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32761234
作者:(意)保罗·乔尔达诺
页数:346页

内容概要

保罗•乔尔达诺,意大利著名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处女作《质数的孤独》获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最年轻的得主。
魏怡,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副教授,译有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等。

作者简介

我逃到了普利亚,也在阿富汗的士兵中间生活过。
然而,当我即将与伴侣分手的时候,我才发现了那种孤单。
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得主乔尔达诺新作
延续2011年度畅销小说《质数的孤独》之清新文艺范
在阿富汗战火历炼中实现人性与文学的双重蜕变与升华
在ICE前线作战基地,我遇见了一些与我年纪相仿的男孩子。我意识到,如果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战争,那这场在阿富汗的战争就是我这一代人的战争。我开始想象,在这个反常的背景下,这块军人的地盘里一切会是什么样。于是,一回到家里,我就着手写作《人体》。
2011年,凭借畅销书《质数的孤独》,意大利80后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让中国读者记住了他。事实上,《人体》距离他的处女作《质数的孤独》在意大利出版有五年之久,这五年里,乔尔达诺一直在寻找下一本书的主题。直到他跟随部队前往阿富战争第一线,短短的十天留给他极富冲击的印象并结交了一位同龄人朋友,他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其实每一代人都会经历属于自己那一代的战争。
《人体》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小说,但并不停留在字面上的“战争”,除了硝烟纷飞的战场,乔尔达诺更多触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情感上的战争、家人间的战争……每一个书中人物都经历了痛苦的蜕变,从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到最终发现自己变成了自己都觉得陌生的成年人,要去承担他们并不想或是还未准备好去承担的责任。


 人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拆弹部队》在影片的一开头打出一排字幕:“战争就是毒品”,本书的开头也是如此,第一段就点明了全书的主旨:“在任务完成后的几年里,这些年轻人中的每一个都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无法辨认。对于另外一段生命,也就是以往那段生活的记忆,也因此染上了一层不真实的、人为的色彩。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能确定那些事真的发生过,或者至少不能确定它们就发生在自己身上。”对书中那些年轻的意大利小伙子来说,去阿富汗执行任务的六个月就是摧毁了他们一生的毒品。这并不是说他们沉溺且享受战争带来的杀戮快感,他们丝毫没有对战争上瘾。这里的“毒品”指的是战争的破坏性,维系他们对这个世界原有认识的梁柱轰然倒塌,所有置身其中的人都变得如此的迷茫和无助,一旦陷入了这种情况,所有人的生活将永远地偏离原先的生活轨道,再也无法回归常态。想想看吧,如果你眼睁睁的看着前几天还坐在你对面的阿富汗卡车司机,被塔利班用钝刀割下了首级扔到你面前,你还能无忧无虑的畅想以后和妻子到阿富汗旅游,带她见识一下单峰驼吗?如果你看到那个跟你热火朝天的讨论网恋问题,一派天真浪漫的战友,被爆炸毁容,且全身瘫痪的时候,你还能在夜晚柔声哄孩子入睡,并为她讲述一个美好的童话故事吗?答案是不能。尼采对人性有如下论断:“人是一根绳索,连接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绳索悬于深渊上方。”在战争这座地狱的熔炉里,所有人都在“人性”和“兽性”的交锋中挣扎,正如雷内准尉看到民用卡车爆炸,庆幸那不是他们的车的时候,他在事后回想起来,才意识到那一刻他失去了人性。战争迫使每个人窥视人性的深渊,从深渊中反射出每个人最阴暗、最自私的一面,这是他们自己都无法面对的。