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书评

出版日期:2016-2-1
ISBN:9787505736620
作者:陈纯
页数:288页

世俗的幸福值得追求

人生在时光中绵延,逝者如斯,难以回头。无法扭转的乾坤,彰显人类对命运的无力。而唯一能短暂战胜命运的,只有人的“记忆”。正如乐观的古罗马诗人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陈纯在《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中,对前尘往事的回忆,像百世历劫的老僧,从容而淡定。他叙述爱情的过往,笔调如投石于深海,波澜不惊。爱情本该感情用事,而陈纯是个理性的哲学博士。那些分分合合,缠绵纠结的情事,在他的笔下,就像淬了火的热铁,似有余温,又略觉冰冷。他认为“哲学是一种爱欲,爱欲不满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对这种压力,陈纯认为自己的应对是向外排放,变得狂躁。但读他的文字,却是向内压抑的,将本来恣肆的汪洋收敛为深沉的大海。这应该就是陈纯所谓“经历的内在价值”。在读这部集子时,能够从他之前遭受的不安与苦痛中,品味他“创作的喜悦及智性的快乐”。理性的反思就像酵母,可化粗糙的杂粮为醇香的美酒,所以,在陈纯的笔下,爱情不显得八卦;有节制地叙述,也避免其陷入祥林嫂一般的碎嘴和啰嗦。作为故事的局外人,我们只需做一个安静的听众,不论我们的反应是被深深感动或者无动于衷,故事的叙述者应该并不介怀,他似乎已经陷入澄之不清,扰之不浊的心境,灵魂出窍般地在记忆中洄游。更何况在回忆之后,他有完全的自知之明以及在自知之后又接受自己的胸怀。爱情虽有起落,陈纯也并不为现在的状况感到遗憾,因为还会对人动心,因为还会讨女生欢心,因为还曾爱过人……尽管那些爱情往事大都如盛夏即凋落的果实,等不到在秋天成熟。过于理性的人,在爱情面前往往畏葸不前,思辨或者怀疑的惯性压抑着激情,缺乏冲动。而爱情往往是感情的冲动。据说,充满理性的哲学家康德,行为刻板,终身未婚,在弥留之际,为了让他觉得此生不虚,他的学生捧来足以使其不朽的三部巨著,但康德摸着这些大部头感慨道:“这要是三个孩子该多好啊……”。人之将死,悔之晚矣。和人生余憾的康德相比,或许被恶老婆兜头浇了冷水的苏格拉底还是幸福的。爱情虽然艰难,但世俗的幸福值得追求。

我不是奇怪的人

我从来对“男女之间没有纯友谊”这种辩题嗤之以鼻,可我总是会爱上身边的朋友。能给自己号脉,却抓不了药。我知道,自己需要很长时间去确定是不是真的喜欢一个人。当别人太早流露出对我的兴趣,我会感到不安全感,本能排斥;可当我确定的时候,我们已经熟悉成不可能的人,对,只能继续做朋友。这本书的第一篇章,竟然就是以作者亲身体验,来讲这个悖论。以“朋友”作为开始,知道彼此毫无目的性,总是会放得开,聊得来,那样长久的相处,渐渐了解,包容他的缺点,知道他不会介意我的缺点,也会不经意萌生“真是个靠谱的人”、“那一刻简直帅到我”的小心思。可我知道,我不该爱我的朋友。因为这种故事的结局,大多成这两个:一是一段回不去的尴尬友谊,二是形同陌路的失败爱情。今年过年,又到了闺蜜们一年一度为我操心的时间。W说:我已经为你谋好一位,你看,你看着他长大他看着你长大,知根知底的,人也好。我想都没想就摇头:我不想浪费友谊。我啊,总是会爱上朋友,可他是我最不愿爱上的朋友。这些年,每当有逾越的小心思出现,我都会掐自己,对自己说:不要连他也失去。一度我以为自己跳出了这个怪圈,在梦里和男神手牵手,满心甜蜜,可遇上他迎面走上来,下意识就把手甩开。我想我真是个怪人,再没有和我一样频率的人了罢,我可能谈不了恋爱了。看《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又舒了口气,除了我以外,别人也拥有同样的烦恼。原来啊,突然对朋友言爱的我,不是奇怪的人。先这样罢,该吃吃该喝喝,要么遇上别人,要么哪天忍不了了,就算是失去的开始,也要开始。

还有时光未负深情

——读《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文/塞北1573过往的爱情意义何在?也许是它教会了你如何爱人,也许是让你知道了何为被爱,然而抛开人们添砖加瓦后无数次回味反思出的结果而言,“经历有内在价值”,那一路过来的甜蜜、疯狂、伤害、被伤会更真实地充盈在你过往岁月里。你爱,会记得那个孤注一掷跋山涉水的自己,你被爱,则会回忆起被人呵护被人护佑的温暖——这些都将会是仓皇的时光洪流里最没被辜负的珍藏。哲学博士陈纯在这本《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里,讲述了这样几个辜负和被辜负的故事。前三篇都是妹纸眼巴巴望着他,他的表现更像是一个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渣男”,一边“冷血地”把自己抽离出当下状态,一边冷静地用哲学分析爱情,分析自由。当读者的怨愤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转入下半场——反虐。在这里,差点要用上“天道好轮回”、“看看苍天饶过谁”,诸如此类。我们看到了曾怎样反复挫败的他大学女友嬴莹,也看到了让他不知所措为之流泪的圆圆,甚至还有一直高高在上的辛遥遥。于是,就这样原谅了他。在他说着“我承认自己千疮百孔,却依然爱着自己,还有这个世界”的时候,还在感慨真是一个自命清高自私的男人,却在看到他因为圆圆几句话而起伏的心情,晚上给她讲故事,帮她拦下网上的攻击,还有说出那句“我知道她爱玩,我不介意,因为我真的喜欢她”的时候,突然释怀。不喜欢本身就注定了错误,怎么解释都成了借口。其实他也何其无辜。有一年那句“谁年轻的时候没遇到过几个渣男”大火的时候,一度成为女生在提到前任、前前任、初恋的时候用的最多的感慨,彼时正有男闺蜜说起前任:“我可能也是她生命里的渣男”,我无比严肃地纠正说:“不,你是她那些年里错过的少年。”所以你看,人们可以仅凭亲疏和一面之词判断一段感情,就可以知道感情之不靠谱,是无法完全用系统哲学来解释的,即使它某个时刻某个片段有巧妙的契合。所以当他为一个喜欢的人开始不那么理智的时候,就是一个哲学博士的真情。即使是爱情故事,被一个哲学博士分析的时候,就不能指望里面有太多的软言细语。比之爱情里常见的伤感和细腻,这是一个典型的男人的文笔,句句都是一瓢冷水,直直地泼过来,透心凉。少了百转千回的小心思,大刀阔斧,都是刻痕,极有力度。没有普及爱情之缠绵,没有把自己伪装成“人格整全”,冷静地告别她们,冷静地告别过去,却别有一种坦荡真实的大气。过往爱情,或许就像《立秋》里那句:“总要有些随风,有些如梦,有些长留在心中。”只是还好,还有时光从未辜负深情,它都会记得。2016.3.22阴晴不定作品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豆油或留言授权。未经授权,不可转发,谢谢。

