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两岸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32157687
作者:[肯尼亚]恩古吉·瓦·提安哥
页数:211页

内容概要

恩古吉·瓦·提安哥(1938— ),肯尼亚小说家、剧作家、政论家,生于利穆鲁一农民家庭。一九六四年毕业于乌干达马赫雷雷大学,后入英国利兹大学续修文学。一九六七年回国,在内罗毕大学任教,改英国文学系为非洲文学和语言系。一九七七年因抗议当局对英语的强制性教育而被政府逮捕,获释后与家人过着流亡的生活,直到肯尼亚前总统阿拉普·莫伊下台才终于得以安全回国。 他的作品还包括《孩子,你别哭》《一粒麦种》《血染的花瓣》《十字架上的魔鬼》等。恩古吉现居美国,在纽约大学任教并继续写作。

作者简介

故事发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围绕是否继续给少女施行割礼,恪守传统和皈依了上帝的两个吉库尤村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主人公瓦伊亚吉的父亲是氏族里的先知,预见到白人即将得势,把他送进教会学校读书。但瓦伊亚吉学完后依旧回到村里,为吉库尤人办起独立学校,由于工作出色,被人们当作救星。他主张“教育救国”,代表的是由受过教育者组成的弱小的中间力量。大河两岸基本的社会力量一个是由瓦伊亚吉的同村人卡波尼领导的传统派,另外一个是以居住在对岸的约苏亚为首的白人派。两派的形成和斗争都是由白人入主非洲造成的。瓦伊亚吉本人是两种传统的产物,这决定了他在两种势力之间徘徊:一方面努力维护民族传统,另一方面又追求西方式的自由恋爱,结果陷入了与两方面的冲突,最后堕入绝境。
诺贝尔奖热门人选、东非文学奖得主恩古吉
被收入肯尼亚中学课本的非洲经典小说
恩古吉首部用本土语言吉库尤语写作的作品
描写吉库尤族敌对村落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这条河从未干涸,藐视干旱和饥荒,也不为两个族群的权力之争所动容。”

小说对肯尼亚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尖锐批评,也表达了一代年轻人的幻灭感。
——米琴,专栏作家

