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三种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6-1
ISBN:9787505946408
作者:契诃夫
页数:461页

章节摘录

插图1插图2插图3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名言在舞台上应该像在生活中一样的复杂和一样的简单。人们吃忽,就是吃饭,但与此同时,或是他们的幸福在形成,或是他们的生活在断裂。          -契诃夫契诃夫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发现,原来在戏剧的世界中,还有另外一个天地。          -曹禺他笔下的人物具有感受每一个独特的生命瞬间的能力,以及要把每一个生命瞬间充分享用的需求。          -彼得·布鲁克主编后记去年获悉由中国国家话剧院赵有亮院长牵头筹备的契诃夫戏剧节,即将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我就想到可以把今年准备在北京演出的三个契诃夫剧作合在一起出版。这三个剧作是:《没有父亲的人》(即《普拉东诺夫》),《万尼亚舅舅》和《樱桃园》。《没有父亲的人》是我两年前翻译出来的,那时是想弥补此剧尚无中译本的遗憾;中国国家话剧院王晓鹰导演决心排演此剧,更是意识到把这出早已风行欧美舞台的契诃夫戏剧首次推上中国舞台(也许还是首次推上亚洲舞台)的意义。鉴于中国读者对这出契诃夫戏剧处女作还比较陌生,我在这里不妨多说几句。这个剧本在契诃夫的原稿上是没有剧名的,只因为契诃夫的哥哥在一封信中提到契诃夫曾写过一个叫做《没有父亲的人》的剧本,而戏剧主人公普拉东诺夫也的确是个反抗父辈的人,所以在1923年首次发表这个剧本时安上了这个剧名,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欧美诸国家导演纷纷搬演此剧时,大多数演出都用戏剧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所以《普拉东诺夫》的剧名更为流行。普拉东诺夫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剧中人物作了这样的评述:“照我看来,普拉东诺夫是现代不确定性的最好体现者……我  理解的不确定性,就是我们社会的现代状态。”普拉东诺夫又是怎  样说明自己的呢?他说:我本来以为,我是身披坚实的铠甲的!而实际上呢?女人一句话,我就燃烧起来……我是别人的不幸,别人是我的不幸。哈姆莱特怕做梦,我怕生活。我不想得罪任何人,但我得罪所有的人。    本剧在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不断在世界各国上演,这当然与契诃夫戏剧的声誉在世界剧坛蒸蒸日上的客观因素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欧美导演敏锐地认识到了普拉东诺夫这个复杂性格的现代意义,他们发现,普拉东诺夫身上分明有现代哈姆莱特和现代唐璜的影子。    《万尼亚舅舅》是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一出看家戏,常在庆典的日子里拿出来演。我们知道,万尼亚舅舅的第一个扮演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是在1928年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建院三十周年的纪  念演出中,穿着万尼亚舅舅的戏装在舞台上心脏病发作的;我们知道,巴金1954年到莫斯科参加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在莫斯科艺术剧院观看的纪念演出就是《万尼亚舅舅》;上世纪九十年代莫斯科艺术剧院到台湾去演出,带去的也是《万尼亚舅舅》。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应台北中正文化中心的约请翻译了这个剧本。顺带说明一下,中国演出的第一个契诃夫的戏剧就是《万尼亚舅舅舅》(那时译作《文舅舅》)。那是1930年,由朱穰丞导演主持的辛酉剧社演出,主演是袁牧之。建国初期,孙维世导演又成功地把《万尼亚舅舅》搬上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舞台。这次我们要看到的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李六乙导演的艺术解释。李六乙对这个戏酝酿已久。两年前他排了《新北京人》之后对我说:“我排这个戏是为以后排《万尼亚舅舅》做准备。”    《樱桃园》是契诃夫的绝命作,是他怀着与生命和美依依惜别的心情写出来的,死亡的主题与生命的主题融合在悲喜交织的契诃夫情调里,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契诃夫留给后人的艺术的遗嘱,经过当代最负盛名的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的重新解读,它更是焕发了新的舞台青春。正因为有彼得·布鲁克的启发(他的导演代表作是《哈姆莱特》和《樱桃园》),世界上的称得上大导演的戏剧家,心里大都想着排一排这个契诃夫的最具挑战性的戏。  在中国最早排演

