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谭十记》书评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3-11
ISBN:SH10019-3549
作者:马识途
页数:441页

盗官记和子弹飞

盗官记和子弹飞还是不太一样,初看以为是悲观和乐观的不同,细看才知道是悲观和更大的悲观的不同.........世界就是这样的世界。八十年代的作者还是看不到深水区的事情,看到悲剧而已。30年后,深水区的石头都出来了, 我们看到了悲剧的循环。

80年的循环

有任务的我在书架前走来走去,偶然看到这本发黄的书。抽出来,1983年?这么算来它已经跟了我近30年了?30年里我从沈阳到大连再回沈阳,又来到桂林,到桂林又搬了4次家,这本书居然还如此蛋定地立在我的书柜里?这本身就算个奇迹了。上世纪80年代?翻到书后面看看出版日期是1983年11月第一版 1983年11月第一次印刷,恍恍惚惚地想,那应该是我上大学的那一年,书的定价是1.3元,翻开书页,里面黄黄的纸都有些脆了,闻上去一股霉味儿,但并不让人讨厌,甚至还有些岁月痕迹加怀念的味道。至于20岁的我为什么买下这本书,当时看上了这本书的什么?现在则完全想不起了。能想起了的是沈阳马路弯的那家书店,还有那家书店当时的一股寂寞的味道。现在看这个《夜谭十记》,很有点革命小说的意思。发黄的纸张配着里面80多年前的故事,让今天的我读起来很有点想发怀古之幽情。第三记 巴陵野老 盗官记 ,让不少人把这本书从故纸堆里捡出来的就是这篇。因为那个很火了一阵的电影《让子弹飞》就是根据这篇故事来的。通过土匪张牧之向地主老财黄天棒报仇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民不聊生,穷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曲折地表达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中心思想。依稀记得我上中小学的时候,经常要总结的就是这样的东西。读这样的书,情不自禁地便惹起了如此这般的怀古幽情。 但,80年一个轮回,书里讽刺当时腐败贪污涣散的国民政府的描述,轮回到今天刚好也同样适用。第一话里峨眉山人说:“我早就知道他们背地里骂我不长进,既不信仰主义,又不崇拜国父,其实他们信仰的什么主义呢?说穿了不过是升官发财主义!孙中山倒是他们崇拜的,但不是埋在地下的那一个,却是印在百元大钞上的那一个。。。。”现如今我们的信仰是否也只印在了红红的百元大钞上?第四记,山城走卒 娶妾记 很有点《雷雨》的意思,买办资本家王康才忘恩负义,阴差阳错,最终强奸了自己的女儿并将之纳妾——小倩转身跑进屋去,抱出她生下来不久的儿子来望着,亲着他的小脸蛋:“我的亲儿子,啊,我的亲兄弟。。。。”激烈生硬的血泪控诉。这本书的成书过程确是曲折。作者1941年开始为跟共产党干革命被敌人追捕逃到昆明,开始写这本书。1946年奉调回四川做地下党,家几次被国民党特务查抄,书稿也被抄没。之后是文革中稿子全被当作罪证。当时“在批评马识途的通栏标题下”从前自己作为理想追求的新政权,“连篇累牍地刊登出(大批判文章),那些文章强词夺理,捕风捉影,含血喷人,色厉内荏字之神妙和那个秀才班子的奉命作文,言不由衷的窘态,使我既觉有趣,又觉可怜。”文革后,决定重写,可是搞了一年成效甚微,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一份被油印出来供批评用的《破城记》原稿”这才得以完成这本书。看看这本书的成书过程,认真想一下,作者40年的革命革来了什么?摆龙门阵的叙述方式,大概就是今天的故事会吧,既民间又传统。唯有前面的“缘起”倒是怪文的,“惟无可奈何之年,不死不活之月,凄风苦雨之夕,于残山剩水之国,地老天荒之城,心远地偏之居。。。”革命啊,争夺啊一圈之后,唯有这个缘起的状态是真实的,颇为讽刺。

夜谭十记

前两个故事非常吸引人,但《让子弹飞》那一篇不甚有趣。看序言说作者历时40多年完成此书,故事从民国一直讲到解放后。十篇故事里忘记从第几篇开始,就完全是“长工造反,穷苦大众翻身做主人”的口吻了。。。扫兴。

古朴气息

[夜谭十记]①我承认,知道此书是因为电影——《让子弹飞》,去年就在当当网收藏了,但未购买,今年想买却买不到了,随后在网上找到初版(1983年)的PDF扫描本;一开始听到这个书名就觉得会喜欢,事实也的确如此。②全书沿袭薄伽丘《十日谈》(这本书也非常有趣)的框架结构:故事中套故事;语言有话本风格及那个时代的朴实特点,文中不时穿插的川方言是一大亮点(外省读者:分时就是暗点,看球不懂= =);故事情节上经常会令我产生“既视感”,好像在其他作品中也有类似情节,其中一个故事更是有浓重的《雷雨》痕迹;我最喜欢的是《买牛记》一篇,情节上虽起伏不大,但此篇有鲁迅先生“白描”手法的影子,充分地表现出农民被地主压得抬不起头的事实,极富感染力,尽管依旧有《骆驼祥子》的味道。③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写此书用了四十年(1942-1982),为什么呢?因为时代动荡(内战、文革)致使书稿两度被毁。④作者艰难的写作过程无意中与其书中氛围高度重合,可叹。

