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钓事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020095483
作者:(爱尔兰)科伦·麦凯恩
页数:196页

内容概要

科伦•麦凯恩,1965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受其当记者的父亲的影响,自小喜欢说故事,立志成为一名记者,高中毕业后进入都柏林理工学院攻读新闻学,后成为《爱尔兰新闻》的一名记者。
1986年,麦凯恩为写一本小说来到美国,之后的一年半里,他骑车穿越了北美,为其之后的小说累积了大量素材。1988年至1991年,他旅居德克萨斯州,在德克萨斯大学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与妻子艾莉森结婚后移居日本,一年半之后搬回纽约,至今与妻子及孩子生活在那里,在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教授创意写作课程。
科伦•麦凯恩曾在世界范围内出版过多部小说,除了《黑河钓事》之外,还有《光明的这一面》、《该国万事》、《舞者》、《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多部作品。其中,《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获2009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及2011年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
《黑河钓事》是科伦•麦凯恩早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故事融合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切身体验,探讨了人们流离失所的生活和回归家园的可能性。

书籍目录

姐妹
恩里克的早餐
装满墙纸的篮子
黑河钓事
兴冲冲,向前走
穿越黑地
丢失的小孩
一个硬币有几面
几度癫狂
沿着河堤走
打岔儿
凯瑟尔的湖

作者简介

从《姐妹》到《丢失的小孩》,从《装满墙纸的篮子》到《一个硬币有几面》,科伦•麦凯恩的这部短篇小说集里都是关于远远放逐和流离失所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人们一直在寻找各种可能的方式,试图回归故里或者逃离家园。无论是一路遵循修女姐姐足迹的妹妹,还是从儿童之家短暂逃离的帕德里克。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情感的精准把握令淘气、自信又多变的麦凯恩成为当代最好的小说家之一。
麦凯恩建立了一种关于悲伤、成功、欢笑与致命悲剧的叙事,在精准的语言与叙述技巧中展现了他令人钦佩的写作能力,其高雅的形式如同散文。他的文字充满天赋又历经锻造,只有极少数的爱尔兰作家能像麦凯恩这样准确又灵巧地掌握这种写法。他是一种珍稀动物,一个真正的作家。


