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的田园城市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100072250
作者:[英] 埃比尼泽·霍华德
页数:128页

章节摘录

  初看起来,这种办法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很难办到的。有人会问:“怎样才能使乡村比城市对普通人更有吸引力——使乡村的工资,或者至少是物质享受的标准,高于城市;保证普通男女在乡村能享有与大城市相等的,且不说更多的,社交和前途呢?”在报刊上以及各种形式的讨论中,结论往往非常相似。大家似乎一直认为人民,至少是劳动人民,现在不可能,甚至永远不可能有任何选择或取舍。他们只能要么抑制对人类社会的向往——甚至仅仅是取得比孤独的村落生活稍广一点的交往,要么几乎彻底放弃乡村的无比诱人而纯正的喜悦。问题在于大家似乎都认为:劳动人民现在不可能,而且永远不可能住在农村而从事农业以外的职业;拥挤而有碍健康的城市是经济科学的结论;我们现在这种把工业和农业截然分开的产业形式必然是一成不变的。这种谬误非常普遍,全然不顾存在着各种不同于固有成见的可能性。事实并不像通常所说的那样只有两种选择——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而有第三种选择。可以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这种生活的现实性将是一种“磁铁”,它将产生我们大家梦寐以求的效果——人民自发地从拥挤的城市投入大地母亲的仁慈怀抱,这个生命、快乐、财富和力量的源泉。可以把城市和乡村当作两块磁铁,它们各自力争把人民吸引过去,然而还有一个与之抗衡的劲敌,那就是部分吸取二者特色的新的生活方式。可以用“三磁铁”的图解来说明这种情况。在图解中,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主要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一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

前言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trow)是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知名度很高的书。在它的影响下,英国于1899年建立了田园城市协会(Garden City Association),以后改名为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Garden Cities and Town Planning Association),1941年改称城乡规划协会(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ssocifltion)。它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全世界。田园城市运动也发展成世界性的运动。除了英国建设的莱奇沃思(IJetchworth)和韦林(Welwyn)两座田园城市以外,在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波兰、俄国、西班牙和美国都建设了"田园城市"或类似称呼的示范性城市。在当今的城市规划教科书中几乎无不介绍这本名著。  然而,这本书很少被正确理解。有些人喜欢以田园城市的支持者自居,却很少读,或者没有读过这本书;有些人按自己的主观想象或出于自己的需要,对它误解或曲解。只有少数人认识到田园城市理论对城市规划事业发展的深远意义,一再提醒人们对它的注意。

内容概要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trow)是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知名度很高的书。在它的影响下,英国于1899年建立了田园城市协会(Garden City Association),以后改名为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Garden Cities and Town Planning Association),1941年改称城乡规划协会(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ssocifltion)。它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全世界。田园城市运动也发展成世界性的运动。除了英国建设的莱奇沃思(IJetchworth)和韦林(Welwyn)两座田园城市以外,在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波兰、俄国、西班牙和美国都建设了"田园城市"或类似称呼的示范性城市。在当今的城市规划教科书中几乎无不介绍这本名著。

书籍目录

作者序言
第一章 城市一乡村磁铁
第二章 田园城市的收入及其来源——农业用地
第三章 田园城市的收入——城市用地
第四章 田园城市收入的支出概况
第五章 田园城市的支出细目
第六章 行政管理
第七章 半市营企业——当地人民抉择——禁酒改革
第八章 准市政工作
第九章 预计到的困难
第十章 各种主张的巧妙组合
第十一章 遵循的道路
第十二章 社会城市
第十三章 伦敦的未来
索引

作者简介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trow)是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知名度很高的书。在它的影响下,英国于1899年建立了田园城市协会(Garden City Association),以后改名为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Garden Cities and Town Planning Association),1941年改称城乡规划协会(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ssocifltion)。它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全世界。田园城市运动也发展成世界性的运动。除了英国建设的莱奇沃思(IJetchworth)和韦林(Welwyn)两座田园城市以外,在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波兰、俄国、西班牙和美国都建设了"田园城市"或类似称呼的示范性城市。在当今的城市规划教科书中几乎无不介绍这本名著。