内容概要

契诃夫:俄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他作为小说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直稳固,他的戏剧也越来越得到世界剧坛的重视。

书籍目录

一 没有父亲的人
二 万尼亚舅舅
三 樱桃园
附录:契河夫与20世纪的现代戏剧
主编后记

编辑推荐

对于时时感到精神一物质处于分裂状态的现代人来说,“上帝已经死了”!在契诃夫的世界中,我们却能发现,分明存在着一个“上帝”-对庸谷生活的否定,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关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是一个让人亲爱的,可以从中得到慰藉的灵魂。一个世纪过去了,现代人眼里的契诃夫,宛如夜空中一颗闪烁的星星那么遥远。当我们静下心来仰望星空的时候,想到那些曾经感动过契诃夫的永恒而又激动人心的问题,并为之而感动,这时,契诃夫离我们是最近的。 让我们走近契诃夫吧。

作者简介

没有父亲的人
万尼亚舅舅
樱桃园
附录:契诃夫与20世纪的现代戏剧主编后记


 戏剧三种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04年就买了这本书。买这本书是因为看到《读书》上介绍,04年契诃夫逝世100周年,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大剧院以此为契机,搞了个“契诃夫国际戏剧季”,请来不同国家的剧团,专演契诃夫的作品。《读书》的一期以这个戏剧季为主题,刊发了若干文章,讨论这些戏剧。看完这期《读书》,想要看看原著,就买了“百年契诃夫”系列中之《戏剧三种》。买回来就看了一遍,比较痛苦,不太享受。一个要命的问题是那些巨长的人名,搞的我总是看了很多页以后,还对人物分不出个儿来。我始终对用汉字音译老外人名的方法很不满。我们一个字对应一个音节,而老外,尤其是俄国人名字大多有很多音节,结果变成巨长的、毫无意义的一串汉字,念都念不出来,死活记不住。这次重新看,感觉好了很多。Alex口中的俄罗斯构成了我的背景知识。感受到俄国作品的特点:充斥着黯淡、悲伤的情绪,语言比较隐晦,也比较罗嗦。读起来有一种粗砺、压抑的感觉。感叹文如其人,文字体现了民族特性。俄国人的整体形象就是这样沉重。俄语本身就很罗嗦复杂,在欧洲看到他们的有各种语言的小册子,俄语的那部分至少是别的语言的两倍长。第一篇是《普拉东诺夫》。契诃夫19岁时的作品,天才啊。所以有人把《普拉东诺夫》比作我们曹禺的《雷雨》。这篇剧作特长,占了这本书的一半,据说演的时候都要删减。人物繁多,人名超长,关系复杂。这次第二遍看,一直看到快结束的时候才明白人物互相之间的关系,才明白整个故事。总的来说,写的是个多余人的形象。普拉东诺夫是个30多岁的小知识分子,愤青,有点口才,有点见解,喜欢讽刺,可能长的很好吧,总之,大家都喜欢他,觉得他有魅力。但是,在貌似犀利的言辞背后,他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懦夫,对生活不满,但不知道怎么去改变,除了逞口舌之能,只是蜷伏在现实的硬壳里,搞得自己痛苦压抑。更甚的是,不顾自己有妻子有孩子,把所谓的爱情当成突破自己痛苦的救命稻草,勾引了三个女人,分别是他的朋友的妻子、那位朋友的继母、一个未婚年轻姑娘。这些可怜的女人也同样在自己的痛苦之中抓住他这个稻草,结果他纠缠其中,气得妻子自杀。最后普拉东诺夫自己也被他的情妇在绝望中杀死。这个形象非常有代表性。让我想起《围城》里的方鸿渐。同样是社会动荡,小知识分子一边痛苦,一边也不干什么正事。只会耍嘴皮子,在显得有魅力的同时,也惹祸上身。好在我们的方鸿渐既不酗酒,也没有情妇,而且很有幽默感。差一点的是《围城》描写了小知识分子这个圈子的俗世生活,方鸿渐是个小处精明、大处糊涂的小知识分子,大家不管是否满意,都屈服于世俗,没有对评判现实、改变现实的想法。