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病 天知否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9
ISBN:9787020033232
作者:陈徒手
页数:400页

内容概要

陈徒手,本名陈国华,福建福州人。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国致公党中央机关、中国作家协会工作。现供职于《北京青年报》。主要从事知识分子专题资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的中国文坛纪实》推动了国内目前的口述史研究。

书籍目录

旧时月色下的俞平伯
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老舍:花开花落有几回
丁玲的北大荒日子
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
郭小川:党组里的一个和八个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的思索
汪曾棋的文革十年
浩然:艳阳天中的阴影
果戈理到中国也要有苦闷

作者简介

本书以当事人口述,并根据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俞平伯、沈从文、丁玲、老舍、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等作家在一九四九年后的遭际和故事,以及他们的心理历程,让读者了解到那一段段尘封的往事。


 人有病 天知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看完了之后,多少有点失望,没达到我所希望的。1923年,毛奉中共中央命,前往上海转广州,此次远行,杨开慧也未去送行。毛写下这首柔情缱绻的《贺新郎》:“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往。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重感慨,泪如雨。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毛很少写这种“婉约”风格的文字,在以后的战争生涯中,更是远离了缠绵悱恻。这还不算,到了解放之后,为了政治(谁的政治?)的需要,他必须将自我个体泛化成几个亿,而当那几个亿又反过来和他融为一体时,他显然被压迫了。1973年冬,他将那首《贺新郎》又作了最后的修定。毛将原词中“重感慨,泪如雨”一句改为“人有病,天知否?”高华教授称其“更精彩,一下跃升到‘形而上’的层次。”境界无疑打开了,但是,又失去了什么呢?对于“人有病,天知否?”陈徒手再三玩味,不可置否,那么老毛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     历史除了人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小说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至少,威权加官僚主义加干群/群群矛盾是文革发生的必然,应反思。历史除了人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小说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至少,威权加官僚主义加干群/群群矛盾是文革发生的必然,应反思。历史除了人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小说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至少,威权加官僚主义加干群/群群矛盾是文革发生的必然,应反思。
  •     一个受害者,往往是另一个故事里的帮凶。有视政治为生命的,有视艺术为生命的,求生则是本能。由这一本能所使的趋利避害的种种手段,可以归结为时代造成的人性扭曲,然而,很难说这就不是人性的本来面貌。当所有约束都消失的时候,许多人心底的私欲都在蠢蠢欲动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堆砌大量无关痛痒的材料,字斟句酌,小心谨慎,看得真难受。。。
  •     旁观者
  •     罪魁祸首从不是红卫兵们 而是掌握了历史的那些人
  •     为老舍沈从文惋惜。
  •     不是针对这本书,希望此类著作能建立在扎实的考据和严谨的推论上。不要只成为发泄对现世不满的渠道。
  •     “人有病,天知否?”以子之言,讽子之行。
  •     名字取得真好。社会病了啊……真是1984的感觉,可惜了好多老作家……沈从文和老舍感触比较深,诚而朴又热心于文坛的老人啊……不过为什么这么简洁- -教材郭小川说的多的反而是《望星空》,真让人感叹,成于斯毁于斯的感觉,用比较简单的视角来看,对郭小川浩然丁玲都没什么好感,可是读着他们的人生的一段,也真让人唏嘘……
  •     材料很丰富,虽说真实再现了历史场景,但读起来也比较枯燥乏味,也可能是我神经大条对其中的某些蛛丝马迹和遣词用句没有好好体会【真的之前看完激荡三十年就觉得一抬头生活中身边好多细节自动涌现出来,那时之前从不会注意到的(☆_☆)还是不能够懂得明明是每个人在文革中几乎都受到过批判都是受害者,是一对多的格局,但多又是由多少个一组成的呢,想来真是一派乱象。这种说个没准的政治风暴真是很能考验人呐,自知之明知人之智守住底线随机应变这些在平时就要尽力去严格要求自己。【越来越觉得自己写出的东西思路和用词都是陈词滥调,大而无当的大空话,昨天写新闻稿都觉得困难,可就是停不下来看书啊。。
  •     很想看《茶馆》和《一个和八个》
  •     治国医人定天下,如出一辙。