 黑河钓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爱尔兰作家科伦·麦凯恩在国际上算知名度颇高的作家,而在中国他大多时候躺在论文库里与“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和“男权语境”为伴。研究他的作者大多数从是这些途径入手,我看了看,觉得很无聊。不过科伦·麦凯恩本身也不算有趣。与大多数严肃文学作家一样,比起让人发笑的事情,他更关心让人沉默的事情。不只题材严肃,他对写作本身也严阵以待,三年写一本书,其中一年准备材料,两年时间写作、编辑,按他的话说,要“让整个故事像一曲音乐”。一本书写作完成,科伦·麦凯恩会立刻抛弃已有主题,转向其他题材。《黑河钓事》是科伦·麦凯恩早期短篇小说集结,为完成这本小说,他花了一年半时间骑车穿越北美。书中的故事也与他的现实经历相互映照。大多数是些异乡人(大多出生爱尔兰)在异乡(多为美国)流离颠沛的故事,其中有滥交的爱尔兰姑娘到美国来寻找做修女的同胞姐姐;有失败的拳击手遭妻子抛弃后,30多年来经常到洗衣房偷女人衣服回家献给不存在的妻子;有孤儿院的盲女爱上流浪汉,执意与之结婚的故事。不消多言,《黑河钓事》的主题即为“社会畸零人”。这是文学界常见的主题,很多作家都尝试过,如麦卡勒斯的《孤独咖啡馆之歌》、卡波特的《圣诞忆旧集》等。有人曾说过:“想要煽情感人,比较取巧的是三个视角:动物、儿童、怪人……动物视角可以凸显人类的可笑,儿童视角可以反观成人的可悲,怪人视角可以展示庸常生活的可怕”。社会畸零人大概也属怪人一类,他们对正常生活要么“高攀不上”,要么不屑一顾。因他们不能忍受或不能拥有正常的生活。科伦·麦凯恩初涉写作时,也选择以此开始。在这本小说中,最瞩目的畸零人大概要算《装满墙纸的篮子》中在爱尔兰小镇上生活的日本男人奥索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来到爱尔兰某小镇上,人们不知道他的过去。有传闻说他是个恋童癖,又或是广岛原子弹的受害者,最夸张的是他可能是天皇的第四个儿子。在一片流言蜚语和“小鬼子,滚回老家去”的骂声里,奥索伯在小镇住了下来,并以为人装修墙壁贴墙纸为生。他住在这镇上,却不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对往事保持沉默——这可是群居生活的大忌——提供八卦并分享八卦是人类交往的重要途径。故事中的年轻男孩“我”曾在暑期为奥索伯打过零工,发现奥索伯手艺一流,贴出的墙纸不会留有气泡,总是妥帖。两人相处愉快,“我”曾尝试过向奥索伯打听他的过去却遭婉拒。男孩想亲昵奥索伯不成,结束工作时偷了他20英镑以作报复。在“我”离开家乡多年后,收到父亲来信,奥索伯在家中死了好些日子才被人发现,镇上邻居收拾他房子的时候,发现这么多年来他在家中墙壁起码贴了两英尺厚的墙纸。按照镇上风俗,人死在家里过久,其他人通常要把死者家的床单和墙纸烧掉,但由于墙纸太厚,人们不得不推倒房子才能毁掉墙壁。在葬礼上,人们端着酒杯谈起奥索伯的流言,基本“确定”他是广岛的受难者。“我”在伦敦收到信后却难过得不发一言走上街去,掏出20英镑丢进河里,让它向死者致敬,也向他们的死亡和消逝致敬。但为什么呢?流落异乡的陌生人,他们的死亡和生命有什么值得致敬之处?反观奥索伯所住的小镇,这里的人庸俗、市侩。除了贪食“畸零人”的流言蜚语,他们没有其它爱好,连葬礼都成了分享八卦的好地方。我想科伦·麦凯恩一定在问: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什么?有什么人会爱我们?每日有无数人诞生和死亡,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里的“我们”指的是每一个人,不止是那些镁光灯下的大人物,也是庸碌的所有人,甚至囊括了那些畸零人——谁会在意这些人生命的意义呢?这些违反社会正常规范的人,他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又有什么人会爱他们?我想科伦·麦凯恩也不能回答。或许只有上帝才知道答案,但这些写畸零人的小说家都在向上帝发问:喂,你创造了这样的世界,让无数生命这般无意义地来去,你疯了吗?