喜欢上了龙门阵

兴许是小时候听了不少“说古”的缘故,对摆龙门阵这种民间叙事方式并不陌生,尽管我并非土生土长的川渝人士。《夜谭十记》里的故事都是发生在民国,在抗战的岁月,那时候重庆成为陪都,是大码头。而在金沙江畔,在各种山沟沟里生活的人们,在官匪合一、土豪劣绅的重压下,已经喘不过气来。这些故事,时常读来让人心酸,甚至忍不住落泪,有时又为主人公的好运感到高兴,虽然没持续多久,又开始为命运的捉弄而唏嘘。

一谭不如一谭

这部《夜谭十记》,作者马识途,从1942年到1982年经40年写成。采用旧小说说书形式,讲了十个民国故事。前面几个故事写得很好,故事紧凑精彩,很有“三言二拍”那样波折的情节。后面几个故事一个比一个弱,语言倒是从口语化向书面化发展,但是故事越来越散漫,到了最后三谭几乎是在凑数,不忍卒读。全书不遗余力地骂国民党、骂蒋介石,可谓政治社会批判小说。如果作者是一个真正的批判家,那么他自然可以比较出民国和红色中国哪个更需要批判。为什么不摆龙门阵谈谈他自己六七十年代的经历呢?不想谈?不让谈?但愿是后者。具体的十个故事如下:1、《破城记》。十记中当推第一,情节设置回环曲折,讽刺入木三分。2、《报销记》。小会计员被卷入高层争斗。故事不错。3、《盗官记》。《让子弹飞》原型。故事比《让子弹飞》强,但《让子弹飞》更紧凑,更适合电影。4、《娶妾记》。父娶女为妾,生一子。看了前几页就猜到结局,但是故事还是不错。5、《禁烟记》。禁烟总署原来是真正的运烟总署。故事较弱,不很完整。6、,《沉河记》。揭穿伪君子、道学家的本来面目。很精彩。7、《亲仇记》。开篇时很多废话,后面渐入佳境。兄奸妹,与《娶妾记》是一路。8、《观花记》。故事短、一平如水,作者生搬来一个《生儿记》来凑数。9、《买牛记》。故事写到一半,突然就没有了。作者说他也不知道后来怎么样了。10、《军训记》。如果说《观花记》、《买牛记》故事弱,《军训记》直接是流水账。枯鱼

观花记

《夜谭十记》的感觉像是小时候看故事会一样,浅显流畅。写得并不算好,很多地方都有说书人的繁复冗长,影响阅读。好的地方应该是那种泼辣的世俗气质。至于对国民党的控诉之类,也不辩真假,但给我的感觉像是萧红(或者其余的什么红色作家)早期的小说,稚嫩的很。《盗官记》情节曲折,人物丰满,算是里面不错的作品。比起电影还颇有不如。《让子弹飞》里面,我最爱的情节是一筒到九筒的面具,像丐帮的八袋长老,九袋长老之类的,很有意思。小说里面没有提到。人物造型是张叔平,不知道是他的主意还是姜文的。其余的都算一般,很多重复的叙述很影响观感。《亲仇记》写的最长,也最俗套。感觉是作者加工最多的章节,有大段的风景描写。应该是作者刻意表现功底的作品,反而觉得穿凿雕砌。呼呼啦啦一百多页,看得不胜其烦。最喜欢的是《观花记》,年少时候偶然的一个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不可磨灭的打击。但是观花婆对他们几个少年儿郎并不痛恨指责。读来伤心温暖。至于对“走阴”之类的描写妙趣横生,结局的余音绕梁,都是很好的。

