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克主义:后现代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53102407
作者:阎嘉
页数:300页

书籍目录

目录
导言西方不是“西方”
第一部分后现代语境中的西方文学理论
第一章马赛克主义:走向21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
一、命名“马赛克主义”的缘由
二、理论是否已经“死亡”
三、如何看待“反传统”的姿态
第二章21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走向与问题
一、走向21世纪的西方文论的基本面貌
二、“杂色”并存中的重要脉络
三、“价值重估”与文学经典问题
第三章“理论之后”的理论与文学理论
一、从“总体性”理论走向理论的“多元化”和否定理论
二、社会语境的重要性与各种激进思潮的激荡
三、“碎片化”之后的理论形态与格局
第四章文本解读与文学感悟在理论建构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大都市的空间改造与现代性的文学体验
一、不同的研究理路:威廉斯、本雅明、哈维
二、“总体性”:物质性改造与内心体验的变化
三、无可奈何花落去:现代性的文学体验
第六章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一、后现代主义的论争与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二、从哲学和文化批判转向政治和经济批判
三、“时空压缩”与后现代审美现象的特征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与戴维·哈维
一、从理论奠基到转向: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溯源
二、回归经典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发展空间的拓展
三、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第二部分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
第八章“理论之后”的文学与文学理论生产的三个问题
一、对文学与文学理论定位的反思
二、对文学传统的反思
三、对文学理论形态的反思
第九章美国汉学与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汉学心态”
一、问题的缘起与欧美汉学的传统
二、美国汉学的学术路径与特色
三、纠缠于“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错位
第十章“多元化”在当代中国文学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第十一章当代中国文学理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本土问题意识”与“创造性转化”
二、反思和批判自身的局限性
三、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四、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面临的挑战
第十二章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寻梦想与新传统的形成
一、“现代性”作为社会历史进程与作为文学追求
二、新传统:“唯新是尚”与“现代化焦虑症”
三、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已经终结还是未竟事业
第十三章中国文学理论的新传统与多元文化格局
一、主导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多元格局
二、“场域”:各种新传统并存的语境
三、各种新传统所面临的困惑与难题
四、移植异质性理论的问题与难题
第三部分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研究
第十四章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
一、相关词语的含义与界定的问题
二、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问题产生的语境与研究路向
三、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第十五章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文化定位
一、传统知识分子精英的文化想象与文化定位
二、文化想象与文化定位:文化价值的认同
三、现代知识分子的分层与价值选择的分化
第十六章农家乐:一个“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文本
一、本土性:民间自发生长出来的审美样本
二、公共消费空间:后现代主义的聚合物
三、“场域”:一个客观关系的网络
四、文化消费:快乐、符号与意义
五、后现代拼盘:休闲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十七章时空压缩与审美体验
第十八章文化研究关键词
一、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二、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
三、阶级(Class)
四、现代主义(Modernism)
五、身份/认同(Identity)
六、社群(Community)
七、情感结构(Structures of Feeling)
八、赛博空间(Cyberspace)
九、价值(Value)
十、理论(Theory)
十一、文本/文本性(Text/Textuality)
十二、审美(Aesthetic)
后记


