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在故国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
ISBN:9787805055725
作者:张建术
页数:302页

内容概要

张建术于1982年最初发表诗文,曾在北京远郊区当过三年半知青,后在一家国企混迹多年。1993年,他辞职专事写作,曾一度靠写叙事作品维生。但在此前,已陆续写有三百余首诗歌,并出版一本诗集。
主要作品:1995年出版诗集《流亡在故国》、1995年在《传记文学》发表中篇报告文学《魔镜里的钱钟书》、1995年应上海《文汇报》之约写作并连载发表长篇小说《断层》、1998年在《当代》发表中篇报告文学《天佑中华》、1999年出版思想类图书《超越魔障》、2002、2003年应《中国国家地理》之约写作游记《重走徐霞客游滇路》、《沿运河而行》、2000年前后应《北京日报》之约撰写系列论文、2010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集《魔镜里的钱钟书》、最新作品为长篇小说《雪焰》(未出版)
作者陆续整理出已有作品计6卷,分别为:诗歌《流亡在故国》、报告文学《魔镜里的钱钟书》(已出版)、小说《断层》、小说《雪焰》、散文《活着万岁》、杂文《让上帝笑去吧》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梦断热带雨林
阳台
夜色天堂
海边
知觉
红帆
雪焰
雾区
如焚的噩梦辗转反侧
天堂无窗
心如乱麻的时候
流亡在故国
第二辑 陌生人
美洲鸵
序歌
鸡冠山
夜歌

参观自然博物馆
在我长睡醒来
被子晒出来
过客
拼插
新生
星期日值班随想
世界上走着好些疯人
戏说《沉沦》
雨和雪的故事
中国 谁在流泪
陌生人
去了一个好国家
塑料鹰
千万 不要碰
第三辑 匿名列车
船长
断续秋歌
脸的寻找
夹道
寂静
我终于看到了一条流动的河
乐手 女孩
暮色
我真不愿意相信
乘坐在匿名的列车上
我在一眼水井中划船
太阳和月亮的故事
让我生活
证明
曾经在一个除夕听舒伯特《未完成交响乐》
都市
蝴蝶
夜风
送ZM赴美
童谣:风筝
世界上奔跑着百十辆人车
女人的雪
冬夜河上黑黝黝
前奏
在雨季
秋圃
寂寞松林
黎明
玫瑰记忆
这支歌
今天的雪天格外美丽
货车
偶遇故人
表格
雪在悄悄融化
夜空
重现的时光
第四辑 三岔口(长诗)
第五辑 可还属于我
山区的路
山村夜即题
京城的街上跑过一队马车
我梦见放过的小马
狼牙山学童
我又走在山坡道上
雹打在华北的田野上
挑头的蝈蝈
狗的殡葬
雨忆
可还属于我
山谷呵 山谷
平原叙事
第六辑 帘幕
雨后的街
筒子河
我走在祖国每一寸土地
今夜风很大
毕加索原创中国展厅
除夕
与其说
街心
夜读胡同
枷赋
极地
底层(组诗)
渴睡
背影
苦笑
小巷备忘录
毛毛雨
琥珀
小船在湖边柳树是系着
雪地上的脚印是美丽的

印象:伏夜
沉默的煤
缥缈的豆青帘幕
当我
花石子记忆
某年隧道
纪念章
朝景
随想片断
每一天街上都人来车往
碎影(什锦小诗辑)
雕像
提示
眼镜
智者的话
题辞
前夜
自己的花
动画
雁阵当空
蜂刺:一种规则
童声
夜栖者
夜吹口琴者
抽屉
写信
市民
三月
窗外有一株高高的白杨
冬日话题
断章
罗密欧朱丽叶佚事
夏日
知己
爱与不爱
截句
车尔尼雪夫斯斟的小屋
岁月随想