前言很赞的 给大家来段

再说,革过人家的命的人也可以当大公务人员。那几年喊革命喊得最凶的时候,我就看见有一些少年子弟,穿上一套哔叽中山装,跟着人家拿一面青天白日的小旗子,在街上喊“打倒”这个,那个“万岁”,或者提着石灰浆桶,在满墙涂些青天白日,写些什么“以党治国”的标语,不久他们就被送到庐山去上什么训练班去了,我们那里俗话叫做“进染缸”去了。几个月以后,不知道他们在那个染缸里染成了什么颜色,捧着一张题有“蒋中正赠”四个字的照片和一张金光闪闪的毕业证书回来,用玻璃框子装好,供在堂屋里。然后找一个空院子,在门口挂上县党部的招牌,拿一盒名片天天出去拜客吃茶,开口“本党”如何,闭口“领袖”怎样,于是他们就成为本县的大公务人员了。我年过六十,却从来没有革过人家的命,也没有进过染缸,凭什么能当大公务人员呢?  当然,也还有没去美国吃过牛奶面包,也没机会去庐山进染缸的人,有朝一日,忽然阔了起来,当上大公务人员。我们县里有个有名的张公爷就是这样。那是因为凑巧他的爸爸妈妈给他生了一个好看的妹子,他把这个妹子打扮起来,送到交际场合里去招蜂引蝶,凑巧给某一个大官儿看中了,他也就爬在妹子的裙带上去加官进爵,享受大公务人员的“光荣”了。呸!我是宁肯坐一辈子冷板凳,也不愿去领受这份“光荣”的。  那么,我凭什么能够当上大公务人员呢?  是的,我凭什么呢?就是我现在这个科员,还是凭自己搞“等因奉此”之类的公文很熟练,才保住的。我早就知道他们在背地骂我不长进,说我倚老卖老,既不信仰主义,又不崇拜国父,其实他们信仰的什么主义呢?说穿了不过是升官发财主义!孙中山倒是他们崇拜的,但不是埋在地下的那一个,却是印在百元大钞上的那一个。……  唉,唉,你看我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说到哪里去了?这些话要是给我们的苟科长听去了,把饭碗敲破了,倒是小事;要是给县党部那个梳偏搭搭儿的书记长听去了,给我戴顶红帽子,把我这吃饭的家伙取脱了,才不是好耍的。那个人么,嗯——我看他坐食俸禄,一年不卖几顶红帽子,是混不下去的。算了,不说也罢,还是言归正传吧!破城记(2)嗯?我说到哪里了?……哦,是了,我说到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公务人员,在……不说也罢,反正是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县衙门里做一名科员。所谓科员,就是那种以“啃办公桌”为职业的人。无论天晴落雨,我们都要按时去“啃”八个钟头。说有多少公事可办吧!不见得,大半的时间都在喝茶,看陈年的上海黄色小报。那上面有趣的事就多得很。什么地方女变为男呀;哪个穷光蛋独得五十万元航空救国奖券,欢喜疯了呀;哪个官儿的姨太太爱上马弁,双双投江殉情呀……等等的新闻,不,应该说是“旧闻”了。大家看了兴致很高,难免就要议论起来,有的甚至企图从生理学的观点去设想女变为男是一种什么景象。大家读报纸读得厌了,就谈昨晚上的牌局,哪个人的牌运亨通,一连做了两个清三番外加海底捞月;哪两个人打伙抬哪个二毛子的轿子……牌局也谈厌了,于是就悄悄议论起我们县太爷的隐私来。日子就是这样春去夏来,秋去冬来,打发过去了。反正能高升的都高升走了,我们这些不能高升的就只好守着那几张破办公桌,吃点既不饱也饿不死的现成饭罢了。  但是要说成天无事,也未免冤枉了我们,我们每天还是要办那么一件两件不痛不痒的公事。当然,重要的公事是不会有的,那些重要公事早已在老爷绅士们的鸦片烟铺上,麻将桌上,姨太太的枕头边,再不然就在他们的枪杆子尖尖上解决了,何劳我们趴在桌子上“等因奉此”、“等情据此”、“等由准此”地胡诌一通呢?我们之所以一定有几件公事办,其实不过表示在这个衙门里,县长之下果然还有秘书和科长存在,在秘书和科长之下果然还有我们这样的科员存在,在科员之下果然还有办事员、录事和打杂的、跑腿的人存在,每个月上级发来的经费,并没有完全落进县太爷的腰包里去,如是而已。  科长们为了表示他们的存在,有兴趣的时候也到办公室里来签个“到”,画两个“行”,县太爷却很少光临办公室。听说他够忙的,今天要到某大乡绅家里去拜访,明天又要到某退职大员的公馆里去候教,还要坐堂问案,打老百姓的板子,还要和送“包袱”(贿赂)的引线人讲价钱,他还无论如何不能忘记,瞒着自己的黄花老婆,去他私筑的“金屋”里去会自己的“藏娇”。他哪里有工夫来看我们这些坐冷板凳的人呢?  假如他真的到办公室里来了,那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了。比如上面来了视察委员呀,或者明天是什么纪念日,来找科员替他拟一篇讲演稿呀。再不然就是后衙发生了事故。母老虎发了雌威,把我们县太爷打得落荒而走,到办公室里避难来了。这几乎是万无一失,我们只要听到后衙有女人在大发雷霆,我们就得赶快就座,煞有介事地摇起笔杆来,果然不多一会儿,就看到县太爷神色仓皇地踏进办公室里来,坐上尘封的县长席,办起公来了。

四十年

看到最后,最精彩的不是冷板凳会的十位底层公务员的胡言乱语,而是作者对于写作经历的平淡的描述。一部写了四十年的小说,历经十年动乱,数次起笔,数次停笔,数次丢稿。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后记写的太简单了,但足以感动。不是夜谭十记,是十一记。

