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10009822X
作者:[美] 戈登·汉普顿,[美] 约翰·葛洛斯曼
页数:430页

内容概要

戈登·汉普顿,声音生态学家,艾美奖获奖录音师。作品获林白基金会、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以及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肯定。《时人》杂志、公共电视网一部全国性电视纪录片,以及汉普顿的新声音纪录系列“环境声音画像”,曾特别报道他的声音画像。其公视纪录片《消失的黎明大合唱》为他赢 得艾美奖“杰出个人成就奖”。目前居住在华盛顿州安吉利斯港。
约翰·葛洛斯曼,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于《奥杜邦》、《君子》、《国家地理旅行者》、《纽约时报杂志》、《户外》、《大观》、《美味》、《史密森杂志》、《运动画刊》、《美国周末》等杂志。目前居住在新泽西州山湖镇。

书籍目录

序 寂静的声音
1
寂静的雷鸣
2
静谧之路
3
上路
4
都市丛林
5
濒临灭绝的静谧之美
6
裸露的大地
7
通往静谧的落基路
8
逐渐消逝的自然交响乐
9
有毒噪音
10
追寻缪尔的音乐
11
走向华府的一百英里
12
华盛顿特区
跋 回响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本书承袭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远见卓识,让我们注意到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并且敲响了迫在眉睫的环保警钟。曾获艾美奖的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发出警语,大自然的寂静是美国消失最快的资源,他的使命便是在这些抚慰心灵的地球声境因与日俱增的人为噪音而消失之前,完整地录制并保存 这些丰富多样的声音。
这部叙事优美的作品,让人想起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 John Muir、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非 John McPhee、自然学者和作家彼得·马修森 Peter Matthiessen 书写自然的大作,也是典型的美国故事,驾着1964年福斯小巴从西到东横越美国大陆之旅。但汉普顿的旅程如此与众不同。他背着录音器材和测量音量的分贝计,好奇又深情地倾听大地多彩的自然之声。他与旅程中邂逅的人细说寂静,耐心倾听。抵达目的地华盛顿特区时,汉普顿已完成饶富意义又令人难忘的美国“声音心电图”,并在当地拜会联邦官员,极力主张保护自然的寂静。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已,也是真实存在的地方,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克国家公园 Olympic National Park 霍河雨林 Hoh Rain Forest 实际的方寸之地,可能是美国最后留有自然寂静的地方之一。这次充满启发性的宁静探索,使得如今美国生态议程中已纳入大自然的宁静。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是被第一章其中的一段话吸引后买下的。书中每说几句话,都会有一个当时声音的分贝数据,刚开始看有点不习惯。文学性,由于作者本身的文学修养限制,比较大白(●—●),没有特别优美。但是可以感觉到他的真挚和热爱。看完后会不自觉脑补那些不知名字的自然界生物的声响,会想要去原始森林探秘,会想每天抽出时间在绿化好的地方做一次深呼吸或者来一场远足。
  •     “‘人类终有一天必须极力对抗噪音,如同对抗霍乱与瘟疫一样。’这是诺贝尔奖得主暨细菌学家罗伯特•柯赫在1905年提出的警语。历经一个世纪后,这一天已经比先前近得多。”当戈登•汉普顿在他的著作《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中写下这第一行文字,他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被绝大多数人忽略却又危机潜伏的世界。戈登•汉普顿有一个人们陌生的头衔——声音生态学家。作为一个顶尖的录音师,他最擅长的,是记录下大自然的静谧之音。而他发现,在今天的世界,要想获得“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已经是一种奢侈。如果说,在雷切尔•卡森的名作《寂静的春天》里,“寂静”是化学工业君临天下导致的万物肃杀,那么,戈登•汉普顿想要的“寂静”,是远离人为噪声侵袭的自然之境,“当我们聆听寂静时,听到的不是万物不存在,而是万物俱存。”