此前维持的紧张感与这段笑话一起,归为无意义的虚无。杉本的父亲是一名业余落语家,常常将年幼的杉本带入曲艺场。长大之后,杉本博司接受的是完全西方体系的艺术教育,但在创作中,却发觉自己不知不觉将落语的表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也是自此之后,西式教育培养长大的杉本博司,开始关心茶道、能乐和佛教。于是到了《艺术的起源》,66岁的杉本博司得以将佛教教义的“色”与牛顿的《光学》、歌德的《论色彩学》信手拈来,相互交织比较。他在序文中自谦这本书是“既像图录也像评论集,既不是诗集也不是独白”的“四不像”。然而在我看来,杉本博司的文字已经和他的艺术创作一样,早已打通任督二脉,在多个场域中自由来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没有《直到长出青苔》好了,杉本博司的哲学体系都很系统,其实读一本足矣,不过很多创作的idea还是蛮有趣的。这本好像是更加遵循了“神秘学”的意向,受到神道教更多的影响,宗教信仰非常明显。
  •     图书馆随手拿的书 意外的有意思 注释太多没耐心看(我的锅)茶室太美好如果有自己的部屋就装修成这样
  •     汝欲学作诗,功夫在诗外。
  •     意识的原点 让人思考
  •     不错,但是比较浅显。
  •     这人怎么能被定义为“摄影师”?用他来形容摄影术发明者之一talbot的话来说就是“宏观知识分子——充满智慧的、想要了解整个世界的人”
  •     懂艺术的还是太少 我不懂艺术 但我能感受到面对创作时内心能这么安静以至于达到一种禅的感觉,想必不是人人都有的。 多年受科学教育的影响下又在高考摧残后本看不到这种灵性美… 书中提到了美 存于空隙 那么这种空隙又怎样读出呢? 不懂…实在不懂。但也不愿意他人去完全地否定
  •     “不管到了什么地位,人都是一种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让自己出丑的动物。”
  •     其余都是杉本博司在阐述自己作品起源,而以下这句则点题且适用于所有人类:“历史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过去的历史总是容易理解,而当下成为历史的这个瞬间总是难以理解的。人只能活在当下,只能一边在黑暗中摸索,一边不断捣鼓着眼前的黑暗。在这片黑暗中,无数拙劣的毫无价值的东西被捣鼓出来,而有的时候,像那种能够担负时代精神之类的价值也会被发现。”无比认同。正因如此,对平庸无聊、价值低劣的信息、言论、影视音乐文学作品越来越没有耐心,觉得哪怕多看多听一秒都是在谋杀自己。没有对品质的要求,混沌跟风度日,与蝼蚁牲畜何异?
  •     为什么我觉得杉本博司的摄影都那么高冷。。。
  •     不管是科学领域还是艺术领域,如何继承先辈留下来的伟业,并能够将其引向一个新的水平,这也可以称得上是最先进的科学与艺术吧。作为讲述技术史的书,护封掉色,扣一星。
  •     对于自己这种没有鉴赏能力却得了十分盲目喜爱艺术的人来说,阅读相关的书籍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情。这本书是杉本博司对其艺术展的一个总结,书中对我比较有触动的东西还真不少。首先,作者说艺术是一种技术,是为了将肉眼看不到的精神世界物质化的技术。那么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是否也有时空前提?比如照相机发明时单纯的是一种技术,但是由于表达了影像就带有了主观色彩,原本是记录却因为无法记录而采取特定的视角于是变成了艺术?摄影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曾经听陈丹青老师提起过,应该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其次,杉本博司还提到了艺术家就是一种探险者,这一点上我是认同的,每一次艺术表达的变化未尝不是一种革命。至于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就更加不比赘述,任何艺术和宗教都是与精神世界相联系的,那么宗教、哲学与艺术可以说本来就是一枝三芽。
  •     无聊。
  •     说来这本书从图书馆借回已有三个月,一个艺术家的观念独白。佩服的是,能有如此大量的多方面涉猎,数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思考。虽不深,但总归是在思考探索着的。值得一提的是书皮是其“放电场”摄影作品,是其在暗室里一直作着斗争的栖身于银盐摄影界的魔鬼-静电。可能从封面就告诉了大家,这是一本杉本艺术DNA的文化理念宣传书,一本关于基于个人理解之上的艺术随笔。【对于75元RMB来说,我只会选择在图书馆借阅/非杉本博司个人研究者或是杉本脑残粉我想是卖不出去的】但如此探寻艺术之精神真是十分让人尊敬。还是推荐一下。评分是不必要的,因为有些东西是无法用分数去衡量的。
  •     看完这本书喜欢上了杉本博司。图书馆这版印刷超级好,买了本《现象》,印刷质量和翻阅的感觉完全低于《艺术的起源》。只因便宜了十块钱吗
  •     10月在惠比寿看了杉本的综合展《lost human》,展出他数十年间收集的大量奇珍异物(化石、军装、模型)。当时只觉得是私货集合,今天重看本书对谈《历史的历史》,对展览和书都有了更多理解。杉本想重写艺术史,艺术的起源就是人类的起源,化石就是写真。
  •     很不爽的一天,跑国博门口才发现忘带了身份证,于是一天的计划完全打乱。在咖啡店刷完了杉本博司……可恶!