图书封面


 明日的田园城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城市规划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史上经典之作,已发行六版,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如此经久不衰,值得再看。书中内容较少,作者全力阐述的就是一个田园城市的构建。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应对过度城市化的一种解决策略,按照他的想法,若在城市周边方圆按规律布置一些相应的小型田园城市,就能使大城市很多问题(比如居高不下的房价)不攻自破,甚至还可能会造成伦敦这样的国际大城市的瓦解或消失。他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来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逐步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现在看,这个100多年前的主张似乎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幻想的色彩太浓。然而,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1)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显示统治者权威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新模式。(2)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陈腐观念。(3)城乡结构形态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4)城市规划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然而,彻底改造伦敦的时刻,最终将在比现在巴黎、柏林、格拉斯哥、伯明或维也纳展现的更为综合的范围内出现-尚未来到。必须首先解决一个简单问题。必须建设一个小的田园城市作为工作模型,然后才是建设前面谈到的城市群。在完成这些任务,而且完成得很好以后,就必然要改建伦敦,这时,既得利益集团的路障即使没有完全清除也大部分被清除了。
  •     乌托邦的理念——读《明日的田园城市》有感霍华德这本书讲的并不是城市规划,而是社会变革。他提倡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在这个思想背后其实是从资产阶级利益至上到关心人民利益的转变。具体来说,为了解决伦敦等大城市的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张,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通俗来说,就是在一片新的土地上,规划出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城市土地由居民所有,居民所上缴的税收足以支付土地费用和政府财政支出。在这种城市下,居民不仅可以感受乡村的风光,还可以体验城市的便利。并且,这是一个民主的城市,慈善事业、市政工作、基础设施建设等都由居民共同决定。这种城市的优点:一是让农业和工业之间有了密切的联系,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居民不必付高额的土地租金和旧建筑拆除费用,因而支出少。霍华德说,这是介于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一种状况。个人主义关注增加生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关注更公正、平等地分配。而在一个小范围内,社会成员有充分和自由的机会按意愿行事、按意愿生产、自由结成社团;同时社会福利得到保证,集体精神变现为广泛的市政成就。田园城市就是这样的一个小范围。但是这样的城市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首先,把居民理想化。“在这个城市的自由气氛中,那些怀有为社会谋福利之心的人始终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责任感去从事试验,这样就会启发群众的良知并扩大群众的同情心。”性善论的推广?其次,忽视市场的作用。在霍华德的理念中,田园城市中的商店由居民共同决定数量和分布,以避免商店的过多。但是,少的商店意味少的商品,意味少的服务,城市集聚的优势也就没有了。而在城市人口饱和的时候,霍华德提出要原有田园城市的周围规划出新的城市,从而形成一群“社会城市”。这又如何保障已经有聚集效应的城市周围的土地租金不会上涨呢?又如何避免陷入伦敦的困境呢?最后,忽视集聚的力量。城市的集聚最初就是因为集聚——规模经济、规模交易。田园城市则是返回“小国寡民”的状态,城市的优势也缺失了。然而,我们关注的模型背后的思想,这才是最重要的。“过分强大的人为干扰,可能使客观规律暂时受到抑制,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不可能持久,现实生活的教训将使人们最终把它抛弃。”“真正正确的行动体系更需要的不是人为的支撑,而是正确的思想体系。”