作者简介

张建术1995年出版的诗集。
萧乾生前曾对作者讲:“你的诗集,我拿起来就放不下了,连着看了好几天。说到底是你的诗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你的诗集在文学史上会占有一席之地的,我确信这一点。”
作者早年热衷于诗歌创作,前后写了三百多首新体诗,这里编选了他的210首。全书编为6辑,从内容上,这些诗作不仅表现了作者视野情怀的浓度和多样,更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表现了国内现实生活。他不仅抒写城市生活,也以眷恋之情抒写了辽阔的乡村。他的诗作与众不同,首先是因为他赋予这些抒写以不寻常的感情深度与思想深度,成熟的技巧和语言的音乐性。
作者在诗歌创作上,贯彻了他在《在中国诗歌形式初探及现代格律诗》中的主张。试图以他的实践,为音乐性的汉语新诗格律诗,提供一些接近成熟的范式。
作者认为,不同题材内容的诗,需要配合上不同的笔墨。从他的诗作中,至少可以辨认出纯浪漫抒情诗的笔墨、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相揉和的笔墨以及象征思辨的笔墨等几套笔墨。老诗人邵燕祥说,从他的诗中“更感觉到一种创造的生气”。
作者始终坚持诗人一定要在诗里铺设通向他人心灵的栈桥或暗桥的主张。一位在新西兰留学的中国学生读过这些诗后说:“读这些诗非常地震撼。他的诗写得那么早,可是放在今天读却一点都不过时。”