 马赛克主义:后现代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从标题上看,这本不太厚也不算太薄的书一定会带着强烈的理论气息,让那些平时不怎么读理论书籍的人望而却步。通读全书以后,我却发现这是一本“接地气”的书:在谈论文学、文化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多元化等这些问题的背后,作者不时会探讨当代中国学者的身份危机问题,第十五章更是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其标题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文化定位”。这本书尽管披着“文学”、“文艺学”的外衣,却对所有学者或立志走上学术道路的人有启发意义。一、理论层面的当代中国学者身份危机当代中国学者身份危机主要表现在理论与现实这两大层面。首先来谈理论。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学者的困境之一是过度依赖西方理论,却又不一定掌握了其精髓,这是一种“盲人摸象”般的窘境。虽然地球正在慢慢变成一个村落,但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毕竟还存在着,当代中国学者在理解西方的术语时可能会出现偏差,如“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概念在中国被误读。在此背景下写就的文章甚至书籍就有了隔山打牛的嫌疑。这是当代西方学者不敢恭维当代中国学者的原因之一。一个悖论是,西方的汉学研究却可以搞得风生水起,让中国的同仁们马首是瞻,比如上周来川大做报告的史景迁引得万人空巷。而当代中国学者有多少熟悉自己国家的传统呢?这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但这毕竟让他们像断线风筝一般失去了依靠。西方的学者们却在研究时始终没有脱离自己的伟大传统。事关理论的另一个方面是怎样看待理论本身。作者认为学界流行用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的方法去分析文本(包括理论文本),将其关进语言的牢笼里,与现实世界脱钩。而作者支持另一种看待理论的方式,即不仅要分析文本本身的文字,也要对文字以外的意识形态、生活背景、时代特点等有所了解。比如,作者在课堂上经常会提到西方美术史,他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博物馆里面很多的名画容易发霉呢?是因为颜料这个媒材在当时不像现在是现成的可以直接购买的,需要画家自行调制,因此色彩往往能做到独一无二、无法复制。而原材料往往含有动物或植物的成分(即有机物),因此这样的画作随着岁月的流逝,如果不加以保护、修复,就会长霉。对此,他特意举了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女仆去购买原材料的细节。二、现实层面的当代中国学者身份危机在现实层面,当代中国学者依然矛盾,他们既重视现实,又忽略现实。重视现实,乃是当代中国学者不得不遵循既定的学术机制:评奖、评优等等。关键的一点是目前通过显而易见的学术成果(如出版了多少本书,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少论文)来衡量一个学者是否还焕发着学术青春。在作者看来,当代中国学者可以分为三类:技术型、智囊型、人文型。人文型学者的处境最为堪忧,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他们不像理工科的技术型学者那样,拥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技术,获得的研究项目资金也往往只是前者的零头;学而优则仕的智囊型学者,其地位和收入更为稳固。而人文型学者如今面对申报研究项目也会斟酌再三,因为现在要取得资金必须提供发票,假设一个项目有十万,学者只拿出了一万的发票,那么其余九万就如同冻结了一般,即使他背后付出的努力值得得到十万,也无法达到。在这种情况下,势必有不少学者会选择逃避或放弃申请研究项目:项目花几年做下来,可能没有丝毫回报,还要自己掏腰包;或者在收集发票上花了比做科研还要多的时间和精力,苦不堪言。忽视现实,是主要当代中国学者没有问题意识。他们将各种理论走马观花式地引进中国,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的现实问题有何帮助和启发,往往被当代中国学者忽视。作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大卫·哈维的空间理论有很深的研究,他没有止步于理论的层面,而是试图在理论和现实间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如本书的第十六章“农家乐:一个‘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文本”。三、当代中国学者身份危机对于当代中国学者的身份危机,作者有没有提出什么解决办法呢?我想作者更多地是对后来者(上路人)进行劝勉,因为学术体制的改进、完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结合本书内容,以及平时在课堂上的耳濡目染,我想作者对做学问有以下两大方面的要求:1、用开放的眼光做学问作者认为无论是中国的古人还是西方的古人,都对通才很是期望。在中国代表性的例子是《梦溪笔谈》中的林逋,他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却又熟稔世事。西方的例子举了多才多艺的达芬奇,不仅是画坛巨擘,也是科学达人。而现行的学术体制下,专业和方向越分越细,当代中国学者们往往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耕耘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却甚少去关注临近学科的既有知识和最新动态。虽然这也算是学者现状的“马赛克主义”,但是作者实际上认为每个版块之间都应该有交流、互动。此外,在课堂上,作者针对学文艺学的同学提了几点起码的要求,我认为这是开放眼光的一种表现。第一,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虽然如今用计算器敲打文字已成为一种习惯,但用毛笔书写却能陶冶性情,也提醒我们尊重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第二,精通至少一门外语。外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书籍和文章的原意,省去他人转译带来的麻烦。第三,多读哲学著作。文艺学与哲学有不少重合之处,而后者的历史和范围更广,多读哲学著作有助于开阔视野,提高对艰深理论的领悟。第四,掌握至少一门与文学或艺术有关的技艺。现在许多研究文学艺术的人,却连一门相关技艺都不懂,没有相关的文学或艺术感觉,其研究成果应该打上一个问号。2、用敬畏的态度做学术这一点在《马赛克主义》后记里的最后一段话得到了充分体现:“我曾经对自己的学生们说过,取得学位仅仅是学术道路和学术生涯的起点,仅仅是上路的开端。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如今是否真的上了路。尽管如此,我依然相信,如果自己还热爱理论并以至为职业和使命,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只要保持在路上的状态,那么迟早会有所回报的。当回报到来时,那份欣喜当然难以言喻,也绝非圈外人士所能体悟。只不过,这回报绝非金钱、虚名、地位或其他东西。”(见原书第300页)总之,《马赛克主义:后现代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是一本将理论是现实相结合的、每一个“准备上路”或“在路上”的人都应该去读的好书!首发于符号学论坛:http://www.semiotics.net.cn/index.php/publications_view/index/4030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马赛克的概括很精到,并且会多少让人联想到曾经一统(中国)天下的马克思主义。书中概括美国汉学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状况:“新批评”解读文本的功夫,加上对资料的占有,加上在颠覆心态主导下的“问题意识”,加上追求“新理论”的目标,就可以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对于起步阶段的研究者,似乎也挺有启发意义。关于主线/大路与岔道/小路的比喻也可进一步推广,即传统主流研究(此乃大路与主线)的价值自不能忽视,但形形色色的岔道与小路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正是它们的交织才绘成了一幅真实而复杂的意义以及方法的地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