  •     针对十九世纪末以伦敦为代表的大城市出现的种种弊端,霍华德提出了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特点、并将两者巧妙结合的发展模式。下文将以土地为线索,对田园城市的土地制度的设立、土地经济效益及土地利用的空间组织进行梳理,原因有二。首先,当时的产业改革家中,一部分人认为发展需要“关注增加生产的必要性”,而另一部分改革家认为产业应当“更公正、平等地分配”。霍华德认为两方找错了争论的焦点,因而呼吁人们关注土地的重要性,因“大部分财富形式都是暂时的”,而“地球可以被认为是永存的”,“土地几乎是唯一依然存在的东西”,“有一种物质财富形式是最长远和最持久的”。 其次,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中,替代了土地私有制的土地社区所有制模式、开垦荒地及随后人口集聚造成的土地升值、土地使用方式的空间组织正是当地居民获益的重要原因。一、土地制度的设立在购地资金的来源上,前五章里霍华德对田园城市的赋税制度如何运行以达到收支平衡进行了详尽解释。田园城市建立在一块面积约为6000英亩的纯耕地上,购地基金来自发放抵押债券, 这笔钱在将来通过农村的地租和城市的税租进行偿还。农村用地部分的收入全部来自地租,地租被使用于四个方面:购地本金偿还,购地利息偿还,工程建设和维护,社会福利发放;城市用地部分的收入分为住宅用地税租、工厂仓库及市场等用地税租,城市税租的使用途径和农村用地的地租十分相似:购地本金偿还、购地利息偿还、公共用途。通过农村的地租和城市税租的收取,避免了征收地方税,“或者至少大大减少了任何强制征税的必要性”,“从这项事业的开始就缴纳地租,其金额将大大有助于支付购地贷款的利息”。 在获得和管理土地资金的方式上,田园城市拥有四个托管人,他们对田园城市的地租进行管理,但没有决定地租使用方式的权利,田园城市属于人民和集体。此外田园城市的中央议会,是田园城市唯一的地产主,和其余各部门一同进行管理。“田园城市的中央议会代表人民,行使地产主根据通常的法律所享有的广泛的权利和特权。土地的私人所有者可以由自己来支配他的土地和来自土地的收入,只要不妨害它的邻居。” 在土地的法律保障上,田园城市实行一种公正的“租地法”,着重保障原土地承租人的利益:原承租人只需出希望租用土地的人给出价格的90%,他就可以继续拥有这款土地;除地租外,新承租人须向原承租人支付该土地的潜在利益(霍华德称之为:“尚未用尽的改进措施的补偿费”)。这样的制度让原承租人有承租土地的“优先权”,这种优先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田园城市、并“增加其积极性和勤奋、土地的生产率”等。 在土地的所有制上,田园城市采用土地社区所有制,代替了当时的土地私有制度。霍华德强调,田园城市的土地尽管属于集体,而田园城市“集体所得的增值”属于每一个田园城市居民,而不是土地私有制模式下拥有土地的地产主。土地社区所有制不需要农民将他们的农业所得交给“地产主”, 田园城市的地租不会在农民将“土地拾掇得更值钱以后加租”,也不会如地产主一样征收“地方税务”,因而农民只需要负担更少的地租。 二、土地的经济效益霍华德认为“大量人口的存在赋予土地大量额外的价值”。田园城市在购地初始,购买的“纯耕地”由于人口数量较低,所以价格较低,而当一定人口聚集在田园城市时,田园城市的土地价值得以增长。这样的情况霍华德称之为“自然增值”,或者更确切地说“集体所得的增值”。而这种增值不属于所谓的“地产主”,而是属于田园城市的居民自己和后来的人。 其次,由于田园城市建立在一片“纯耕地”之上,所以居民们也无需为“旧建筑、为补偿损失以及为高昂的法律费用支付巨额资金”。而究其本质,是因为田园城市在土地投入使用之前,就拥有了统一的“设计和意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而不是像“英国别的城市…那样无秩序地发展。”合理的、完整的规划设计避免了不合理部分拆除的资金浪费,因而比现有的大城市、无序发展的城市更能够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 三、土地利用的空间组织从田园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来看,霍华德所设想的田园城市从内到外,分别布置着:一个5.5英亩面积的大型圆形花园、大型公共建筑、145英亩面积的中央公园、水晶宫(雨天使用、兼具商业功能)、五号大街、住宅、宽420英尺的宏伟大街(其中布置学校、教堂、游戏场等公共设施),随后是工厂仓库等。这样的土地使用的组织方式,使得每一个居民都能够方便接触到花园、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商业设施等。 从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的相互关系上,田园城市的城市用地面积1000英亩,位于总面积6000英亩的田园城市的中心,被农村用地所环绕。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的明确界限和紧密结合,使得城乡之间运输成本大幅减少,彼此所生产的产品或废物得以经济地被利用。在农副产品的运输成本得到大幅度的减少的同时,田园城市的“城市垃圾无需支付昂贵的铁路运费或其他支出,可以很快地返回土地从而增加它的肥力”。 田园城市的土地扩张的原则是:“这种增长将不降低或破坏,而是永远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社会机遇、美丽和方便”,“城市周围始终保留一条乡村带”,并且形成“城市群”,环绕一个中心城市进行布置。霍华德特别强调,这只是多个田园城市的拓扑关系,而不必严格按照他得示意图来进行建设。当第二座田园城市建成时,两座田园城市的必须保持相互独立,通过建立“专设的快速交通”使居民之间得以快速联系。

