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教程

出版社:舒放、 段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04出版)
出版日期:1970-1
ISBN:9787307076426
页数:386页

章节摘录

从现实来看,资本主义制度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日趋完善,阶级矛盾逐渐缓和。同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流动不断加快,阶级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19世纪的阶级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封建身份概念的延伸,它是以社会流动极其困难为前提的,即阶级地位很大程度上由出身决定,资本家的儿子生来富贵,无产者世代为工人,永远无产。这种现实在20世纪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的发展,不同阶级地位之间的流动加速;随着新的行业的不断出现,传统的阶级分化成为不同的阶层,并且出现了“新中间阶层”,他们从事管理性、技术性的职业,威望和收入都比较高,既是被雇佣者,又是有产者。所以,用传统的两大对立阶级来分析现代社会已经远远不够了。在上面的论述中,不同的时代,对政治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时代的人们对于政治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尽管如此,通过梳理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古今中外学者对于政治的诠释有诸多共同之处,即政治都离不开权力。所以,我们认为,政治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政治主体围绕权力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以及其运用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对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1)首先政治是由政治主体参与和开展的活动。政治首先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这些行为和活动既包括内在的和心理的,也包括外在的和身体的,前者如人的政治动机、政治愿望、政治抱负等,后者如政治主体的演讲,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等,而这一切都需要有政治主体的参与。政治主体主要针对政治客体而言,在政治过程中处于支配与领导地位,是政治活动的承担者与推动者。从法律角度来说,可以认为政治主体是掌握政治权力、承担政治义务的一方。政治主体总体上来说可分为个人和团体两类。传统社会中,在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政治主体一般只有国家机关和政府官员。随着政党和压力集团等政治组织在政治生活中的出现,政治主体的形式开始多样化。现代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政治团体成为政治主体的主要类型之一,许多政治学派甚至把政治主体当做政治分析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提出了团体理论、精英理论、政治角色理论等,并且开始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组织学、生态学等多种角度分析政府、公民和各种政治团体。(2)政治的核心要素就是权力。一般来说,权力是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它能让人去做本来不想做的事,可以通过使用强制、说服或奖励等手段去改变他人的行为。

前言

作为一本大学教科书,至少应该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有价值的知识体系,并使他们能够方便地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另一个目的就是给老师提供一本好教材,方便老师备课上课,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学者好学,师者好教。为此,本书在国内外出版的多种政治学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充分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学理论和国内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努力构建更为合理的政治学知识体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书一方面作为政治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学习、了解、研究政治学所用。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舒放、段晖、李鹏、胡雅洁、林怀明、王灵珊、刘海燕,他们都是从事政治学及相关理论研究、教学和实践的专家、学者。本书的完成得到了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特向武汉大学出版社舒刚主任及编辑付出的辛劳表示感谢。鉴于我国政治学理论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以及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书籍目录