读《夜谭十记》2010.12.18

诚然,是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让我知道了《盗官记》,而它出自于马识途先生的《夜谭十记》,虽然现在还没有去看电影,却把《夜谭十记》通读了一遍,真是有味。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找到这本所有纸张都已经泛黄的书,有一种欣喜之感。人与书的相遇甚是神奇,当这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的年出版发行的第一版,定价为1.30元的《夜谭十记》被我捧在手上,读的乐此不疲的时候,就已经跨越了时间还有空间。感谢姜文让我了解到这本书,了解到马识途先生,同时还得知了那么多的传奇故事。《夜谭十记》由前记《冷板凳会缘起》开篇,作为接下来故事的引子,十个并不得志的科员虽曾有满腔抱负但也只能安于现状,他们在平淡无聊的生活中想要自寻其乐,于是在冷衙门里摆起了龙门阵,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到这儿,应该了解一下究竟“龙门阵”为何物,毕竟经过悠悠岁月,而又有着地理位置的间隔,我一开始对此很是陌生。百度百科里说:“龙门阵就是成都市民的“赋”。据说,它得名于唐朝薛仁贵东征时所摆的阵势。明清以来,四川各地的民间艺人多爱摆谈薛某人的这一故事,而且摆得和薛仁贵的阵势一样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久而久之,“龙门阵”便成了一个专有名词,专门用来指那些变幻多端、复杂曲折、波澜壮阔、趣味无穷的摆谈。”那么,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就这么开始啦。说是《夜谭十记》,其实包含的却是十一个故事,它们分别是《破城记》《报销记》《盗官记》《娶妾记》《禁烟记》《沉河记》《亲仇记》《观花记》《买牛记》《军训记》,而《观花记》中又穿插了个《生儿记》。其实,这些故事都可以分开来看,因为在情节上并不相互影响,可以独立存在,但是那些说故事的人却是有着不同的经历,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讲故事表达出来,真是活灵活现。我在读书的时候仿佛看到了民国初年的社会万象,也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到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当中。这些故事,大多都有些苦闷,我想,这或许是时代的悲剧,人民大众含有太多的疾苦,他们承受了太多苦难,经历了一段民不聊生的岁月。《让子弹飞》是由《盗官记》改编的,而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翻看的也是《盗官记》,虽说是看到的是纸面上的文字,但仿佛有一个声音在耳边诉说,这是老者讲述的故事,将现代人带入到曾经的社会大环境当中,看到军阀混战的年代,看到一个威武的江洋大盗正襟危坐,看到他为民排忧解难,看到他与地方恶霸相争,那些声音在耳边缭绕,那些画面浮现在眼前。庆幸自己首先看的是书,而不是电影,因为电影可能是姜文对故事的解读,和自己去读故事会有不同的感触。其实,我觉得,《夜谭十记》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改编成电影,或者是拍成电视连续剧,因为它们都很精彩嘛。并且,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曾经的岁月,知道现在的生活其实是建立在历史一步一步发展还有社会进步之上的。这本书还有一篇《后记》,让人了解到这本书的写作过程,艰辛的道路。在网上没有查到这篇后记,于是对着书对着电脑敲录下来,向马老先生致敬。附:《夜谭十记》之《后记》《夜谭十记》这部三十多万字的小说,从一九四二年写《破城记》的第一个字开始,到一九八二年秋写《军训记》的最后一个字结束,竟然经历了四十年之久,这就是说,快半个世纪了。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来写,想必是一部力作吧,不是听说外国有些名著就写了几十年吗?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就经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定稿的吗?非也!小子何人,怎敢和名家相提并论?《夜谭十记》不过是“乱谭”的记录,怎敢跻于名著之林?我之所以说这本书写了四十年才完成,是想说这本小书经历过多少灾难,忍受过多少折磨,才终于取得出生的权利。要说这本小说的素材收集和开始酝酿,还要推到三十年代后期。那个时候我已经是一个所谓职业革命家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做地下党工作。为了掩护,我不断更换我的职业。我当过教员和学生,也当过小公务员和行商走贩,还作过流浪汉。在这中间,我和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交往。在城市的旅店茶楼里,在乡村的鸡毛店或小饭铺里,在乘车坐船的长途旅行中,在风风雨雨的好似没有尽头的泥泞山道路上,当然也在工人的低矮茅屋里,在农家小舍的桐油灯下,我认识了许多普通的人,他们给我摆了许多我闻所未闻、千奇百怪的龙门阵。特别叫我不能忘记的是我还在小衙门和机关里结实过一些科员之类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象他们自己说的,既无福上酒楼大吃大喝,又无钱去赌场呼幺喝六,又不愿去烟馆吞云吐雾,更不屑去青楼寻花问柳。他们难以打发这煎熬人的岁月,只好三五结伙,或风雨之夕,或月明之夜,到人家里去坐冷板凳,喝冷茶,扯乱谭,摆龙门阵,自寻其乐。