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的田园城市》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 明日的田园城市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100072250
作者:[英] 埃比尼泽·霍华德
页数:128页

《明日的田园城市》

城市规划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史上经典之作,已发行六版,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如此经久不衰,值得再看。书中内容较少,作者全力阐述的就是一个田园城市的构建。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应对过度城市化的一种解决策略,按照他的想法,若在城市周边方圆按规律布置一些相应的小型田园城市,就能使大城市很多问题(比如居高不下的房价)不攻自破,甚至还可能会造成伦敦这样的国际大城市的瓦解或消失。他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来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逐步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现在看,这个100多年前的主张似乎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幻想的色彩太浓。然而,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1)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显示统治者权威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新模式。(2)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陈腐观念。(3)城乡结构形态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4)城市规划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然而,彻底改造伦敦的时刻,最终将在比现在巴黎、柏林、格拉斯哥、伯明或维也纳展现的更为综合的范围内出现-尚未来到。必须首先解决一个简单问题。必须建设一个小的田园城市作为工作模型,然后才是建设前面谈到的城市群。在完成这些任务,而且完成得很好以后,就必然要改建伦敦,这时,既得利益集团的路障即使没有完全清除也大部分被清除了。

乌托邦的理念 ——读《明日的田园城市》有感

乌托邦的理念——读《明日的田园城市》有感霍华德这本书讲的并不是城市规划,而是社会变革。他提倡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在这个思想背后其实是从资产阶级利益至上到关心人民利益的转变。具体来说,为了解决伦敦等大城市的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张,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通俗来说,就是在一片新的土地上,规划出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城市土地由居民所有,居民所上缴的税收足以支付土地费用和政府财政支出。在这种城市下,居民不仅可以感受乡村的风光,还可以体验城市的便利。并且,这是一个民主的城市,慈善事业、市政工作、基础设施建设等都由居民共同决定。这种城市的优点:一是让农业和工业之间有了密切的联系,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居民不必付高额的土地租金和旧建筑拆除费用,因而支出少。霍华德说,这是介于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一种状况。个人主义关注增加生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关注更公正、平等地分配。而在一个小范围内,社会成员有充分和自由的机会按意愿行事、按意愿生产、自由结成社团;同时社会福利得到保证,集体精神变现为广泛的市政成就。田园城市就是这样的一个小范围。但是这样的城市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首先,把居民理想化。“在这个城市的自由气氛中,那些怀有为社会谋福利之心的人始终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责任感去从事试验,这样就会启发群众的良知并扩大群众的同情心。”性善论的推广?其次,忽视市场的作用。在霍华德的理念中,田园城市中的商店由居民共同决定数量和分布,以避免商店的过多。但是,少的商店意味少的商品,意味少的服务,城市集聚的优势也就没有了。而在城市人口饱和的时候,霍华德提出要原有田园城市的周围规划出新的城市,从而形成一群“社会城市”。这又如何保障已经有聚集效应的城市周围的土地租金不会上涨呢?又如何避免陷入伦敦的困境呢?最后,忽视集聚的力量。城市的集聚最初就是因为集聚——规模经济、规模交易。田园城市则是返回“小国寡民”的状态,城市的优势也缺失了。然而,我们关注的模型背后的思想,这才是最重要的。“过分强大的人为干扰,可能使客观规律暂时受到抑制,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不可能持久,现实生活的教训将使人们最终把它抛弃。”“真正正确的行动体系更需要的不是人为的支撑,而是正确的思想体系。”