第1章 政治与政治学1.1 政治的含义1.2 政治学1.2.1 政治学的含义1.2.2 政治学中的基本概念:权力、权威、合法性1.2.3 政治学的研究路径1.3 政治学研究的意义第2章 政治与人2.1 政治中的“人”2.1.1 政治学中“人”的含义2.1.2 政治人2.2 人与政治的关系2.2.1 政治对于人的意义2.2.2 人类生活的政治化2.3 人权2.3.1 人权的含义2.3.2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第3章 国家3.1 国家概述3.1.1 国家的定义3.1.2 国家学说3.1.3 民族与国家的构成要素3.1.4 国家自主性3.1.5 国家建构的危机3.2 国家结构形式3.2.1 单一制国家3.2.2 联邦制国家3.2.3 邦联制国家第4章 国家机构4.1 国家元首4.1.1 国家元首概述4.1.2 国家元首的分类4.2 立法机关4.2.1 立法机关概述4.2.2 立法机关的组织形式4.2.3 立法机关的职权4.3 行政机关4.3.1 行政机关概述4.3.2 行政机关的组织形式4.4 司法机关第5章 政党与政党制度5.1 政党的概念5.1.1 政党的含义5.1.2 政党的类型5.1.3 政党的功能5.2 政党制度5.2.1 政党制度的概述5.2.2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5.2.3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5.2.4 政党制度与政府的关系第6章 利益集团6.1 利益集团的界定6.1.1 利益集团的含义6.1.2 利益集团的兴起与发展6.1.3 政治学关于利益集团的理论6.2 利益集团的类型和作用6.2.1 利益集团的类型6.2.2 利益集团的作用6.3 利益集团的策略6.3.1 利益集团策略的分类6.3.2 直接院外活动6.3.3 间接院外活动第7章 政治家7.1 政治家的概述7.1.1 政治家的内涵7.1.2 政治家与政治精英、政客、官僚7.2 政治家的类型与影响因素7.2.1 政治家的类型7.2.2 成为政治家的条件7.3 政治家的产生与作用7.3.1 政治家的产生7.3.2 政治家的作用第8章 政治意识形态8.1 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8.1.1 意识形态的含义8.1.2 意识形态的特征8.2 意识形态的功能8.3 主要的政治意识形态8.3.1 主要的政治意识形态概观8.3.2 自由主义(Liberalism)8.3.3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8.3.4 社会主义(Socialism)8.3.5 民族主义(Nationalism)8.3.6 其他政治意识形态第9章 民主政治9.1 民主政治的内涵9.1.1 民主的概念9.1.2 民主理论9.1.3 民主政治9.2 民主政治发展的要素与作用9.2.1 民主政治发展的要素9.2.2 民主政治的作用9.3 民主政治的模式9.3.1 西方民主政治的模式9.3.2 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第10章 政治参与10.1 政治参与的内涵10.1.1 政治参与的含义10.1.2 政治参与的形式10.1.3 政治参与的意义10.2 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10.2.1 国家层面的宏观影响因素10.2.2 公民层面的微观影响因素10.3 选举与选举制度10.3.1 选举与政治参与10.3.2 选举概述10.3.3 选举制度第11章 政治沟通11.1 政治沟通的界定11.1.1 政治沟通的概念11.1.2 政治沟通理论诞生的背景11.1.3 政治沟通的基本特征11.1.4 政治沟通的作用11.2 政治沟通的过程11.2.1 政治沟通过程的模式11.2.2 影响政治沟通的因素11.3 政治沟通的媒介11.3.1 大众传媒与大众传媒工具(MassMedia)11.3.2 人际传播11.4 民意测验11.4.1 民意11.4.2 民意测验第12章 政治文化12.1 政治文化研究12.1.1 “文化”与“政治文化”12.1.2 政治文化研究的缘起12.1.3 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12.1.4 政治文化研究的学术贡献及其遭受的批评12.2 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12.2.1 政治文化的含义12.2.2 政治文化的特征12.3 政治文化的成分和类型12.3.1 政治文化的成分12.3.2 政治文化的类型12.4 政治文化的功能12.4.1 政治文化的功能12.4.2 作为新型政治文化的社会资本第13章 政治社会化13.1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与特征13.1.1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13.1.2 政治社会化的特征13.2 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与类型13.2.1 政治社会化的媒介13.2.2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13.3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第14章 政治变迁14.1 政治变迁的内涵14.1.1 政治变迁的界定14.1.2 政治变迁的类型14.1.3 政治变迁的一般过程14.1.4 政治变迁的社会原因14.2 政治变迁的途径14.2.1 政治革命14.2.2 政治改革14.3 政治变迁与政治稳定14.3.1 政治稳定的界定14.3.2 政治变迁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研究14.3.3 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14.3.4 政治稳定的实现途径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政治学教程》:公共管理/MPA创新规划教材

作者简介

《政治学教程》在国内外出版的多种政治学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充分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学理论和国内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努力构建更为合理的政治学基本知识体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政治学教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着力构建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在阐释“政治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政治与人”、“国家”、“国家机构”、“政党与政党制度”、“利益集团”、“政治家”、“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参与”、“政治沟通”、“政治文化”等政治学基本问题,最后通过对“民主政治”的讨论以及对“政治变迁”的分析,完成了《政治学教程》的知识构建。《政治学教程》适合公共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MPA学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关注公共管理的广大读者使用。

图书封面


 政治学教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这本教材挺不错的,观点比较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