  •     会讲故事
  •     用语言描述意蕴还是显得轻浮了,所幸照片自身有叙述的能力
  •     艺术家谈艺术
  •     想到看过的《小森林》等回归自然的日本电影,这像是日本对过去日本感性精神的回溯。
  •     有趣
  •     睡前读物
  •     很不错的小随笔。当时说好调作息,早早爬上床读杉本博司,兴奋得睡不着。杉本博司在其中说自己不是一个擅长做计划的人,但介于他的作品(如坚持一个月每天早晨起床拍光线之类),他其实是行动力过强于是不需要计划。其中一篇文章里面引用了伊吕波的诗句,看起来很简单,但觉得真的棒:花开馥郁终零落/凡尘俗世无常多/人生愁锁今朝脱/浅梦莫醉等闲过。杉本博司将他的东方文化情结融合到他的作品中,的确会给人一种与纯西方艺术不同的舒适感受。期待以后亲临他的展览。
  •     埋汰
  •     在茶室挂杉本博司的海景作品实在是太美了。想看杉本博司的个展!#2016年看完的第39本#
  •     看完情绪激昂:我要去拍照,我要打破平庸乏味!!结果一道闪电紧接着一个炸雷,把我吓回了家里拉紧窗帘。然后陷于深深地沉思:这种不落实处的阅读有没有沾污艺术?
  •     既然没得到那么大启发...那就有空再看一遍吧..不过一般打算有空再看的书都不会再看了...
  •     杉本博司的思想起源
  •     惊喜不及《直到长出青苔》,或许是因为前一本中已经表述得足够细致清晰了。这本略感重复。但日本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珍重,以及在与西方对话时的拿捏得当,真的很值得中国艺术家们去学习。
  •     关于日式美学,一直就记得一本法国人写的书里说“在潮起潮落中仰慕(大概是这个词)人生的永恒” 。是月亮暗面的质感。
  •     以艺术为终极大杀器,认知人类历史、社会以及无尽的宿命。最后对谈的中泽直人跟伊东丰雄也对谈过,其德系大历史观观点不俗。装帧精美,彩图印刷,附有线书签。一处bug:p211,l4,嵨田繁太郎人名缺字。
  •     摄影是观察的开端
  •     睡前翻一翻會有啟發,像「樂之本事」一樣。雖然基本沒看懂。但還是覺得好看。搞得很想去關西,大阪京都奈良什麼的⋯⋯
  •     所谓艺术 其实就是技术 是为了将肉眼所看不见的精神物质化的技术
  •     收到的生日礼物。对艺术家的语言没有太深入的感受,只是单纯觉得静而美。
  •     很有启发性的一本书。关于艺术及设计的看法上升了一个层次。
  •     过于发散,而没有深入论述。嘿你也喜欢杜尚呀!
  •     知识普及和稍加鉴赏,不过我喜欢。
  •     最初接触杉本博司的时候,光看图发觉很普通。看解释后发现好厉害……也是个爱解释的主……让我惊讶的是他居然是一个能将历史、哲学、科学融合进摄影的人。真的是好厉害
  •     02 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直到长出青苔》
  •     没其他两本有用
  •     其實是有點意思的隨筆,但這個題目開得太大,看完有點失望。
  •     其实是艺术哲学书,挺有意思的
  •     总之一个人到一定高度就非要想讨论些宏大的话题,我不知道他说得是否有理,但触动比较少。
  •     探寻艺术的起源也是在探索人类的起源,正如拍摄海景、原始人、蜡像,实质是时间的写真
  •     那一瞬间,我感觉这个被她简单地说成是美的东西,是那么地接近死亡。
  •     称杉本博司为摄影师真是对他的侮辱 人家才是摄影界真正的艺术家
  •     書中隨處可見杉本博司的研究學問的態度和作為東方人的感性,兩者相互交融,成就了一個精緻的藝術家!
  •     日本当代艺术管窥,精致来自千利休,激进来自杜尚。另外黑当代学术(主要是经济学)那段基本都同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