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姚剧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51400329
页数:15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余姚,是一块丰饶的文化土壤,戏曲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姚江一带已经出现了图腾崇拜和傩舞表演。汉代,角抵戏、傀儡戏由宫廷流传至民间,经广收并蓄,几度发展,被称为“百戏”。百戏代表作当称《东海黄公》。《东海黄公》系浙东民间传说,经民间艺人加工逐渐形成表演节目,成为姚江一带广大民众的重要娱乐形式。 唐代参军戏大盛,由绍兴流入余姚。宋代戏文产生后,长期在江南民间流传。当时姚江两岸庙会、宗祠、勾栏、瓦舍兴盛,戏文演出风靡余姚城乡,诸般技艺名噪一时。 明初南戏盛行,余姚及其相邻地区戏曲十分繁荣。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记载:“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为优者,名日‘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亦不耻为之。” 清中叶以后,演剧活动更为频繁,全年演出不断。如正月灯头戏,二月芦城庙会观音戏,三月东岳巡游庙会戏,四月演“甲戏”,五月关帝神庙会戏,六月龙王戏,七月演昏戏(即“目连戏”),八月搭“河台”,九月迎城隍演出,十月绪山庙庙会戏。冬至演唱堂戏,也称“冬至戏”。此外,还有迎将军菩萨的蚱蜢戏,保护耕牛的牛太平戏,以及青苗戏、封山戏、还愿戏等。黄宗羲在《姚江春社赋》中记述庙会情景时写道:“岁丙寅,余以先忠端公入祀乡贤,留城数日,值赛神之会,举国狂游……虞初故事,院本俗演,改陆从舟,施轮暗转,弧鹘旦末,乐工不选,乃命稚女充赋,粉子蒙遣,沤珠槿艳,神心缱绻,至若夜以继昼……” 此时演出的除昆剧外,还有调腔、乱弹、目连戏以及各种说唱曲艺、民间社火等,其中又以乱弹班(绍兴大班)的演出最多。 因演戏需要,各地庙宇都有固定的万年戏台,村村几乎都有晒谷场可搭供演出的草台。据不完全统计,到1949年,余姚全境有寺庙、祠堂等专供戏班演出的固定戏台一百七十五座,其中著名的有始建于南宋的鹿亭中村仙圣庙戏台,斗拱挑檐,藻井蟠龙,建筑精巧而有特色。各地戏台大都有戏联,如“忠孝节义须著眼,风花雪月不存心”,“但凭能算能谋看下去终无结果,毕竟好心好报做将来总有团圆”,“做做做戏做做做,看看看戏看看看”等,各具风味。有的戏台款式独特,如西十三渡财神殿和五圣殿之间的戏台,一分两半,中间是戏房,前后台可同时演戏,供两殿观众分别选择自己爱看的剧目,可见余姚古时对演戏场所设计之讲究。 随着江浙一带戏曲活动的开展,姚江两岸在历史上戏曲人才辈出,其中突出的有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吕天成、叶宪祖等。 吕天成弱冠之年便从事戏剧创作,撰写传奇、杂剧作品不下数十种,并著有评论传奇作家的专著《曲品》。此书开创剧评先河,系当时收集剧目和剧作家最多、内容最丰富的评论集。 叶宪祖是黄宗羲的岳父,万历年间进士,作品有传奇、杂剧、诗文集等多种。 到了清代,剧坛又有黄百谷、徐沁等姚籍剧作家,此类戏剧人才的优势_直延伸到近代。 除戏曲作家外,戏曲演唱家在余姚的历史上也不乏名人。明代李开先的《词谑》中曾记载了余姚名伎董鸾其人,他是昆山腔创始人之一,魏良辅的同辈曲家,善弦索弹唱,《词谑》中说“鸾则妆生,做手尤高”。明末清初的张岱在散文集《陶庵梦忆》中,也写到女戏子朱楚生的情况:“盖四明姚益诚先生精音律,尝与楚生辈讲究关节,妙入情理……虽昆山老教师细细摹拟,断不能加其毫末也。” 余姚是元明时期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发源地。明嘉靖年间,余姚腔不但在越地盛行,还外传流行于江苏的常州、镇江、扬州、徐州以及安徽的贵池、当涂等地。它的特点是曲牌联套体结构,不用管弦,只用鼓板,滚白滚唱,将传奇曲词通俗化,所以平民百姓易于接受。余姚腔曾风靡数百载,至明末清初才消失。它对南方戏曲诸多声腔、剧种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前言

余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誉为“浙东名邑”、“文献名邦”,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_,也是闻名遐迩的河姆渡遗址所在地。历史上诞生了汉代高士严子陵、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明末清初民主主义思想家黄宗羲、中日文化交流先驱朱舜水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也是我国古代戏曲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发源地,又是著名的四明山浙东抗日革命根据地。    在余姚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姚江两岸所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余姚姚剧,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从余姚滩簧(鹦哥班)发展壮大,以其浓郁的地方性和民间性特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浙东地方戏曲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姚剧与其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一样,迎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浙江省文化部门及历届余姚(县)市领导均十分重视姚剧的传承与发展,余姚姚剧团长期坚持上山下乡为农民服务、坚持编演现代戏,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    2007年,姚剧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姚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余姚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余姚市文化部门承担起了姚剧保护与传承的重任,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保护的具体举措。    本书通过对姚剧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艺术特色等介绍,旨在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余姚姚剧,并为深入研究姚剧历史提供相关资料,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编者

后记

姚剧是余姚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之一,对姚剧剧种的历史沿革及其艺术特点,乃至现状与今后发展方向的探索和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在姚剧的发展进程中,余姚已出版了《姚剧发展简史》(蒋中崎、黄韶、严亚国编著)、《中国戏曲志·浙江卷·姚剧音乐条目》(沈守良、张钱苗撰稿)、《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姚剧分卷》(张钱苗撰稿)、《姚江戏曲》(周建华、钱百治、寿建立编著)、《姚剧音乐》(张钱苗编著)、《姚剧剧作选》等。如今,《余姚姚剧》将成为介绍姚剧的又_重要史料。    在本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余姚姚剧》的编著过程中,我们参阅了以上所提及的诸多书目,又得到了徐宏图等许多前辈老师的热情指导和帮助,余姚市艺术剧院作为姚剧的“非遗”申报单位和传承基地,在此谨表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编写水平有限,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望不吝指正。    余姚市艺术剧院    2011年5月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概述
【壹】余姚的戏曲渊源
【贰】姚剧的历史沿革
【叁】姚剧的复苏与振兴
姚剧的舞台艺术
【壹】脚色行当
【贰】表演艺术
【叁】方言语音
姚剧的音乐唱腔
【壹】板式
【贰】唱腔
【叁】伴奏
姚剧的剧目
【壹】传统戏
【贰】现代戏
【叁】代表剧目
姚剧的传承
【壹】代表性传承人
【贰】其他传人
姚剧的现状和保护
【壹】姚剧的濒危状况
【贰】姚剧的保护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余姚姚剧》介绍的余姚姚剧用当地方言演唱,俗称“余姚滩簧”,脱胎于当地民间歌舞及说唱艺术,形成于清代中期。早期表演往往因陋就简,利用稻桶和门板搭成舞台,以手帕、伞、扇为主要道具。其表演注重角色内心体验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质朴自然,但无严格的表演程式。

图书封面


 余姚姚剧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