我有幸被他们引为一流,在他们结成的冷板凳会上,听到了我难以想象的奇闻异事。我才深知那个社会是多么乖谬绝伦,荒唐可笑,人民的生活是多么困苦无状而又丰富多彩,那些普通人的灵魂是多么高尚和纯洁,他们的思想多么机敏,他们的性格多么乐观,他们的语言多么生动而富于幽默感。我简直象站在一个菜打开的琳琅满目的宝石矿前一样,这是多么丰富的文学创作的素材呀。真是使我惊奇,令我狂喜。但是那个时候,我的工作不容许我利用这些素材来搞创作,只好让这些人物和故事深深地沉积在我的记忆的底层。一九四一年,我被特务追捕,逃避到昆明去做地下党工作,以在西南联合大学(抗战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而成)中国文学系当学生为职业掩护,从此和文学结了善缘。我不仅为了在同学中做革命工作要认真学好自己的功课,而且要用文学这个武器来进行宣传和组织,我为文学墙报写稿,还在闻一多、楚图南、李广田等教授的支持下,和张光年等同志一起办过文学刊物。我为了“做工作”,还经常在同学中讲故事。大家听得很高兴,要我多发挥四川人在茶馆里摆龙门阵的功夫,继续摆下去。于是我从我的思想层积中,发掘出一些过去积累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这便促使我产生一种创作冲动。我于一九四二年开始酝酿,把我摆的龙门阵挑选出十个故事来。我决定以在一个冷衙门里十个科员组成的冷板凳会,轮流各摆一个龙门阵的形式来进行创作,并定名为《夜谭十记》。我开始写了《破城记》的前半部分《视察委员来了》,同时也为其他各记写了一些提纲和部分草稿。但是由于工作和学习都很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直没有写出一个名堂来。一九四六年,我奉调回四川做地下党工作。我知道四川是蒋介石的大本营,特务多如牛毛,我写好的文稿不得不在离开昆明前全部烧掉。我到成都后,对于焚稿总是念念不忘,而且手痒痒的。于是我在工作之余,又情不自禁的写了起来。我抄出《视察委员长》给陈鹤翔同志看,他觉得有味道,准备拿去发表。可是不久他在特务的追捕之下,不得不逃亡出去,而我家后来也几次被特务查抄,一切有字的纸片都作为罪证拿走了,我写好的一部分《夜谭十记》稿,自不必说,都被抄没,判了死刑。解放以后,工作很忙,但我仍然不忘怀于《夜谭十记》,大概也是敝帚自珍的积习难改吧,又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一九六零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韦君宜同志来成都,鼓励我写出来。君宜同志并且叫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我订了合同。于是我把它当做一回事,在写《清江壮歌》之余,认真地写起《夜谭十记》来。不幸的是,《夜谭十记》中已经写好的几记连同其他大量文稿、素材笔记、小说提纲和大量资料,都当做罪证,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被抄走了。我和我的文稿的命运是大家都可以想见的。我突然被昨天并肩战友当成十恶不赦的敌人,抛了下来。在“把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马识途揪出来”的通栏标题下,整版整版地批判我和我的作品的“奇文”,连篇累牍地刊登出来。那些文章的强辞夺理,捕风捉影,含血喷人,色厉内荏之神妙和那个秀才班子奉命作文、言不由衷的窘态,使我既有趣味,又觉可怜。我特地把这些奇文剪贴成册,写上“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他们硬封我为“周扬黑帮”的四川代理人,而且勒令我和沙汀、李亚群组成的“四川的三家村”,由我荣任这个三家村的黑掌柜。而且一个由造反派联合而成、规模不小的“打马联络站”和“战斗队”也行动起来,印出一本又一本我的“罪行录”。这一切组织上和舆论上的准备工作都作够以后,我早已预料到的命运到来了。我终于锒铛入狱,在那些“红色改造专家”的指挥下,奉命洗心革面和脱胎换骨去了。而且荣幸的又和沙汀、艾芜同志关在一起。这样一混就是五六年。但是在那里面我并不感到度日如年,我利用写检查交代材料的多余纸笔,竟然又写起小说和杂记来。《夜谭十记》中一些人物又跳到我的眼前来,呼吁他们的生存权利。正如造反派说的,“人还在,心不死”,我的文稿可以被没收,我的脑袋是无法没收的,我就有自由在脑子里写我的作品。“四人帮”垮台后,真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在出版社的催促下,决定重大锣鼓新开张,从头再写《夜谭十记》。不过这一步跨出去却很难,搞了一年,成效甚微。幸喜我偶然找到一份被油印出来供批判用的《破城记》的原稿,真是欣喜若狂。这份油印稿由《当代》编辑部拿去在《当代》创刊号上发表了,中央广播电台又广播了,收到一些读者来信,这给我很大的鼓舞。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又写了起来,总算在一九八二年夏天在青岛疗养之际,写完了初稿。这就是我在四十年间写这一部小说的经过,也是《夜谭十记》这一部小说在四十年间中的遭遇。它几经劫难,终于获得了出世的权利。但是且慢。这一部小说还到底要多久才能出版,送到读者手里,我不得而知。而且到底这部小说能不能赢得读者,很没有自信。我曾经不止一次对出版社的编辑说过,我已经老了,这部书也老了,而“老了”就是落后和陈旧的标识。这部小说和现代流行的小说,无论在思想、题材、风格、语言上都很不一样,或者明白的说,陈旧了,落伍了。谁还想看这些几十年陈谷子烂麻子的记录呢?谁还耐烦去听茶馆里慢吞吞地摆着的龙门阵呢?谁还喜欢这种粗俗的民间文体呢?不过听编辑部的同志说,从已发表的片段来看,还不算坏,可以表露我的特别风格,而且从在中央台广播和地方报纸转载后的群众反映看,也颇不恶,至少有点趣味,还可以当作腐败透顶的蒋介石王朝的一面观。既然如出版社的旧约又必须认帐,那就让它出去见世面吧。一九八二年国庆节于成都