精彩短评 (总计65条)

  •     说得太对了
    制度才是一切的根本
    现行制度下, 天朝施行什么政策都是枉然
  •     其实不能算作一本城市规划的书,城市规划只是一种手法,而真正的关注点在于通过城市去解决社会财富分配、体制运作、权力民主等等,这就是为什么读起来像是乌托邦……可神奇的是,这个乌托邦居然实践了……
  •     这本书经受了很大的赞誉,也经受了很多的批判。然而即使放到今天,霍华德所描绘的田园城市的理念及他的思想还是能够打动我。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在追求同样的东西。且不说书中关于土地税收、市政开支的数据计算是否站得住脚,我在想,如果在上海实行这样一个试验会怎么样?真的没有可行性吗?我看不然。中心城区房价已经飙到5、6、7、8万一平米,这个钱用来做迁移真正是绰绰有余了,学校、市政、商城、医院……假设我们每个人在上海城区买房租房要付300万一生,搬迁之后这个钱可能只需要用来买50万的房子,只要有好的学校、医院、市政,甚至不需要很多的商城,只要有足够便捷的交通。肯定会有人愿意做这样的搬迁的。这为什么不行?哈,原来就是城市新区啊,做城市新区的人是否有看过这本书呢。如何把城市新区的建设和田园城市的理念相结合
  •     一本激进的左翼思想小册子
  •     这本书不仅是一个新式田园城市的规划;建设这样一种城市需要完全的思想革新。
  •     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梦想---乌托邦的社会学或者城乡规划学的体现,精彩的设想与论述。绝佳的幻想,在现今社会依然有着十分珍贵的意义,乌托邦或许只是无数代人类做的一个大梦,但是我们,不是正在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着吗?
  •     明天就发篇书评
  •     五星五星吧,再读下来,霍华德其实真的很努力地想让大家都读懂啊~
  •     要去认识和了解一个原则的双重性。
  •     很有意思的一本经典。与我司的理念有几分相似。天真、进步也有些绝对了。有启发的。
  •     霍华德很天真,但是又并不
  •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启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先河,开启了建设人民的城市的先河,开启了社会改革的先河。
      《明日的田园城市》为我们描述了繁荣、公正、和谐的城市愿景,从土地制度、城市布局、经济构成、行政管理、市政工作、城市群的构成等方面论证了这种愿景的实现方式。
      “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城乡一体、民主公正、自然之美,支持其实现的根本是改革,是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土地归全体市民所有,法律上委托四位德高望重的人士代管,并由中央议会负责划拨、租赁等土地使用的行为。由土地所有制改革衍生到社会改革,通过权力的公有化、透明化来实现田园城市的建设。
      对于田园城市对城市规划的贡献主要有城乡统筹,分工合作;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城市规划立足点;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城市。其城乡结合(田园城市),区域规划(社会城市)等是20世纪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的思路源泉。
      思考中国的城市化,我们能从田园城市借鉴的很多。
      土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土地归人民所有,正常来说,霍华德所提倡的最困难的环节在中国是不成任何问题的,可是我们只是表面的社会主义,根本上是专制的封建主义,我想这是造成我们城市问题的最更本原因。我们的行政体制、政府职责、税收制度、监督制度在一党专制下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带来了很严重的问题。如城市的发展是“摊大饼”的,就是由于行政分区和税收、土地出让的收入、政绩的考核挂钩,使城市必须“摊大饼”似的发展。所谓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转变发展思路、低碳城市只是解决表面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化疗之于肿瘤。
      我认为这是最根本问题,其它的问题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     书名容易被人误解,不是田园一样的城市,而是田园和城市。关于城市规划的很薄的一本小书,很有启发。
  •     囫囵吞枣,下次细看
  •     这本书是怎么混进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系列的?就算是模拟城市的设计教学都不行吧。
  •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有着相当残忍的社会现实——“残忍”而非“残酷”,是因为这是某种为人尤其是资源配置者在相当长时期内容纳的非公平机制而非绝对强制的现实(我设想,否定强制性现实是某一种人类哲学,很多时候我们会顺从它)。大概不光英国,并且这个时期延续也很长。或者换句话说,当人类生活大面上有了历史性的改善时,回顾之前的经验就显得像是漫长的灾难片。这种缺乏穿越式身体经验洞察的态度,支持了加强当代思维中的批判性,使历史与现实隔膜加剧。是时间和空间的硬性距离,让人无法直接借助对过去异地的认识去帮助处理当代问题。但还好有一些文学作品提供了参照,在《明日的田园城市》里有大量这样作品片段被引为题记——从而让这本书所力图解决的问题十分具体、可感,阅读者有可能形成丰富的想象作为理解本书所依凭的背景。在这里,引用全书题记的一首诗是必要的:
      
