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中文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49535705
作者:周言,康凌
页数:20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跟随蒋先生读书 章培恒 1952年夏秋间,全国高等学校开展了院系调整工作。其结果,不但许多有名、无名的高等院校就此消失,就是继续存在下去的,其所设学科也大为减少。与此相应,教师和学生尤其是教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调动。学生的调动是有明确规律的,甲校的某系并入乙校的相应系后,其学生就全都转过去;教师的调动却呈五花八门之势,即使其所在的校系继续存在,一部分教师也仍被调到其他的——而且往往不止一个——学校任职。如其所在的系并入另一校了,教师却不都并入该校,而是向几个学校分流。当时,被撤销的学校不必说,就是保留下来的学校,其师生能留在原单位的也只是少数,大部分都被调至其他地方,包括外省市的学校;上海的师生就有远调东北、西北等地的。这空前绝后的壮举,奠定了建国后全国高等学校的格局和传统,我们至今仍承受着它的余荫。只不过在我们这些老人脑子中如此宏大、红火的场面,现在的青年大学生却已一无所知了,想起来真使人不胜感慨,生活到底比别的一切都强大。 院系调整以前,我虽然已在大学里悠闲地度过了三个多学期(因为第四个学期没有读完就生病休学了),高兴时偶尔去听听课,否则就随便翻翻书,日子打发得颇为惬意,但却不知学问为何物。院系调整后,我从就读的上海学院中文系转入复旦大学,听到了很多著名教授的课,养成了眼高手低的习气。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认为眼高手低不但对青年是绝对必要的,就是到了老年也仍然如此。一般说来,年轻人很难达到眼高手低的地步,倘不准他眼高手低,那他就只能眼低手低,一辈子向所谓专家、教授也者顶礼膜拜,也就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出息。实际上,只有眼先高了,手才能跟着高上去,但在手高了以后,如果眼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那么,发展到一定阶段,他就会自满自足,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了。所以,我认为我进入复旦后的第一大收获,就是从原先眼低手低进到了眼高手低。在这方面,我首先应该感谢朱东润先生和贾植芳先生,而使我改变原先的手低状态的,则是蒋天枢先生。尽管我现在仍然手低,但比起原先,到底有所不同了。 蒋先生字秉南,江苏徐州人,生于1903年,逝世于1988年。1927年至1929年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求学,师事梁启超、陈寅恪诸先生。毕业后曾在河南大学、东北大学等校任教,1943年担任复旦大学教授,直至去世。蒋先生始终坚持陈寅恪先生的传统,忠于学术,对曲学阿世的行为深恶痛绝,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没有写过一篇趋时的学术文章,也没有参与过任何一次学术批判;在我的印象中,他甚至没有在系里、校内的学术批判会议上发过言。他的著作,无论是关于先秦的《诗经》、《楚辞》,还是关于清代的全祖望、杭世骏,都是为了发掘出真实的情况,加以描述,此外没有其他的目的。在陈寅恪研究方面同样如此。 1953年9月11日,蒋先生特地从上海去广州拜谒陈先生,在那里逗留了大约十天。临行前,陈先生作《广州赠别蒋秉南》诗: 不比平原十日游,独来南海吊残秋。 瘴江收骨殊多事,骨化成灰恨未休。 孙盛阳秋海外传,所南心史井中全。 文章存佚关兴废,怀古伤今涕泗涟。

内容概要

周言,《知识人》丛书主编,《凤凰周刊》特约撰稿人,著有《王国维与民国政治》、《革命时代的知识人》等,编有《辛亥百年:回顾与反思》、《不确定的遗产:哈佛辛亥百年演讲录》等书。
康凌,上海人,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参与编辑《丘东平研究资料》,并译有《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文章散见《读书》、《鲁迅研究月刊》、《热风学术》、《史料与阐释》、《东吴学术》等刊。