管它娘的国和家,让子弹先飞会儿

《让子弹飞》是一部让人写影评很纠结的一部影片。从故事的叙述来写吧,正如有的影评所遵循的,一开始,就他妈的搞一大段故事线索,梗概介绍。接着就发一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牢骚,其中点缀一些情爱之类人性共有的失败与伟大,一篇影评就这么凑活了。显然,这《子》这影片上,不凑效!你说写点“故事梗概”吧,连姜文也借用影片中的张麻子说了句:“这就是他妈的一个土匪和恶霸的故事……”一句话管总了,你总不能再絮絮叨叨的讲故事,具体情节的发展吧!你说写点“借景抒情”吧,也就是常说的移情。可是这个电影的节奏太快,你没有时间也没有经历让自己的大脑给闲下来,于是很多观后,乐呵呵的却也不知道要说点啥,又有一种非要说点啥的不甘!从反面来看,那些太过于让人大量情感投入的电影是不是可以认为:要么是节奏太过于舒缓、太文艺风,要么是本来就没多大叙述张力,看客们已经神游了……一、原著很民粹,电影很戏剧我特地找来马识途的原著《夜谭十记》第三章的《盗官记》来看。“同病相怜冷板凳管它娘的国和家。”这本书是集结的中篇故事。说的是一群在民国政府机关的科员们先来蛋疼,又是巴蜀之地,好摆龙门阵。于是凑足是个科员在晚上无事,在既不纵酒又不寻花问柳的夜晚,那就只好讲故事。他们充分享受着“结社自由”组成一个小社,吹吹牛,讲讲故事,聊以自慰。《夜谭十记》就是夜晚吹牛的四个人每个人吹一段字,集结而成。《让子弹飞》就是改编自第三章,巴蜀山人讲述的《盗官记》。原著和电影都讲到土匪要捞钱,到镇上去做县长。做县长就跟大户黄老板起利益冲突。于是就两虎相斗。电影与原著不同点之一,在于内容。电影里的张麻子看不出有民众的支持,在小说里张麻子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义匪”。电影中张麻子和黄老板斗争的时候,就只有这两帮人在斗,民众是处于一个观望隐身的状态,民众最大的热情就在于最后分得起义胜利后的一杯羹。而且这个起义还只是仅凭以张麻子为首的四个土匪的起义。原著里张麻子一直是为民请命、深受爱戴的县长形象的,民众也一直很支持,包括原著最后的结局张麻子很惨,被保卫大队的救兵咔嚓了,民众都加到流泪目送法场。我认为这个时代的电影确实不要动不动就把加到欢迎夹道欢送的大场面给展现出来,让人从视觉上看上去,怎么民众都这么傻逼哇,这么热血哇。我们作为看客,也是民众中的一员,电影庙会的大一统或者恢弘场面会让我们心理不舒服。那些个群众的山呼海啸,描绘得理想了点吧,我们对照现实之后会更加虚无;描绘得太傻逼了,这不是侮辱民众智商么,作为民众中的一员的“我”肯定不买账。所以电影中,不涉及道义的,只涉及到两个无赖的争斗,看上去,也还很有意思!民众就应该是被利用的对象。别对他们期望太高,仅此而已,连林肯大人也说,任何事情,功夫做足了,再辅之以民意,全都OK啦……第二个不同点,在于形式。作为电影必须不同于线性叙述的小说,况且当今观众的思维都被媒介给培养出一种“发散”的“立体”的样式。小说里张麻子是买的官,电影里是劫来的官。小说是二元对立,张麻子vs黄老板;电影是张麻子、汤师爷、黄老板三人之间纠葛不清的争斗。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个男人也可以迸发出火花,那个不断续集的连续剧《纪晓岚》就已经验证铁三角的男人也可以很好看。二、没看懂的一些看的时候,“什么意思啊,没看懂”,她时不时的纳闷道。一来,我也没看懂,二来我为了使自己看懂,就聚精会神的看,没有逞能乱解释一通。我看不懂,后来又后知后觉的有两个桥段。一则是表示影片很穿越:“我屁股痛”汤师爷吃了地雷后,埋在银子堆儿里面苦逼兮兮的呻吟着。“你的屁股在树上呢”张麻子答道,镜头转向树上……我看不清。后来我会为过来,原来是汤师爷被炸成两截了哇,下半身炸飞到树上了。“我那右边兜里有五张委任状”汤师爷说到这我还没意识带前面说“我屁股疼”的笑点。节奏,太穿越了,我觉得!二则是表示影片台词很拧巴。“钱对我不重要,你对我也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这话我韵了好半天的味才晓得,哦,原来是说要你黄四郎从这世界消失哇……三、黑色幽默从我看见那大哥托孤给自己的独苗小六子那么早的死了,影片还那么欢谑的背景音乐和滑稽的葬礼,我就意识到,这是黑色幽默片了,你绝对不能一本正经的去看。另外,夫人那打成筛漏子的尸体也被用来戏谑了一把。看来一些国产的正儿八经的哭丧戏,有点不靠谱,不是道义上的不靠谱,是休闲娱乐口味上的不靠谱。砸玻璃扔钱那一段也很喜感。我认为姜文这小子小时候肯定干过砸人家玻璃这档子事儿,所以才这么纯情的在电影中用这么一个段子,砸玻璃扔钱,窗户内的人影、尖叫……味儿十足!不爱红装爱武装。右手持枪指着自己,左手持枪指着张麻子,这豪放的女子是多么的热爱土匪这个职业哇。结尾有趣的是对应片头的“长亭外 古道边,荒草碧连天……”火车里有火锅没有不知道,反正是有那女的,那女的要和土匪们去上海浦东了。张麻子送给那豪放女子一个相同的动作“右手持枪指着自己,左手持枪指着那女子”