      “新的时机赋予新的责任:
      时光使古老的好传统变得陌生;
      要想和真理并肩前进,
      就必须勇往直前努力攀登。
      看啊,真理之光在前方召唤!
      先人的事业我们坚决继承。
      用我们自己的‘五月花’勇探征途,
      迎寒风战恶浪绝路夺生。
      不求靠祖辈血锈迹班驳的钥匙,
      打开那未来的大门。”
      ——J·R·洛威尔《当前的危机》
      
      作者的时代,19世纪中后,英国的社会状况非常不好,社会和宗教问题方面持续着严厉的争执和对抗,战争的喧嚣和军队的冲突则压过了前一组矛盾,而更加使人不安的是过分拥挤的城市集中、农村的进一步衰竭——整个社会面临着几乎无法抑制的社会性癌症,总体性的恶化引起了跨越党派、阶层和地域的焦虑乃至恐慌。与几十年后科布西耶面对的问题有所不同,作者认为当时的英国所遭遇的不是城市本身在结构或功能上的模糊或不妥,而是一个大范围内社会总体性的资源配置失控与流动失衡及其导致的全员噩梦开端。今天,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简单描述为“城市公共设施缺乏,乡村生活贫困落后”,也可以从狄更斯小说中读出黑暗、污浊、穷困、疾病……各种城市问题。但不一定意识到当时当地的观念/信念冲突乃至崩溃,或许在此时此地也能偶尔看到征兆(部分地因为信息传递的延迟和衰减……)。
      
      这大致是作者在本书中介绍的背景,并从这一背景出发提出一套社会学面貌的解决方案——从有限的知识结构出发,我更愿意表达为“某种社会动力学观点及其应用建议”。用文学化的阅读眼光对待此书,最有魅惑力的是三磁极理论,即城市、乡村和城市-乡村这三个吸引人民的生活方式被看作有力量的磁极,以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几何式社会学眼光,创造性地提出城市-乡村(或者说田园城市)这个当时还不存在的第三磁极。从这种眼光出发,他认为已经发现了应如何处理城市和乡村之间因运行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先天性差异造成的衰退危机,便努力完成了尽可能完备的设计:与流传更广泛的城市规划理论不同,他不光关注建筑、交通之类的我们通常理解的规划要点,而是致力于发明新的社会权力机制,以及与之匹配的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新的文化生产程序。并且投放了大量的笔墨在乡村社区发展问题上,甚至以消灭土地主为远期目标之一。
      
      而这本书也迅速地获得了重视和应用——如果一本关于城市-乡村新形态创设的书已经完成了整个田园城市的想象(从新的供水系统到城镇里牛奶店选址,在没有发明汽车的时代提出交通主要依靠铁路,分区规划了图书馆、浴室、有轨电车、鱼市、煤市、收容所、技术学校、洗衣店、奶牛场……力图实现基本生活要素,物质的、精神的,的自给自足),那它确实能构成这样的说服力。英国从维多利亚时代的黑暗解放出来了,抵抗住了社会衰退的历史趋势。从今天信奉者的追述来看,就像作者自信的那样,这本书是一把万能钥匙(他们并且赞美这套理论是富有人民性的)。
      
      严格说,田园城市理论完全有可能被认定为一种乌托邦理论。只是它居然实现了(至少,从它出发,解决了当时迫在眉睫的问题)。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乌托邦。而考察这种成功,相当关键的一点也许在于,我猜测,是他捕捉到了任何乌托邦都必须解决的动力机制问题——到底什么吸引人们在土地上颠沛流转,忍受不幸努力存活?马克思主义认为是阶级仇恨,无政府主义认为是对自由社会的向往,而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是对有限度的幸福经验的记忆和渴望。
      
      说到对有限度的幸福经验的记忆和渴望,每个人的经验都是有限的,而且一个人的心胸也是有限的,视野是有限的,投入到对生活、世界和真理的研究和设想中的精力更是有限的。这几个因素之间的共同作用,使每个人分别形成自己的观念。首先,每个人的观念世界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个人印记:他对痛苦和幸福的经验,他的个人定义。其次,每个人用一辈子的力量去祛除恶劣的心理现实,培育美好的心理现实。然后,当中某些人有意无意制造出了些分泌物——某种理论,或社会研究。最后,这些分泌物有可能被人理解、传播、实践并改造。如果我们对每个人的创造性都有信心的话,可以想象,只要专注于自身,勤奋努力,每个人都能建立一个乌托邦。
      