《普拉东诺夫》更深沉、有普遍意义,在黑暗压抑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实际上对新生活充满向往。《普拉东诺夫》两个我觉得有趣的地方。一是个个人物不论男女老少、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总是喝得醉醺醺的。二是,普拉东诺夫在懊悔自己害了那些女人之时,说“我杀了她们,而且还是以俄罗斯的方式、而不是激情的西班牙的方式杀了她们”。这两点非常符合我对俄罗斯人的印象,从Alex对俄罗斯人的评论得到的印象。酗酒就不用说了,典型的俄罗斯脾气。关于害女人,把俄罗斯的方式与西班牙的方式做对比,很形象。西班牙人的形象是热情直率,尊重女人,可以为了爱情而决斗,可以殉情。俄罗斯人的形象则比较冷酷、野蛮,不尊重女人,也不珍惜自己。
  •     先读了《樱桃园》,接着是《万尼亚舅舅》,都是如此沉静、平和、有些许忧郁的作品,在这种沉郁底下有主人公看透生活不幸和痛楚之后的某种希望,也许包含着一点儿豁达。这位被誉为19世纪末期俄国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里,尤其是这两部剧本中,让身处现世的我能读出一种共鸣。也许“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远比“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来得更长远,更延展迁移,到今天,到未来都是如此。广阔、宁静的俄国乡村田园生活,没落大家庭里的处在传统与现代纠葛中的少爷、主人、仆人们,重要的已经不是贵贱、贫富、好人与恶人之间的斗争,这些人全都存在自己的问题,自己无法逃离的生活本身。乡居生活中本来安然度日的万尼亚舅舅被教授夫妇的闯入而搞得无法平静,看似渊博受人景仰的老教授和他的年轻太太自我也自私地向这座庄园攫取着它的质朴和平和。更是打乱了万尼亚舅舅和教授女儿索妮娅的生活。万尼亚和母亲说“我以前是闪光的,但现在不在闪光”,对自身的信仰产生怀疑。母亲回答,信仰是不可靠的,需要的是行动。契诃夫笔下的人物并没有经受生活多大的波折与磨难,但是从内心深处他们感受的是某种无法言语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感更像是现代社会里庸庸碌碌一生的人们,内心深处的凄楚和无助。当生活流年已逝,想抱怨却没有对象,因为生活的每一步看似无从选择,沿着它的轨迹让自己更快的落入深渊。契诃夫的人物没有多么强有力的连贯对话,自说自话自我独白却更体会出内心深处的意识。它对生活本身的洞察力和敏锐度让原本平常的家庭三幕或五幕剧实现了更深和更广的穿透力,最后平静得结尾于安于生活,坚守某些立场的可爱的人们。虽然已是千疮百孔,但还是坚守对生活的信念与希望。结尾童先生的文里提到了契诃夫自己说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幸福在形成,或者生活在断裂”。或许还是乐观地把生活的断裂看作某种幸福在形成。
  •     塞林格在他的小说中写道:“幸福和快乐唯一的区别在于,幸福是固体而快乐是流体”。如果幸福是固体,那么就不难理解英国哲学家边沁所谓“幸福是可以衡量的”。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幸福成了一门学问。虽然学者可以借助精确的数据和调查来衡量幸福,人们的幸福感仍然模棱两可、飘摇不定。虽然那本流行的书告诉我们:“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人们还是会怀疑,究竟如何才能幸福?如何才能幸福?很久以前的人们就这样问过,那时衡量幸福的标准还不是微观经济学的图表。在契诃夫的戏剧中,这个声音同样时时回响。他笔下的人物,无疑都是痛苦的。