故事的开头已是多年以后,埃吉托中尉在阅兵式里发现了已经退伍的雷内准尉和他的家人,他原先干净利落的平头已经长出了栗色的卷发,看起来温柔沉静,似乎已经将军旅生涯洗刷干净,变成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丈夫和父亲。他们略显局促的寒暄,雷内邀请埃吉托去他上班的餐厅光顾,“我一定去,”埃吉托承诺道,不过他们都明白,这句话永远不会兑现。当初他们在装甲车边上度过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然而共同分担忧愁和悔恨的那一幕已经成为了他们目前都想极力逃避的事实。似乎逃离了那些人和那个地方,他们就会忘记战争所带来的一切伤害。战争就像一枚楔子,残酷无情地钉入每个被席卷进去的生命,将之一分为二。在故事的末尾,所有幸存者都试图重建他们的生活,可是生活不能简单地推倒重来,他们之后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被战争后遗症所影响。他们早已残破不堪,如果说这就是他们的成长,那这代价未免太过惨烈。让我们回到整件事情的原点,小伙子们享受着出发执行任务之前最后的休闲时光。切尔德纳因为女友阿涅西执意要去吃日本料理而争吵;耶特里因为妈妈还把他当小孩子而争吵;雷内因为情人怀孕了他不想要这个孩子而争吵……他们觉得生活真是让人烦心,可是,他们却永远的失去了这简单琐碎的烦心生活,永远也找不回来了。刊于7.13 第760期 《周末画报》
  •     《人体》的故事发生在战乱还未平息的阿富汗,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意大利维和部队的娃娃兵。这个故事里只有一点点战争的场面,大部分是青春期少年因身体骚动而诱发的各种感情事件和恶作剧。他们用身体感受、思考、承担责任,就像使用刚刚分发下来的军事装备。但“人体”不仅是他们最基本的军事装备,而且还左右了他们的精神,引导他们完成自己的使命。这群角色里面既有好色之徒也有禁欲者。这是意大利年轻粒子物理学家保罗·乔尔达诺的第二本小说,在《质数的孤独》中,他探讨了孤独的不可化约性,在这本《人体》中,他探讨人体在命运中的权重:人体并不仅仅听命于人的精神,而是在关键时刻左右人的行为动机。乔尔达诺的两本小说都有明晰的主题,先不论这些主题的哲学深度,仅仅考查他用主题来约束整个故事的能力,就得承认他确实已具备专业作家的才能。这本小说有好几个主角,如果以最能激发读者对其命运的关注度来排序,那第一名应该是一等兵耶特里。耶特里二十岁,仍是处男。他由母亲独自带大,母亲对他十分溺爱,在他随部队开拔的那天还要给他剪指甲,这可能就是导致他非常晚熟的原因。他在阿富汗的军营里爱上了长得并不好看的女兵赞皮耶里,但是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最平常的玩笑,赞皮耶里却喜欢他的同伴,那个最喜欢惹事生非的好色之徒切德尔纳。耶特里在这个三角恋情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但是他最终以高昂的代价扳回了一局。耶特里的故事结局有点残忍,这点让人怀疑与作者乔尔达诺的某种文学报负有关。悲剧最终是铸成了,但是人物对自我的表现不足。耶特里这个人无疑很可爱,但他离一个真正的悲剧人物还相差甚远。读者为他付出的代价感到惋惜,但还没有达到悲愤的地步。第二个引起读者关注的是准尉雷内。他本来是个广受欢迎地下“性工作者”,就是在他奔赴阿富汗之前,他的一个客户通知他怀了他的孩子。他是个天主教徒,打胎对他来说是个难以触犯的禁忌,这件事让他非常苦恼。雷内准尉的军营生活就是围绕着这件牵动人心的事而转,但这并不构成他让人关注的命运。他的故事主要在战后,他为了赢得战友寡妻的爱情不得不采取自己之前做生意的那种方式。他这份爱情里面既有奉献又有殉情,写得优美感动又带着浓厚的黑色幽默气息。当然,书里篇幅花费最多的是随队军医埃吉托,他和女上司伊蕾娜的情感纠葛和身体对抗主导着这本书一大半的趣味。伊蕾娜性感、火辣,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占据着主动,而且还擅长运用诡计赢取一场又一场胜利。她就是那些可以带领艺术家的精神飞升到永恒高度的完美女性,而埃吉托军医则是潜藏在意大利军营中的”小浮士德“,最终被”美“——伊蕾娜的身体和对身体的自信——所俘获。小说里其他几个角色也写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乔尔达诺塑造人物的才能,凡是读过《质数的孤独》的读者都会有很深的印象。实际上他最让人欣赏的地方还在于他处理情感上有效的节制。这本书把这一点表现的也更充分,比如那些意大利士兵在战斗之后,打扫战场,捡拾被自制地雷炸得粉碎的战友尸体,乔尔达诺运用了一些黑色幽默的笔法,但是他做到了张驰有度,既不轻佻又激愤。这本书的不足在于对阿富汗这个故事发生地的描绘比较肤浅,除了以有限的笔触描写了它局部的地貌和一次沙尘暴之外,这个小说的故事与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并不大,把它看成发生在意大利本土的一处军营中也没有问题。而那场与塔利班分子的遭遇战,除了枪声、地雷和几个形如鬼魅的身影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描绘的非常简略。这并不是一本战争纪实小说,仍然是一个青春爱情小说。青春期的爱情总是形而上化的,对爱过度认真,把责任看得无比重要,因而,美梦总是与幻灭共存,激情常常演化为残忍。这么高的精神约束恰好与身体的强烈骚动相契合。