有情饮水饱?——为“爱情运气论”辩护

金像奖颁奖礼刚结束,我突然想起很多年前看的一部港产片,叫《有情饮水饱》。这部片虽然是梁朝伟主演,但唯一可取的只有那个片名。男主角是个钻石王老五,但女主角知道之后,反而气他欺骗自己。女生不嫌贫爱富,这个叫“有情饮水饱”吗?我想象中的“有情饮水饱”,是一种只要靠爱情滋润就能活得幸福的状态,不仅不需要有钱,也不需要别的寄托。我似乎只有一次很接近这种状态,那是四年多前,我在弄联合培养的申请,每天弄得头昏脑胀爬上床的时候总想,索性不出国也挺好,反正我现在有一个彼此相互喜欢的人,我也不愿意离开她出去一年。印象中我对她说过这样的话:“你喜欢我,我喜欢你,我们只需要一点点钱就能活下去,就一点点钱。” 后来证明,那时的感觉,只是一种幻觉。不是说我们的感情最后被金钱打垮,真相比这个更糟:我们根本就称不上有什么感情。而且我知道了,所谓的“有情饮水饱”,也就是“热恋期”,是一种持续不了多久的状态,大概从几个月到一年多不等,反正过了这段时期,相处就变得艰难,如果跨不过去,这段感情也就结束了。让我感到更难过的是,即使是前面那个时期,我也很难碰到。我的书出来以后,有不少朋友看过,大部分是把它当作八卦或者故事来看,只有几个人和我说,他们是把它当作一本讲哲学的书来看,我感到很欣慰。自然,有观点就会有不同意。他们最不同意我的一点,是觉得我过分夸大“运气”在爱情里的作用,忽视个人努力的意义。有一个朋友表述地很好,她说,就好像《小王子》里说的,不是那朵玫瑰身上有什么比其他玫瑰特别的地方,才使得她对小王子如此重要,而是小王子在她身上付出的时间和心血,才使得她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玫瑰。如果我并没有在一段感情里有足够的付出和投入,只是在感觉消逝的时候就判它死刑,然后匆匆寻找下一段感情,那我永远不会找到那朵对我来说独一无二的玫瑰。我举出那些我付出和投入的例子,她说,这或许说明你潜意识会故意喜欢上那些和你没有什么未来的人,所以一旦失败,你也有足够的借口。我说,就算你这些都说得通,也不是一个可供我选择的建议。我不可能随便找一个人来为她付出,然后默默等着“小王子法则”来使她成为这个世界上对我独一无二的人。就算我每次喜欢上和我“没有什么未来”(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比较误导性的)的人的时候都提醒自己不要陷入,那也不能保证我一定会喜欢上“和我有未来”的人。在几方面,我们不能否认运气在爱情里的作用:你会喜欢上什么人,大部分是你不能决定的;你喜欢的人会不会喜欢你,大部分也是你不能决定的(根本上来说,我是不相信通过“撩妹技术”就可以追到任何想追的人的);你们彼此喜欢,能不能一直走下去,也不是你们能完全决定的;在这里面,你最不可能决定的是,你们其中,会不会有一方喜欢到一半,就突然不喜欢对方了。继续投入和付出是一个办法,可是现实中照着这个办法依然走不下去的比比皆是,如果我们要否认这些事例的存在,那爱情似乎只是一种空中楼阁,用来迎合我们对某种理论的审美偏好(在她那里,就是马里翁的《情爱现象学》)。当然,“喜欢”不是“爱”,但是没有“喜欢”的那种“爱”,更接近宗教式的爱。我这位朋友,也刚好是个基督徒。在她看来,神爱世人,和男女之间的那种爱,并没有本质差别。她对我说,因为你没有感受过那种对你的无条件的爱(神对你的爱),你才不敢无条件地去爱一个人,因为你怕弄得伤痕累累,但当你有一种无条件的爱在背后支撑你,你也就敢勇敢地去爱人,哪怕那个人带给你的只有伤害,你背后的那种爱也会抚平你的伤痕。我听完很受启发,不过还是没有被说服。我对我朋友说,最大的运气是什么呢?是how you were reared。我出生没多久就和父母分开,由我奶奶拉扯大,我爸经常说奶奶很疼我,但在我记忆中,她其实不怎么会带孩子(不过我倒是很感激她教我识字和算数)。我对她是又敬又怕,我们的关系始终是很疏离的。在发展心理学里,我由此而形成的依恋类型(attachment type),叫回避型(insecure-avoidant),这种孩子,依恋对象(attachment figure)在的时候不会很亲近,不在的时候也不会很不安,他会自己去探索世界(而不像安全型那种,把父母作为安全的港湾去探索世界),但是在这个世上,他除了信任自己,很少去信任他人。成年以后,这种依恋类型也会体现在亲密关系里面。依恋类型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只要遇到安全型,回避型和抗拒型(insecure-resistant)也能在对方主导的健康亲密关系里被改变。只是我后来的感情经历,也并不是特别好。第一次喜欢姑娘是六年级,收到她的信,信上说,“在我看来,你是一个又丑、又矮、性格又差、成绩又不好(我只是年级第二刚好排她后面而已)的男生。”第一次恋爱是初三,我被对方拿来当挡箭牌,用完就甩。第一次感觉两情相悦是和嬴莹,可惜在我最需要关心的时候,她找了个借口,匆匆地离开了我。我喜欢一个人,最久也有六七年,不过一直都是单恋。这些其实我在书里都有写到,只是我没有去渲染,你也大概以为我并不在意。有一个朋友写完书评给我之后说,我怕你出完这本书,要有一段不太好过的日子了。你把自己的心袒露在世人面前,随便谁都可以上去吐几口唾沫,你的心得多硬,才能忍受得了这样的糟蹋。他说得没错。但这种不好过,和那些完全不认识我的人、恨我入骨的人对我的贬低无关,和那些与我初生交情的人对我的态度,倒是有几分关系。他们不会骂我“渣男”,只是常常爽快地,或者试探性地问我一句,“你是爱无能吧?”我是爱无能吗?从我的成长经历来看,或许是的,既然我没有和父母培养出依恋,我应该也很难和别的人产生依恋。从我的感情经历来看,应该说我没有真正地经历过“爱情”,那些美好的时光,不是转瞬即逝,就是我想象出来的。并非说我未曾从“爱情”中获得愉悦、激动与温暖,但是那些愉悦常常是单方面的,我自己一个人窃喜,却不知道对方是否也这样;我的激动写在脸上,甚至会公诸于世,收获的经常只有嘲笑,但我不以为意;我感受到的温暖,不在和她相处的点点滴滴,而在很多年以后的某个瞬间,忽然想起和她经历的一些细节,心里就像凿开了一个温泉。用我那个信基督的朋友的话说,这些都是“唯我论(solipsism)”的,我的自我如此坚硬,不向任何“他者”敞开,我笔下的“爱情”,只是我利用各种“给予”所编排的独角戏。是的,这就是我。我没有感受过来自别人的爱,我从对爱情的幻想和对这种幻想的回忆中得到慰籍,因为这只需要想象力,不需要别人的垂青。我的“自私”、“薄情”、独来独往,全都与此相关。年轻时喜欢看《东邪西毒》,以为欧阳锋和黄药师是两个人,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一个人,是这样的一个人:“因为是孤儿,所以自小就懂得保护自己”,知道“如果不想被人拒绝,就得先拒绝别人”(欧阳锋语),可是,“很想知道被人喜欢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因此伤害了许多人”(黄药师语)。你跑去跟他(们)说,你不能这样,你得学会去敞开自己,去爱人。甚至说,没有爱,你迟早会精神崩溃。这是一种一厢情愿。这不是他们的路。不管是回到白驼山成为一方霸主,还是隐居东海桃花岛,他们都能绝处逢生,不需要爱的拯救。多年以前,我想拥有爱情,因为我觉得变得卓越是很困难的,但是即使我是一个普通人,我也可能拥有爱情,而一旦拥有爱情,一个人就不再平庸。现在我发现,拥有爱情,比变得卓越要更困难。不过我也发现,爱情不是人生的一切,爱情也不是唯一的内在价值。重要的不是我最终能不能拥有爱情,而是即使我这辈子没能拥有爱情,我还能不能过一个“美好的人生”,至少,亚里士多德没有说过爱情是“幸福”的必要条件。我那位信基督的朋友说,你这不是在解决问题,你是在逃避问题。怎么样才不算逃避问题?她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圣经,说,信神,爱人。我说,你这也不是在解决问题,你这是在开外挂。基督教的那种爱,看似包治百病,但在我们这些非信徒看来,只是在理念中消解了问题,万一上帝的爱并不能治愈你的创伤呢?上帝的爱能治愈一切创伤,为什么江绪林老师还要自杀?你们肯定归咎于他不够虔信,但谁都保证一个基督徒一定虔信呢?在我看来,如果爱是一个问题,信基督并不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我还有另一些基督教的朋友,认为自由主义者中间所存在的虚无主义倾向,只能通过皈依基督教来消除。我丝毫不怀疑基督徒里受到虚无主义困扰的,一定远比无神论者要少。但要是我们只有信基督教这个选项,那由此建立起来的社会,一定是个不够宽容,不够“自由主义”的社会,我们的良心自由,将局限于在各种基督教派里进行选择的自由。在许多基督徒看来,这样一种自由已经足够,但是,这却不是中国自由主义者想要为之奋斗的自由。基督教除了为某些自由主义者提供“心力”支持,也必须意识到,他们要“宽容”像我这样的“爱无能者” 。无法爱一个人的,未必不能热爱正义。严格来说我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只是个不可知论者,我不知道有没有神。不过我越来越能理解为什么有些朋友会信神,尤其是当我从“心力”这个角度切入的时候,就更能体会他们的“选择”。在我看来,爱情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问题,和自由主义者的“心力”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相。我那个信基督的朋友,用一个很巧妙的答案来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一个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依然可以从爱之中汲取力量来养护自己的“心力”,只要他有健全的依恋关系;一个绝情弃爱的无神论者,比如佛教徒,也可以通过独特的修行法门来维持“心力”的再生产。我缺爱,没有试过从爱里面获得任何力量,也没有做过任何宗教修行,我只想看看,通过“人间”的方式,通过对自身生命力的培育(有点像孟子说的,“养浩然正气”),能不能积累足够的“心力”,去面对自由之路的艰难坎坷。在很多方面来看,我不是活得挺好的吗?这辈子,我大概不会有“有情饮水饱”的那一天,我可能自始至终都没法做到去无私地爱一个人,也许我还经历不到真正的爱情,不过我想,等到我把那么多不应该有的期待从“爱”的肩膀上卸下,或者某一天,运气会把我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在这之前,我不想听到,“你要努力学会去爱”这样的话。