从《没有父亲的人》中的普拉东诺夫,到《万尼亚舅舅》中的沃依尼茨基,都挣扎在生活中,他们是别人的不幸,别人也是他们的不幸。他们为什么远离了幸福?这位十九世纪的剧作家尝试为我们寻找一个答案。痛苦源于纷争。剧中的人物们总是生活在无聊的争吵中:“契布德金 (和伊林娜走向客厅)而且今天的饭也是真正的高加索吃法——葱汤、烤肉。这道菜在高加索叫‘切哈尔特玛’。萨廖内 叫‘切列木沙’,不是肉,那是一种植物,有点像咱们这里的葱。 契布德金 不对,我亲爱的朋友。叫‘切哈尔特玛’,不是葱,是一种烤羊肉。萨廖内 我告诉您,切列木沙是葱。契布德金 我也告诉您,切哈尔特玛是羊肉。萨廖内 我也告诉您,切列木沙是葱。 契布德金 跟您争辩有什么用呢?您从来没到过高加索,从来没有吃过切哈尔特玛。萨廖内 我没吃过,因为我受不了它的味道。切列木沙和大蒜一个味儿。安德烈 (祈求地)够了,先生们!算我求求你们了!”(《三姐妹》)契布德金和萨廖内为“切哈尔特玛”还是“切列木沙”争执,两个人都在自说自话,无法沟通。这样的争吵渺小且缺乏意义,而这样莫名其妙的争吵背后,反映出的是人生存状态的荒谬。剧作家借人物之口告诉观众:“世界不是毁于大火,不是毁于强盗之手,而是毁于人与人之间的憎恶和仇恨,毁于所有这一切渺小的纷争”(《万尼亚舅舅》),因为起源于琐屑小事的渺小纷争,直接指向的是人物精神价值的无聊和生活环境的庸俗。对于生活环境,剧中人物们这样描述:“我觉得,如今找不到这样蔑视文明和教育的死城了,不可能找得到。”(《三姐妹》)“在整个这个县里,以前只有两个正派的、有文化的人,那就是我和你。但就那么十年光景,这平庸的可憎的生活就淹没了我们,它的腐朽的气息毒害了我们的血液,我们也变得和其他的人一样的庸俗了。”(《万尼亚舅舅》)“原则上说,我是热爱生活的,但是我们的生活,俄罗斯的生活,小城镇的小市民生活,我简直无法忍受,而且我全身心地厌恶它。”(《万尼亚舅舅》)“除了地上的苔藓之外,我们什么也没有收获!我们是没落了的人群!我们分文不值!(哭)没有一个人可以让我的眼睛得到休息!一切都是那样的庸俗、肮脏、丑陋……”(《没有父亲的人》)人物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强烈的冲突,是所有不幸和痛苦的又一根源。剧中的人物原本怀有美好理想和鲜明个性,却在庸俗的现实面前不断碰壁。他们恋爱,他们醉酒,他们争吵,他们哭泣,痛苦的挣扎在生活的泥淖中。不幸和痛苦的另一个根源在于精神与物质的冲突。《樱桃园》集中体现了这种冲突。这座开满白花的樱桃园,象征纯粹的精神世界,最终不得不被拍卖,让位给代表着物质世界的别墅楼。远远传来砍伐树木的声音,精神家园于是被彻底毁灭。幸福在哪里?《三姐妹》中库雷根说:“自然,我脑子聪明,比许多人都聪明,但是幸福并不在这里啊!”我们还有机会接近幸福么?《樱桃园》中特罗菲莫夫说:“我预感到幸福的来临……”。在剧作中,契诃夫试图为我们寻找通向幸福的道路。幸福要超越渺小和庸俗:“我们的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是在于要摆脱掉一切渺小的,虚幻的东西,它们妨碍我们成为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樱桃园》)幸福是一种新生活:“你要明白,我真想用一种新的态度度过我的余生。我真想在一个明丽的早晨醒来,感到我在开始新生活,而过去的一切已经烟消云散。”(《万尼亚舅舅》)“我时常想:——假如现在重新开始生活,而且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那时会怎么样呢?如果说从前经历过的生活是黑暗的;而另一种生活是纯洁的!那么我们每个人总要尽力不蹈从前的覆辙,至少要打造出一种新的生活环境来,——我们的房子要种满花草,充满阳光……”(《三姐妹》)虽然契诃夫让剧中人喊出了:“新生活,你好!”(《樱桃园》),但他并没有写出脱离旧生活的具体办法,他只能象征性的让人物离开或出走,而真正的幸福什么时候才会降临,他也并不确定。