 流亡在故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热爱生活的“孤独旅人”——读《流亡在故国》萧 乾在文学这座金字塔上,诗高踞于顶端。我虽有时喜读诗作,但往往理解不透,对诗论就更望而生畏了。可由于一次偶然的机缘,我喜欢上张建术的诗集《流亡在故国》了。首先吸引我的是诗界(以及杂文界)高手邵燕祥为此书写的序言。燕祥慨叹说:“我确在未曾入史的作者和作品中,不断发现真正的诗。七十年代是这样,八十年代是这样,九十年代似乎更是这样。”确实,连我这槛外人也被这诗集吸引住了。序言还对张建术的诗风介绍说,“现实早已变了形,如实写来,适成荒诞。荒诞的现实诉诸诗人的感性,诗人又诉诸荒诞的诗篇。从象征或实写中,都能触摸到诗人批判的锋芒。”进而并且论断说:“任何时候真正的诗人都是批判的,因为诗人都是感性的理想主义者。”这段话使我对诗人们肃然起敬,而《流亡在故国》充分表现了这种批判的锋芒。在《狗的殡葬》一诗中,诗人描写了这么怵目惊心、令人发指的景象:“一个打落地主牙齿的庄稼老汉/披麻戴孝爬行/在一个黄土灼热的正晌午/在一副狗的棺材后面/死狗的主人是村长。”诗人谴责“文革”说:“让所有的语辞都出自一套模具/让所有的公民都做不知计算报酬的齿轮和螺丝钉/靠金字塔型的官吏机器推动生产/却又为什么打碎重造的‘革委会’,怪圈依旧。”另一处谴责说:“这里,千篇一律的矫情的鹅油汤/无休止熬制/灌满了传播媒体和麻醉的耳朵/肥皂泡飘上飘下,虚幻彩虹,欺哄感觉/经络学家精明透顶/却不肯帮中国工人算一算细账。”他甚至感慨道:“文明史分明写着/一部分人的为所欲为/必以多数人的龟孙命运为低偿。”诗人不仅这样激扬蹈厉地呐喊,有时他笔下也充满了柔情。例如那首《我梦见放过的一匹小马》就使人感到诗人的抚摸。“一匹霜栗色/长腿少年似的小马/悠悠地走在水渠土坝/走在芳草萋萋的山坡下/悠悠的,我和它/绿色的草汁液/沽在白白的小牙/暖洋洋的草上我昏昏地睡着/沉眠里犹听见咯嚓咯嚓/一觉醒来在我头前它安静地卧着/朦胧中我舒畅地说这说那,跟它/它清澈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归途上继续我俩的谈话/毛耳朵蹭得我怪痒,我想起啥说啥/炊烟正涂抹浓重的晚霞。”在《夜读胡同》里,诗人这样咏北京街景:“玄暮下横斜着婆婆娑娑的宁静/老槐杈间弥漫着流泻着青白的路灯/小街门关闭着 一胎一胎旧魔新梦。”在《极地》中,他描写在太平间工作的一位老工人:“在死去的人中间他是活人/在活着的人中间他是圣人/他似乎早已站在了生与死的界外/在绝对的宁静中看待一切。”我不断在张建术这部诗集里发现奇思。例如《某年隧道》:“某年我跃入隧道,呼隆即为黑暗掩没/可恨这里教你说不出道不出/四通八方都是坍塌的感觉绝境的响动/却又是黑暗沼泽里浆子叫你天神膂力也打不出光亮/打不出一星半点哑嗓子的闷雷。”下面写“鹰狼的狞厉之眼缀于伸手不见五指/背信弃义之风肆虐如无人之境。”写得狰狞可怕!街景时常引起诗思。在《挑头的帼帼》中,诗人描写农夫把一部分山野挑进了城:“三百只笼囚着三百名山野的歌手/就这样空悠悠越过了几道山梁/百十里密实青纱帐/唱入了汽车喇叭的旋律中/翡翠绿的小生灵/成了会唱歌的商品在街角出售。”在《童谣.风筝》中,作者咏道:“凤仙子伸出一万只手/从孩子们手中抽出一万根线/一万根线撒出一万只风筝/一万只风筝牵动着一万张小脸。”这部诗集里,有几首节选的长诗,也有近三十首随感式的“什锦小诗”。作者曾在北方农村插队生活过。不少诗咏着北方的故土:写乡间四季景物,写雹打在华北的田野上。在《北方,我亲切的家园》中,诗人咏道:“多少次坐在机井的高台/让目光越过开阔的田野/望远方绛紫微青的群山/一个钟点,一个钟点/夏日的空气那样灼人。”充满了乡土气息。在《故土》一诗中,作者歌颂了山谷。在长诗《平原叙事》中,作者又怀念起“湿土的味道玉米的味道/播散于眼望无边的细雨轻烟。”咏景物之外,诗集更引人注目的是气魄宏伟的哲思。诗人时而遨翔于三岔口,“从地球这一面,世纪这一端,纪壤地带,滚动起来”,时而又把漫长的历史,比作绵延起伏的沙山。他幻想在一眼水井中划船,“日日,月月,年年/老也划不进港湾”。他把雨形容作“天和地的连线,是他充满幻想的编织”。他说世上的路那样多,“第一个从荆棘中通过的人是伟大而艰辛的/第二个寻途而行的人是幸福和不易的/再后来就有拥挤和冲撞发生/并且要设置警察/路也就变成战场了。”在《序歌》中,诗人认为“解放仍然是人生的主题/得救始终是心灵的哭声/地球在天空吱吱呀呀运行/这哭声穿透九千年文明”。随处表现出的是悲天悯人的情感。散文家往往带着感情看事物,可我们这位诗人却常从日常事物本身来抒发诗情。他咏《沉默的煤》,把抽屉咏成“是一张抿着千言万语的嘴/拉开来是无言的舌头/卷进去哗喇燃烧的思想”。最妙的是那首《表格》:“把许多个生动的人生抽象/将每个丰富的人生切割/抽象成级别职务,分工/切割出宽格、窄格、长格、方格//有一点像井田、有一点像阡陌/却是没有任何感觉的几何/一条扛拉平了智慧和愚笨/几行格遮掩掉良心和罪恶//对于有的人,一张表格/就是他终生受用的软床/对于有的人,这张纸却是他死也涉不出的黑暗色沼泽//是一个法力无边的符咒/一叠纸就能永久钉一千个活泼/真像动物园的铁网、铁栅/只一层就造成了我们特殊的生活。”