书籍目录

复旦篇
我跟随蒋先生读书章培恒(3)
我心中的贾植芳先生(之一)陈思和(12)
“胡风分子”
——我心中的贾植芳先生(之二)陈思和(19)
我心中的贾植芳先生(之三)陈思和(29)
历史的门
——贾植芳先生散记李辉(38)
沧溟何辽阔,龙性岂易驯
——贾植芳先生琐记张新颖(44)
记忆的碎片
——怀念蒋孔阳先生郜元宝(54)
我的老师潘旭澜先生王彬彬(60)
四月骊歌
——送别章先生吴盛青(76)
从庸常到戏剧化
——谨以此文纪念恩师许道明先生徐珏(88)
骆玉明老师张新颖(95)
同学少年都不贱郜元宝(99)
从军训到毕业季孙洁(105)
华东师大篇
施蛰存先生侧记陈子善(115)
丽娃河上的文化幽灵张闳(122)
师大忆旧格非(151)
丽娃河吕约(163)
没有人看见草生长毛尖(169)
在文学回到人学立场的日子里李劼(177)

编辑推荐

《海上中文系》收录了章培恒、陈思和、李辉、陈子善、格非、毛尖、李劼等诸多名家的散文(随笔),风格各异,但纪事颇有趣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20世纪后半期海上两大中文系——复旦中文系、华师大中文系的流风余韵。章培恒、陈思和、李辉、陈子善、格非、毛尖、张闳等娓娓讲述复旦中文系、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先生之风”。

作者简介

《海上中文系》是一组精选的随笔集,分为复旦篇和华师大篇,主要围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两大中文系而展开,多角度地展现了那个时期沪上两大中文系师生的多个面相,尤其是几位学术大家的流风余韵,进而呈现出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以及教育界、学术界的侧影。
《海上中文系》汇集了章培恒、陈思和、李辉、陈子善、格非、毛尖等诸多名家的文字,尽管风格各异,有的平实,有的华丽,但都情深意浓,尽显复旦中文系、华师大中文系两大中文系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透过先生之风,也可以感受到当时文学界、学术界的思想脉搏。


 海上中文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真不错,收录的大多是当下文坛的著名学者和作家,如章培恒、陈子善、陈思和、格非、毛尖、李劼等等。文风虽然不同,但从不同的个人视角回想70—90年代中文系的青春岁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文字中透出的单纯而又令人温暖的师生情谊,孜孜不倦的求知冲动。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华师大中文系比复旦的有趣,80年代后期挺好玩的,复旦的基本是5,60年代的
  •     个人比较喜欢复旦部分,很想去那个时候的复旦中文系感受气氛~~
  •     读一本大书
  •     还是不通人情世故的李劼那篇最好看,不捧师,真性情……
  •     对军训满怀美好回忆津津乐道的女老师,真是不知道她在想什么....王彬彬教授说自己进洛阳外国语学院时被一辆大卡车拉进大别山区,从此做了很多被活埋的梦,这个才是真实回忆吧。
  •     貌似就这样被忽略了......
  •     本周在上海游学,主要就是去复旦与华东师大听课,正巧邂逅到一本编选的回忆两所学校中文系师长与生活的集子,就带来看了。给我的感觉是:复旦的回忆文厚重,而华东师大更显轻盈;复旦更注重学术积淀与传承,华东师大则更具诗意与性情(当然,按李劼们的说法,如今已几乎荡然无存)。我不知道这些文字能否涵盖,或者说真实反映两所学校中文系各自的特质,单就这本书里体现的情况来看,我还是更对复旦有好感,这其实也透露了我对待文学的态度
  •     终于读到了《丽娃河上的文化幽灵》,所写的80年代的华师大真是令人无限向往。如果做个对比,曾经中北和后门文化,大概对应着闵行半条油腻的小吃街和城乡结合部卖山寨货的mall;争着传阅谈论书籍,大概对应着偌大的图书馆里却没什么人看书……大概就是生不逢时吧!
  •     复旦那一趴就是“怀念X老师”,华师大这趴就好看很多,意气风发,岁月峥嵘。
  •     谢谢康凌赠书。
  •     华东师大的部分比复旦有趣多了。一个是潇洒才子,一个是严肃学人。
  •     很久以前读的了,印象中前几篇比较好,之后就不那么有感染力。
  •     复旦的更像正统的回忆录。而华东师大绚烂多姿,自有一种意味在里面。一直很羡慕八九十年代的精神状态。如今的中文系啊。今生是与华师无缘,因一个老师知道华东师大的丽娃河。也曾有老师说推荐你去华师中文系吧,可我不喜欢上海。印象深刻的就是格非,毛尖,李劼。2016.9.22,秋分。
  •     何其幸运何其幸运,当时的自己。只是当时不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