  •     拖到现在才来看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嫌弃封面丑。好吧……其实就只有这一个原因……看完以后就更加坚定了以貌买书的信念- -……原谅我紧紧抓着外貌不放,想问几个问题:一,封面上两人紧握着的手,男的那么乐观的眼神,真的适合做这本书的封面吗?二,腰封上的那段话——“我逃到了普利亚,也在阿富汗的士兵中间生活过。然而,当我即将与伴侣分手的时候,我才发现了那种孤单。”,其实和小说没多大关系,小说的主题并不是围绕与伴侣分别时的孤独。那么作为宣传与推荐的一部分,为什么写在腰封上?三,最后,通过上面两个问题,我想说的是,封面的莫名其妙、腰封的指向不明,是不是可以认为是因为小说的不够深刻?在《质数的孤独》后,作者试图写深刻的主题,于是把目光转向战争,希冀通过战争来触摸一代人的迷茫。但是,个人觉得,没有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大概是无法把这个主题写深刻的。不是选了深刻的主题就代表可以写深刻。忽略作者获得的奖项与好评,你们真的觉得这本小说够好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更喜欢质数的孤独
  •     其实人体的意义我一直没明了,
  •     三星半
  •     有种要写战争创伤后遗症的感觉,“人体”这个名字可能是想要暗示只剩下躯壳,灵魂这个生命的实质却在战争中丢失。又是一本忧郁的书,但是并不会影响到读者的心情。如果作者是个心理学家,可能更能剖析透彻,但是事实上描写也挺生动了。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一部分缺失了,每个人的那一部分都不同,但那一部分恰恰都是生命中最生动的地方。
  •     现代性的战争描述,许多人物的勾连错杂以至于模糊了战争本性与个体成长的具体样貌。只窥得一角。或许又是质数的孤独有惯性的少女追求的通俗情感诉求,青春文学的矫情劲
  •     永远不要崇拜战争,因为你们都未曾亲身经历过它。
  •     孤独 孤独 孤独
  •     年轻士兵的挣扎,人性的撕裂
  •     作者延续《质数的孤独》的写作风格写了很多人的不同的孤独,前面大半篇幅都在絮叨,精彩部分从后三分之一开始,除了描写战争的残酷,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意思,而且结构太散,不如首部作品。
  •     没有读过的第一本书惊艳,但是被死前还想着电脑恋人,还有在死后与战友遗孀相会那几个画面感动,战争残酷。
  •     想读啊~当年可是哭着读完《质数的孤独》的啊~////拖延症患者终于读完了。好像比《质数的孤独》好,但是毕竟不是让人能产生共鸣的故事。
  •     不像质数那么好读,至少质数可以轻松地重温,但仍然对作者的人物描写很着迷,每个人想逃避的,被迫面对的,和最终选择的道路,其中的过程耐人寻味
  •     一直在好奇,现在我们看伊拉克的视角,是不是和当年其他国家看抗战一样,不过是新闻最后的一段简讯。也好奇,很多很多年后,伊拉克的小孩子会不会也像我们一样咬牙背着历史书、恨着美国人。可是那些士兵啊,不管是哪国人,也不过就是孩子,昨天还在玩手机打游戏,今天就要面对流血和死亡。一夜老去,无法回头。
  •     看不懂要表达什么
  •     这本的价值感觉没那么高?感觉作者太想突出悲剧效应,反而被结果牵着鼻子走了。。。
  •     一开始以为自己不会喜欢这么硬派的题材,结果还是觉得很好看。
  •     不能与他的第一本书相提并论。缺乏新的意,平淡。没有充分反映出战争对人性的撕裂和扭曲。
  •     大概是前年得的書,當時一直未能讀下去。今日讀完全書,回頭翻引言,大有和書中的士兵們一樣的恍若隔世感。 家庭是什麽?戰爭是怎樣發生的?如何成為一名真正的士兵? 作者沒有給答案。埃及托和雷內好像給了不同的答案。我亦沒有找尋到答案。但卻有幸看到了找尋答案路上的風景。 保羅在這本書里也深刻描寫了他所要表述的孤獨。 補:對埃及托姐姐的那段描寫,尤其是父親的檢查那段,有馬爾克斯的感覺。
  •     从《质数的孤独》到《人体》,乔尔达诺跨越了一个自己的距离,借由成长的内核,他完成了自己身的成长。
  •     环境与内心融合的一种感觉,而不是隔靴搔痒在那乱做作。