对“国民生活”的管中窥豹

先说明,这里国民生活指国民党政府统治下,国民的生活。去翻这本书的缘由是看了电影《让子弹飞》。我在网上找到了书的节选,包括了《破城记》,《盗官记》和《纳妾记》等等。正如题目所说,看这书的最大收获应该是对当时生活有了瞄一眼的机会。他部分再现了当时环境下官、商的状态。从小市民的道听途说中,从小职员的部分经历中,用略带讽刺的笔触,慢慢描绘着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故事徐徐展开,留有些许悬念;人物走出走进,也算是各存鲜明个性。然而,情节略显拖沓,叙述疑似流水帐,人物有些脸谱化。最后,还是推荐一读,借此一观当时,”值“。

停不下来的子弹

【让子弹飞】来源于川蜀老作家,马识途的《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篇。演绎的是一群见路不平、拔刀相助的绿林英雄,怎样铲除地方恶霸、地主豪绅的故事。既然当官不为民做主,那好,就由这群“强盗”做主。传奇+故事+小说 三位一体传奇以别人口叙述出才觉得更带劲,小说开篇以故事是从低调神秘的长者口中听来,这里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的词语。摆龙门阵,在川蜀之地,人们在闲暇之余,喝着茶水,细品闲聊。摆阵的人,都会讲一些奇谭。在虚实的故事中,完成了喝茶听众猎奇猎艳心理过程。小说本身就像一个说书者在台上妙趣横生的讲故事,每到关键点、高潮部分,小说里讲故事的人还会提醒读者写道:“为什么?”、“事出意外,怎么办?”等字眼。边叙述,边引导读者跟上故事的节奏。故事虽然简单,情节设置却是跌宕起伏。小说以抗战时期为时代背景,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公与黑暗,官场上丑陋百出的官员,贪婪无耻的地主豪强,以及百姓被欺压下的艰难生活。作家时而嘲讽,时而鞭挞,时而幽默一下,读得让人荡气回肠。故事梗概战乱时局,全国到处是卖官鬻爵的勾当,因此才有了奸商打起了“卖官职”的算盘。导演这场戏的序幕就是奸商手下的会计主任,在县长刚要下船时,闹出了个笑话,县长失足落水,眼看着到手的买卖就要泡汤,不好交差的会计主任徒生一计,来个掉包计,将同行来的秘书师爷掉包成县长。连通县长夫人出演了一场“假县长”的闹剧,三人打算尽快搜刮民脂民膏,然后卷钱逃跑。张牧之,从小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受尽了地主老财的欺压,迫不得已才当了土匪,但他也绝对是侠盗,抢盗的都是地主老财们的不义之财。这样活动了几年,张牧之的队伍也成了小气候。冒充县长和两个同伙一行三人跑进了张牧之的地盘上,被张牧之抓到,在审问期间,得知他们的来历,这给了张牧之要当县长的启发。随之劫下“县长委任状”还有钱财,张牧之决定带着弟兄们下山风风火火的大干一场。在张牧之当县长的时间里,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几件好事,第一件就是审判佃户案子,强制执行“二五减租”规定。第二件大事情,就是打破以往“五万元爱国捐”老规定,由县府直接收钱,随田粮附加,这样一来严重得罪了地主老财们。在几番斗智斗勇过后,最后都只是乖乖的上缴爱国捐,但本地的恶霸地主黄天棒没有就此罢休,他暗中请来了调查员,与他们狼狈勾结,一心想除掉与他作对的新县长。张牧之在担任一段时间县长之后,发觉一个人的力量根本就不能改变其社会根本不公,除了劳心劳力之外,还有很多约束,还不如回山继续当“土匪”的自在,所以打算除掉自己的仇人黄天棒之后就收手。张牧之的兄弟多方准备,打算一举歼灭掉黄天棒的老巢。而黄天棒这方,使用了计谋,使得张牧之手下无意中透漏了行动信息,黄天棒伙同地主势力,也开始了对张牧之“盗官”之事的揭发与采取“剿灭行动”。无奈情急之下,张牧之果断采取立刻斩首恶人黄天棒。此时,黄天棒一伙的救兵也赶到,枪战中,张牧之杀掉了黄,但张牧之也被黄的同伙五花大绑起来……在百姓拍手称快除掉恶霸之后,又一次默默无语、沉痛地为英雄送行。电影演绎版电影版本是经过老作家马识途的同意,姜文导演请多个编剧,十几次改稿完成的。但故事本身依然延续了川蜀的泼辣劲儿。姜文身上饰演的张牧之,无论从外形上,还是英雄气势上都符合。两个版本,主人公出身不同,电影版出身于北洋军阀,略带有军人气质。电影剧本里的人物设置也比小说里的复杂,增加了女性阴柔色调,这也是电影与小说的区别,电影还要符合商业市场的需要,加入女人戏份。电影也对小说中的恶人黄四郎(小说版里叫黄大老爷,周润发饰演)的复仇做了改动,小说是为了利益,而电影里是为了他宠爱的“小白脸”(陈坤饰演)复仇,这个人物是在小说人物之外添加的。在群星汇集的商业片里,会有好几个影帝飚戏,在这里还有葛优,他饰演汤镇长,为了苟且偷生,不得已隐藏自己的身份,周旋于张牧之与黄四郎之间。小说只有两个矛盾冲突的人,在电影添加至三人,一个骗子,一个恶霸,一个土匪,三个男人一台戏。拍摄地点不同于原著,【盗官记】是发生在四川的故事,电影里设计的场景是有着中西混搭的设计风格,所以电影开场马拉火车的一幕就很容易让观众理解。而小说很多篇幅都在强调四川的茶馆,茶馆里的龙门阵,地域四川背景下的众生相。【让子弹飞】还没公映,就已经受到很多业界人士和已观影的观众的喝彩声,一个好电影,一定是有个好蓝本而来,即使是姜文这样文本改编高手,也不能否认马识途老先生的故事好。