      进一步地,怎样有效率地建成幸福的乌托邦呢?在相对一致的稳定的逻辑系统中,重要的区别在于前提:巴尔扎克一生难忘困住了自己的遗产继承权,写了一辈子的遗产继承纠葛;马克思,我不了解他的生平,也许他一生难忘莱因河畔产业工人的贫困和愤懑,在理念世界发动无休止的阶级斗争;至于克鲁泡特金,想象力受到被沙俄文化高压的痛苦抑制,竭力用词语建造无政府主义天堂……对于每个理论建构者来说,只有自己的现实,只有自己时代的问题,只有自己身处的社会的焦虑。判断某种理论是否值得信任时,不光要考问这些不同的前提,更可以去考虑对这些前提的处理态度和方式。从危机中可以看到仇恨的永恒性,发明阶级斗争,也可以看到不灭的对有限度的幸福经验的记忆和渴望,发明田园城市。从个人狭隘的信念出发,多数的创伤经验,只是由于自己的局限性以及从而造成的个体认识或想象——就如基督说,原谅他们,他们做的他们自己不知道;就如《古兰经》写道,真主的仆人在路上小心翼翼地走着,蒙昧的人呼喊他们,他们回头答曰:“和平”;就如德里达谈道犹太人如何从受迫害的记忆里解放出来以及进一步解放的途径时说,在不可能宽恕的地方,宽恕才成为可能……错误和伤害,我们念念不忘的东西,没有办法从自身获得释放和拯救。
      
      最后,我自己的前提呼喊着要被正视:当下身处的现实是非常糟糕的。但,仿佛,痛苦一直在消散……我不想说我们的世界是美与幸福的,但美与幸福有可能被发明出来。
      
      
      