一部描写文化冲击下的吉库尤的小说,时不时从简单中见证伟大。
——《卫报》

本书具备了克制、智慧、细腻等罕见的特点。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大河两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大学时,曾上过一门叫做Globalization的课程,我还记得老师把我们分成N个小组,让我们每一个组去研究虽然尚存但正在被全球化浪潮吞没的一些小众文化现象,比如非洲某个部落还在延续割礼等种种。很多文化很野蛮,很传统,很有特点,他们的消失不免让人感叹这个世界在趋同,在变得越来越boring。反过来想想,多彩的代价是什么?是争端,是血腥,是落后,是残忍。就像我们常常一边在心里咒骂各种古建筑被拆毁,一边又无法忍受古建筑的各种非便捷性。比如让你半夜起来跑到外面蹲茅坑,你乐意不?当然,传统的消失让人心痛,但是,如果用传统替换便捷,有几个人真的愿意承受?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这真的是一个老套但却让人感到悲伤的故事,古老的部族拥有古老的预言:要挡住白人,保持传统。当白人来的时候,整个部族却分裂成了两派,一部分接受了白人的传教,一部分顽固的坚持抵抗被同化。顽固派领袖藏了个心眼,让自己的继承人去学习白人的先进性,发扬教育,以科学对科学,反抗到底。不过,为了维持正统,儿子当然还是要根正苗红地接受成人礼。于是乎一个既有知识又保守的怪物被塑造出来了,由于他大力推行教育,还一度被族人视为英雄。可见即便是没文化的人,也知道“知识就是力量”。另一派呢,就叫“先进派”吧!就是意识到白人先进性,进而选择接受基督教进行自我救赎,反抗无人性的割礼暴行。结果无奈地是,领袖的女儿仍然觉得实行割礼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女人,而且也不觉得与信奉基督有任何冲突。她强行去参加了割礼仪式,断绝了父女关系,最后把自己整挂了,结果我们可爱滴小怪物受到了刺激。“肿么可以有这么勇敢的姑娘?”小怪物心里想。只不过,这娃智商有点儿捉急,开始把统一两派当为己任,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只能当一个工作狂。嗯,上面说过的,一度被顽固派族人视为英雄。可是好景不长,真是应了那句爬得越高摔得就越惨,小怪物喜欢上了勇敢女孩儿的姐姐,两派势不两立,喜欢也只能偷偷摸摸地喜欢。可是纸包不住火啊,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最后还是被大家知道了,英雄重重地摔下神坛,就因为喜欢上了一个三观跟自己都不一样的姑娘,荷尔蒙真可怕,于是,这个故事就这样讲完了。凭什么就觉得自己有能力让两派握手言和?问题压根不在知识的补充,价值观的鸿沟根本无法填补,自己一厢情愿地觉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后就觉得自己能改变这一切,哪儿来的自信呢?真是无知者无畏,他确实有点儿善良,但是这样的善良只是愚蠢。
  •     阅读肯尼亚小说家恩古吉•瓦•提安哥的《大河两岸》(The River Between)时,让我想到了另一本以前读过且很喜欢的书,尼日利亚小说家钦努阿•阿契贝的《这个世界土崩瓦解了》(Things Fall Apart)。两个故事都是关于基督教文化引入非洲后,当地原住民出现的变化、问题、困惑和混乱。《大河两岸》讲述了发生在肯尼亚吉库尤族部落里两个隔河相邻村子的故事,一方皈依上帝成为基督徒,另一方秉承传统,保持部族的纯洁,双方的矛盾则聚焦于是否继续在女性成年时进行割礼。基督教徒试图禁止这种陋习,他们视之为异教徒愚蠢的罪过,而传统派对“白人的宗教”极不信任,觉得割礼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恪守习俗而斗争不断。而主人公是夹在两方之间的瓦伊亚吉,作为部族中先知穆戈的后代、颇有名望的长者查格的独子,他的命运已然天定。部族中的几代先知都预见了衣着像蝴蝶般华丽的白人的入侵,因此他肩负重任,必须引导村庄与村民,突破旧习俗的羁绊,同时迎接新文化的挑战。作为一个接受过传教士教育的年轻人,瓦伊亚吉了解西方文化,并力图通过兴办教育,改善人民的愚昧无知。瓦伊亚吉还力图缓解白人派和传统派的矛盾,弥合基督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取基督教信仰中的永恒真理,与本族的风俗习惯相融合。他还号召族人团结一致,对抗殖民统治,争取政治自由。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难以调和和逾越的。而且更可怕的是,以卡波尼为首的传统势力对老人政治的式微更是耿耿于怀,欲置瓦伊亚吉于死地而后快。但这部小说真正让我在意的确是女性角色,这可能和我自身作为女性有关。总的来说,整个吉库尤族社会依旧处于重男轻女的状态,故事女性角色几乎都默默无声,并被排斥于政治和经济领域之外,使她们成为社会中最脆弱的成员。如白人派领袖约苏亚的妻子米莉阿姆,文静并善良,忍耐且顺从,她对“叛教”的小女儿穆索妮的不幸死亡只能低声痛哭,因为“她对上帝的虔诚和信仰是与她对丈夫多少有点害怕的心理连在一起的”,既然约苏亚已经不认女儿,她也不敢拂其意。米莉阿姆的信仰宗教不过是效仿别人的做法而已,这个土生土长的吉库尤的心灵深处,“还处于沉睡之中”。相较而言,米莉阿姆的两个女儿妮娅姆布拉和穆索妮则充满了胆量和勇气,敢于为了自己信仰、自己幸福而挺身而出,不惧周遭人们的眼光和责难。以穆索妮为例,她在父权至上的传统和压力下被迫成为了基督教徒,但她却逃出家门,心里呐喊着,“我要按照部族的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女人”。在穆索妮看来,她参加割礼并没有背叛父亲和基督教信仰,只是不想脱离部族,想和同族的少女一样,完成神圣的仪式,成为一名真正的吉库尤女人。卡梅奴和马库尤这两道山梁之间日夜川流不息的霍尼亚河,见证了无数的伤心事,至今依旧静静流淌着深深的忧伤。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生在囹圄,儿女私情。 Ps:每次看到讲述时代感的爱情,就感觉横在当代年轻人爱情鸿沟还蛮单纯的,所谓钱能解决都不是事哈。
  •     哈哈
  •     没有什么中间地带~如果你是一个人~只能两头不讨好~
  •     喜欢,虽然作者人品不咋地
  •     2016.11.25读过
  •     Waiyaki Nyambura Muthoni 的故事
  •     肯尼亚未独立之前的社会缩影
  •     虽说是中经典,但这根本就是长篇了吧。以前没明白的知识分子软弱性,在这本书里学到了。
  •     题材优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