但在戏剧中,作家并不绝望,他始终相信:“再过二三百年以至一千年——问题不在乎时间——那幸福就来到了。”(《三姐妹》)或者“我们要活过无数悠长的白日和疲倦的夜晚…我们就会看见那光明的、美丽的、可爱的生活…”(《万尼亚舅舅》)。虽然遥远,契诃夫的幸福却又是具体的,充满现实确定性的。幸福要靠当下的工作和创造:“对于我们来说,幸福现在是没有的,不可能有的,将来它也不会在前头等我们…我们只是劳动,工作,至于幸福——那是我们的后代才能分享。(停顿)幸福不属于我,那就属于我子孙的子孙了。”(《三姐妹》)爱与受难相伴随,我们只有忍耐才能接近幸福:“我,也许比你不幸,但我没有绝望。我忍受着,将来也要忍受着,一直到我的生命自然的结束……”无论现实环境如何,我们都应该生活下去,满怀爱去忍耐和工作,幸福就会降临:“有什么办法,应该生活下去!(停顿)万尼亚舅舅,我们要生活下去,我们要度过一连串漫长的夜晚;我们要耐心地承受命运给予我们的考验;无论是现在还是年老之后,我们都要不知疲倦地为别人劳作;而当我们的日子到了尽头,我们便平静地死去,我们会在另一个世界说,我们悲伤过,我们哭泣过,我们曾经很痛苦,这样,上帝便会怜悯我们。舅舅,亲爱的舅舅,我们将会看到光明而美丽的生活……我们将会听到天使的声音,我们将会看到镶着宝石的天空,我们会看到,所有这些人间的罪恶,所有我们的痛苦,都会淹没在充满全世界的慈爱之中,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安宁、温柔、变得像轻吻一样的甜蜜……”(《万尼亚舅舅》)契诃夫生活在十九世纪,他的戏剧却有长久的启示意义。他的那些痛苦和忧伤,同样存在于我们的时代。“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灵忧伤,谁能承当?”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的契诃夫,本是一位医生,他为我们医治心灵。不必再问,“幸福在哪里?”,幸福植根于劳动和永不泯灭的希望,以及怀着爱与悲悯的忍耐。自此,作家带领我们找到了幸福的所在。“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拿到的书是09年6月第二次印刷的,最后的版权页有破损,不过问题不大。刚到手还没看,所以没办法评价内容,不过对于四百多页的书来说这本书有点轻,感觉纸张质量不大好。书是带插图的,不过我想不管谁看到实体书后都会想,还不如不带图呢,因为图全是黑白的,而且印刷质量实在是不好。没什么用的图,不能提高图书的整体感觉和档次反而相反,我不知道那还要它干嘛。
  •     翻译不够好
  •     普拉东诺夫最后一场戏概括为:我伙呆~
  •     万尼亚舅舅 樱桃园
  •     俄国人的名字都是坑爹
  •     不是这人跟那人过不去,是环境跟所有人过不去,悲剧是生活本身的悲剧。
  •     绝对的五星戏剧
  •     读契诃夫如今成了时髦的事了
  •     没法喜欢
  •     契诃夫的戏剧创新。社会崩解与重建前的各态人生,每个人都在自说自话,无暇东顾。他们也一致在展望更美好的未来,因此专注于等待。契诃夫对布景的设计也非常精细。
  •     戏剧的情绪总是饱满,弥漫开来的是淡淡的忧伤。
  •     契诃夫的戏剧虽然不多,但几乎每部都是精品,与他的小说一样,他的戏剧也是充满了诗意,里面饱含着作家淡淡的忧愁和对剧中人物的同情,我最喜欢的是《樱桃园》,弥漫在空中的若有若无的琴弦绷断声和开满繁花的樱桃园,那种诗情画意的场景,散文化的叙述笔调,处理的恰到好处的情节和悲剧气氛,只有在契诃夫的戏剧中才能看到。
  •     还是这本的樱桃园看的舒服
  •     版本太烂了
  •     出版社不是很好,其它都不错。
  •     还可以 挺新 是同一批书里很好的一本了
  •     契诃夫是大神啊。。。
  •     三篇都是杰作,最喜欢的是《万尼亚舅舅》。