《庄子》有云:“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是啊,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听闻“天籁”了?白天,当我们带着厚重耳机欣赏曼妙的音乐,开足音量以为把噪音挡在了身外,岂料,我们的听力也在随之消蚀,同样钝化的,是我们敏锐的艺术感觉——音色、音质在不知不觉中与音量被混为一谈。而在夜晚,尘世的喧嚣依然永无休止,有多少人还能作山月为伴的静夜之思?“大自然的寂静能够支配许多平方英里的所在。”这是戈登•汉普顿对于“安静地方”的定义。按照这个标准,“今天在美国只剩不到十二个安静地方。”他断言,“根据我的经验,在美国要找到连续十五分钟以上的寂静,极度困难,在欧洲更是早已绝迹。即使在荒野地区和国家公园,白天的无噪音间隔期也已减少至平均不到五分钟。”“安静地方的灭绝速度,远比物种的灭绝速度来得快。”戈登•汉普顿认为,人为噪音无远弗届的恶果已经显现。最为直接的,是野生动物的逃离,让人与野生动物的亲近变得更加困难。同时,人为噪音也改变着生态系统,“环境噪音可能会造成直接压力,掩盖掉掠食者抵达或相关的警示叫声,或是干扰一般的声响信号。”戈登•汉普顿写道,“禽类的声音信号有两项最重要功能,一是捍卫地盘,二是求偶。当信号效率因噪音量增加而降低时,这两个功能都会受阻,直接对生存适应问题造成负面影响。公路附近有许多鸟种的数量变得较少。也有愈来愈多研究指出,在吵闹的地盘上,它们的繁殖成功率会降低。”“白鳍豚是五十年来第一种灭绝的哺乳动物。”在书中,戈登•汉普顿有一段专门谈到被其称为“长江女神”的白暨豚。他认为,过度渔捞、兴建水坝或许并不是它们灭绝的主因,而是因为船运交通的声音侵害使白暨豚的声呐系统无法发挥作用。“这看法合乎道理,因为海豚运用声音来觅食,并用刺耳的高频声音震昏猎物。对白鳍豚这种海洋生物来说,生存环境已经恶化到它们无法承受的地步。”保留大自然的宁静,同样拥有哲学的意味。而恰是哲学,让我们人类成为与众不同的生命。“我们置身于安静的自然环境,没有任何现代噪音入侵时的感受,它可以提醒我们当今有些问题已经失控。”戈登•汉普顿写道,“外在寂静邀请我们敞开感官,再度与周遭的万物产生连接。处于外在寂静的环境中,我不会感到疲惫饥饿。置身其中的经验本身,就足以令人感觉圆满。”为了守护“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戈登•汉普顿在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克公园深处的一株被砍伐的断木上,放上印第安长老赠予他的一枚红石作为标志,并一次次重回这里,驻留、观察,记录下人类噪声在这里留下的印记。这是一个人发起的公益行动。其实更像是一则现代寓言。戈登•汉普顿就像一个问卜者,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的祭坛上,向自然母亲追问着人类未来的命运。“若不是让寂静改变我们,就是让寂静灭绝。”戈登•汉普顿写道。
  •     录音师虚是不可沉浸从高山望不见从泥土触不见从睡眠悟不见唯从静中倾听鹿群在人迹罕至的溪边低头小熊踩出摘取黑莓的路深林寂然一层鸟鸣、一层叶声、一层泉迂自然中所有时刻的回响剥落幻觉,余下屏息顺从,是喧嚣中提取的静谧你的抵抗,以低分贝忘却动作孤独地录音,从容遗世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纸】主题新颖,但实在太无聊了。
  •     立意很好,略枯燥
  •     听完了有声书,里面有作者录制的大自然的寂静之声,感觉比单纯看纸质书效果更好。确实,噪音污染无处不在,特别是每当核桃被各种莫名的噪音吓到的时候,我都觉得孩子们真可怜,再难寻觅一片净土。另外,作者写到他发现他一辈子要做的事情的时候,真的很羡慕。找到自己愿意一辈子为之努力的事情,这本身就很幸福。
  •     理念很好,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吸引人。
  •     作者洋洋洒洒、不厌其烦地表达了用两页纸就足够讲清楚的观点。一次次地写“上有飞机飞过”看得我尴尬症都要犯了。简直是咬着牙才翻完的。
  •     这本书给人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时刻注意噪音污染。在森林中建立一块寂静的地方,即使只有一平方英寸。现实里,我们也应该注意噪音污染,不仅自己要预防,也要尽量保护和获取寂静。这个问题作者作为研究课题几十年研究,值得我们深思。
  •     虽然作者开着咔咔作响大耗油量的福斯小巴开始他的寻找寂静之旅有点滑稽,但那种寂静中感受万物存在的境界真令人神往。我们对可见污染物的警惕,百倍于噪音污染重视,不能体会在喧嚣中的失语。另外,书的另一条支线——亲子间尴尬的寂静也很有意思,可惜着力太浅。
  •     聋子怎么办?