那些爱与被爱的人°

——评《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文/蓦烟如雪我是第一次接触他的文字,恰巧,他的文字是以男性视角来直面感情的,可以说,这样写容易窥视男生内心,前阵子,我本不打算看一部剧叫《上瘾》,我同事说,你看了就会明白女生很难得会说出那样的话,我想想,我是男人婆,不可能不懂,结果看了这书和那部剧,发现不是每个女生都能懂男性情绪的怪异和思维的跳脱。就比如这个陈纯。书中说,有谈及对“失败的感情”的看法?他说,我心目中的失败的感情,是那些雁过不留痕,连一声叹息都没有留下的关系,我甚至可以不管大家有没有“成长”,在我看来,以有没有成长来看待一段感情的优劣,是一种肤浅的功利主义心态。我看重的是什么?是记忆。虽然他感情中容易自我,也容易逃避,但是在见解上,他依旧有与众不同的三观,其实他说自己是个很“慢热”的人,在我看来,他是一个爱无能的人,就是在感情面前很摇摆不定,我想着第三次拒绝的女生,女生在电话那边已经哭得差点昏迷,他还在惦念那篇没有按完的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这其实并不难怪他什么,很多人在遇到不适合的时候,态度相对都是如此,反观他后面喜欢的敬姑娘和圆圆,那态度就是三百六十度的转变,不要说什么“注孤生”,只是喜欢的程度不一样罢了。作者在学术界颇有造诣,将哲学思维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虽然我没有看过他写的《承诺无能者》、《施派的逼格》、《你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你太有文化》、《我们无法永远在一起》。但我也不能用一本我现在看过的书去直评于他,毕竟人有千面,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两个相爱的人构成了爱情的共同体,既然是在一个共同体里,就不能完全不顾及对方感受地运用自己的自由。不知道为何,谈及自由和爱,我反而想到《论共同生活》里的小佳,她因为《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文章中表现的不婚主义倾向来找他,两个人无数次在微信里翻来覆去的剖析,假设,甚至是异议,他说,每一次都帮助她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但何尝不是也在了解他自身,我对他们二者的感情,分为精神层面的爱情,就像他说爱情让我们更了解俗世生活,但却没能把我们拉进共同生活。他在审视自身的同时,我也把他的观点,加诸在自己身上,我似乎也是如此,脾气不好,男性朋友多,会做一点饭,讨厌被看到隐私,没有抚养后代的热情,男人如此,女人也是一样。男人会因为是否真心喜欢,摇摆不定,女人会因为直观上缺乏了安全感,而左右逃避,所以,在面对敬姑娘上,作者是怯懦的,他的思维里,就记得她是朋友的前女友,他总是适当的与她保持距离,可心里却很喜欢那种不透明的暧昧,其实敬姑娘的态度在文中已经非常明显了,可他的态度依旧让人失望,直到他看到视频,可以得到的时候不珍惜,失去的时候他才醒悟自己原来是喜欢敬姑娘的,所以,说他是注孤生呢,有点牵强,但是他的的确确是一个爱无能的人,不敢主动,很自我保护,太在意外界。但女生何尝不是呢?在《你是我的莎乐美》中,我能看到他对嬴莹的用心,宵禁都不能停的侃大山,他给她编的银河战争,甚至用小本子把她的短信都记下来,其实嬴莹和敬姑娘有两种不同,敬姑娘是分手了,但不巧是前男友是他朋友,而嬴莹是有男朋友,但是他们依旧选择了暧昧,二者在我看来,后者虽然刺激,但依旧让人感觉卡壳,女生容易被细微打动,缺少父爱,从第三方去获取,也许在他看来是两情相悦,但是想到后面他们类似地下恋情的关系,还是很压抑的,虽然他负气的说自己心里早已不相信爱情,但是在文字中,还是渴求一段感情。就像他对圆圆的在乎,担心,甚至是能容忍她的酗酒和放纵的生活,爱一个人没有原因也没有理由,即便她贪玩不自爱,你都能像呵护花朵一样保护着她,男人不是肤浅,只是他也是视觉动物,她能满足他的一切好奇,可以说,圆圆是魅惑的,敬姑娘是矜持的。也许提及好多女生,但是看去还是他的个人自白书,如果换个名字,我倒是想改为,那些年我遇过的那些女生,毕竟这都是他的感情生活,也许有些私密,但是能以男性自白的角度去走,也不失一种特色,只是这些情情爱爱,已不是我所看重的地方,可能我审视的依旧是爱无能的表现吧。这真的不是书评,只是一篇唠叨的话。