在《黎明》一诗中,他说:“黎明是一块巨大的磁铁/躺着的都被它吸直起来/都傻乎乎出了家门钻进严寒/每个人都为无形的编码所遥控/走规定路线/扎进大大小小有墙的方格。” 诗人时而把具体的抽象化了,时而又把抽象具体化了。作者有时咏西方名画,有时咏名曲。我特别喜欢诗人在一个除夕听舒伯特《未完成交响乐》那首:“没有橡树和玫瑰的春天/穷愁而卑微的土地/蜿蜒出一条幸福的小河/手握着扔不脱的辛酸杯盏/却点踏出轻捷歌咏的脚步。”在作为诗集题名的《流亡在故国》中,作者这样亮相:“我商业时代的行吟人/既不愿做资本的奴隶/也不想做奴隶的主人/咏唱、一辈子不失赤子之心。”说到艺术师承,他自称“我是舒伯特的弟兄,波德莱尔的远亲/《李太白全集》《资本论》的诵读者/室内乐和荒山狼嗥的东方知音/楼顶上一只人性刺猬。”大多数书的后记是些事务性的交待,《流亡在故国》的“后记”却是一篇耐人寻味的诗论。他首先强调的是“独立性”,并认为这是诗人必须坚守独立自由的权利,自由写作的权利,独立地观察、判断、洞悉、感悟。他不拒绝已有的人类思想成果,并寻找一切最新鲜有力的思想创造。他反对死抱着流行的教条,而在于全面、独到地吸取和创造。他认为诗不必纯,应当表现并批判生活。他还坚持诗人在生活中应当是性情中人。他经常不懈地感受、研究、捕捉、透视并提炼人生。但他厌烦故弄玄虚地看待人生。诗人应在经验的层面,理性的层面,诗意的层面上。他既不放弃现实,也不复制现实,而应穿透现实的层层坚甲硬壳,直取本质。他自称是孤独的旅人,走的是潮外路。然而读他的诗,深深感到他热爱生活,有所追求,也有所批判的。本文最初发表于1996年3月2日《羊城晚报》,后收入《萧乾文集》。
  •     流亡在故国•序邵燕祥从没有读过张建术的诗,无从想见其人。这本《流亡在故国》,读到最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屋》有这么两句:最寒冷的思想家吟咏人间最温暖的事物最孤独的房子里产生最不孤独的著作我想我也许多少参透一点诗人的心情。不过,他不光吟咏最温暖的事物,也吟咏那些使人心寒齿冷、汗毛倒竖的事物;他时或走出自己的小屋,却是“流亡在故事”,并且心乱如麻,噩梦如焚;但他毕竟有“北方,我亲切的家园”,在乡村,在城市,在诗人孤独的时候,他的诗也不孤独。除了个别的诗章,都没注明写作年月。或是不需要吧。因为这些诗不是编年的事件记录,我们就把它当作本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一个诗人的心路历程看好了。诗人出入于现实和幻想之间。他在《雨和雪的故事》里,写盘古后悔将混沌一团的天地辟开,苦思冥想如何把天地重新连在一起,终于撕扯云絮,搓成银线,这就是雨,他放声大笑,脸上皱纹绽开,这就是雷鸣和电闪。然而云尽了,雨停了,随风来的是互不连接的雪片。一个虚幻的梦破了。这不是有点像西绪弗斯的寓言吗?我不知道这样的“故事”是诗人目睹了狼牙山的学童挑水不胜重担憋红了脸,目睹了曾经打落过地主牙齿的庄稼汉如今怎样为村长的狗披麻戴孝,以及人间种种忧患以后“编织”出来的,还是先已体验了盘古的苦恼,却仍然不能不面对这使人痛苦的一切。诗人出入于象征和实写之间。诗人写《天堂无窗》,写《夹道》,写《某年隧道》,这“隧道”已进入“现在进行时态”,是一种象征;他意犹未尽,又捉笔写了像《中国谁在流泪》、《雾区》、《夜色天堂》、《朝景》以至《三岔口》这样直接抒发现实感受的篇章。然而“实写”不“实”因为都已变形,成为荒诞,现实也早就变形,如实写来,适成荒诞。荒诞的现实诉诸诗人的感性,诗人又诉诸荒诞的诗篇。诗人在这里不是写学术论文,更不是写政论,只宜推敲,不必挑剔。不过,无论从象征或实写中,都能触摸到诗人的批判锋芒。任何时候真正的诗人都是批判的,因为诗人都是感性的理想主义者;而从来没有无追求的批判,能在诗人痛苦的批判中听出诗人对真善美的虔诚追求,就算把诗和诗人都读懂了。当然,在这里还有一些抒情之作纯是属于个人的,如《缥缈的豆青云》,幽思绵邈,情怀绸缪。这一百多首诗,从风格手法笔调看,是相当多样的。这自然因是作者多年的结集,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加上不同题材也要求相应的变化。比起我们有时读到一位诗人几十年一贯地原地踏步、“统一风格”,我们更感觉到一种创造的生气。我们习惯所称的当代新诗史,也许真的只是一部以出场先后为序,以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为参照的众多诗人的诗作发表史。……“诗失而求诸野”,我确在未曾入史的作者和作品中不断发现真正的诗,真正的诗人。七十年代是这样,八十年代是这样,九十年代似乎更加是这样。因此,虽然我过去不认识张建术,这回从这卷诗认识了他,故乐意为他作序。我不懂得什么诗学理论,只是作一个读者涵泳其中。写读后文字我常喜欢摘录一些清词丽句,这回我有意避免摘引,是留待读者朋友们自己去获得那发现的惊喜,去品尝,去咀嚼,去回味。此文收录在邵燕祥《一窗四季》和《我所认识的诗人》两本书中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流亡在故国•序
      