  •     其实面对战争是容易的 困难的是如何回来
  •     ಥ_ಥ
  •     中文在表达上,稍有些绕
  •     非常失望。我认为这种偷换概念的做法应该适可而止了。
  •     “成年人没有真正的朋友,这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事实。最美好的年代已经逝去,你只能满足于回忆。可是,耶特里比回忆要好。”求切德尔纳和小处男的番外QAQ
  •     看哭了 像是我能深刻感受到的那种孤独
  •     我觉得相当失败的一本书。作者从不同人物的角度来完成这本书,每个人的个性也都挺鲜明,但就是让我提不起来劲。让我感觉这样反而使得这本书有了太多累赘,重要的东西却没那么突出。
  •     一部关于战争的小说,战场上的士兵,不管有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感情,在战争里,仅仅是人体~
  •     这不是那种读起来酣畅淋漓欲罢不能的小说。全书2/3之前都在等待爆发的时刻,铺垫长的就像在阿富汗的日子一样让人疲惫与绝望。以至于爆发的时候显得太短。小说是了解外国军队在阿富汗驻军生活的窗口,也能体会到战争对年轻的生命的创伤。人就是这样残酷脆弱无能又自私的生物啊。折腾到最后,都是为了内心的安宁。
  •     你还记得我们在坎佐伊山谷小路上看到的那蝰蛇吗?你当然记得。接上来路上你都紧紧抓着我的胳膊,你吓坏了,坎波雷西夫人,你在吓坏的时候非常性感。等我一回家,就把咱们的房间挂满蛇、蜘蛛、蟑螂和老鼠,这样你就会一直紧紧地靠着我。P163。比质数的孤独好上几条街。
  •     年轻人在不同城市里上班,同事有活泼机灵的,也有内向少语的,但绝大多数人内心都只想下班,而非上班。同样,欧洲士兵去阿富汗服役,各色人等编排在了一起,恐怕他们也只想回家。某天,一个地雷炸了,猝不及防。普通日常虽然没有地雷,但有其他。生而为人,承受力可以有多强?然后最终,一切又都将过去。
  •     电子版
  •     不在我的盘子里
  •     对战争题材毫无抵抗力。。。那些老拿质数的孤独来对比的够了好吗。。。我感觉翻译得还行,至少没有东北味【。
  •     8' 2017/03/01~02, 05~07 4h50 并没有想象中宏大的激烈的战争场面,只是士兵们在基地中待命的时日,和执行仅一项任务——护送阿富汗司机穿过山谷——中所遇的武装冲突。但却切实地感受到每一个士兵,他们都是活生生的,六个月的经历就足以带给他们某种翻天覆地刻骨铭心的影响。这么总结起来也很轻易很理所当然般,但看着作者花很多篇幅描写各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和他们独特鲜活的心理和生活背景,每个人都立体完整、沉甸甸的。真实的重量压在虚浮的想象和认识之上,警戒着那种略见一斑的自得。
  •     开始以黑暗童话似的开始 孤独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我看下去 结尾很无趣
  •     读了第一章,跟质数的孤独一样有一点治郁。
  •     今天终于把它看完了。给里给气的。
  •     现代战争中“崇高”这个词已经无影无踪了。一次简单的任务和死亡,就轻易摧毁了他们的内心。Why we fight.
  •     感觉还是质数的孤独好看,这本不懂, 战争,我现在对这个话题不甚兴趣。简直是翻完的。现在回忆起来,只有丝毫印象。作者果然是去过战场,才写出这部小说的。
  •     读得沮丧极了,硬撑着读完的。感觉和质数的孤独相比,能融入的情境大大减少。就这么做了一个理解面狭隘的读者,很不甘心。
  •     “当我们才十八岁,刚刚开始热爱这个世界,热爱生活;然而我们不得不对它开炮。”反战的致敬书,2天就读完了,是太好读还是太熟悉以致于知道接下来要发生啥?
  •     如同《质数的孤独》一样,这本描写意大利士兵在阿富汗战场,每个人面对战争,生活,彼此之间的各种行为和内心的不同,那只能说是这个世界很多彩,好好做自己,不留遗憾
  •     翻译不知所云,
  •     我觉得作者好弱
  •     一般
  •     被困在一个牢房里,有时候是无法自救的。
  •     有书评指出书名「人体」表达的含义类似于「躯壳」,与「灵魂」对应。这么诠释很容易地让我想到一部探讨类似主题的作品:《攻壳机动队》——英文名更为直白——Ghost in the Shell。 尽管小说以战争题材为框架,但其关于灵与肉的内核——灵与肉的相互影响、对组成的母体——人的影响——有着更一般的内涵。这里套用一句功壳SAC中草雉素子的话:「即使再次相遇,我也可能不是现在的我了。」
  •     封面差点吓跑我,虽然对战争题材……。不过还是带感又萌
  •     意大利人名难记出新高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