  •     内容很好 很长知识 但是作者的文笔真是不敢恭维!
  •     去年夏天搬家后,买了泡棉耳塞,住在市中心实在太吵了,每天晚上都有小青年飙车的引擎声,最多的还是车流声。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看这本书。里面不光是作者在美国寻找静谧的随笔,同时还有很多专业性的内容。“不得对其造成破坏,以未来世代所享有”这句话在书中重复的每一次心里都会难过。看这本书的途中想到了稻城亚丁,开通机场后的它怎样了?希望有一天能回去看看。
  •     学声学的读这本书意义更加深远,能够从专业角度认识自然之声,也更懂得声学专业的重要性~
  •     有时候会想“那你就选寂静呗看你怎么繁荣”。和英语课本上呼吁大家少读书的那篇课文类似,“少读书了我会输啊”,都使我很迷惑。
  •     任性
  •     作者对声音很敏感,他思考关于声音的一切,自然的声音,建筑的声音,生物的声音,同时做出类比,以期获得一个完美的感受。
  •     一本关于自然声音的书,适合静下来读
  •     凡事描写到自然界声音的都是引用他文,正文是游记,主题也就一节内容就能概括了。
  •     。
  •     寻求静谧之路
  •     其实有点像自然科普。读着读着是有些无聊,不想再读下去了……
  •     虽然对作者开着噪音汽车寻访寂静心有芥蒂,但是还是很有启发性的一本书
  •     寂静并不是某样事物不存在,而是万物都存在的情况。在寂静中体会万物与我合一。
  •     西雅图酋长:如果在夜晚听不到三声夜鹰优美的叫声或青蛙在池畔的争吵,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印第安人喜欢风轻轻吹过湖面的声音,还有风本身被午后的雨水洗过或吹过松林的味道。对印第安人而言,这样的空气是珍贵的,因为这是万物——野兽、树与人——共享的气息。 星期一挂上全新的旗子,到了星期三就全破了,该死的风开始刮了,今年的风还挺强的。 落基山国家公园:鸮的鸣叫,溪流的音乐,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冬季森林的肃穆。自然的声响与自然的静谧,是落基山国家公园受保护的资源。自然的声响与自然的静谧,跟此座国家公园的在地动植物一样珍贵。
  •     去年上海书展打折买的,落了好久的灰前些日子书荒才翻开看完。用大量数据精密仪器去鉴定所谓的平静寂静自己开着车谴责巡查飞机…而且…我觉得稍微有点啰嗦…
  •     救救我的耳朵〒_〒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看了此书,我才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如此嘈杂的世界,才知道自然的静谧原来早已从生活中消失,才知道为什么经常会感到焦躁,因为我失去了宁静的力量,而这股力量,需要大自然的赐予。只有在自然的静谧中,我们的灵魂才能找到真正的安宁。希望作者所做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能成功,但那是在美国,在中国,我想真的是太难了。
  •     活在噪音的中心区域那么多年,隐隐觉得去过的还称得上寂静的地方,屈指可数,小时候觉得太静的地方很慎得慌,长大了却突然有点想念。
  •     传达的寂静理念就是一个巨型比喻而已。最有趣的是作者扛着器材横越美国各个国家公园露营的记录,草原狼,栗背山雀……
  •     题目不错,看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太无趣,大篇的引用法规。。。一点都不吸引人