  •     整来整去,作家都累了。不让写,不敢写,作家们在那个年代不病了才怪!
  •     很乱的逻辑
  •     作者有心,政治这关不好过。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你看苍天饶过谁
  •     作者确实做了很多功夫,感觉这才是做学问的样子
  •     五味陈杂。
  •     收集了很多材料,不过也只是材料的罗列
  •     老舍到底在酒后跟吴组缃说了什么?丁玲在北大荒有过怎样的思想挣扎?沈从文天未亮坐在天安门口看天空星月的时候到底在想些什么?这些都成为了永恒之谜,随着历史的尘埃而烟消云散了。
  •     作家八卦
  •     重点没有放在文革上,更多是反右时候的事情,是读的比较少的一段历史。而且史料都很新,对人性又是一番体悟了。
  •     可以感受到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里的热情、担当、痛苦与彷徨,当他们说着违心的话,写着违心的文字,都是时代和国家对他们的伤害。而知识分子的被辱与伤害却是一个国家的巨大损失。当时代让知识分子无所适从,不敢说真话,不敢写真实,那就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时代出了什么问题。这本书的材料收集工作做得很扎实,很让人敬佩,只是作者似乎整理的能力以及文笔稍微逊色了一点,有些地方有点拖拉重复。
  •     那样的时代给文人们的心理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中可以窥探一二然而却始终是难以说清的
  •     忘了是大一还是大二看的。碰巧和一位叔叔的老师还有点关系。
  •      初版。后修订有增4文,拟觅读。远没有李洁非典型两册动情动理。不过汪曾祺一节是新读材料。郭小川两篇材料很充实,有利于相对全面的人格塑写。
  •     讲文革时期文人们的生命状态,近代史老师推荐,还可以。
  •     的确 历史本身 但是作者的整理与发声也值得一提 。每次看这样的书都想骂自己个傻逼怎么不乖乖去读历史 但是历史和艺术……也许这真如序言所讲吧 。题目实在用得好 毛的一句诗 但用在这里真是让我心反复咏叹啊……人有病 天知否天知否……落得一地的苍凉一心的寂寞。
  •     读得很压抑,很压抑。
  •     对旧文人是天作孽,而新人是自作孽……
  •     看了只觉得心痛。才对成语毁诸一旦有了深切的理解
  •     让我认识了汪曾祺
  •     唉||越看越爱汪曾祺。
  •     史料详实。但阅读时精力总不能集中,读了也基本忘了⋯习惯以画面感感性地理解事件和人物,比如俞平伯扮彩鹤唱“好跌呀,此跌美跌”,比如午门下给人讲解文物的沈从文,比如北大荒鸡舍里温和微笑着、朴素如农妇的丁玲。对各人运动的遭遇实在没有记忆⋯了解了除文革中被打倒的作家,也对于被江青“重用”的汪曾祺、浩然有了一些认识。四人帮被打倒后文坛的清算没有结束,那个年代无论机遇如何,一旦有独立意识,文人都是充满委屈的。
  •     应该肯定的作者确实还是下了许多功夫,挖掘了许多材料的,虽然对材料的组织和叙述不是那么完美。那的确是个人人都病的年代,可那病恰恰就是人自己造成的,不应该问天。而且这种病至今延续在许多人的身上甚至深入了基因里。昨晚熬夜看完了秦晖教授一个关于土改的两个小时的讲座,认同其分析,土改从一开始就不是分田地这么简单,而是彻底消灭了中国几千年的宗族制度,此后中国最大的阶层农民就彻底成了棋子般的散沙,永远地不会再有牵头人,也从此江山就稳固了,所以大饥荒等那么惨的社会状态下都没出现成气候的民间骚乱事件,要知道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大多都是在这种契机下发生的啊。这种状态到今天都一样,比如面对不合理拆迁,也都是少数个体性的抗争而已,非常好对付。这一点上看来,D的有些人真是吃透了中国的历史和人性啊。
  •     和《故国人民有所思》优缺点相当
  •     读大历史,好像远远的看一条河,河山如黛,千里一曲,总是风景;读小历史,凑近了看,总觉有些不自在,鲜活的生命,肮脏的腐物,且我们就在其中,时时变换身份。
  •     过去的年月已经很难去真正理解了,但还是能从中窥见一星半点。读来唏嘘,最喜欢讲俞平伯那篇,材料丰富,角度也动人。
  •     女主大气,男主真男人,男2帅炸,作者文笔好到爆。真心喜欢不作的女主哇。
  •     活该! ps:郭小川的部分长得不像话,翻来覆去就是那点儿B事儿,看得我这叫一个起急!不知道怎么取舍素材么,按照汪曾祺那篇来就可以……后记里作者的愿望一定落空,她的女儿也许不会碰到文革,但一定会遭遇比文革更残酷的事情……历史趋势如此,概莫能外……
  •     「感谢这个时代,它使你可以对历史多一份理性,对未来多一份期待」,而对于那个作家患有「创作恐惧症」的年代(现在可能也并没有完全改变),只想说三个字:TMD!
  •     讀至郭小川那章棄。第一手資料摘抄的太多,那個莫名其妙無法理喻時期的紀實記錄,內容重複語氣雷同胡搅蛮缠的檢查報告,我看不下去OTL作者果真不是自謙,這書只是史料匯編,不是近代文壇運動史。
  •     天知道!但是当时的人又有几个人知道呢,人太容易被改造了,是中国人骨头太软还是毁灭的手段太推陈出新了,比物理毁灭更可怕
  •     文坛口述史
  •     历史与见证
  •     这是有力度的东西,让你知道一些东西的东西
  •     看在口述材料珍贵的份上,也称得上开先河的奇书,只是这南方人物周刊式的写法实在太要命。我想史料写作还是需要点多方面的逻辑推理,随便一堆铺开也不都能叫春秋笔法的。
  •     种种问题怕是等不到权威完整的回答了 自己搜集整理吧
  •     王蒙的序写的好看。
  •     9月闲书
  •     心水序言里一句话:史记里除了姓名是真什么都是假的,小说里除了姓名是假什么都是真的,沉重的话题,沉重的历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