霍华德田园城市的土地制度及其利用

针对十九世纪末以伦敦为代表的大城市出现的种种弊端,霍华德提出了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特点、并将两者巧妙结合的发展模式。下文将以土地为线索,对田园城市的土地制度的设立、土地经济效益及土地利用的空间组织进行梳理,原因有二。首先,当时的产业改革家中,一部分人认为发展需要“关注增加生产的必要性”,而另一部分改革家认为产业应当“更公正、平等地分配”。霍华德认为两方找错了争论的焦点,因而呼吁人们关注土地的重要性,因“大部分财富形式都是暂时的”,而“地球可以被认为是永存的”,“土地几乎是唯一依然存在的东西”,“有一种物质财富形式是最长远和最持久的”。 其次,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中,替代了土地私有制的土地社区所有制模式、开垦荒地及随后人口集聚造成的土地升值、土地使用方式的空间组织正是当地居民获益的重要原因。一、土地制度的设立在购地资金的来源上,前五章里霍华德对田园城市的赋税制度如何运行以达到收支平衡进行了详尽解释。田园城市建立在一块面积约为6000英亩的纯耕地上,购地基金来自发放抵押债券, 这笔钱在将来通过农村的地租和城市的税租进行偿还。农村用地部分的收入全部来自地租,地租被使用于四个方面:购地本金偿还,购地利息偿还,工程建设和维护,社会福利发放;城市用地部分的收入分为住宅用地税租、工厂仓库及市场等用地税租,城市税租的使用途径和农村用地的地租十分相似:购地本金偿还、购地利息偿还、公共用途。通过农村的地租和城市税租的收取,避免了征收地方税,“或者至少大大减少了任何强制征税的必要性”,“从这项事业的开始就缴纳地租,其金额将大大有助于支付购地贷款的利息”。 在获得和管理土地资金的方式上,田园城市拥有四个托管人,他们对田园城市的地租进行管理,但没有决定地租使用方式的权利,田园城市属于人民和集体。此外田园城市的中央议会,是田园城市唯一的地产主,和其余各部门一同进行管理。“田园城市的中央议会代表人民,行使地产主根据通常的法律所享有的广泛的权利和特权。土地的私人所有者可以由自己来支配他的土地和来自土地的收入,只要不妨害它的邻居。” 在土地的法律保障上,田园城市实行一种公正的“租地法”,着重保障原土地承租人的利益:原承租人只需出希望租用土地的人给出价格的90%,他就可以继续拥有这款土地;除地租外,新承租人须向原承租人支付该土地的潜在利益(霍华德称之为:“尚未用尽的改进措施的补偿费”)。这样的制度让原承租人有承租土地的“优先权”,这种优先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田园城市、并“增加其积极性和勤奋、土地的生产率”等。 在土地的所有制上,田园城市采用土地社区所有制,代替了当时的土地私有制度。霍华德强调,田园城市的土地尽管属于集体,而田园城市“集体所得的增值”属于每一个田园城市居民,而不是土地私有制模式下拥有土地的地产主。土地社区所有制不需要农民将他们的农业所得交给“地产主”, 田园城市的地租不会在农民将“土地拾掇得更值钱以后加租”,也不会如地产主一样征收“地方税务”,因而农民只需要负担更少的地租。 二、土地的经济效益霍华德认为“大量人口的存在赋予土地大量额外的价值”。田园城市在购地初始,购买的“纯耕地”由于人口数量较低,所以价格较低,而当一定人口聚集在田园城市时,田园城市的土地价值得以增长。这样的情况霍华德称之为“自然增值”,或者更确切地说“集体所得的增值”。而这种增值不属于所谓的“地产主”,而是属于田园城市的居民自己和后来的人。 其次,由于田园城市建立在一片“纯耕地”之上,所以居民们也无需为“旧建筑、为补偿损失以及为高昂的法律费用支付巨额资金”。而究其本质,是因为田园城市在土地投入使用之前,就拥有了统一的“设计和意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而不是像“英国别的城市…那样无秩序地发展。”合理的、完整的规划设计避免了不合理部分拆除的资金浪费,因而比现有的大城市、无序发展的城市更能够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 三、土地利用的空间组织从田园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来看,霍华德所设想的田园城市从内到外,分别布置着:一个5.5英亩面积的大型圆形花园、大型公共建筑、145英亩面积的中央公园、水晶宫(雨天使用、兼具商业功能)、五号大街、住宅、宽420英尺的宏伟大街(其中布置学校、教堂、游戏场等公共设施),随后是工厂仓库等。这样的土地使用的组织方式,使得每一个居民都能够方便接触到花园、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商业设施等。 从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的相互关系上,田园城市的城市用地面积1000英亩,位于总面积6000英亩的田园城市的中心,被农村用地所环绕。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的明确界限和紧密结合,使得城乡之间运输成本大幅减少,彼此所生产的产品或废物得以经济地被利用。在农副产品的运输成本得到大幅度的减少的同时,田园城市的“城市垃圾无需支付昂贵的铁路运费或其他支出,可以很快地返回土地从而增加它的肥力”。 田园城市的土地扩张的原则是:“这种增长将不降低或破坏,而是永远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社会机遇、美丽和方便”,“城市周围始终保留一条乡村带”,并且形成“城市群”,环绕一个中心城市进行布置。霍华德特别强调,这只是多个田园城市的拓扑关系,而不必严格按照他得示意图来进行建设。当第二座田园城市建成时,两座田园城市的必须保持相互独立,通过建立“专设的快速交通”使居民之间得以快速联系。

昨日的“田园城市”