娓娓道来的感觉

全书十一个故事,除了最长的《亲仇记》外,都是“冷板凳会”会员口述的,作者极力营造一种晚上没事,几个人闲聊的氛围,语言完全口语化,给人一种哥几个摆龙门阵(相当于北京的侃大山,东北的唠闲嗑)的感觉。第一记《破城记》情节曲折,出人意料。一开始那个人到底是视察人员还是剃头的?让人摸不着头脑,读到后边才弄明白咋回事。第二记《报销记》揭露了民国年间的官倒,投机倒把。第三记《盗官记》影响最大,光小人书就有好几个版本,电影也有俩版本,传奇性较强。第四记《娶妾记》差点,一开始我就猜到结尾了。第五记《禁烟记》提到禁烟专员被浇筑在混凝土中,这个情节似乎流传很广,我以前也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马识途原创的。第六记《沉河记》不知道是喜剧还是悲剧,封建礼教害死人啊。第七记《亲仇记》和第十记《军训记》的口语色彩不浓厚,《军训记》里说的一些问题现在仍有。第八记《观花记》写的捉弄巫婆的故事,在现实中也有,比如我小时候就听过这样的故事:说有个老太太正在跳大神,突然她家的鸡跑进园子中啄食里边中的菜,她提醒老板去轰鸡。和这个故事很类似,只不过是老太太主动露馅的。本记还附带着一个《生儿记》,较为悲惨。第九记《买牛记》没啥意思,有点类似《骆驼祥子》,想凭借自己的奋斗和社会大环境作对来实现个人的富裕,有点困难。第十记《军训记》个别情节挺有趣。总的来说,前三记较好,其他几记我不大喜欢。

《夜谭十记》

《让子弹飞》掀起了《夜谭十记》的热潮,故事是以民国时期现政府几个闲散科员摆龙门阵的形式逐渐展示给我们的,十个颇具特色的民国官场逸闻趣事,当然包括《让子弹飞》的原型“盗官记”。前半部书主讲黑暗的朝廷、贪腐的吏治,后半部则展示悲苦的民众、吃人的礼教。可谓人间百态,尽在龙门阵中。总体而言,最出彩的还是前三个故事,故事曲折、情节离奇,姜文还真是独具慧眼。借助“盗官记”的骨架,填充的饱饱满满、热热闹闹。冲突、矛盾环环紧扣,夸张而不失现实基础。中国绵延千年的官场文化并不以政权的变更而有太大的震动,即使政权新建立的短期内有奋发、革新的气象,但中华酱缸文化的特点就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清有《官场现形记》,《夜》既是其民国版,只需对背景稍作修改又可以充作当代官场小说集了。至于被礼教压迫的妇女、悲苦挣扎的农民,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闰土等已成典型,给世人印象太深,再看到这样的故事,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网上下到的txt、文字PDF基本都只有前四个故事,电子版无疑会有被星号替换的敏感词,举两个有特色的例子:“三*义”、“*不离十”,猜猜?

跟这本书的一点缘份

关于这本书,有趣的也许不是这本书的观后感,而是能看到这本书的故事,整个缘起。第一次知道这书是在深圳,道伦那里看到的。一本老旧泛黄的book,很带感啊。他介绍此书是大姐夫从原就职的中学图书馆借出的,然后就有借无还了也么哥。然后又辗转到了道伦手中。而其中一篇《盗官记》更成为我所崇拜的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的原著蓝本。当即,我就决定借来看(其实也是有借无还也么哥啊啊)。可惜的是当时行动匆忙,忘了拿了。更悲剧的是,后来由于出差,再次驾临深圳,重提此事,却又忘记了。真真……好在去年春节的时候,好心的二哥道伦帮忙给我带了过来。才终于断断续续得偿所愿……这本书,实在是…… 怎么说的,太老旧了。 通篇几个四川人摆的龙门阵,情节稀奇倒是有的,但却反反复复讲着贫下中农在地主老财的剥削下的悲惨生活。要说比较有意思的吧,还就是《盗官记》了,不过是个悲剧的结局,张麻子被人宰了。姜文改的这结局比较解气,但不现实,也不够悲怆。一句话,太旧。


 夜谭十记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