  •     bgfb 5o6f rom ta 97 dadmf fam4a roa 5om 96 b6a r6a tm l6 5om 5om 9gm r6a l6f ia6f l6f data 97 87f k7a l6f tgm c7fb tm 96g 97 h6g 9mf dafb y6a ta b7 c7 im roa 5om eam noa omg om6 97 9ma tm eafbea 97 t6f eam o7 ro7fb57 rom6 97 o7f romf l7 4a7 noa 9ma tm lm 9a roa om6f pam pm7pa6g f6 da 9ma yg tgm ia 86 dafb y6a h7a ta b7 da dmf 9gm tgm 9m l7 97 lm ro
  •     这是一本奇书,成书于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不能不敬仰作者的乌托邦理念。只是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城市规划就算没有更糟,也难说有太大的进步。
  •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为何会将一个社会改革家的乌托邦设想中的建造计划做为学科鼻祖?
  •     “事实并不像通常所说的那样只有两种选择——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而有第三种选择。可以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
  •     书里假设的管理者是绝对无利益的,绝对不会出错的的上帝……想象很美好,但转化成现实……难上加难……
  •       折腾了几天,终于回到景观上来了。
      二年级的时候,韩老师就说,若一本译著有多个版本,则应尽量择其佳本。而好的出版社,则是提供佳本的一个保障。
      很多时候,读商务印书馆的书,拍案叫绝的不是原著内容本身,而是精妙的译序。有时我甚至会觉得,把短小精悍的译序细读一遍,也就无需阅读原文了……因为好的译序不但会概括原著全文,还会提及支持者与批评者的意见,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并结合我国国情析……
      《明日的田园城市》里金经元的译序,就很令人眼前一亮:
      有些地方领导人并不鼓励调查研究。他们喜欢攀比外地或外国的“先进经验”,瞧不起乡土文化,又迷信自己的权威。于是只让城市规划人员画图,主意甚至只由他一个人拿,连副手也只能靠边站。多数人的才能受抑制,得宠的只是少数听话的“绘图员”和惯于逢场作戏的“专家”。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财大气粗,甚至请来了“洋绘图员”。这些洋专家本着“做生意就是做生意”的原则,当然无需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用他们“国际水平”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具有诱惑力的方案。在强大行政力量的保证下,这类方案完全有可能实现。尽管此种“政绩工程”脱离国情,壮观有余,实用不足,但是它的巨额造价,足以调动既得利益集团的积极性:讲排场,敢挥霍,也为贪污腐化提供了沃土。
      城市这个有机体和人一样,真正的风貌在于内在素质的反映,浓妆艳抹于事无补,只能进一步揭示自身的内心世界。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城市。要创造什么样的社会,就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
      这是一本关于改革的书。霍华德倡导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大城市发展困难重重、问题严重,于是得让一部分人返回土地,缓解人口过多且肮脏杂乱的城市局面。这让我联想到了中国。为了保证生产,屁颠屁颠地跟在苏联老大哥的尾巴后,中国采取的方式是城乡二元化,农民无法进程,工人无法出城,于是粮食、工业产品两不误。为了有组织地监督生产,缴纳粮食,人民公社诞生了,这无疑是跟苏联老大哥学来的,沙俄农奴制的“改良版”。
      霍华德让一部分人返回土地的方法,是设计乡村“引力”,而这种引力,则是城乡结合。设计改良的目的是:拥有城市般的社交机会同时能够享受大自然;高工资和低租金、低税收的结合;丰富的就业机会;吸引投资;有良好的卫生条件。
      人家的出发点是利用发达的交通,改善乡村的环境以吸引城市居民回流,而我们的方式是限制农民进城,“城乡结合”的方式则是城市扩大,吞并乡村。
      对于后半部分的“人民城市”,总觉得过于矫情~
  •     对不乐观者的说服教育。
  •     自我感觉前言部分的译者序写的非常好,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城市,要创造什么样的社会就要建造什么样的城市,尤其是制度。虽说许多人将此定位为城市规划学的书,但我觉得他本身在挑战一种城乡制度,这才是意义所在。
  •     15土地社区所有制、田园城市来消灭土地私有制、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25社会城市:10个3万人口城市,用高速公交联系,政治联盟,文化协作,可享30万人口城市的设施和便利,又不像其效率低。
  •     新城思想的缘起。霍华德和柯布西耶这类早期的规划师感觉都有社会主义倾向,较少考虑世界的差异性,构建理想的模型。昨天偶然看到大连的城市形态,感觉似乎借鉴了田园城市思想,有空了解一下。
  •     作为专业读物算是可读性比较强的了,非常智慧的理论。
  •     虽然我没太读懂,但我承认这是本好书。这本书优秀的地方应该是它不单想象了一座城市,而且从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多个方面说明该模型的合理性。这也是读起来最困难的,霍华德事无巨细地算了每一笔经济帐,土地的费用、房屋的费用、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全是英镑,我对这个概念太模糊。此外我觉得比较好的是霍华德对于行政管理和社会问题的思考,田园城市不仅仅是为少数人服务,而是考虑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幸福,这是极为难得的。此外各种思想的对比也很好,霍华德确实比傅立叶、欧文要前进了一步。我觉得这样的城市能不能建成不是关键,甚至我觉得在今天很难建成这样的城市,关键在于霍华德为我们城市的未来提供了很好的方向,提供了更多更科学的思考。
  •     金的序写得很犀利,很结合"国情"。
  •     通俗易懂,没有专业壁垒
  •     一种迫切需要再被更深认识的理念
  •     城市试验,试图将城市和农村相结合起来,相互弥补,取长补短。可无奈的是,这只是一道字面上的算术题。
  •     就像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一样,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构想是建立在理想条件下的。与其非议其乌托邦性质,不如把焦点放在如何理解他的构想出发点上。田园城市像是一种平衡,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之中找到平衡点,在两种对立的城市形态中找到立足处。这种中庸的做法,很合乎中国的性情。我承认自己积累的薄弱,还需前行,再回头重读霍华德的社会构想。
  •     似乎有了点意识
  •     这本书真的实现了吗?
  •     1.这篇评论中有一句:“严格说,田园城市理论完全有可能被认定为一种乌托邦理论。”既然“严格说”,为什么是“有可能”?
    2.这篇评论中有一句:“而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是对有限度的幸福经验的记忆和渴望。”请问lz列举的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哪一种不是对幸福的渴望?
  •     本书被誉为城市规划方面的开山之作,但与其说作者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一个理想的田园城市,不如说是以城市规划作为手段,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来实现人类更好的生存。书中处处可见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接触太多思想类的书,加之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不信任,导致我对书中的技术细节毫无兴趣,草草掠过。嗯,当心转专业后的硬着陆……
  •     缺少公共行政、公共财政方面的知识,没完全看明白
  •     我们还没有做出这么一个小镇 目前为止我们做出的小镇都是房产项目
  •     相对于类似于"开山鼻祖"级的高大地位,其实是一个研究社会问题的书记员提出的关于社会改革的宣传册,对于经济社会的运转机制做出了很多设想。100年前的书了,天真乐观之处让人咋舌也让人动容。也许现在读它,只能是再次把城市规划从图拉回人,重新审视城乡作为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容器,其结构形态与其中的社会制度的关系。 喜欢第一章前的引文:“我绝不停止思想斗争,也不让里见在手中昏睡沉沉”——我不会停止思索与质疑,也不会因此停下实践探索的脚步。 有些地方的翻译有明显语病。
  •     100多年前的书。读得很快 ,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有分析图和数据的支撑,没有太多得借鉴,表明了这套理论的产生需要花费比较大的精力与热情去做。如果研究生论文能写成这样一定很棒,不过一定会花费非常长的时间。新且有理,也是这本书能在一百多年之后也会被我读到的原因。
  •     又看了一下。觉得这本书我应该蠢蠢欲读了。
          