他们在享受被虐的同时,质疑着爱情

除了陈纯,我还见过刘纯、马纯、李纯,可能他们不是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只有高中文化、大学文化,但其实他们面对的事儿(主要指爱情)都一样,不过是“我写了《论自由知识分子》”到我听一个作家(艺术家、博士)说过(写过)的区别罢了。如果认真看完《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就会发现,陈纯喜欢的女人大体都是一个类型,特立独行,不安分,躁动,还有就是漂亮。在正常人眼里,她们有些甚至有点“放荡”,暧昧,同时牵扯几段感情,不上“称职”的女朋友。无论陈纯的学历如何变化,知识增长了多少,他一直在重复着相同的爱情。换句话说,是他自己需要这样的感觉,来成全自己对爱情的“设想”,给所有没有结局的爱情,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在内心深处,他或许有很强的自我怀疑,那些反复的折腾,是他自觉不配拥有美好的爱,所以当他看到喜欢她的那些好女孩最后都有了不错的归宿,觉得幸好当初没有耽误人家。陈纯为自己找了很多理论作支撑,但我仍旧觉得他不过是一个不敢面对爱情的逃兵罢了。缺乏勇气,非要用各种理论学说来证明,真心好累啊。杨绛先生的那句,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在这里应该改成,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太多,想得又多。书读少了,尚且可以弥补,但因为读太多,我确实还没有看到过十分有效的解决方案。当然,我们也可以扯到“命运”上,毕竟你的麻烦背后,就是你的天命嘛。即便他不愿看到大家将他定义为“情感作家”,但他写得情感类的文章确实不错啊。陈纯的“悲剧”绝不仅仅是他所言的,那些对他那么好的女人,他都不够喜欢,而不够喜欢她们的那一点,是他不能够控制的;经常要等到很久之后,才发现自己真的喜欢一个人,这个时间长达一年;认为自己无法跟任何人一起生活,又强烈的渴望和某个人一起生活,与她共度此生;觉得在自己身上具备了最不可能与一个女人一起共同生活的所有特点:脾气不好,女性朋友多,不会做饭,讨厌被看到自己的隐私,没有抚养后代的热情;明明伸手便可触摸的爱情,非要以“其实我也是个挺花心的人”退掉,临阵脱逃;被嬴莹伤了之后,他对那些喜欢她的女孩子一直心感愧疚,对她们总是有所保留,他觉得自己真心付出之后,一定会受伤。而是,他一边渴望着、寻找着、纠结着,一边又不愿意改变自己,总在退缩,总在逃避,这才是最大的问题。至少,婚姻制度还没有消亡,他所期待的那种抚养健康后代的制度在我们有生之年也不知道能不能够看到啊。好在,他虽然千疮百孔,却依然爱着自己,还有这个世界。并认为,这比他会不会成为一个好男人要重要的多。PS: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说到底,我们最爱的人是自己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先赞叹了一下永正做书的细致,纸张很好,手感不错,排版也比较适合阅读。 但这大概不是我惯常会读的书,名字听起来就像畅销书,而且我对作者哲学博士的头衔有些抵触,读哲学的人写爱情,会让我觉得别扭。真正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陈纯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许多人对他的评价是:学术网红、自由主义青年学者、不婚主义哲学博士、公共知识分子等等,但我不打算写着写东西。我只想写写自己对作者和这本书内容的印象。我最喜欢他在后记里写伍迪艾伦和自己都有毛病:“我们的礼貌教育我们,不要轻易去对别人下判断,但是我们看他在电影里,喋喋不休都是在对别人指手画脚,戏里戏外都以此为乐。而他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就是他再怎么自黑,还是完全接受了这样的自己,并且把那些’缺陷’和’无礼’转化成让人赞叹的创造力。”我觉得那是一种很棒的状态,但极少有人能够做到。这是一本跟爱情有关的书,但并不像睡前故事那种爱情,略有些学术气息。陈纯在这本书里写了8个故事,其中7个与爱情有关,另外一个放在最后的故事,写了关于理想主义的事情。陈纯说自己最满意的文章是能够“深刻揭示自己的思想或品性”的。他补充,“如果还能提供一个精妙的证成或解释,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本书里有一些内容可以称之为在“深刻揭示自己的思想和品性”,因为他将自己在恋爱前、恋爱中、恋爱后三个阶段的心理活动都毫无保留地写了出来。我在上下班的地铁上读完了这本《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在读的过程中,我几次放下书,拿出手机百度书中提到的博客文章。我对那篇《我认识的女作者》印象深刻,推荐去读。这本书最突出的特质就是结合了哲学的观点,文案概括得不错:用自身爱情经历结合哲学观点,深度剖析爱情的失败与成功,以及生命中的那些爱和恨。说实话,我很少读很深的哲学书,也没有多少恋爱的经历,但我能够明白作者在自己故事中的一些观点。他说:“我心目中的失败感情,是那些雁过不留痕,连一声叹息都没有留下来的关系。”他说:“我不够喜欢她们这点,并不是我可以控制的。如果我们能分辨什么事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什么是不可以,我们会减少很多误会。”的确如此,在所有人的恋爱经历中,或多或少辜负过一些人,当然,也有被某一些人辜负过。但回想起来,也正是这些人留存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成了过去和曾经的支流,平缓流淌在自己的脉络上。每当我们开始回忆,平静的水面会被跳动的心惊扰,然后晃动着涟漪。陈纯的故事里,从初恋开始,写了很多不同特质的姑娘。有的姑娘爱他,有的姑娘被他爱,即便他曾被许多姑娘倒追,但依旧会栽在一个爱蒲的姑娘面前。他写:“我这样一个以技巧见长的人,被一个姑娘的技巧轰杀,天理循环,说的就是这样。”我们又被怎样“天理循环”过呢?读陈纯的文字,大概是性别差异的缘故,我代入感不够,比较像听一个朋友讲自己的情史。当然,他是一个善于反省和总结的现代唐璜,他将那些与姑娘交往中的感受坦诚地讲出来,心动也好,暧昧也罢,一点都不私藏地展示出来。我读到《圆圆》的时候,开始露出了不同以往的认真。这是书中最长的一个故事,圆圆也是陈纯最爱的一个姑娘吧。姑且称作最爱吧,那是一种明知道我爱你会受伤,但欲罢不能的爱情。我们都要原谅自己在爱情里犯的傻,也要正视自己长久无法喜欢一个人。这本书给我最大触动,大概就是我们爱一个不需要理由,爱不上某个人也不需要解释。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没有爱情的生活并不一定是残缺。相信爱,并且拥有爱的能力就够了。人本来就是矛盾的,个体又如此不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认真去活,时而平平淡淡,时而轰轰烈烈,这就足够了。

青春呼啸而过,我们辜负过不少人

我喜欢男作者,因为他们的思想比较多元,或深刻或深度或温暖,总会给读者许多收获。《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的作者是位男博士吗?哲学博士的文字读了真过瘾啊,一会儿讲故事,一会儿讲哲学,他的哲学思维始终存在。就是那样一种感觉,他在面对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往事,那个“自己”就是他的哲学问题。他一路回首自己的青春世界里,那些路过他身边的花儿,那些跟他擦出过情感火花的姑娘们,那些被他一一错过,被他辜负过的人。他用这样的文字来反思。然而青春呼啸而过,我们辜负过不少人。当时可以茫然,回头再看的时候,会触及什么呢?《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就是这样一本书,讲述着陈纯自大学以来一路遇到的女孩,有些花,注定会一辈子开在他心中的。其实读书的时候,挺好奇陈纯是怎样一个优秀的男人。一个那么自我的人,那么随意随心的走着自己的路,关于情感,总是干净利落的处理,没有太过强求缘份。他是博士,是大学老师,文化素养极高,他的生活及情怀,是跟很多普通人不一样的。要想读懂他的文字,其实应该去多了解他本人的背景,一个优质男,有着优质的生活和享受,对待生活和情感,有着狂放不羁和丝丝入扣的多元化感受。其实有时候会怀疑那些晒恩爱的人们,到底有多爱呢?陈博士似乎也愿意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当初爱了,走下去了,那么现在,还会有多爱呢?他心中开过的那些花,那些沧海,那些云朵儿,当再次遇到的时候,他的心在动。可是,错过的,终将是永远的失去了。就算不失去,他真的会感到弥足珍贵吗?人们都有回不去的初恋。大多人不后悔。大约就是这样的一种情怀。如果真的被现实束缚,被婚姻捆住,那些美好情节,真的可以永远美好下去吗?从这一点上,我支持陈纯继续放荡不羁,不要轻易泊在某一个女人身旁,这样会看到更多的理性夹杂着感性的故事,他会继续擦出属于他的情感火花,不会淡下去。我曾经爱过的她,现在还好吗?如果我们没有分开,估计我不会如此怀念过吧。

爱情之于你,究竟是什么?