       邵燕祥
      
       从没有读过张建术的诗,无从想见其人。
       这本《流亡在故国》,读到最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屋》有这么两句:
       最寒冷的思想家吟咏人间最温暖的事物
       最孤独的房子里产生最不孤独的著作
       我想我也许多少参透一点诗人的心情。不过,他不光吟咏最温暖的事物,也吟咏那些使人心寒齿冷、汗毛倒竖的事物;他时或走出自己的小屋,却是“流亡在故事”,并且心乱如麻,噩梦如焚;但他毕竟有“北方,我亲切的家园”,在乡村,在城市,在诗人孤独的时候,他的诗也不孤独。
       除了个别的诗章,都没注明写作年月。或是不需要吧。因为这些诗不是编年的事件记录,我们就把它当作本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一个诗人的心路历程看好了。诗人出入于现实和幻想之间。他在《雨和雪的故事》里,写盘古后悔将混沌一团的天地辟开,苦思冥想如何把天地重新连在一起,终于撕扯云絮,搓成银线,这就是雨,他放声大笑,脸上皱纹绽开,这就是雷鸣和电闪。然而云尽了,雨停了,随风来的是互不连接的雪片。一个虚幻的梦破了。这不是有点像西绪弗斯的寓言吗?我不知道这样的“故事”是诗人目睹了狼牙山的学童挑水不胜重担憋红了脸,目睹了曾经打落过地主牙齿的庄稼汉如今怎样为村长的狗披麻戴孝,以及人间种种忧患以后“编织”出来的,还是先已体验了盘古的苦恼,却仍然不能不面对这使人痛苦的一切。
       诗人出入于象征和实写之间。诗人写《天堂无窗》,写《夹道》,写《某年隧道》,这“隧道”已进入“现在进行时态”,是一种象征;他意犹未尽,又捉笔写了像《中国谁在流泪》、《雾区》、《夜色天堂》、《朝景》以至《三岔口》这样直接抒发现实感受的篇章。
       然而“实写”不“实”因为都已变形,成为荒诞,现实也早就变形,如实写来,适成荒诞。荒诞的现实诉诸诗人的感性,诗人又诉诸荒诞的诗篇。诗人在这里不是写学术论文,更不是写政论,只宜推敲,不必挑剔。不过,无论从象征或实写中,都能触摸到诗人的批判锋芒。任何时候真正的诗人都是批判的,因为诗人都是感性的理想主义者;而从来没有无追求的批判,能在诗人痛苦的批判中听出诗人对真善美的虔诚追求,就算把诗和诗人都读懂了。
       当然,在这里还有一些抒情之作纯是属于个人的,如《缥缈的豆青云》,幽思绵邈,情怀绸缪。这一百多首诗,从风格手法笔调看,是相当多样的。这自然因是作者多年的结集,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加上不同题材也要求相应的变化。比起我们有时读到一位诗人几十年一贯地原地踏步、“统一风格”,我们更感觉到一种创造的生气。
       我们习惯所称的当代新诗史,也许真的只是一部以出场先后为序,以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为参照的众多诗人的诗作发表史。……“诗失而求诸野”,我确在未曾入史的作者和作品中不断发现真正的诗,真正的诗人。七十年代是这样,八十年代是这样,九十年代似乎更加是这样。
       因此,虽然我过去不认识张建术,这回从这卷诗认识了他,故乐意为他作序。
       我不懂得什么诗学理论,只是作一个读者涵泳其中。写读后文字我常喜欢摘录一些清词丽句,这回我有意避免摘引,是留待读者朋友们自己去获得那发现的惊喜,去品尝,去咀嚼,去回味。
      