  •     真是热爱契诃夫,能读他真是感受幸福
  •     万尼亚舅舅最棒
  •     啊真是太讨厌了= =
  •     不是很满意,但毕竟是便宜买的,纸质装帧都有点差,总之能看就行,看完差不多可以扔的那种,毫无收藏价值,虽说什么插图本!
  •     《普拉东诺夫》
  •     普拉东诺夫少有人知,第一次读时就很喜欢。
  •     《樱桃园》不错。第一个没读完。刚刚建立的一点点对契诃夫的感觉,被王尔德和品特瞬刷了。
  •     三姐妹 樱桃园
  •     樱桃园,一群大龄巨婴。
  •     “在舞台上应该像在生活中一样的复杂和一样的简单。人们吃饭,就是吃饭,但与此同时,或是他们的幸福在形成,或是他们的生活在断裂。”(契诃夫)
  •     人与环境的冲突……看来我还是过得太安逸了……
  •     书的后面童先生对契诃夫话剧的影响最值得一看,比较了契诃夫戏剧对现代主义戏剧和荒诞派戏剧的影响和比较,其实契诃夫的戏剧和传统的类似于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很大的可比性
  •     大一读过契诃夫的剧本,困。现在再读只觉难过……契诃夫所希望的未来绝不是现在,希望仍在未来……吐槽一下《樱桃园》里女主人哥哥的称呼,一会用第一姓名的后四个字,一会用第三姓名,一会又用第一姓名的前三个字。光名字就把我绕晕了……
  •     他的才气已经可以忽略形式。
  •     学习。大师。
  •     翻译真的so so
  •     窃以为,普拉东诺夫忧郁的根由与其说在于富有才华,不如说是长得太好看。竟然有这么多段感情经历……换个相貌抱歉的知识分子,故事肯定就是另一翻模样了。这一版不如译文社的全,但译得也还不错吧,虽然没收《伊凡诺夫》和《三姐妹》,可还是能比较明显地看到契诃夫的成熟:主角的弱化、对话性减弱(尤其《樱桃园》,人们看似在交谈,实际却只谈论自己的关切),戏剧性台词也几近于无。在契诃夫这里,比较有意义的台词都不作为真理,而仅作为一种出自人物之口的个性,令人有质疑的余地;他的冲突也是本性善良且有知有识的人物间的冲突,所以更显无奈。
  •     《樱桃园》
  •     《樱桃园》,童道明译本。
  •     契诃夫的小说一直很喜欢,但戏剧性来讲,樱桃园完全就没有——这当然是契诃夫的出发点。而且很多角色的安排很没必要,本来俄国人的名字就让人发狂。而且这个版本错字,错名,简直让人发狂,尼玛是盗版的吗??!!
  •     分不清名字真是超级大的障碍…
  •     樱桃园,不若满涛
  •     那些絮絮叨叨的独白似的对白真是太迷人了
  •     的确 校对有问题 我差点以为我看了盗版。。
  •     学契诃夫戏剧,就看着一本!
  •     生命之书。
  •     依稀这本书里的一句话:在我们那个年代,人们是不会为善良的眼泪而害羞的,也没有人嘲笑别人的眼泪的。 这就是俄罗斯文学,低矮的屋檐下高昂的头颅。
  •     久违
  •     童老师所译《万尼亚舅舅》中,有一段文字异常美丽动人。《樱桃园》亦极美,比焦译晶莹剔透。
  •     慢而长,跟小说一样。至少有两个地方证明了校对没认真。
  •     契诃夫喜欢在平淡的生活里展现生活的戏剧。用琐碎,叨念,荒诞的感情去表现一些大时代里无可改变命运的人物。这本书好像要读很多遍才能明白深意,每读一遍都像是新的相遇。
  •     读的上海译文版。
  •     他的戏剧写得似乎没有短篇小说出色。但是作为历史的存照,他还是做得不错的。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樱桃园》
  •     童道明翻译的不太行
  •     再度表达一下对契诃夫的天才的崇敬
  •     契科夫的戏剧最喜欢樱桃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