前几天和大学时期最好的朋友们相聚,秉烛长谈,聊及情感话题,几个人都变得迷茫。小薇感叹难以遇见优质男,阿楠窃笑身边男士多陷入选择困难区,朵朵疑惑如何判定他是不是Mr.Right。三个人把目光刷刷刷投向我,让我这个早早步入婚姻殿堂的人给出解答。我说,如今社会每个人观念都不太一样。有些人渴望安稳,衣食无忧,所以追求有房有车,哪怕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感情,爱情仅仅是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有些人追求真爱,哪怕万劫不复,只要那颗爱她的心,甘愿一起并肩走天下。而你们呢?爱情之于你们,究竟是什么。这两天下雨,窝在家里读中山大学博士陈纯老师的新书《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我不由感叹,陈老师真的是陷于情感之中仍然保持清醒的人。他用几个小故事,将爱情与哲学联系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在爱情里所秉承的个人观点。他写爱情里的“运气”:有些错过,我们谁也无法承担责任。你无法保证自己是在和对方在一起之后喜欢上对方,还是等发现自己真的喜欢上对方再去在一起。正因为有未知,我们才会错过,才会做错,这些“错”,是人类的局限性造成的,我们谁也没有办法。他写爱情里的自由:既然相爱,为什么要分开遥遥相望。两个相爱的人,就构成一个爱情共同体,既然在一个共同体内,那么就不能完全不顾及对方感受地运用自己的自由。那么共同生活便是正常的状态。“爱情”就是由“我”变成“我们”。他写爱情里的遗憾:有些感情就像月亮,远处看上去明亮,皎洁,朦胧又美丽,然而走进去,失重,处处布满坑,一不小心就摔倒。不如回到原来的位置,踏实地踩在地上更安稳。有些遗憾,不是缺口,是完美,就如远处的月亮。遗憾若要补,往往落得个画蛇添足的下场。他写爱情里的理想:互相喜欢也同样优秀的伴侣往往理想追求也不一样。她追求柴米油盐,男耕女织,你追求自由至上,理想不朽。这真是最世俗的样子,一点也不治愈。起初我觉得倘若这些感情经历都是真的的话,那陈老师未免也太花心了,辜负了一个又一个好姑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渣男”。而在他的每个故事背后,男主都用无尽的悲伤清冷地告别。没有解释,没有忏悔,没有讨好。并不治愈,也并不温暖,在冷傲又清醒的故事里给出答案。那么,爱情之于你,是一蔬一饭,肌肤相亲,还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世间感情千万种,谁也不雷同。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如若当初选择继续在一起会怎样;现在回头又会怎样。我想我们都没有答案。正如陈老师在《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里给出的一样,这是人类的局限性造成的,我们都没有办法。连上帝也没有办法。或许你能从陈老师的故事里,为自己找到答案,获得指点,更加清醒地了解自己。

为何爱判处终身孤寂

"天下太大 总有人比你更合适",而"你一出场 别人都显得不过如此",我在别人的身上反复寻找的你影子,似乎有些地方的重合会让我着迷,可是深入了解发现这不过是我自己的主观想象,不是你再怎么相像她都不是你,我不能随便将就,于是我不听寻找,寻找一个和我价值观相同,爱情观契合,可以一辈子牵手走下去的人,可是因为心里有了一个人,她的标准变成了寻找的模板,似乎所有人都可以来试一试,就好像灰姑娘遗失的水晶鞋,我拿着这个水晶鞋满世界的寻找,每个人都在好奇,被吸引,可以试一试,好吧,我们一起加油,却发现“从背后抱你的时候,期待的却是她的面容”,不如果将就可以走完一生,我们也可以试着这么将就,可是我们双方都不太适合将就,对于爱情我们还是有很多自己的渴望与想法,于是便有了这些被辜负的故事。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特意去下载了薛之谦的《一半》,李荣浩的《不将就》以及陈奕迅的《红玫瑰》,一个有剧情的故事除了读者的想象力和主观的猜测意外,配上一点音乐可以让自己更能了解作者的情绪。每看一本书都爱翻找书中介绍过的影片或者提及的音乐,这已经成为了阅读的一个习惯,在翻看这本书之前去翻找了那个当年红极一时的豆瓣热帖,大约是作者的EX太多,以至于留言中有一部分还略带谴责,觉得作者太过狗尾续貂,最后的故事走向陷入了老套,顺便标榜一下自己的好行情,实在是有些不够有担当。大约是被这种情绪左右,初时阅读时我也会被这种不忿的情绪左右,作者怎么可以如此左右逢源,既然不合适就说出来,为什么要左右徘徊,好像将一切的不合适推给观念上的不合适就一切顺理成章,然后心安理得的开始一段新的恋情。“别期待,伤人的话变柔软”,我们讨厌别人说我们不够好,可是世界就是不断地在甄选着优秀的人,伤人的话即使包裹上一层甜甜的巧克力,等待巧克力融化,利剑还是会伤到自己,不如直接了当来个痛快,痛痛快快地结束,潇洒地分手才是最直接不受伤的方式。“我可以为我们的散承担一半”,虽然遇到过那么多不合适,但我仍要为这些曾经的错过说声抱歉,我需要为我们的散承担一半的原因,文字的记录中,我还清晰地记住我们的曾经,认真剖析着我们的失败,不是轻易地花心和负心,是对爱执着。

爱情三不说

一不说、不说“那段逝去的爱情让我成长了”大多数人回头看一段已逝去的爱情的时候,安慰自己从这段失败的恋情中成长,以此给那段时光一个光鲜亮丽的标签,所以放过别人放过自己,显得不负时光,对自己对过去有所交代。一直以来,这都是一种看起来不错的样子:怀着感恩的心去看待已死的爱,用虚无的“有成长”来自欺欺人,“成熟稳重”的处理方式,糊里糊涂地心安理得。直到遇到《那些年被我们辜负的人》,过去的爱情,是一段记忆。最失败的,是雁过无痕,连一声叹息都没有留下。最幸运的,是执手一生,两个人走到同一条路上去。无论开始,经过,结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那是你我最真实的人生。别人眼里两个人是否合适在一起,表白还是默默守护,不喜欢了说分手,面对家人的阻碍再也不想坚持了,时间久了感情淡了无能为力,被分手了伤心愤怒,愧疚自责仍主动分手……爱情千人千面,直面人生,接纳真实,包容理解。爱过,哪怕最后提起时如从没相爱过,曾经的美好曾经的苦痛全都彻底遗忘,又如何,爱着的时候,真的百分百确定用现在能付出的所有真切地爱了就好。有100分的爱没藏过,全都用来好好地爱。只能用50分的爱去爱,不得不提早说再也不见。又有什么区别,人生没有如果,再来一次一样是同样的选择。爱,是脉搏,是心跳,是回忆。爱就是爱。它是自己的样子,不需要成长,不需要结局,它是爱就足够。读《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体会那些过往的爱情故事,到底意义何在?二不说、不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恋爱,恋了爱了,就好好享受。不能走入婚姻的恋人,曾经在一起的珍贵的记忆,曾经砰然跃动的心,刻骨铭心的情,两个人在一起走过的日子,看过的美丽风景,吃过的饕餮美味……即使后来没能在一起,记忆里也都还是曾经的样子,固定在那里谁也无法更改。不打算结婚,就不恋爱了吗。爱上一个人,因为没考虑结婚就不说了吗?爱着一个人的心,分秒不停息,怎么藏得住。你真心爱一个人,一个人真心爱着你,连空气都是甜的,怎么能掩饰,再好的伪装也是因为有另一个配合,变色龙的伪装是树木山石的配合,爱的伪装是你装作不爱他装作不知别人装作无其事。勇敢真诚,爱就爱了,不爱就不爱了,何必让自己纠结徘徊。相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何必让自己不痛快。爱和不爱都不能伪装,假的早晚拆穿,何必白费劲。遇见合适的人,开始懂得爱,两个不相关的人渐渐走到一起,就是难得的缘分。携手并肩走多久,谁也说不准,一开始说永远不分开的不见得中途的岔路口都做同一个选择,一开始说好路口分开你向左我向右也会殊途同归也会改变计划……人生充满不确定,来到这世界之后的每一步,自己想清楚就好,你的人生只需对自己负责到底。读《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体会不能承诺的“我爱你一生一世”,不能具化的“我因为哪一点爱上你”,体会陈纯的“我没办法爱一个人”。三不说、不说“谁为失败的感情负责”抛开这些观点:“你们没有走到最后,那你肯定也有责任”“分手=感情失败”“我们很合适在一起”“我们没有走到最后,浪费了青春”……首先,在一起的因为两心相悦,不是为了要结婚。为了结婚要在一起的,直接领证去啊。结婚之后还有离婚,丧偶,复合,也并不是终点。再不该还天真地把结婚那一刻当做爱情的终点,“从此,新娘和新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其次,两心相悦不一定适合一辈子生活在一起,所以要恋爱交往了之后互相磨合互相了解,这是一个试探的过程,基于喜欢的基础上,是不是会更相爱,是不是会一起过日子。是就继续,否就暂停,甚至结束。所以,没有走到一起中途退出了,也实在算不上失败,走了一段路看清了自己的感情,看清了对面那个人,分明是一件寻常事。舍不得习惯了的生活,有了新的习惯填充,很快就恢复了。读《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曾经或者现在经历的不完美的爱情,即使已经千疮百孔,即使精疲力竭,却不伤不悔,不躲不退,依旧爱自己爱这个世界。对了,你认为这本书只讲了一个人的爱情故事,那可真是个大误会。它的两大亮点之一是爱情与哲学相合,说得哲学平易近人,温婉可亲。