      
      此文收录在邵燕祥《一窗四季》和《我所认识的诗人》两本书中
      
      
  •       热爱生活的“孤独旅人”
       ——读《流亡在故国》
      
      萧 乾
      
      在文学这座金字塔上,诗高踞于顶端。我虽有时喜读诗作,但往往理解不透,对诗论就更望而生畏了。
      可由于一次偶然的机缘,我喜欢上张建术的诗集《流亡在故国》了。首先吸引我的是诗界(以及杂文界)高手邵燕祥为此书写的序言。燕祥慨叹说:“我确在未曾入史的作者和作品中,不断发现真正的诗。七十年代是这样,八十年代是这样,九十年代似乎更是这样。”确实,连我这槛外人也被这诗集吸引住了。序言还对张建术的诗风介绍说,“现实早已变了形,如实写来,适成荒诞。荒诞的现实诉诸诗人的感性,诗人又诉诸荒诞的诗篇。从象征或实写中,都能触摸到诗人批判的锋芒。”进而并且论断说:“任何时候真正的诗人都是批判的,因为诗人都是感性的理想主义者。”
       这段话使我对诗人们肃然起敬,而《流亡在故国》充分表现了这种批判的锋芒。
      在《狗的殡葬》一诗中,诗人描写了这么怵目惊心、令人发指的景象:“一个打落地主牙齿的庄稼老汉/披麻戴孝爬行/在一个黄土灼热的正晌午/在一副狗的棺材后面/死狗的主人是村长。”诗人谴责“文革”说:“让所有的语辞都出自一套模具/让所有的公民都做不知计算报酬的齿轮和螺丝钉/靠金字塔型的官吏机器推动生产/却又为什么打碎重造的‘革委会’,怪圈依旧。”
      另一处谴责说:“这里,千篇一律的矫情的鹅油汤/无休止熬制/灌满了传播媒体和麻醉的耳朵/肥皂泡飘上飘下,虚幻彩虹,欺哄感觉/经络学家精明透顶/却不肯帮中国工人算一算细账。”他甚至感慨道:“文明史分明写着/一部分人的为所欲为/必以多数人的龟孙命运为低偿。”
      诗人不仅这样激扬蹈厉地呐喊,有时他笔下也充满了柔情。例如那首《我梦见放过的一匹小马》就使人感到诗人的抚摸。“一匹霜栗色/长腿少年似的小马/悠悠地走在水渠土坝/走在芳草萋萋的山坡下/悠悠的,我和它/绿色的草汁液/沽在白白的小牙/暖洋洋的草上我昏昏地睡着/沉眠里犹听见咯嚓咯嚓/一觉醒来在我头前它安静地卧着/朦胧中我舒畅地说这说那,跟它/它清澈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归途上继续我俩的谈话/毛耳朵蹭得我怪痒,我想起啥说啥/炊烟正涂抹浓重的晚霞。”
      在《夜读胡同》里,诗人这样咏北京街景:“玄暮下横斜着婆婆娑娑的宁静/老槐杈间弥漫着流泻着青白的路灯/小街门关闭着 一胎一胎旧魔新梦。”在《极地》中,他描写在太平间工作的一位老工人:“在死去的人中间他是活人/在活着的人中间他是圣人/他似乎早已站在了生与死的界外/在绝对的宁静中看待一切。”我不断在张建术这部诗集里发现奇思。例如《某年隧道》:“某年我跃入隧道,呼隆即为黑暗掩没/可恨这里教你说不出道不出/四通八方都是坍塌的感觉绝境的响动/却又是黑暗沼泽里浆子叫你天神膂力也打不出光亮/打不出一星半点哑嗓子的闷雷。”下面写“鹰狼的狞厉之眼缀于伸手不见五指/背信弃义之风肆虐如无人之境。”写得狰狞可怕!街景时常引起诗思。
       在《挑头的帼帼》中,诗人描写农夫把一部分山野挑进了城:“三百只笼囚着三百名山野的歌手/就这样空悠悠越过了几道山梁/百十里密实青纱帐/唱入了汽车喇叭的旋律中/翡翠绿的小生灵/成了会唱歌的商品在街角出售。”在《童谣.风筝》中,作者咏道:“凤仙子伸出一万只手/从孩子们手中抽出一万根线/一万根线撒出一万只风筝/一万只风筝牵动着一万张小脸。”