    后半部分这种很提神的升华,如果不作为你基于美学世间法(而非那些经管学世间法)的励志性随笔独立成篇而仅附在这个书评里(尽管是好书)的话,我觉得简直有些可惜了。
  •     有点乌托邦……另外把红字译为绯红的信感觉略微妙
  •     呵,绝不至于。而且,反复也是必要的。哪怕宗教信仰中那些简单重复的每日祈祷,都没有一句是废话。
  •     其实本书描述的是霍华德的社会改造理想。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将私人土地所有制改为集体土地所有制)解决目前大城市的问题。这里隐含了这样一个观点:大城市的弊病根源在于土地所有制。
  •     见到了一篇比较专业的读后感
  •     这这这这,应该是一本很好的书。介于我的没有耐心,于是挑了这本最薄的。我以为一周可以看这样的书看两本。。。果然越是简短越是经典越是难懂。本来就不厚的书,有一半的版面都是别人写的前言之类的。看到后面,很多时候就要细细钻研仔细思考了。。哎╮(╯▽╰)╭,真麻烦。。看到一半,我又把它放回了图书馆,希望下次看的时候,能有点更深次的体会,而不是觉得晦涩。
  •     城市规划乌托邦。作者对“田园”城市的设想绝非等同于“花园”城市、“卫星”城市,而是汲取城市和乡村各自长处、摒弃其短的小型复合城市(人口约32000人,这在中国大概只能称之为镇),再由多个这样的城市形成城市带。这样的城市实行经济自给自足、土地无法自由买卖、文化差缺由其他城市补足,以及带点儿中世纪行业公会的色彩,在在表明其保守性格和偏狭格局(并非道德意义上的)。而今天的城建迥异于作者的初衷,国际资本往哪里走,人就往哪里走,走到的地方即是一座城,以及满城的金钱、机会和梦想。当然,还有随这些东西落空而来的幻灭。
  •     运行动力居然是租金,就像小时候我写宇宙航行可以利用计算器上的电池板。还有数不尽的对农业理解的谬误。 神奇的圈内名著。
  •     比读400页的小说吃力多了。天生长着一颗非学术的大脑
  •     薄薄一本,沁人心脾,我辈当以文明孤独漫漫求索路为志业
  •     又在这偶遇sweettii,悼念了。
  •     只是些反复的废话。
  •     理想主义者霍华德
  •     没读到心里去
  •     觉得 霍华德是个幻想家,把人当做棋子,放在他所幻想的田园城市里。。生活发展
  •     一本名字太浪漫,以至于经常被大家误读的牛叉小名著。
  •     为进行社会改革,平衡城乡关系,最终解决伦敦的问题,嗯贫民窟与烟尘(想到中国早年间有些人对田园市的引进不仅仅是空讲名字)
  •     规划课老师叫读的,读了之后发现不规划,很政治
  •     很乐观
  •     实践了,并非实现了。
  •     伟大高尚
  •     没读完,不评价了。
  •     只是一个option。很好的设想,但是将想象转为实际,总是那么艰辛。
  •     对有限度的幸福经验的记忆和渴望,是整套田园城市理论的动力来源。套用在我所成长的北京,套用在老北京人身上,也是这个动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