  •     本书让我也唤起了对声音的关注,对自然静谧的渴望,因为我也是喜欢自然的一个人,但书的叙述还不够精炼,有些章节略显冗长,对静谧和噪声的相应描写稍微有些少~
  •     好适合冬天。
  •     之前读过一篇小文章简介,读此书发觉有点像扩充版。假如能用需要把声音特别是感受描绘出来就完美了。有机会再读一遍。
  •     不错哦,寂静的感觉
  •     专栏作家就是写不好,译者也译得不好
  •     很有意思的想法,创建“声音博物馆”。想起了当代音乐馆听见自然系列,尤其是吴金黛的“我的海洋”,伴随无数个阳光和煦慵懒的午后。可作博物学参考书目。
  •     美国声音生态运动发展小史。
  •     “拯救寂静不是麻烦的工作,而是一种觉醒的喜悦。当我们聆听寂静时,听到的不是万物不存在,而是万物俱存。 ” 附录里提到在中国安静的地方,要么是贫穷的地方要么是在青藏的荒原;而喧闹却是遍地的。
  •     掌握寂静的本领,也是一种资源。
  •     学习了如何形容声音。
  •     当有人将这本书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太开心了,和三观合的女人在一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了(别扯父母啥的,无关,呵呵)。作者描写声音的才能真是天赋,太厉害了,其工作也真是让人向往,简直纸上的BBC纪录片
  •     挺好的一本书,文字和翻译都不错,虽然各种品牌的名字出现得有点多。“大自然的寂静是美国消失最快的资源”,在中国我想也是这样。
  •     虽然到书中尾声依然没有乐观的解决之道,各方利益体并不重视这种看似不重要的事,但这本书的发表就是一个新的起点,也许拍成电影传播率会更高?作者的牛脾气很值得钦佩,并非每件有利于人类及地球发展的事情都一帆风顺,曲折路上的贡献和牺牲都是有必要的。
  •     人类没呼吸一口气都是对大自然的破坏。何妨是声音了。作者坚持做自己的使命。或许是我应该学习的。
  •     寂静并不是指某样事物不存在,而是指万物都存在的情况。有些书不能读,因为读了就像耳朵被打开了,就再也关不上,于是现实的世界就难以忍受了。
  •     不乏迷人的细节,在静寂中捕捉声音给人带来的感动也让人不禁去挖掘生命与自然的美好。但整体着力点较浅,所以有点乏味。
  •     寂静是万物存在。它深刻地存在于霍河雨林中,是融雪是雷鸣,振聋发聩同时万籁俱寂。
  •     这本书是讲寂静,然而心境无法寂静的人如何去看这样讲寂静的书?书中没有能存留心底的情节,作者从一个地方去往另一个地方测量分贝,然后发出自己的不满,然后抱怨。全文虽然讲寂静,然而实际上生活却是哄闹的,两者产生的矛盾更让人觉得此书有种夸夸其谈的感觉。也许看这书,某种程度上显示着读者对寂静的向往,可是书中除了各种声音的形容让人觉得有一丝趣味外,更多的是如同工作中那些繁琐的事项一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那些内容,不厌其烦的。不过,也许是我现在还没到作者那个年纪,还不能体会那种感受,也许以后再读的时候,也可能会改变想法也不一定
  •     做着了不起的事的家伙
  •     读过之后想了一想,好像已经好久没有感受自己小时候在田野中那种蟋蟀等各种虫鸣中的寂静了。
  •     科普小品,看得轻松且有益。耳机要戒了
  •     书的内容对于我们这种连雾霾还没治好的地方来说 还蛮有启发性的。但我实在觉得翻译得太差了,很生硬,好多地方翻译得很难看懂,应该是译者就没读懂原文。科学技术的发展,终将令我们失去一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