陈纯、左翼自由主义和那些被他辜负的人

非书评。本来原拟定题目有四,分别为《你活该注定孤独一生》、《作为一个革命者,我反对诗化爱情》、《从正人君子到花花公子的可能性与限度》、《论不婚主义者的地板和天花板》。没想到最后弄成这样。姑且一看吧。很多朋友认识陈纯是因为他写情爱的文字,如《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我认识陈纯是因为他批判中国施特劳斯学派和刘甘门人的《论施派的逼格》。这两个名篇基本划分了陈纯男女粉丝的底盘,喜欢前者的多女粉、前期粉;中意后者的多男粉、后期粉。严格意义上我不算陈纯的粉丝。虽然一直有关注他发表在端传媒、共识网上的政论,但很多观点是不赞同的。倒不是像有朋友所认为的那样,我的师兄弟中有刘甘门人、施派干将、大陆新儒家,爱屋及乌,恨屋也及乌,所以对左翼自由主义采取截然拒斥的态度;恰恰相反,正因为自己的师兄弟及其所坚持的政治哲学/神学论述是陈纯一直以来不渝攻击的“标靶”,所以我在站队之前自然先要考量,“左翼自由主义VS中国施派”这场马拉松式学术论战(or学术群殴)的肇事者和原发点,到底是陈纯这个人本身,还是他和他朋友们的左翼自由主义理念。从陈纯最反感的“后果主义”/“效益主义”角度来看,左翼自由主义是“旁观的哲学”,墨教复兴运动则是“行动的伦理”。前者目前只能停留在“弥散性”的学术共同体,即便精神上同气连枝者众,毕竟“离地”,仍在小圈子的“神智游戏”上。墨教复兴运动是建制成型的文化复兴运动,具有左翼自由主义者自己都羡慕的、类似大陆新儒家的“宗教狂热”和“宗教情感”,也自然绕开了寻求团队内部最大共识的纠结,直接下沉转进到把文化符码开源面向大众、因信称义立地成墨的“在地”阶段。从各自推进路线来讲,墨教和左自可能是两条永不交会的平行线。在“墨者亲善联合会”群组里,陈纯很少讲话;在“走向共和”群组里,我倒经常发言。左翼自由主义的言说也许我永远不能理解,但我对陈纯这个人本身充满了兴趣。坊间一直流传学界有所谓“双(两)峰(大)并(搅)立(局)”的神话,十分不幸地我因常和大陆新儒家开战得以和反施派的陈纯一同跻身这个“封神榜”。若谓警惕国家主义意识形态自上而下整合的问题意识来讲,墨教和左自当然都属同一款人,无论我们论战的对手是大陆新儒家还是施特劳斯学派。不过抱持“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难免被扣上政治德性低的帽子,这亦是我们绝对不愿意自我草标的。而今墨教复兴运动仍然保留一扇窗口和作为论敌的大陆新儒家进行比较良性的沟通和对话,左翼自由主义则似乎已经全然没有可能和施特劳斯学派有任何的对话,遑论彼此释放善意。墨教中人对陈纯个人的兴趣远大于他的左翼自由主义。所以他新书出版之际,墨教安排了一次“历史性会盟”,公号上打出的广告是“墨教教主携两位副教主于深圳会晤心灵牧师、爱情捕手、左翼自由主义青年领袖陈纯。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成统一战线,标志着’墨教复兴运动——左翼自由主义——港台新儒家’之邪恶轴心的正式成形”。纯粹自黑和黑他的一个公告,没想到招来人家领导过问,以为是串联结社或搞邪教,奇哉怪也!小曹对我说,“你和陈纯手这么一握,你算是上了施派的黑名单了,陈纯也上了新儒家的江湖追杀令了,以后上街要戴钢盔防爆头”。犹记得“会盟夜”下半场,他使劲撺掇小曹和我在一起,谓自己扮演红娘角色轻车熟路,已在圈子中成功牵线搭桥两对,自己虽然不幸福,但希望看见别人幸福。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实在不像曾经沧海难为水、向以坚硬对待施派的不婚主义精神领袖嘴里讲出来的话,那一刻我和小曹get到了某种淡淡的忧桑。那些被陈纯辜负过的女孩,被陈纯攻击过的论敌,或者反感陈纯价值观的人,大抵把他打入“渣男”、“人渣”之列,应该扔进地狱的永火里焚烧。流风所至,向我打听陈纯近况的一些学界长老,也热衷于八卦一些他“撩妹”的风流韵事。幸而陈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和学界体制保持足够远的隔离层,明枪暗箭伤不到,反倒能发挥“没有勇气就没有理论”的优势。要了解一个人的心量和格局有多大,首要不看情爱。所以于我而言,还是更看重陈纯在左翼自由主义理念方面的建构工作,而不是他的个人情感纪事。《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我花了1天的时间就看完,书中关于“伤害”和“被伤害”、“辜负”和“被辜负”的情感纠葛快速略过,批注集中在经出版社编辑阉割的、十分有限的“低毒版”的哲学论说。这才是全书精华。如果真要全方位无死角了解陈纯和他小伙伴们的左翼自由主义思想,直接看端传媒和共识网上的文章就可以了。我的担心是,在自由主义思潮(无论左翼的还是右翼的)的发声渠道和言论空间不断被压缩和围堵的当下,陈纯和左翼自由主义在国朝思想界的进击之路会不会因着某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素中道崩殂一朝而斩。这个可能性是大的,如果陈纯和他小伙伴们继续坚持以坚硬示人,像他们对待施派论敌那样,完全不在意统一战线和方式策略的话,恐怕最后辜负的人不单是爱他们的那些女孩,还要辜负那些赌上代价下注左翼自由主义的小伙伴们。从友人善意的建言出发,陈纯作为左翼自由主义在青年一辈的扛鼎人物,自然要背负重轭,谦卑自限,讲究学术共同体整合的具体技战术和方式方法,同时不让“注定孤独一生”的历史遗传路径依赖捆绑住手脚,既温驯如鸽子,又灵巧如毒蛇。目之所及,治中国传统文化学问的人士,应该都对陈纯的这套理论(当然也包括风传的所谓私生活)感到非常不适,就连我们墨教这种在国学圈已属离经叛道、异端歧出的小众群体中,也有很多人不能接受他对沿袭千年的传统文化道德观、政治哲学理路的近乎屠戮的批判。我是理解陈纯和他的小伙伴们,所谓“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建构之前的解构,自是理之必然。唯一的问题在于“陈纯尚能独任,奈天下何”。设若一个未经过谨严判断力和辩证法训练、而又对中国传统文化或普世诸宗教文明之底线共义缺乏认识的少男少女们,猝然接受陈纯和左翼自由主义之激进理念的感召而倾情投入,恐怕会陷入和赞成“活人狩猎”的国产奥派连岳先生、鼓励“法无禁止即允许父母兄妹卖淫”的无政府主义者布尔费墨一样的观念陷阱。造成理论上的迷思,乃因思想基底尚未打好。陈纯和他推动的左翼自由主义,当然不需要为此背负任何道义上的责任,但如前文所述,除非我们已有十足的把握和确据能够hold住他们狂暴的思想烈火,否则就算他们后撤好几步等我们跟上,也是跟不上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墨教复兴运动一直坚持不轻易颠覆众数至今肯认的“崇高价值”,也不轻易突破传统道德边界的实际考量。再回到开头那个“双(两)峰(大)并(搅)立(局)”的段子。虽然是段子,但确有其事。大抵是我和陈纯各自诠解墨教复兴运动和左翼自由主义的文章常在几个媒体刊发,有时候甚至“撞车”在一起,故被某些学界中人拿来相提并论。我在国学圈和他在自由派扮演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倒也一致,谓“内部的反对派”也好,谓“搅局者”也罢,大概都是一种比较尴尬的角色。一些与我交好我的前辈也常向我提起陈纯,问起陈纯,在他们眼中似乎两位青年学人所引领的墨教和左自,有着某些不可估量又无法操控的可能性与限度。然而我很清楚我和陈纯、墨教和左自是完全不同、无法通约的两个品种。这中间的不同,就好比那些前辈总是热衷把他们的女儿或者门下女博士生推荐给我请我务必尽早筹划人生大事,而问起陈纯则眼睛里充满探秘、八卦的莫名狡黠。然而就我所了解的陈纯来看,确有必要为他“平反”——即便“爱撩妹”坐实,亦归属私领域,旁人无权评断;至于“约遍海珠区”云云,则是捕风捉影,无的放矢了。大概学术上的争战刺激了论战双方的血气,思想争鸣侵入个人生活太多造成了对彼此人品的失察。当然我不是在“呼吁和解”,只是希望大家都看到对方柔软的一面。正人君子偶有放荡不羁的时刻,花花公子亦有忠贞不渝的瞬间。陈纯在生活中总是自嘲是一个“自私的人”,那个追了她三次最终仍然被“十动然拒”的女孩对他说:“像你这么自私的人,真的好想看看你最后爱上的是什么样的人”。按照陈纯在书中自己的申说,作为一个“爱无能者”,他早已失去了“爱的天分”,既不懂得如果开始一段关系,也不懂得如何维持一段关系。果真如此,他念想的走向“爱的共同体”永远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真只有彻底拥抱康德和威廉斯这种同样“注孤生”的哲学才能些微超拔实存的困境。然而陈纯在《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中自白:“以有没有成长来看待一段感情的优劣,是一种肤浅的功利主义心态。我看重的是什么?是记忆”。这种款式的情爱永远在出发,永远无终局,像一个精神游民,从一个帐篷游牧到另一个帐篷,总是变动不拘的,具备永久的开放性。依此观之,把这套价值观放置在儒墨“义利之辩”的天平上,陈纯恰归属于他所反感的孔孟之道,因为无论先秦墨家还是边沁、穆勒,毫无例外指向最大的善即终局的果效。也就是说,站在墨家的立场来讲,如果我们爱一个人,当然要纯然入戏,并努力求得对双方最合理最有效的结果。墨者在发出爱的指令的时候,前意识里面已经经过预判和测算,“我和TA在一起,一定是最好的,一定是对彼此有用的”——对彼此有用,就是“最大的善”,这对墨家伦理来说非常重要,但却是陈纯最反感的“后果主义”。我想这是我们在思想上隐秘的分歧。那天我、小曹和陈纯喝醉了酒,晃悠悠在口岸游走。别了之后,小曹对我说,“他不像传闻中说的那样”。我说,“当然,再坚硬的人也有柔软的一面”。那一刻我想起几小时前在福田撸串的时候,我们仨偶然提起汉娜阿伦特、海德格尔、切格瓦拉(还有托洛茨基?)时的一番谈话。大概是陈纯说阿伦特不适合海德格尔也不适合切格瓦拉,小曹在旁边痴痴看着笑着,当时我似乎应该有所应答的,却被自己烂到底的酒量催逼着找个间隙遁避然后抠喉。几个小时以后酒醒,远在东京的小桃给我电话,于是又回忆起这个谈话,心里似乎有了确证的答案——旁观的哲学归属哲学家,行动的伦理归属革命者。不适合哲学家的,未必不适合革命者。因为各自的取舍相反不同,出身已锁定路径,选择是没有用的。哲学家需求的是精神上同行的伴侣,革命者渴望的则是并肩战斗的伙伴。就“爱的共同体”的营造来讲,很难说哪种才具备超稳定的结构,但无疑,都是一种“爱的礼赞”。作为一个自诩的革命者,我当然反对“诗化爱情”,但从来“礼赞爱情”。从这个层面来说,哲学家和革命者,仍是同路人。我们还要一起,去打那美好的仗。那被哲人所辜负的,不如让战士来拯救。被陈纯所辜负的,让我们来拯救吧。简介:陈纯,中山大学哲学博士。于文字的野心既大又小,跟爱情的距离既远又近。不致力于温言暖语,心怀荆棘。2013年在ONE发表《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2014年在《澎湃》发表《我们这一代所中的施米特毒》。分别代表着两个思考方向:我们的内在秩序与我们的外在秩序。代表作:《承诺无能者》、《施派的逼格》、《你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你太有文化》、《我们无法永远在一起》。2016年出版爱情哲学随笔《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