      这部诗集里,有几首节选的长诗,也有近三十首随感式的“什锦小诗”。作者曾在北方农村插队生活过。不少诗咏着北方的故土:写乡间四季景物,写雹打在华北的田野上。在《北方,我亲切的家园》中,诗人咏道:“多少次坐在机井的高台/让目光越过开阔的田野/望远方绛紫微青的群山/一个钟点,一个钟点/夏日的空气那样灼人。”充满了乡土气息。在《故土》一诗中,作者歌颂了山谷。在长诗《平原叙事》中,作者又怀念起“湿土的味道玉米的味道/播散于眼望无边的细雨轻烟。”
      咏景物之外,诗集更引人注目的是气魄宏伟的哲思。诗人时而遨翔于三岔口,“从地球这一面,世纪这一端,纪壤地带,滚动起来”,时而又把漫长的历史,比作绵延起伏的沙山。他幻想在一眼水井中划船,“日日,月月,年年/老也划不进港湾”。他把雨形容作“天和地的连线,是他充满幻想的编织”。他说世上的路那样多,“第一个从荆棘中通过的人是伟大而艰辛的/第二个寻途而行的人是幸福和不易的/再后来就有拥挤和冲撞发生/并且要设置警察/路也就变成战场了。”
      在《序歌》中,诗人认为“解放仍然是人生的主题/得救始终是心灵的哭声/地球在天空吱吱呀呀运行/这哭声穿透九千年文明”。随处表现出的是悲天悯人的情感。
      散文家往往带着感情看事物,可我们这位诗人却常从日常事物本身来抒发诗情。他咏《沉默的煤》,把抽屉咏成“是一张抿着千言万语的嘴/拉开来是无言的舌头/卷进去哗喇燃烧的思想”。
      最妙的是那首《表格》:“把许多个生动的人生抽象/将每个丰富的人生切割/抽象成级别职务,分工/切割出宽格、窄格、长格、方格//有一点像井田、有一点像阡陌/却是没有任何感觉的几何/一条扛拉平了智慧和愚笨/几行格遮掩掉良心和罪恶//对于有的人,一张表格/就是他终生受用的软床/对于有的人,这张纸却是他死也涉不出的黑暗色沼泽//是一个法力无边的符咒/一叠纸就能永久钉一千个活泼/真像动物园的铁网、铁栅/只一层就造成了我们特殊的生活。”
      在《黎明》一诗中,他说:“黎明是一块巨大的磁铁/躺着的都被它吸直起来/都傻乎乎出了家门钻进严寒/每个人都为无形的编码所遥控/走规定路线/扎进大大小小有墙的方格。” 诗人时而把具体的抽象化了,时而又把抽象具体化了。作者有时咏西方名画,有时咏名曲。我特别喜欢诗人在一个除夕听舒伯特《未完成交响乐》那首:
      “没有橡树和玫瑰的春天/穷愁而卑微的土地/蜿蜒出一条幸福的小河/手握着扔不脱的辛酸杯盏/却点踏出轻捷歌咏的脚步。”
      在作为诗集题名的《流亡在故国》中,作者这样亮相:“我商业时代的行吟人/既不愿做资本的奴隶/也不想做奴隶的主人/咏唱、一辈子不失赤子之心。”说到艺术师承,他自称“我是舒伯特的弟兄,波德莱尔的远亲/《李太白全集》《资本论》的诵读者/室内乐和荒山狼嗥的东方知音/楼顶上一只人性刺猬。”
      大多数书的后记是些事务性的交待,《流亡在故国》的“后记”却是一篇耐人寻味的诗论。他首先强调的是“独立性”,并认为这是诗人必须坚守独立自由的权利,自由写作的权利,独立地观察、判断、洞悉、感悟。他不拒绝已有的人类思想成果,并寻找一切最新鲜有力的思想创造。他反对死抱着流行的教条,而在于全面、独到地吸取和创造。
      他认为诗不必纯,应当表现并批判生活。他还坚持诗人在生活中应当是性情中人。他经常不懈地感受、研究、捕捉、透视并提炼人生。但他厌烦故弄玄虚地看待人生。诗人应在经验的层面,理性的层面,诗意的层面上。他既不放弃现实,也不复制现实,而应穿透现实的层层坚甲硬壳,直取本质。他自称是孤独的旅人,走的是潮外路。然而读他的诗,深深感到他热爱生活,有所追求,也有所批判的。
      
       本文最初发表于1996年3月2日《羊城晚报》,后收入《萧乾文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