(原作者王阳,拒绝抄袭)对于这本在城市规划的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我打算分两个方面来谈。一方面是这本书的先进与有趣之处,另一方面是它的局限。一、伟大的“田园城市”不同于人们一般理解的田园城市,即风景优美、宜业宜居的乌托邦城市蓝图,原著所着重阐述的,是到达这一理想的社会变革方式。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知道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作者生于1850年,逝世于1928年。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资本主义对人的压榨达到历史顶端的年代。而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进行使得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变化以及社会混乱。而作者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依据自己多年的积累,提出了一套自认有效的解决方案。方案本身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田园城市的具体规划形式(模式),另一部分是达到这一社会状态的各项安排,包括资金筹措、人员迁移、组织形式、运转方式等等,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以这种新形式,取代以伦敦为代表的旧城市形式乃至更核心的——社会运转方式。如本书119页所言,“一个堕落和不道德的体制最终必然走向崩溃……如果他们不同意在他们的旧城址按公平合理的原则重建……(向)一个更愉快、文明世界的人民让步”。具体实现方式是这样的,按书中的逻辑,这个城市(作者认为,先需要一个城市作为实验,取得好的效果然后进行推广)的运转需要一个管理委员会,通过发放抵押债券的方式获得土地,随后以居民每年上缴的少量地租,作为城市运转的资金。相比于伦敦市不断增高的地价,由于田园城市完全是为市民服务,且税务完全能够以公共服务设施等形式反馈给市民,因此居民是乐意交租的,而这笔钱也能在管理之下财尽其用。随后,作者论述了行政管理模式、城市的企业形式等等,在这里我们发现,田园城市的企业,既不同于社会主义者所认同的完全由政府管理,也不是自由主义者所认同的,完全靠市场运作,而是一种“半市营企业”,享有一定的运营权力之外,它的营业与否,还需要由于市民需求的变化情况被决定。(“目前让你干,今后不行”,p60)而市政也与此相应为一种“准市政工作”。在这种基本的架构下,人们自觉地以此模式运转,达到“比现在更个人主义……变得更社会主义”(p95)的效果。最终,因为这种模式的吸引力以及推广,彻底瓦解大城市的现有模式。以上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无论是“大伦敦规划”的大绿环、卫星城和新城的建设、乃至纽约中央公园的建成,名义上可以说是借鉴了田园城市,但实质都并非如此。这是这个设计在历史变迁中的最有趣之处,如批评家罗兰巴特所说“作者死了”,历来的规划师,并没有采用霍华德的社会变革方式,却从这个形式上,得到灵感对社会进行改造。这个形式之前被选定承载的内容被抛下,而这个伟大的形式却能够经久不衰地让设计师发挥想象力,对形式本身产生误读而取代原有内容站在历史的前沿。这是切实发生的历史事实。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必要再次提到,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劳资矛盾、宗教问题、环境问题等等着一切都密集的在那个时代盘踞,而那个时代的智识阶层的大气候,按以赛亚伯林语,是一个“决定论”的时代,无论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还是韦伯的社会文化与新教精神的理论,都认为,一样东西,是社会的决定性力量,而霍华德难得的就在于,他能够提出一个整全性的论述,将各个方面纳入自己的社会改造理论。而这也对以后的规划师,确立了“耳听八方”的传统。而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的城乡统筹、规划时序、规划协作在当今仍属实践的前沿。这也不得不令人赞叹。二、局限的“田园城市”前文说到,后来的规划师,借鉴了许多“田园城市”的东西,却始终游离在霍华德的本意之外。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为何规划师们没有去触碰到核心,仅仅借鉴那个形式?我们并没有理由去怀疑,他们会如一个轻慢的学生,对理论仅仅是蜻蜓点水。而是因为,当时的现实环境,难以按照这个理论去改造。我们可以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市民迁移实验”的现实难度、“田园城市”对民主与法治的极高要求、“半市营企业”形式的不实际等等方面来论述这个方案的漏洞。我们以最后一个方面为例。霍华德认为,这种企业的开闭与否,是在市民的意见影响下决定的。且业主“可以预先充分了解他的危险——有时间为此做准备甚至避免生”(p63)。依据我们现有的经济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市场的信息不充分是绝对的,而企业的关闭与否与现实的供求关系永远存在滞后,抛去市民决定企业开闭的行政成本外,企业不断的调整所耗费的成本是巨大的。而业主本身的积极性也会在这种禁锢(暴力)之下受到打击。这种半市营企业,我们甚至可以看做是所谓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一种变形,超出了时代的实际水平。不可否认,霍华德学识很渊博,然而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持有一种自信,尼采所宣告的“上帝死了”(绝对真理并不存在)的影响还没有产生爆炸,他在构建这个理论大厦的时候,有许多的漏洞并不能为他所见。而现在我们知道的是,每一门学科都还未终结它们的探索,也就是没有最终答案。相应的,我们也看到了霍华德留下的一些后遗症。如今规划师似乎样样都懂,而实际上我们的很多知识都建立在不稳固的其他学科之上,其他学科内部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根本无力承载过多不断更新的知识。我们需要的不是出现一个包涵万有的知识上帝,而是在与不同专家的协作之下(前提当然是我们有一些基础知识),做好我们的空间安排。结语“田园城市”构想的图景是美好的。它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去想象另一种可能。但它的失败也提醒我们,即使是全局性的考虑,我们也只是一个意见的专家,不是“立法者”,只是“阐释者”。而美丽图景最终实现,需要更多切合实际的措施来为他护航。


 明日的田园城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