“人渣”也有真爱

大师兄突然向小师妹扔出飞镖,不过它的目标不是小师妹,而是师妹背后那只大蟒蛇;丈夫用绳子套住了熟睡中妻子的脖子,不过这不是谋杀,这是在丈量着适合妻子项链的长度;小猪打翻了递给小白兔的咖啡,不过这不是尴尬,是爱的相遇。在看这本书之前,听说作者是个感情上的“渣男”,而这本书的名字又叫《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真的很难不让人想歪,但是看完了,不禁会有一个疑问”到底是他辜负了别人,还是别人辜负了他?“。在所有我们没有亲身参与的情况下,结论都是不好下的,可能会有苦衷,可能会有恐惧,也可能会有反转。所以我说”人渣也有真爱“,你信么?”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一个人会跟什么样的人一起玩,会喜欢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倾诉他的感情史,很多,但是我觉得让他成长的,也就那三段。第一个心仪的对象,是他的同学,尖子生,从小就有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故意考的很差劲,进入一个艺术学校,按照自己的模式真正的生活着。第二个女孩,是他学校的师妹,家庭的不幸让她失去父爱,是一个极度需要爱和保护的孩子。最后一个可能就是”外表美丽的女神经病“,这个人说的篇幅最长,也是在这段感情中让他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人。那么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自私就不用说了,不过话说回来,谁又不自私呢。有的人把身上的缺点隐藏起来,成了秘密的伤疤,而有的人却把它自嘲着当玩笑公之于众,成了骄傲的自卑,而每个自卑的人却又是及其敏感的。作者,属于后者。因为初恋对他的评价就是长得丑,即使事实是长得还算可以,他也忘不了当时的悲伤,相貌一直让他自卑,也让他难忘初恋。有的人就是贱,越是得不到,就越想得到,当然大部分都是这样,包括我。所以我想这就是那个已经有男朋友的女孩还跟他暧昧,他还要拿出父爱来宠她,让她接受他,也许这就不是爱,是征服。第三个,他明知这是不可能的,但他想突破常规,拿出了不曾给予任何人的温柔与勇敢,但是理性还是打败了感性。他自嘲为人渣,实有因可寻。所以,这是爱情么?不是。经历许许多多,付出许许多多,在每一段失败的感情中,他都又更加理性,所以那个爱情出现的几率就更小了。不过我相信只要还愿意爱,就一定会找到真爱。说道”渣男“,我想再说一个人,演员陈赫,我不讨厌他,对他的感情是,可怜多过可恨。但是如果他是你身边的一个朋友,你会原谅么?我想如果不是恋爱关系都还是会接受他的,毕竟这是别人的人生,所以对这个人,我要赠与祝福,希望他的感情史到此为止。

关于"爱情共同体"