  •     第一次读科伦•麦凯恩的小说,此前从没听说过他的名字,更不了解他的背景,却深深地被他的文字所感动。其实,他故事讲得并不好,节奏慢,比较俗套,由于时间跨度太长,超过了短篇的容量,所以读起来更像是一个个片段,这样的小说甚至不需要一个精彩的结局,因为它展示给你的是一次生命,而不是从设下悬念到揭开谜底的游戏。是什么给予了麦凯恩蔑视故事的力量?那是一种对人生意义深深的失落感,在他看来,我们都是被故乡抛弃的人,我们用一生的时光在挣扎,可直到终了的时候才明白,真正潜藏在心底的却只有两个字:回家。但,在这个被现代化败坏的世界中,我们又如何能回家呢?麦凯恩比传统的乡土作家更冷酷,在他看来,所谓故乡,是一群目光短浅、浑浑噩噩的农民和小市民们组成的世界,它虚伪、狭窄、庸俗、市侩。故事的主人公们从一生下来就开始被剥夺,就成了精神上的异乡人。他们离开故乡,其实是为了寻找故乡。然而,他们脚步越急促,内心就越孤独,就越远离了被温暖的可能。当他们终于明白,故乡只是一种传说,只能被虚假的记忆所唤醒时,于是,心的翅膀折断了,它沉入了麻木的深渊中,任由岁月将生命涂抹、剥蚀、融化……这种痛,也许在基督教文化中会更加凸显。只要相信天国的存在,便注定是异乡人,想想那些跨越海洋的水手们吧,想想那些在大饥荒中背井离乡的爱尔兰人吧,如果生命中没有一种强烈的异乡感,他们为什么会决然地离开祖先生活的地方,为什么选择漂泊呢?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告诉你,上帝已死,并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真理时,则所有回乡的路都失去了,漂泊成了一个笑话,甚至生命本身的价值都等同于尘埃,那么,我们的爱、坚持、尊严何在?我们曾经忍受的那些苦难,真的是必须的吗?喜欢麦凯恩舒缓而极有弹力的语言风格,在这本不厚的小书中,许多故事完全可以写成一部精彩的长篇,所有主人公都毫无意义地活了一生,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借口,所以坚持了下来,可时光却一次次证明了:只要你活着,一切都是歧途。没有大道的时代,生命无所依靠,麦凯恩的心充满悲哀,可他的笔调却异常优美,一切仿佛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读罢“在那里,我的黑发慢慢不知去向。而十三年的时光也悄悄流逝,连秋日黄花都算不上,它们一丝丝沉浸到我的皮肤里了”,再看看镜中的自己,不禁感慨:麦凯恩写的真是爱尔兰吗?他写的不就是我们吗?每颗心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而麦凯恩懂得怎样触痛它。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说句实话,这本是短经典系列当中水准不那么高的一本,青涩了些。
  •     真是太好看了
  •     在这本短篇集里面能充分感受到麦凯恩跟托宾相似的情结
  •     有几篇挺喜欢的。挺细腻。
  •     铺墙纸的日本人那篇,特别好!
  •     短篇集,差不多都带着边陲小镇失败者的叹息,不知道是不是比较年轻时候的作品,有些结尾会看得出用力了。和封面很像,深蓝色故事。
  •     一本心碎故事集
  •     有一篇写真实意义上的疯子的故事,但是更多故事描写的却是那些被命运打在人们生命中浅浅的疯狂烙印,理性的人也有癫狂的一面,很可能藏得非常深,但是都被作者一字一句的挖了出来...
  •     略催眠
  •     故事性极强,很好看。普通人的两面性,极端的情绪。
  •     简单的叙事,诗意的情境,隽永的故事。
  •     看了第一篇才,流离失所社会存在感疏离的人,作为男作家竟然情感如此细腻!背景很多不懂,譬如爱尔兰的民歌之类。总之题材有点沉重忧伤。
  •     《装满墙纸的篮子》《穿越黑地》《沿着河堤走》《打岔儿》比较喜欢,以美国为背景的几篇不喜欢。他喜欢以很小的时间空间为舞台,通过人物的心理穿插不同时空,《兴冲冲,向前走》《沿着河堤走》《打岔儿》《凯瑟尔的湖》都是类似的结构,其间通常还要埋一个小的悬疑到最后揭开,可以说比较精致吧,但放在一起看就觉得稍微模式化一点。另外,翻译不错,还加了很多很认真的脚注。
  •     短经典里最棒的一本
  •     内容忘光光
  •     三星半。爱尔兰作家的作品都有一股nostalgia。第二篇《恩里克的早餐》看的好感动。还有几篇让我云里雾里的…不过短篇小说嘛,要么震惊你要么让你迷惑。