陈纯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我不明白一种把遥遥相望的状态作为理想状态的感情,为什么还能称得上是爱情;我不明白放弃共同生活希望的两个人,何以还能称得上是爱人”。在这篇文章里,陈纯举了自己和一个女孩的感情经历来说明自己的疑惑,并告诉我们最终因两人对爱情的理解不同而分手了。其实,最近有时会考虑这个问题——爱情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自己的爱情观又是什么样的?从懵懵懂懂意识到自己喜欢上某个人开始,就发现爱情是个神奇的东西:有时候虽然自己感觉不到什么,实际上它已经完全侵入了你的思维意识,并影响了你的生活。打个比方,当我非常喜欢一个人时,即使明明知道对方并不那么看重我,两个人不会有未来,仍然忍不住日夜思念他;而当他对我的热情稍稍有一点回应时,自己简直要兴奋地起飞了。更奇怪的是,有时候他明明说了令人不快的话或做出了不恰当的事,我也会轻而易举地在心里原谅他。之所以说,爱情有时会令人变蠢变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但其实,回想一下自己有限的人生经历,发觉遇见这种人的次数极少。大概是运气太差,这种让我想投入一切去要组成爱情共同体的人却不愿拿同等的热情来点燃我。说不上哪里出了问题,反正就一种感觉,他对我的反应就跟我对出现在生活中追求者一样,除了不明显讨厌的那类人,感觉都差不多——对于未来来说,那只是一个个可能的选项,却不是必需。为此还暗暗鄙视过自己。谁让我曾经那样冷漠回应别人?如今遇到喜欢的人却不肯把我放在心里。这,只是一种轮回罢了。仔细分析一下,其实自己的情况也跟陈纯说的那样“尽管很不适合跟别人结成爱情共同体,但却一直渴望与某个人真正生活在一起”。所谓的“不适合”大体表现在:自理能力差、异性朋友多、脾气差、讨厌被人追问隐私、讨厌被管束……这些特质应该都是男人在寻找“贤妻良母”式爱情共同体时,想极力避免的。所以,像我这样的人似乎不适合谈婚论嫁,跟恋人组成“爱情共同体”;我能做到的,顶多是跟那些喜欢我、我却没什么感觉的人组成“经济共同体”,生活中同一屋檐下。但是,那已经不是爱情了。所以对我来说,想要体验爱情的话,可能精神恋爱才是王道。这就解答了陈纯的疑惑:我们不是自愿放弃共同生活的希望,问题是那个能跟我们两情相悦的人实在太难出现了;而一旦出现,我们又非常害怕满怀的希望最后化为巨大的失望。所以,我们才宁愿怀抱着对纯粹爱情的希望,与他遥遥相望。尽管想想就非常沮丧,还是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我的爱情观。

真诚诚可贵

与博士有过一次交集,还从他那得到了这本书。答应他会好好上豆瓣写个书评(虽然之前我都不玩豆瓣)。博士是典型的“疏离型”人格,而我恰巧对这种人非常好奇,因为对他的认同而开始读他的文章,其实书里有好些文我之前在网上都读过了,但拿到书之后我也并没有跳过,而是选择再看一遍。我总是感叹陈纯的记性尤其的好,很多过往他都能记清楚细节,于是你就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走进了一个人的记忆深处,并不自觉地分享着他的思想,这种体验是很奇妙的。在你读他书的过程中,事实上你体验到的是作者与作者的对话,作者与你的对话,最后是你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我相信大家都能在他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痕迹。我曾跟陈纯说我不觉得他是个有文采的人(也许她不能认同这个评价),但我认为他写的东西好就好在朴素、真实,这也是为什么我看他的文代入感强的原因,而且博士逻辑极好,行文特别有条理,读起来又如此畅快。我最喜欢的是被他的笔调引着去边读边思考的过程,那时候的自己是寂静的,仿佛都能听得到文章里流淌出来的梵音。我喜欢陈纯的文章,我也喜欢陈老师这个人,因为无论好与不好,他都无比真实。不逃避,不做作,且,不妥协。

曾经的人,填补了谁的青春

陈纯,是一个不婚主义者。但我不知道这与他的专业是否有关。作为一个哲学专业博士,陈纯的文字里透着一股子冷静,甚至是冷漠。这种冷,在于他对问题看得比较深刻。这就使得他的文字里多多少少地带着一些思辨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陈纯笔下的故事就干巴冷硬,缺少温度。事实上,陈纯只是努力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讲述他自己的爱情故事。正因此,这些故事读起来才会更加给人触动。因为故事里没有那么多特别激烈的个人情绪。但在读这些故事时,读者可能又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疑问:陈纯笔下的这些曾经的人,到底填补了谁的青春?陈纯在这些故事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对于爱情、生活、婚姻的观点。他是爱情上的无政府主义者,也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由主义者。但这不能说明他不会爱、不懂爱。陈纯的文字很考究,他在用心地书写自己的情感故事。这种分享,是诚意满满的。陈纯是一个带着诗人气质、哲人气息的作者。这在他的文字中便有所体现。在他的笔下,爱情被剥去了已然被世人过度赞美的华光。别怪他残忍,他只是想让人们看到爱情的实相。爱情是非理性的,需要冲动和激情。但陈纯的爱情故事里,似乎并没有这两种质素。所以,这就使得他的爱情故事必然不同于别人的故事。而他生命中曾经历过的人和事,必然也会因为他的三观而呈现出独属于他自己的样貌。这些经历和故事是无法复制的。陈纯的文字也是自带一种美感。理性、克制,而且也很细腻。所以,在前面才说,他的文字很考究。这些对于感情的剖析,可能会给人一种冷酷之感,但读者或许会认为感情是不讲逻辑的,可陈纯却认为,任何事物、关系,都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而这,也正是本书的精彩之处。这不是一本赚人眼泪的情感悲喜剧集,也不是鼓励人们勇敢追求爱情的鸡汤故事集。陈纯分享的是故事,但带给人们的是他的思考和逻辑,以及对于爱情这种东西的剖析。你可以说他自私,但世人哪有不自私的?所以,对于他的不婚主义,我们根本不必去贴道德属性上的标签。只要文章够精彩,这就足够对得起读者了。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以及那些辜负我们的人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以及那些辜负我们的人读陈纯《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文/方木鱼陈纯是个混蛋。什么?没素质,嫉妒?别着急,这话我是替那些被他辜负的人骂的。谁?不相信?等我列个女子足球队的名单:辛遥遥,赢莹,圆圆,范嘉嘉,小佳,敬姑娘,还有一个05级中文系的不具名小师妹,爱都爱了,做都做了,不肯给人家个名分也就罢了,连姓名都懒得给一个,哪怕叫路人甲,宋兵乙,或者随便什么的,陈纯这家伙,不仅薄情,还两面三刀。比如他在《圆圆》的一文开头写:“我偶尔去酒吧,但只跳舞不喝酒,也不搞一夜情……我想,现在还是这么想,这样的人生活该有多么空虚,才会用这么无聊的活动来填补精神的空当。”但是很快,他就打了自己的脸,空虚了一把。于是在他和圆圆温存一夜之后,送她上车时他说:“我不要求你记得我,你记得今天就好,我也不一定会记得你,但我记得为你流泪的那种感觉。”说他薄情,似乎有点与情不通,因为他用了几乎全书一半的篇幅来描述他的这次一夜情,这个叫圆圆的女人和他在一起的一夜。恰如栞时木在序言中所说:作为一个安静的文字创作者,他让故事有风暴。哲学与爱情是陈纯书写的开始,以及终局。这本书致力于注解幻灭。这些评价,并非故作高深。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那些辜负我们的人。爱情,亲情,友情,所有动情的瞬间,莫不如此。今天你是痴情女,明天,他是负心汉。爱情里的你我,分分合合,大抵如此。陈纯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博士生,他说:“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年龄层,有些既不愿意在现行体制里力争上游,也没有底气完全放弃数值上的东西投身理想的‘高级游民’。”颇具哲理,仿佛被人看穿了心思,无地自容。陈纯把他的恋爱史,从幼儿园一直扒到大学,研究生,博士生……他够胆。他说爱情之于我,是一种“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十几岁的时候,他的英雄是为情饮弹自杀的维特,是在两个女子间思考生命意义的渡边,还有白驼山上,满脸惆怅地倚靠在夕阳中的欧阳锋。真够穿越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挪威的森林》《射雕英雄传》,正宗的非主流啊。不对,看样子,应该是《东邪西毒》里的欧阳锋。如果这些故事有一个是真的,如果这些故事有一个细节是真的,如果我看了那个故事,我一定会啐一口唾沫:陈纯你个混蛋,你他妈不仅睡了我,还到处讲给全世界听……我要阉了你。我估计陈纯会嘿嘿一笑:“我不过就讲个故事,别当真。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哦对,在最美好的年代遇见你才不辜负自己。”是的,这年代,什么都别当真,认真你就输了。包括开头那句骂人的话。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