  •     #24 说着说着就看到#24,说真的,这一本挺一般的,也没留下什么影响,可能是因为过年了也没怎么好好看
  •     爱尔兰人在异乡
  •     忽略吞枣的读了一遍,只觉得难过。这家伙写作风格跟淡水彩似的,靠晕染,没有框架。读完整个故事前你永远不知道这故事讲的是什么,可是看完你就想哭 了。 另说:这本书的装订让人真舒服,好喜欢这种颜色的纸这种大小的字
  •     流离失所
  •     有两个故事没看懂,但是其他八篇都太棒了。负能量满满的一本集子,里面充满着破碎的爱尔兰情节,流离失所的人们,以及绝望至此还要继续的生活。
  •     一级棒!
  •     简约已经是现代短篇小说的大风格和方向,内容有骨,缺了一点血肉。果然平淡生活看得、写得不够一针见血,就真的成为无趣了。
  •     不知不觉已经看了好几本爱尔兰的书了 以前一直觉得爱尔兰的爱情片都超赞的
  •     好有画面感,虽然看不大懂但是很喜欢
  •     只是偶尔有几处小有感受。大约是《恩里克的早餐》与《装满墙纸的篮子》两篇。
  •     ……女性心理把握得很准嘛,不过最喜欢的还是墙纸和日本人那篇w
  •     看了很多爱尔兰,到这一本,有了想去看一看的冲动。最好是雨天。
  •     小说里的故事都称不上令人愉快—主人公或背井离乡或命运艰舛或身处让人备感沉重的环境中。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如封面的颜色一般沉暗。小说多从第一或第三人称角度进行叙述,语调冷静到冷酷。《打岔儿》是所有故事里最具温暖感觉的一篇。《装满墙纸的篮子》或许是因为主人公是日本人的缘故,相比起爱尔兰人在美国,异乡人的感觉更为强烈。另外一篇《几度癫狂》是篇幅最长的,也令人印象深刻。
  •     良莠不齐,故事偏意识流。文字驾驭能力还可以。
  •     部分篇目使力过重,痕迹毕现。
  •     喜欢《墙纸》一篇,在世人讥评之下,依然可以埋藏对一个人的敬意和好感。
  •     3.5
  •     几度癫狂,不错。
  •     小说前后几篇相比参差不齐风格不一,前面的写的比较好。他的小说流动着干净温暖淡淡伤感的气息,很包容很美好,有几次都让我眼睛一热一热的很想哭。特别是《装满墙纸的篮子》写的真真真好(最后我还是留下了眼泪)。叙述时空转换巧妙,幽默中有悲伤。爱尔兰作家情感风格很相似。
  •     读了 姐妹 黑河钓事 有点难懂
  •     ECNULIB#043越到后面越玄乎,Chronicles of the Lowly.翻译很负责,但Mini Cooper怎么翻成了迷你花花公子车QAQ
  •     前面还可以,越看到后面越看不下去了。。
  •     “这个世界是有点伤感,可也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的” 译得超赞
  •     因为文学,才爱上爱尔兰。虽然字里行间尽显她的种种不堪,但她毕竟孕育出那么多拥有独特气质的作家们。吉根、托宾、麦凯恩、特雷弗……共同的特点,是在平淡克制的表面之下深沉浓郁的情感,读来真是五味杂陈堵在胸口,一张嘴来不及说清,于是化为一声长叹啊……
  •     恩里克的早餐、几度癫狂,这两篇真好看
  •     愛爾蘭作家的短篇小說總能給我驚喜。科倫.麥凱恩講故事的能力不遜於托賓.科爾姆。遣詞精緻且流暢。每一篇故事講述的視角都略有不同,而故事的結尾又出乎意料且意味深長。平凡人的悲傷則隱匿其中。最好的故事,就應該是最普通的故事。
  •     喜欢《装满墙纸的篮子》《几度癫狂》
  •     有的故事还挺好的,爱尔兰印迹好明显
  •     用了两天时间读完,我觉得作者应该是个基佬吧,这本小说太零散了,我都快看睡着了,完全不推荐大家看。
  •     #地铁读物# No.3丨《墙纸》那篇不错,其他篇目没有多大感觉。
  •     两篇看哭 一个日本人那篇 一个化妆那篇 这语言真是……比较绝了
  •     子夜书社收99钱了么怎么老介绍短经典 不过这本比节目里介绍的有意思多了让我这个不大喜欢短篇小说的人看完了很欣喜 另外个好消息是麦凯恩大多写的都是长篇=v=
  •     偏写情怀,生活琐碎里的灵感。故事性一般。翻译的也很一般。语言比较口语。
  •     脑回路一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